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四章 西線狼煙——旋轉的右翼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四章 西線狼煙
——旋轉的右翼

四、比利時的大門——毀於巨炮下的列日要塞

如果說德國小毛奇的作戰計劃過於小心,那麼法國人的想法實在過於大胆,8月14日,波將軍的「阿爾薩斯軍」重新向阿爾薩斯發動進攻,迪巴伊第一集團軍和德卡斯特爾諾第二集團軍也同時向洛林地區的薩爾布爾和莫日朗出擊,德軍駐守洛林的是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第六集團軍和黑林根的第七集團軍。在迪巴伊和德卡斯特爾諾進攻的頭4天,德軍按照計劃且戰且退,僅與法軍作後衛戰,藍衣紅褲的法國軍隊從梧桐夾道的寬闊筆直的公路上源源而來,儘管德軍一使用重炮就能把法軍戰線打得七零八落,可是法軍卻未遇到德軍的堅決抵抗。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刻,「第十七號計劃」正式破產——事實上,這個計劃早已破產好多天了。
8月31日,德國第一集團軍的漏洞被法國人發現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德國第一集團軍,為了追擊敗退中的法軍,居然改變了行軍方向,繞到巴黎的東南部,孤軍冒進,而將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軍面前。從9月2日起,小毛奇對克盧克向內轉后側翼暴露的情況越來越感到不安,他給克盧克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保持與第二集團軍的距離,但克盧克根本不願執行這道命令,他認為這將使法軍獲得喘息的機會。9月3日晚,克盧克的德軍第一集團抵達馬恩河,而他所追趕的法第五集團軍和其外側的英國遠征軍已在當天早些時候渡過了馬恩河,克盧克不顧柏林最高統帥部要他與比羅的第二集團軍保持齊頭並進的命令,準備立即于次日清晨渡河,繼續他追逐法國第五集團軍的行動。
戰爭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堅點,所謂堅點就是本應該很快達成的小目標付出巨大的代價也遲遲不能達成。如果沒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將毫無疑問地成為堅點,列日將至少阻擋德軍一個月,如果援軍及時趕到,馬恩河戰役就可能不復存在,而被列日戰役所代替。因攻克列日之功,魯登道夫和艾米赫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功勛十字章,這是德軍最高軍功獎章,魯登道夫更是開始了他一生事業的飛躍,成為了德國軍界一顆耀眼的新星。列日之戰終於以德軍取勝而告終,但德軍在要塞前傷亡慘重,損失超過了上萬人。
霞飛解除了博諾軍長的職務,專門組成一支「阿爾薩斯軍」,召回退休的獨臂將軍波指揮這個軍,準備重新發動攻勢。正當波將軍所部法軍在阿爾薩斯發動攻勢的時候,法軍迪巴伊將軍的第一集團軍和德卡斯特爾諾將軍的第二集團軍正在分別穿越洛林地區的兩條天然通道,這是法軍進攻的必經之路。一個步兵集團軍和一個騎兵師在8月13日攻入阿爾薩斯后,霞飛開始以右翼的兩個集團軍攻入洛林,處於中央的幾個集團軍幾天後跟蹤進攻,直到18日晚上,法軍的朗勒扎克將軍及其左路軍仍然根據命令向東北推進,法國總參謀部的意圖是取道美因茨直取柏林。「第十七號計劃」的特點就是以攻對攻,無論在戰略方面還是在戰術方面都採取進攻的作戰樣式,霞飛堅信法軍的進攻是無法阻擋的。法國人並非不考慮德國從比利時迂迴過來的可能,但認為如果德國這樣做的話,他們在法德邊界上的兵力一定非常薄弱,這對法軍在這一方向上的進攻會十分有利。霞飛沒料到,法德邊界上薄弱的德軍擋住了法軍的攻勢,而德國從比利時迂迴過來的軍隊卻撞開了法國的大門。
加利埃尼的無限精力使人看不出他65歲的年齡和業已衰退的健康,他對這座一半已經荒廢的城市,發表了一份值得紀念的聲明:「共和國政府的成員已經離開巴黎,去給國防以新的推動,我受命保衛巴黎和抵抗入侵者,這個責任我將貫徹到底。」幾小時后,一支由士兵組成的隊伍開始構築塹壕和路障,並增援周圍的炮台。法軍在被迫退到桑布爾河以前,很少想到要保衛巴黎,只有4個師和1個本土軍旅,1個獨立騎兵旅和6個炮群,組成了巴黎駐防軍隊,儘管這些軍隊不久就增加了一倍,駐防軍隊要成功地抵抗克盧克的第一集團軍的攻擊也是不夠的。1914年9月3日,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德國第一集團軍,為了追擊敗退中的法軍,居然改變了行軍方向,繞到巴黎的東南部,孤軍冒進,將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軍面前。按照「施利芬計劃」,處於最外側的德國第一集團軍應該從西面包抄巴黎,但是德軍沒有按計劃乘勢攻入巴黎,而是調轉方向去追擊向巴黎東南方退卻的法軍。
德國人認為,比利時人所謂不惜一戰的說法,不過是「綿羊的夢囈」,1914年8月4日清晨的霧氣尚未散盡,按照「施利芬計劃」,西線德軍前鋒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共10萬餘人,攜帶200門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揮下,突進比利時,迅速沖向比利時境內的默茲河天險,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德軍如果衝過默茲河,那麼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門就被打開了,按照德國的戰略設想,是幾乎不停頓地通過比利時,預計沒有或很少遭遇抵抗。在柏林,毛奇依然希望比利時人在為了面子起見開了幾槍之後,或許仍會接受勸告,「達成諒解」,正是因為這樣,德國最後一份照會只是說「以兵戎相見」,暫時還避不宣戰。英國簽訂的比利時中立公約,並不單單是對一個弱小國家的崇高關懷,它的海上優勢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德國控制極為重要的海峽沿海地區,比利時可以說是英國國防線的延伸。當德國人侵入比利時時,英國決定正式參戰,成為當時唯一對德國宣戰的國家。英帝國的領地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隨之變成交戰國,南非也於1915年1月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始之戰是由德軍入侵中立國比利時揭開序幕的,而其中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首先接受了戰火的洗禮。列日城是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連接德國、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四條鐵路線都在這個戰略城市中彙集,然後向比利時平原作扇形展開。控制這些鐵路幹線是實施「施利芬計劃」的先決條件,因為德國的120多萬迂迴大軍的後勤補給主要依賴這幾條鐵路線的運輸,只有拿下列日,組成旋轉右翼的德國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團軍才可以行動。
自開戰以來德軍似乎是無往不勝的,阿登會戰、桑布爾河會戰、蒙斯會戰,幾乎所有重要會戰都是以英法的敗退為結局。在整個8月中,德軍的右翼都在不斷發出捷報。德軍向馬恩河和巴黎前進,打擊他們路上遇到的任何協約國部隊。此時德軍大本營和德皇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人們都認為法軍和英軍都已被打敗了,只有小毛奇憂心忡忡。此時間諜的報告表明,雖然平民都離開巴黎,部隊卻開到了,但小毛奇並沒能及時把這個情報轉送給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兩位關鍵性的陸軍將領,即德軍第一集團軍指揮官克盧克和第二集團軍指揮官比羅。情形正如毛奇所擔憂的那樣並不樂觀,8月25日東線由於俄國提前到來的攻勢而告急,而此時西線的戰場已被認為勝局已定,小毛奇從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分別抽調一個軍去支援,這樣進攻過程中的右翼非但沒有得到原計劃增援6個軍的加強反而削弱了2個軍。克盧克的第一軍團已將英國遠征軍趕出戰線,在克盧克看來,英軍目前已毫不相干了。在其右翼,德軍與法軍實施了一些輕微衝突。好鬥的克盧克認為法軍現在處於其左翼,由於他不能和毛奇取得聯繫,於是他拋棄了最後一點點「施利芬計劃」。8月31日,他將進軍方向轉向東南以進攻法軍第五軍團。這一轉向將使他從巴黎以東通過,他對法軍正在首都築壘地域集結一無所知。到9月2日,克盧克的左翼抵達馬恩河畔的沙托-蒂耶里,其右翼抵達瓦茲,靠近尚蒂伊。
德國人的進攻利器終於運來了,就是5門綽號「大貝爾塔」的巨炮,這是有著50厘米口徑的攻城榴彈炮,可以把一噸重的炮彈射到15公裡外,每顆穿甲彈有一個定時信管,只在目標被穿透后才定時爆炸,再堅固的炮台在它的轟擊下也將化為瓦礫。毛奇仍然希望不必動用這些大炮而能順利通過,可是如果比利時人執迷不悟,真的不惜一戰,德國人指望用它一舉攻克這些堡壘。炮擊開始了,一噸重的炮彈自天而降,炮彈爆炸時的塵土、碎片和硝煙形成巨大的圓錐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地動山搖宛如發生了地震。在「巨無霸」的連續轟擊下,到8月16日,12座炮台中的11座遭到連續猛轟后屈服了,勒芒指揮部所在的隆森炮台是最後的一座炮台,被直接命中而摧毀,勒芒本人也被炸昏后被俘,被救活之後送到艾米赫將軍面前,他交出指揮刀說:「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務必請你在戰報中說明這一點。」「你的指揮刀並沒有玷污軍人的榮譽,」艾米赫答道,同時把指揮刀還給了他,「留著吧。」
列日要塞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它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台,環形炮台群周長50餘公里,炮台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台築有厚度為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固若金湯的城池。列日要塞的幾座橋樑是默茲河上僅有的幾條公路的渡口,列日要塞又是把比利時、德國與法國北部連接起來的四條鐵路線的樞紐,因此它是向前推進的德國部隊運輸給養的必經之地,所以在佔領列日要塞並將其周圍的堡壘打啞以前,德軍右翼部隊將無法行動。為迅速奪取列日要塞,德軍參謀總部從比洛第二集團軍抽調6個旅加上兩個騎兵師組成一支3萬人的部隊,由艾米赫將軍指揮從東、南、北三個方面向列日進攻。
