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一章 風雲人物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一章 風雲人物

康拉德從其多瑙河防區調一個軍去增援波蒂奧雷克,惱怒萬分的奧軍在1914年年底對塞爾維亞再次發動進攻,要一舉消滅塞軍主力,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普特尼克放棄了首都貝爾格萊德,把部隊撤進了山區,使奧軍的意圖落空。普特尼克利用奧軍的補給線拉長、後方河水泛濫的有利時機,對奧軍展開了猛烈的反攻,迫使奧軍不得不放棄所佔領的地方,從塞爾維亞退出。這次戰役,使奧匈臉面大失,波蒂奧雷克因此丟了波斯尼亞總督的職務。
馬歇爾對巴頓的賞識起於「一戰」中的聖米耶爾戰役,巴頓因那次魯莽的行動受到上司羅肯巴克將軍的申斥,但馬歇爾則非常欣賞巴頓的行為。從性格上來看,馬歇爾與巴頓絕不是同一類型的:馬歇爾文靜、安詳、含蓄,始終如一,是一個固守原則的人;而巴頓則急躁、喧囂,行動敏捷,是一個機動靈活的人。然而馬歇爾卻從巴頓那種古怪的性格和極強的表現欲之下,發現了這些外表背後的東西,認為巴頓是一個極富有指揮能力的軍事天才。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軸心國宣戰,升任第一裝甲軍軍長的巴頓率領美國先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再次踏上了歐洲戰場。在「二戰」的過程中,巴頓始終是美軍中一顆最耀眼的將星,在戰爭後期他被擢升為四星上將。戰爭結束后不久,性格粗魯而直率的巴頓因在正式場合出言不慎,被媒體加以利用,使他在軍中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久因車禍而去世。按照巴頓的遺囑,他被安葬在美軍第三集團軍在盧森堡哈姆的大型公墓里,和他的6000名部下葬在了一起。
抨擊權威時,克里孟梭毫不留情,並準備為勝利而不擇手段。一個了解他的人說:「他來自狼窩。」他的對手覺得他像大仲馬小說中的人物。克里孟梭對世俗常規的蔑視以及強烈的憤世嫉俗對他並不利,勞合·喬治就曾這樣評價他:「他熱愛法國,卻痛恨所有法國人。」由於克里孟梭的過於激進的態度,使他四面樹敵。1893年的選舉中,由於受到四面八方的攻擊,克里孟梭終於落選。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克里孟梭在政治上難有作為,只好埋頭從事報界活動,他創辦了《集團》周刊,並主持《震旦報》的主要工作,報紙成了他從事政治活動的基地和武器。由於克里孟梭的報紙敢於堅持正義,且語言犀利,他的聲望再次提高,這使得他再度當選為參議員,並成為了參議院中左翼派別的領袖。1906年,他先是擔任了內政部長,接著又出任了總理,終於如願以償地坐上了法國總理的交椅。

十六、美軍裝甲部隊創始人——「一戰」中的喬治·巴頓

克里孟梭異常勇敢也很固執,1914年,德軍開始攻佔巴黎,法國國會討論要撤離。克里孟梭說:「對,我們離前線太遠了。」當1917年到來時,法國進入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困難的時期,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後方,各種各樣的危機此起彼伏。由於戰爭的結束遙遙無期,使廣大民眾逐漸滋生厭戰情緒,而物價飛漲、食品限制、交通困難等使得民眾的生活狀況日趨惡化,這一系列現象導致社會危機在城市紛紛爆發,在法國到處都出現了罷工浪潮。在法國政府內部也出現了主和派,主張與德國議和。在這種局勢下,讓一位鐵腕人物上台執政已是刻不容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不得不請綽號「老虎」的克里孟梭組閣。此時的克里孟梭已有76歲高齡,他在重新組閣時發表的演講中說:「我的對內政策是我要作戰,我的對外政策是我要作戰,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戰,而且我將不斷作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對一名美國記者說:「由於德國對法國的罪惡行徑,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給了德國。」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作為總理,他團結法國上下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塞爾維亞元帥,在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塞爾維亞軍總參謀長。普特尼克足智多謀,意志堅定,在他的領導下,給予了奧匈帝國軍隊以沉重打擊。普特尼克特別擅長的打法是調動敵人在最有利於自己的地形作戰,這一點無論是在進攻還是防禦中都很奏效。在「一戰」初期,塞爾維亞軍隊所取得的戰果應該歸功於普特尼克的英明領導。
1911年9月,義大利為爭奪殖民地與土耳其開戰,義大利在陸軍中組建了第一支航空部隊,擁有20多架軍用飛機,歸屬於陸軍指揮。同年10月23日,航空隊隊長皮亞紮上尉首次駕機偵察土耳其陣地,揭開了世界戰爭史上飛機參戰的序幕。11月初,加沃蒂少尉攜帶4枚兩公斤重的炸彈投到了土軍的陣地上,開創了空中轟炸的先河。1912年,杜黑出任義大利第一個航空營營長的助手,在當年的最後幾個月中,他經過大量細緻的調查研究,向義大利陸軍部遞交了一份關於航空兵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後來被稱為「杜黑報告」。他在這篇報告中詳細論述了組建空軍的必要性以及空軍的組織結構、飛機和人員的數量等等,這篇報告中的幾乎所有結論後來都為陸軍部所接受,並成為義大利空軍建設的基本框架,但在當時並不被他的上級所認同。1912年底,杜黑被任命為航空營營長,他一邊參加飛行訓練,一邊潛心研究制空權理論,主持編寫了第一本航空兵作戰使用教令,他還全力支持飛機設計師G·B·卡普洛尼研製重型轟炸機。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義大利在轟炸機研製方面突飛猛進。在杜黑看來,飛機這一新的技術成就用於戰爭,不僅將會引起戰爭樣式的革命,而且將會出現新的戰爭領域——空中戰場。他寫道:「航空為人類開闢了一個新的活動領域,結果就必然形成一個新的戰場。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是決定性的戰場,因為如果我們在空中被擊敗,那麼不管地面和海上情況如何,我們將決定性地戰敗了。」杜黑的結論是制空權是贏得勝利的必要條件。
朱利奧·杜黑出生於義大利一個叫卡塞塔的小鎮,自幼聰穎過人,智商甚高。23歲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都靈軍事工程學院,成為了一名炮兵軍官。正好在這個時候,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杜黑馬上被飛機這種人類的新發明強烈吸引了。1907年,法國飛機設計師亨利·法爾芒駕駛自行研製的「瓦贊-法爾芒」飛機成功地進行了一公里圓形飛行,這件事轟動了整個歐洲,使歐洲自此進入了航空發展的新時代。1908年年底,威爾伯·萊特在法國的一次轟動一時的飛行表演更令整個歐洲對飛行事業刮目相看,飛行運動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不過在當時,飛機還僅僅是用於競技和表演,軍事航空還處在氣球與飛艇的時代。杜黑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飛機對未來戰爭的影響,他預見到氣球與飛艇的時代就要過去了,一個全新的空戰時代已經到來。
1884年,聖亞歷山德拉的二姐伊麗莎白嫁給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弟弟謝爾蓋大公。在她二姐的婚禮上,年僅12歲時聖亞歷山德拉遇到了她的遠房表兄——俄國的皇儲尼古拉,當時尼古拉只有16歲,兩個人一見鍾情,從此有了秘密往來。聖亞歷山德拉20歲時還沒出嫁,這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算是晚婚了。英王愛德華七世的長子,也就是英國王位的繼承人克拉倫斯公爵艾伯特·維克托向她求婚,儘管家裡的人極力贊成這樁婚事,可聖亞歷山德拉還是拒絕了。對於皇儲尼古拉和聖亞歷山德拉的關係,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並不贊成,因為聖亞歷山德拉的家族中有血友病的遺傳基因,怕因此把血友病的基因帶入俄羅斯皇室。可皇儲尼古拉的態度很堅決,在拗不過他的情況下,亞歷山大三世只好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雖然托洛茨基並非職業軍人,但他的統帥才華和軍事影響力絲毫不亞於他在革命與政治上的業績,也不亞於同時期任何一位名將。托洛茨基不但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支共產黨軍隊的創建者和統帥,他親自指揮這支初建的紅色軍隊贏得了一場決定俄國命運甚至歐洲命運的戰爭的勝利。
戰後的法國社會滿布創傷。雖然勝利的旗幟在路燈桿和窗戶上高高飄揚,但到處可見四肢不全的人及退伍軍人身穿破舊的軍裝在街角乞討,幾乎每兩個婦女就有一人服喪,左翼媒體要求革命,右翼要求鎮壓,罷工和抗議接踵而來。1918年冬天和次年春天,滿街都是身穿法國藍色工裝的遊行示威的男女以及反遊行的中產階級。在1919年5月1日,當法國工人遊行時,克里孟梭下令向遊行隊伍開槍,完全使自己顯現出一副粗暴殘忍的獨裁者形象。當年年底他滿懷信心地參加了總統競選,他認為自己有十分的把握可以取勝,不想卻遭到了慘敗,在戰爭時他的強制手段或許是需要的,但在和平年代,沒有人歡迎他,更何況他這時已年近80歲了。
老克里孟梭從此退出了政界,回到了他的老家,他擁有一處鄉村別墅,每天過著種花、看報、寫回憶錄的生活,自從他離開政界后,也沒有人再提起他。只有他的密友能看到他的另一面——他對朋友忠心耿耿,朋友們對他也很忠實,他善良友好而且也捨得花時間和金錢。他喜歡他的花園,雖然據一位參觀過的人說「整個花園就是各種種子亂撒一通」。
薩卡里亞戰役后,在土耳其問題上與英國有利益衝突的法國和義大利單獨從安納托利亞南部撤軍,並將武器、彈藥和軍需品等移交給了土耳其軍隊,這對新建立的土耳其軍隊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法國和義大利的行為不僅使土耳其人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希臘的軍隊,更重要的是,它從政治上表明了西方大國為瓜分土耳其而結成的聯盟已經破裂,這使得凱末爾政權更加堅定了必勝的信心。由於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英國人對希臘已經是深感失望,從而也停止了對它的財政和軍事上的援助。

九、塞爾維亞的傑出統帥——拉多米爾·普特尼克

他有那樣一個舅父真是幸運,總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大力支持。當年少的勞合·喬治發現他失去對上帝的信仰時,作為非神職佈道者的舅父原諒了他;當他決定學習法律時,他的舅父又提前一步學完法語語法以幫助他達到語言要求;當沒錢沒勢的他下了巨大賭注決心從政時,他的舅父一如既往表示支持。可惜這位老人只活到外甥剛剛當上首相就去世了。1890年勞合·喬治在卡那封自治市補缺選舉中獲勝,進入議會,這一席位他保持了55年。他很快以大胆、具有魅力、機智和掌握辯論的技巧而蜚聲下院。1895年選舉后,自由黨處於在野地位已長達10年,在這期間他成為自由黨激進派領袖。勞合·喬治天生適合從政。無論是委員會的辛苦工作還是重大的政治運動,他全都非常熱衷。雖然喜歡唇槍舌劍,但他本質上卻十分善良。與威爾遜和克里孟梭不同,他不憎恨對手,在政界也不是知識分子。雖然博覽群書,依然喜歡諮詢專家。

