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哲學與宗教 佛法大於哲學

二、哲學與宗教

宗教就像螢火蟲一樣,為了發光而需要黑暗。
——叔本華
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大般涅槃經》

佛法大於哲學

濟:有時,人的想象和推理很可能接近真相,但沒有通過實證,並不等於親見真相,還是隔了一層。雖然這一層已經很接近,但它隔開的是兩個世界。真相來自實證,而不是想象、思考的產物。比如我們要體認世界的真相——空性,就要有體認空性的智慧。科學家提出的不少觀點,包括現在的量子力學、弦論,跟唯識、中觀對世界的認識很接近。不過這是通過儀器得來的知識,雖然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認識,但和以生命來現量實證是兩回事。
濟:我覺得,主要區別是哲學會有一定的玄想成分,而佛法來源於實證,目的也是解決實際的生命問題,而不是單純停留在理論探索。當然,理論是必要基礎。但我們由聞思樹立正見之後,還要通過禪修,把這種聞思正見落實於心行,體認生命真諦和諸法實相九*九*藏*書。這必須是自己親證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濟:佛法是一種內證。佛法認為,人的問題都是無明迷惑造成的,同時也認為,人具有潛在的覺悟本性,能夠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
周:應該是這樣的。所以修行只是手段,到了聖者的境界,就應該是不依賴於這些手段了。
周:在這一點上,哲學很謙虛,從來不自稱「智慧」,只是自稱「愛智慧」,也就是在尋求智慧。
周:哲學和佛法的共同點是要尋求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要弄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二者的區別是不是說,哲學到此為止,沒有修行和實證這一塊,因此很難把認識到的道理內化為真正的智慧,就像融入了血肉一樣。這是一。二是佛教尤其大乘佛教,除了智慧還強調慈悲,而哲學沒有特彆強調慈九_九_藏_書悲這個方面的內容。是不是這樣的區別?
周:這樣說我覺得就好理解,戒律的目的是物質生活的簡化,禪定的目的是心念的簡化,這兩種簡化是通向覺悟的必由之途。
濟:至於其他宗教,不管怎麼修,關鍵是對宇宙人生能否做出合理的解讀,在理論上足以讓大家認識清楚。
濟:從佛法角度來說,一個真正證得空性的人,可以同時活在相對和超越相對的兩個世界,不是必須在特定狀態下才能具備某種認識。我們都是活在肉眼所見的、二元對立的世界,並且執著於此,所以生命充滿局限。而聖者的內心已經超越這些界限,既能安住在他所證得的空性狀態,又能活在相對的世界。凡夫因為內心有設定、執著和牽挂,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是不自在的。或者身體讓你不自在,或https://read.99csw•com者家庭讓你不自在,或者事業讓你不自在,或者人際關係讓你不自在。即使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我們還會自尋煩惱,自己讓自己不自在。而聖者雖然和我們處在同一個世界,面對同樣的問題,卻能自在無礙,遊刃有餘。所以,體認空性並不是身體處於某種特殊狀態下的幻覺,更不是臆想。智慧是來自心靈的體證和覺醒,而不是身體。
濟:戒律也好,禪定也好,只是開發這些潛能的手段。比如戒律,是幫助我們簡單健康地生活。如果一個人生活混亂,內心往往也躁動不安,並發展出種種不良情緒。這就需要通過戒律進行規範,讓我們從生活到內心進行簡化,避免不必要的干擾。而禪定是培養持續穩定的專註力,弱化並最終擺脫迷惑系統。如果不修禪定,內心會有各種情緒和念頭來九_九_藏_書來去去,使心處於渾濁而非清明的狀態,內在的觀照力就無法開顯出來。所以,戒和定都是幫助我們開發潛能的途徑。但潛能是本自具足的,就像礦藏,本來就已經在那裡,只是需要通過相應手段才能開啟。
周:我看到你經常批判把佛教哲學化。
濟:我批判的並不是哲學,而是一部分人把佛法僅僅當作哲學來研究,並以此為佛法的全部。從佛法角度來說,掌握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也只有付諸實踐,才能真正明了這些理論的內涵。否則,在名相中轉來轉去,永遠只是畫餅充饑,不知箇中滋味。
周:從源頭上看,哲學也不是純思辨,更不是學術,而是生活方式,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包含了修行和實證體驗的意思,只是沒有特別建立一套方法而已。有一種說法,實際上是一種責難,認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修行九-九-藏-書就是讓你的身體處於一種特殊狀態,然後這種狀態支配了你的認識,支配了你的心理活動。比如說對空性的體驗,為什麼一定要讓身體處於一種特殊狀態,比如通過戒定這些步驟進入這種狀態,才能有所體驗?這種狀態中的認識,和你平時在一般狀態中的認識,兩者不同的原因是不是和身體有關?
周:我一直覺得,佛法是古今中外最博大精深的哲學。請法師說說佛法和哲學的區別。
濟:哲學本身屬於追求智慧的學問,但每個哲學家對世界和生命自身的認識有深有淺。能否對生命自身和世界真相有正確認識,取決於認識者的認識能力。
周:達到這種內證,是不是一定要通過戒律和禪定?
周:其實基督教也有苦修,不過,它的信仰決定了它的修行方式。面對全知全能的上帝,修行的重點必定是祈禱和懺悔,求得上帝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