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自我與無我 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四、自我與無我

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尼采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金剛經》

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濟:我是誰?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從佛法角度來說,我們現在認定的「自我」,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們每天都在關注自我,但是否想過:究竟什麼代表著「我」?我們一定以為,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其實深究起來,我們會發現,這個回答充滿著不確定性:或者覺得身體是「我」,或者覺得身份是「我」,或者覺得想法是「我」,或者覺得情緒是「我」,諸如此類。事實上,我們認為是「我」的這些東西,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這些東西和我們只有暫時的關係,即使這個須臾不離的身體,也不過是今生暫時的依託。當這個身體尚未出生或已敗壞時,「我」在哪裡?
周:你說的這些都不是自我,我覺得是好理解的。第一,外在的身份、地位、家庭關係都不是自我。第二,自己的情緒和觀念也不是自我。所有這些東西實際上遮蔽了自我。那麼,把這些東西去除之後,還有沒有自我?還剩下了什麼比較肯定的東西?
周:在所有的認定中,「身體是我」是最牢固的認定,因為沒有了身體,也就沒有了今九*九*藏*書世的生命,沒有了今世的「我」。
周:什麼才是「我」的本來面目?
周:西方哲學特彆強調自我,而佛教的基本理論是無我,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濟:佛教中不會用「我」的概念來表達,而是說佛性、覺性、本來面目,因為用「我」很容易產生誤解。凡是意識去認定的東西,我們認為是「我」的東西,事實上都不能代表「本來面目」。
濟:世人都很執著這個「我」,所有其他宗教也認為有一個所謂的「我」,但佛法認為,我們所認定這個「我」,其實是個假我,是一個錯誤設定。佛法以緣起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
周:對於生命這種無盡的延續,佛教是不否定的,但從價值觀上是否定的,目標是斷輪迴。
濟: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從緣起現象的層面,佛教講無我,是要否定在五蘊的生命現象中有個恆常、不變、主宰的自我。至於緣起的「我」,並不是佛教要否定的。這個因緣和合形成的生命體,會無盡地延續下去,但不是固定九九藏書不變的。
濟:無我,主要是否定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把自己設定的一些東西當作「我」的存在,當作「本來面目」,就使我們迷失得越來越深。只有去除這個錯誤設定,我們才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濟:所以說,這種對「我」的認定,只是盲目的、一廂情願的附會。如果把這種暫時的關係作為「我」的存在,我們就會對此產生深深的依賴,乃至永恆的幻想,痛苦就隨之而來了。把身體當作是「我」,就害怕這個身體的死亡;把身份當作是「我」,就擔心這個身份的失去。包括這樣那樣的情緒:我在生氣,我在沮喪,我在痛苦……但情緒又是什麼呢?就像身上長了一個腫瘤,雖然和我們有關,但並不能真正代表「我」,更不能說這個腫瘤就是「我」。我們之所以會被情緒所控制,就因為把情緒當作是「我」。然後還會找很多理由,讓這些情緒合理化。其實,不過是你被控制了而已。
濟:佛教雖然在價值觀上否定輪迴的自我,但唯有認識到緣起假我的虛幻性,才能走出我執的誤區,認識生命的九_九_藏_書本來面目。另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深度,是取決於我們的認識能力。我們有什麼樣的智慧,就會認識什麼樣的境界。認識「本來面目」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證得空性。如果沒有這個智慧作為前提,不論你覺得怎樣,其實都不是「本來面目」,還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一個東西。換言之,你的認識模式決定你能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所以,佛教特別重視對認識的修正。
濟:生命有兩個系統,一是迷惑的系統,二是迷惑系統背後的覺悟本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所以,禪宗修行讓你去探究「一念未生前是什麼」,探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而凡夫是活在念頭中,地位也好,身份也好,情緒也好,都是代表不同念頭建立起來的需要或認定。從佛法角度來看,這種狀態就像「認賊為子」。在無盡輪迴中,煩惱不斷給我們製造痛苦,是我們的冤家仇敵。但我們因為看不清,反而將之當作兒子般呵護備至,滿足他的一切要求。我們看不清煩惱和「我」的關係,也看不清身體和「我」的關係。很多人一生都在https://read•99csw.com為這個身體打工,活著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為了活著。如果我們的存在就是為這個身體服務,這種存在其實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佛法認為,身體只是一個使用工具,藉助它,可以使我們聞思佛法,修行證道,實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周:但我們還要追問,真正的「我」是什麼?我的理解是,佛教實際上是否定這個真正的「我」的存在的。「我」沒有實體,諸法無我,包括你這個個體,是沒有內在的、永恆不變的本質的。很多人迷戀自我,覺得這個「我」是天下最重要的,其實這個東西是非常偶然的,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沒有自身的本質。這裏特別關鍵的是,從根本上否定「我」,所謂的「我」只是一個偶然造成的現象。對這個觀點,一般人在感情上是無法接受的,這個道理我懂,但我也無法接受。
周:證得的本來面目能不能叫作「我」呢?
周:這是佛教很特殊的地方。
濟:關於無我,理解起來會有一點困難。因為我們平時都生活在自我狀態中,現在說到「無我」,很多人會不解:九-九-藏-書那「我」算什麼呢?事實上,無我並不是要否定這個生命現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對「我」的錯誤認定。比如我們把身體當作是「我」,把身份、地位當作是「我」,但所有這些和生命只是暫時的關係,是來自後天的自我設定,並不是真正的「我」。但因為我們把這些當作是「我」,就會產生貪著,遮蔽對生命真相的認識。佛教所說的「無我」,是要否定那些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只有否定之後,才能看到「我」的本來面目。
周:無論是佛教、基督教,還是大多數哲學家,在這個價值判斷上是共同的,就是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重要,心靈比身體重要。在把這些外在的東西去掉以後,內在的東西是什麼?一輩子為身體打工很糟糕,身體是工具,它是什麼東西的工具,它應該為誰打工?人們把非我當作「我」,我們要否定的是非我,而不是「我」。那麼「我」是什麼?無我的「我」不是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
周:按照我的理解,空性歸根到底是對「我」的否定。當然,這個「我」是「小我」,所以空性也可以說是「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