一、德意志之劍——老毛奇

三、死於猴子之口的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

頭髮稀疏的施利芬伯爵,嘴唇上方長著濃稠的髭鬚,目光暗淡隱晦,一副高傲超然的神態,顯露著既有修養又高深莫測。其實他的目光暗淡是由於高度近視所致,為此他父親起初曾懷疑他是否能夠從軍。施利芬於1833年生於柏林,其父是一名少校,因健康原因提前退役,慘淡經營克勞舍伯爵的西里西亞騎士地產,不斷為金錢發愁並欠了許多的債。但他終於看到了三個兒子的成就——後來他們都成為了將軍。施利芬早期曾學習法律,後來改行從軍。1853年,作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願者,他加入第一禁衛槍騎團,1854年12月調入正規軍,並被任命為少尉。1858年起在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進入德國總參謀部,一直工作到退休。施利芬始終認為,為了奪取勝利,就必須準備戰爭,戰爭的秘密在於,去探索如何以劣勢兵力去戰勝優勢之敵。自19世紀到「二戰」結束前,世界陸軍之強,莫過於德國,而作為德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的德國參謀本部,特別是「一戰」前的德國參謀本部,更是藏龍卧虎、人才輩出。在德國參謀本部的歷屆參謀總長之中,成就最高的當數輔佐俾斯麥先後打贏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最後統一德意志的老毛奇。

這是土耳其共和國總統凱末爾。
1828年,從軍校畢業后的老毛奇進入了普魯士總參謀部做了一名見習軍官,在此期間,他發表了重要的軍事著作《論軍事測繪大綱》,因而受到了軍界的重視,在地圖測繪部待了4年之後,於1832年正式成為總參謀部軍官。在總參部默默無聞地工作了近30年後,1857年,總參謀部人事處長馮·曼陀菲爾少將向國王建議,由毛奇接任賴赫爾的總參謀長之職。這時的老毛奇已經57歲了,但在軍隊中還是一個無名之輩,他當了25年的參謀軍官,唯一的指揮職務是曾經當過幾個月的連長。當時絕不會有人想到,他能在這個遭人鄙薄的總參謀長職位上一變而成為駕馭全軍的高官顯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曼納海姆出任芬蘭國防委員會主席,修建了著名的「曼納海姆防線」,蘇芬戰爭爆發后,在冬季防禦戰中,曼納海姆領導下的芬蘭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一舉殲滅兩個蘇軍的整編師,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範例。「二戰」結束后曼納海姆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46年退休后移居國外,1951年在瑞士洛桑病卒,終年84歲,葬于芬蘭赫爾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曼納海姆生前著有《曼納海姆元帥回憶錄》。
德國是后興的歐洲強國,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不幸:它的西邊是老牌的強國英、法,東邊有「龐然大物」俄國,而它的出海口又極容易被英國人封鎖。這一切都決定了一旦開戰,德國將處在兩線作戰的十分不利的位置。相對於總體上擁有巨大人力物力資源的協約國,德國更難以忍受可怕的長期消耗,兩線作戰就是墳墓。因此,德國要想取勝,必須在戰爭初期即集中全力,先行結束一側的戰事,消滅法國或俄國,然後才能從容地調兵遣將,應付海洋的霸主和另一側的強敵,如此,德國方有最終勝利的可能。施利芬自其妻1872年死後,變得冷漠和孤寂,經常譏諷同事,但一直致力於儘可能完滿地解決德國面臨的戰略困境。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戰略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十分符合科學規律,在其任參謀總長期間,研究了與法國和俄國兩線作戰中的戰略問題,提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計劃」。

