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第十七章 工業的巨輪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第十七章 工業的巨輪

正是因為農業釋放出了數十億的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才開始像雪崩一樣有各種新產品傾瀉而出。比起以前,人類生產出更多鋼鐵,製作出更多服裝,興建出更多建築,還製造出令人瞠目結舌、超出想象的各種產品,像是燈泡、手機、數碼相機和洗碗機。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需求。也是因為如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問題:誰要來買這些產品?
但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了,大多數人都能輕鬆達到資本/消費主義的理想。想要進入這種新倫理所承諾的天堂,條件就是有錢人應該繼續貪婪下去,把時間投入賺更多的錢,至於一般大眾則是要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熱情,想要什麼就買什麼。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信眾終於真的能夠做到宗教要求的條件。只不過,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承諾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答案是:看看電視,你就知道。

能源的汪洋大海


圖26 在哈洛的實驗中,一隻小猴子孤兒就算正在金屬猴身上吸奶,卻還是緊抱著布猴。
但像現在,奶農在小母牛一生下來不久,就把它隔到另一個隔間里,與母牛分開,給它提供食物、水和抵抗各種疾病的藥物,等到它發育成熟,再用公牛的精|子讓它懷孕產乳。這麼一來會如何?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小牛確實不再需要為了生存或繁衍而和母親相處,也不用和同伴玩樂。但從主觀的角度來看,小牛仍然會有一股強大的衝動,想要和母親在一起,想和其他小牛玩。這些衝動無法滿足,就會讓它十分痛苦。這是演化心理學的基本道理:過去在野外形成的種種需求,就算現在已經不是生存和繁殖所必要,仍然會持續造成主觀的感受。工業化農業的悲劇在於,它一味強調動物的客觀需求,卻忽略了它們的主觀需要。
健康零嘴有大量穀類、水果和堅果,為您提供美味、愉悅而又健康的體驗。在非正餐時間解您的嘴饞,完全符合健康生活習慣。真正的美味,讓您享受更多。
學習如何有效駕馭和轉換能量之後,也解決了另一個阻礙經濟成長的問題:原料短缺。等到人類找出方法駕馭大量而又廉價的能源之後,就開始能夠取得過去無法使用的原料(像是在西伯利亞荒原採集鐵礦),或者從越來越遠的地方將原料運來(像是從澳大利亞將羊毛運到英國的紡織廠)。同時,科學上的突破也讓人類能夠發明全新的原料(像是塑料),或是發現先前未知的天然原料(像是硅和鋁)。
演化心理學認為,家禽家畜的情感和社交需求還是源自野外,是因應當時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形成。例如,野生的母牛必須知道怎樣和其他母牛或公牛建立緊密的關係,否則就不可能生存和繁衍後代。而為了學習必要的技能,演化就會在小牛(以及所有社交性哺乳動物的幼崽)的心理植入強烈想要玩耍的慾望,這正是哺乳動物學習社交行為的管道。此外,小牛還有另一股更強大的慾望,就是不能和母親分開,畢竟當初在野外,母牛的奶水和照顧是生存的關鍵。
這種資本/消費主義的倫理,還有另一個革命性的意義。過去的倫理體系,常常要求人類做些難如登天的事,告訴他們照做就能上天堂。但總是要求他們慈悲、寬容,克服各種慾望和憤怒,還得放下己身的私利。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實在太過強人所難。所以翻開倫理道德的歷史,雖然會看到許多美妙的理想,但遺憾的是幾乎沒人能做到。大多數基督徒的作為不像基督,大多數佛教徒沒聽佛陀的話,大多數儒家子弟可能會讓孔子頻頻搖頭。
大西洋奴隸貿易並非出於對非洲人的仇恨,而現代畜牧業也同樣不是出於對動物的仇恨。這兩者背後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大多數人,在生產或是消費各種奶、蛋、肉類的時候,都很少想到提供這些食物的雞、牛或豬。就算有些人真的想過,也常認為這些動物真的和機器沒什麼兩樣,沒有感覺、沒有情緒,並不會感受到痛苦。但諷刺的是,正是那些製造了擠奶器和集蛋器的科學,最近也赤|裸裸指出這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同樣有複雜的感覺和情緒。它們不僅能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也同樣能感受到心理情緒上的痛苦。
另一項重要發明是內燃機,僅僅花了不到一個世代的時間,就徹底改革了人類的運輸,也讓石油變成一種液體的政治權力。在這之前數千年,我們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但只用來為屋頂防水、替軸輪潤滑。就算到了大約一個世紀前,大家還是認為石油就只有這些用處。說要為了石油流血打仗,簡直是則笑話。當時為了土地、黃金、胡椒或奴隸打仗或許天經地義,但為了石油,可是萬萬說不過去。
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種種能源和原料,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價格低廉。結果就是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爆炸性的發展。首先引爆、影響也最深的就是農業。一般情況下,我們想到工業革命,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著煙的煙囪,或者是一群煤礦工人汗流浹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在於它就是第二次的農業革命。