9月6日,霞飛向部隊發出了命令,同時號召法軍士兵:「正值國家存亡在此一戰之際,必須提醒大家不得瞻前顧後,應當全力以赴,進攻並打退敵人,部隊倘若不能再前進,那就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已經佔領的區域,寧肯就地戰死也決不後退,當前情況下,任何怯懦都是不能容忍的。」在霞飛的一聲令下,100萬把剌刀轉變了方向,1000門大炮指向了德軍,英法聯軍的大反攻開始了。至9月9日,德軍右翼主力受挫,德第一集團軍30萬大軍陷入被分割包圍的境地,這時小毛奇才如夢初醒,慌忙下令全線撤退。馬恩河戰役的失敗宣告了德軍速決戰略的破產,法國得救了,德意志帝國的喪鐘敲響了,霞飛則因此名聲大震。但要說霞飛完全是一個英明的名將,倒也不合適,開戰初期恰恰是他的「第十七號計劃」完全配合了德軍的「施利芬計劃」,導致了法軍兵敗如山,政府遷都,當加利埃尼向他指出戰機出現時他又拖拖拉拉,幾乎殆誤。但他能處亂不驚,敗中取勝,的確也算是了不起。誰都會有失誤,問題在於看誰能抓住對手的失誤,霞飛抓住了對手的失誤,所以勝利的桂冠還是落到了他頭上,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該出名的時候推都推不掉。
打從撤退開始時法軍總參謀長霞飛就說過「在我的兩翼有包抄的有利位置時我將發動進攻」,但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怎樣才有這種條件呢?到目前為止他似乎還沒看到這個時機,但是被授權指揮第六集團軍、負責巴黎防務的老將加利埃尼卻發現了這個反攻的轉折點,加利埃尼的法國第六集團軍的職責是防守巴黎,但在8月31日加利埃尼得到報告說,德軍第一集團軍正折向東南朝貢比涅進軍而不是繼續向巴黎進發,「他們把側翼送上門來了!」加利埃尼心頭不禁一陣狂喜。這個消息第二天得到英國與法國飛行員的證實,到9月2日夜幕降臨時,到達巴黎北邊附近的莫努里將軍的第六軍報告,在桑利斯至巴黎一線之西沒有德軍,也就是說,由於德第一集團軍的冒進,已經造成了德軍的戰線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漏洞,加利埃尼立刻看出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他決定儘速對德軍暴露的右翼進行側擊,並說服霞飛停止向塞納河後撤,立即在全線恢復攻勢。顯然這一戰略行動取決於霞飛的同意和英國遠征軍的配合。此刻,霞飛也在忙著反攻的事,不過不是在考慮具體地點和時間,而是在撤換指揮極不順手的第五集團軍司令朗勒扎克。
小毛奇在開戰時對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康拉德說過,他預期到戰爭第39天西線便已決出勝負,因此答應從第40天開始派遣德國部隊到東線支援奧匈。儘管德國人估計比利時人不敢應戰,但是德國人的徹底性要求做到對於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要有所準備。問題就在於要設計一種用於攻克堡壘的能在陸上運輸的重型大炮。德軍攻擊列日要塞初期的野戰炮對列日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工事有如撓痒痒,反而被殺傷了大量的戰鬥人員,只好等待大炮到來,而大炮再慢也終究有到達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所有的賬都會被結算清楚。
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法國元帥。霞飛生於法國里夫薩爾特一個啤酒桶匠家庭,20歲時畢業於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后投筆從戎,作為一名工兵少尉參加了read•99csw.com普法戰爭。在侵略越南和非洲的殖民戰爭中,多次主持建築軍事工程,先後任旅長、師長、軍長、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等職。身軀魁偉,大腹便便,穿著寬肥的軍服,面容豐腴,點綴著已近霜白的濃濃的髭鬚和天生匹配的兩道粗眉,膚色白|嫩,兩眼碧藍安詳,目光誠摯恬靜,霞飛的模樣活像個聖誕老人,叫人一見便有慈祥樸直之感——儘管這兩個品質在他的性格中很難見到。霞飛第一次顯露他的指揮才華是在1892年,當時他正奉命在塞內加爾修建鐵路。這年,塞內加爾的陶里格人發生叛亂,法軍兵力被起義軍擊敗,一潰千里。霞飛趕上了潰軍,自告奮勇地接替指揮官尼爾上校的職務,平定了這次叛亂。他因功晉陞中校,然後返回法國,相繼任師長、軍長等職。
從1914年8月1日起,歐洲各國陸軍都在動員,幾百萬士兵沿著公路和鐵路涌流,穿過萊菌河各個大橋流動,從俄羅斯帝國最遙遠的省份上火車,從法國南部和北非向北奔跑,大量軍隊在調動或以戰鬥行列在行軍,戰爭出現了對德國來說早已預見和早已深入研究過的兩線作戰的情形。對付這個局勢,德國人在1905年就已經制定出了「施利芬計劃」。在「施利芬計劃」中,假想法軍將會首先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這兩個地方是在普法戰爭中被割讓給了德國的,法國人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必會傾其全力將其奪回,基於這一點德軍計劃用少量的左翼在阿爾薩斯和洛林牽製法軍,用強大的右翼借道比利時、荷蘭或盧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從而一舉拿下巴黎。
繼任參謀總長的施利芬將軍認為,俄國擁有幅員廣大的領土,如果對俄採取攻勢,假如俄國沿用1812年的「規避戰略」,不與德軍決戰,德軍可能要重蹈拿破崙征俄的覆轍。故此,他制定了一套猶如列車時刻表一樣準確而刻板的先西后東的作戰計劃,決計先在西方決戰,而後再轉移主力于東方擊破俄軍。
德方洛林陣地的守軍,是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的第六集團軍,以及8月9日起歸他指揮的馮·黑林根將軍的第七集團軍。按照「施利芬計劃」,他們必須先行退卻,將法軍引入「口袋」,拉長法軍的交通線,然後把它咬住,而這時候,決戰就在別處打響了。魯普雷希特親王原本就不甘心在這樣一場決定德國命運的會戰中,僅扮演一個次要角色,更不願當別人進攻時自己卻在後撤,即使出於戰略上的需要。現在法軍進攻受挫,他開始對參謀總部施加壓力,要求立即反攻。小毛奇的思想深處一直存在著兩面合圍法軍主力的想法,只是擔心力量不足而未敢實施,這時見到自己左右兩線都取得了勝利,於是改變了原來的誘敵深入的計劃,同意第六和第七兩集團軍立即向當面法軍發動反攻,並向厄比納爾方向追擊。戰事從8月20日開始,當時法軍右翼的兩個集團軍前進到梅斯以南,他們遇到前方準備充分的德軍防禦工事的抵抗,而從要塞出發的經過輻射狀公路和鐵路運來的巴伐利亞軍猛烈攻擊他們的左翼,全線陷於苦戰的法國第二集團軍,這時其左翼正遭到梅斯德國駐軍分遣隊的猛攻,法軍的左翼垮了,後備隊業已全部投入作戰,德卡斯特爾諾意識到進攻的全部希望已成泡影,於是停止戰鬥。霞飛只好命令第二集團軍跟友鄰軍一併撤退,好容易打了7天才拿下的地方,如今又被迫放棄了。
8月20日,勝利的德軍開進布魯塞爾。一隊隊手持旗杆矛、戒備森嚴的德國槍騎兵驟然出現在街頭,但他們只是可怖的軍事示威遊行的先遣部隊而已,後面接踵而來的隊伍,其兵力之強、威勢之盛,幾乎難以置信,觀看行軍的人群默默無言,對這支隊伍的浩浩蕩蕩、綿延不絕、精良絕倫,不禁茫然咋舌。剛入城時的德軍還是比較文明的,但由於遭到了比利時人的冷槍襲擊,他們開始槍擊平民,以報復冷槍狙擊。人質都被處死,房舍遭到炮擊或燒毀。如果發展成為逐屋戰鬥,野炮立即把村莊夷平。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在某種程度講,是被大陸邊緣化的,為了介入歐洲事務,而又不被聯盟條約束縛住自己光榮的獨立地位,英國夥同其他各懷心思的國家,由維也納體系承認比利時永久保持中立。1831年,歐洲的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五強在倫敦會議簽署了條約,《倫敦條約》中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並確保其永久中立國的地位。承認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這相當於將英國的前哨基地推進到大陸邊緣,通過對大陸邊緣地帶的控制,影響歐洲均勢。到「一戰」爆發前,比利時的獨立經有關國家保證已經有75年之久,他們由此享受了有史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段和平時期。他們希望鄰國能讓這種安樂境況長此下去,不受干擾。中立的義務和對於中立的信念使他們忽略了自己的軍隊、邊防、國防工事的建設。直到最後時刻,他們依然難以相信自己會捲入戰火之中,而是依然堅信,保證他們中立的國家不會侵略他們的家園。
當攻城炮尚在途中時,德國政府作了最後一次努力,試圖說服比利時人在其國土上讓出一條通道,以便過境。8月9日,傑勒德先生受託向他在布魯塞爾的同僚轉送一份遞交給比利時政府的備忘錄。「既然比利時部隊不顧力量懸殊,對優勢兵力進行了英勇抗擊,從而保持了它的榮譽」,備忘錄寫道,德國政府「懇求」比利時國王陛下和他的政府別讓比利時「繼續忍受戰爭的恐怖」。如果德國部隊能獲得一條自由通過比利時的走廊,德國準備與比利時締結任何有關協定,並「莊嚴保證」它絕無意侵佔比利時領土,一俟戰爭形勢發展許可,德國部隊將撤出該國領土。美國駐布魯塞爾和海牙的兩位公使都婉拒轉達這個建議,最終通過荷蘭政府的協助,該份備忘錄在8月12日送達阿爾貝國王手中,但國王表示拒絕。
1916年12月,霞飛被免去實職,改任法國政府軍事顧問,同月晉陞法國元帥。在大戰的后兩年任法國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后又任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1918年12月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22年任法國國防委員會主席,1931年1月12日在巴黎病逝,遺有《戰爭準備與戰役實施》和《霞飛元帥回憶錄》等著作。

