0%
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好下屬成就好上司

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好下屬成就好上司

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始,吏治都是比較清明的。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無論是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還是馬背得天下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初年,清政府大刀闊斧地剷除明末的社會疾病。但當王朝進入中後期,歌舞昇平的外在繁榮,往往讓執政者沉醉於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不思進取。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情況還真的出現過,那是在中國最為強盛的「康乾盛世」的時候,在那個時候,只要用九百個銅錢就能兌換一兩銀子。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一弔」銅錢是九百個銅錢!
劉統勛為皇上這是在積德行善方面,所謂立德方面他做了這麼幾件事,這是《清史稿》上留下來的幾件事,像這類的事情,劉統勛肯定做得是很多很多的。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正是修築河堤的緊張時節。各段河堤上,熱氣騰騰,正在施工。劉統勛去檢查黃河楊橋堤段,走到了黃河大堤上,卻見這裏冷冷清清,不見人影。據說工程已有月余未曾動工,離完工相去甚遠。他訊問河吏,河吏推說是由於加工用的秫秸沒有交到,因而無法動工。劉統勛甚感奇怪,就微服暗中調查。
劉統勛除了彈劾張廷玉之外,還為乾隆皇帝在「三立」的問題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個時候,一千個銅錢拴成一串,叫「一串」,也叫「一弔」。
中央派官員管理地方,派什麼人管理地方呢?如果派的這個人是有任期的,三年五載,之後調回來,這就叫流官,流動的官員。
由於皇帝帶頭奢靡腐化,官僚機構所潛伏的腐敗細胞失去抑制,獲得瘋長的環境條件,朝野上下,賄賂公行,貪污成風。乾隆中後期,陸續發生貪污腐敗的大案要案。
因此,我們說,博學鴻詞科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特招,今年加一回考試。誰懂得詩詞的你就報名,去考試。
當時乾隆皇帝得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當即就決定什麼呢?他做得有點兒極端,當即就決定,把這個主管錢糧的官員,乃至全國主管錢糧的官員統統撤回來,把這個職位撤掉,我換另外一批人去!另外一批人是什麼人呢?就是我們前面給大家介紹過的,現在我們應該叫秘書,他那時候叫筆貼式,換上他自己的貼身秘書去!
乾隆皇帝得到信報以後,馬上就想到什麼?這地兒,俺熟,十幾年前打過,結果就想醞釀一次新的戰爭,但是在醞釀新戰爭的時候有人不幹,就有人覺得不應該打,誰呢?
但是乾隆皇帝又在思考:自己這樣做,合適不合適呢?於是乎,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的乾隆皇帝趕忙招呼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前來問話。
其次立功。立功這一點就稍微有點兒擴張的味道,在你的統治時期,疆域要很廣大,你要守得住疆土,你要守得住祖宗給你留下來的基業,而且你還要繼續不斷對外擴張,你這個疆土不是守住就得了,而是要繼續擴大,這個叫立功。
這個時候,大金川地區的叛亂分子聽說副將軍、理藩院尚書溫福陣亡的消息之後,抵抗更加頑強!與此同時,小金川諸部也明顯感覺到當時的形勢似乎對大金川更加有利,於是再次叛亂!
等到了清朝,雍正年間,他開始感覺到這不好,這土司制度不好,開始收。
乾隆皇帝扒拉扒拉這個,扒拉扒拉那個,誰都不行,他身邊沒有一個合適的,他就犯了頭疼。最後的辦法想出來的時候就到了1770年這一年,有一天他就找到了劉統勛,把他的為難之處提出來。他是這麼說的:「古來兵家常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編纂《四庫全書》一事,乃千秋偉業,比疆場征戰更難,朕沉思已久,難道以中國之大竟無一人堪當此任?」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正月,阿桂兵分三隊各五千人,從布朗郭宗進發,第一隊海蘭察領之,第二隊色布騰巴勒珠爾領之,第三隊阿桂親自領之。先克其左右山,繼克羅博瓦山,轉而避實就虛,攻佔日則口,繼攻遜克爾宗,小金川的土司僧格桑被殺,大金川土司獻其屍求和。此後,阿桂率兵繼續迅速向叛軍的腹地挺進。到1775年二月,大小金川全部掃平。
