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哲學與宗教 佛學補中國哲學之不足

二、哲學與宗教

佛學補中國哲學之不足

周: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王國維。他曾尖銳地指出:中國沒有純粹的哲學,沒有本土的宗教,只有政治學和道德學。孔子和孟子都是政治家、道德家。中國缺乏形而上層面的最高哲學,道家有一些。
周:哲學與佛教論證的途徑很不一樣,但追求的價值目標有相通之處。
周:不是哲學,更不是宗教。
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把中國人的精神層次提升了一大截。佛教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宋明理學,接受了很多佛教的內容。如果沒有佛教,就不會有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或道家,但它們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儒家,不思考那些終極問題,包括生死問題、心性問題。你曾經說,佛教所思考的兩大問題,就是心性和生死問題。到了宋明理學,兩者都成了主題。所以說,佛教讓中國哲學深刻化了,更有形而上學的底蘊,彌補了中國哲學的缺陷。
周:這仍然是注重世俗價值還是神聖價值的區別。
濟:儒家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說,又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存」,不太關注現世之read.99csw.com外的東西。
周:這是一個方面,是高僧大德們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儒家的學者們也在主動地接納佛法思想,把它融入到儒家理論中,宋明理學是這種情況。
周:其實也不多。
濟:非常簡明,一條一條,並不是很系統。
濟: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缺少完整的建構。諸子百家對某些問題有思考,但不像佛法或西方哲學,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濟:社會上受過教育的人,還是接受西方哲學的觀點比較多。
濟:儒家關注的是怎麼做人和治理國家。
濟:佛教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在此過程中,為了在這片土地生根,必然會經歷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而中國文化本身非常強大,所以佛教進入中國后,首先經歷了衝突期,然後再進入融合期。衝突期的主要矛盾有兩點。首先,按中國的傳統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有人看到皇帝都要禮拜。但在印度,反而是國王看到出家人要頂禮。因為出家人是出世的修行者,是追求覺醒、解脫,傳播真理和智慧的人。不論你在世間地位多高,哪怕貴為國王,也要對這些人表九-九-藏-書示恭敬。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印度社會的價值取向。而在中國的傳統中,帝王才是九五之尊,是天下最高貴的人。關於這個問題,南北朝起就有不少高僧撰文批駁。最著名的是慧遠大師的《沙門不拜王者論》,就出家人為什麼不能禮拜帝王的問題,提供了很多理論依據。
周:這真是源頭上的不同,一個是崇拜世俗權力,一個是敬仰精神高度。孔子在後世被尊為萬世師表,可是在活著時找不到一個肯尊他為師的諸侯。古希臘的情況比我們好一些,政治領袖會把同時代的某一個大哲學家尊為老師,比如阿那克薩戈拉是伯里克利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不過,都比不上印度對聖者的尊敬。
濟: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中,佛教雖然是外來文化,但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兩千年。如何依循這些文化傳承,建設當代中國的主流思想,造就健康的人格和心態,在今天尤為重要。包括西方哲學,也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吸收的地方。
周:智慧文化佔主流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嗎?
周: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念哲學系的時候,環境就已經是read.99csw•com這樣。那時候,大部分考哲學系的同學,是因為考理工科沒有希望,或是在中學里當學生幹部,以為學哲學就是當幹部,真正喜歡哲學的很少。整個社會上關心哲學的人就很少,這和我們民族的實用品格有關,也和我們的教育有關。從傳統來說,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過於關注國家、社會、家族的層面,很少關注人的精神層面。它主張的道德,也是為社會的穩定服務的,不太關心人的精神上的提升。
濟:這些理論逐漸說服了社會大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領略到佛法智慧的高深。包括很多優秀知識分子,也逐漸接受並信仰佛教。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出家人,不少是社會一流的知識分子。當時的文人士大夫,能有一位方外之交,在一起參究佛法,暢談人生,覺得是非常榮耀的事。在經歷衝突到接納之後,佛教開始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藝術、文學等等。在此過程中,當時的高僧大德為了讓佛教順利發展,讓人們知道佛教和儒家文化也有相通之處,會帶著佛學思想去註解《論語》《易經》,乃至《老子》《莊子》等。這樣一些註解,無形中https://read.99csw•com把孔孟和老莊思想佛化了,他們做的其實是這麼一件事。所以,說中國文化對佛教有多大影響,我覺得其實並不多。只不過說,在特定時期,為了便於國人接受,它在一些概念的表達上會有相通之處。
周:這是個缺陷,佛教傳入后打破了這一點。但中國傳統的勢力還是很強大,打破得還很有限。
周:對本體有了一種關注,提出了道的概念。
周:西方哲學和佛教,相同之處是重視本體論,對世界本體要說清楚,並且重視邏輯,而中國儒家缺少這兩樣東西。
濟:只能是一種道德,一種治理社會的倫理和規則。
周:這是一個普世價值的問題。佛教思想中有很多普世價值,這些是可以打通的。
濟:漢魏之後,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釋道三家,基本可以算是主流文化。儒家比較唯物,也比較功利,對心性、生死和世界本質的思考,總體比較薄弱。關於這些問題,佛教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嚴格意義上,單純的儒家文化可能算不上是一種哲學。
濟:西方的很多觀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博愛,也是佛教重點提倡的。比如佛教稱佛陀為「得大自在」,自在就是最高的九_九_藏_書自由。除了重視社會環境的自由,尤其重視心靈自由。佛陀入滅后,沒有另立一位教主,而是要求弟子們以戒為師、以法為師、僧事僧斷,強調法治、民主。此外,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而大乘佛教提倡菩提心,對一切眾生都要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思想和西方哲學有相通之處,但佛法立足緣起無我的智慧,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更為究竟圓滿。
濟:其次是關於不孝的問題。儒家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也」等觀念,早已被國人奉為真理。而出家人不僅剃除鬚髮,還獨身無後,自然為社會大眾所詬病。於是,當時的高僧大德又從佛經中找到各種依據,告訴大家,出家並非不孝,正相反,這是一種令現生乃至往昔父母都能受益的大孝。
濟:剛才講到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就是諸子百家多半是為政治服務的,缺乏對生命自身的關注。
濟:哲學在中國始終處於不景氣的狀況。我聽到一些學生說,之所以讀哲學系,是因為進不了別的系。即使讀了哲學系,大多數人也成不了哲學家。你是研究哲學的,對這種狀況應該體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