十四、狡猾的狐狸——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托洛茨基不僅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理論家,他是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左翼領袖,也是第三國際和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主要是以對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獨創性發展而聞名於世,《托洛茨基全集》共有150卷之多,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藝術、教育等幾乎一切領域。托洛茨基還是蘇俄新經濟政策以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首先提議者和實踐者。
喬治五世雖然受到英國民眾的擁戴,但也難免受到過一些誹謗。有人曾編出了一個謠言,說他當年隨海軍在馬爾他駐防時曾秘密結婚,為此喬治五世把誹謗者告上了法庭。在喬治五世當年的海軍戰友和馬爾他當地居民的作證下,證明所謂的國王曾秘密結婚,純屬造謠,造謠者被判向國王公開道歉並罰以重款。1936年1月20日,喬治五世與世長辭,英國民眾真心哀悼這位年輕時曾張著船帆去遠航的「水手國王」。
「一戰」爆發前,喬治五世曾多次表明了英國的立場,那就是要站在俄、法一邊,大戰爆發后,喬治五世全力支持英國參加戰爭。他視察全國各地,並把兩個王子送到軍中服役。戰爭進行到1917年時,英國人民飽嘗了戰爭的痛苦,反德國情緒高漲,因為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與喬治五世是表兄弟,加上喬治五世的姓名中有「薩克斯·科堡」這個德國姓氏,從而引起了英國人民的強烈憤怒和不滿,喬治五世聽取了他的私人秘書斯坦福特漢姆的建議,用「溫莎」作為「一家之姓」,從此改姓溫莎。戰爭結束后,作為英王的喬治五世的危機並沒有過去,1916年復活節發生的愛爾蘭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那裡的民族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在當時歐洲許多王室都被拋棄的情況下,英國王室的命運也是不保險的。為了維護王室的存在,喬治五世小心翼翼地插手處理愛爾蘭問題,建議國會採取溫和的和解政策,從而結束了愛爾蘭地區多年來的動亂,以此來證明英國王室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在當了三個月的外交人民委員后,托洛茨基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陸海軍人民委員,負責創建紅軍的工作。在退出世界大戰後,蘇俄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內戰,「十月革命」后的俄國,新建立的政權的勢力只限於首都附近地區,在俄國廣大的土地上,各種反對勢力都在與新生的中央政權做對,蘇俄和德國簽訂極其屈辱的《布列斯特條約》,被反對派指為賣國,協約國列強也乘機以支持對德作戰的俄國「愛國者」為由進行干預,在協約國的支持下,多股白軍正在組織起來,他們中著名的有彼得留拉、鄧尼金、高爾察克、弗蘭格爾等白軍,還有一支大約有5萬多人的捷克軍團,此外還有向蘇俄進軍的波蘭軍團。此時的蘇俄已是陷於了內戰之中。在這個時期,托洛茨基被委以蘇俄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重任,負責組建蘇聯紅軍並全權指揮作戰。從蘇俄新政權建立后對托洛茨基的這兩項任命來看,他的確是蘇俄布爾什維克黨中一個最被倚重的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追隨德國的土耳其成了戰敗國,領土被英、法、意和希臘等國瓜分,土耳其面臨著亡國的危機。「不獨立,毋寧死!」土耳其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展開了規模浩大的抵抗運動。這時,一位將軍毅然辭去了賣國的蘇丹政府授予的軍職,以平民身份參加了抵抗運動,他叫穆斯塔法·凱末爾。1919年5月15日,希臘佔領伊茲密爾,使民族災難空前嚴重。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來到安納托利亞,著手組織全民族的抵抗運動。1919年9月4日,在錫瓦斯召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參加的大會,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民族主義組織——安納托利亞和盧梅利亞保護權利協會,並選出以凱末爾為主席的十六人代表委員會。同年底代表委員會駐地由錫瓦斯遷往安卡拉,從此安卡拉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他的推動下,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了莊嚴的土耳其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應該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但是,協約國很快正式佔領了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妥協的蘇丹政府決定解散議會,逮捕凱末爾黨人。凱末爾抓住時機,於4月23日在安卡拉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腦的國民政府。
到1918年7月,巴頓已經組建了6個連的裝甲部隊,並由此成為了美軍裝甲部隊的創始人。在當時,一般人都公認這是美國遠征軍中最厲害的部隊,而巴頓則以遠征軍中「最殘酷的軍紀森嚴的教官」而聲名遠揚。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隨同該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耶爾和默茲-阿拉貢等戰役。他率領兩個營的裝甲部隊參戰,在一次戰鬥中,巴頓竟一個人開著坦克,沖入德軍防線內,差點送了命。戰役結束后,巴頓因為作戰英勇和訓練有功而受到了嘉獎,不久升為上校。潘興對他的評價是「巴頓這小子是一個真正的鬥士」。
喬治·克里孟梭,法國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大名鼎鼎的「老虎總理」。他是法國頑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曾兩度出任總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發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動性,以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和策劃推翻過18個內閣而被稱為「老虎」和「倒閣聖手」。在擔任法國總理期間,他對協約國戰勝同盟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上,作為三巨頭之一,也有巨大的影響,被法國人稱為「勝利之父」。
8月16日,波軍孤注一擲的反擊開始了,面對波軍兇猛的突然襲擊,蘇軍莫里濟集團很快瓦解,接著在莫里濟集團北面的第十六集團軍也在正面波軍和側翼波軍的兩面夾擊下潰敗!西方面軍的第四和第十五集團軍則因失去掩護而無法招架波軍的猛攻,陷入混亂和潰退!6天後,西方面軍的有組織的抵抗不復存在,8月31日,南面利沃夫一線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也開始潰退。9月12日,趁蘇軍立足未穩,波軍恢復了攻勢,到9月28日,波蘭軍隊已經攻佔了平斯克以南到捷爾諾波爾一線地區。10月,波蘭和蘇俄達成了停戰協議,次年3月雙方簽訂了《里加條約》。根據該條約,波蘭人的東部邊界線比華沙之戰前英國人寇松所提出的邊界線向西了一些,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仍劃歸波蘭。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和神權統治,建立了土耳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凱末爾革命后,把君主立憲制變為共和政體,廢黜了封建社會的總頭目蘇丹及其代表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1923年10月29日,新興的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土耳其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凱末爾任總統后,實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1934年實行姓氏九-九-藏-書法后,土耳其國民議會為表彰凱末爾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阿塔圖爾克」授予他為姓,意思是「土耳其之父」。
在聖亞歷山德拉認識的人中,有一個叫拉斯普京的,這個人原本是一個鄉下無賴,後來當了一名苦行僧,給人做一些預測之事,倒也迷惑了許多的人。說來也是奇怪,他說的一些事倒也說對了,更主要的是他擅長催眠術,對於皇儲阿列克謝的病倒還真起了一些抑制作用,因此聖亞歷山德拉把他奉若神明。1912年10月,沙皇一家到波蘭斯帕拉鎮打獵,阿列克謝不小心碰到船舷,隨即出現了內出血癥狀。兩周后病情惡化,御醫們都毫無辦法,皇後向遠在西伯利亞的拉斯普京發去了求救電報,拉斯普京回電說:「上帝已看到了你的眼淚,聽到了你的祈禱。不必痛苦,小傢伙是不會死的。病情並不像您想象得那樣危險,別再讓醫生折磨他。」說來也怪,幾個小時后,皇儲的病情竟奇迹般地開始好轉了。從此拉斯普京成為了皇后的紅人,聖亞歷山德拉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而拉斯普京也從此踏入了俄國的政治場中。由於他的出現,給沙皇的統治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害。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俄國的一切,沙皇尼古拉二世親往前線,留下皇后聖亞歷山德拉管理朝政,聖亞歷山德拉對於處理政務一竅不通,而且又十分迷信拉斯普京,這就使得拉斯普京得以專權亂政,引起了朝里朝外民怨沸騰。在大戰爆發時,拉斯普京曾反對俄國參戰,他曾寫信對聖亞歷山德拉說戰爭將會使她失去一切,而皇后的娘家恰好又是德國,所以中傷她的謠言越來越多,甚至說她是德國派到俄國的間諜。
一條寵物狗、兩隻猴子不僅導致了25萬人的死亡,還將希臘推向了混亂的邊緣。希臘軍隊慘敗后,希臘政府因此而倒台,康斯坦丁一世也於9月27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了義大利的西西里島。1923年1月11日,康斯坦丁一世在西西里的巴勒莫去世,享年54歲。康斯坦丁一世退位后,王位由亞歷山大一世的哥哥喬治二世繼承,1924年,喬治二世因希臘第二共和國的成立而離位,此後,希臘的社會、政治、經濟長期處於危機和動亂之中。
赫爾穆斯·馮·毛奇,德國大將,老毛奇之侄,又稱小毛奇。他出生於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後任德皇威廉二世侍從武官、王牌師師長、德軍軍需總監等職,1906年任德軍總參謀長。他聲稱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為了準備發動世界性的戰爭。
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然而,凱末爾革命畢竟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凱末爾黨人一方面依靠工農,一方面又限制和鎮壓工農,對土耳其共產黨人進行鎮壓。1939年,凱末爾死後,土耳其政府又與英、法兩國簽訂了互助條約,投入了英法帝國主義的懷抱。凱末爾竭盡畢生的精力創建了土耳其共和國,矢志不渝地為把土耳其建成現代文明國家而奮鬥。長期的戎馬生涯和繁忙的國事使凱末爾的肝臟和腎臟受到嚴重損害。1938年11月10日,病魔奪走了凱末爾的生命,他的遺體被安放在安卡拉的拉薩特山崗上。1953年,為紀念土耳其共和國的創始人穆斯塔法·凱末爾而建的紀念館落成,凱末爾的遺體也遷移至此。該館是一座茶色的巨大石質建築物,牆壁上刻有凱末爾勸勉民眾的嘉言,內殿中有列柱圍繞,在內殿之中有一塊黑色大理石墓碑。土耳其有一項特別的規定:任何來訪的國家政要,都要首先到凱末爾的墓前敬獻花圈,來表達對這位土耳其民族英雄的敬意。
在當時的英國,喬治五世是唯一具有政治經驗而又超脫于黨派之爭的政治家。人們稱他為「水手國王」,他喜歡水上運動,有病時還在參加英國的快艇比賽,比賽的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自己的海軍制服,容光煥發,彷彿又回到了青年時代。除了賽艇和體育活動之外,喬治五世還愛好集郵,早在英國海軍軍校學習時,他就對集郵產生了興趣,在1891年的吉尼斯目錄中就已經記載了許多他收集的珍品。
1918年初,工作出色的馬歇爾被提升為第一師作戰處中校處長,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1918年8月,馬歇爾等人負責制定的聖米希爾進攻計劃獲得採用,稍後他又獨自製定了獲勝的默茲-阿爾貢進攻計劃。在整個大戰期間,馬歇爾一直在積極謀求前線部隊的指揮職務,但師長布拉德將軍則明確表示;「我不能批准他的要求,因為我知道馬歇爾中校特別勝任參謀工作。」馬歇爾的出色表現引起了總司令潘興的格外注意,隨後將他從第一師調到駐在法國肖蒙的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工作,被提升為上校的馬歇爾開始負責協助潘興制定作戰計劃。對於馬歇爾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每天都在為一支數百萬人的大軍做著計劃和組織工作,諸如新兵訓練、武器設備以及處理同法軍和英軍的複雜關係等,在那些日子中,培養了馬歇爾同各種人打交道的能力。在「一戰」中,潘興並不缺少可以倚重的良將之材,這些初露鋒芒的軍人在未來的「二戰」中都將成為一代名將,負責協助潘興制定作戰計劃的馬歇爾上校便是其中的一個。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土耳其的國父,被尊稱「阿塔圖爾克」,就是「土耳其之父」的意思。1895年他升入瑪納斯提軍事預備學校,1916年晉陞為將軍。在1918年奧斯曼帝國衛國戰爭中,凱末爾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國的鬥爭中,在他的推動下,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了莊嚴的土耳其獨立宣言《國民公約》。
三人中,勞合·喬治最年輕,他性格歡快,面色紅潤,有一雙漂亮的藍眼睛和一頭蓬亂的白髮,他不但年輕,而且身體好,適應能力強。威爾遜為遵守自己提出的原則焦慮成疾,克里孟梭為法國的需求徹夜不眠,勞合·喬治卻接受挑戰和危機而不斷進步。就連一個從未認可過他的保守黨人也不無敬佩地說:「無論會上發生什麼,工作多麼艱難,責任多麼重大,勞合·喬治先生總是處於最佳狀態——經常發表高明而毫無惡意的評論以戲弄同僚。」已經78歲的克里孟梭,雖已滿頭白髮,但仍像只野獸般兇猛,真不愧他的「老虎總理」的外號。而勞合·喬治也百般糾纏,一點兒都不犧牲本方的利益。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后,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阿爾薩斯、洛林、薩爾等地。日本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人們通常認為勞合·喬治只不過是個機會主義者。克里孟梭曾把他看作英國律師,他說:「他為了打贏官司什麼手段都用。必要的話,他還會用自己前一天駁斥過的論據。」善於發現他人缺點的威爾遜認為勞合·喬治缺乏原則,他希望能和不像勞合·喬治那麼狡猾的人打交道,因為他老是「拖沓敷衍,妥協讓步」。實際上,勞合·喬治很講原則,但又同樣講求實用,他不願在堂吉訶德式的荒唐行動上浪費精力。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勞合·喬治與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及美國總統威爾遜勾結在一起,操縱和會,力圖按帝國主義意圖重新瓜分世界。英國不願意聽任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與自己抗衡,不贊成過於削弱德國,給了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以可乘之機。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條大街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花崗岩雕像,一位身著戎裝的威武軍人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目光炯炯地望著前方。他就是芬蘭獨立運動的英雄,也是歷史學家評價極高的軍事家、政治家、芬蘭元帥和芬蘭共和國總統——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男爵。他為自己的國家而進、而退、而流亡,他的雕像至今仍高高矗立在他曾守衛過的赫爾辛基。

圖為英國遠征軍在開戰第一周開赴法國時的情景。
西線危急,蘇軍年輕的傑出將領圖哈切夫斯基臨危受命,針對波軍兇猛的進攻,圖哈切夫斯基果斷採取以攻對攻的策略,整個7月,蘇聯紅軍氣勢如虹,紅軍強悍的戰鬥力和圖哈切夫斯基本人機敏果敢的指揮藝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整個歐洲都驚恐地關注著圖哈切夫斯基的攻勢,人們驚呼:拿破崙復活了。蘇軍大舉向波蘭境內挺進,在一個月內就向西推進了近500公里,到了8月的第一周,蘇聯紅軍已經推進到了華沙城下,形成了一條大體由北向南沿維斯瓦河從普維茨克到利沃夫與波軍對峙的新戰線,波蘭陷入了危急之中。紅軍已兵臨華沙城下,波蘭的失敗近在眼前,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蘇維埃代表在大勝之餘並沒有提出太苛刻的條件,只不過要解除波蘭能用於發動戰爭的武裝。英法兩國都認為波蘭已無路可走,建議波蘭接受蘇俄的和平條件,但是畢蘇斯基拒絕了,他知道這樣的條件對他代表的地主和資產階級政府而言,就意味著死亡。
亞歷山大一世短暫的一生中有兩個插曲,一個是軍事上的,另一個就是愛情上的。就在亞歷山大一世在軍事上取得了許多成就之際,他的婚姻問題卻引起了一場風波。1919年11月,亞歷山大一世與被視為平民的女友阿絲帕西婭·曼諾斯私定終身並要私奔,這件事對希臘來說無異一場爆炸性的事件,眼看承載了希臘民族「偉大理想」的國王要因為愛而毀掉一切國家大業,首相韋尼澤洛斯立刻出面干涉,迫於輿論的壓力,身懷六甲的阿絲帕西婭被迫暫時離開了雅典,直到問題解決后,她的婚姻才最終得到合法化,不過阿絲帕西婭不能被承認為王后,只被稱為「曼諾斯女士」。
臨時政府為了平定巴黎公社,便與普魯士簽訂了賣國的條約,割地賠款。作為一名新當選的代表,他反對同普魯士簽訂的和平條約,並因此辭去了議員的職務,以表抗議。臨時政府與普魯士簽訂條約后,普魯士放回了被俘的10萬法軍,臨時政府利用這支軍隊,鎮壓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被鎮壓后,克里孟梭辭去了區長的職務,在巴黎重操舊業,繼續當他的醫生。4年後,克里孟梭擔任了市議會的議長,並被選為眾議員,不久便成了激進派的領袖。在法國的那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中,克里孟梭有著較高的政治威望,作為激進派的代表人物,他不斷抨擊溫和派的政府。他在議會質詢時,發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動性,曾導致了好幾屆內閣總理垮台,從而獲得了「倒閣能手」和「老虎」的綽號。
當了14年軍官,換過多處駐地,兩赴菲律賓,兩進國民警衛隊。無論在哪裡,馬歇爾都能得到上級的讚賞。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忠誠可靠,可儘管如此,他仍是一名中尉,他的上司哈古德將軍1916年在有關軍官能力的報告中寫道:「馬歇爾理應在常規軍中任准將職,推遲一天任命,軍隊和國家就遭受一天損失。」但是,提升軍官委員會只是給了馬歇爾上尉軍銜。1917年是美國歷史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年,美國背棄了喬治·華盛頓關於不捲入聯盟的忠告,參加了一場「結束戰爭的戰爭」,美國的軍隊作為「保證世界民主制度安全的十字軍」,被派往歐洲戰場,馬歇爾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在美國組成遠征軍開赴歐洲戰場時,喬治·馬歇爾只是美國步兵第一師參謀部的一名臨時中校,他當時的任務是使第一師師部隨時了解前沿陣地的情況,檢查部署和物資給養,密切注意部隊的士氣。馬歇爾執行任務認真,因而他更經常地是待在前沿戰壕,而不是在指揮所。
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東面的俄羅斯、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於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作戰,因此,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施利芬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法國與俄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而產生了一個大胆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國。長時間以來,法國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陣地擴建準備,其中包括貝爾福、埃皮納爾、圖爾、凡爾登等大型要塞,它們構成了防禦陣地的主要支撐點,這一陣地由數量眾多的法軍以各種方式駐守,給德軍進攻帶來很大困難。為了應對德國的軍事威脅,法國的軍事工程師還以沿著240公里法德邊界的4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爾福、埃皮納爾、圖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法國人在那條防線上做好了迎戰的全部準備,進攻不要指向這些大型要塞,向這些堅固陣地發起進攻是不大可能的,攻克這些要塞需要大量的攻城裝備、時間和精力。在這條防線上唯一沒有設防的是凡爾登以北約32公里的地方,那裡是中立國盧森堡和比利時以及崎嶇的阿登森林。