乾隆十一年(1746年),時任漕運總督的劉統勛同大學士高斌一起到山東賑濟水患。當時運河水漲成災,劉統勛親到災區深入勘察,找到運河成災的原因,建議疏浚聊城引河,分運河水入海,使運河水災得以解決。不久之後,劉統勛升任工部尚書。
在為皇上立功方面,劉統勛也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不過要說這事之前,咱們得先介紹一個詞,這個詞叫土司。
就在這個時候,阿桂被任為定邊將軍,這是他第一次為大軍主帥。阿桂受命危難之秋,他十分冷靜地調出南路之師,集合原有及新添之部隊,迅速重新佔領了得而復失的小金川地區。
結果到了前面這塊兒,到了某縣,找著了收高粱秸的這個人,這個人肯定不認識我們劉統勛,不認識咱們最高的頭兒。收高粱秸的人一瞅,這個人長得細皮嫩肉的,一看他們家就有錢,要幾吊不行了,得要幾十吊、上百吊了。
不過,一千個銅錢兌換一兩銀子可不是固定的,它是建立在國家有足夠的銀兩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在全國市場上,銀子多於銅錢,就會出現銅貴銀賤的情況,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用不了一千個銅錢就能兌換一兩銀子的情況。
說到這兒,這「吊」是一個什麼單位呢?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五月,總督桂林在墨壟溝失利,阿桂即被派往南路統兵,與溫福、豐升額所率西路、北路兵各當一面。阿桂率領南路精兵,跋山涉水,攻取碉寨,連戰皆捷,至十二月初已經攻佔了信格宗和美諾兩地;與此同時,溫福也率領部隊佔領了聽郭宗,僧格桑逃入大金川,其父澤旺被擒獲,小金川全部蕩平。乾隆皇帝高興地說:「賊巢已破,我武維揚,阿桂調度有方,懋著勞績。」
我們注意,在這裏,乾隆皇帝明確說明,之所以釋放阿桂,完全是因為其父的關係——身為朝廷重臣的阿克敦只有阿桂這麼一個兒子!這對於青年阿桂九_九_藏_書來說,應該是個多麼大的打擊呀!
後來呢,乾隆皇帝又組織人修「三通」。前朝分別有人,在不同的朝代寫過三本書,都是關於經濟史、法律史、典章制度史的三本書:一本書叫《通志》,一本書叫《通典》,另外一本書叫《文獻通考》。但是那都是當時的人寫的,有唐朝人寫的、宋朝人寫的、元朝人寫的,然後從此以後沒人再寫了。所以,乾隆皇帝時期,又組織了三通館,修「三通」。
話說,又過了11年,到了1758年的時候,大金川這個叫莎羅奔的人死了,他的侄子郎卡繼位。他的侄兒郎卡繼位以後,他從此以後更不聽乾隆皇帝的了,魚肉百姓,和周圍其他的土司經常發生戰爭,結果引起了周圍的所有的土司反對,聯名上書皇帝,要求解決問題。
乾隆年間,隨著經濟的繁榮和財力的充裕,即使在嚴律之下,奢靡腐敗之風也愈來愈甚。乾隆六巡江南,遊山玩水,沿途接駕送駕、進貢上奉、大興土木,大搞「面子工程」,豪華與排場空前,靡費日甚。乾隆帶了頭兒,其示範效應無與倫比,大小官吏借接駕和其他機會,極盡奢華之能事。他們為了講排場、比闊氣,竭力攤捐派差、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貪賄公行,吏治日廢,奢侈淫|靡、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的歪風邪氣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儉節約、清正廉明的官員反而日益孤立。大貪才走巨貪又來,官員前「腐」後繼,視死如歸。
他的第二件事,乾隆皇帝得到戶部上奏。戶部上奏說什麼呢?戶部上奏說現在有很多地方誇大其詞了,其實是言重了,有很多地方主管錢糧的官員不負責任,貪污腐化,不幹正事,所以呢,建議把這些官員統統撤掉。
阿桂果然不負眾望,從九月末至十月初的七天時間里,阿桂迅速平定了小金川所有地區。
當時的劉統勛已經七十多歲了,確實是老了,他面對這種情況,沉默了半天,沒有說話。最後,他跟皇上說了一句話:「我有點兒老了,這件事您別今天問我答案,我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了您,我先回家,我給您想想,您別著急,您明天再問我,我明天一定給您一個回復。」
乾隆十八年(1753年),黃河銅山小店河道決口,災情更為嚴重。劉統勛將同知李某、守備張賓二人因貪污致使無錢治河、任其衝決堤壩的情況上報,皇帝震怒,下令將他二人斬首示眾。同時,劉統勛親駐銅山,指揮治河,將黃河水引歸故道,又疏浚了運河,才得以消除水患。
中國當代有一位相聲名家馬三立老先生,那「三立」的解釋便是這幾個字,看來馬先生是做到了。
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要用一千多個銅錢才能兌換一兩銀子的情況。這個時候,通常的情況下,是要用一千六百個銅錢才能兌換一兩銀子!這還不是最高的!
