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三章 歐洲火藥庫——動蕩的巴爾幹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三章 歐洲火藥庫
——動蕩的巴爾幹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中解決方法,有各自的首府,奧地利首府在維也納,匈牙利首府在布達佩斯。奧匈帝國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大陸的第二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11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來決定。這種安排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即使決策過程變得極為複雜,重要的決定不僅需要獲得維也納的批准,也需要獲得匈牙利首府布達佩斯的批准,而匈牙利總是尋找理由反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在帝國內部地位的變革。

七、戰爭倒計時——奧匈帝國的最後通牒

弗朗茨·約瑟夫出生在歐洲歷史上地位最高貴、歷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家族,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之子弗朗茨·卡爾大公與巴伐利亞公主蘇菲的長子,在他年僅18歲時,其伯父、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宣布遜位,其父弗朗茨·卡爾宣布放棄皇位繼承權,弗朗茨·約瑟夫繼位,在維也納登基,成為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倫巴底國王、波希米亞國王,也成了歐洲最廣闊領土的主人和最年輕的一位帝王,稱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靠著天資和卓越的才能,年輕的約瑟夫很快平定了一些貴族的叛亂,維護了帝國的領土,初步奠定了自己的權威。在登基后的第六年,約瑟夫迎娶了自己的表妹——16歲的巴伐利亞女公爵伊麗莎白。伊麗莎白的美貌和獨有的溫柔氣質,讓約瑟夫為之傾倒,以至於半天見不到她,約瑟夫就覺得心神不寧,無心處理國事。伊麗莎白性格活潑,喜愛運動,尤其不習慣宮中繁瑣的禮儀,皇太后蘇菲很不喜歡伊麗莎白,婆媳相處得很不好,雖然在治國上約瑟夫很有才能,但面對妻子和皇太后的不和,他卻顯得手足無措。

八、「塞壬女妖」的歌聲——各國的抉擇

柏林的外交大臣認為,奧匈帝國的大胆加上德國的支持,「最有可能使俄國安靜下來」。而沙皇的外交大臣薩索諾夫對這一威脅的反應是不祥的:「俄國不能容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變成巴爾幹半島諸國中最佔優勢的國家。」而俄國的戰爭大臣則認為俄國的戰爭動員能給予奧匈帝國最嚴厲的警告,這樣一來,開戰就如同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后,塞爾維亞於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塞爾維亞認為以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它的憲法規定,而且會損害其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奧匈帝國駐塞爾維亞大使吉塞男爵,按照事先定下的程序宣布對塞爾維亞的答覆不能接受,立刻斷絕與塞爾維亞外交關係。他的行囊早已準備好,半小時后便上了火車。又過了10分鐘,他跨越邊境線進入匈牙利境內。蓄意挑起戰爭的奧匈帝國終於拒絕了一切調停,借口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奧匈帝國開始炮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並把它的軍隊開進了塞爾維亞。與此同時,柏林警告聖彼得堡,如果俄國動用軍隊支持塞爾維亞,德國將會不惜一戰。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在薩拉熱窩向歡迎的人群致意。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幹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了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因失去許多領土而大大削弱了的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以俄國為後台的塞爾維亞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成了扎進奧匈帝國身邊的一根刺。從此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爭鬥日益激烈起起來,一年後,奧匈帝國皇諸斐迪南大公在它們之間有糾紛的地方薩拉熱窩被刺,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巴爾幹戰爭,使歐洲人放鬆了警戒。他們認為既然列強可以為了「歐洲協調」,共同努力使這兩次的衝突局部化,那麼同樣也可以讓巴爾幹衝突永遠局部化。但是,在維也納,巴爾幹戰爭使驚恐的奧匈帝國統治者下定決心,不可以再讓塞爾維亞贏得進一步的成功。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沒有滿足巴爾幹各國的領土慾望,反而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加劇了業已形成的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對該地區的爭奪和角逐。巴爾幹各國民族主義膨脹,彼此仇視,劍拔弩張,為一場新的衝突埋下了禍根。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巴爾幹戰爭中處於不同命運和利益格局下的國家分道揚鑣,分別參加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巴爾幹的一系列危機為即將到來的歐洲戰火提供了火種:一方面,奧斯曼帝國極其虛弱,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和俄國又野心勃勃地想要使這種情形加劇,兩者剛好結合起來。
從8月18日起,協約國也完成了它的軍事部署,法軍的五個集團軍和幾個師集群約140萬人,火炮4000餘門,在貝爾福-伊爾松的350公里的戰線上集結,比利時軍約有12萬人、火炮300多門部署在利勒運河、熱特河一線。英國遠征軍的7萬人,火炮300多門,於8月20日在法軍第五集團軍左翼,即勒卡托、莫伯日地域集結。在整個西歐戰區,雙方共投入300多萬人和近萬門火炮,協約國的軍隊主要部署在凡爾登西北。