六、「我們要把他們攔腰截斷」——法國邊境戰爭

在8月末發生的「邊境戰役」中,以法軍為主的協約國軍隊以失敗告終,協約國的軍隊沿阿臘斯到凡爾登一線全面撤退,德軍乘勝追擊,長驅直入,已直接受到威脅的巴黎人心惶惶,八天之內就有50多萬巴黎人拋棄一切,逃出首都。德軍抵達馬恩河的消息使首都的恐慌達到頂點,連政府也為安全起見而在9月2日遷往波爾多。此時德法邊境已被突破,英法聯軍各部隊不是在退卻就是在做死守的困獸之鬥,對這場災難應負最終責任的霞飛,在法國的所有希望徹底破滅的這個時刻,查明戰敗原因成了他僅次於重組戰線的當務之急,他毫不猶豫地認為戰敗的原因在於「指揮官的嚴重缺點」,他查問那些表現得軟弱無能的將領們的名字,無情地擴大了處分人員的名單。

二、僵硬的德國戰爭計劃——小毛奇的折中方案

英國雖然承認比利時永久中立,但並沒有義務幫助比利時趕跑德國人,主要是德國入侵比利時可能會造成法國的連鎖反應。但法國人沒有重視比利時的邊界,致使德國人一但借道比利時,可能會致使法國失敗,從而導致德國的一家獨大。當然,如果法國人能頂得住越過比利時邊界的德軍攻勢,並且戰事膠著,誰都沒有絕對優勢,英國也就不會參戰了。說英國是因捍衛比利時的中立地位而參戰,那不過是個借口,就如同美國要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而參戰一樣,大國的參戰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利益。

1914年8月,比利時槍騎兵出發抵禦德國對其家鄉的入侵。
加利埃尼於1849年4月24日生於聖比特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后就讀於著名的聖西爾軍校,1870年參加普法戰爭,曾被普軍俘虜,普法戰爭結束后被釋放返回巴黎。1873年,加利埃尼離開法國,在非洲留尼汪島開始了他在殖民地的軍旅生涯。可以說,加利埃尼是一位「殖民地元帥」,他的功勛幾乎都是在殖民地建立的。19世紀70年代中期,加利埃尼被任命為法屬蘇丹的總督,鎮壓蘇丹人民的反抗,1892年被派往法屬印度支那進行殖民活動,后又改派往馬達加斯加,在那裡他鎮壓當地人民的反抗后「載譽」歸國。在1911年競爭法軍總司令的角逐中,加利埃尼因年老體弱敗給了他曾經的部下約瑟夫·霞飛之後,於1914年4月退役,住在聖拉斐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加利埃尼被召回軍中,就任巴黎衛戍司令,在法國的防務中,巴黎長期以來起著戰略作用,所有主要鐵路線都通過這個政治文化中心,9月2日,德軍克盧克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挺進到距巴黎僅有約30公里的地方了,霞飛指揮的法軍主力為阻遏德軍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敗。
由於地理環境所決定,一旦戰爭爆發,德國無可避免地要處於兩面受敵的狀況,依德國參謀本部的判斷,德國人必須在東西兩方面同時作戰,這已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厄運,承擔打破這個厄運的參謀本部的歷屆參謀總長,都為此大傷腦筋,殫精竭慮地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在1890年的「兩線作戰」計劃中,老毛奇打算對法國採取守勢,而把德軍主力投入對俄國的戰爭。但在過去23年後,俄國已改善了通信並加快了動員,且對俄國的入侵將會是場持久戰。法軍雖比俄軍強大得多,所受訓練也好得多,但德國不能放棄在西線的一切主動權和攻勢。如若對法國採取攻勢,那將會是一場速決戰,就會很快決定勝負,如果德國勝了,德軍很快就可騰出力量向東轉移,這些是施利芬將軍改變老毛奇戰略的主要理由。

圖中顯示的是成排待葬的屍體,但對死傷無數的國境之戰來說,這不過是九牛一毛。
施利芬認為俄國疆域的廣袤將阻礙他們取得確定性的勝利,但由於法國依賴一條沿著法德邊境修建的堅固防禦線與德國對峙,這使在西線取得迅速成功也同樣成為問題。所以他建議入侵比利時,這樣可以掃清法國防禦工事的周圍地區。通過比利時的德軍就可以從側翼包抄法國防線和巴黎,從而摧毀法軍。法國被消滅之後,德國就可從容對付俄國了。
馬恩河會戰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英法聯軍在寬達200公里的地帶內,8晝夜推進60公里,傷亡25萬人,德軍損失30萬人。這次進攻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戰役,它成為西線戰場1914年戰局中英法聯軍反敗為勝的轉折點,意味著德軍企圖在西線戰場迅速殲敵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在這場戰役中,因為德第一集團軍的貪功冒進,致使英法聯軍有機可乘,從而導致了德軍主力部隊被分割包圍,原本想要用分割包圍的戰術打敗法國的德軍,到頭來卻自己敗在這一招下。在馬恩河會戰中,沒有公認的戰功,也沒有產生與之相應的轟動,只是疲乏的軍隊沿著300多公里戰線,進行鬆弛而絕望的戰鬥,然後一方主動撤出了戰場。但這場戰役打破了德國人速戰速勝的希望,使戰爭進入了一種持久戰和消耗戰的模式,由此歐洲便被拖入了戰壕戰的深淵,無數的人力物力被丟進了戰壕的無底洞中。而這正是德國人所拖不起的,在馬恩河戰役以後德國便再也無法獲得絕對勝利的機會了,正如9月10日小毛奇向德皇報告的那樣:「陛下,德國輸掉了這場戰爭!」德軍從馬恩河地區開始撤退了,撤退到埃納河北岸事先選好的陣地,當聯軍進一步逼近時,西線戰事的前景漸漸變得明朗起來。聯軍雖沒能把德軍從埃納河驅離,但「施利芬計劃」的功虧一簣迫使德軍中止了他們的前進,毛奇當眾落淚,不得不通知德軍撤退。當年12月下旬,當戰線開始穩定下來之後,法國政府及議會均從波爾多遷回巴黎。
就在奧匈帝國向貝爾格萊德開炮的第二天,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接到了德國送去的照會,照會中說:「德國收到可靠情報,法軍擬將沿著吉韋至那慕爾一線推進,欲通過比利時國境進犯德國的意圖已不容置疑,根據自衛之需,德軍有必須先發制人,以阻止這種敵對性的進攻。」德國希望比利時能讓德軍借道比利時,比利時政府的回答是:「我們將捍衛自己的中立,比利時不會背叛它對九九藏書歐洲的責任,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擊退對其權利的每一個攻擊。」在比利時存在的83年中,阿爾貝國王的國家從未打過一次仗,並且因為它的安全有賴於作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家」,直到1910年為止,軍隊甚至沒有一個總參謀部。
當德國人按照「施利芬計劃」進入比利時的時候,法軍也在執行他們自己的戰略方案——「第七方案」,這是由法國參謀部總參謀長約瑟夫·霞飛制定的。正像施利芬所期望的那樣,8月中旬,法國第一軍和第二軍戴著白手套的軍官們,將各旅集結起來,威風凜凜地開向了阿爾薩斯-洛林。對德國展開復讎之戰,收回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自普法戰爭結束以來久已期待的事情。開戰之初,法國軍隊最早執行的是由時任總司令的霞飛將軍制定的「第十七號計劃」,這一計劃的主要宗旨就是另一位著名將領福煦提出的「要勝,就要向前進」,即強調不惜一切代價的進攻。按照預定的「第十七號計劃」,法軍在一片歡呼聲中,向他們期待已久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方向衝殺而去,法軍的右翼部隊沿著一條人跡罕至的小道,突然攻到了德軍左翼部隊的面前。