二、「統帥是天生而不是任命的」——小毛奇

雖然這對致力於「海間聯邦」計劃的畢蘇斯基而言並不是他發動蘇波戰爭時想要的,他甚至稱這份條約是「懦弱條約」,因為這標志著他的「海間聯邦」計劃的壽終正寢,可對於已經被戰爭拖得筋疲力盡的波蘭來說,勉強也可以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了。華沙之戰把畢蘇斯基推上了事業的巔峰,使他的野心和慾望進一步膨脹。1926年,他在波蘭建立起了軍事獨裁政權,1935年病逝。畢蘇斯基作為民族英雄被載入了波蘭歷史,儘管後人對他的評價幾經變化,但直到今天,華沙畢蘇斯基廣場仍然是波蘭獨立的象徵。

七、波蘭獨立之父——約澤夫·畢蘇斯基

凱末爾於1881年5月19日出生於巴爾幹半島的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他天資聰穎,個性倔強。在伊斯蘭教會學校讀書時,他受不了學校里宗教氣氛的約束,就瞞著家裡去投考薩洛尼卡陸軍預備學校,那時他才13歲。以後,他又依次升入馬納斯提的陸軍軍官學校和伊斯坦布爾的軍事學院。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傑出的軍事能力。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發動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地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的軍隊,並以傑出的能力解放了國家,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凱末爾進行了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
由於在薩卡里亞戰役的失敗,希臘軍隊在小亞細亞已喪失了取勝的可能,第二年3月,列強在巴黎開會提出了停火建議,希臘接受了停火,但穆斯塔法·凱末爾則堅持要求希臘的軍隊撤出小亞細亞,列強拒絕了其要求。於是土耳其軍隊於8月向士麥那發起了總攻,並於9月份佔領了士麥那,在士麥那的希臘難民被土耳其驅逐。到此為止,希臘的「偉大理想」在無限接近成功頂峰的地方,突然間再次跌落谷底。
德軍的強大力量來自於它的組織,所有成員都訓練有素、作戰機敏。作戰準備是其最為關鍵的一點,多年來德國人在這方面費盡心機、刻苦鑽研,所有最新研發出來的技術都將得到應用,包括用火車快速地把士兵或糧草運送到各個前線,兵工廠里不斷地製造令軍隊威力更強大的新式武器等等。
老毛奇開始走馬上任之時,正是商業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工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百萬大軍的裝備得到改善,而且由於交通事業的革命,使軍隊的機動能力也有極大提高。線膛火器射程和殺傷力的提高,勢必會引起戰術和戰鬥樣式的變革。老毛奇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他清晰地覺察到了這一變革在理論上的意義,並試圖將其應用到制訂未來動員和進軍的計劃中去。他敏銳地追蹤後膛步槍和後膛裝葯的線膛炮這些新式武器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電報、鐵路這些新生事物在軍事上的應用。毛奇明白,過去依靠統帥在戰場上即興作出性命攸關的決策的方式已經落伍了,在一個工業時代,指揮官要調動方方面面的社會因素來打一場仗,也要受這些因素的制約。所以戰爭不能是即興的,必須是理性的,戰爭可以事先規劃,而且必須事先規劃。在老毛奇的默默努力下,「普魯士總參」這個軍事機構被漸漸發揚光大,他重新改組了普軍,為他們配備了新式武器,建立了強大快捷的鐵路系統。經過一番努力,普魯士軍隊實力飆升,堪稱歐洲一流,毛奇所想要的,是一部真正高效率的軍事機器,而他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任期當中,普軍統一了命令文書的用語和格式、戰略戰術原則等,使德國的軍隊真正成為了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
在「施利芬計劃」中,施利芬假想法軍會首先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這兩個地方在普法戰爭中被割讓給了德國,法國人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必會傾其全力將其奪回。基於這一點,德軍用一定的左翼牽製法軍,用強大的右翼借道比利時、荷蘭或盧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可一舉拿下巴黎。久經沙場的魯登道夫對這個計劃有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類似旋轉門一樣的動作,法軍在德軍左翼越深入,越用力向前推旋轉中的另一扇門,德軍右翼的迴旋軍力打擊在法軍背部的力量就越大。但是魯登道夫在欽佩之餘也有些擔心法國人會不會按照施利芬的腳步去跳舞,把戰鬥的結果寄託給不確定的敵人當真是可行的嗎?

接任施利芬職位的是陸軍元帥赫爾穆斯·馮·毛奇,但他也是讓「施利芬計劃」慘淡收場的人。
停戰之後,德斯佩雷先負責指揮巴爾幹地區的協約國軍,1920年之後,又調任到土耳其,指揮在土耳其的協約國軍隊,一年後他返回法國,被授予了法國元帥的軍銜。在和平年代中,德斯佩雷曾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42年7月,病逝於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古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的遺體被移葬在拿破崙墓附近。
在和會期間,這位78歲的老人每天要接待50個人,日理萬機,但跟他打交道的人感覺在戰爭中都沒有像現在和談時這麼難受。在簽訂和平協議時,克里孟梭主張讓德國永遠不能翻身,甚至主張把國界線劃到萊茵河,結果遭到了英美的一致反對而沒能實現。在巴黎和會期間,法國的盟國對法國的頑固、貪婪和強烈的報復心非常惱火,但事實上,英國得到了想要的——德國艦隊和主要殖民地,而美國與德國也被大西洋遠遠隔開。只有法國,還得面對著德國,法國渴望報仇和賠償,但更需要安全,沒有人比克里孟梭更明白這一點。戰爭結束后,法國政府確認了克里孟梭在戰爭中的功績,指出他為法國立下了偉大的功勛,從此被法國人稱為「勝利之父」。但緊隨其後,克里孟梭在法國開始受到攻擊,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則稱他為「被國家敬之為神的瘋子」。

1870年9月1日普法兩軍在色當會戰,法軍被困色當,9月2日法軍失敗投降。
針對失敗主義情緒以及反戰運動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為反戰而掀起的罷工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克里孟梭上台後,不僅對舉行反戰罷工的工人毫不留情地進行鎮壓,而且也不肯輕易放過前幾屆政府中的一些所謂的「失敗分子」。為此,他把前內政部長馬爾維驅逐出了法國,並把前總理卡約關入了牢房。在他的高壓政策下,全國上下一時間很少有人再敢提和平兩字。在漫長的一生中,克里孟梭堅持自我不可戰勝,他的敵人聲稱他歪斜的眼睛和殘忍的性格是匈奴人遺傳的。克里孟梭的特點是獨斷專行,實際上是實行個人獨裁,對國內的反戰力量堅決鎮壓,當聽說德軍同意停戰協定時,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雙手抱頭而泣。77歲的他高喊:「我總算等到了這個復讎的日子!」戰後的和會原本是要在一個中立國舉行的,以免因仇恨而失去公正,但在克里孟梭的再三要求下,最後才定下來在巴黎舉行。在和會上克里孟梭被推舉為大會主席,為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張肢解德國,要求德國償付巨額賠款。當其他國家提出異議時,他不是拍案反對,就是以退出會場相威脅,使會議多次陷入停頓和僵局。但是法國的實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國作出一些讓步。
約澤夫·克萊門斯·畢蘇斯基,這個近代波蘭歷史上獨立運動的出色領導人兼開國元勛,這個在維斯瓦河奇迹般擊敗俄軍而挽救過波蘭的軍事統帥,這個後來依靠軍事政變上台的強人獨裁者於1867年12月5日出生於俄屬波蘭的維爾諾城日洛夫村一個破落但卻擁有愛國傳統的小貴族家庭,他的父母實際上是立陶宛人,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與生俱來永不言敗的秉性使他從少年時起就立志以波蘭的獨立為終身事業,少年時的他曾經在維爾紐斯的一所俄羅斯體校讀書,正巧與後來成為蘇聯克格勃創始人的捷爾任斯基同校。
在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一方后,塞爾維亞軍隊面臨著德國、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軍隊的三面圍攻,正好又趕上疾病流行,塞爾維亞軍隊嚴重減員,在人員和補給日漸匱乏的情況下,損失慘重的塞爾維亞軍隊不得不翻越高山,撤往阿爾巴尼亞地區,塞爾維亞全境失陷。病重的普特尼克被解除了職務赴尼斯休養,第二年在尼斯病故。

五、「戰略空軍之父」——世界空戰先驅杜黑

在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工作的日https://read.99csw.com子里,馬歇爾學會了如何處理好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際關係,也學會了如何忍受來自作戰部隊的軍官對總參謀部人員慣有的種種奚落、批評、反感和蔑視。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才幹得到了潘興將軍的高度讚賞和終生信賴。在大戰結束前,潘興將軍提拔馬歇爾擔任第一集團軍的作戰處長,並報請他晉陞為準將。遺憾的是,沒等晉陞報告批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落下了帷幕。為此,馬歇爾不得不又苦苦等了18年之久,直到1936年才被晉陞為準將。
1937年,蘇聯最高人民法庭開庭審訊所謂的「托洛茨基反蘇案」,托洛茨基作為「人民公敵」被缺席判處死刑。蘇聯情報部門針對托洛茨基策劃了多起暗殺行動,蘇聯內務部還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暗殺托洛茨基的小組。雖說托洛茨基躲過了多次暗殺,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厄運,1940年,這位「蘇俄紅軍之父」在家中被他當作朋友的蘇聯情報部門特工拉蒙·麥卡德殺害。托洛茨基在臨死前留下的遺囑是「我堅信,第四國際必勝」,但他所說的「第四國際」與其說是一個政治組織,還不如說是一種在無產階級先鋒黨領導下的革命必勝的歷史前景,在沒有人去實踐的情況下,到現在只能是煙消雲散了。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籤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在這三巨頭中,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自1908年就熟識了。克里孟梭覺得勞合·喬治對歐洲和美國無知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而他留給勞合·喬治的印象則是「令人討厭、脾氣暴躁的野蠻老頭」。勞合·喬治說,他發現在克里孟梭的大腦中「沒有仁慈、尊重和友好」。