開始收土司之前,派流官管理,但是仍然好多地兒都沒有收回來。
此後,到了1581年,明朝張居正改革的時候,不但承認了「銀圓作為上幣、銅錢作為下幣」這樣一個事實,而且還承認了一千個銅錢兌換一兩銀子這樣一個事實。
我們首先來講講劉統勛受到乾隆皇帝賞識的具體原因。說起劉統勛受到皇帝的賞識,那可以肯定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劉統勛的所作所為還是得到了皇帝的首肯的,他對於皇帝的研究應該說是比較深刻的。那這裏我們就要看到,乾隆皇帝他的內心世界里到底在想什麼呢?其實說起乾隆皇帝的所作所為,他的所想,無非是我們上面說到的「三立」而已。
乾隆皇帝知道以後,命令清軍前去征討,這便是第一次大小金川戰役,結果乾隆皇帝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恢復大小金川地區的原貌——你就統治你的大金川,小金川就由別人統治,互不干涉。
劉統勛覺得不應該打。劉統勛是怎麼想的呢?劉統勛認為,那個地方氣候惡劣,交通不便,清軍主要都是北方的,到那兒肯定適應不了,所以他覺得最好是能政治解決就政治解決,嚇唬嚇唬得了。
「那加誰啊?」皇上問了,「你說讓誰去啊?」
有的人看了電視劇,演一個土司的,你就不明白,這個土司他到底是一個什麼職位?
劉統勛一生勤于職守,在都察院審理案件時是這樣,在皇帝派他出京巡視河工的時候更是這樣。劉統勛是清代少有的幾位在水利上有建樹的大臣之一。他在修建浙江海塘、疏浚京杭大運河、治理黃河洪水這三大水利工程中都花過很大的精力。
1770年,他就開始醞釀這件事,但是這件事最終醞釀成、真正開始動筆是在1772年。他在1770年就開始醞釀這件事,就想好了一套班子,他覺得這件事總裁必須得大學士、翰林院的掌院學士劉統勛才可以。
博學鴻詞科,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土司是明朝開始設立的一個職位,在我們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設置的這麼一個官職叫土司。
咱們說,四川的西邊有兩座山,大金川,小金川。
小金川的土司官他不幹啊,他讓人反映到朝廷中。
博學鴻詞科是在科舉制度之外,籠絡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它不限制秀才舉人資格,凡是督撫推薦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試。考試后便可以任官。
劉統勛說了:「我給您推薦一人,百戰百勝,阿桂,下面都知道,讓阿桂去,不出兩個月肯定解決問題。」
清朝,清軍入關的時候他畢竟是滿洲人,他對漢族人有些不太相信,所以在清初,每個官員到地方任職的時候,都要帶自己的親信,帶好幾十個人去地方做官去。你皇上派的是我一個人,我要帶好幾十個,為什麼?我對當地所有的官員,我都不相信,我想辦什麼事的時候,我就用我的親信去辦事。
在清朝的咸豐皇帝統治時期(1851年~1861年),由於清朝已經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向外國賠款的數額大量增加,很快就出現了要用一千八百五十個銅錢才能兌換一兩銀子的情況!在這個時候,「一弔」銅錢是一千八百五十個銅錢!
當然,如果在全國市場上,銅錢多於銀子,就會出現銀https://read•99csw.com貴銅賤的情況,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要用一千多個銅錢才能兌換一兩銀子的情況。在中國的歷史上,尤其是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雍正末年,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令各省督撫推薦,但未及舉行考試雍正就死了。乾隆元年(1736年)才正式在京考試。結果乾隆皇帝用了一個人,用誰呢?用了這個張廷玉。張廷玉這個人我們前面講過,當時讓他來組織考試,各省推薦了176人,錄取15人。
這樣就容易出現一種問題,出現了私黨。這些人只知道這個官員,不知道皇帝,致使鑽營之風大盛,吏治不斷敗壞。時任刑部侍郎的劉統勛發現這種情況以後,立即在乾隆二年(1737年)上書乾隆皇帝,建議除河工、軍前效力等職以外,一律不準「奏帶」,以杜絕這種任用私人、培植親信的弊端。皇帝准奏從行,使這種積習已久的弊端有所收斂。劉統勛反對官場上任用私人委以肥缺的議論,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八旗軍隊原擬先攻主犯小金川,暫置大金川于不顧。阿桂旗開得勝,連克巴朗拉、達木巴宗及資哩山、阿喀木雅等寨;與此同時,松潘總兵宋元俊也收復革布希咱!八旗軍隊與叛亂軍隊雙方形成對峙之勢。