一、一個無法完成的神話——奇正結合的「施利芬計劃」

在比利時北境的戰線上,朗勒扎克將軍感到了形勢的不妙,他預感到德軍將會從比利時迂迴過來,如果那樣的話,他的第五集團軍將首當其衝。他將自己的看法向霞飛陳述,一再強烈要求總司令部,讓他北上狙擊正在南下的德軍右翼,而不是開往東北攻入阿登山區打擊德軍中路,根據他偵察到的情況,德軍從列日兩側蜂擁而來,為數不下幾十萬,他堅決認為,一旦他深入阿登山區,德國人將會出現在他左面,到那時將束手聽任敵人完成其包抄了。但法軍總司令部堅決認為這些數字錯了,霞飛認為他的這一看法「完全不合時宜」。法軍司令部相信能將迂迴運動的德軍右翼擊退。朗勒扎克深知霞飛的態度已完全背離了實際,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注視著即將來到的災難,而且朗勒扎克也絕對想象不到德軍進行包抄和席捲一切的氣勢竟會如此之大。8月23日晚,朗勒扎克收到了一個不能再壞的消息,第四集團軍在阿登山區不僅沒有像總司令部先前在公報中所暗示的那樣打了勝仗,而是正在被迫退卻之中,這使他的第五集團軍的右翼完全失去了掩護。
英法聯軍與來勢洶洶、攻勢凌厲的德軍展開了自大戰爆發以來第一次大會戰,戰到9月中旬,孤軍深入的德軍終於後撤了,英法聯軍終於止住了德軍的進攻,開始穩住陣腳。作為法軍最高統帥,這次勝利的功績自然要算在霞飛的名下。不可否認,加利埃尼雖然最早發現戰機並提出了作戰計劃,但畢竟協調指揮全局的是霞飛。1915年底,加利埃尼擔任了法國陸軍部長,此時他與霞飛的關係勢如水火,常常在辦公室里與霞飛拍著桌子爭吵。1916年5月,大戰正酣之際,壯志未酬的加利埃尼在巴黎因病去世。1921年,法國政府終於承認了加利埃尼的功績,追授他元帥軍銜,現在在巴黎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車站和他的青銅塑像。
正如施利芬所預料的那樣,法軍開始進攻洛林,法軍主力和德軍左翼在德法邊境上不斷上演著進攻和反攻的大戲,最後德軍的大炮和機槍佔了上風,法軍在兩周的作戰中損失慘重,只得撤退,而德軍右翼這時卻從比利時打到了法國邊境。法軍負責進攻阿爾薩斯的指揮官波將軍在給剛解放的阿爾薩斯人的最後一份公告里流露了他內心的悲觀失望,他寫道:「在北方,大戰開始了,這一仗將決定法國的命運,同時也將決定阿爾薩斯的命運,為了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攻,總司令在那裡集中了全國的兵力,令我們深感遺憾的是,為確保阿爾薩斯的最後解放,我們不得不暫時撤離阿爾薩斯。」洛林會戰法軍的敗退從全局來看,無意中挽救了法軍的全面失敗,因為法軍第一、第二集團軍沒有進入德國為之設下的陷阱,不久后從這一方向抽調的部隊組成的巴黎方面第六集團軍的主力,向德軍右翼克魯格集團軍實施側擊,取得「馬恩河上的奇迹」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德軍在洛林會戰中犯下了戰略性的錯誤,由於過早地反攻,把正在進入陷阱的法軍右翼主力推了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霞飛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德軍執行「施利芬計劃」,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方向攻入,法軍在邊境交戰中接連失利,在8月的邊境交戰中損失30多萬,全軍潰退,在每個人都驚慌失措的時候,只有霞飛若無其事,沉著冷靜,近乎遲鈍地繼續指揮部隊一邊撤退一邊抵抗,在整個戰爭中,霞飛從未有過驚慌失措,無論戰局是多麼的火燒眉毛,他每天準時吃兩頓美餐和每晚10時一定上床就寢的習慣上從來沒受過影響。霞飛那超人的冷靜就是這種情況下最有利的武器,他成為了「整個法國的鎮靜劑」,這與他的對手小毛奇、比羅甚至克盧克形成了鮮明對比。當然他也不是完全遲鈍,至少在這個時期,他雷厲風行地撤掉了許多作戰不力的將軍,並破格提拔了貝當、福煦、德斯佩雷三位後來的法國元帥。當兩路德軍在巴黎城下由於配合不良,出現巨大空隙且把側翼暴露出來的時候,戰機稍縱即逝,不慌不忙的霞飛在約瑟夫·加利埃尼的再三催促下發動了反攻。
霞飛認為德軍現役部隊不足以從默茲河以西實施進攻,他們亦不相信德軍的預備役部隊不經進一步的訓練即會被使用。實際上,德軍訓練有素的預備役部隊可立即使用於第一線作戰。因此德軍實實在在而出人意料地在即將進行的戰鬥中,對130萬人的法軍形成了3:2的數量優勢。8月3日,在德比邊境格梅尼希附近,德軍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越過了比利時的邊境線,開始入侵比利時。8月16日攻陷了比利時現代化要塞列日,德軍強大的右翼開始全面啟動。這時霞飛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德軍的戰略對法國的威脅性,更不曾企圖阻止強大的德軍右翼,他正努力去切斷德軍主力與其後方之間的聯繫。「我們要把他們攔腰截斷」,法國這方面的對策是:只要德國人遠道迂迴包抄法軍側翼,法軍就發動鉗形攻勢,在德軍設防的梅斯地區的兩側突破德軍中路和左翼,並乘勝切斷德軍右翼同後方基地的聯繫使其無法出擊。
1906年,施利芬退休,小毛奇接任參謀總長。到了1913年,也就是「一戰」爆發的前一年,八十多歲的施利芬臨終時仍念念不忘地一再叮囑:「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不過他九泉有知,一定會失望,他的繼承人小毛奇是個生性多疑且又謹小慎微的人,他並不具備施利芬那種作乾坤一擲式豪睹所需的自信、決斷、冒險精神和非凡氣魄。自從小毛奇成為德軍參謀總長后,自知能力不足的他將「施利芬計劃」當成德軍唯一的作戰方案,直到開戰前夕,小毛奇沉浸在這個計劃中已經有十年之久。小毛奇在這十年內可以說生活在一種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況正在改變,「施利芬計劃」即令毫無缺點,也還是不可能完全適應十年後的情況,但另一方面他又沒有能力對這個計劃作徹底的改變。此間,他不斷修補這個計劃,整天冥思苦想如何使這個計劃更加完美。但無論他曾做過多少次的修改,這個計劃永遠保留著一個核心論點,即速度就是勝利,德國的任何拖延都是將是致命的,如果俄國在法國被擊敗前參戰,那也將是致命的。

這是烏爾克河會戰期間,慶祝巴黎計程車隊運送法國軍隊抵達戰場的出版物畫面。
法國在普法戰爭后逐漸形成了一種「攻擊主義」的軍事思想,擯棄一切有關防禦的觀點。這一軍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戰爭學院院長福煦。只有一個人在唱反調,他就是內定出任法軍總司令的米切爾將軍,他認為,德國只有利用比利時才能對法國發動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攻勢,他要求重點設防之線,正是德國人後來的主要突破區域。由於他的計劃屬於防禦性質而被一致否定了,並由霞飛接替了他的職位。就在許多人懷疑法軍是否會按「施利芬計劃」起舞時,法軍的計劃亮相了,正如施利芬所預料的那樣,戰爭一開始,法軍右翼主力便向德國佔領的洛林地區發動了進攻。在霞飛指揮下法國總參謀部制定出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對這個計劃他們嚴守秘密,稱它為「第十七號計劃」。「第十七號計劃」規定用法國四個集團軍沿默茲河兩岸向東和向北發動總攻,用最後留下來的集團軍放在它們中央的後面作為後備。制定這個計劃的人堅信法國的右翼能深深插入阿爾薩斯和洛林,他們不相信,法國的左翼會被德軍通過比利時在默茲河以西迂迴包抄,他們絕沒想到,「第十七號計劃」與「施利芬計劃」配合得竟是那樣天衣無縫。在進攻的神話下推動著的法軍,在8月15日至19日的幾天時間里,在東邊先後攻佔了一些在普法戰爭后被德國所佔領的地方。

康特·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是德國戰爭策略框架的制定者。
雖然德軍甚為強大,但作為總司令的霞飛卻始終意志堅決、頭腦冷靜,即便在最危機的時刻也從未驚惶失措,在最初的失利過後,霞飛一方面將儘可能多的法軍從東部調到西部,一方面叫已被任命為巴黎衛戍區司令的加利埃尼將軍加強巴黎的防禦,伺機反攻。8月29日,霞飛為解除德軍對英國遠征軍的壓力,命令本身遭受著德軍第二軍團很大壓力的法軍第五軍團向西調轉90度,打擊德軍第一軍團的左翼。最初的攻擊毫無進展,但指揮朗勒扎克第一軍的德斯佩雷將軍,巧妙地從預備隊位置向前機動,打擊並阻止了實施追擊的德軍第二軍團,並因此取得戰役中法軍第一次戰術勝利。
馬恩河之戰,大都由沿著300多公里前線無數兇猛的、短促的、混亂的衝突和戰鬥組成。為了避免在馬恩河潰散,德軍退得井井有條,成功地擊退了協約國的追兵。德軍士氣依然良好,但在最高統帥部卻深感絕望,因為這一場敗仗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也使毛奇丟失了前程,因為失利,毛奇隨後在9月14日被解除指揮權,由埃力克·馮·法金漢接替。馬恩河戰役是法國的一次戰略性勝利,協約國軍隊粉碎了德軍的速戰速決的計劃,保住了巴黎。這場會戰的戰略性結果十分巨大,德國人喪失了其優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當德國人的勝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國人的災難迫在眉睫時,協約國軍隊卻在馬恩河畔轉敗為勝,所以法國人把這場戰役稱為「馬恩河奇迹」。馬恩河戰役結束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就形成了膠著對峙的局面,以機槍和塹壕為核心的塹壕戰從此一直延續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馬恩河戰役結束后,防線已被勾勒出來,德軍在別處尋找著突破口,其軍事注意力開始轉向北邊的佛蘭德斯。

五、霞飛的傑作——隨拍起舞的「第十七號計劃」

艾米赫直到此時仍然認為比利時人會不戰而降,他派了一位使者打著休戰的旗幟,要求列日投降,否則的話,他宣稱,這座城市將遭到空襲。勒芒服從他的國王的命令,拒絕投降。德國的齊柏林飛艇出現在了列日的上空,這是世界上首次空襲,飛艇丟下了十多顆炸彈,只是給列日的守軍一點威懾作用,幾小時后,德軍大炮開始狂轟東面炮台和城市本身,但堅固無比的炮台僅僅被削去一些混凝土而已。德軍日夜進攻列日,不顧一切再次投入大量兵力,幾乎是需要多少就投進多少,以便按期攻克目標。但三天三夜卻毫無進展,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聞報大驚,再這樣下去勢必要延誤整個西線的德軍的進攻行動,他馬上派德軍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上校率軍前去增援,並從參謀總部調運巨型攻城武器運往列日。魯登道夫接過該旅指揮權后,于第二天下午奇迹般地突入到堡壘圈內的制高點,在制高點上架起大炮向周圍比軍堡壘猛轟。是日,魯登道夫又派人打著休戰旗幟前往勸降,但仍然被拒絕。魯登道夫又派人冒充英軍混到要塞司令部門口,企圖綁架勒芒將軍,結果也沒有得呈,派去的官兵反被全部擊斃。

