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章 天下多事 長安淪陷

第十七章 天下多事

長安淪陷

等郭子儀抵達長安時,李豫已經走遠了。
不中看、不中用的老弱殘兵自然無法抵擋吐蕃人的蠶食,於是,從安史之亂起,吐蕃人對唐朝的蠶食便開始了,起初還是小打小鬧,到後來他們發現,唐朝軍隊根本無暇西顧,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千年不遇的良機。
沒容王獻忠多想,郭子儀一聲大喝,將王獻忠喊下了馬。
郭子儀率領三十名騎兵緩緩前行,再一次向王甫發出了徵召令。
平衡在公元755年十一月被打破,為了平息安史之亂,李隆基開始拆西牆補東牆,他把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戰區的精兵全部調入中原對安祿山作戰,留下鎮守邊防的都是老弱殘兵,不僅不中看,而且不中用。
如果沒有高暉帶路,他們絕不敢貿然深入;現在有「唐奸」高暉帶路,吐蕃大軍長驅直入,一下穿過了邠州,接近長安心臟地帶。
在吐蕃大軍逼近長安之前,也有小股唐軍計劃阻擋。
程元振不管這些,他依然不報。
李豫看了看豐王李珙,對於這個叔叔他實在不想說什麼,挺大歲數的人,怎麼不長腦子呢?李豫沒有當場處置李珙,而是讓李珙回到給他分配好的營帳。
李豫被逼得手忙腳亂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半年前,郭子儀就上疏提醒過李豫:「吐蕃、党項一直虎視眈眈,應該早作防備。」
潼關守將李日越將他拿下,當場誅殺,唐朝「吳三桂」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賣國求榮的一生。與吳三桂相比,高暉太慘了,人家吳三桂賣國后怎麼說也風光了一些年,高暉呢?
這件大事就是裹脅李唐皇室的親王,西上迎接吐蕃大軍。
是不是因為沒有指南針呢!
王獻忠下馬後,緊趕兩步走到郭子儀的馬頭前,遊說道:「如今皇帝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誰立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李承宏的「皇帝」生涯很短暫,前後不到半個月,從登基開始便進入了倒計時。
如果程元振沒有阻攔,使者得以面見李豫,或許李豫能夠增派兵馬給郭子儀,一舉擋住吐蕃大軍東進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卻阻攔使者,郭子儀增兵計劃落空,只能眼睜睜看著吐蕃大軍直逼長安。
郭子儀一揮手,手下便將王獻忠等人押了起來,一路扭送到潼關,交給了驚魂未定的皇帝李豫。李豫一聽前因後果,不禁愕然,剛離開長安,就有人動了活心眼。
十月二日,吐蕃大軍進攻奉天(今陝西省乾縣)、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這次進攻讓李豫的震驚再次升級,因為奉天、武功離長安的直線距離不過一百三十里!
程元振無法瞞報下去,是因為西線軍情發生了巨變,唐軍內部出了「吳三桂https://read•99csw•com」。
郭子儀雙膝跪地,等候李豫「定罪」。所謂「定罪」,是自謙之詞,說白了,不但沒罪,而且有功。
吐蕃入侵在亂鬨哄中開始,又在亂鬨哄中結束,長安城失而復得,一切看上去與以前並沒有太多不同,只是長安城先失后得,就註定有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沉重的代價。
回到營帳,李珙心中不忿,忍不住口吐怨言,這幾句怨言最終要了他的命。
唐朝「吳三桂」就此調轉方向,率領吐蕃大軍把矛頭指向了國都——長安!