「五銖錢」在中國前後使用了五百多年,直到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被廢止。
這個時候,還有一個規定,就是禁止使用黃金、白銀等重金屬為貨幣。到了明朝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先是在商人中間逐步違背歷代政府的禁令,擅自開始使用銀子作為新的貨幣單位,也就是上幣;而把歷代政府規定使用的銅錢作為下幣;上幣和下幣之間可以兌換;而且自行規定一千個銅錢兌換一兩銀子。
乾隆十七年(1752年),江南運河決口,劉統勛受命與尚書策楞(?~1756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一起前去處理。發現是由於河道官吏侵吞公款,歷年虧欠九萬兩之巨,造成運河因缺材料而決堤。詔下,將河道總督高斌等撤職查辦,並嚴治其他侵吞庫銀的官吏。
圓形方孔錢的形制,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清朝中葉以後,英國不斷走私鴉片。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白銀大量外流。黃爵滋曾奏疏:「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年~1831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年~1834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十四年至今(即1838年),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三通」修完了以後,乾隆皇帝覺得還要寫一本厚厚的書,要比《古今圖書集成》還要厚——《古今圖書集成》是康熙年間修寫的,10000卷。這本書還要比明朝修的,比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修的那本《永樂大典》厚——《永樂大典》22877卷。這個《永樂大典》正文這麼多卷,還有凡例,有目錄60多卷,加在一塊兒有的人算成22900多卷。一定要修一本超級厚的書,把天下所有的書都集中到我這兒來,給起一名兒,叫「四庫全書」。乾隆皇帝腦袋就想著,修《四庫全書》,我得分成幾種人,對吧?有的人是總裁,有的人是副總裁,有的人是總纂。總裁、副總裁管什麼?哪本書可以寫進去,哪本書不能寫進去,我得分出來,對不對?總纂是什麼?撰稿,你得寫書,你得有人抄,怎麼寫,寫成什麼體例,大家怎麼分工怎麼合作?所以得有總裁,得有總纂。
1748年(乾隆十三年)冬,乾隆皇帝命令八旗大軍出征大、小金川地區(今四川西北部地區),內大臣、兵部尚書班第出督軍餉,阿桂從參軍事。
這一變化開始於清朝的道光皇帝統治時期(1821年~1850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雲貴總督恆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兩人在操辦進貢金爐的過程中,低買高賣,摻雜使假,中飽私囊。劉統勛與山西巡撫定長前往雲南查辦巡撫郭一裕慫恿雲貴總督恆文購制金爐案時,不畏權貴,排除干擾,使案情鞫實,並上疏乾隆皇帝,賜恆文獄中自盡,郭一裕發配軍台效力贖罪。
當時乾隆皇帝很生氣:「你張廷玉這個人太嚴格了,你怎麼給我錄取這麼幾個人,重新考,把去年沒考上的,落榜的都招回來,再接著考一遍!」結果再考一遍,只錄取了4個人。乾隆皇帝得罪不起他,人家張廷玉是雍正皇帝死之前寫在遺詔裏面的,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他死了以後,他那個骨灰要擱在太廟裡供著的,那是指令。乾隆皇帝當時還得罪不起張廷玉,但是乾隆皇帝的目的達到了,那就是讓天下的人都聽自己的,讓天下的學子們服從於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視學問。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皇帝命令阿桂由伊犁將軍調署四川總督,代替臨時回京的總督阿爾泰。阿桂在大小金川地區巡視之後,僅僅了解到了土司朗卡與綽斯甲布等地的人打內戰。之後,很快又回到京師復命。