尼古拉二世的囚照。他身後是看管他的布爾什維克看守。
普特尼克出生於塞爾維亞列別里察河畔的克拉古耶瓦茨,他的父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年輕時的普特尼克曾在塞爾維亞炮兵學院學習,畢業后以少尉軍銜從軍,在1876年塞爾維亞與土耳其的戰爭中,雖然塞爾維亞軍連連失利,但普特尼克卻以他突出的表現而在塞爾維亞軍中初露頭角。1885年,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開戰,塞爾維亞戰敗,作為師參謀長的普特尼克在戰爭結束后被指派到塞爾維亞的陸軍參謀學院深造,畢業后不久出任塞爾維亞軍總參謀長,被授予將軍軍銜,並幾次擔任塞爾維亞的陸軍大臣。在擔任陸軍大臣期間,普特尼克致力於塞爾維亞軍隊的建設,在他領導期間,大力改善了塞爾維亞軍隊的武器裝備,也加強了軍隊的職業技能訓練,使塞爾維亞軍隊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部隊。
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巴頓首先去參觀英法的坦克訓練中心,熟悉了這種武器的性能和用法。然後他就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這也就成為關於美國坦克的基本文件了。他在報告中論述了坦克的構造、修理、維護及兵員的訓練和戰術等問題,當時主要的思想就是使用坦克支援步兵來突破對方的防線。巴頓在駐法美軍中參与了美國第一支裝甲部隊的創建工作,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他本人也由少校被升為中校。巴頓當時的任務是訓練和指揮兩個坦克營,這兩個營將組成美軍坦克兵的第一旅。這時的巴頓已經喜歡上了坦克這種威力巨大的戰爭武器,他越來越相信,沒有坦克便無法打開敵方陣地的缺口。殺人的武器很多,但他相信,坦克最能致敵于死命。
聖亞歷山德拉在1894年4月與尼古拉訂婚,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是在那一年11月初去世的,年僅26歲的尼古拉成為了俄國的新沙皇。因為聖亞歷山德拉當時是跟著俄國皇室一起伴隨著亞歷山大三世的遺體回到俄國的首都聖彼得堡的,於是社會上就有了謠言,說新皇後會帶來不祥。1894年11月26日,聖亞歷山德拉和尼古拉在聖彼得堡的冬宮中正式結婚。兩年後,尼古拉和聖亞歷山德拉在莫斯科舉行了規模龐大的加冕典禮,正式成為了俄國的沙皇和皇后。但是在這次加冕典禮上出現了不祥的事,鑲滿鑽石的聖安德烈勳章銀鏈從沙皇尼古拉的肩膀上滑落到地上。在加冕典禮完成之後,按照傳統向民眾分發禮物時出現了擁擠,結果導致了上千人的死亡。這些事情對於迷信的俄國人來說都是不祥的徵兆,這使得聖亞歷山德拉在一開始,就陷入了不受歡迎的處境中。
俄國內戰爆發后,布爾什維克黨陷入嚴重危機之中,新政權剛剛建立時期,彼得格勒只有不到5000人的赤衛隊,而莫斯科還要少,只有近4000人,而且這些由工人組成的赤衛隊並非正規軍,基本上是沒有多大戰鬥力的。1918年1月中旬,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列寧把這個在當時最為重要的任務交給了托洛茨基。3月間,托洛茨基就任蘇維埃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趕快組建出一支部隊來,列寧給他的任務是要組建一支300萬人的蘇俄紅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身為師長的德斯佩雷從摩洛哥奉調回國,出任法國第一軍的指揮官,駐紮在邊境城市裡爾,歸朗勒扎克將軍指揮的第五集團軍統轄。戰爭爆發后,按「施利芬計劃」從比利時攻入法國的德軍使英法聯軍的防線迅速陷於崩潰之中,在桑布爾河,法國第五集團軍被德國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擊潰,1914年8月23日晚,朗勒扎克指揮的法國第五集團軍在未接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從桑布爾河防線全面撤退,僅10天之內,整個戰線就有30多萬法國官兵傷亡和被俘,此時的法軍只能被迫向凡爾登和默茲河方向退卻。8月25日,信奉進攻的德斯佩雷指揮敗退中的部隊對德軍展開了局部的反攻,並在馬里恩堡的戰鬥中成功突破了德軍的封鎖,使得法國第五集團軍得以順利撤出。在法軍的一片敗退中,德斯佩雷的反攻行動得到了法軍統帥霞飛的讚賞,後來法國官方為尋找替罪羊,指責朗勒扎克的擅自撤退,在霞飛解除了朗勒扎克的職務后,德斯佩雷在9月份被任命為第五集團軍的指揮官。在第一次馬恩河會戰中,德斯佩雷指揮的法國第五集團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在小莫蘭河大胆的夜間進攻不僅促成了德軍的失敗,而且也促使謹小慎微的英國遠征軍加入了法軍的攻勢中。在馬恩河會戰結束以後,德斯佩雷被提升為東集團軍群司令。1916年,約瑟夫·霞飛失去了對法國軍隊的指揮權后,德斯佩雷曾是法軍總參謀長的候選人之一,但他在競爭中敗給了羅伯特·尼韋爾。1917年,德斯佩雷被任命為駐守香巴尼地區的法國第六集團軍的指揮官。在1917年10月的「香巴尼戰役」中,為了消除德軍在拉魯耶爾、沃克賽翁、沙維尼翁等高地防守的「馬爾邁松突出部」,並拿下馬爾邁松附近可據以控制艾萊特河谷及其渡口的各支撐點,法軍第六集團軍在西線戰場實施了局部進攻戰役。德斯佩雷在馬爾邁松成功地指揮了有限的攻勢,迫使德軍從克拉翁訥至沃克賽翁全線撤過艾萊特河。
1月28日,芬蘭革命委員會宣布暴動開始,1月29日,工人赤衛隊迅速佔領了芬蘭的各個國家重要機構,並組建了「人民委員會」。在芬蘭的內戰中,實際上是俄國和德國兩方勢力在較力,在芬蘭的赤衛隊中,有著俄國人的介入,而在曼納海姆組建的芬蘭政府軍中,也有著德國人做骨幹。當時德國和俄國是仇家,德國當然希望自己的鄰國俄羅斯分裂才好,所以在芬蘭的內戰中德國支持芬蘭獨立。在德軍戈爾茨將軍的援助下,曼納海姆鎮壓了芬蘭革命。1918年5月16日,歷時3個月的芬蘭獨立戰爭結束,芬蘭政府軍在首都舉行了閱兵式,參政院在赫爾辛基大教堂廣場向曼納海姆表示謝意。隨後芬蘭政府同德國簽訂了政治和軍事協定,但德軍總參謀部軍官的到來使曼納海姆失去了自主權。曼納海姆這時覺得「一戰」勝負未定,而且德國敗相已露,如果德國戰敗了,芬蘭也沒啥好處,因而反對投靠德國的政策,反對白衛軍濫殺無辜,結果被迫辭去了芬蘭軍隊總司令的職務。
後來與托洛茨基成為政壇上的死敵、當時也是作為革命組織領導者之一的斯大林曾說過:「起義的一切實際組織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揮之下完成的,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衛戍部隊能夠迅速地站到蘇維埃方面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之所以搞得這樣好,黨認為這首先要歸功於托洛茨基同志。」

十五、「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

1921年8月,希臘軍隊近10萬人,在康斯坦丁一世的直接指揮下,向薩卡里亞河以東的土軍前沿陣地發起進攻,整個戰役在約100公里長的地帶展開,土耳其新政府的領袖凱末爾也親赴前線,這是一場關係到雙方命運的大決戰,雙方的士兵幾乎懷著同樣堅定的決心投入到這場廝殺中,一方面希臘人在為幾個世紀夢想的實現而戰,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則在為本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戰。激戰中,土耳其的陣地多次陷入危急之中,就連凱末爾本人的一條肋骨也被流彈打斷,但凱末爾仍然繼續指揮作戰,土耳其軍隊至死不退,大戰到9月10日,希臘軍隊終於被擊潰了,歷時近一個月的薩卡里亞戰役以土耳其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

1918年末,薩洛尼卡前線上,受了輕傷的士兵乘坐卡車從急救站轉移到其他地方。
皇后與拉斯普京的關係成了緋聞,報刊添油加醋,把他們的關係描寫得聳人聽聞,關於出生於德國的皇后、親德國的拉斯普京與德國諜報機關有染的消息不脛而走。其實,凡是了解亞聖歷山德拉的人,都不懷疑她對俄國的忠誠與熱愛。她對一位女侍官說:「俄國是我丈夫和我兒子的俄國,我們一片心全拋在這個國家上了。」1916年,拉斯普京被一夥皇族給刺殺了,但這時,俄國革命的風暴也即將爆發。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革命后成立的俄國臨時政府將尼古拉全家幽禁在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讓他們遠離首都,以避免遭受傷害。1917年11月,俄國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奪得了政權的布爾什維克把沙皇一家遷到紅軍控制下的葉卡捷琳堡。這時的俄國正陷於內戰之中,白衛軍的部隊開始逼近葉卡捷琳堡,沙皇一家被布爾什維克士兵在伊帕切夫別墅的地下室集體槍決。遇害者有沙皇夫婦、四個女兒、一個兒子、一名醫生、三名僕人。被殺死的四位公主分別是:22歲的長女奧莉佳,20歲的塔吉雅娜,瑪麗亞19歲,阿娜斯塔茜雅17歲,最小的王子阿列克謝才14歲。聖亞歷山德拉一家被槍殺后,屍體被澆上汽油焚燒,殘骸被扔進一個廢棄礦井中。蘇聯解體后,這些人的殘骸被找到后重新遷葬到聖彼得堡的大教堂中。2008年,俄羅斯最高法院為俄國的末代沙皇一家「平反」,稱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族慘遭滅門是當時政治鎮壓運動的犧牲品。
「固守過去不會對我們的未來有什麼教益,對未來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杜黑是一位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他一生積極進取,在空軍還處於幼年時期時就不顧來自各方面的非難,衝破傳統的束縛,大胆預見了「飛機這一新技術成就用於戰爭,必將引起戰爭的革命,將出現新的武裝力量——空軍,新的戰爭領域——空中戰場,新的戰爭樣式——空中戰爭」。杜黑認為,任何戰爭樣式都取決於當時的戰爭技術手段,飛機由於可以在三度空間中自由飛行,因而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由於不受地面障礙約束並具有極快的速度,是一種出色的進攻性武器,因而能夠自由選擇攻擊點並能調動最大的打擊力量,使敵軍沒有時間調動援軍應對,所以可以確信,飛機將完全改變迄今已知的戰爭樣式。杜黑的文章發表后產生了很大反響,有贊同,有懷疑,然而更多的是反對和諷刺,因為在那個時代,戰爭仍是以陸地和海洋為戰場,陸軍主導論、步兵決勝論和制海權理論在軍事界佔據著主導地位,許多目光短淺的高級指揮員對杜黑的理論根本不屑一顧。也難怪,當時的空戰只不過是「空中碰撞」,後來的發展那不是尋常人所能想象到的。因而,杜黑的努力並不為上級所賞識,相反還要時常遭到他們的無端指責,在這一點上,他與美國的空軍先驅米切爾倒是境遇相同。
18歲那年,喬治和他的哥哥維克托王子分別開始接受不同的訓練了,作為王位的繼承人,維克托王子被派到陸軍學習,而喬治王子的一生則選擇在英國皇家海軍中做一名職業軍官。18歲的喬治王子長得還是很帥氣的,金黃色的頭髮,白皙的皮膚,一雙明亮的藍眼睛透著單純,而且他的嗓音特別高,在同伴中是個十分顯眼的人物。表面上看去他給人的印象是有些脾氣暴躁,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很善良的。24歲時,喬治王子就成為了一艘魚雷艇的艇長,兩年後又升為海軍中隊長。在這之後不久,因為一場大病,使喬治王子離開了海軍去接受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剛剛與瑪麗公主訂婚的維克托王子卻死於肺炎。對於哥哥的早逝,喬治王子非常難過,曾對他的奶奶維多利亞女王說,在這個世上沒有誰能夠比他對維克托的感情更深的了。