1914年8月,大批群眾湧入柏林市中心,慶祝戰爭的爆發。

一、被肢解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903年,一群激進的民族主義軍官掌握了塞爾維亞的權力,他們追求一種激烈的反奧匈帝國政策。這使奧匈帝國越來越將法俄支持下的塞爾維亞視為其生存的直接威脅。1908年,在一種離間塞爾維亞和俄國願望的驅使下,奧匈帝國與俄國達成了一個協議,通過這個協約,奧匈帝國吞併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而俄國由於其他帝國的反對卻一無所獲。塞爾維亞在當時是個最具雄心的國家,它在俄國的支持下一心要建成包括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內的「大塞爾維亞」,此時生活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也一直企圖擺脫奧匈帝國的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併。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的吞併讓由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非常憤怒,因此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邊境上互相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整個7月,威廉二世一直在向他的參謀官們保證說他決不會「退縮」,但在最後一刻,他的激|情卻冷卻下來,他問小毛奇是否軍隊應該先去進攻俄國而在西面只保持防守,驚駭無比的總參謀長几乎落下淚來,他回答說:只有一個選擇——「施利芬計劃」。威廉凄涼地回答說:如果是老毛奇的話,他一定還會給我另一個選擇。德國那個僵硬的戰爭計劃終於把它拖入了戰爭,8月1日德國被迫向俄國宣戰。48小時后德軍就在狂熱的歡呼中向戰場開拔了。阿道夫·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爾和空軍元帥戈林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名人物當時就在這些狂熱的德國年輕軍人之中。
斐迪南在市政府參加完歡迎典禮之後,按照原定的安排,歡迎儀式之後去約瑟夫街參觀博物院,波蒂奧雷克和警察局長為保險起見,改變了原定的路線,迅速通過亞帕爾碼頭,直接前往博物院。斐迪南大公的高級隨員哈拉基伯爵親自站在大公汽車的左踏板上,預防來自河邊的可能襲擊。當車隊走到一個叫拉丁橋的路口,司機放慢速度向右轉彎時,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一槍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另一槍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斐迪南的汽車立即轉過頭來,迅速越過拉丁橋,向總督官邸駛去,15分鐘后,斐迪南夫婦相繼死去,遺體被運回維也納舉行了國葬。那天較晚些時候,德皇在他的遊艇「霍亨索倫」號上獲悉這個消息,那時德皇威廉正在慶祝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運河建成19周年,在停靠在旁邊的一艘汽艇上,一位海軍將軍把電文摺疊在一個金制煙盒裡,把它擲給等候在那裡的人。威廉二世是真心喜愛他的朋友兼獵伴斐迪南的,得到這個報告后,他臉色發白,一聲不響地回到他的特等艙房裡去。
1914年的歐洲人對於在20世紀時列強將興起什麼樣的戰爭毫無概念,人們認為戰爭的風險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當第一支渴望作戰的軍隊開赴前線時,隨之而來的戰爭的持續時間、狂熱與暴力的程度,都遠遠超過了人類所既有的任何想象。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迅速演變成為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8月4日,德軍進入了中立的比利時,英國意識到如果德國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對英國是不利的。於是英國以保障比利時的中立地位為借口,向德國發出了撤軍的最後通牒,但是德國拒絕了。8月4日午夜,英國向德國宣戰。這樣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由此成為了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皇室汽車的長列緩緩地駛過人群擁擠但疏於保衛的街道,數千名本地區的部隊都在野外演習。按照大公的請求,薩拉熱窩宣布禁止軍人進入,費迪南不想使他的訪問與炫耀軍事力量聯繫起來,按常理來看,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是應該採取最緊迫的軍警預防措施的,然而保衛措施的疏忽和漫不經心竟嚴重到了如此程度,以至於只有稀疏的憲兵警戒線布在路旁,所以有人猜疑皇儲的性命在奧匈帝國政府最高層並不受到重視。波蒂奧雷克將軍作為波斯尼亞的軍事長官,對皇儲訪問波斯尼亞首府期間的安全負有比任何人更大的責任,不知是心懷惡意還是純粹無能,他竟然完全忽略了他的職責。有7名塞爾維亞的暗殺者埋伏在預告要經過的道路旁,他們發誓要幹掉大公,他們當中最年長的23歲,5個都是19歲,還有一個17歲。雖然大公本人並不對波斯尼亞的被奴役負責,許多人卻把他看作是奧地利壓迫的象徵。共謀者利用馬虎的安全防衛措施,隱身在與米利亞茨卡河并行的阿佩爾碼頭這條大路旁的人群中。暗殺者中第一個付諸行動的是印刷工查卜林諾維奇,當斐迪南大公的敞篷車行駛過來時,他鼓足勇氣向車裡投擲了一枚炸彈,但可惜的是他沒有投准,炸彈在敞篷車的後面爆炸了,斐迪南大公毫髮未損,只是炸傷了路邊的幾個老百姓。行刺后的查卜林諾維奇迅速吞下一個氰化物膠囊,然後縱身躍下運河,由於運河的水很淺,很快,奄奄一息的他就被幾個警察打撈上來,而斐迪南大公的車隊連忙開足馬力九-九-藏-書,向市政廳駛去。
弗朗茨·約瑟夫已經到了耄耋之年,這位看上去憂愁、疲憊、孤獨的老人徹底厭倦了生活。他一直是最盡責的獨裁者,84歲的時候還要黎明起床,跪著做完祈禱后,早晨五點鐘準時坐在書桌前,開始一刻不停的工作。數十年的枯燥工作,留下了無數的失望和失敗,他在閑談中談到對死的嚮往,就好像他知道一個奔跑了近千年的王朝正接近終點。雖然約瑟夫發起了戰爭,可是就在戰爭爆發兩年後,他卻突然祈求戰爭能停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戰爭的破壞性遠超過我的想象,不要打了,停下來吧,別毀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和人民。」遺憾的是,戰爭並沒能如他所願停下來。1916年,弗朗茨·約瑟夫在美泉宮離世,他的最後一句話是對身邊的侍者說的:「你能在明天凌晨三點鐘叫醒我嗎?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了戰爭的結束。」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身為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的約瑟夫,理論上是帝國軍隊最高統帥,實質上由於帝國已經立憲,君主對帝國戰爭部長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帝國宰相,更由於他已經垂垂老矣,軍令指揮權實質上是由總參謀長在行使,在戰爭初期災難性的慘敗之後,軍令指揮權又落到了德國顧問手中。
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只有堅決的行動,才能嚇阻俄國的介入,7月初,威廉二世收到一份德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電報,大使在電報中說,他本人已經要求奧地利不要過快地對塞爾維亞採取行動。德皇威廉暴跳如雷,他在評註中寫道:「撒謊!胡說!誰給他權力那樣做?塞爾維亞必須受到懲罰,立刻執行!」德皇威廉的這番話很快傳開來,維也納的官員也聽到了。威廉二世在與奧地利特使的會面時說:「機不可失,我們必須永遠把塞爾維亞消滅掉,如果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戰爭果真爆發,德國會以其慣常的忠誠站在你們一邊,奧地利盡可以放心。」後來,溫斯頓·丘吉爾談到此事時說,威廉的保證是「以整個德意志帝國資源為擔保而隨便填寫的一張空白支票」。德皇威廉剛剛結束與奧地利特使的會面,法金漢便問威廉是否應該進行軍事準備,威廉說不,隨後,他馬上動身返回挪威去玩遊艇度假去了。他走前對他的海軍上將們說:「我認為不會有大戰。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此外,法國和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但當弗朗茨·約瑟夫收到德皇的空白支票時,他的和平感突然化為烏有,他喃喃自語地說:「現在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的戰爭。」
約瑟夫是一個無論對待國家、民族還是家庭都非常有責任感的人,他弱化了個人的意願,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出來。從他的卧室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努力,他摒棄奢華,卧室中只有一張簡樸的鐵床,每天早晨四點鐘起床,用冷水盥洗后,在床邊的禱告小台前開始一個虔誠天主教徒的早祈禱,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在他的治理下,哈布斯堡王朝出現了中興的景象。在他統治的最初十年即所謂的「新專制政體」時期,他親自製定外交政策和戰略決策,與首相和外交大臣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一起開始恢復帝國秩序。1850年11月以武力威逼使普魯士簽訂《奧爾米茨條約》,解散德意志邦聯,向奧地利稱臣。正是在約瑟夫執政期間,維也納變成了世界一流名城。他下令拆掉城牆,在原城牆的基礎上建起豪華氣派的環城大道,並請來歐州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建起輝煌的建築。在約瑟夫統治的前50年間,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的改進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整個帝國,維也納附近、奧地利腹地、阿爾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亞都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中心。
在俄國決定動員軍隊的時候,法國政府也面臨法軍技術性要求的壓力,總司令霞飛警告政府,除非有充分時間讓法軍做好準備投入戰場,否則他沒有辦法讓法國抵禦德國的攻擊。考慮到與俄國的同盟關係加上德軍的動員對自己的威脅,法國也開始了戰爭準備,於8月1日進行了戰爭動員。雖然法國人對德國大使說法軍將乖乖地待在邊界線,可是對於德國政府來說,僅此就足夠對法國開戰了。於是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德軍的戰車開始同時往東西兩線運兵。事已至此,各方面的軍事策劃已使戰爭不可避免。8月17日,德軍七個集團軍和一個獨立支隊約160萬人,火炮5000門,在比、盧、法邊界從亞琛到上萊茵約380公里的戰線上全面展開。其中約110萬人作為突擊翼側部署在梅斯以北200公里的正面上,最高統帥是威廉二世皇帝,實際上由總參謀長小毛奇將軍直接指揮。
對於哈布斯堡皇位的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來說,1914年6月28日本來是個吉祥日子,這一天是他們結婚14周年紀念日,為了表示慶祝,他們要到在6年前并吞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去做一次特別訪問。奧匈帝國從來是靠貴族聯姻而發展的,是一個極為講究身份等級的國家,而索菲亞原本只是斐迪南大公堂姐妹伊薩貝拉公主的宮廷侍女,只是她博得了斐迪南的歡心而成為了大公夫人。於是,在弗朗茨·約瑟夫看來,出身低微的她同侍女差不多,在哈普斯堡皇室的古老宮廷中,索菲亞一直受到冷遇,這次斐迪南大公帶著他的妻子索菲亞一同到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訪問,也是想讓索菲亞改善一下心情。斐迪南在到波斯尼亞視察之前,先到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討論塞爾維亞的局勢,他們都認為,此時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幹戰爭,德皇建議奧匈帝國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帝國。會談結束后,斐迪南趕赴波斯尼亞,他要視察在那裡進行的一場軍事演習,然後這位皇位繼承人還要在夫人的陪同下正式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
