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自我與無我 我執是煩惱的根源

四、自我與無我

我執是煩惱的根源

周:你從心理學視角探討佛學,有沒有一個理論框架?
濟:被不良需求和錯誤觀念所支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解脫。中觀見告訴我們,束縛你的一切都是無自性的,從而各個擊破,層層掃蕩。而唯識見說明,你現在認識的世界和你是什麼關係,這些束縛是怎麼形成的。從意識到潛意識的形成,從阿賴耶識到末那識的形成,到它們怎麼卡住你,怎麼讓你越卡越深,把這套系統完完整整地給你說清楚。
周:第一原理非常明確。
濟:會有一個思路。心理學有很多流派,佛教也有很多宗派,但「心」是它們共同的關注點,包括佛教心理治療的原理,佛教對心的認識,以及對心理問題的解決。自古以來,佛法一直被稱為心性之學,因為它整個九*九*藏*書就是在解決心的問題。
濟:中觀的思想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你抓住一點,就可以用這個原理去看待一切。換言之,中觀是給你一個核心觀點——無自性,一切法都是緣起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條件和變化的假相。《金剛經》中有個非常辯證的公式,比如說到世界: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說明所謂的存在只是條件假相而已,緣起有的世界,本質是無自性空。任何一個現象都可以做這樣的觀察。
濟:近幾十年來,西方心理學深受佛教的影響,大量吸收「正念」等內容,用於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及心理治療。此外,還廣泛應用於醫學、教育等各個領域。當然,他們對佛法的介紹和應用,會根據西方人的方式九九藏書去選擇和表現。佛法對心理的分析很細,有真心和妄心兩大體系。就妄心的系統而言,唯識宗講得最詳細。比如潛意識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它是如何作為生命載體,承載生命信息,並把我們的經驗轉化為心理力量?除了潛意識,佛法對心理活動的分析還有種種「心所」,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普通心理,類似傳統心理學中的知情意,佛教稱為遍行心所,包含在一切心理活動中。二是煩惱心理,是對不良心理的剖析。三是解脫心理,是為解脫服務的正向心理。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就把心理活動分成六類共五十一種。此外,還有以五蘊所作的簡單歸納。五蘊為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體的基本元素。色代表物質的存在,受、想、行、識代表九*九*藏*書精神的存在——受是情感,想是思維,行是意志,識是了別的作用。我前兩天在北師大做了一場佛學講座,題目是「心理學視角的佛學世界」,就是幫助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佛學。
濟:我不會用很專業的術語來說,而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我現在給心理學界做的講座比較多,從唯識的角度闡述會更契機。因為唯識對心理現象的分析特別透徹,能幫助他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心靈世界。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選擇中,這個選擇往往是由錯誤認知和不良需求決定的。只有對生命有了深刻認識以後,才知道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裡,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捨棄什麼。
周:你的《認識與存在》就已經把它說清楚了。
濟:但唯識要闡明迷惑系統的構建,涉及到方九*九*藏*書方面面。所以自己學唯識比較難,但如果有人指導,把核心和關鍵點說清楚,其實也不是很難。
濟:比如,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冷漠、隔閡,甚至衝突?就是因為建立並執著自我,為了保護自我而採取很多自他對立的措施。當自我封閉的時間長了,人就會和外界產生疏離感,只有那些自我認定的東西才和「我」有關,比如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所有這些一旦貼上「我」的標籤,就變得重要並具有排他性。
周:中觀告訴你,束縛你的一切都無自性,都是假的。但緣起的假相如何形成,心與物是什麼關係,唯識學就講得特別清楚。
周:你弘法時唯識講得很少吧?因為很難懂。
周:現代人容易患心理疾病,從哲學的角度看,根源是沒有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就容https://read.99csw.com易對小事情想不開。佛教對人的心理有深刻的分析,想聽法師談一談。
周:這其實已經不是心理學的問題,而是人生觀的問題。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常常是心理疾患的癥結所在,而只要真正徹悟了無我的道理,附著在自我假象上的一切糾結、煩惱就一掃而光了。所以,佛教和哲學都是從大處著眼,心理學是在小處著手,也許可以結合起來,用宏觀統率微觀,以人生覺悟的啟迪為本,輔以心理治療的技術,把大小問題都解決。
周:人的大多數心理活動都是盲目的,沒有看到生命本來的樣子,完全被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由環境造成的認識和情緒支配了,所做的選擇也往往是由錯誤認知和不良需求決定的。只有對生命有了深刻認識,才知道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裡,應該選擇什麼,捨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