劉統勛跟皇上說:「此前您早不應該去,現在去了,就不能後悔。全軍覆沒了那也不能撤兵,繼續加兵。」
阿桂在剛剛走上仕途的時候,任大理寺丞,後來升至吏部員外郎,充軍機處章京。
阿桂是大學士阿克敦的獨生兒子。他出生於1717年,1738年參加科舉考試,中了舉人,開始走上仕途。
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作了界定:「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此議一出,深為後人所贊同,並不斷激勵著後來人積德行善、建功立業,形成高尚進取、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
我們劉統勛九_九_藏_書能夠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無非也就是說他能夠明白乾隆皇帝在想什麼,不但明白乾隆皇帝在想什麼,而且要想乾隆皇帝之所想,急乾隆皇帝之所急,做乾隆皇帝想做不能做的事,為乾隆皇帝分憂解難而已。在這個方面,我們說劉統勛應該是做得很好了。否則的話他就不會受到如此賞識。
如果派的這個人就是本地人,就是這個地兒的人,然後他的任期沒有期限,可以到好幾十年,他死了以後,他們家的人可以繼承,這叫作土司官。
結果乾隆皇帝就讓他回去了。第二天一早兒,乾隆皇帝趕忙派人把劉統勛叫來問:「您這事兒昨天想得怎麼樣了?」劉統勛回答了幾個字:「您不能因噎廢食,該管理管理,該教育教育,為此把整個一個機構取消,不是上策。」這是他為乾隆皇帝所辦的第二件積德行善的事,當時乾隆皇帝就覺得還是劉統勛說得對,立即就照辦了。
但是他可以世世代代在這兒啊!所以土司這個官最大的優勢就是什麼?割據。他這兒一割據,我就管這塊地兒。割據之後,他就往往會引起什麼?混戰。我想把你那地兒佔了,反正是天高皇帝遠,皇上也不知道。
當時乾隆皇帝想的是,這劉統勛肯定一張嘴就是撤,但是他沒想到,劉統勛說了這麼一句話:「日前可撤兵,此時絕不可撤兵。」
結果小金川這個土司官,前代的土司官剛一死,新任土司官還沒繼位,大金川的土司官就吞併了小金川——這是在乾隆年間。
結果呢,劉統勛看到距離黃河楊橋堤段的不遠處有幾輛大車,大車上裝的都是秫秸,裝得滿滿當當的。結果馬車上沒有人,旁邊蹲著幾個人,在那兒哭呢。劉統勛就問:「你們怎麼了,為什麼哭?」當時這幾個人就解釋,說他們是某某縣的老百姓——這個某某縣不是我說的,這個《清史稿》上就是這麼寫的,到底哪個縣?《清史稿》也沒寫——說他們是某某縣的百姓,奉他們的縣官之命把秫秸送交管治理黃河官員的手裡。結果送去了以後,那人看他們有錢,就說你把秫秸交給我可以,但是你必須要給我幾吊錢,否則我就不收,我一不收,我就上報,上報朝廷說你們這個縣沒有交,將來你們縣的頭兒就會被撤職,要不然你就給我錢。這幾個人說,我們哪兒有錢啊,我們一個拉車的、趕車的,我們沒有錢,可是跑回去吧,又怕縣裡的縣官受罰,所以我們左右為難,我們在這兒待了十多天了,錢都沒有了,花光了,現在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們正為難呢。劉統勛一聽,行了,你甭管了,我告訴你我也是送秫秸的,我也是送高粱秸的,我跟那個縣縣官熟著呢,你甭管了,待會兒我替你交,你放心吧,你在這兒歇著啊!
在大、小金川地區就有這麼兩個土司官。大金川有一個土司官,他叫莎羅奔,小金川也有一個土司官。
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第二年六月,阿桂獲釋,乾隆皇帝下諭說:「阿桂隨往軍營辦事,年少無知,自干罪決,固應按律重懲,但伊系司員,原不過以供驅使,其獲罪之處,與貽誤軍機者有間,情有可原。伊父阿克敦因子犯罪,深知慚悔,辦理事務,甚為黽勉,且年高僅有此子,拘系囹圄。別無朝夕左右之人,朕為垂憫,著加恩將阿桂從寬釋放。交與阿克敦嚴加約束,毋許稍有滋事。」
問題在於,「立德」、「立功」和「立言」,它們指的是什麼內容呢?
「三立」一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劉統勛一聽,皇上缺一個總纂官,我那門生紀曉嵐行啊!可這紀曉嵐被皇上發到新疆去了,這可怎麼辦呢?