奧匈帝國政府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塞爾維亞政府事先知悉普林西普及其同夥的計劃。最多也只能說,有些塞爾維亞的內閣成員與軍官知道一些恐怖分子的秘密計劃,而塞爾維亞政府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阻止他們的行動。不論如何,維也納政府視這次的暗殺行動為「展現力量並一勞永逸地處理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刺殺事件發生時,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遊艇「史丹達」號上宣布為期三周的哀悼,此舉是為了向被殺的大公表示敬意。除此之外,他沒有興趣做更多的安排,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那封類似於戰書的最後通牒后,沙皇才開始有些擔心起來。7月29日,沙皇尼古拉給德皇威廉發去一份電報,電文表達了「對一個弱國發動一場不光彩的戰爭」的憤慨。他質問德皇威廉:「能不能阻止他的盟友不要走得太遠?」德皇威廉給沙皇尼古拉發去的回電中,表白了自己對和平的期待,並說:「我正在利用我的影響力促使奧地利人直接與你達成令人滿意的諒解。」當然他所做的和他所說的並不是一回事。威廉對此說:「尼古拉承認自己懦弱,卻又想把戰爭的責任放在我的肩膀上。」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里,塞爾維亞所得甚豐,但是奧匈帝國竭力主張阿爾巴尼亞獨立,以再次封鎖塞爾維亞進入亞得里亞海的通道。在這幾個月內,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勝利者們因為戰果的瓜分問題而爭吵不休。5月30日,經過交戰雙方討價還價和大國間的背後交易,土耳其與巴爾幹同盟四國簽訂了《倫敦條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奧斯曼帝國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倫敦條約》的簽訂,雖然結束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卻加深了巴爾幹同盟國家之間的矛盾,參戰各國幾乎都不滿足,認為自己從奧斯曼帝國那裡得來的不夠,從而為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埋下火種。《倫敦條約》的墨跡未乾,僅過了一個月,「巴爾幹同盟」內部就起了紛爭,1913年6~8月,又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這一回敵對的雙方不同了,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黑山和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對付保加利亞了,保加利亞接替奧斯曼帝國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的一段日子中,維也納很平靜,世界其他地方也很平靜,斐迪南大公遇刺產生的震動似乎已經消散了。事情的真相變得越來越清楚,刺客是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是在貝爾格萊德進行刺殺準備活動的。雖然奧匈帝國的領導層下決心對塞爾維亞採取行動,但是此時準備工作還沒做好。領導層對於開戰還是不開戰意見很不統一。但是他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必須先滿足一些基本條件,然後才能採取行動。為此,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取消了例行的訪問計劃,他寫了一封私人信件,於7月5日由帝國外交部特使轉交給它的同盟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他得先探尋一下德國的意向。對奧匈帝國而言,估計這次戰爭的限度是很重要的,俄國可能會介入支持塞爾維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只有德國的支持可以讓俄國保持中立,因此,約瑟夫給威廉二世發去了私人信函,力勸德國支持奧匈帝國「摧毀塞爾維亞,使其不復為一個勢力」的計劃。
正當歐洲已經恢復仲夏時的寧靜,而德國皇帝也在挪威附近的遊艇上度假的時候,維也納卻正在慢慢地製造了這枚將要震驚整個世界的定時炸彈,奧匈帝國決心擊敗和摧毀塞爾維亞,致使他的最後通牒排除了進行談判的絲毫可能性。最苛刻的要求之一,是可以在塞爾維亞自由進出並由奧地利的官僚干預薩拉熱窩的陰謀的調查。鑒於奧地利對阿皮斯及其黑手黨全然無知,這種干涉塞爾維亞內政的行為,是奧地利人的蓄意挑釁。自詡為塞爾維亞「保護國」的俄國在拿到這份最後通牒的消息時,其外交大臣薩索諾夫驚呼:「這是歐洲大戰!」塞爾維亞即使要求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不得不屈服於俄國的意志,畢竟奧匈帝國作為中歐大國對塞爾維亞擁有壓倒性優勢,塞爾維亞政府要求俄國給予「同盟性質」的援助,而欲奮力同奧匈帝國一戰。隨著維也納最後通牒的細節漸漸為人們所知,持續了三周半的觀望期戛然終止了。此後,事件接連發生,形勢變化速度明顯加快。戰爭的威脅越來越真實。不僅維也納、柏林、彼得堡意識到戰爭可能性,就連倫敦、羅馬、巴黎也朦朧地感覺到這是一次真正的危機。
約瑟夫的老年時光似乎沒有一個窮盡,他很和善,虔誠地保存祖宗留下的傳統,熱切希望他的餘生能在和平中度過。他頑固地忠誠于自己的責任,而無法讓別人分擔。在緬懷一位將軍時,約瑟夫悲哀read.99csw.com地說:「都死了,就是我不死。」當康拉德有禮貌地表示祝願皇帝長壽時,約瑟夫回答道:「是的,是的。但是,人生原來如此孤獨。」在他去世前幾年,他就密囑他最親信的屬下,開始籌劃他的葬禮,他去世后,一場籌備已久的超級皇家葬禮開始了,幾乎所有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都身著黑、黃兩種皇家專屬顏色的喪服,排成綿延十里的長隊,護送著弗朗茨·約瑟夫的靈柩,皇家軍樂隊演奏著哀傷、凝重的輓歌,通紅的火把照亮了半個維也納城。弗朗茨·約瑟夫將風雨飄搖中的帝國留給了侄孫卡爾一世。這時的奧匈帝國已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卡爾一世即位后,為了扭轉頹勢,親自擔任帝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但大勢已去。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奧匈帝國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了,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也是脫離舊帝國的時刻,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於是不得不向協約國求和。1918年11月,卡爾一世被迫退位,持續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宣告結束,而弗朗茨·約瑟夫為之努力了一生的王國也從此四分五裂,被瓜分得慘不忍睹、所剩無幾了。
保加利亞號稱「東方的普魯士」,在巴爾幹同盟四國中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保加利亞認為,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它出力最大,應分得更多更好的領土,應佔有馬其頓中部的斯科普里城,以及薩洛尼卡等地,甚至獨霸馬其頓。為此,它決定動用武力,驅趕希、塞等盟國軍隊。而塞爾維亞一心想得到馬其頓的亞得里亞海出海口,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則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戰利品的分配不公,使得「巴爾幹同盟」國家中的三個國家都對保加利亞有意見。為了共同對付保加利亞,希臘和塞爾維亞經過秘密談判,於1913年6月1日締結了共同對付保加利亞同盟條約。正當這些巴爾幹國家為分享戰利品爭得難分難解時,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又插了進來。在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在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此時協約國集團則公開站在希臘和塞爾維亞一邊。在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唆使下,巴爾幹那幾個小國又開始了你爭我奪的戰爭。
進入20世紀,垂暮的奧斯曼帝國更是江河日下,首先是剛剛統一的義大利向奧斯曼帝國在非洲的最後一塊土地利比亞提出了領土要求,1911年9月29日,義大利出兵5萬多人,在2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對利比亞發動了進攻。戰爭進行到第二年的10月15日,迫於巴爾幹地區戰爭的威脅,奧斯曼帝國與義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烏希簽訂和約,將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同時割讓的還有多德卡尼斯群島和羅得島。
在為宣戰做準備期間,義大利軍事新聞媒體和民族主義媒體均不停地報道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軍事騷亂」,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卡內瓦將軍的率領下,義大利兩萬多人的部隊分別於10月1日和10月12日兩次登陸的黎波里。但他們遭到4000多名土耳其部隊,特別是柏柏爾騎兵的猛烈抵抗。登陸本格哈茲時,發生了一場激烈戰鬥,600多名義大利士兵戰死。入侵的義大利部隊迅速增擴至10萬人,與2萬名利比亞人和8000多名土耳其人作戰。10月29日,義大利海軍開始炮擊土耳其伊庇魯斯地區海岸城市普雷韋扎,並擊沉了土耳其魚雷艇數艘。11月5日,義大利海軍登陸部隊炮擊並佔領的黎波里和圖卜魯格。11日,意軍進駐的黎波里,並在胡姆斯、德爾納和班加西登陸,至月底佔領利比亞重要濱海城市,但遭到阿拉伯部落軍隊和來自埃及、突尼西亞等地阿拉伯志願軍的有力抵抗,向腹地的進攻進展遲緩。
由於在維也納索菲亞一直受到冷遇,宮廷的禮儀禁止她和她的丈夫同坐大公的馬車,她也不能和他同坐在劇院的皇族包廂里,每逢宮廷大典,當索菲亞進入時,折門只開一半。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省的動機之一,就是斐迪南大公想使他的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他定於6月28日這天入城,但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是塞爾維亞人民的國恥日,奧匈帝國選定在這一天演習顯然是具有挑釁意義的。皇諸斐迪南要親自檢閱這次演習的消息,早已於當年4月傳出,薩拉熱窩的市長已經發出了通告,表示對奧匈帝國皇帝派皇儲訪問波斯尼亞感到歡欣鼓舞,並代表市民表示忠心,市民們在住宅和商店門前張旗飾花,櫥窗里處處可見斐迪南的肖像。20世紀以來,奧匈帝國用武力吞併了波斯尼亞,又想把鄰近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納入帝國的版圖,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對此早已義憤填膺,塞爾維亞的一個激進民族主義組織黑手黨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決定派人去暗殺前來視察這次演習的奧匈皇儲。風聞此事的塞爾維亞當局為避免事端的發生,曾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六、「一戰」導火索——薩拉熱窩的槍聲