約瑟夫·霞飛元帥(左起第二)與英軍高級官員交換意見。
此時,德軍正在向馬恩河和巴黎前進,打擊他們路上遇到的任何協https://read.99csw.com約國部隊,8月26日,克盧克的第一集團軍在勒卡托之戰中突襲英國遠征軍,迫使它進入疲憊的後衛戰,勒卡托之戰使英國遠征軍受到德軍第一軍團的巨大壓力,每天均以後衛部隊與德軍交戰。8月27日,弗倫奇企圖停止撤退以求精疲力竭的英軍第二軍稍事喘息。該軍在史密斯·多里恩的指揮下,實施了滑鐵盧戰役以來英軍經歷的規模最大的戰鬥。英軍竭力擊退由克盧克軍團全力實施的兩翼包圍,至夜幕降落,英軍倖存者成功地撤出戰鬥。代價是高昂的,投入交戰4萬人,損失近8000人。兩天後,德國統帥部從科布倫茨遷往盧森堡,此刻的德國人心潮澎湃,無限自信。他們看見前面只不過是些殘兵敗將,施利芬的才華業已得到證實,德國人看來已穩操勝券。在法國,普恩加來總統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既要後撤也要進襲,過去兩星期的夢幻結束了,現在,法國的未來取決於它的抵抗能力。」

1914年8月20日,當德國大軍從布魯塞爾的街頭穿過時,驚恐的比利時平民只能獃獃觀望。
1914年8月3日,一支約3萬人的經特別訓練的德軍第二軍團特遣部隊在艾米赫將軍的率領下,在阿登高原和荷蘭邊界之間越過比利時邊界,進入列日要塞防衛範圍內狹窄的通道,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守軍率先開炮,轟擊正在渡河的德軍。德國與比利時之間的戰爭爆發了,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的開端,德軍給列日要塞的守將勒芒發出了勸降信,但遭到了勒芒將軍的回絕,兩天後,在德國巨炮的轟擊下,德軍攻佔了列日要塞,勒芒受傷被俘,德軍通過列日要塞開向了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政府被迫流亡法國。雖然失敗了,但比利時的頑強抵抗推遲了德軍的推進速度,還是為協約國作出了它的貢獻。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貝國王率領的比利時政府與比利時人民英勇作戰,為協約國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戰」結束后,阿爾貝一世積极參与國家的重建,在他的努力下廢止了歐洲列強強加給比利時的《倫敦條約》。1934年,阿爾貝一世在登山時遇難,他的長子利奧波德三世繼承了比利時的王位。
隨著德軍的滾滾南下,巴黎像一條巨大的防波堤隱約地出現在他們前面,這裏不但是法國的心臟,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堡壘,任何人不用正式的圍攻不能指望進入巴黎,而德軍的大炮此時還部署在安特衛普前線,所以還沒有開來足夠的軍隊進攻巴黎。8月30日,克盧克的第一集團軍在右翼擊退了法軍第六集團軍的幾支分隊,在中路發現英軍撤退時倉皇丟棄的大批彈藥和輜重,他的左翼報告法軍第五集團軍已被打得抱頭鼠竄,克盧克感到決定性的時刻已到來,他決心不讓對手獲得絲毫喘息之機,決定向巴黎和凡爾登之間進軍,以徹底擊敗法國的第五集團軍!這時克盧克的第一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挺進到距巴黎僅有24公里的地方了,法軍總參謀長霞飛指揮的法軍主力為阻遏德軍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敗,德軍即將席捲巴黎的姿態使法國首都陷於一片驚慌中,法國政府也遷往波爾多。老將軍加利埃尼出任巴黎軍事長官兼巴黎部隊司令,他是在政府答應調撥三個軍給他的情況下任職的,從洛林新組建的第六集團軍主力急忙趕到巴黎附近的亞眠,準備投入保衛首都的戰鬥。
撤退到凡爾登與巴黎間的法軍要花相當時間轉變方向,這些龐大沉重的隊伍只有經過好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有效地倒轉它們的移動方向。就在法軍轉過身來開始前進時,迎面碰上了追趕他們的德軍,他們極其鎮定地立刻停下來向德軍開火,德軍在其槍彈前紛紛倒下,德第一集團軍的攻勢被止住了,經過數日的血戰,德軍從8日起漸呈不支。德第一、第二集團軍陷於孤立之中,面臨著被法軍包抄的危險。9月8日,關鍵時刻,弗倫奇率領英軍的3個軍悄悄地插|進了德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之間的缺口,將德國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隔開了,這使克盧克和比羅陷入被分割包圍的境地。但弗倫奇面對兩個師的德軍警戒部隊,總覺得自己正在進入一個巨大的埋伏圈。三天內英軍在這個缺口裡小心探路,竟只推進40公里,從而成為後世笑柄。如果弗倫奇以一個真正的騎兵老將的姿態,迅速插入,便可輕鬆地從背後將克盧克集團軍包圍起來。9月9日,比羅的第二集團軍和克盧克的第一集團軍不得不于同一天向後撤退,第二天,德軍統帥部下令全線撤退,馬恩河會戰至此結束。

德國軍隊開始渡過馬恩河時,法國軍隊就在河的這邊等著與之交鋒。
毛奇寫信給康拉德將軍說:「我們在比利時的進軍肯定是殘忍的,但我們是在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誰擋路,誰就必須自食其果。」根據「施利芬計劃」,德軍5個集團軍穿過布魯塞爾,向法國西北部邊境直撲了過去,法國和英國對德軍行動判斷錯誤,只有法國的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征軍部隊在抵擋這支德軍主力部隊,英法聯軍不得不後撤,很快德國軍隊就打到了法國邊境。
8月3日,阿爾貝國王親自出任了比利時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他這時已不存任何幻想。雖然比利時的軍隊無法與德軍相比,但比利時還有個倚仗,那就是它與德國之間有一道「大門」——列日要塞,那是個堅固無比的要塞,比利時人希望它能不負重託,擋住德國人的進入。阿爾貝國王親自提名由63歲的陸軍大學校長勒芒將軍擔任第三師師長兼列日軍事長官,國王還給勒芒寫了一封私人信件,要他「堅守託付給他的陣地,死戰到底」。比利時人明白,如果他們屈服於德國的要求,那將等於聽任德國佔領比利時,而一個戰勝了的德國,是很少有可能還會把撤退放在心上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將使比利時成為進攻法國的幫凶,成為自身中立的破壞者。不論選擇哪條道路,比利時都要被德國佔領。但如果屈服,還得喪盡榮譽,「如果我們必然要被化為齏粉,就讓我們光榮地化為齏粉吧。」比利時的政府要員巴松皮埃爾這樣記述著他們當時的情緒。
右翼法軍兩個集團軍企圖從8月14日起在洛林地區發起進攻,8月19日他們到達薩爾布爾、韋爾加維爾、歐龍地區,第二天便同轉入進攻的德軍第六和第七集團軍遭遇,迪巴伊的第一集團軍和德卡斯特爾諾的第二集團軍在進攻薩爾布爾和莫朗日兩地德軍嚴陣以待的防線中,被打得焦頭爛額,吃盡了苦頭。對配有重炮、鐵絲網以及隱蔽在掩體中的機槍的防禦陣地,殊死進攻的局限性立即暴露無遺。法國人此時一直在犯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法國步兵上戰場穿著藍褲子和紅上衣,在平地上十分顯眼,他們的炮兵軍官穿黑色與金色的制服,目標更是特別清楚,為此他們受到了殘酷的教訓。一位目擊者回憶道:「法國軍隊以19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了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他們部隊前面18米處,就像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45米以上而不被打翻的。」在德軍猛烈炮擊下,莫日朗要塞滿山遍野的法國士兵的屍體,撲滅了法國軍事教條「進攻主義」的燦爛火焰。
法軍在馬恩河會戰中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接著霞飛再指揮軍隊進行一系列迂迴行動,1915年春季,他發動了香檳和阿爾圖斯攻勢,但遭到了極大的傷亡,而所得甚少,從此西線戰爭從機動作戰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1916年2月,德軍在東線取得對俄作戰勝利后,決定在西線重點進攻法國的凡爾登要塞,把該要塞作為「碾碎法軍的磨盤」,要在此讓法軍把血流干。而霞飛採取「以磨盤對磨盤」的戰術,決心集中兵力死守凡爾登,不斷地向凡爾登增兵,由於雙方死傷慘重,使凡爾登戰役獲得了「絞肉機」之稱。經過六個半月的拉鋸和爭奪,法軍終於轉守為攻,奪回了失地,德軍的戰略企圖落空。為減輕凡爾登守軍的壓力,從7月1日開始,霞飛指揮英法聯軍在索姆河一帶發起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迫使德軍降低了在凡爾登的進攻勢頭。在掌握戰役主動權之後,法軍於10月和12月實施兩次反擊,並取得勝利。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大的戰役轉折點,也是霞飛為法國軍事史增添的重要一頁。
加利埃尼本人並不滿足於僅僅防守巴黎,一位飛行員在9月3日晚些時候回來報告說,德軍縱隊正在改變他們的進軍路線。第二天清晨,空中偵察和騎兵偵察都證實,德國人的確修改了他們從正面攻擊巴黎的計劃,已經轉向首都的東南郊。德軍的新路線給法軍提供了一個側翼攻擊的大好機會,加利埃尼喊道:「我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事情,這太好了,使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在還未取得霞飛同意的情況下,加利埃尼就向他下屬的第六集團軍發布預令,讓他們先做好戰鬥準備,然後他給總司令部打電話,請霞飛下達攻擊的正式命令,但霞飛未置可否。其實,霞飛也是有反攻計劃的,只是霞飛希望再有一天時間,好讓增援部隊趕到,讓他的第五集團軍做好部署,以有較充裕的時間爭取英軍的配合。出於對霞飛及早作出決定的能力感到絕望,加利埃尼本人乘車駛往英國人駐防的默倫,希望贏得他們的支持。加利埃尼的外貌不像軍事人員,他從一副夾鼻眼鏡斜眼看人,在他爭辯著想爭取英國人支持時,眼鏡不牢靠地顫動著。當參謀人員注視著他的不整潔的制服、蓬鬆的小鬍子、黑鈕扣的長統靴和黃色的護腿時,懷疑的態度增加了。後來一位英國將軍評論說:「英國軍官決不會同這樣一個丑角式人物談話的。」
9月3日晚,加利埃尼的信使把他的反攻計劃帶給了法軍總參謀長霞飛,他要求霞飛批准他已經命令莫努里的第六軍執行的這個行動,並竭力主張巴黎和凡爾登之間的全部法軍在他發動攻擊時同時進行總攻,但霞飛對他的這個方案並沒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出於對霞飛的絕望,加利埃尼乘車駛往英國人駐防的默倫,希望能贏得他們的支持,但並未如願。在此時的柏林,從德皇到普通百姓都認為法軍即將被徹底消滅,德國的勝利即將到來,只有總參謀長小毛奇心裏充滿疑竇:「勝利者必然有俘獲,但追擊法軍以來我們的俘虜在哪兒呢?在洛林有兩萬,其他地方合計起來,也只不過一兩萬人而已,再說繳獲的大炮數量也較少,法國人是不是在有計劃地撤退呢?」