我們還是繼續講劉統勛的故事。這個時候,這個收高粱秸的人心裏面想,這個人長得細皮嫩肉的,一看他們家就有錢。我跟他要幾吊太賠了,你得給我拿15吊錢來,少了15吊錢,你這個我不收。當然,劉統勛跟這個收高粱秸的人吵起來了。這個收高粱秸的人跟身邊的人說:「你還敢吵,把他給我推出去,轟出去,臭揍一頓!」結果,自然是把劉統勛臭揍了一頓,把這個車沒收,多大的膽子啊!劉統勛自己沒想到啊,人家說收幾吊,到自己這兒收15吊,比人家說的還多,自己還挨了一頓揍,心裏不痛快。回到大堂之上,回到自己的辦公地,趕緊的,把官服給我拿來,立即開會!把所有治理黃河的官員都集合起來,開現場會,看看我這身人皮,看看我這衣服,看看你們的作為、做派。結果所有人到齊,把某縣官、治河官員押送過來,三言兩語簡單審問了不到十句,推出去,殺掉。這一推出去,當然殺很慢了,所有治河的官員全都跟那兒跪著,長跪不起,求情,最後半天過去,又把他推回來,重責幾十大板,真用板子揍。你想想,劉統勛他也挨揍了啊!所以這之後,所有的人再見到農民送秸稈的時候,沒一個人敢要錢了,來了就趕緊收,收完了還得跟人家說好話,你可千萬別上人家那兒給我告狀去。這個事老百姓歡迎啊!修堤的民工歡聲雷動,施工進度大大加快,一個多月後就全部完工了。至今還有人將這事改編成劇本《劉統勛私訪河口鎮》,足以說明其影響之深廣。
第一次領兵出征大小金川地區就落得個如此的結果,應該說也讓青年阿桂增長了不少的見識。
對於上述兩個案件的處理,乾隆皇帝很是滿意,劉統勛在事後也被加封太子太保銜。
等到了光緒帝的時候,中國還有好幾百個土司呢,其中甘肅有142個土司,還有就是四川有26個,廣西有46個,雲南有50個,貴州有81個土司,青海和西藏各有35個土司,這是到光緒年間。我們說光緒年間四川西部都有26個土司,其他多數在藏族地區。
根據《清史稿·阿桂傳》和《清史列傳·阿桂傳》的記載,前線的清軍大將、川陝總督張廣泗圍困金川叛亂頭目莎羅奔,但是莎羅奔依靠地理位置和以逸待勞的雙重優勢而拒絕投降,張廣泗久攻不克。在此情況下,乾隆皇帝又命令大學https://read•99csw.com士吶親前往大、小金川地區經略軍務,同時起用岳鍾琪為四川提督進行配合。這個時候,吶親與張廣泗兩個人因為下一步的做法問題產生了分歧。乾隆皇帝先後召吶親、張廣泗回京,以失誤軍機罪將二人處決。與此同時,岳鍾琪就此事告發阿桂「勾結張廣泗,蒙蔽吶親」。結果,阿桂被逮捕追查。
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可腦袋疼,自己也當了40年的皇上了,那地兒咱也打過,這個劉統勛告訴我那麼多年不能打、不能打,我就偏不聽,結果沒辦法,找劉統勛過來吧。劉先生我問你,這個地兒,我是放了還是繼續打,你說我怎麼辦,我現在實在是沒有計策了。史書上寫的就是這句話,說他叫「煩懣無計」,不知道是該用兵乎還是該撤兵乎。
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在劉統勛被新登基不久的皇帝所看中而擢升為內閣學士不久,他就奉命跟隨大學士嵇曾筠(1670年~1738年)到浙江學習和視察海塘工程。嵇曾筠是清代著名的水利專家,這次浙江之行為劉統勛一生在興修水利方面的建樹打下了基礎。
這兩件事還都是老百姓看不見的,但是有一個事他辦的是老百姓看得見的,辦得特別好。在講這件事之前,我先講一個農村的農民知道的一個詞,叫「秫秸」。這是什麼呢?比如我們種的高粱,高粱穗我們收回家了,去掉穗的高粱稈,叫「秫秸」,其實就是秸稈的意思。農民收完了高粱之後,把這個沒用的捆起來,捆成一捆,平常是生火用的,但是它還有別的用途,什麼用途呢?可以修黃河的時候把它捆成一捆,上面壓上石頭啊,可以和上泥,這樣就可以築黃河大堤用。話說到這裏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劉統勛最為擅長的,還是治理黃河水患。
首先,所謂「立德」是就人的政治、思想而言的,指的是你作為皇帝來講,你要有德行,你要時刻把百姓裝在心間,你要處處為百姓著想。你要知道什麼叫君民關係,是一種舟和水的關係,你要知道百姓「既可載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對老百姓要恩惠,這就是立德。
這個時候的乾隆皇帝對於阿桂率部所取得的戰果非常滿意,不但誇獎阿桂「阿桂此次辦理,事事妥協,甚屬可嘉……統辦進剿之事,實堪依任」,而且還迅速提升阿桂為定西將軍,把順治年間所鑄造的定西將軍印授予阿桂,希望阿桂「迅奏膚功」。
中國古代的錢,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就統一了貨幣。從秦朝開始,中國就有了上幣和下幣之說。在秦朝的時候,上幣指的是黃金,下幣指的是銅錢。銅錢的重量是半兩,銅錢上面,還有「半兩」兩個篆字!因此也叫「秦半兩」。銅錢的形狀,是圓形方孔,所以到了文人那裡,也叫「孔方兄」。「孔方兄」的壽命很長,一直使用到清朝滅亡才結束了它的生命!