在這場戰爭中,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了飛機,義大利駐西西里空軍基地的飛機向敵人進行了轟炸。當陸地戰爭成為一場消耗戰時,義大利發動了閃電般的海上進攻——五艘驅逐艦成功穿越達達尼爾海峽,與此同時,海軍司令米洛率領的一支遠征部隊佔領了羅得島和位於愛琴海的12個土耳其島嶼。兩萬餘人的義大利軍隊在飛機配合下,在的黎波里登陸並控制沿岸,意海軍佔領羅得島和土耳其沿海的多德卡尼斯群島的一些島嶼。這時適逢巴爾幹戰爭即將爆發,土耳其處境危急,不得已只好被迫讓步。1912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兩國在洛桑簽訂了《意土和約》,土耳其放棄了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主權,恢復兩地的舊稱利比亞,並承認義大利繼續佔有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經過近一年的戰鬥,義大利終於從土耳其的身上割下一塊肉來。
當薩拉熱窩的簡短訪問開始時,6輛車篷摺疊起來的遊覽車都停在火車站,第一輛車裡坐的是薩拉熱窩市長楚爾皮茨和他的警察專員蓋爾戴博士,第二輛車載著皇儲費迪南,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可以摺疊的座位上,司機的旁邊是大公的侍從官哈拉希伯爵。九點剛過,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敞篷車穿過薩拉熱窩的街道向市政廳駛去,他身穿白色軍裝,筆直地坐在車裡,和儲妃索菲亞一起欣賞著這美麗的城市。斐迪南大公是個身材魁梧的職業軍人,有著極高的智慧和意志,但都被掩藏在呆板冷漠的外表之下,無論誰看他的照片,不僅能感受到他的冰冷,還能感受到一種奇怪的空虛。波斯尼亞是在六年前被奧匈帝國吞併的,薩拉熱窩市政當局為了討好主子,把歡迎儀式搞得十分隆重,由奧匈帝國的近百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邁著正步走來,在緩緩行駛的敞篷汽車上,興緻勃勃的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不時頻頻地向路邊的人群揮手致意,他沒有想到,一群刺客此刻在他所行走的路線上懷揣炸彈和手槍,正靜靜地守候著他。
1911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巨大而腐朽,周邊的國家就像一群鬣狗,都想從它龐大的身軀上撕下一塊肉來。號稱歐洲五強之一的義大利早已對土耳其帝國在非洲的領地垂涎三尺,它一直在觀望著其他歐洲勢力向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不斷擴張的情景。法國繼佔領了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后又開往摩洛哥。與此同時,英國控制了塞普勒斯、埃及和蘇伊士。鑒於當時義大利人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佔領當時在土耳其統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是重新確立在地中海平衡地位的唯一可行的途徑。但要達到這一目的,義大利必須得找到一個理由、一個借口。義大利對奧斯曼帝國北非屬地的黎波里早就抱有野心,佔領的黎波里是義大利爭奪地中海霸權、向北非擴張的重要步驟,它的這一行動事先得到英國和法國的支持。1911年7月發生的摩洛哥危機為義大利的進攻提供了有利的時機。1911年9月28日,義大利政府以它在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為借口,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它進駐的黎波里,在遭到拒絕後于次日向土耳其宣戰。
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在巴爾幹半島的競爭愈演愈烈,兩國都想在這一地區擴大它們的勢力,奧匈帝國向俄國保證,他們無意永久吞併塞爾維亞,只是想要展示奧匈帝國征討塞爾維亞的決心有多堅決。但俄國擔心奧匈將通過進攻塞爾維亞加強它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而且俄國人面臨著這樣一種處境:若再次屈服於德奧的壓力,將對它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造成無法補救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俄國支持塞爾維亞,俄國通知維也納,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立即動員。當年奧匈帝國并吞俄國的「斯拉夫小兄弟」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時,聖彼得堡感到無可奈何的憤怒,那時沙皇政權由於在日俄戰爭中敗於日本,仍處於筋疲力盡中。但是到了1914年,俄國感到已經充分恢復過來,可以動員了。而早欲通過戰爭重新瓜分世界的德皇在巴爾幹諸國火上澆油:「德皇完全理解由於奧皇陛下以熱愛和平而聞名,進軍塞爾維亞對於帝國和他會是困難的決定,但若我們真正認識到對塞爾維亞開戰的必要性,那麼假如我們沒有利用這一完全對我們有利的時刻,以後是會後悔的。」
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半島上唯一對奧匈帝國具有威脅的國家。繼1903年改朝換代之後,塞爾維亞領袖尼古拉·帕西奇採取公然反抗奧匈帝國的政策,塞爾維亞政府不阻止反奧匈帝國的秘密組織黑手黨的任何活動,1903年以後的塞爾維亞,已經變成「猛咬奧匈帝國致命弱點的豺狼」。巴爾幹戰爭的勝利,讓塞爾維亞加強了自信心,同時也點燃了波斯尼亞的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熱情,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敵對情緒日益上升,波斯尼亞自然成了鬥爭的焦點,同時奧匈背後的德國和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也摩拳擦掌,此時的巴爾幹半島已經成了一座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藥庫,而1914年刺殺奧匈皇諸斐迪南的事件,就成了點燃這個火藥庫的導火索。
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諸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剌,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16年九九藏書,約瑟夫一世未能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曉就離開了人世。斐迪南大公與妻子索菲亞屬於貴賤通婚,所生子女沒有皇位繼承權,皇儲之位傳給了他的侄子卡爾一世。卡爾一世在四面楚歌聲中登上皇位,他年富力強,又是頗有經驗和成就的野戰軍官,這使他拿回了部分軍令指揮權。奧匈帝國民族眾多,語言混雜,一個軍官不可能通曉帝國所有二十余種語言,發展到最後,甚至連排長也無法讓他所搜羅來的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全部聽懂他發令的地步,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整個帝國國防軍——預期中的帝國主力部隊——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痹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不要說作戰了。到了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
義大利的這一行徑令奧匈帝國感到慌恐,他們害怕這件事會對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產生連鎖影響。奧匈的擔憂並不是沒有依據的,看到義大利如此輕鬆地擊敗了軟弱的奧斯曼帝國,在意土戰爭結束后不久,巴爾幹同盟成員就襲擊了土耳其帝國。1912年10月,巴爾幹半島的黑山王國緊隨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之後,也向土耳其宣戰,引發了第一場巴爾幹戰爭。巴爾幹戰爭打破了歐洲各方勢力的平衡局面,導致了地區局勢的動蕩不安,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幹同盟軍一連串的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奧斯曼帝國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底,奧斯曼帝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1913年5月30日,交戰各國在倫敦召開和會,原屬土耳其的馬其頓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及希臘瓜分,塞薩洛尼基則被併入希臘,隨後奧匈帝國加入和會,奧匈帝國恐怕塞爾維亞得到塞國西南面的阿爾巴尼亞後會變得更加強大,堅持阿爾巴尼亞必須獨立。奧匈的動議與塞爾維亞的夢想相違背,塞爾維亞一直希望通過奪取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建立一個包含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及阿爾巴尼亞的「大塞爾維亞」。