八、「法國的鎮靜劑」——霞飛

「施利芬計劃」實施的時間表就像火車時刻表那樣準確、刻板,他對整個西線戰事所定下的時間正好是預計中的俄國進行戰爭動員所需的時間,但在實際開戰中,俄國人未等戰爭動員完畢,就提前把軍隊投入了戰爭之中,這個變化在「施利芬計劃」中卻沒有被提及,而這又恰恰是「施利芬計劃」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之處。這位偉大的戰略家在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臨終時一再跟他的繼承人毛奇將軍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這個計劃在被修改之後付諸實施。根據當時的戰爭局面,毛奇不得不削弱右翼力量以應付始料未及的戰況,以致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完成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時則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擊退了。施利芬的計劃在實戰中功虧一簣,終於沒能得以成功。實際上,「施利芬計劃」是一個純粹的意念中的戰爭,在一開始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因為計劃的成功施行依賴於敵對各方都要按照其為自己設計的「舞蹈動作」而行動,也就是法國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入侵,德軍還得順利通過比利時領土,俄國還不能提前進攻,一條出錯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現在不論法軍打得如何英勇,反攻已不能挽救整個局勢,朗勒扎克此刻很清楚,法軍從孚日山脈到桑布爾河在全線撤退,只要軍隊還在,就不會出現像色當戰役那樣不可挽回的失敗,而假使他的第五集團軍被殲滅,整個戰線就會動搖,接著就是徹底失敗。朗勒扎克在沒有徵求總部意見的情況下,斷然下達了第五集團軍全面撤退的命令,總部得知后,對此並沒有提出異議。後來法國官方為尋找替罪羊指責朗勒扎克的擅自撤退,但也有人認為朗勒扎克的撤退命令使法國軍隊免遭了滅頂之災。
8月31日,英法聯軍指揮部接到情報,有32列火九*九*藏*書車的德軍從西部戰場撤出開向東方。東方究竟發生了什麼?原來俄國人的兩支大軍已攻入了東普魯士,德軍的東普魯士防禦指揮官普里特維茨將軍只有五個半軍的兵力。此時從西線各處傳來的都是好消息,小毛奇相信法國戰場大局已定,他可以騰出手來處理東線的局勢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德軍對法軍的重新部署毫無所知,為了對付已攻入東普魯士境內的俄軍,把兩個軍團和一個騎兵師的兵力匆匆從西線抽調到東線。德國的進軍和協約國的撤退皆以每日大約30公里的速度形成了一場向巴黎的賽跑,但協約國擁有的優勢是:他們正在退往自己的物資儲存地,而德國卻沒有補給來源,所以補給很快就耗竭了。何況,由於俄國對東普魯士的威脅,德國最高指揮部又選擇了這一時刻從右翼抽走兩支部隊去支援東線。
列日要塞就像一座城堡的吊閘,守衛著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它雄踞在默茲河左岸高達150多米的陡坡上,這一帶的河道,寬約180米,是它的天然城壕,方圓50公里,都有堡壘衛護,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固若金湯的城池。全世界的輿論都寄希望于列日,即使它不能無限期地堅守不屈,至少也能堅持到英法援軍的到來。阿爾貝國王下令炸毀列日要塞附近默茲河上的橋樑,以及與盧森堡交界處的鐵路隧道和橋樑。但他此時依然未向英、法兩國發出呼籲,要求軍事援助和結盟。他還多少心存一絲僥倖想法——德國人是危險的,但還不是瘋子,難以想象德國人會明知錯誤,還要自絕於人,蓄意發動戰爭。
按照德國的戰爭計劃,德軍進攻軍隊經過比利時和巴黎西部地區對法軍主力實施迂迴,以達成圍殲法軍主力的目的,而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的命令,英法聯軍按離心方向轉入進攻,雙方力圖通過進攻完成任務,這就導致在阿登地區和桑布爾河與默茲河之間地區的大規模的遭遇戰。德軍通過比利時做大範圍的迂迴運動,幾乎一下子把34個軍團200萬人投入戰鬥,法國第五集團軍費了極大力氣剛完成桑布爾河上的部署,英軍經過強行軍剛到達蒙斯鄰近地區,就遭到通過比利時進行迂迴運動的佔壓倒優勢的德軍的進攻,英法聯軍左翼的兩個集團軍全靠各自及時撤退才逃脫了滅頂的災難。在蒙斯之戰中,德軍克盧克將軍的第一集團軍,除了擊退趕向這個地區支援比利時人的法軍外,還擊退了英國遠征軍,在桑布爾河,法國第五集團軍被德國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擊潰,10天內有30多萬法國官兵傷亡和被俘,此時的法軍只能被迫向凡爾登和默茲河退卻。
9月4日晚9時,加利埃尼走到電話機旁打電話給霞飛,再次重申了自己的主張,霞飛感覺到了這位勇敢的下屬那種強烈而明顯的指導行為,而且顯然也看到了這一舉動的重大意義,終於同意了加利埃尼可以在5日攻擊馬恩河以北的敵人。隨即霞飛回到他的軍官小圈子,對聚集在那裡的軍官們說:「先生們,讓我們在馬恩河戰鬥吧。」然後下令於6日進行大決戰。現在骰子已擲下去了,從凡爾登到巴黎,百萬大軍一齊向後轉,把100萬把刺刀和1000門大炮指向了入侵的德軍。9月5日,當德國的第一集團軍到達巴黎東面,可以望見埃菲爾鐵塔時爆發了馬恩河會戰,此時德國人再也無法前進了,法第六集團軍先遣部隊和德第一集團軍的右翼在烏爾克河地區爆發戰鬥,法軍首次使用臨時徵用的出租汽車把第六集團軍一部由巴黎運往前線,克盧克將軍察覺到自己的第一集團軍的右翼和後方受到了威脅,遂由馬恩河陣地抽調兩個軍加強烏爾克河防務,9月6日,英法聯軍全線轉入了反攻。
比利時的國王阿爾貝一世在1909年繼承其叔父利奧波德二世的王位,阿爾貝在青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軍事教育,他的社交技巧讓他成為歐洲上流社會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在1913年訪問柏林期間,阿爾貝獲知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戰爭計劃,他立刻通知法國政府,並於1914年7月向威廉二世遞交了一份私人信函,聲明比利時將嚴守中立的立場。