乾隆四年(1739年),劉統勛參劾都察院御史毛之玉到浙江巡視時收受總督及藩司的大量禮物。經查實,毛之玉即受處分。正是因為他的公正和耿直,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勛升遷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成為全國最高監察機構的權要人物。在都察院任職期間,劉統勛有「鐵面御史」之稱。凡貪贓枉法的官員,必嚴厲懲辦,從不姑息。
再次立言。立言是就你在文化藝術事業上來講。不光你皇帝自己詩、書、畫都要好,而且要在你的統治時期,讓全國的文化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讓所有的文人、知識分子肯定你、誇讚你,這就是立言。
在乾隆皇帝之前,在清初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了籠絡明末隱居的知識分子,舉行博學鴻詞科。令在京官員、在外督撫及學政,推薦品行兼優文辭卓越的人,不論有無官職,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試。結果全國推薦143人,考取了15人。
小金川既已蕩平,八旗軍隊遵照乾隆皇帝旨意,準備立即進攻大金川。
那麼在乾隆年間呢?這些個地兒的土司那就更多了。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這一次,阿桂在劉統勛的推薦下,受命署四川提督,隨副將軍、理藩院尚書溫福進討。
第一件事,他改變了清朝官吏統治百姓的一個辦法。
結果,乾隆皇帝不聽,這樣雙方就僵持到1772年。這一年,劉統勛已經74歲了,他仍然堅持反對用兵。乾隆皇帝不聽他的話,所以還是派了人,派了5萬大軍征討大金川,結果沒倆月,不幸的消息傳來:全軍覆沒。
在一個農業大國,治水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因此,朝廷每年要拿出數以百萬計的巨款到治水上來,成為河工官員的「錢庫」。錢多,蛀蟲也多。一些貪官污吏藉機大發橫財,挪用分肥,請客送禮,以致經費虧空很多。一旦有事,便無錢救災,百姓苦不堪言。劉統勛對此最為憤恨,一旦發現,決不姑息。
當然,劉統勛一個文官,他是翰林院的掌院學士,翰林院幾百個人都歸一個人管,他是最高頭兒,他對於大清朝、對於乾隆皇帝來說做出的最大貢獻,乾隆皇帝倒不覺得是立德和立功,他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立言。
捷報傳到京師,乾隆皇帝不等阿桂班師,特地解下自己使用的黃馬褂,下令將其賞賜給阿桂,還說「此次平定金川實皆阿桂一人功績,深堪盛尚」;阿桂回京途中,乾隆皇帝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到良鄉迎接;阿桂的勝利之師到達京師之後,乾隆皇帝又親賜予美酒及四開禊袍,還下令在紫光閣畫像紀念;並且將阿桂列為平定金川50名功臣之第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時任協辦大學士的劉統勛,又負責查處西安將軍都齎剋扣兵餉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劉統勛再度負責查處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取賄贈案。
我們首先來看,劉統勛為乾隆皇帝的立德方面所做的工作。這一點,《清史稿》都不敢否認,《清史稿》在簡單記錄劉統勛的一生之後,特地用重筆介紹了劉統勛為皇帝立德所做的三件大事。
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三立」之中的「立功」。
到了漢朝漢武帝的時候,廢止使用「秦半兩」,一律使用「五銖九*九*藏*書錢」。成語「錙銖必較」的「錙」和「銖」就是這麼來的。「錙」和「銖」都是重量單位,都比「兩」要小。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也就是說,二十四「銖」等於一「兩」。也就是說,秦朝的一個銅錢是十二「銖」,漢朝的一個銅錢是五「銖」,秦朝的一個銅錢相當於漢朝的兩個半重。
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這年二月,乾隆催促溫福三路進攻,誓在必誅叛酋。阿桂被授參贊大臣,自西路阿喀木雅前攻。僧格桑及索諾木均派人至清營請罪,溫福奏請饒索諾木不死,乾隆皇帝下令「一併擒獲」。
在仕途上,阿桂與其父親阿克敦一樣,也是能文能武、智勇雙全。
紀曉嵐是何許人也?他怎麼就成為了劉統勛的門生了呢?我們後面就來講講這個。
進入19世紀末以後,情況基本穩定在一千六百個銅錢兌換一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基本上是「一弔」銅錢是一千六百個銅錢!
在立言方面,乾隆皇帝其實是一個很有雄心壯志的人。他剛剛繼位的時候,就開博學鴻詞科,開科取士。這個博學鴻詞科,不是咱們正常的科舉考試,正常的科舉考試三年考一回,錄取的叫進士。進士分成兩種,進士及第,還有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的十多個人、二十多個人在皇帝面前一站,皇帝再考一次,考出來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是考試了,那麼這是正常的科舉考試,乾隆皇帝剛一繼位,又下令連續兩年開博學鴻詞科。
在阿桂長期的軍事征戰生涯中,最為重要的應該就是三次出征大、小金川了。
劉統勛有先天的有利條件啊!翰林院的掌院學士,翰林院的這些人都歸他管,你寫書的人無非都是翰林院的翰林,由他當總裁,由另外好幾十個尚書、侍郎當副總裁,他就想好這麼一套班子。但是別人都想好了,寫書的具體的人也想好了,那就是翰林院庶吉士、侍讀、侍講、編修、檢討,這些人你們就寫去唄,但是誰當這個總纂官呢?誰主持這個具體的寫作呢?