圖為一群保加利亞軍官的合影。對這樣的一個人口小國,1918年時派出的85萬人在他們看來確實是一支大軍。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是歐、亞聯繫的陸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從19世紀起,沙皇俄國就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匈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至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巴爾幹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巴爾幹地區位於歐亞兩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俄國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幹地區爭奪勢力範圍。19世紀中期,奧匈帝國也開始將巴爾幹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從土耳其人手中接管了一些地盤。1878年的柏林會議削減了俄羅斯的新附庸國保加利亞的領土,奧匈帝國所得到的補償是對塞爾維亞王國擁有強大的間接影響力,以及管理半自治的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的權力,而這些地方又正是塞爾維亞人想要得到的。由於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巴爾幹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奧斯曼土耳其的基雅米爾政府拒絕了這些國家的要求,但這構成了「巴爾幹同盟」對土宣戰的直介面實,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黑山國首先對土耳其採取軍事行動,「巴爾幹同盟」的其他幾個國家也隨後向土耳其宣戰。
1917年英國人發動了加沙戰役,土耳其以3·5萬左右的兵力,抵擋英國12萬人的軍隊,俘獲英軍9000人以上,但其餘人的下落沒有報告,他們大概不是被殺就是逃走了。這是一次代價很大的戰役,英軍傷亡了4萬人,疾病也給部隊造成重大損失,莫德將軍本人則罹霍亂而死。英國人新派到巴勒斯坦來的一位綽號叫「公牛」的艾倫比將軍于月末集結他的兵力,向加沙發動第三次進攻,土軍防線后縮而且崩潰,耶路撒冷成為了「公牛」艾倫比獻給英國的聖誕節禮物。艾倫比的一擊,使土耳其人的士氣低落到無法補救,據記載,逃兵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仍服軍役的人,土耳其從此已不再成為中歐強有力的成員。
19世紀剛開始,拿破崙曾斷言土耳其的命運便是聽憑列強瓜分。到薩拉熱窩事件發生時,土耳其有著許多敵人,而無一個盟友,因為誰都認為不值得和它結盟。一百年來,它一直被窺視左右的歐洲列強看作已奄奄一息,只等它死後下手。可是年復一年,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病人」卻不甘死亡,衰弱的雙手依然牢牢抓住巨大家當的鑰匙不放。國勢日蹙的奧斯曼帝國由此被迫尋求改革之路,幾經折騰之後,改革無果而終。一度稱霸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之中,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大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儘管歐洲列強都企圖利用奧斯曼帝國的衰弱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它們都清楚一旦奧斯曼帝國崩潰,誰都沒有足夠的力量拿到全部遺產。由於列強特別是英俄在奧斯曼的利益難以相容,他們無法就瓜分帝國遺產達成一致。所以保持奧斯曼的存在並使有關大國在近東的勢力保持一定程度平衡,便成為他們都能接受的一項權宜之計。
各國的獨立,使巴爾幹半島極不穩定。它的兩個鄰近的帝國——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無法置身事外,都希望能在瓦解的奧斯曼帝國取得新附屬國、新貿易夥伴甚至新領土,這使得它們經常爆發衝突,互不相讓,在巴爾幹半島展開長達40年的暗中較勁。以德國為首的其他列強,則利用「利益均沾」的方式捲入這場地區衝突。面對著衰老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片土地,義大利首先發難,它對位於地中海南岸的土屬的的黎波里早已懷有野心,於是在1911年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戰爭進行了一年,奧斯曼帝國對義大利的挑戰顯得無可奈何,充分暴露了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的軟弱無力。但同時,巴爾幹國家也看到,在分割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地方面,又多了一個競爭者義大利,於是,它們開始尋求結盟。這時候俄國也擔心巴爾幹地區被別的列強搶佔,便竭力說服和促使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國家結盟。20世紀初的歐洲大陸戰爭陰霾密布,已是山雨欲來,各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巴爾幹地區已經成為了這些矛盾的交匯點,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黑山等國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由於各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所以這些交戰國的身後,都有著大國的插手和較量。