蒸汽機種類繁多,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燃燒某種燃料(例如煤),再用產生的熱將水煮沸,產生蒸汽。接著蒸汽推動活塞、讓活塞移動,而連接到活塞的任何裝置也就跟著移動。這麼一來,熱能便轉換為動能了!在18世紀的英國煤礦里,是將活塞連接到泵,好把礦井底部的水給抽出來。最早的引擎效率低到難以想象。光是想抽出一點點的水,就得燒掉極大量的煤。然而,當時煤礦充足,而且又近在咫尺,所以倒是沒人在意。
然而,就過去的證據看來,https://read.99csw•com所謂「有限」也只是一種理論。雖然這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直覺,但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激增,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其實不減反增!每次即將因為能源或原料短缺而使經濟成長趨緩的時候,就會有資金投入科學研究,解決這項問題。這種做法屢屢奏效,有時候讓人更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有時候找出了全新的能源和材料。
兩千年前,地中海盆地的人如果屬於乾性膚質,就會在手上抹橄欖油。而今天人們抹的是護手霜。我在附近一家店裡隨便買了一支簡單的現代護手霜,裏面的成分如下:
正因如此,人類歷史在過去一直是由兩大周期來主導:植物的生長周期,以及太陽能的變化周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陽光不足、穀物尚未成熟的時候,人類幾乎沒有能量可用。這時穀倉空空,收稅員無事可做,士兵無力行軍或打仗,各個國王也覺得以和為貴。但等到陽光充足、穀類成熟,農民的收穫堆滿了穀倉,收稅員四處忙著收稅,士兵頻頻操練、磨刀利劍,國王也召集大臣,計劃下一場戰事。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太陽能,這時已經取得並封裝在小麥、稻米和馬鈴薯里了。
但沒想到,幼猴顯然比較愛的是布猴,多半時間都緊抱不放。如果兩隻假猴子放得夠近,幼猴甚至是緊抱著布猴,只是把頭伸去金屬猴那邊吸奶。哈洛猜想,可能是因為鐵絲太冷,幼猴不喜歡,所以他還為金屬猴加裝了一個電燈泡,讓金屬猴有了體溫。然而,除了真的非常小的幼猴之外,大多數猴子選擇的仍然是布猴。
舉例來說,蛋雞其實也有各種行為和心理需求,它們天生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偵察四周的環境,到處瞧瞧啄啄,確認彼此的社會階層、築巢還有理理毛。然而,雞蛋業者往往是將這些蛋雞關在極小的雞舍里,一個籠子就塞了四隻蛋雞,每隻的活動空間大概就是22厘米乘25厘米左右。雖然這些雞有足夠的食物,但卻沒辦法宣告自己的領域、築巢,或完成它們天生想做的活動。事實上,這些籠子實在太小,裏面的雞甚至無法拍翅膀,也無法完全站立抬頭。
現代經濟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為我們願意信任未來,資本家也願意將利潤再投入生產。然而光是這樣還不夠。經濟成長還需要有能源、有原料,但能源和原料有限,如果用光了,是不是整個系統就要崩潰?
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將這兩種秩序合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購買!」
如果將所有數字加總,全球隨時都有數十億隻家禽家畜就像活在工廠生產線上,而每年宰殺總數更達到百億。採用工業化的禽畜飼養方式后,農業生產量和人類糧食儲備量大幅增長。像這種工業化的畜牧業,再加上農作物種植的機械化,就成了整個現代社會經濟秩序的基礎。在農業工業化之前,農地和農場生產的食物大部分都得「浪費」在供給農民和農場上的動物食用,只剩下一小部分能供給其他工匠、教師、神職人員和官僚。因此在當時,農民在幾乎所有的社會裡都佔了總人口九成以上。隨著農業工業化,只需要越來越少的農民數量,就足以養活越來越多的辦公或工廠人口。例如現在的美國,只有2%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但僅僅就是這2%,不僅養活了整個美國的人口,還有剩餘糧食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農業工業化,就不會有足夠的人力來辦公思考和從事工廠勞動,也就不可能有都市裡的工業革命。
過去兩百年間,工業化生產成了農業的支柱。過去得靠肌肉力量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現在都由像是曳引機之類的機器接手。由於有了化學肥料、工業殺蟲劑和各種激素及藥物,無論是農地還是家禽家畜的產量都大幅躍進。而有了冰箱、船舶和飛機之後,各種農產品能夠保存長達數個月,而且也能快速、廉價地運送到世界的另一頭。歐洲人開始能夠大啖新鮮美味的阿根廷牛肉和日本壽司。
然而,如果根據商人的資本主義倫理,所有的利潤都該再投入生產而不是白白浪費,這樣一來,消費主義倫理和資本主義道德該如何共存?沒問題!就像過去的年代,今天也有精英分子和一般大眾的勞力分工。在中世紀歐洲,貴族浪擲千金、盡享奢華,而農民則是省吃儉用、錙銖必較。但今天情況正相反。大富豪管理資產和投資非常謹慎,反而是沒那麼有錢的人,買起沒那麼需要的汽車和電視機卻毫不手軟。
即便如此,要將熱能轉化為動能的想法仍然太天馬行空,所以要再過3個世紀,人類才發明了下一種使用熱能來移動物品的機器。這項新科技是在英國煤礦里誕生。隨著英國人口膨脹,森林遭到砍伐,一方面是人類取得木柴作為燃料推動經濟成長,一方面也是為了要有居住和農業用地。於是,英國逐漸面臨木柴短缺的問題,人們開始燒煤作為替代品。許多煤礦層都位於會淹水的地區,而且只要淹水,礦工就到不了較低的礦層。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大約在1700年左右,英國的礦井裡開始回蕩著一種奇特的噪音,可以說是吹起了工業革命進擊的號角,一開始只是微微在遠方響起,但十年十年過去,聲音也愈趨雄壯,直到最後整https://read•99csw•com個世界都籠罩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之中。這就是蒸汽機。

