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道德與修行 人性有差別嗎?

八、道德與修行

人性有差別嗎?

濟:在佛教中,種性是指人們因為往昔生命經驗的積累而形成的不同習性,不是道德層面上的區別。
濟:正因為如此,佛陀一再告誡我們:尋找自己比尋找什麼都重要。如果沒有一種智慧的教育,人生真是悲哀。因為看不清,就會對一切充滿困惑,充滿無奈。就像有的哲學家,有一定慧根,能看透人生的荒謬和虛幻,知道什麼沒有價值。但究竟什麼才有價值?怎樣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讓他們很痛苦。所以,認識到生命最大的價值,並有正確手段去實現,才是更重要的智慧。
周:人天乘包括所有的人,其道德要求實際上就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了。
濟:有些人的確比較難,還有些人會比較容易,這和習性有關。但從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來說,更認可「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觀點。每個人在生命延續中形成的習性不同,這種習性經過漫長的積累,想要改變確實很難很難。
周:「聲聞」二字的含義是什麼?
濟:進一步,是聲聞乘的道德,是為解脫服務的。
濟:作為意願來說,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可能性有多大?又是另一個問題。就像你想成為總統,想是可以想,但能不能做到?還需要很多客觀條件。從究竟意義上說,眾生是平等的,但就九_九_藏_書顯現而言,還是有巨大的差別。在《瑜伽師地論》中,就把人分為不同種性,有菩薩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不定種性,甚至還有無種性,認為這部分人根機太劣,沒有辦法成佛。
周:這還是側重善惡的一面,根機的利鈍是什麼?
周:這說明價值觀很重要,而人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支配自己的價值觀,這就是突破口,通過支配價值觀來改變好壞習性之間的力量對比。
周:所以有兩個層面。一是種性,即慈悲程度的差異。二是根機,有利鈍的差異。這二者之間又有交叉。
周:前世輪迴中的種子,我無法對它們有任何影響,但這些種子的力量可能很大,是我對抗不了的。所以,我的現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種子決定的。如果種子總體上是不好的,那我的行為肯定是不好的,我能對它負責嗎?人有多大的力量來對抗這些現成的種子的力量呢?
周:這也可以說是種性的差別吧?
濟:簡單地說,就是聽聞佛陀說法音聲而悟道的人。佛世時,很多弟子追隨佛陀出家,他們聽到佛陀闡述的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之後,斷除煩惱,解脫生死。這樣一批人叫作聲聞,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小乘。他們修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read.99csw.com己證得涅槃,不再輪迴。更高一層就是菩薩的道德,是以成佛為目標。不僅要自己解脫,還要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覺醒。它的特點是慈悲,這是成為菩薩的關鍵。
周:佛教說眾生平等,可是又承認生命的起點不同,好像又是不平等的。
濟:佛法告訴我們,雖然生命中積累了很多不良種子,但我們也具備解決問題的潛力,同時,佛陀還給我們指出了開發這種潛力的方法。佛經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億萬富豪的獨子從小走失,在外流浪。雖然他名下有很多財富,但他一無所知,只能四處乞討。我們的生命現狀也是這樣。每個眾生都擁有無盡寶藏,但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讓生命充滿匱乏感。
周:鈍和利應該是慧根的差別吧?
周:成為人天乘,還是聲聞乘、菩薩乘,這可以自由選擇嗎?這三乘是固定的分類,還是一個階梯,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走?
濟:根機利鈍和種性還不太一樣。種性是唯識宗的思想,是根據人的性格特點分為五種性。比如有的人偏於自了,就屬於聲聞種性;有的人富有愛心,就屬於菩薩種性。
濟:鈍和利的差別,取決於心靈的塵垢。所謂利根,就是無明煩惱很少,心本身在比較空靈的狀態,再有明眼善知識善巧點read.99csw.com撥,就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反之,如果無明煩惱很多,就像被烏雲層層遮蔽的天空,內在的智慧光明難以顯現出來。這就需要通過漸修把塵垢清理乾淨。
周:種性也有善惡道德層面上的區別嗎?
周:習性和天賦是兩個概念吧。
濟:很多人對自己的言行的確是身不由己的,因為生命已經形成強大的慣性,人在這些習性中根本就看不清楚,只能被它左右。如果一個人缺乏智慧,就不可能反省和修正自己。所以,接受智慧的教育很重要,這樣我們才能看清,生命中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看得清,才知道如何正確選擇。

魯飛 攝
濟:佛法是應機設教,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機,而有種種法門的設立。即使在一個宗派中,還會有進一步的細分,比如禪宗的頓悟和漸修。頓教對根機要求比較高,是對上根利智者所說,直接告訴你向上一著,把最精髓的部分指給你。而對那些根機比較鈍的人,則會用漸修漸悟的方式加以引導。
周:九_九_藏_書耶穌說要積聚天上的財富,不要積聚地上的財富。這和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天上的財富屬於每一個眾生,但許多人不知道,拚命在尋找地上的財富。
濟:這種不平等的顯現,正是基於平等的規律。如果今生的善惡積累不同,來生就一筆勾銷,全部從頭再來,那才是不公平。在因果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誰也無法投機取巧,無法將不屬於自己的成果納為己有,或是將屬於自己的果報推給別人。所以佛法認為,應該從行為來判斷人的高低,而不是從身份和血統。如果你的行為高尚,那你就是高尚的;你的行為低賤,那你就是低賤的。今天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未來是什麼,你的生命品質是什麼。
濟:不同種性中,還有根機利鈍的差別。或者說,在利根或鈍根中,也有不同種性。比如在菩薩種性中,有菩薩種性的利鈍;在聲聞種性中,有聲聞種性的利鈍。此外還有一闡提人,屬於無種性,但我覺得這種說法也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是善和惡的綜合體,差別只是在於,有些人善的力量比較大,有些人不善的力量比較大。
濟: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每個人的積累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起點。因為起點不同,你會發現,有些read.99csw.com東西學起來很容易,有些東西學起來很困難。而對其他人來說,他們的所長和不足,也許和你恰恰相反。
周:我覺得說得對。
周:佛教有聲聞乘、菩薩乘之分,修行的要求有何不同?
濟:習性和天賦有關。因為你的習性,造就了某種天賦。有些人特別喜歡讀書,來生學起來會感覺駕輕就熟;有些人特別喜歡藝術,來生一接觸很容易有所領悟。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此外,有些人會形成貪婪的習性,有些人會形成自私的習性,有些人會形成慈悲的習性。總之,我們發展什麼心理,它的力量就會特彆強大,進而成為心理主導。
濟:在聲聞乘、菩薩乘之外,還有人天乘,三乘有各自的道德要求。可以說,道德貫穿著佛教的整個修行,其中最基礎的是人天乘的五戒十善,這和儒家的五常、基督教的十戒有相通之處,重點就是做一個好人。我們現在是人的身份,就要有符合這個身份的行為,才能保證未來繼續做人。
周:因為積累的習性不同,或者說因為天生的悟性不同,是不是修行的手段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