長安百姓在此時也體現出相當高的軍事素質,他們故意在吐蕃士兵面前聊天:「知道嗎?郭子儀已經在商州集結大軍,聽說部隊不計其數,不日就將反攻長安!」
但凡有點智商的人過把癮后就會迅速離開,王甫卻不,他一直堅持,直到郭子儀重返長安。郭子儀抵達長安城下,王甫依舊在死扛,他不想就此放棄自己的「京兆尹」夢想。
果不出郭子儀所料,當他抵達商州時,潰兵正在商州城裡閑逛。郭子儀一聲令下,潰兵紛紛響應,一天的工夫已經雲集了數千人,再加上其他地方收攏過來的兵馬,總數達到了四千人,已經初具規模。
郭子儀正準備開口,被裹脅的豐王李珙(李隆基的兒子)迫不及待地開口了:「令公怎麼不說話啊!」迫切心情溢於言表。
奏疏上了不止一回,可惜,李豫一點兒都沒聽進去。
長驅直入的吐蕃人心裏一直在打鼓,他們知道,自己孤軍深入,一旦唐軍組織反撲,他們就有可能陷入唐軍的重重包圍。
看到郭子儀,王獻忠眼前一亮,如果能拉郭子儀入夥,事情就好辦多了。
經過李隆基的探問,李守禮說出了真相:「這都是拜祖母所賜,我從小被她關進監獄,經常被杖打,背部傷痕經年累月。每逢天要下雨時,後背就會感覺沉重,每逢天要放晴時,後背就會格外輕鬆。」
吐蕃大軍順勢挺進咸陽西南的便橋,距離長安已是咫尺之遙。
吐蕃人開始大規模蠶食,到公元763年,他們已經攻陷了大震關(今甘肅省張家川縣),進而攻陷蘭州、廓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州,原來隴右、河西之地,盡為吐蕃人所有。西北數十個州接連淪陷,吐蕃人與長安的距離越來越近,自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以西,邠州(今陝西省彬縣)以北,全部歸於吐蕃名下。
整個崤山以東的節度使,沒有發一兵一卒勤王。
郭子儀此時最需要的不是帽子,而是兵,然而他卻兩手空空,李豫讓他退居二線后,郭子儀就成了光桿司令,想要有兵,只能臨時招九九藏書募。
問題是,別人打獵都是雙程、往返的,他倆咋是單程的,一去不返呢?
「唐奸」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設置百官。
處死完李珙,李豫繼續東行到陝州。
到此為止,真正準備反攻長安的唐軍並沒有多少,遠在汾州的僕固懷恩與遠在淮西的李光弼都沒有任何動靜,他們都手握大軍,而且接到了率軍勤王的詔書,然而他們都按兵不動。
關內副元帥的名頭看起來挺大,但僅僅是一頂帽子而已。
十萬火急的軍情被程元振壓制了三個月,直到再也壓制不住。
程元振究竟是如何想的,史無明載,反正我琢磨不透,如果能琢磨透,就可以寫一本《太監心理學》了。
郭子儀率軍從商州返回長安,這次返回,他又遇到了幺蛾子。
與此同時,前光祿卿殷仲卿也行動了起來,他自己招募了一千人的民兵部隊,然後率領二百騎兵渡過滻水,作出一副進逼長安的態勢。
郭子儀帶領二十名騎兵前往咸陽,一入咸陽,郭子儀被敵情驚呆了,據探馬來報,吐蕃聯合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余萬大軍已經渡過渭河,沿著秦嶺山脈向東挺進,直逼長安而來。郭子儀連連叫苦,馬上派人回長安告急,請求增兵。
小道消息迅速在長安蔓延,吐蕃士兵都知道了這個可怕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歸心似箭。夜裡,精神緊張的吐蕃士兵好不容易進入夢鄉,長安城中傳來了陣陣鼓聲,連綿不絕。鼓聲夾雜著吶喊聲,吐蕃士兵個個都繃緊了神經。這一切都是長孫全緒的疑兵之計,他派神箭侍衛官王甫潛入長安城結交了數百名長安惡少,夜間的鼓聲就是他們的傑作。
在錯覺的指引下,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大軍打開城門,向西撤去,歷時十二天的佔領就此結束。
公元763年的前半年,李豫的心情一直不錯,困擾王朝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河南河北戰火得以熄滅,大唐王朝終於重回一統,天下無事。
現在,李豫臨時抱佛腳,指望郭子儀再次解救危局。
「報喜不報憂」是官場傳統,但如果連十萬火急的軍情都不報,這個王朝就危險了。
與此同時,長安城中正在上演「改朝換代」的好戲。
然而,天下無事只是假象,在李豫沾沾自喜的同時,西方戰事一直在蔓延。
想來,李珙被王獻忠描繪的前景打動了。
郭子儀疑惑地看了看王甫,就你,京兆尹?
