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婚姻家庭 朱元璋與養子的家庭生活

婚姻家庭

朱元璋與養子的家庭生活

朱元璋在養子有了功名后,就讓他們獨立生活,恢複原姓。在複姓時,朱元璋要說明收養真相。如對沐英,朱元璋問:朱文英,你究竟是誰的兒子?沐英回答是皇上的孩子。朱元璋反覆地問,沐英就是這一句話,隨後朱元璋才說明他的來歷。沐英感動得哭了,說「沐陛下母后聖恩如天地」,元璋因為這句話,賜他姓沐,從文英名中取一字叫「英」,這就是沐英賜姓名的由來。沐英雖不姓朱了,但更感激朱元璋(《明書·沐英傳》)
沐英,定遠人,父親早逝,跟從寡母生活,8歲時母親又亡故,成了流浪兒。朱元璋行軍打仗,遇到了他,收交馬皇后撫養,成為義子。他因年齡小,連父母姓氏都不知道,朱元璋給他取名文英,小名大概叫「周」,別人稱呼他為「周舍」(《明書·黔寧王沐英世家》)。18歲上,朱元璋命他隨軍打仗,用為帳前都尉,侍奉于帷幄之中。
徐司馬,揚州人,9歲成為孤兒,約在至正十四年(1354)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改姓朱,小名馬兒,年事稍長,在朱元璋身邊服務,后出為總制,隨從常遇春鎮守婺州(《明史·徐司馬傳》)
朱元璋有義子二十多個,上述之外,知道名字的還有朱文剛(柴舍)、朱文遜、金剛奴、真章等人。朱文剛和真章隨同耿再成鎮守處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當地發生叛亂,文剛與再成均戰死。金剛奴鎮守過衢州,朱文遜在太平戰死。
朱元璋在政治上對義子非常信任,開始派他們出去做官,多是做一個大將的助手,既讓他們歷練取得功名,又有監視主官的作用。朱元璋對他們最放心,如洪武十四年(1381)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蘭玉為副將軍,馬皇后多次向朱元璋稱道沐英的才能,朱元璋也用他為副將軍。雲南平定后,傅、蘭都調回內地,獨留沐英鎮守雲南,其原因誠如朱元璋在其回京述職時撫著他的肩所說的:「使我高枕無南顧懮者,汝英也。」(《明史·沐春傳》)信得過他,知道他不會離心離德,不會反叛。元璋收養那麼多義男,目的是找幫手,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和政權。他在從事反元活動時既無根基,又缺親屬的援助,自己的兒子尚未出生和生后幼稚,只好用撫養義子的辦法,以名義上的血緣關係作為籠絡人的手段。他的目的是達到了。read.99csw.com
朱元璋收養的義子,都是沒有成年的;大多是孤兒,然而也有父母在世的;大多數非親非故,是邂逅相遇而收留的;都改為朱姓,在元璋家中生活,受馬皇后照料。朱元璋見到的孤兒多了,收養沐英等人,是看到他們「材勇」資質,認為有培養前途,才特別垂青的。
先從朱元璋收養義子說起。李文忠,是朱元璋大姐的兒子,小名保兒,12歲時母親死了,不久元末農民起義發生,保兒跟父親李貞東奔西走。至正十四年(1354)李貞聽說朱元璋在滁陽領兵,帶著保兒投奔他舅舅,朱元璋除親侄子朱文正之外,沒有其他親人,見到姐夫和外甥抱頭痛哭,那時還沒有兒子,就把保兒養為己子,按照朱文正的排行,取名朱文忠,請文士教他文化,又讓他學習兵法。保兒學習認真,一次朱元璋拿著他寫的文章說:我家的文忠有卿士才,不過這時需要的是馬上功夫。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令文忠從軍打仗,這時他19歲(傅惟麟《明書·歧陽王李文忠世家》)。文忠是義子、外甥雙重身份,與朱元璋的關係在義子中最親近。九_九_藏_書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養子與義父母長期相處,能夠建立融洽的深厚的感情。家人父子之情的產生,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人們共同生活,相互關照,相互了解,就會產生感情,會為對方的美德、成就而高興而自豪,對對方的弱點、失誤,知道發生的原因,容易諒解,這就是感情起的作用。義父子關係有時比親父子關係還好,義父對義子的撫育,並非是分內的事情,義父子關係確立后,對義子原來的生活或者有所改善,或者有所抬舉——提高社會地位,義子對此會產生感恩思想,希望加以報答,這樣雙方會感情篤厚,以至超過父子的血緣親情。有的親生兒子會認為父親的撫養是應當的,倒難於產生深厚的感情,這就是血緣親情抵不過恩養感情了。所以我們說異姓家人相處得好,勝於親骨肉。一個家庭,如果是異姓人的聚合,應當在增進血緣感情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照顧、尊重、愛護的感情,建立美滿幸福的生活。社會應當鼓勵異姓親情的發展,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稱帝后的朱元璋對義子、孫長期以家裡人對待,洪武十八年(1385)將要任命沐英長子沐春為後軍都督府僉事,按規定這類任用先要作一段時間的代理,然後才能實授,但是朱元璋說:那孩子是我家人,不要試用,於是給了他實職(《明史·沐春傳》)。