七、保衛巴黎——老將加利埃尼

嚴格說來,小毛奇對於施利芬的基本思想幾乎是完全接受,只是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但也可以說是致命的一點,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利芬計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其計劃的一切精髓也由此產生。小毛奇在這一戰上改變了施利芬原來的計劃,患得患失的他加強了德軍左翼的力量,並主張在德軍左翼挫敗法軍攻勢之後,再將左翼餘裕兵力調往北方,在右翼後跟進,參加決戰。顯然,小毛奇的部署的是個兩翼進攻的方案,而按施利芬的意圖,左翼在開戰初應且戰且退,引誘法軍深入東進,使右翼更便於旋轉,猛擊法軍後背,現在左翼卻反而向西推進,這足以使施利芬在九泉之下捶胸頓足!可以說,力量的分配實為「施利芬計劃」成敗的關鍵,若不這樣分配「施利芬計劃」也就不可能有效執行。小毛奇一方面改變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還是照原方案執行,其結果當然是兩面不討好。平心而論,小毛奇改變兵力分配也並非沒有理由,但要改變則必須連計劃也要改變,總而言之,二者不可兩全。
對於法國來說,馬恩河會戰是一次乾淨漂亮的戰略性勝利,它導致了「施利芬計劃」的徹底破產。馬恩河會戰結束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從此形成了對峙的局面。1914年8月,德、法兩軍經過法國邊境之戰後,法第四、第五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於9月初撤至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布防,德軍在佔領了比利時后,其五個集團軍的近百萬人馬,像一把揮舞的鐮刀,從比利時斜插入法國,走在最右面的是克盧克指揮的德國第一集團軍,約30萬人,被視為右翼的主力和向巴黎進軍的主攻部隊。他們殺開了一條近130公里寬的地帶,浩浩蕩蕩向巴黎方向挺進。
法軍在洛林進攻的失利並沒使霞飛氣餒,相反地,他看到魯普雷希特的猛烈反攻已使德軍這一左翼深陷鏖戰不脫,因此此刻正是他放手進攻德國中路的大好時機,法軍總司令部深信法軍中路人數佔有優勢,便發出了在阿登山區進攻的號令。魯夫的法軍第三集團軍向山區南部進攻,德朗格爾的法軍第四集團軍從山區北部進攻,這兩個法國集團軍如果在中路得手,德軍右翼和左翼將被割裂。據霞飛的判斷,在中路阿登山區的德軍不過18個師,他認為部隊不多的德軍不可能在盧森堡之西前進,法國的第三、第四和第五集團軍,奉命於8月22日經由阿登森林前進,對德軍展開突襲,法國統帥部深信,德軍將避免困難的阿登地形,不會在阿登地區中出現,結果在一次遭遇戰中,德軍攻擊了毫無準備的法軍,損失慘重的法軍開始退卻,第三集團軍退往凡爾登,第四集團軍退往斯特內和色當,在默茲河西岸重組防線,阿登地區的會戰遂告結束。
德軍總參部是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它的參謀人員的水平都很高,身為德國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伯爵,跟所有的德國軍官一樣,深受克勞塞維茨「法蘭西王朝的心窩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這一訓示的熏陶,但這句名言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它指引的那條路由於比利時的中立,是條涉足不得的禁途,何況比利時的中立,又是德國同另外四個歐洲大國所永遠保證的。法國以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長達約200公里的堡壘,堡壘的東南從瑞士的天然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以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爾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凡爾登以北30多公里,是盧森堡、比利時和阿登崎嶇的山路和森林。要想進攻法國,施利芬認為不要指向這些大型要塞,因為攻克這些要塞需要大量的攻城裝備、時間和精力,以致有可能無法達成包圍,況且攻城只能從一面進行,因此,進攻者倒不如從其間隙中推進,為達此目的,必須破壞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的中立。1891年,施利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號《對法戰爭備忘錄》。施利芬認為德國要掌握戰爭主動權就必須先迅速打敗法國,因為戰爭一旦爆發法國會立刻侵入德國,而對付俄國可以利用其動員速度慢的缺點與之周旋,等到打敗法國之後再全力和俄國交戰。

三、不屈的小國——比利時

法國陸軍在總體實力上居歐洲第二位,僅次於德國,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法軍在該期的作戰思想是完全崇尚進攻,防禦戰術幾乎完全被忽視。在利用高地組織防禦、構築野戰防禦工事和運用機關槍火力防禦方面,法軍的技能很差。法軍擁有那個年代最精良的野戰火炮,即著名的法式75毫米野戰炮,然而,由於法軍確信其火炮優於對手擁有的火炮,而輕視中型和重型火炮。實際上,在大戰之初法軍僅擁有大約300多門口徑在75毫米以上的火炮,而德軍擁有3500門。法軍炮兵連編製4門而不是6門火炮,這是它的又一個缺陷。
比利時的阿爾貝國王新動員的軍隊由16·5萬人組成,其中大約半數部署在列日和布魯塞爾之間,比利時的戰略目標是依靠列日和那慕爾的炮台推遲敵軍的前進,直到法、英軍隊能夠到來。列日指揮官熱拉爾·勒芒將軍,得到派來的後備軍的增援,使他的兵力達到4萬人,並奉阿爾貝國王之命,防守列日到底,直到英法援軍的到來,但事實上他們是不可能堅持那麼久的,這一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英國人是行動了,派出了由約翰·弗倫奇率領的人數為6個師的遠征軍奔赴歐洲戰場,但日期是8月14日,是在比利時失陷以後。英國遠征軍到達了法國的亞眠,這支部隊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配合法國陸軍阻止或擊退德軍入侵法國或比利時領土並最終恢複比利時的中立。但在臨出發前弗倫奇受到囑託,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把死亡和損耗減到最低限度,在被要求參加任何調動時,如果有風險,弗倫奇應當首先請示本國政府,並且一再向弗倫奇強調,他的指揮權是完全獨立的,在任何情況都不受任何聯軍將領的節制,這樣的安排顯然是把英軍作為核心力量來加以保存而一筆勾銷了統一指揮的原則,這些原則決定了英國遠征軍在以後的作戰中以保存自己實力為主的作戰風格,畢竟他們是在為別國打仗。
在布魯塞爾被德軍攻佔的當天,桑布爾河戰線上,法軍的進攻計劃並沒有卻步,朗勒扎克業已到達桑布爾河,英軍也已趕到一條線上,英軍的指揮官約翰·弗倫奇爵士在幾經搖擺不定之後,此刻向法軍總參謀長兼聯軍總司令霞飛保證說,他準定于次日投入戰鬥。8月20日夜幕降臨時,霞飛判斷時間來到了,於是下令第四集團軍開始進攻,霞飛向法國總理梅西米報告說:「現在有理由信心百倍地期待戰局的發展。」不料洛林方面卻傳來了噩耗,左翼的魯普雷希特已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始反攻,德卡斯特爾諾的法軍第二集團軍,由於霞飛將其幾個兵團調往比利時前線,因此力量懸殊,正在退卻之中。

這是一支行進中的法國軍隊。1914年末,戰場在法國以內向南遷移。
俾斯麥所締造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歐洲強國無不對其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同時,德國地處歐洲中心,列強環繞,戰略上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在德意志統一不久,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應對未來全面的歐洲大戰。在普法戰爭后不久,當時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就已經預見到了將來德國有可能會處於兩線作戰之苦。他的計劃是在未來的兩線作戰時,對法國先取守勢,快速擊敗遲緩的俄國后,再反攻法國。瓦爾德澤接任參謀總長后仍遵循老毛奇的觀點。可是到了施利芬伯爵接任總參謀長時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施利芬徹底摒棄了老毛奇的思想,把作戰的順序整個改變了,他制定了一個「先西后東」的戰略,也就是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施利芬計劃」。
8月2日晚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接到了德國送來的照會,照會一開始說,德國收到可靠情報,法國擬欲通過比利時國境進犯德國,不能指望比利時軍隊可以阻止法軍的推進,因此根據「自衛之需」,德國有必要「先發制人,以阻止這種敵對性的進攻」。一句話,德國人要借道比利時攻擊法國。當然,德國人保證只是借道,如果比利同意,那麼德國可以保證比利時不受任何損失。事情已經擺明了,比利時面臨著戰爭的選擇。阿爾貝國王代表的比利時回答說:「我們將誓死捍衛自己的中立。」
衝到默茲河邊的德軍發現河上的橋樑都已被破壞,便立即架舟橋渡河,這時駐守列日要塞各炮台的比利時守軍立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德軍猛烈開火,渡河德軍猝不及防,紛紛落水,死傷無數。艾米赫見狀一面命德軍繼續發起https://read•99csw.com進攻,一面調來兩百門大炮向列日要塞的各炮台轟擊,頓時,默茲河兩岸炮聲隆隆,硝煙瀰漫,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炮戰與攻防戰。德軍的巨大數量帶給了守軍莫大的恐慌,這是德軍的大型軍團首次出現在比利時人面前,儘管德國人沒有高估自己的軍力,但是顯然低估了比利時人的勇氣,在優勢敵軍面前比利時軍隊決心抵抗到底。
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東面的俄羅斯、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於德國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兩面作戰,因此德軍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施利芬計劃」假設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即東線和西線,因為俄國不可能很快擊敗,所以他計劃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和荷蘭,以側翼的移動擊潰法國。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戰爭動員緩慢,只需在東線安排10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施利芬認為,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但其陸軍雄風不減,是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反觀俄羅斯,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施利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至少需要6~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打敗法國。這份計劃的日程表在時間上精確到每一天,在地點上精確到了每一條鐵路和公路,即150萬人的德軍必須在動員令后12天內奪取列日,19天之內征服布魯塞爾,22天之內越過法國邊界,39天內攻佔巴黎,也就是說,要在開戰6周之內就將法國踢出戰爭——這是施利芬所估計的俄國完成全國動員所需的精確時間。