十二、法國的「老虎」總理——喬治·克里孟梭

曼納海姆祖籍瑞典,出生在圖爾庫附近洛烏希薩里一個貴族家庭,1882年,15歲的他進入哈米納武備學堂,1887年進入彼得堡尼古拉騎兵學校學習,1889年,高大英俊的曼納海姆以第六名的成績畢業,加入沙皇騎兵近衛軍團。1896年5月,尼古拉二世與皇后在莫斯科舉行加冕典禮,曼納海姆是沙皇四名貼身衛士之一,此後擔負皇后費奧多羅夫娜的保衛工作,由少尉遞晉為中校。1906年3月,俄軍總參謀部交給曼納海姆一項秘密任務,要他混進法國科學家保羅·佩里埃特率領的考察隊,潛入中國進行間諜活動。在為期兩年的考察活動中,曼納海姆橫跨了中國8個省份,行程1·4萬公里,收集了大量重要情報。此後曼納海姆的仕途一帆風順,1911年擢升少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曼納海姆同德軍激戰在波蘭戰場上,歷任騎兵師長、軍長等職,1917年7月晉陞為中將。1917年沙俄爆發「十月革命」,仇視革命的曼納海姆于當年9月辭職回到芬蘭,12月6日芬蘭宣布獨立后,曼納海姆返回赫爾辛基。
波蘭,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它的輝煌,在10~18世紀,與立陶宛大公國組成聯邦的波蘭王國曾是歐洲幅員遼闊的大國之一,但它在18世紀末期就已經被俄國、奧匈帝國和普魯士瓜分乾淨。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地圖上已經沒有它的位置了。但是,波蘭人不想生活在外國人的統治之下,很早的時候,波蘭人就組織過一些愛國組織,與俄國的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宣揚反封建、反沙皇思想。拿破崙曾經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劍,一種是思想,而思想最終總是戰勝劍」。當革命從一種意識變為思想的時候,其本身就擁有了不可戰勝性。當時沙皇明令禁止這些組織進行任何形式的活動,也取締了不少,不過這些做法都治標不治本,革命者就是野草,春風吹又生。與所有搞民族獨立的人一樣,畢蘇斯基所有的心思就是復國——恢復波蘭全盛時期的版圖。畢蘇斯基是個民族主義者,他從來也沒隱瞞這一點,在1918年底波蘭復國后他曾經有過一段自白:「同志們,我與你們一同搭乘社會主義的紅色電車,在一個稱作『獨立』的站點下車,而你們也許會繼續坐在車上,直到電車抵達你們希望的那個終點站,但是從現在開始,各位相互稱呼為『先生』吧!」
為了完成列寧所提出來的組建300萬軍隊的任務,托洛茨基採用強迫動員的方式;為了加強軍隊的紀律性,托洛茨基頒發了一系列的條令,並恢復了軍事法庭的死刑;為了提高部隊的指揮能力,托洛茨基僱用了有軍事專業知識的舊沙俄軍官。此外,托洛茨基還在蘇俄紅軍中創建了政委制度,從連一級到總司令的各級政治委員主要由布爾什維克的黨員骨幹擔任。政委制度的出現,使這支新組建成的軍隊完全掌握在了布爾什維克黨的手中。
1919年9月,馬歇爾隨潘興將軍凱旋歸國,得勝回朝的將士們受到一片熱烈的歡迎之後,一切歸於平靜。馬歇爾戰時臨時上校的軍銜被取消,仍當回他的上尉,並留在了潘興手下任職,不久後晉升為正式少校。這次晉陞並未使他高興,只是使他感慨:他當了整整18年的軍官,還只是少校而已。1927年,馬歇爾被調往本寧堡步兵學校任職,這是馬歇爾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他在這裏傾心培養造就了一批傑出的青年軍官和教官,當時受到馬歇爾賞識的共有160多人,他們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因功成為將軍,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奧馬爾·布萊德雷、約瑟夫·史迪威等。1936年8月,馬歇爾被晉陞為陸軍准將,任第三步兵師第五旅旅長,終於步入了將官的行列。但此時的他已經56歲了,已經開始打算過退休后的生活了。
戰爭是來不得任何虛假的領域,巴頓是一個對部下要求極為嚴格的軍人,榮譽法則是巴頓帶兵理念的最為素樸的本質。巴頓在美軍中有一個外號,叫作「赤膽鐵心」。他的部下說:「這個外號最能反映巴頓的尚武個性,他用這四個字,把他的部隊鍛造成美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在戰術上,巴頓要求他的部屬必須樹立進攻意識,「記住,要用火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要在運動中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這句話成為巴頓一輩子堅持的基本作戰理念。1919年戰爭結束后,巴頓被派往米德堡,在那裡的訓練中心與他的同學艾森豪威爾相遇並建立了友誼,後者此時正在負責美國國內的坦克兵訓練。這兩位曾討論如何將裝甲兵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機動兵種,從此不再受行動遲緩的步兵的牽制。
在當時的法軍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進攻學說,而德斯佩雷就是這種進攻戰主張的堅定支持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進攻戰術並不是很實用的,這使得他在第三次埃訥河戰役中,被德國名將魯登道夫徹底擊敗,德斯佩雷因此而受到了各方的指責,不久就被解除了職務。但這次災難對於德斯佩雷來說倒是因禍得福,他被調到馬其頓出任該地協約國軍隊的指揮官,這時他的對手已不是德軍而是保加利亞的軍隊。1918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德斯佩雷所指揮的進攻戰在瓦爾達爾附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而使保加利亞在9月底要求停戰。其實這個時期同盟國已是強弩之末,協約國的軍事進攻已是勢不可擋的了。在收復塞爾維亞的戰鬥中,德斯佩雷協助塞爾維亞部隊從奧匈帝國手中奪回了貝爾格萊德后,隨後揮師多瑙河一線,匈牙利在11月4日被迫投降,德斯佩雷在巴爾幹地區可以說是幾乎兵不血刃就佔領了當地那些同盟國戰線的小國。
在說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人們往往和坦克聯繫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可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要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在德文中,「閃擊戰」由「閃電」和「戰爭」這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
亞歷山大一世因被猴子咬傷而引起的敗血症而去世后,韋尼澤洛斯曾勸說亞歷山大的弟弟保羅繼承王位,但遭到了保羅的拒絕,保羅不想在他的父親和長兄都在的情況下繼承希臘的王位,在隨後的大選中,韋尼澤洛斯的自由黨遭到慘敗,韋尼澤洛斯黯然下台。經過全民公投,幾乎一致支持康斯坦丁一世複位,於是康斯坦丁一世又被迎接回來,於1920年12月重新登上了希臘國王的寶座。康斯坦丁一世再次即位時,希臘正與土耳其進行著第二次希土戰爭,希臘軍隊已經深入到小亞細亞半島,康斯坦丁一世命令希軍繼續深入,並準備一舉攻下土耳其新政府的所在地安卡拉。
如願以償的聖亞歷山德拉終於嫁給了尼古拉,但這也意味著她必須放棄從前的宗教信仰,改信俄羅斯的東正教,這一點她也做到了,後來還變為了狂熱的東正教徒。
老毛奇的勝利使他獲得豐厚的物質獎勵,作為在兩次對外戰爭中立下大功的他,德意志帝國的國會獎勵其一筆豐厚的賞金,老毛奇用這筆賞金購置了在西里西亞的克萊騷莊園,埋藏在他心中很久的一個夢終於實現了,那就是回到鄉村,重新獲得曾被他的父親揮霍掉的田園。在他的眼裡,貴族沒有地產是不可想象的,也不可能持久。老毛奇一生著有《毛奇軍事論文集》和《軍事教訓》等軍事著作,對世界軍事史影響很大,很值得後人研究。可以說,西方軍隊中流行的「委託式指揮法」、「閃擊戰」等理論,都是從老毛奇那裡首開先河的。晚年時的毛奇依然充滿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精神,宣揚所謂的「沒有戰爭,世界就將沉淪于唯物主義」的理論。1891年4月24日,老毛奇病逝于德國柏林,但以一名傑https://read.99csw•com出的軍事家受到了後人的永遠敬仰。
維克托王子的早逝,徹底改變了喬治的生涯,作為僅存的王位繼承人,他被封為「約克公爵」,進入上院,並在27歲那年開始接受新的教育。這時他學習的內容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開始學習英國的憲法和德語。他的奶奶維多利亞女王非常關心他的婚姻問題,28歲時喬治結婚了,他的新娘就是未過門的嫂嫂瑪麗公主。在隨後的時間中,他們有了4個男孩和1個女兒,使皇家的王位繼承有了保證。36歲時,喬治被封為威爾士親王,作為英國王儲,喬治出訪了英國的屬國加拿大、紐西蘭、愛爾蘭、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國家,成為了一位挺不錯的的公眾演說家。