有史以來,人類的生活多半頗為困窘,因此「節儉」就成了過去所高喊的口號,像是清教徒或斯巴達人,都以簡樸律己而聞名。所以,如果是正直的人,就該避免奢侈、從來不浪費食物,褲子破了該縫縫補補,而不是去買條新的。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公然把這種價值觀拋在一旁,無所顧忌地炫耀他們的財富。
然而,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裏,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鼓勵消費倫理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像是我本人最愛的早餐谷片,製造商是以色列的泰爾瑪(Telma),它的盒子背面就寫著:

圖25 商業化養雞場輸送帶上的小雞。如果是公雞或是缺陷的母雞,就會被丟到輸送帶上,送進毒氣室讓他們窒息而死,再用自動攪碎機攪碎,又或者直接丟進垃圾堆,讓它們互相擠壓致死。每年有上億隻雛雞就這樣在養雞場里喪命
從此之後,人類就深深著迷於如何使用機器和引擎轉換各種能量。只要發明出適當的機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類型的能量都能為我們所用。舉例來說,物理學家發現原子內儲存著巨大的能量,就立刻開始思考要如何釋放這種能量,用來發電、推動潛艇,或是摧毀城市。從中國煉丹術士發現火藥,到土耳其人用大炮粉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之間足足過了600年。但從愛因斯坦發現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之後(也就是E=MC²),僅僅過了40年,原子彈就已經落在了廣島和長崎,核電廠也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球。