二、巴爾幹戰爭的前奏曲——意土戰爭

7月28日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使定時炸彈上的鐘聲開始嘀嗒作響,如今已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這顆炸彈爆炸了。開始時沙皇只是半心半意地動員了對奧匈作戰的俄軍,卻沒有動員與東普魯士對陣的俄軍,他的將軍們使他相信:那樣的安排絲毫不起什麼作用,而且將把優勢拱手給讓德國。於是在7月30日,俄國頒發了總動員令。
晚年的弗朗茨·約瑟夫屢遭不幸:他最疼愛的大女兒兩歲的時候就夭折了;1889年1月29日,歐洲的各大報紙都在頭版報道了同一個消息——約瑟夫的兒子魯道夫自殺身亡,年僅30歲。就在前一天,約瑟夫剛任命魯道夫為王儲,沒想到,晚上魯道夫便躲到維也納一座森林中的一間小木屋,和情人私奔后雙雙自殺。與太后的不睦加上喪子之痛,使伊麗莎白皇後患上憂鬱症,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從此過著顛沛流離的旅行生活,1898年9月在日內瓦被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盧切尼用一把磨尖的銼刀刺殺身亡,她的最後一句話是:「出了什麼事?」獲悉妻子離世的消息后,已經68歲的約瑟夫老淚縱橫,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大家都不在了,只有我還活著,像一個找不到家的孤魂。」伊麗莎白皇后的死使約瑟夫受到沉重的打擊,他這一生沒有再娶。但不幸接踵而至,他弟弟在墨西哥也沒逃脫被暗殺的厄運,之前,他以唐吉訶德式的勇氣接受墨西哥的邀請去那裡做皇帝。緊接著,約瑟夫新指定的皇儲、侄子斐迪南夫婦又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被刺殺。得知這個消息后,再也忍受不了打擊的約瑟夫決定向塞爾維亞開戰,隨後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捲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戰爭爆發后,奧匈帝國連遭失敗,他從此躲進美泉宮,成了形影相弔的隱士。這時的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無上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的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在利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自己的權力。約瑟夫面臨著危機四伏的現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使風雨飄搖的奧匈帝國解了體,1918年,在奧匈帝國瓦解前夕,卡爾一世公開表示:「只要保留皇位,可以放棄一切政治活動。」但建立了共和國的奧地利不眷戀皇帝,卡爾一世全家被驅逐出境,而匈牙利也拒絕接受他們,從此,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攜全家開始了國外流亡生涯,卡爾一世舉家逃亡瑞士,哈布斯堡王朝自1278年以來的統治到此壽終正寢了。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國家,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極盛時的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整個中東地區及北非的大部分,西達摩洛哥,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https://read.99csw.com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南及蘇丹,控制了整個西歐到東方的通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長期以來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最優越,輕視工業和貿易,從18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落後于歐洲,到了20世紀初,遠遠落後于西方列強,淪為半殖民地,被西方的殖民者稱為「西亞病夫」。
「我認為不會有大戰,法國和俄國還沒有準備好。」德皇威廉二世的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法國和俄國的確是沒準備好,但被逼無奈,被形勢拖入了戰爭。當德皇對國際環境憂心忡忡之時,奧匈帝國也陷入了絕望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唯一不是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之上的政權,在國家內部,捷克人、波蘭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在鬧獨立,甚至匈牙利人也不完全可靠,而在邊疆的義大利人、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都在為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異族統治下的弟兄們要求自由。正如那句令人發冷的德國警句所言,「一個悲慘的結局勝於沒有終止的恐懼」,如此四面樹敵,戰爭豈非唯一的選擇嗎?

三、奧斯曼帝國的遺產——動蕩的巴爾幹

巴爾幹同盟國把重點兵力指向各自預先想奪取的地區,黑山軍隊進入阿爾巴尼亞北部,保加利亞軍隊攻打東色雷斯,塞爾維亞軍隊出擊馬其頓北部,希臘軍隊開赴馬其頓南部。巴爾幹同盟軍情緒激昂,乘勝前進,達到了預定的目標,而奧斯曼帝國軍隊則丟城棄地,節節敗退。巴爾幹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鬥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奧斯曼帝國軍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經過激戰,塞爾維亞和黑山兩軍進佔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加利亞軍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希臘軍進佔愛琴海諸島,土耳其軍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和斯庫台等地。戰爭爆發后不久,被幾個兇悍的巴爾幹小國聯手打得狼狽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政府頓感處境危急,為了集中兵力於一線作戰,遂向義大利表示讓步,以求儘快結束意土戰爭。義大利也無意再戰,於是交戰雙方於1912年10月15日在洛桑草簽和約。18日正式簽訂《意土和約》,根據和約規定,土耳其割讓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給義大利,並同意意軍佔領佐澤卡尼索斯。
1848年歐洲革命取得了部分的勝利,哈布斯堡家族只得推舉出年輕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出任皇帝。加冕時,躊躇滿志的繼位人年僅18歲,但他卻在皇位上度過了68個春秋。約瑟夫一世執政期間,奧地利再一次走向繁榮。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他糾紛,但在它所存在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19世紀末,奧匈帝國的國內政治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匈牙利的馬扎爾人殘暴地統治他們的少數民族,而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則尋求與某個民族結盟,以對抗其他民族。對於奧匈帝國來說,阻止俄羅斯人滲入巴爾幹半島上與他們同源的斯拉夫人居住地區是不夠的。奧匈帝國是通過撲滅所有的民族獨立運動才得以倖存的,所以阻止塞爾維亞人向奧匈帝國的南方擴展,變成維也納的第一要務。20世紀初,一系列民族國家在巴爾幹地區興起,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強大起來,成為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居住在被奧匈帝國吞併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併,建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而一貫自命為「斯拉夫兄弟」保護人的俄國,對奧匈帝國入侵巴爾幹半島各國也表示不滿,做了塞爾維亞的後台支柱。
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了多次重要的勝利,也遭遇不少挫敗,戰後,《色佛爾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這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奧斯曼帝國就此瓦解。「一戰」后,土耳其淪為戰勝國的半殖民地,凱末爾領導人民革命,取得獨立后,在土耳其開始了改革,向西方學習。凱末爾認為真正的工作剛開始,獲得獨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如何振興民族經濟,走上富強,只有改革才能消除土耳其「西亞病夫」的稱號,才能使土耳其崛起於世界。

