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只在紅人手下工作 兄弟搭配,幹活兒不累

第七章 只在紅人手下工作

兄弟搭配,幹活兒不累

根據前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出生於1716年的袁枚要比和珅大35歲,早在和珅出生前11年就考中了進士。更為重要的是,他只當了10餘年的官就辭官歸隱不幹了,那個時候,和珅、和琳兄弟二人還沒有出生呢!從那時直至1797年他82歲去世,這50年間他一直拒絕為官。以他的人格,還不至於淪落到拍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馬屁的程度。
因此,我們可以說,和珅還是充分考慮了當時的家裡家外的諸種可能性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的——雖然這種考慮事後證明還是有很大問題的。
第二次講和珅的這個弟弟是在敘述和珅求學前後的時候。
袁枚當時實際上已經看出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並據此預言出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將來不同的前途。這實際上已經替我們初步解答了一些心中的疑問——為什麼親兄弟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話說到現在,有的讀者就會問啦,和珅他的弟弟叫什麼名字呀?叫「鈕祜祿·和琳」。「鈕祜祿」是姓,「和琳」是名。後面的內容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就直呼其名為和琳。
在和珅的家人當中,與他關係最為密切的是他的弟弟和琳。
哥哥學文,弟弟學武;哥哥據說是個貪官,弟弟可從來都是清官;哥哥到處得罪人,弟弟到處替哥哥擦屁股。
他覺得,一是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又相貌堂堂,非常招人喜愛,很適合憑藉自己的相貌優勢與人打交道,因此適合學習文科;而自己的弟弟不但相貌差一些,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和珅覺得應該沒有什麼戰事發生,習武應該沒有什麼危險存在。
造成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學校裏面學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學文的人性格容易變得內向,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人際關係,用來算計別人;學武的人則相反,他們必須外向,更加註重與他read.99csw.com人在武功上的真實切磋,而不會把大量時間用在算計人上。這就是造成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未來的性格如此不同的重要原因。
有的讀者聽到這裏就會產生新的問題了:和珅為什麼要做出如此安排呢?是不是因為和珅貪生怕死,就不顧及自己的親弟弟的死活呢?
第一次講和珅的這個弟弟,我們是在敘述和珅3歲時的一件事的時候。
第一,和珅家裡面的人,沒有一個像他一樣的貪官——雖然我們還沒有考證他到底是不是貪官,但是他的家人都不是貪官可是史學界公認的觀點。不管是他的弟弟還是他的兒子,都不是貪官。
第二,和珅家裡面的人,沒有一個像他一樣的京官。用現在的話講,他們都不在北京上班,都離皇帝很遠很遠。
不同的是,經過和珅的分析,兩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各有分工、各有側重的。
第一,我們可以看到,袁枚對於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說他們中的一個能擎天(肯定是日後的和琳啦),另一個要捧日(肯定是日後的和珅啦),平分秋色,都是國家所倚重的股肱之臣嘛。
您還別說,和珅、和琳兄弟二人還真都是很有心計的人。在和珅的安排下,他們哥兒倆在學校里,還真是有分工、有合作呢。他們兄弟二人學到的東西還真的是有同有異呢。
關於和珅的這個弟弟,我們在前面談到過兩次。
那麼,誰來學文、誰來習武呢?和珅懂得下面的道理:嚴格說來,學文、習武,各有利弊。學文的益處是可以增強自己的修養;弊端是很難做到迅速地出人頭地,正像古人所說的那樣,「百無一用是書生」嘛。習武的益處是只要認真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出人頭地;弊端是隨時有生命危險。
這首詩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的認識有以下兩點:
有的讀者又會問了,這個袁枚是在什麼情況下賦詩頌揚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九_九_藏_書呢?
欣賞這對刻苦好學的兄弟二人的人物裏面,有我們所熟知的人嗎?有啊,前面我們說了一個曾經擔任過刑部尚書兼直隸總督的人——英廉——不但看中了和珅,而且還把自己唯一的親孫女嫁給了和珅嗎?
從前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咸安宮官學實際上是一所國家高級幹部培訓學校,是一所官員後備學院,更為準確地說,它應該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高級行政幹部管理學院。這所學校在乾隆年間大量招收八旗官員子弟入學。在這所官學學習的學生,如果不是名門顯貴之後,那一定是達官子弟。在當時,咸安宮官學的名聲要比景山官學高得多啦。
根據《清史稿》上的記載,和珅有一個弟弟,而且僅有一個弟弟,沒有哥哥。
當時的著名詩人袁枚為和珅兩兄弟所感,賦詩頌揚他們:「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和珅經過反覆權衡,還是做出了如下決定:和珅自己側重於學習各種語言文字和乾隆的詩文筆體,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文科類,尤其是為官之道的內容;和琳則側重於學習各種戰爭的戰略戰術,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理科類,尤其是軍事院校學習的內容。當然,我這裏說的是側重於,不是僅僅學習這些。
他們的關係如此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二人是自幼父母雙亡,生活很艱難,必須同甘共苦才能出人頭地;再加上和珅是兄長,畢竟比和琳大一些,因此從小就懂得照顧他的這個唯一的弟弟。
雖然當時在咸安宮官學裏面學習的一些公子哥兒們不太喜歡他們兄弟二人,可這裏的老師們都非常地欣賞這對刻苦好學的兄弟呀。
從袁枚詩中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這所學校裏面學到了很多知識,這為他們以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枚留下的文學著作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read.99csw•com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作為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他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作為文學家,他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他的筆記小說《子不語》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齊名。此外,他的《隨園食單》,是清朝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前面我們講到了袁枚只當了10餘年的官就辭官歸隱不幹了,他又喜好旅行,又愛交朋友。根據袁枚的上述特點,我分析這首詩應該是袁枚到北京看望他在北京的老朋友的時候寫就的,他的老朋友應該是在咸安宮官學任教的老師,這個老師應該不但教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而且應該很欣賞他們。