輸送帶上的生命

1825年,一名英國工程師將蒸汽機裝到了一輛滿載煤炭的列車上,讓引擎將這輛貨車沿著鐵軌,將煤炭從礦場送到約20公裡外最近的港口。這是史上第一列蒸汽動力火車。想當然爾,既然蒸汽可用於運送煤炭,為什麼不能運送其他商品呢?甚至,為什麼不能運人呢?1830年9月15日,第一條商業化鐵路開通,連接了利物浦與曼徹斯特,用的同樣是與抽水或紡織相同的蒸汽動力。不過短短20年後,英國的鐵軌長度已達數萬公里。

血拚的年代

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猴子孤兒雖然得到了所有必需的營養,長大之後卻有嚴重的情緒失調。它們無法融入猴群的社會,與其他猴子溝通有問題,而且一直高度焦慮、具有高侵略性。結論顯而易見:除了物質需求之外,猴子必然還有種種心理需求和慾望,如果未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許多研究都證實這項結論不僅適用於猴子,對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同樣適用。但在目前,數百萬的家禽家畜與哈洛的猴子處於同樣的水深火熱之中,飼養者常常將幼崽與母親分開,單獨飼養。
而且,這套read.99csw.com理論已經成功了。我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種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產品,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昨天才知道的。製造商設計產品的時候,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后就被淘汰;而且就算舊型號明明就足以滿足各種需求,廠商還是會不斷推出新型號,我們如果不跟進,就彷彿顯得落伍。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而且消費性產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間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種宗教節日(例如聖誕節)都已經成了購物節。甚至像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原本莊嚴肅穆的一天,現在的重點全成了跳樓大特價。許多男男女女紀念這天的方式,就是跑去血拚,大概是想證明這些自由的捍衛者並不是白白送死。
讓我們以運輸產業為例。在過去300年間,人類製造的運輸工具數量達到數十億台,從簡單的馬車和手推車,到後來的火車、汽車、超音速飛機和太空梭。過去可能會有人認為,像這樣大規模使用資源,很快就會耗盡所有能源和原料,很快只能靠著回收垃圾撐下去了。然而,實際狀況卻正好相反。在1700年,全球運輸工具使用的原料多半是木材和鐵,但今天我們卻有各式各樣的新材料任君挑選,像是塑料、橡膠、鋁和鈦,這一切我們的祖先都完全一無所知。另外,1700年的馬車主要是由木匠和鐵匠手工人力製作,但在現在的豐田車廠和波音公司工廠里,我們靠的是燃油引擎和核電廠來推動生產。類似的革命在幾乎所有產業領域無處不在。我們將它稱為「工業革命」。
9世紀中國發明火藥可以說有了小小的突破,能讓熱能轉換成動能。一開始,要用火藥推動彈丸聽來實在太有悖常理,所以長久以來火藥只是拿來製作炸彈。直到後來(起因可能是某些炸彈專家在研缽里磨火藥,磨杵卻被大力炸飛?),才終於發明了槍。而要再從火藥發展為有效的火炮,就已經又過了大約600年。
在這之前的幾千年間,人類每天都面對著能源生產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但卻總是視而不見。每次有哪個家庭主婦或僕人想要燒水泡茶,或是把裝滿了馬鈴薯的鍋放在爐子上煮,這項發明就這樣明顯地在他們眼前。在水煮沸的那一刻,水壺或鍋的蓋子會開始跳上跳下。這時熱能轉換為動能,但是我們過去都只覺得這樣亂跳有點煩人,至於一時忘記而讓水煮干就更麻煩了。沒人注意到這件事的真正潛力。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很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遊動就會窒息。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得有人買,否則業者或投資人都得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有人買賬,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在隨後的幾十年間,英國人改善了蒸汽機的效率,還把它請出了礦坑,用在紡織機和軋棉機上。紡織生產彷彿脫胎換骨,開始能廉價生產越來越大量的紡織品。轉眼之間,英國就取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把蒸汽機請出礦坑,可以說是打破了一項重要的心理關卡。如果燒煤能夠讓紡織機動起來,為什麼不能讓其他的設備(像是車輛)也這麼動起來呢?
豬的智商和好奇心在哺乳動物里數一數二,可能只低於巨猿。然而,在工業化的養豬場里,母豬被關在小隔間里,甚至連轉身都做不到,更別提要散步或四處覓食了。這些母豬就被這樣沒日沒夜關上四星期,生下小豬,但小豬立刻被帶走養肥待宰,而母豬又得帶去懷孕,準備再生下一批小豬。