李承宏寂寂無名,他的祖父邠王李守禮(李治次子李賢的兒子)卻有一定的名氣,具有預知天氣的特異功能,準確程度比天氣預報員都准。
值得一提的是,當郭子儀決心收復長九-九-藏-書安時,他的手下依舊寒酸得可憐,居然只有三十名騎兵。
所有不利的消息匯總到一起,二十萬吐蕃大軍坐不住了,他們感覺唐軍已經從四面八方向他們逼來,再不離開長安,他們就會被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長孫全緒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也是一個軍事奇才,他率軍挺進藍田北部的韓公堆時,就率領二百騎兵拉起大旗,扯起虎皮。
前後不到一個月!
一個月後,東巡陝州的李豫重返長安,郭子儀率領文武百官及各路人馬出城迎接。
七年前,他有過一次放棄長安的經歷,沒想到,七年後,他又要放棄長安。兩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這次是往東。
鬧出幺蛾子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甫,不久前他奉長孫全緒之命潛入長安結交惡少半夜擊鼓。原本吐蕃驚走後,王甫便完成了任務,然而,王甫卻不這樣認為,他居然糾集了兩千多名部眾,然後自己給自己任命為「京兆尹」(長安特別市市長)。
郭子儀不禁苦笑,自帶兵以來,還從來沒有這麼寒酸過。
李豫壓抑住狂跳不已的心,連忙尋找對策,他馬上想到了一個人——郭子儀!
擺在李豫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放棄長安,向東避難。
白天,二百騎兵在韓公堆附近廣張旗幟,擂動戰鼓;夜晚,二百騎兵在那裡點起無數堆篝火,遠遠望去,似乎有大軍駐紮。
這時,李豫的詔書傳到商州,徵召郭子儀前往陝州晉見。
長安就這樣戲劇性地回到郭子儀手中,連郭子儀本人都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
郭子儀大聲斥責道:「胡鬧!」
挑起西方戰事的是老冤家吐蕃,他們蠶食唐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粗略統計,他們已經蠶食了整整七年。原本,李隆基為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國防體系,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戰區就是為了防禦吐蕃等強敵建立。開元天寶年間,這套防禦體系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境線雖然長達萬里,但基本平安無事,邊境無憂。
世上總是無巧不成書,就在郭子儀遺憾不已時,意外收穫撲面而來。
王甫不僅自己當「京兆尹」,手下還配置了一些官員,在吐蕃兵撤走、郭子儀還沒入城的這段時間里,王甫的山寨版政府在長安城裡橫行無忌。
十月七日,李豫放棄長安,巡幸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逃錯方向的高暉註定了悲慘的結局,他一路狂奔到潼關,雙腳踏入了地獄之門。
即便西線已經被蠶食到如此程度,李豫依舊沒有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還在河南河北,只要把河南河北平定了,其他地方都是小問題。
在這幫異想天開的人中,領頭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獻忠。read.99csw•com王獻忠本來在李豫東巡陝州的隊伍里,東行沒多遠,他便率領四百騎兵掉轉方向,返回了長安,他要做一件大事。
說干就干,郭子儀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出自長孫無忌哥哥一脈)率領二百騎兵從藍田出發,觀察敵情。
王獻忠這麼做有他自己的考慮,他知道,吐蕃長驅直入,一定會在長安建立偽政權,自己裹脅幾個親王過去,沒準兒就有一個能當上「皇帝」,屆時,他就是擁立「皇帝」的「開國元勛」。
為李承宏按下倒計時秒錶的是郭子儀,正是他設計收復了長安。
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率領兩千精兵在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西面設伏,打退了吐蕃大軍的一次進攻,暫時延緩了吐蕃軍隊的進攻速度。
王甫身死,兩千部眾膽戰心驚,一鬨而散,「官」不要了,命要緊!
經過官員上奏,李豫最終下詔,將李珙賜死!
按道理說,吐蕃人撤走,高暉理應跟隨吐蕃人往西逃亡,他卻不然,率領三百騎兵向東逃竄!
從始至終,李豫所謂的寬恕都是假象,他只是在等一個處死李珙的借口而已,當李珙隨意口出狂言,賜死的結局就向他迎面走來。
郭子儀冷冷地看著王獻忠,這個傢伙,腦袋裡都想著什麼?想當開國元勛想瘋了吧!