八、大器晚成——喬治·馬歇爾

小毛奇與信心十足的施利芬伯爵完全不同,他顯得優柔寡斷,經常擔心自己是不是過於輕率,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由於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施利芬計劃」有一部分內容已經過時,參與制定「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是德軍參謀部中具有傑出戰略頭腦的魯登道夫,他認為「施利芬-小毛奇計劃」是好的,取決於在關鍵時刻實施「指揮的藝術」,至於小毛奇能否勝任這一重任,則無人能對此給予回答。經過八年的苦心經營,到1914年5月,小毛奇認為戰爭的全部準備工作已經完成,6月1日,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急切心情,公開發出了戰爭的叫囂:「我們已經準備就緒,戰爭對我們是越快越好!」戰爭爆發后,出於擔心,在指揮作戰時,他削弱了德軍的右翼而加強了左翼,同時在大戰最為關鍵的時刻把西線的兵力調往東線,這一切都違背了「施利芬-小毛奇計劃」的精髓。他現場改動的後果,很快就在隨後的戰鬥顯現出來了,其擅自調兵和對正確部署的擅自更改使得德國軍隊陣腳大亂,這就已經註定了德國在「一戰」的敗局。
「施利芬-小毛奇計劃」最終放棄了通過荷蘭南部林堡省的想法,以便把荷蘭排除于戰爭之外。為在亞琛與林堡附近的荷蘭邊界之間的狹窄地域迅速騰出大量部隊用以進攻,小毛奇計劃將實施一個大胆的行動。計劃規定,戰爭一旦打響,立即以奇襲方式奪取比利時現代化的列日要塞,這對於這個處處謹小慎微的人來說實屬一個驚人的決斷,此舉一旦失利,人們肯定要質問是誰命令實施的,對此小毛奇心中十分清楚。拋開作戰計劃,有一點小毛奇肯定是做對了的,那就是他非常重視鐵路運輸,為打好這場計劃中的速決戰,小毛奇在提高德軍進攻能力上頗費了一番心血,他尤其重視鐵路網的建設並將其全部納入軍事軌道,每條線路由一名參謀負責。他甚至命令,不經總參謀部的批准,不得鋪設或改變任何線路,在小毛奇的大力促動下,德國鐵路網的建設獲得高速發展,在大戰中,德軍的高速調動,也得益於德國發達的鐵路網路。小毛奇始終沒有放棄速戰速決的思想,短期戰爭的魔力使他著迷。他曾多次說過,無論如何必須爭取實施機動戰,必須進行會戰,而絕不能發展成為陣地戰。小毛奇努力與海軍司令部協調陸海作戰計劃,並督促海軍艦隊立即投入作戰,但並未見效。同時,他還加強了與奧匈帝國總參謀部的聯繫,維也納現在已大體上知道,德國在兩線戰爭中將首先在西線迅速奪取勝利,而後再以全力對付東線。
在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支持下,芬蘭成立了一個叫中央革命委員會的組織,該組織在芬蘭的工人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在當年11月,該革命委員會自行成立了赤色工人「糾察隊」,並宣布舉行全國性大罷工。面對這樣的情況,芬蘭現行政府在1918年初開始著手組建警察和軍隊,以用來對付工人赤衛隊的行動,但它需要有一個總司令,於是就選擇了曾經在沙俄軍隊中做過高級軍官的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

這是「二戰」期間巴頓在西西里島戰役之前的攝影照片。
老毛奇的全名是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他是德國總參謀部最著名的參謀長和軍事戰略家,德軍總參謀部這個效率極高的戰爭機器就是在他的手中完善起來的,他是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打敗奧軍和法軍的實際組織指揮者,為了與他的侄兒小毛奇相區別,故把他稱為老毛奇。和許多普魯士的名門一樣,毛奇也是出身於軍人世家,只是在他之前,他的家族的名氣不那麼顯著罷了。毛奇的父親曾經在腓特烈大帝軍中當中尉,愛上一位漢堡銀行家的女兒,因為未來的岳父不希望自己的女婿是軍隊的低級軍官,所以於1796年從軍中退役,在德意志北部海港城市呂卑克定居下來。後來因為經商務農均失敗,不得不再次從軍,加入丹麥軍隊當了一名少校。老毛奇在10歲時就被送進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6歲時獲得了丹麥皇家近衛軍少尉軍銜,也就是說他成了丹麥的一名下級軍官。1821年在參觀過柏林之後,老毛奇確信小小的丹麥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魯士才是他施展宏圖的理想之處。1822年3月,毛奇通過考試加入了普魯士軍籍,成為了駐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第八近衛師的少尉軍官。一年以後,他又通過考試,進入了普魯士軍事學院,當時學院的院長就是著名的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少將。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了帷幕,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分贓大會——巴黎和會——在法國巴黎正爭論不休地繼續著它的議程,一位來自波蘭的將軍約澤夫·畢蘇斯基,帶著世界聞名的鋼琴家揚·帕德雷夫斯基趕到了會場,他們是作為一個在地圖上尚不存在的「新國家」——波蘭第二共和國——的臨時元首和總理,前來爭取戰勝國的承認的。

列夫·托洛茨基是布爾什維克運動的領導人,也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組織者。
1917年4月,此時已升為上尉的巴頓隨潘興到了法國,仍然做他的副官。他把在這位將軍的參謀部里任職視為一種榮譽。但不久他就發現,自己不受拘束的性格和喜歡冒險的精神,使他很難安心於美國遠征軍那龐大而複雜的司令部中的生活,於是向潘興提出要去前線作戰。剛好這時潘興正思考在美軍中建立一支坦克部隊的問題,他聽完巴頓的請求后,給出兩個職務供巴頓選擇,一是去指揮一個步兵營,二是去組建一支坦克部隊!巴頓選擇了去坦克部隊,可這時美軍的「坦克部隊」還連一點影子也沒有呢,坦克作為一種剛剛出現在戰場上的新式武器,它的實際用途還沒有被實踐所證明。1917年底,巴頓正式接到命令去坦克部隊任職,他第一次接觸到坦克時,並不喜歡它,把它稱為「帶軲轆的棺材」。
1864年初,普魯士與丹麥之間的戰爭爆發,老毛奇作為總參謀長在統帥部做些協助指揮部隊的工作。按照他的作戰計劃,普軍對丹麥軍採取鉗形攻勢,很快就擊敗了丹麥。1866年初,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迫近,普魯士國王特地發出指令,這次戰爭的軍事命令直接由老毛奇發給戰地各軍,而無需再通過軍政部,這成為了總參謀長直接指揮軍隊的開端。毛奇把所有鐵路動員起來,迅速將兵運到了邊境。在初期戰鬥中,普軍步兵利用新型擊針式步槍和新型戰術,在絕大多數地區取得了勝利。7月3日,各路普軍按老毛奇的計劃從不同方向在戰場上集中,當毛奇在望遠鏡里看到普魯士的幾路大軍按計劃趕到會戰地點時,他對普魯士國王只說了一句:「陛下今天不僅贏得了這場戰役,而且贏得了整個戰爭。」普奧七周戰爭最後的結局是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當和約剛剛簽訂的時候,毛奇已擬訂出與法國的戰爭計劃。普奧戰爭之後,毛奇因功晉陞中將軍銜,而且進入了最高決策圈,這時毛奇已經65歲了,而總參謀長這個位子,當時地位仍然不高,要想繼續晉陞,正常途徑是去擔任陸軍的軍長,但按照他這個年紀和過去的指揮職務經歷來看,已不太可能,因此毛奇提出退休的要求。但普魯士國王在戰爭中看到了毛奇的能力和對軍隊建設的貢獻,堅決駁回了他的退休請求。
1920年11月,義大利最高軍事當局正式承認杜黑的理論,晉陞杜黑為少將,並責成陸軍部出版杜黑的著作《制空權》。1922年,他參加了墨索里尼組織的「向羅馬進軍」的行動,墨索里尼奪得政權后,邀請他出任義大利航空部部長。由於不願為政務纏身而妨礙自己自由發表見解,杜黑於1923年辭職,離開了他曾想盡職終生的軍隊,專事空軍理論的研究,晚年筆耕不輟,又出版了3部學術著作,發表很多學術文章。制空權理論具有劃時代意義,杜黑制空權理論問世后很快引起各國的普遍重視,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空軍建設的指導思想。儘管由於杜黑缺乏實踐,他的理論有很大的預測性、主觀性和片面性,但它給世界軍事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杜黑最先系統地闡述了建設空軍和使用空軍的思想,創立了制空權理論,被稱為「戰略空軍之父」,其空軍理論至今影響著現代戰爭。他和英國「皇家空軍之父」特倫查德元帥、美國空軍先驅米切爾將軍一起被譽為「世界空戰三大先驅」。1930年2月15日,杜黑因病在羅馬悄然離開人世,享年61歲。
在內戰期間,作為紅軍之魂的托洛茨基不僅僅只是建立紅軍,同時還在指揮紅軍,他在裝甲列車上設立了自己的指揮部,賓士在各條戰線上。這位從沒打過仗的紅軍統帥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在敵人的炮火和飛機的轟炸下,仍然能夠鎮定自若。當時在托洛茨基的手下已經聚集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像伏龍芝、布瓊尼、葉戈羅夫和圖哈切夫斯基等,這些以後的著名將領在當時都不過30歲左右。在那些身經百戰的白軍老將們的眼中,這些人只不過是些毫無軍事經驗的娃娃,但是托洛茨基就是依靠這些「娃娃」將領,先後平定了各路白軍,打出了蘇維埃紅色政權的一統天下。
1915年初,大力宣傳和強調飛機重要性的杜黑由於一貫言詞坦率,對保守思想的批評不講情面,人際關係日趨緊張。他常常在公開場合指責陸軍部的官僚們沒有洞察未來的戰略眼光,不能為未來戰爭的需要發展航空兵,陸軍部認為,杜黑的言論嚴重違背了他們的既定政策,損害了他們的權威,因而解除了杜黑的航空營長職務。不過,杜黑並未因被解職而泄氣、退縮,他還是堅定地認為,未來必將證實他的論斷,給制空權一個應有的地位。1915年5月,當義大利正式參戰時,卡普洛尼設計的三引擎重型轟炸機已準備交付使用,杜黑也出任米蘭步兵師參謀長。8月,義大利製造出40架「卡普洛尼-300」重型轟炸機,這是杜黑等飛機作戰理論主張者對保守思想鬥爭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促使杜黑開始醞釀戰略轟炸思想。當時世界各國空軍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杜黑的理論許多是帶有預測性的。比他小十歲的美國航空兵軍官米切爾這時與他一樣,同時看到了空戰的未來,他與杜黑遙相呼應,接連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介紹戰略轟炸理論,主張美國應當建立獨立的空軍,並將文章彙編成書,取名《空中戰爭論》,和杜黑那本奠定製空權理論基礎的著作一起風行於世界,引起各國對空軍建設的關注。
波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挽救自己了!瀕臨絕境的畢蘇斯基擬訂了一個十分大胆的反攻計劃,因此創造了後來被人們稱為「維斯瓦河上的奇迹」的蘇波華沙之戰。國破家亡的前景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激勵了畢蘇斯基和他部隊中的每一名軍官及士兵,使得波軍的士氣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仍然比較高漲,在高漲士氣的激勵下,畢蘇斯基指揮的波軍開始了出其不意的反擊!在這之前,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已經向波軍發動了兇猛的進攻,8月3日,第四集團軍佔領了羅姆日,第十五集團軍佔領了奧斯特羅夫,第三集團軍推進到西布格河,第十六集團軍佔領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到8月8日,紅軍已逼近華沙外圍陣地,前鋒距華沙僅有10公里。但就在這時,紅軍的指揮員讓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們認為勝利也經是確定的了,不但做出了分兵出擊的決策,而且對波軍可能的反擊毫無防範。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美國陸軍上將,戰略家。1901年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一戰」中任作戰處長、軍參謀長,戰後曾任潘興將軍的副官、本寧堡步兵學校副校長。「二戰」期間任陸軍參謀長,主持制定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美軍和美英聯軍的重大戰役計劃。1944年12月晉陞為五星上將,戰後曾任國務卿和國防部長,曾被杜魯門譽為「美國所造就的最偉大的軍人」。1897年9月,不滿17歲的馬歇爾跨入了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有所謂的南北兩強:北是位於紐約州的西點軍校,南即是弗吉尼亞軍校。與著名的西點軍校的最大不同是,弗吉尼亞軍校的畢業生並不能保證都可以成為美國陸軍的軍官。1901年,在馬歇爾以名列第六的優異成績畢業時,院長希普將軍認為:「如果喬治·馬歇爾被任命為陸軍軍官,將會青雲直上,遠遠超過西點軍校的一般畢業生。」
普魯士軍隊在普奧戰爭中的勝利,極大地震撼了整個歐洲,同時也使當時不為人們所重視的總參謀部名聲遠揚。這是這個世紀普魯士取得的第二個巨大勝利,它是一個具有堅忍不拔意志和科學工作態度的總參謀部的集體的力量,這是在歐洲戰史上第一次由處於第二位的、負責計劃和參謀的參謀長所取得的偉大勝利,而不是由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統帥和總司令取得的。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這一次老毛奇被賦予了對普魯士軍的指揮全權。毛奇採用鐵路進軍、協同配合、分割包圍等戰術,一舉擊敗了混亂一團的法軍。當色當會戰開始時,毛奇對普魯士國王威廉說:「近衛師進攻了,我祝賀陛下取得本世紀最偉大的勝利。」9月2日,拿破崙三世率10萬法軍投降,老毛奇驅兵直逼巴黎城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在凡爾賽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最終統一了,一個強大的德國從此出現在歐洲的大陸上。
巴頓是一位性情中人,愛憎分明,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這是一位一生都追求完美的人,是無論何時都有著濃烈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榮譽感的典型軍人,勇敢與機智深深地浸入他的血液之中。巴頓於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軍官家庭,他的父親老巴頓曾參加過美國的南北戰爭。巴頓18歲時進入了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了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在西點軍校畢業后,隨即以少尉軍銜被分配到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巴頓曾希望能到歐洲投入法軍參戰,但未獲批准。一年後他被調往布利斯堡,被分到了潘興將軍的麾下。1916年,潘興將軍率領一支部隊深入墨西哥追剿土匪,把巴頓帶在身邊做臨時副官。這時的巴頓身兼數職——助理情報官和司令部發令官,並且還要親自擔負傳令和聯絡的工作。每次戰鬥他都身先士卒,贏得了英勇的美名。
58歲的小毛奇一當上德軍總參謀長,便加緊了對戰爭的準備,在制定德軍新的作戰計劃時,他基本上繼承了自己的前任施利芬將軍的方案,那就是集中主力于西線,先用6~8周的時間擊潰法軍,然後再揮師向東打敗俄軍,在幾個月內結束戰爭。儘管小毛奇並非一個懦夫和無能者,但是讓過於謹慎的他來接手膽大包天的「施利芬計劃」真可謂一個錯誤。生性多疑、性情憂悒的小毛奇既擔心西線左翼的力量過於薄弱,不能抵擋法軍,又害怕東線的防守兵力太單薄,抵擋不了俄軍,因此在他任總參謀長后,對「施利芬計劃」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這個計劃是無法實現的。但是他最終也沒有提出新的思路,而是僅僅對原計劃作了修改,首先縮小了右翼「轉門」的半徑,然後他改變了右翼的行軍路線,繞開中立的荷蘭。他希望通過這一改動能在分秒必爭的階段減少一個可能帶來麻煩的對手,從而制定出了「施利芬-小毛奇計劃」。
列寧對托洛茨基的評價是:「能力最強,但過於自信。」在政治上,托洛茨基實在不是斯大林的對手,從1922年起,在俄共十一大后擔任了總書記的斯大林自列寧病情加重不能參加政治局工作開始,就對托洛茨基進行了排擠,列寧去世后,托洛茨基被安上了「反列寧主義」的罪名,被指責為「篡改歷史,歪曲列寧形象,詆毀列寧主義,抬高自己的身價,妄圖以托洛茨基主義來頂替列寧主義,改變黨的路線」等等。1925年初,托洛茨基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1929年,托洛茨基被逐出國門,又過上了他在俄國「十月革命」前早已過慣了的顛沛流離的日子。不過這對於他來說,畢竟是幸運的,因為那些留在國內的「革命元老」們的命運就比他要慘得多了。
當然,蘇俄內戰的勝利並非只是托洛茨基一人之功,它是國內外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革命理想的動員力、列寧的政治領導和政治謀略,各反對派勢力的互不合作乃至彼此的敵對,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托洛茨基個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1919年,蘇維埃政權頒布法令,把伏爾加河中游的一座城市伊瓦申科沃改名「托洛茨克」,以表彰托洛茨基在革命與內戰中的貢獻,這是俄國革命后第一座以一個領導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