五、風雨飄搖——哈布斯堡的黃昏


圖為審判薩拉熱窩事件刺客的場景。所有刺客都被判有罪,很多人被判死刑,而包括普林西普在內較為年輕的同謀者則被判監禁。

四、美泉宮隱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后的第一天,有大量非塞爾維亞人群舉著奧匈帝國的國旗和遇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遺像在薩拉熱窩的大街上遊行。當地一些主要東正教教士家裡的窗戶也被砸壞。實際上,薩拉熱窩的遊行僅持續了幾小時,維也納政府也立刻承諾補償受害者,維也納很快便恢復了平靜。在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后一個多星期,奧地利外交部保持沉默,但許多報刊和其他機構卻鼓動反塞爾維亞|情緒,維也納的廣告牌宣稱:「所有塞爾維亞人必定滅亡。」但這些似乎都是一時的爆發,在被殺害的皇位繼承人和他的妻子埋葬兩天之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沒有參加葬禮就回到他的夏季別墅去了。7月份的絕大部分時間,奧地利人都在那兒沉默,因此失掉了歐洲的許多支持者,當他們終於採取行動時,這一刺殺事件已經被排在歐洲報紙的最後幾版了。當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傳來時,德皇威廉二世正在挪威海邊他的遊艇上,威廉二世立刻結束在挪威的航海度假,返回國內。他這樣做,更多的是因為斐迪南大公是他的好朋友,而不是因為他預見到了什麼緊急情況,幾周前,他和夫人還在斐迪南夫婦的鄉村別墅里做客。
在古代希臘的神話故事中,有個叫塞壬的海妖,她住在一個海島上,漂亮無比,專門用美妙的歌聲來吸引過往的航海者,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抵禦不住她的誘惑,結果他們的航船都毀在了海島邊的礁石上。1914年歐洲大國的統治者們,彷彿都聽到了塞壬的歌聲一樣被戰爭給迷住了,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國家領向了戰爭的邊緣。
沒有人會對歐洲東南角爆發動亂感到奇怪,也沒有人會對塞爾維亞是動亂的中心感到奇怪。1914年的巴爾幹半島,是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這裏雜居著許多因邊界定義不清而時常爆發武力衝突的小國家,相互仇視的民族混雜在一起,各方都堅持自己有擴張的權利。雖說塞爾維亞王國很小,卻難以忍受野心和怨恨的煎熬,從來不願被排除在衝突之外。1914年,由於拼湊而形成的國家相互之間不安定的疆界,使巴爾幹半島成為歐洲極特別的地區。在那裡,各地都在自由地說著自己的語言,而語言是認同感的主要支柱,且每一個地方都擁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19世紀以來,巴爾幹地區就是各種勢力相互角逐最激烈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巴爾幹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在整個戰爭期間,巴爾幹地區也是介入比例最大、戰事最複雜的地區。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就要對巴爾幹地區的情況有個了解,而在大戰爆發前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尤為重要。
德皇認為,俄國政府可能無力參戰,他要讓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取得壓倒性優勢,以削弱俄國在那裡的勢力。而且他的參謀總長小毛奇也曾向他保證,即使出現最壞的情況,德國在1914年與俄國和法國交戰,仍然要比日後交戰更為有利,所以他認為這場戰爭的風險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必須展開有力的行動,以維護他們日益擴展的世界勢力,否則終將面臨自行衰退的命運。對於在巴爾幹半島使用武力的問題,奧匈帝國一直在猶豫不決,但是這次暗殺王儲事件以及德國人的支持結束了這種舉棋不定的狀況,有了德皇全面支持的許諾,終於挺直腰桿的奧匈帝國隨即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強硬的最後通牒,提出十條苛刻條件,限令塞爾維亞在48小時內答覆。英國外長愛德華·格雷指出,此項最後通牒是「有史以來一個國家對他國發出之最可怕的文件」,一般認為,文件的條款難以實現,實際上是奧匈帝國用以懲罰塞爾維亞的開戰理由。
在歐洲,哈布斯堡是個響亮而高貴的名字,從13世紀末期開始,其家族成員曾出任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帝國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等,幾乎統治過全部歐洲。哈布斯堡王朝的發展是靠聯姻來實現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一般不是武士或冒險家,他們天生地討厭冒險。他們很少依靠手中的刀劍來擴張家族財產,更多的是依靠婚姻。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言是:「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但到19世紀時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在歐洲大地上只剩下奧匈帝國這塊不大的領地,但在當時的歐洲來說,它仍然還是個大國。
土耳其與俄國是世仇,加利波利戰役后,土耳其於1914年底在高加索與俄國展開了搏鬥。庸碌無能的土耳其陸軍大臣恩維爾帕夏,親自統率約15萬人的第三集團軍與約10萬人的俄軍對壘。在恩維爾帕夏的光榮之夢的驅使下,土耳其人在卡爾斯和阿爾達漢遭到慘敗。第三集團軍大部戰死或凍死。到第二年初戰役達到高潮時,土耳其一個完整的軍又被殲滅。高加索之戰,使土耳其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1916年,土耳其的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帝國內的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最後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晒、盜賊掠奪而死亡,這場種族大屠殺在戰後一直遭到人們的非議。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的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914年,弗朗茨·約瑟夫佔據歐洲歷史上最成功家族的首領的位置已經有66年了,他統治著一個巨大的帝國,其疆界從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延伸到波蘭腹地和義大利的里雅斯特。在維也納城中的宮殿中,他向自己的帝國發號施令。維也納是世界名城,其文化內涵之豐富、風景之秀美不亞於世界上任何城市,約瑟夫從18歲時起就統治這個帝國,所以他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德國不像其他國家,它發展了一個由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能把一大批新兵和後備軍組成一支優秀的戰鬥力量,戰九九藏書爭爆發時,約有200萬人結合在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士兵組成的核心周圍。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裝備精良的隊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一經發動,馬上就可以進入戰爭狀態。所以俄國的戰爭動員一發出,便促使德國必須馬上出擊,延誤就意味著失敗。經過毛奇多年的努力,他把「施利芬計劃」中發動對法國閃電攻擊的想法,從一個可選的攻擊方式變成戰時必須完成的任務。德國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之內取消所有對奧匈及德國的軍備活動。在隔天最後通牒期限到來之時,德國於8月1日下午五點宣布對俄國開戰。
奧匈帝國成立以後,國內多民族的紛爭和對外戰爭的失敗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再被削弱。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奧匈帝國失去在義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統領德意志各城邦的時代。內政方面,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國內其他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隨著在薩多瓦的戰敗,奧匈帝國恢復在德意志區域的影響力的希望化為泡影,之後開始努力向東南巴爾幹方面擴展影響力,企圖攫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退出東歐后留下的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地區,這就使得奧匈帝國和它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護者和老大哥自詡的俄國——反目成仇,從此不得不把自己綁到德國的戰車上,來對抗強大的沙皇俄國。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奧斯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在奧斯曼帝國長達四五百年之久的殘酷統治中,巴爾幹各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於19世紀先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時已變成「西亞病夫」,成為第一個失去掌控力的帝國。巴爾幹半島各省一個接一個地宣稱民族自治,或者脫離土耳其獨立:1817年塞爾維亞取得自治權,1829年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也爭取到地方自治的權力;1832年希臘獨立;1878年塞爾維亞完全獨立,而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也在同一年獨立;保加利亞則於1878年取得地方自治權,並於1908年獨立。儘管如此,在20世紀初,包括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色雷斯、克里特、愛琴海諸島嶼等,巴爾幹地區仍有很大一部分領土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其就像草原上倒下的一頭大象,吸引了一大群的獅子、鬣狗和禿鷲。它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遂成為各國瓜分的重要目標。
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個狡猾的人,他害怕戰爭產生的過大的社會壓力和過重的經濟壓力引發革命,俄國外交大臣薩索諾夫也持相同看法,沙皇和外交大臣一致認為,俄國再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與德國對抗,雖然俄國當時正在擴充本來就很大的軍隊規模,並且在法國的幫助下修建新的鐵路系統以改善戰時供應能力,但是,這些計劃至少要到1917年才能完成。俄國希望借戰爭動員來迫使同盟國增大對談判的意願,但實際上局勢的發展違背了俄國的願望,沙皇並不明白俄國戰爭動員所具有的內在威脅性,不知道從柏林的視角看,俄國的戰爭動員是最嚴重的挑釁行為。一旦德國準備好在西線進攻法國,俄國的戰爭動員多進行一天,他們就離在東線發動對德國的攻擊的日期近一天,而這恰恰是德國的戰爭方案——「施利芬計劃」中最最要害的關鍵問題。在德國的戰爭方案中,取勝的關鍵就建立在俄軍儘可能晚進軍的前提上。
約瑟夫雖然很勤奮但智力卻並不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他不顧俄羅斯帝國對他的一貫支持,調動駐加利西亞的軍隊到俄國邊境,迫使尼古拉一世從多瑙河沿岸撤軍,這造成了兩國永久的裂痕。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前曾悲嘆奧匈帝國的背叛:「我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別人知恩圖報。」1866年的普奧戰爭更是使奧匈帝國遭受沉重打擊,被迫退出了德意志邦聯,從此一個強大的鄰居德國誕生了,而奧匈帝國的國勢則每況愈下。這引起了匈牙利對維也納統治的不滿,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中方案,但匈牙利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之間的二元體,也就是奧匈帝國將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國家的聯合體並列組成,而約瑟夫兼任這兩個國家的國王。
在「一戰」中,土耳其也打過許多可以稱道的戰役,其中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戰役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其在戰法運用、武器和兵種投入上,都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的特色,被譽為「最具現代意義萌芽的登陸作戰」。此役可以被稱為「西亞病夫」土耳其的崛起之戰,一直瞧不起土耳其的英軍遭到了慘重損失,狼狽而歸,英法聯軍唯一成功的是,他們在撤退時無一傷亡。這一戰結束了英國「詩人將軍」伊恩·漢密爾頓上將的軍事生涯,丘吉爾被調離內閣,戰役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保加利亞加入了同盟國。
地處歐、亞、非三大洲地帶的巴爾幹半島,是三大宗教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這裏的大部分地區曾先後屬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自古以來就是強者逐鹿、兵馬馳騁之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眾多民族、各種文化在這裏衝突、交融,眾多王國或帝國的版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地變化,形成歷史上極為複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之際,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里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土耳其有一個無價之寶,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因為它正好處在各條權力之路的會合處。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儘管失去了許多,但在1914年「一戰」爆發的時候還是要比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加在一起還大。1914年10月,德國送給土耳其的戰艦「戈本」號突然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塞瓦斯托波爾和敖德薩,揭開了土耳其參戰的序幕,土耳其最終倒向了同盟國。
奧匈帝國和德國曾經希望奧塞戰爭可以維持局部化,就如同另一次巴爾幹戰爭,但是,軍事同盟與列強競爭從一開始就具有將衝突擴大的威脅,所以沙皇還是做出了反應,不僅調動了軍隊,而且還下了全國總動員命,在奧匈帝國宣戰之後48小時,俄國決定實施總動員。進行夏季演練的軍隊回到軍營,休假的軍官被召回,喀山軍區、基輔軍區、莫斯科軍區、敖德薩軍區受命處於戒備狀態。在華沙軍區、維爾那軍區、聖彼得堡軍區也開始展開一些秘密的軍事準備活動,這三個軍區的準備活動有特別危險的意義,因為它們直接威脅德國。俄國決定增加90萬現役兵力,同時徵召400萬的後備兵力。這麼大的兵力足以嚇壞地球上任何國家,沙皇的本意是想藉此嚇住德、奧,讓戰車能在最後一刻止住。但結果適得其反,按照德軍事先所擬定的作戰計劃,一旦開戰,就要在俄國進入戰爭動員之時開始,遲延就意味著戰爭的失敗,現在的德國已然是拖延不起了,是戰爭還是蒙羞?德國只能選擇前者,任何想在最後一刻前平息危機的的努力再也沒有作用了。