消息傳到長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軍情緊急,沒想到居然緊急到如此地步。
放棄國都這種事情,一旦開了頭,就很難剎住車,有唐一代,國都長安被多次放棄,萬惡之源,就是公元756年李隆基的倉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孫們延續了這個光榮傳統,而且不斷發揚光大。
郭子儀沒有應|召,他給李豫回了一道奏疏:
咋想的呢!
郭子儀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次告急居然無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攔告急使者,愣是沒讓使者見到李豫的面。
郭子儀一聲令下,王甫身首異處,從此只能在地下做自己的京兆尹夢了。
這次阻攔的惡果在幾天後出現——長安淪陷!
李豫放棄長安的消息傳到咸陽,郭子儀連忙引軍從咸陽返回長安,他想追趕李豫東巡的腳步。
臣不收復長安無以見陛下,臣準備從藍田出兵,屆時吐蕃兵必然不敢東下。
可能是被郭子儀的氣場鎮住了,這一次王甫乖乖地應|召,跪倒在郭子儀馬前行見面禮。
郭子儀看了李珙一眼,唉,又是一個走火入魔的!
準確地說,這個結局在他一入潼關時就註定了,沒有一個皇帝會容忍別人謀逆,即便疑似也不行!
郭子儀居然在開元門內遇到了一幫異想天開的人。
蒼蠅也是肉啊!
王獻忠一邊打著如意算盤,一邊裹脅著親王們往西走,不料與郭子儀撞了個正著。
https://read•99csw•com官想瘋了。
或許吐蕃人也洞悉了李豫的心態,他們進一步加大了蠶食力度。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大軍發動又一撥進攻,唐軍邊防將領紛紛飛書告急,然而告急文書到了程元振那裡,居然被死宦官壓了下來,一份也沒有上報!
緊急招募之後,郭子儀終於有了班底——二十名騎兵。
吐蕃人走了,「唐奸」高暉慌了手腳。他不僅慌了手腳,而且錯亂了方向。
郭子儀並不以為意,他把目光投向商州(今陝西省商州市),商州將是郭子儀反攻長安的重要橋頭堡。郭子儀看重商州不為別的,只為這裡有很多潰散的禁軍士兵,只要前往商州將這些士兵收攏,反攻長安的兵馬就有著落了。
中國史官的筆杆子真不是蓋的,明明是逃難,偏偏不說逃難,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虜,押往金國,史書對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面意思是,兩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獵去了。
被高暉、馬重英推上皇位的李承宏,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慘的結局,豐王李珙只是疑似謀逆就被賜死,何況他被人堂而皇之地推上皇位。
不能再問了,再問史官們非得活過來群毆我不可!
李豫下詔,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前往咸陽鎮守,抵禦吐蕃。
直到這時,李豫才得到吐蕃入侵的消息,震驚萬分。
吐蕃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只知道唐軍正向他們襲來。
幸福的人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歷史證明,不是歷朝歷代都有文天祥、袁崇煥,有些朝代就沒有;歷史同樣證明,歷朝歷代最不缺的就是「吳三桂」。
在高暉的帶領下,吐蕃大軍壯著膽子向唐朝的心臟地帶挺進。
然而,兩千精兵對陣二十萬大軍,就如同螞蟻伸出腳想絆大象一個跟頭,想法不可謂不好,只是不太現實。兩天後,吐蕃二十萬大軍蜂擁而至,呂月將沒能再次創造奇迹,他力戰不敵,全軍覆滅,自己也被生擒。
皇帝說話,雖然是金口玉言,但不能全信,如果全信你就是傻子!
對於皇帝的話,聽一半,扔一半,別太當真。
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大軍兵臨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城下,刺史高暉大開城門,向吐蕃大軍投降。如果僅僅是投降也可以理解,畢竟戰亂年代保持氣節殊為不易,然而高暉投降非常徹底,他不僅投降,而且主動擔任起吐蕃大軍的嚮導!
長孫全緒和殷仲卿的兵都不多,但他們自己知道,吐蕃人並不知道。
李豫走到郭子儀的面前,雙手扶起郭子儀,感慨地說道:「沒有早點用你,以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同樣是賣國賊,差距還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