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生命與苦樂 迷惑是苦,覺醒是樂

七、生命與苦樂

迷惑是苦,覺醒是樂

周:我覺得,討論生命和苦樂的關係,佛教中一個根本的立場,仍然是要解除在生命真相問題上的大困惑。如果說,在解除大困惑之後,結論是生命的真相或世界的本質就是無我、四大皆空等,那就無所謂生命的苦和樂了,因為苦和樂都只是浮雲。或者說,都是紅塵,看破了紅塵,苦和樂就都沒有意義了。所以,佛教的終極目標是超越苦和樂的。
濟:說生命本質是自由、快樂、清凈的,不是要去討好誰,而是因為「人生是苦」這個表達雖然是佛教的基本認知,但它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最完整的表達。生命有兩個層面,從迷惑的層面來說,人生的確是苦的,但這隻是生命的一個層面,不是最究竟的層面。佛經說:「心性本凈,客塵所染。」這個苦是客而不是本,就像我們講雲彩和天空,雲彩不是本質,read.99csw•com天空才是本質。從天空的層面來看,本來就是澄澈而清凈無染的;而從雲彩的層面來看,的確在風起雲湧,甚至完全遮蔽了天空。但我們要知道,雲彩只是客,它是沒有根的,它背後的天空才是根本所在。所以,我的說法不是為了隨順世人,而是根據佛法義理,客觀、如實、正向地表達這個內容。
濟:慾望帶來的痛苦,並不僅僅在於慾望本身。正常的吃飯喝水,說不上有什麼痛苦,反而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會給人帶來暫時的快樂和滿足。但慾望過分膨脹之後,痛苦就在所難免了。一方面,為了滿足這種不斷升級的慾望而忙碌,非常辛苦;另一方面,我們還會對需求對象產生依賴。因為依賴就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所以說,依賴和貪著是慾望產生痛苦的催化劑。現代人普九-九-藏-書遍覺得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為什麼?就和我們對慾望的貪著有關。很多人雖然有房有車,還是對生存充滿焦慮,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那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更焦慮。為什麼?因為他們維持這種生活水準的壓力,超過那些只求溫飽的人。可見,讓我們產生痛苦的不僅是慾望,還在於種種煩惱。要從根本上解決痛苦,就要破除無明,擺脫迷惑。
周:也就是說,迷惑造成了苦,解除了迷惑,進入覺醒狀態,人生就是快樂的。那麼,快樂只是解除迷惑之後的一種狀態嗎?人生有沒有正面的快樂?比如說慾望,西方的快樂主義哲學家認為,慾望是快樂的源泉,當然要合理節制,慾望膨脹會導致痛苦。如果人沒有慾望,那會是一種什麼狀態?我想知道佛教對慾望是怎麼看的。
周:我以前認為佛九-九-藏-書教是消極的,這可能是個錯誤認識。其實很難說佛教是消極還是積極,消極是貶義詞,積極是褒義詞,有一個價值評判。佛教揭示的是生命的真相,不應該用消極或積極來論定。我仍然有一個疑問,你剛才說生命的本質是寧靜、快樂、自由,我覺得這應該是看清了生命的本質之後從中解脫出來的一種感覺,但不能因此得出生命本質是寧靜、快樂、自由這個結論。那麼,佛教對於生命本質到底怎麼看?不必在乎人們會做出什麼評價,他們說這是消極的,我們就不直接這樣說了,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生命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濟:佛教並不完全否定慾望,而是認為慾望有三個屬性,即善、不善和無記。無記屬於非善非惡的,比如餓了吃頓飯,渴了喝杯水,都是正常需求。但把這個慾望不斷升級,比如一定要九-九-藏-書吃什麼喝什麼,又沒條件達到時,就可能採取一些不正當途徑,甚至犯罪手段來達到目的。這個情況下,慾望就會演變為不善的。此外,想要修行佛法,包括造福社會、助人為樂等,則是一種正向的人生需求,佛教稱為「善法欲」。大乘菩薩的無盡悲願,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就是對善的慾望的升華。
濟:前面說過,生命有兩個層面,一是迷惑的層面,一是覺醒的層面。由迷惑的力量,會開展出一個虛幻的世界,輪迴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荒謬的世界。人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我和世界產生錯誤認定,充滿對自我的執著,對永恆的期待。這種執著和期待才是產生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能如實觀照,看清世界的虛幻本質,看清它是由迷惑發展而來,就能對此保持一種超然。當我們不再陷入對它的執著,它的存在read.99csw.com和變化就不會對我們構成困擾了。
周:對於慾望這個概念要界定,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命性質的慾望,自然規定的慾望,佛教對這個慾望是不否定的,也承認這種慾望的滿足能給人帶來快樂,當然是小的快樂。第二個層次是社會性質的慾望,受到社會上的觀念、風氣等影響之後,慾望發生了變化,超出了自然的規定,比如功名富貴之類。這種慾望的滿足,從好的方面說,比如得到社會的肯定,也能給人帶來一種積極的快樂。從壞的方面說,這種慾望膨脹,會讓人迷失方向,離開生命本真的狀態,就是佛教所說的貪嗔痴。第三個層次是精神性質的慾望,就是法師說的「善法欲」,包括社會理想、精神追求、藝術創造等,它給人帶來的就是高層次的快樂了。如果這樣來看慾望,佛教可能和哲學沒有太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