劉統勛為什麼要推薦阿桂去呢?因為,阿桂對於大、小金川地區熟啊!簡直是太熟悉了!
所以我們看土司官跟流官不一樣,他可以世襲,他可以有自己的軍隊。當然,他也得向中央交稅;中央要打仗的時候,調他的兵,他也得跟著去。
咱們說過,修《皇朝通志》、《皇朝通典》、《皇朝文獻通考》的這個皇朝就是大清朝,很快,三本書就修完了。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正月,阿桂由當噶爾拉、溫福由功噶爾拉、豐升額由綽斯甲布,分路攻向大金川心腹之地噶拉依和勒烏圍。六月,風雲突變,由於溫福的疏防,所率主力一軍在木果木遭到突襲,清軍慘敗,溫福中槍陣亡。
為了準備一鼓作氣、再度攻取大金川地區,阿桂作了詳細的軍事部署:一是備足糧草;二是利用「以番治番」政策,對歸順清朝的民眾給予賞賜;三是在軍事上探明道路,利用沒有參加叛亂的土司牽制大金川地區叛亂的土司。
阿桂到了那兒,三下五除二,郎卡死了,大小金川恢複原來面貌。這個大金川地區就沒有土司了,小金川的土司還繼續存在。大金川地區改設流官,徹底解決了這個地區的割據問題。這件事,也就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中的一個。如果沒有劉統勛啊,乾隆皇帝還且湊不夠那十大武功呢。這是我們講的他在為乾隆皇帝立功方面所做的一個重要的工作。
這種土司官,從明朝開始在西南、西北廣大地區都有設置,這是為適應當地的政治、經濟狀況而設的一種專門機構,叫土司。
唐朝建立以後,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前,市場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銖錢和其他古錢,非常混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即唐朝開國的第四年,廢去隋朝以前的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開元通寶的外形繼承了北魏五銖和隋五銖的風格,錢文卻別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號。「開元」,顧名思義,是開闢一個新紀元的意思;「通寶」,自然是作流通的寶貨。「通寶」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末,歷時一千三百余年,中間還衍生出泉寶、重寶、元寶等。南宋嘉定鐵錢,竟有十四種「寶」。貨幣稱「寶」,說明它流通的範圍和發揮的作用都比過去擴大,錢幣名、實都成為寶物而支配人類社會了。唐「開元通寶」上的四個隸字,書體端莊,相傳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寫的。用隸書作錢文,雖然從三國時已開始出現,但開元錢影響極大,從這以後的錢文一般都不再採用篆書了。早期開元通寶錢直徑為2·4厘米,重量為3·6克。開元通寶是唐朝近三百年間流通的主要錢幣,唐亡后還繼續流通了七百多年,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廢止。
在此背景下,劉統勛替乾隆皇帝所做的「太上有立德」的工作重點,就轉為到全國各地查辦案件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因山西吏治廢弛,官吏間相互包庇利用,貪污成風。新任山西巡撫塔永寧向乾隆皇帝奏本,彈劾以蔣洲為首的省內貪官污吏。乾隆皇帝據報以後龍顏大怒,說道:「山西一省,藩臬朋比作奸,毫無顧忌,吏治之壞至於此極,朕將何以信人何以用人。」遂將劉統勛從重要的山東河運工程中派往山西進行查辦,並諭曰:「查審此案非劉統勛不可。」劉統勛會同巡撫塔永寧,經過一個多月鞫訊和調查,得實:布政使蔣洲肆意侵吞公款多達兩萬余兩;前任山西巡撫明德收受蔣洲以及各屬吏的古玩金銀等物;托穆齊圖養廉頗優而不知足,在離職啟程時,除讓蔣洲替他承擔所欠三千余兩公款外,還收受了蔣洲所賄古玩等物;按察使楊龍文和太原知府七賚與蔣洲同流合污。知府朱廷揚趁火打劫,貪污了兩萬余兩。綠營兵守備武璉剋扣兵餉一千余兩。案件查清后,乾隆皇帝詔令明德和托穆齊圖解職,送往京城定罪;蔣洲定成死罪,奉准在太原正法;楊龍文就地正法;太原知府七賚判為絞監候(死緩),待秋後處決;知州朱廷揚、守備武璉等,均依律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