機械化不只是機器的事,連植物和動物也同樣遭到機械化。差不多就是在以人為本的宗教將智人提升到神的地位的時候,各種農場上的動物已經不再被視為活生生、能夠感受到痛苦的生物,而是被視為機器一般對待。時至今日,這些動物常常是在像工廠一樣的地方被大規模製造,它們的身體被依照產業的需求來形塑。這些動物的一生就像是巨大生產線的齒輪,決定它們生命長短及質量的,就只是各種商業組織的利潤和虧損。雖然業界讓它們存活、吃得飽、維持基本健康,但卻對它們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毫不關心(除非直接影響到了生產)。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進行能量間的轉換。像是風力可以推船,水力可以推石磨,但卻沒辦法拿來煮水或煉鐵。相對的是,燃燒木頭的熱力也無法推動石磨。在當時想要轉換能量,只能靠一種東西:人類或動物自己的身體。在自然的代謝過程里,人類和其他動物燃燒有機燃料(也就是食物),把能量轉換為肌肉運動。於是,男男女女或動物攝取穀物和肉類,燃燒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再用這些能量來拉車或犁田。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我們能使用的能源其實無窮無盡。講得更精確,唯一的限制只在於我們的無知。每隔幾十年,我們就能找到新的能源來源,所以人類能用的能源總量其實在不斷增加。
去離子水、硬脂酸、甘油、辛酸/癸酸三酸甘油酯、丙二醇、肉豆蔻酸異丙酯、人蔘根提取物、香料、鯨蠟醇、三乙醇胺、硅靈、熊果葉萃取、抗壞血酸磷酸鎂、咪唑烷基脲、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樟腦、對羥基苯甲酸丙酯、羥基異己基3–環己基甲醛、羥基香茅醛、芳樟醇、丁苯基甲基丙醛、香茅醛、苧烯、香葉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遭到封鎖,造成原物料嚴重短缺,可做成爆炸物的硝石更是奇缺無比。德國本身並不產硝石,當時最大的硝石產地在智利和印度。雖然用氨來取代硝石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但當時要生產氨的成本還非常高。可以說德國人走運,他們的同胞:一位名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了一套技術,幾乎只要用空氣就能製備出氨。等到戰爭爆發,德國人已經將哈伯的發現投入工業生產,只要靠著空氣當原料,就能製作爆炸物。有學者認為,要不是有哈伯的發現,德國絕無可能撐到1918年的11月。(哈伯在大戰期間也是引導使用毒氣的先驅。)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https://read.99csw•com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能源市場幾乎完全只能靠植物。這就像是住在一個容量每年3000艾焦的水庫旁邊,想辦法儘可能多抽一點水出來。然而,這裡有個明確的總容量。但到了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發現能用的能源不是一個水庫,而是一整片海洋,容量可能有幾千億艾焦。我們唯一需要的,只是個更好的抽水泵罷了。
有時候,你該好好享受一下。有時候,你就是需要多一點能量。雖然有時候得注意體重,但也有時候就該盡情放縱……像是現在!泰爾瑪為你提供各種美味谷片,享受美味,沒有後顧之憂。
這項理論的真實性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證實,當時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就曾用猴子的發展做過實驗。他在幼猴出生後幾小時,就把它們和母猴分開,各自關在獨立的籠子里,由兩隻假母猴來負責哺育。每個籠子有兩隻假母猴,一隻使用鐵絲材質,上面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另一隻使用木材,再鋪上布,模模擬實母猴的樣貌,但除此之外無法提供幼猴任何實質幫助。這樣一來,理論上幼猴似乎應該會依附著提供食物營養的金屬猴,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布猴。

