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八章 天壤之別 李光弼離別

第十八章 天壤之別

李光弼離別

李光弼性格剛烈,為人直率,因此決定他適合帶兵打仗,卻不適合官場;
雖然兩件事李光弼都有苦衷,但他還是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人生一世,怎麼到了「不忠不孝」的田地?令李光弼更加鬱悶的是,由於他沒有及時奉詔勤王,他在部將面前的威信也大打折扣,以田神功為代表的部將開始對他陽奉陰違,有些事情甚至不通過他便自行決定。
彌留之際,部將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交代?
猶豫再三,李光弼錯過了救駕的大好時機,也錯過了重返中心舞台的絕佳時刻。
這個理由很牽強,牽強的理由背後,隱藏的是李光弼對皇帝不信任的心。
李光弼說:「我的部隊必須遷就江淮地區的糧食運輸,不然會供應不上!」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就,性格甚至決定你為後世所傳誦的程度。https://read.99csw.com
公元764年七月十四日,李光弼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面對李豫的示好,李光弼惴惴不安,他甚至有了去長安朝見的衝動,但他又忍住了,他看到李豫身邊還有一個人——魚朝恩!
李豫聞聽,痛心不已,為此輟朝三日,追贈李光弼為太保,謚號武穆。
李豫沒有放棄,不久又拋出了橄欖枝。李豫將李光弼的母親接到長安,用非常高的生活標準奉養起來,同時,李豫又把李光弼同父異母的弟弟李光進調到長安,出任禁軍將領。
公元764年,對於李豫而言又是一個多事之秋。
或許,郭子儀用兵與李光弼相去甚遠,然而郭子儀的處世哲學卻高出李光弼一截,正是后一因素,讓郭子儀屹立四朝不倒,而李光弼,卻在小人的指指點https://read.99csw.com點下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令人不勝惋惜。
前面說過,由於反攻洛陽失敗,李光弼從人生巔峰摔下,從此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雖然在新鎮守的區域也有戰績,但已經于大局無補,成為一個相對邊緣的人物。
鬱悶的心情一直難以排解,李光弼漸漸疾病纏身,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兩件事累加到一起,兩人的矛盾已經化解不開,現在魚朝恩正當紅,李光弼自然要對他敬而遠之,進而與李豫若即若離。
李豫無奈地搖了搖頭,看來,程元振給李光弼留下的後遺症太嚴重了,一時難以根除。
李豫重點做的是李光弼的工作,他知道,這位名將以前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上次卻召而不來,說明他心中有芥蒂。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https://read•99csw.com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李光弼凄涼地說道:「我久在軍中,不能奉養老母,已經是不孝子,還有什麼話可說!」
為了消除李光弼心中的芥蒂,李豫作出了一個試探:委任李光弼為東都留守。
相比而言,李光弼的故事最少,不如先交代一下。
這一年也是三位名將的人生分水嶺,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在這一年各有各的故事。
《新唐書》對李光弼如是評價:
對皇帝,不能于危難時刻率兵勤王,不能算作忠;
多種因素累加到一起,李光弼對長安充滿了複雜情感,在他自己的心裏,給自己一個新的定義:不忠不孝。
魚朝恩也是李光弼的老相識了,當年圍攻安慶緒時,他曾經阻止李光弼分兵阻擋史思明read•99csw.com,反攻洛陽時,又是魚朝恩說服李亨,愣是逼著李光弼在時機不成熟時反攻洛陽。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功居第一。然而,時至今日,世人只知郭子儀,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這是李光弼的悲哀,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說完,李光弼交代左右,取出三千匹絹、三千貫錢分給士兵,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就讓生者去消受它吧!
李光弼去世后,部下將他的靈柩護送回長安,有生之年他沒能重返長安,現在他回來了。
說到底,由於程元振的攪和,李光弼對李豫充滿了戒心。
回溯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因為李光弼的性格。
東都留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位,等於將東都洛陽託付給你,這表明皇帝對你比較信任。然而,李光弼沒有接李豫拋出的橄欖枝,他斷然拒絕了。
長安收復之後,李豫https://read.99csw.com回想起眾多節度使不肯勤王的尷尬往事,他不想日後再發生同樣的事情,便想做一點工作,緩和一下跟節度使們的關係。
對母親,不能在其年老時膝前盡孝,不能算作孝。
在李光弼之後,中心舞台上的名將只剩下兩位,一位是郭子儀,一位是僕固懷恩,以往他們並肩作戰,接下來,他們針尖對麥芒。
放在以往,李光弼會火冒三丈,予以軍法處置,但放在現在,他只能苦笑著搖搖頭,上行下效,他還有什麼資格說他們呢?
郭子儀性格柔和,為人圓滑,因此決定他既能帶兵打仗,同樣適合官場。
李豫倉皇東巡陝州時,向天下節度使發出帶兵勤王的詔令,這本是李光弼改善關係、重登中心舞台的大好機會,然而,他猶豫了,他看到程元振依然在皇帝身邊活躍,他更怕自己勤王后遭遇與來瑱一樣的結局。
這一切都是為了向李光弼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