德國軍隊期待速戰速決地獲得勝利。從這些塗鴉可以看出他們的攻擊目標是巴黎。

九、扭轉乾坤——「馬恩河奇迹」

在1914年,德國陸軍的裝備和訓練最好,其陸軍在有效力的中型和重型火炮的數量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在軍隊的背後是結構良好的工業組織體系。儘管在作戰思想上強調進攻,但部隊亦進行防禦戰術的訓練。德方在洛林陣地的守軍,是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的第六集團軍,以及從8月9日起歸他指揮的馮·黑林根將軍的第七集團軍。魯普雷希特的任務就是把儘可能多的法軍牽制在他的戰線上,使它去不了面對德軍右翼的法軍主力陣地。法軍向阿爾薩斯的進攻揭開了法德邊境戰的序幕,8月7日上午,博諾的第七軍從孚日山出擊,經6小時傳統的白刃戰,法軍攻佔了阿爾薩斯邊境小鎮阿爾特基希,但沒能乘勝奪取牟羅茲,第二天在總司令部的嚴令下才進佔該城,德軍後撤待援。8月9日,德軍向牟羅茲反攻,一天後,法軍漸漸不支,為免遭包圍而不得不放棄該城。
「施利芬計劃」規定從一開始就以最快速度將德國全部兵力通過比利時直接進攻法國,必須要在6周內徹底擊敗法軍,為此目的,一切犧牲都應做出,一切危險都應接受。即使阿爾薩斯-洛林遭到入侵,即使東普魯士甚至西里西亞遭到俄軍的踐踏,即使比利時的中立地位被破壞,英國作為敵對力量進入戰爭,一切都在所不惜。施利芬信奉的是菲特烈大帝的名言:「寧可犧牲一省,但在尋求勝利時決不可分散兵力。」小毛奇主持參謀總部后,開始擔心東普魯士的安全和西線左翼的安全,而那兩個方面正是施利芬的大胆之處,如果戰爭按計劃打贏了,那兩個方面將成為施利芬的偉大之處,以及大氣魄、大手筆的象徵。但現在小毛奇的個性特徵使他越來越擔心這兩個方向上,薄薄的防線會不會被對方一下子戳成大窟窿,甚至在短時間內被撕成碎片。小毛奇對「施利芬計劃」做了一些改動,加強了阿爾薩斯-洛林和東普魯士方面的力量,因而削弱了主攻方向的右翼,這實際都是與原計劃的精髓背道而馳的。嚴格地講,1914年德軍的作戰計劃應叫作「施利芬-小毛奇計劃」,後來在戰役中,由於右翼的削弱以及阿爾薩斯-洛林方向上的法軍深入不夠而得以回救主戰場,最終導致了馬恩河會戰的失利,從而使整個計劃徹底破產。
小毛奇不是參謀本部軍官出身,他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庸才,這多少有些過分,只是和施利芬的氣魄相比他確有相當的差距。施利芬的風格是大胆、再大胆,小毛奇信奉的則是不要過於大胆。小毛奇無論在個性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個懦夫,對軍事形勢的許多方面的判斷都比較準確,他的不幸在於:讓一個一貫謹小慎微的他,去勉強執行一個膽大包天的人制定的冒險計劃。「施利芬-小毛奇計劃」還有個致命的無法迴避的缺點,那就是把對法國實施閃電式攻擊的想法,從一個可選的攻擊方式變成戰時必須完成的任務。一旦戰爭動員后,德軍的任何拖延,就不只是一個危險問題,而是一種絕對的不可能。對於德國來說,動員就意味著戰爭。在大戰爆發前,所有的國家,無論是俄國、奧匈帝國還是法國,他們的戰爭動員都是有靈活性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戰爭動員可以作為一種為達政治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收放自如,而德國的則完全不同,一旦發動,就刻不容緩,否則就意味著失敗。大戰爆發前,德國人終於發現陷入了自己設計的陷阱之中,由於沒有退路,德軍最高領導層只能告訴德皇,沙皇尼古拉正在要求德國做一件德國做不到的事,只有俄國才能避免戰爭,辦法就是同意「雙重最後通牒」,而這是俄國絕對無法接受的。德國的戰車一經發動,就只能一往無前了,而這輛戰車的指向就是德法兩國邊界處的中立國比利時的軍事要塞列日。

德國第一軍總司令亞歷山大·馮·克盧克將軍(左起第五),與其部下合影。
霞飛性格穩重,木訥寡言,雖略顯遲鈍,卻極其堅韌,人稱「遲鈍將軍」。1911年法、德兩國為爭奪摩洛哥而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新上任的法國陸軍部長阿多福·梅西米舉薦賢才,把當時並不出眾,但比較年輕,而政治上屬溫和派的霞飛推上高位,讓他當了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霞飛從此圓了統率三軍之夢。在總參謀長任內,霞飛為法國擊敗德國、取得世界大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沒有霞飛,就沒有法國最後的勝利。他決定了革新法國陸軍的主要路線,加強軍隊訓練和軍官培訓,組建了一隻能適應工業時代的陸軍,擬定了幾乎一切軍需生產計劃——儘管到1917年這些計劃才被大量投入生產。1911年的歐洲已走到了戰爭的邊緣,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霞飛主持制定了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即「第十七號計劃」。計劃規定法軍主力直取阿爾薩斯和洛林,正好掉進「施利芬計劃」的陷阱中。與其對手小毛奇相比,霞飛顯得不夠大胆,也缺乏足夠的想象力。他認為德法邊境將是未來德軍入侵法國的唯一方向,因此把法軍主力部署在這一地區,而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只部署很少的警備部隊,基本沒有設防。
對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指揮官們而言,施利芬備受推崇,他制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也被奉為「施利芬神話」。但如此偉大的計劃為什麼會以失敗而告終呢,是不是計劃本身存在著某些缺陷和不足呢?很多歷史學家都把責任歸咎於執行者小毛奇的無能和自作主張,但戰爭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後人必須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去制定計劃,「二戰」時的曼施坦因也是因改動了施利芬的計劃而獲得了成功。在「一戰」中,被譽為「德國戰神」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就主張先東后西,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更容易先被解決的恰恰是東線的俄軍,而且「施利芬計劃」的關鍵之處即俄軍進攻的時間也出現了問題,由此看來,也許小毛奇所面對的「施利芬計劃」原本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神話。
比利時位於歐洲西北部,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西臨北海,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境內主要河流有默茲河和埃斯考河,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比利時擁有完善的港口、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為與鄰國間的交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小國通常被列強任意擺布,各列強為了自身的利益,往住把小國當成爭霸的工具或犧牲品。地處要衝的比利時自然也無法例外。歐洲列強出於爭霸的需要,一直對小國比利時十分關注。
當加利埃尼再次打電話時,霞飛終於批准讓他的第六集團軍從馬恩河北岸發動進攻,並且於當晚10時下令法軍其他部隊停止後撤,於9月6日開始發動全面反攻。然而,英國人卻拒絕執行這項反攻計劃,霞飛著急了,親自前往英軍司令部說服英軍司令弗倫奇爵士,最終,弗倫奇答應了霞飛的要求,表示將「竭盡全力」參加戰鬥。9月6日,法軍的第六軍團率先向德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戰鬥進行到第二天,法軍兵力不足,如不及時補充兵力,就可能全軍覆沒,情況十分危急。但是,法軍車輛的運輸能力極為有限,短時間內不可能把內地的士兵都運往前線,加利埃尼馬上發布命令徵用巴黎所有機動車,包括出租汽車在內。在巴黎的各個地區,警察攔住出租汽車,命令乘客下車,共徵用了大約700輛汽車,整個夜間,征來的汽車駛往前線,只走了兩個來回,就輸送了整個師,這件事被稱為「計程車運輸隊」。霞飛也向部隊發布了一項簡短的動員令:「我們馬上就要參加一個會戰,這是關係我們國家命運的一戰,撤退的階段已經結束,現在我們應全力以赴,向敵人進攻並把他們驅趕回去,部隊倘若不能再前進,那就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陣地,寧可戰死也決不後退,在當前情況下,任何示弱的行動都是不能容忍的。」
1914年9月2日,德軍即將打到巴黎,巴黎的法國政府官員們紛紛收拾行裝,踏上逃亡之路。法國把防守巴黎的任務交給了65歲的加利埃尼將軍。讓約瑟夫·西蒙·加利埃尼防守巴黎是法國的幸運,他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巴黎守軍在城裡城外構築塹壕路障,枕戈待旦,準備迎擊德軍。美國著名戰史專家米德爾頓在論及協約國將領中誰對馬恩河會戰的貢獻最大時說:「歷史表明,要求得到『馬恩河戰役得勝者』這一稱號的頗不乏人,但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加名正言順。」
施利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個奇怪的角色,他在任期間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他已經去世了,但他卻對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包括在20世紀上半葉德國所有的軍事行動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作為一個戰略軍事家的施利芬曾制定了一個著名的計劃,被稱為「施利芬計劃」,其核心在於德軍通過比利時中部做一大迂迴運動,兵鋒指向巴黎西側,德軍兵力的右端從里爾附近突入法國迫使法軍主力向東南撤退而德軍則從其側背進攻,以同時完成了兩個戰略重心——佔領法國首都巴黎並消滅法軍有生力量。至於比利時的中立,施利芬認為那只是「一個不足道的障礙」。
與歐洲大陸的陸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英國正規軍,它由服役七年的志願兵組成,由高質量的職業軍官指揮,部隊在士氣、訓練和穩定沉著方面是好的,其士兵個人的射擊技術和火力訓練是優秀的。英國遠征軍有15萬人,編為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支援性部隊,這支部隊在開始的交戰中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其能力。在正規軍之後,是由志願民兵組成的本土軍,訓練和裝備都不足。德軍出乎意料的主攻方向和龐大兵力的壓迫,再加上法軍第五集團軍撤退時,事先招呼都不打,以及接二連三的敗退和英軍1·5萬人的損失,使情緒易變的英軍統帥弗倫奇感到驚慌、沮喪而被籠罩在末日將臨的恐懼中,初來乍到的雄心壯志和豪言大語早已煙消雲散,他現在唯一的想法是儘快脫離與德軍的接觸,以保證英軍不被消滅。8月24日早上,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收到從法國前線發來的電報:「那慕爾已經陷落,我記牢你正確的指示中有關必要時撤退的方法和方位,我認為目前最須注意的是阿布雷的設防。」兩天前還在說的決戰、樂觀的進軍和期望中的反擊,轉眼已改變為「在阿布雷設防」和「要是敵人緊追不捨軍隊將很難撤退」。8月8日,方寸已亂的弗倫奇下令英軍各部將所有軍火彈藥和非必需緇重統統扔掉,顯然他不願再戰而只想逃命了,但實際上英軍的士氣和撤退狀況遠不像他的總司令想象的那樣糟糕,大部分部隊指揮官沒有理睬這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