早在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人類就已經知道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能源。像是可以燃燒木材,用火力來煉鐵、取暖、烤蛋糕。用帆取得風力就能推動帆船,用水車取得水力就能用來碾穀子。然而,這些使用方式都有明顯的限制和問題:火力得先取得木材,風力得靠天賞臉,至於水力一定得住在河的附近才成。
許多奶牛在短暫的一生里,也是都活在一個小隔間里;不管是站還是坐或卧,都與自己的尿液和糞便為伍。它們面前有一套機器會供給他們食物、激素和藥物,身後另一套機器則是每幾個小時會來為它們擠奶。至於位於中間的牛呢?在業者眼中,大概就只是一張會吃原料的嘴,再加上會生產商品的乳|房而已。這些活生生的生物其實內心情感世界都十分複雜,如果把它們當機器一樣對待,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也會讓它們有很大的社會壓力和心理挫折。
因為所有能量轉換隻能靠人類和動物的身體,當時幾乎所有人類活動靠的就是肌肉的力量。人類的肌肉能用來造車蓋房,牛的肌肉能用來拖犁耕田,馬的肌肉能用來運輸貨物。而所有能用來供應這些「有機肌肉機器」的能量來源只有一種:植物。至於植物的能量,則是來自太陽。植物靠著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為有機化合物。由此看來,歷史上人類成就的幾乎所有事情,第一步靠的都是將植物取得的太陽能轉換為肌肉的力量。
消費主義倫理開枝散葉,在食品市場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過去的傳統農業社會,飢荒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但到了今日的富裕世界,一大健康問題卻成了肥胖,而且對窮人的衝擊更大於富人(因為富人懂得選擇有機沙拉和水果奶昔,但窮人常常是大啖漢堡、比薩)。美國每年為了節食所花的錢,已經足以養活其他地方所有正在挨餓的人。肥胖這件事,可以說是消費主義的雙重勝利。一方面,如果大家吃得太少,就會導致經濟萎縮,這可不妙;另一方面,大家吃多了之後,就得購買減肥產品,再次促進經濟成長。
至於電力的發展更為驚人。在兩個世紀前,電力對經濟還毫無影響力,多半只是用來做些神秘的科學實驗,或是廉價的魔術把戲。但有了一系列的發明之後,電力就成了我們有求必應的神燈精靈。手指一彈,就能印出書本、織出衣服,保持蔬菜新鮮、九*九*藏*書棒冰不融化,還能煮晚餐、處決死刑犯,記錄我們的想法和笑容,讓夜間亮起燈光,還讓我們有無數的電視節目能看。我們很少有人了解電力運作的機制,但更少人能夠想象生活中沒有電力該怎麼辦。
以上幾乎所有的成分,都是在過去兩世紀間才發明或發現。
為什麼這麼多人擔心我們會耗盡所有能源?為什麼他們擔心我們用完所有化石燃料之後,會有一場大災難?顯然,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如果與太陽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儲存的能源簡直是微不足道。太陽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會到達地球,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就已經高達每年3766800艾焦(焦耳是能量單位,在地心引力下將一顆小蘋果抬升一米,所需的能量就是一焦耳;至於艾焦則是1018焦耳,這可是很多很多顆蘋果。)全球所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只能保留大約3000艾焦的能量。現在人類所有活動和產業每年約消耗500艾焦,而地球只要大約短短90分鐘,就能從太陽接收到這麼多能量。而且,這還只是太陽能而已。我們還有其他巨大的能量來源,像是核能、像是引力。引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因為地球受到月球吸引而成的潮汐作用。

廚房裡的秘密

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這種文案不但無法引起消費慾望,反而還會激起極度的反感。在過去的人眼中,這種內容真是自私、墮落、道德淪喪!消費主義除了自身非常努力,還在大眾心理學(像是「做就對了!」)的推波助瀾之下,不斷說服大眾「放縱對你有益,而節儉是自我壓抑」。
而且,同一個包裝上還有另一個品牌「健康零嘴」(Health Treats)的廣告:
化學家一直要到19世紀20年代才發現鋁這種金屬,但當時要從礦石中分離出鋁非常困難,而且昂貴。於是,有幾十年間,鋁的價值甚至比黃金還要高得多。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還會用鋁質餐具來宴請最尊貴的客人,至於那些二等的客人,就只能用黃金的刀叉來湊合湊合。但到了19世紀末,化學家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大量、廉價提煉鋁,目前全球的鋁生產量達到每年3000萬噸。如果拿破崙三世聽說這些屬民的後代居然拿鋁做成拋棄式的鋁箔,用來包三明治、帶剩菜,用完就丟,想必是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