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道德與修行 把修行落實到生活

八、道德與修行

把修行落實到生活

周:對,名目繁多,往往還自吹自擂,似乎有天下第一神效。其實,其中許多只是生意經罷了。
濟:染和迷屬於惡的根源,因為迷惑而有種種染污,產生我執、貪嗔痴等一系列問題。
周:修行就是要轉有漏為無漏嗎?
周:在修行過程中,捨棄和顯現是同時進行的,還是先捨棄再顯現?
濟: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修行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建立正確觀念,即正見。因為有正見引導,就可以擺脫錯誤觀念形成的不良心行,培養良性心理。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擺脫負面心理,重複正向心理。隨著正向心理的強大,擺脫負面心理的力量也會隨之增強,反之亦然。
濟:解脫道傾向於智慧的成就,沒有特別發展慈悲心,自己解脫,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菩薩道則是在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慈悲的成就。但這不是說,一條單是悲,一條單是智。智慧是佛法修行的根本,作為菩薩來說,也需要智慧才能解脫。沒有智慧的話,就是泥菩薩了。
濟:無時不在修行之前,需要經歷一個比較刻意的階段,讓心保持穩定的覺知,才有能力把這種覺知帶入生活中。所以https://read•99csw.com禪修也很重要,當然這需要有正見的基礎,並在師長指導下進行。禪修本身不是佛教特有的修行,印度很多宗教都修習四禪八定,中國道家也有類似的修法。現在,很多靈學、心理學及相似佛法,也從佛教或印度教中吸收一些內容,加上個人經驗,演繹出各種似是而非的禪法,這個是需要辨別的。
濟:所以,學佛就是對心的認識、調整和轉變。
周:這兩條路能不能用智和悲來標誌呢?
濟:不是說把有漏變成無漏,而是要捨棄有漏種子,開顯無漏種子;捨棄迷惑,開顯覺性。當我們對生命有了正確認識之後,就能發展良性心行,斷除不良因素。生命內容就會隨著這些選擇不斷改變,從而對生命發展有一份主動權。
周:有漏和無漏是指什麼?
濟:善和惡是比較基本的層面。佛教有個偈頌,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首先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止惡行善為準則。當然,最初的善未必純凈,行善時也可能夾雜各種慾望、貪心甚至不良動機,這就需要「自凈其意」。不僅要不作惡,九_九_藏_書還要使善逐漸純凈,最高則是無相、無住、無所得的善。所以說,善也有層次的不同。
周:惡的根源就是染和迷嗎?還是另有根源?
濟:禪修的目的是探討生命真相,同時也是一門調心技術,其過程非常微妙,有很多境界需要判斷和抉擇。這就需要有經驗的明眼師長引導,否則很容易出偏。所以我們準備禪修時,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在傳統法門中選擇比較權威的方式,少接受那種新興的、各種理論嫁接在一起后形成的禪法。
周:具體來說,修行的路徑是什麼?
濟:對,佛法所有的理論都是為這個核心服務的,不只是為了說些道理,而是要通過禪修落實到心行,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操作性。通過修行,才能離苦得樂。佛教正是圍繞這樣一個核心,安立種種法門和修行。
濟:修行,有封閉式的密集修行,也有生活中的隨時運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階段性地集中時間用功,可以培養定力,熟悉並掌握某種用心方法,但最後還是要把修行和生活打成一片。如果在特定時間、以特定方式才能修行的話,你能有多少時間在用功呢?功夫又用得怎麼樣呢?https://read•99csw.com所以在掌握正確方法之後,還是要落實到生活,通過各種境界來磨鍊和檢驗,所謂歷境煉心。當我們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獃著,可能自我感覺良好,似乎什麼煩惱都沒了,但走到紅塵里,面對各種人事還能八風吹不動,才是真功夫。當你面對逆境和痛苦,或是榮譽和讚歎,再來看看,心還能不能如如不動?
濟:我覺得,南傳的內觀禪法入手簡單,比較適合大眾。就禪修來說,除了掌握相應方法之外,學習經教(聞思)、建立認識(正見)和正確動機(發心)都很重要。真正有心學佛,我建議還是要按照次第來系統學習,掌握佛法的基本正見。僅僅參加幾次禪修,所得往往是特定狀態下的體驗,不容易把這種經驗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在面臨選擇或逆境時,還是不容易用得上力。
周:現在流行的修行,有兩個特點。一是集體行動,由一個法師帶領一大群人進行。二是脫離日常生活,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里進行。我本人認為,修行一方面應該是很個人化的事情,另一方面應該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最好的修行,是不刻意修行而無時無刻不在修行,若在無形之中。
濟:read.99csw.com迷悟的依託點,即迷惑和覺醒的基礎,關鍵是能否了達空性。不了達空性會陷入迷妄,了達空性則會成就解脫。
濟:禪修對生命的改造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系統。而各種新興禪法往往是圍繞某個點,或是個人經驗的放大,理論模糊,效果也缺乏長期驗證。佛教的禪修,自佛陀證道后,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祖師大德的修行所驗證,從理論指導到實踐經驗都非常完備。八正道中,首先就要有正見、正思維,然後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再到正念、正定的禪修。正因為禪修在修行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選擇顯得非常重要。
周:佛法是心法,修行應該是心的轉變。
周:迷悟的依託點是什麼?
濟:種子是在無始以來的生命延續過程中,所有言行舉止乃至起心動念在內心形成的力量。我們每天說話做事,都是在內心播種。雜染的種子會給生命製造煩惱和痛苦,而清凈的種子會幫助我們走向覺醒和解脫。
濟:漏是煩惱的別名。所謂有漏,就是由迷惑煩惱形成的種子,由此構成的生命是不純凈的,虛妄而有缺陷的,而無漏種子構成的生命是純凈、快樂和自由的。
周:現在許多人參加各種https://read.99csw.com禪修、內觀、瑜伽等活動,成了一種時髦。修行只有這一種方式嗎?
周:染凈和迷悟是不是從善和惡的角度來判斷的?
周:是不是可以說,修行就是轉依?
周:心是轉依的唯一場所,因此,關鍵是要做心的主人,對不同的種子進行識別和選擇。
濟:佛教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和法門,但所有宗派都是導向解脫道和菩薩道。兩條道路的核心都是解脫,不同在於,解脫道偏向個人解脫,而菩薩道不僅要自己解脫,還要幫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脫。
濟:轉變心是佛法修行的根本。但如何改變,不同宗派有各自的方法。唯識宗有個概念叫「轉依」。「依」就是生命存在的依託點,包括染凈依、迷悟依。染凈的依託點是第八阿賴耶識,這是雜染世界和清凈世界開展的源頭。唯識宗認為,在阿賴耶識中有無始以來的種子,我們所有的生命經驗都儲藏在這個叫阿賴耶識的超級倉庫里。其中,從有漏種子展開雜染的世界,從無漏種子展開清凈的世界。轉依就是要轉染為凈,即轉變染污,開發清凈。周: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已經是帶著種子來的。
周:一般信眾如何選擇?不妨給他們提點建議。
周:兩者如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