朱家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有矛盾,義子出去做官,也會有不如老人家心意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看到不高興的事情,要加以懲處。太子朱標與義兄弟相處很好,一旦獲知乃父不滿意哪位義兄,就告訴母親,馬皇后即出面勸解,無非是說孩子們沒有壞心眼,有失誤教導一番也就可以了,不要把事情弄大(《明史·興宗孝康皇帝》)。有馬後、太子的居間調停,朱元璋的義子在洪武朝的屢興大獄中倒都沒有涉及到,只有徐司馬的兩個兒子被列進蘭玉黨,遭到懲處,但這時徐已死,馬後、太子也在此前亡故,沒有有力的親人加以勸諫了。義子對朱家也是眷念的,其中以沐英的表現最明顯。當馬皇后死時,沐英傷心痛哭,直到咯出血來。他與太子關係更好,當從南京傳來太子噩耗,急出病來,不久死在雲南任所,時年48歲(《明史·沐春傳》)https://read.99csw.com
何文輝,滁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攻下滁州,何文輝14歲,收養為子,易姓朱,人稱為「道舍」,后被任用為天寧翼元帥,鎮守寧國(《明史·何文輝傳》)
明初黔國公沐英開始鎮守雲南,世代相傳,至明清之際的沐天波而結束,這個家庭作為雲南王與明代相始終。明初有六國公二十八侯,沒有一個像沐家世守封疆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也分封為藩王,但「列爵而不臨民」,不像沐家能管地方民事(《明史·沐英傳》謂沐氏「尊重擬親王」,又謂沐家「威震遐荒」)。親王的實際地位絕對比不了沐氏,這真是個特殊之家。它為什麼能有這種地位呢?當與沐英是朱元璋義子有關,不過他又是義子中的幸運兒。朱元璋與養子的關係和家庭生活,倒由此引起我們的注意。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李文忠畫像
九-九-藏-書
平安,其父平定官至濟寧衛指揮僉事,在攻打元大都戰役中犧牲。朱元璋于平定在世時就把平安收為養子,改姓朱。平定死後,讓他去襲父職(《明史·平安傳》)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沐英畫像
外姓義子在朱家,與元璋夫婦及他們的親生兒子朱標等人,以父子、母子、兄弟關係相處,建立起一家人的感情。在朱家,對義子,不管是父母兄弟,以小名相稱,顯示親熱,如朱元璋給在河南練兵的宋國公馮勝詔書,講汴樑上空有「星變」,要嚴密注意政局的穩定,並要他通知河南都指揮使徐司馬——「並以此語馬兒知之」。對外人尚呼徐司馬的小名,朱和馮是同輩人,稱呼「馬兒」,表示以父輩呼喚子侄。又如朱棣靖難起兵時,平安受建文帝之命率兵北征,屢敗朱棣,后被朱棣俘虜,留在北京,永樂七年(1409)朱棣北巡,見平安名字,說:「平保兒尚在耶?」他們是仇敵,但仍呼平安小名,因他們間長期的義兄弟關係,習慣這種稱呼,這裏面就包含一定的感情成分。朱元璋不僅與義子有感情,對他們的兒子也有家人之情,表現之一是給他們起名字,如李文忠的三個兒子景隆、增枝、芳英的名字均為朱元璋所取(《明史·李文忠傳》)read.99csw.com
收養義子的習慣,歷史上早就存在,不待朱元璋創造。曹操的父親曹嵩,原來是夏侯氏之子,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才改姓曹氏,這個養子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創業者收養子,盛行於唐末五代,如後梁太祖朱溫養康勤為子,易姓名為朱友文,封為博王,官東京留守(《舊五代史·朱友文傳》)。後唐明宗李嗣源,是太祖李克用的養子,唐庄宗被害,乃入宮即皇帝位。他的義男李從珂起兵反對他的親子唐閔帝,做了皇帝,成為唐末帝。有意思的是李從珂登基前,用皇太后的名義下令說:「皇長子潞王從珂,位居冢嗣,德茂衝天,乃武乃文,惟忠惟孝。」(《舊五代史·唐末帝紀》)居然以明宗嫡長子自視,用以說明他繼位的合法性,在此倒不分真假子男了。其他如周太祖郭威養子柴榮,後來嗣位為周世宗。李昪以吳國大丞相、東海王徐溫養子的身份而繼義父之後執掌吳國政事,終於取代吳政權而建立南唐,尊徐溫為義祖。大體上講,歷史上宦官和軍人愛收養義男,平民中也有這樣的人,但不像宦官、軍人那樣顯著。宦官不能生育,又有財產要傳遞,只好養義子,同時在能干政的時候,需要幫手,廣收假子,幫手就有了來路。平民收養義子,多半是因沒有子嗣,或者希望有個子息,先抱養一個假子以圖吉利。
創業者養義子的現象,清代學者趙翼早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特寫了《明初多養異姓為子》一條。他講養假子的原因是:「蓋群雄角立時,部下多易於去就,惟撫之為家人父子,則有名分以相維,恩誼以相浹,久之亦遂成骨肉之親,以之守邊禦敵,較諸將帥尤可信也。」他說得很對,創業者就是用家人親屬的感情聯絡人,用父子的名分約束人,故能起到增加政治勢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