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自由與命運 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五、自由與命運

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周:關於自由,西方哲學區分兩個概念,一個叫內在自由,一個叫外在自由。外在自由主要指政治自由。像英國的洛克、亞當·斯密、約翰·穆勒等自由主義哲學家,所討論的是一個社會怎樣才能保護好每個人的自由,怎樣建立一種秩序,使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同時不允許侵犯他人的利益。這是政治自由的概念。此外,馬克思還強調一個外在自由的概念,叫自由時間,強調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的活動是自由的,人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活動,還有高級的能力,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活動,發展這種高級能力本身就是目的,不應該讓它為低級的物質性生存服務。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變革所有制,以保證每個人只用少量的時間從事謀生所需要的活動,而擁有大量的自由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能力。我想知道,佛教是如何看待自由的?
濟:至於理https://read.99csw.com性,在很大程度上與教育有關。我們處在不同的社會,接受不同的文化,就會建立相應的理性。但社會和文化可能會傳遞錯誤的價值觀,這就使理性出現偏差,甚至把人導向毀滅。反之,如果我們接受智慧的文化,就能建立健康的理性,這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基礎。當然從究竟意義上說,理性是無法直接抵達真理的。
周:人陷在一己的情感里,當然是不自由的,原因在於利害的計較。如果擺脫了利害的計較,就能夠通過情感體驗領悟宇宙的真理,進入自由的境界。其實蘇東坡就是這樣的。
周:在德語里,表達理性這個九_九_藏_書概念的有兩個不同的詞,一個是Verstand,指邏輯思維的能力,另一個是Vernunft,指直接把握世界本質的能力。我們有時把前者翻譯成「知性」,以與後者相區別。Vernunft實際上是一種偉大的直覺,超越了概念思維,能夠直接感悟事物的整體。
濟:佛教認為,如果沒有解決認識的困惑和心靈的煩惱,一切生命都是不可能真正自由的。很多人追求社會環境的自由,物質條件的自由,覺得自由就意味著為所欲為,或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事實上,我們擁有得越多,所受的限制也越多。我們往往在追求自由的同時,製造著束縛,製造著不自由。
周:我覺得不能否認改造社會環境的重要性,當然,佛教的關注點不在這裏。除了外在自由,還有一個內在自由的概念。如果我們把人的精神能力分成智、情、意三個方面,內在自由相應read.99csw.com地也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從智來說,是理性自由,就是獨立思考能力。強調理性自由,是西方哲學的傳統,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是這樣。第二,從情來說,是情感自由,基本上是一種審美境界,我們的莊子是一個代表。第三,從意來說,是意志自由,就是精神上的追求,道德上的自律。儒家、基督教都強調這個方面,好像佛教也是這樣。

陳建奇 攝
濟:這個認識和佛法有一點接近。佛法認為,真理必須靠證悟,而不是靠思維獲得。當然,證悟也離不開思維。佛法強調聞思修,就是通過聽聞正法、如理思維來建立正見,然後依此觀察世界,調整心行。當內心塵垢九九藏書越來越薄之後,才有可能破迷開悟,斷惑證真。
周:我的印象是,在自由的問題上,佛教關注的歸根到底是內在自由,而這個內在自由超越了智、情、意的心理層面,是一種覺悟生命真相以後達到的狀態。
濟:自由,佛教中的概念是自在。在很多寺院,都能看到「得大自在」的匾額,既體現對這一境界的景仰,也昭示佛弟子的努力目標。而在經論中,「自在」一詞更是頻頻出現,僅《大正藏》就有近六萬個,從方方面面對此進行了演繹。那麼,究竟什麼是自在?核心不外乎兩點,一是沒有困惑,即認識的自在;二是沒有煩惱,即心靈的自在。可以說,一切自由都是建立在這兩種自在的基礎上。另外,《華嚴經》講到十種自在:一命自在,可以自由選擇住世時間。二心自在,心靈沒有掛礙。三財自在,具有自由支配的財富和生活條件。四業自在,能自由地做利他事業。五生自在,可以自read.99csw.com在選擇投生。六願自在,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七信解自在,有能力認識真理和智慧。八如意自在,具有超常的神通能力,可以自在運用。九智自在,智慧無礙。十法自在,能自在說法。十種自在包含了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佛教認為境由心造,有了內在的自由,才能真正實現生命的外在自由。因此,佛教更看重內在的自由。
濟:動物通常是活在感覺和經驗中,而人有理性,當他以開放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時,就可以跳出原有的感覺和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空間會更多。但我們現在說的理性也好,情感和意志也好,是不是就能抵達自由呢?可能是另一個問題了。人面對情感能自由嗎?很多時候,我們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才會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無奈,有「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的感慨。即使在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把握的時候,也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被控」和「被選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