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時代與責任 向古希臘學園看齊

一、時代與責任

向古希臘學園看齊

濟:不是一本正經地坐在教室里。
周:你自己採取什麼方式教學?
濟:佛教強調應機設教,如果有條件做到,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在教界目前的狀況下,有能力進行引導的師長奇缺,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大眾化且可複製的模式,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目前的重點,就是建立三級修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要讓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更大作用,還要保障它的純度,不致因為大量複製而出現偏差。每個生命都有共同的核心,修學也不例外,掌握這個特質,就可以從共性入手。
濟:我有大概的課時評估,但沒有很具體的計劃。講解經論主要是對研究所的學生。面向社會舉辦講座時,需要特別考慮聽眾的接受能力,如果他們聽不懂,或者覺九九藏書得沒用,可能就坐不住了。研究所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連貫性,講起來比較輕鬆。
周:這個共性應該是更本質的東西。
濟:我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在研究所上大課,有六十多個學生,大家席地而坐,像古代的書院,我也盤腿坐在上面。我沒有PPT和板書,從頭講到尾,還會留一定時間和大家交流。此外,研究所有四個方向的研究生,他們平時都有帶著學習的老師。我會不定期把他們找來,在庭院里,讓他們每人談談近期的學習情況,彙報一下心得。我再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和他們講一講,比如認識有什麼問題,或方法上還要注意些什麼。我會根據研究生的不同專業做些指導,平時主要靠他們自己學習。
周:研究所read•99csw•com學生是一塊,社會大眾是一塊,還有沒有別的?
周:這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
周:尼采說過,哲學是不能在課堂上講的,因為哲學需要一種思考狀態,你不能保證自己在課堂上出現這種思考狀態。
濟:我講課會有一本原著,做筆記,畫重點,就這一本。
濟:真正的哲學思考,來自放鬆的狀態。只有在最放鬆的狀態下,才會出現靈感的火花。
濟:佛教界的傳統教學,也是一個法師或禪師,帶領一幫弟子,在水邊林下,或研究經論,或參禪悟道。可惜,目前整個佛教教育都偏向學院式,已經偏離佛教自身的教育傳統。學院教育著重知識性和綜合性,一學期要學五六部經論,如果文化基礎不是特別好,聽懂都九_九_藏_書不容易,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和運用。而佛教教育有自身的目標導向和方式方法,是有次第地修學一部經論,專研一個宗派,不僅要深入理解,還要實修實證。這樣的學習比較紮實。
周:現在大學教學基本也是灌輸式的。
濟:書院的修學內容是我精心規劃的。如果把生命理解為一個產品的話,它的成長也需要經過設計。這個產品有哪些潛能?如何去開發它?此外還要評估,這個產品目前的狀態如何,離我們希望的品質差多遠?如果它已經形成不良品質,又該如何改造?對多數人來說,現在的觀念和狀態,往往是被動而非主動的選擇,是迷妄而非智慧的選擇。換言之,是在不知不覺中鑄造了這個生命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要成就一個優秀的生命品質九九藏書真的很難。
濟:還有就是菩提書院,這是特別為在家居士學佛量身定製的,也是我最重要的弘法項目。這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心靈學院,修學內容包括初、中、高三級,修學方式分為個人自修和班級共修。對於怎麼自修,怎麼討論,有一套詳細的操作流程。現在學校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單向的,缺乏交流,而且偏向知識性。我們提倡的是一種主動的、交流互動式的學習。學員平時根據課程設置自學、看書或觀聽音像,然後每周聚在一起交流對法義的理解,以及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心得。我們還會把學得好的學員培訓成輔導員,帶領新加入的學員一起修學。學院式的佛教教學,一是內容龐雜,缺乏次第;二是面面俱到,不易深入;三是被動聽講,缺乏交流。菩九_九_藏_書提書院的修學設置恰好糾正了這幾個問題。首先是內容明確,次第清楚;其次是深入學習,反覆聽聞;第三是主動學習,坦誠交流。這樣的方式,效果比學院式的教育好得多。
濟:我們現在也在廊下(按:當天談話是在北京法源寺憫忠閣廊下進行的)。
周:你講課有備課提綱嗎?
周:這就要看造化、看運氣了。你只能是針對一般情況設計,很難個別化地設計吧。
周:對,柏拉圖的學園,延續了幾百年。亞里士多德是廊下學派,古希臘的建築都是大殿和大走廊,哲學家就帶著學生一邊散步一邊聊天。
濟:過去的哲學家搞一個學園,自己帶一班學生在那裡,修身養性,探討人生問題,這種狀態很有意思。
周:估計那時候都沒有教室。
周:每一課講哪一段,這有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