以預備役軍人駐進營地為標誌,俄國首都聖彼得堡開始了軍事動員。
開槍打死斐迪南夫婦的是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青年,當時他只有17歲,還是個中學生。普林西普其實並不機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為刺殺斐迪南的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刺殺王儲斐迪南時,普林西普的身份是貝爾格萊德的一名學生,事後他被判20年有期徒刑,於1918年4月死於監獄中。塞爾維亞人為紀念普林西普的愛國行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鋪上一塊石板,上面刻著他的兩隻腳印,在路旁的牆上用塞爾維亞文寫著:「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普在這裏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與對自由的嚮往。」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深深地鼓舞了塞爾維亞人,就在大公遇刺的第二天,塞爾維亞人開始大規模遊行慶祝,在奧地利境內的塞族人有的急切盼望「回歸」。當時歐洲列強正準備重新瓜分世界,相互利用和勾結,已經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戰爭爆發已經不可避免,暗殺斐迪南夫婦事件破壞了歐洲本來就難以保持的平靜,成了引爆歐洲火藥庫的火星。
對於保加利亞先發制人的進攻,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三國早有預料和準備,所以並不感到突然。它們很快便動員了六十萬人的軍隊,全力應戰。保加利亞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它原以為幾天之內便可以打敗對手,但事實恰恰相反,保加利亞軍隊的進攻一開始就遇到有力的抵抗,它的各集團軍前進受阻,被迫轉入防禦。緊接著羅馬尼亞利用保加利亞的困難處境,趁機向保加利亞宣戰,奧斯曼帝國亦捲土重來,出兵東色雷斯。結果,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保加利亞腹背受敵,危在旦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首都索非亞告急,保加利亞只好被迫求和,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和約,重新劃定巴爾幹各國的新邊界。結果保加利亞不僅失去了它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失掉了一部分原有的領土。雖然塞爾維亞人在戰爭中攫取了在規模上兩倍于自己國家的土地,但奧匈帝國卻阻擋了他們進入亞得里亞海和世界海洋的通路,德國又一次阻止俄國支持塞爾維亞,而在德奧建立了強權聯盟之後,塞爾維亞被迫做出了讓步。

這是俄土戰爭中被俘的土耳其傷兵。
1911年,在非洲爆發了義大利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的戰爭,這場戰爭又稱為的黎波里塔尼亞戰爭或利比亞戰爭。它是義大利為奪取奧斯曼帝國的北非省份——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義大利開創了使用飛機完成軍事任務的首例,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矚目和效法,從而大大促進了軍事航空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