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生命與苦樂 佛教是悲觀主義嗎?

七、生命與苦樂

佛教是悲觀主義嗎?

周:我知道佛教不否定生命現象,現在的問題是,人類這樣一種有自我認知的生命,他還希望生命現象背後有一種本質性的存在。基督教說是上帝,但佛教告訴你根本沒有。作為有情,知道這一點后是絕望的。
周:在這一世生命的過程中,的確有很多東西需要解脫。但我想,如果最後要擺脫六道輪迴,不讓生命之流延續下去,這個意義上的解脫,就有從整體上否定生命之嫌。
濟:如果了解到大乘菩薩的無盡悲願,像《普賢行願品》所說,普賢菩薩的每一個願望,都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會非常震撼。這是菩薩對眾生的莊嚴承諾,是真正的海枯石爛,矢志不移。可以說,世間沒有任何一種願力能與之比擬。
周:這個很棒,智慧和慈悲猶如雙翼,保持平衡,才能展翅飛翔。因為慈悲,智慧不落入自私;因為智慧,慈悲不落入執著。
濟:從輪迴中解脫,從根本上說,是解read.99csw.com除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它並不意味著對生命的悲觀看法,恰恰是正視生命現狀后的抉擇,是不甘沉淪的表現。
濟:生活中的所謂快樂,無非是對痛苦的緩解,是有漏而有限的,唯有證得空性慧,來自空性的喜悅才是純粹的,不夾雜任何痛苦。所以,大乘佛法特彆強調菩提心。發菩提心意味著什麼?就是以救度一切眾生為己任,沒有一個眾生是我不願意幫助、不願意為之付出的,需要承擔這樣一個使命。那麼,這和世人做慈善有什麼不同呢?一方面,它的對象是一切眾生,在時空上都是無限的;另一方面,菩提心還要和空性慧相結合。既發願幫助一切眾生,同時也認識到一切眾生只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我們只是盡己所能地幫助眾生,但也不必執著,不要覺得我幫助了多少眾生,更不期待他們的回報。《金剛經》開頭就說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九*九*藏*書,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發願幫助所有眾生走向覺醒。接著還有一段話:「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儘管我發願幫助這麼多眾生,但內心並沒有任何執著,也不覺得我在度哪一個眾生。因為慈悲的力量,才願意盡未來際地利益眾生;因為空性的智慧,就不會陷入對度化眾生的執著。
濟:佛教最後要解除人們對生命的迷戀,我覺得這個表達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佛教是要我們對生命建立一種如實認識,它要否定的不是生命現象本身。比如佛教所說的無常,是否定我們對永恆的執著和期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緣起現象都是無常變化的,我們期待的永恆只是內心對世界過分依賴后產生的幻想,本身並不存在。而佛法所說的無我,也不是要否定個體生命現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對自我的誤解,進而引導我們去認識生命真相,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果真的否定生命現象,那就意味著生命是沒有希望的,找不到九九藏書活著的意義,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
周: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無論大乘還是小乘,都是要讓你覺醒,看破生命的虛幻;小乘只是自己覺醒,大乘不但自己要覺醒,而且要讓眾生都覺醒,都看破生命的虛幻,覺悟到人生是一個夢,不要太執著。最後要覺悟到的這個東西,都一樣是悲觀的。極端地說:小乘只是自己悲觀,大乘不但自己悲觀,還要大家都悲觀。也許說悲觀不準確,應該說是要認清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相。
濟:事實上,每個生命都需要解脫。現在很多人有負面情緒,這就需要從情緒中解脫;一些有思想的人則對生命有種種困惑,這就需要從困惑中解脫。可以說,沒有哪個人不需要和不想要解脫。
周:尼采批判虛無主義,把佛教也當作靶子,他認為佛教是徹底否定生命的。當然,他對佛教並不了解,主要是從叔本華那裡得來一知半解的。叔本華受佛教影響很大,尼採在批判叔本華的時候把佛教也連累了。
濟:生命有兩個層面,佛法否定了一個層面,同時也在肯定一九-九-藏-書個層面。比如佛法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每個生命都蘊藏著無限寶藏。一旦開發這個寶藏,就能于自身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同時也會給眾生帶來光明和希望。所以在大乘佛法中,會幫助我們去認識這種覺醒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周:無論小乘大乘,佛教最後都是要解除對生命的迷戀。人因為迷戀生命,所以企求永恆,不願意接受死後歸於虛無的結局。其他宗教都是告訴你,死後不是虛無,讓你相信某種意義的永恆,但佛教的思路似乎完全是相反的。我相信佛教是解決生死困惑的最徹底的辦法,但是我到現在還沒有弄懂,如果對生命在總體上是否定的,如何能導向一個積極的結果呢?
周: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從輪迴中解脫,我總覺得,這個目標本身已經包含了對生命的悲觀看法。
濟:以迷惑和煩惱開展的人生,它的存在是一個現實。對於這樣的現實,佛法讓我們以智慧去觀照它。只有這樣,才能超然物外,不為所累。否則就可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一廂情願地希望生九-九-藏-書活應該如何。比如我們對世界有了過分依賴后,就會產生幻想,希望擁有的一切都能永恆。但世界是無常的,所以這種期待必然落空,於是就會由失望帶來痛苦。佛法所說的無常,就是讓我們看清事物真相。只有看清楚,才能坦然面對一切。其實世界沒有變,也不是要放棄什麼,但因為我們的心態變了,就不再為其所轉,更不會因此受到傷害,而是會積極地面對並改變這個世界。
周:苦的根源,在主觀上是無明、迷惑、煩惱,在客觀上是生命本身的虛幻性質,後者已經是前提,是更根本的。我的印象是,佛教說的生命的快樂好像不是生命本身的快樂,而是看破生命的虛幻之後的一種超脫心境。
濟:叔本華和尼采了解的佛教,可能主要是聲聞乘,偏向個人解脫,側重談否定的一面,這就給人造成佛教消極的印象,其實是一種誤解。佛教中的否定,包括聲聞乘,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沒有,那是一種斷見,屬於邪見範疇。而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為宗旨,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