開始的時候,這些公子哥兒們還敢欺負他們家貧,經常捉弄他們兩個人。可是後來畢竟因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也真是做到了所謂的「文武雙全」,還是有些真本事的,所以這些公子哥兒們也真是奈何不得他們,就只能做些給他們起起外號之類的事情。
另外,和珅要比和琳的年齡大一些,從個人角度而言,他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弟弟像自己一樣。這其實就跟我們現在社會上所有的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百萬富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想法是一致的。
我們可以想到,和珅與他的弟弟和琳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和珅能夠很好地照顧他的弟弟,和琳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聽他這個哥哥的話的習慣了。
那個時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珅9歲,他弟弟7歲。那年,他們上了一所北京最好的學校——咸安宮官學。
更為奇怪的是,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居然一生關係都很好。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我們談到在和珅3歲這一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的家發生了一次大的變故。他九-九-藏-書的母親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時候難產死了,他的弟弟活了,他的母親卻死了。
正是因為兄弟二人的刻苦好學,所以他們也很招人嫉恨。
第二,我們可以看到,袁枚對於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評價稍有不同。
這些公子哥兒們給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起了什麼外號呢?「書蠹」唄!「書蠹」就是「書蟲」的意思,就是罵他們死讀書、書獃子嘛。
因為年紀還不太大的和珅最起碼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兄弟兩個人要想在當時的社會上出人頭地,應該做到文武雙全,才能互相幫助、互相提攜。而要想做到文武雙全,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兄弟二人就必須有分工、有協作。就要有人學文、有人習武。
在第二章中我們曾經介紹過,和珅與他的弟弟在這所學校裏面經常受氣;我們還曾經介紹說,和珅在這所學校里學到了很多別人所不具備的知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和珅掌握了四種語言:滿語、蒙古語、藏語和漢語。那麼,和琳在這所學校里,學到了哪些知識呢?與他的哥哥學到的是否一樣呢?
像和珅、和琳兄弟二人這樣的「窮學生」,在這樣的學校裏面應該是很少的。他們能夠上得起這所學校,也是受益於他們的父親福建副都統常保。常保在把這兩個孩子送到這裏上學后不久就死於福建副都統任上了。
有的讀者又會問啦,和珅與他的弟弟和琳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除英廉之外,還有別的什麼人看中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嗎?尤其是有什麼人看中過和琳嗎?有啊,多了去啦。最為著名的是當時的著名詩人袁枚。
提起和琳,常常使我們史學工作者感到很奇怪。因為,他與他的哥哥和珅完全不同。
有的讀者就會問啦,呦,這首詩是不是大詩人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人生達到鼎盛時期的作品呀?是不是為了拍他們的馬屁而寫作的呀?
相同的是,在學校里,他們兄弟二人從來不像那些紈絝子弟一樣遊手好閒、恃強凌弱。九_九_藏_書他們兄弟二人從來不與這些公子哥兒們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他們兄弟二人總是互相幫助,共同刻苦學習各種文化禮儀知識。因為,他們知道,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互相幫助、刻苦學習現在是唯一的機會了——如果這條道路走不通,那就沒有什麼道路能走得通了。
一起長大的親兄弟,一起讀的書,一起參加的工作,為什麼在工作以後會有如此多的不同?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二人有如此的不同呢?下面我們就來解答這些問題。
話可不能這麼說。和珅之所以要做出如此安排,是有著深思熟慮的。
您還真的想錯了,袁枚的這首詩,還真不是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人生達到鼎盛時期的作品,還真不是為了拍他們的馬屁而寫作的;而是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尚在咸安宮官學裏面學習的時候就寫成的。
提起大貪官和珅的家庭,我們的觀眾就會有一種直覺:他的家人裏面,如果不像是傳說中的紀曉嵐給和珅的題字一樣——「個個草包」——都是憑藉和珅的官勢和權威為生的話,那也一定應該是一個個都是男盜女娼。總之,沒有一個人是好東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上學了。他們在咸安宮官學上學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是否一樣呢?
這一回,您還真的說錯了。據我了解,和珅家裡面的人,個個都跟和珅不一樣。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袁枚(1716~1797年)是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他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等縣知縣,頗有政績,但40歲即主動解甲歸田,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隋氏廢園。隋氏廢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后,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故改名為「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