十、「水手國王」——英王喬治五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亞歷山大的父親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在立場上是親德的,但他並沒介入戰爭,而是選擇了中立。但希臘的首相韋尼澤洛斯卻是一心要加入協約國作戰的,結果導致在希臘出現了兩個政府。這時的希臘國土上,已被幾十萬的協約國軍隊強行進駐,1917年5月,依仗著協約國的支持,韋尼澤洛斯的支持者們在塞薩洛尼基舉行了遊行,要求協約國廢黜康斯坦丁一世。6月10日,在協約國軍隊的逼迫下,康斯坦丁一世只好選擇退位。由於作為王儲的長子喬治曾在德國參軍,協約國自然不同意由他繼承王位,康斯坦丁一世只好和長子喬治一同離開了希臘流亡瑞士,而亞歷山大作為康斯坦丁一世的次子繼承了希臘王位,被稱為亞歷山大一世。
「施利芬計劃」在進攻法國時,以距離巴黎285公里的德國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由重兵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般的速度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8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在這個計劃中,比利時的中立地位在施利芬的眼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個通過比利時平原入侵法國的戰略使德軍可以繞開那些難以克服的堡壘,工業化的比利時提供了由鐵路、公路、河流組成的方便的行軍路線,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不設防。施利芬對於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針對德國設的據點感到憤怒,他指責它的存在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比法邊境卻不設防」,至於比利時為什麼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施利芬佯作不知。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聖亞歷山德拉是俄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她的小名叫阿歷克絲,在俄國的東正教教堂受洗后,她按照俄國宮廷傳統,改名為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1917年聖誕節后,曼納海姆擔心俄國革命威脅到芬蘭,遂冒險重返聖彼得堡,並向法國軍事代表處確認芬蘭能否得到法國儲存在俄國北部摩爾曼斯克的武器和軍用物資。在尚未得到巴黎答覆時,芬蘭內戰已經爆發,曼納海姆遂奉斯文胡伍德總理之命趕回赫爾辛基。曼納海姆集結了地方民防隊以及大批工人、農民、農業工人,並收繳了當地俄軍部隊的武器。1918年1月,剛剛獨立的芬蘭議會任命曼納海姆為該國軍事委員會主席和白衛軍總司令,負責鎮壓工人階級發動的武裝起義。

十七、「蘇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


戰爭開始的頭幾周,德國騎兵行進在比利時冷冷清清的棄城街頭。
就在馬歇爾有心要退出軍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的爆發給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1939年9月,美國總統任命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認為,無論願意與否,美國必然要捲入戰爭,他大幅度改組了美國軍隊,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人物充實到第一線,到美軍介入大戰時,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1945年,「二戰」結束后,馬歇爾給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寫信要求卸任,杜魯門接受了馬歇爾的辭呈,1945年11月,總統在白宮為馬歇爾舉行了告別儀式,在他佩戴的軍功章旁邊添上一簇橡樹葉章。1959年10月16日,馬歇爾病逝,全美國舉哀一日。葬禮按其遺言進行,肅穆、簡樸而有序。這位為打敗法西斯建立了豐功偉績的一代英才靜靜地長眠于阿靈頓公墓。
凱末爾呼籲人民不惜一切代價來捍衛民族尊嚴,他說:「如果我們沒有武器戰鬥,我們就要用牙齒和指甲來戰鬥。」很快,他就成為各民族主義組織的領導人。人們不叫他的本名穆斯塔法,而親切地稱他「凱末爾」。在土耳其語中,凱末爾是「正義」的意思。1920年4月,凱末爾黨人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蘇丹政府的賣國行徑。他們成立了臨read.99csw•com時政府,並著手組織正規軍。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進攻,企圖扼殺土耳其的獨立運動。危難時刻,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突破希軍防線,把希軍趕下了地中海,活捉了敵軍總司令。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最終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協約國不得不於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簽訂了《洛桑協定》,正式承認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1920年,美國新出台的國防法案改組了美國陸軍,並且還降低了正規軍官的軍銜,巴頓降為少校,因為不願加入步兵,就又回到了他原來的兵種——騎兵。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美國面臨著戰爭的威協,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裝甲兵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准組建美國的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陞為準將,不久之後,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並被晉陞為少將。
「只有阻礙敵人飛行,才能保證自己飛行。」這是義大利空軍戰略學說創始人朱里奧·杜黑將軍的名言。杜黑是義大利著名軍事理論家、制空權理論的倡導者,曾參与組建義大利陸軍第一個航空營,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任米蘭師參謀長。他曾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飛機對未來戰爭的影響,並首先系統地提出了制空權理論。在《制空權》這本主要著作中,他系統地論述了空中戰爭理論,是空軍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從而在世界軍事理論家之林佔據了不可動搖的一席。杜黑的制空權理論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的空軍建設,尤其對轟炸機的發展有過重要的影響,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軍事博物館的戰爭史展覽大廳里,有一個設計非常精美的專著陳列櫃,櫃中整齊地排列著英、日、法、德、俄等十幾個主要語種的同一著作——《制空權》。

德國高效運轉的鐵道系統是先挫法國再攻俄國之大計的基礎。圖為一支德軍銅管樂隊在為一列即將開動的軍用列車演奏小夜曲,這情景彷彿是戀人依依惜別一樣。
「進攻、進攻、再進攻!」這是「二戰」中德軍信奉的思想,可是在「一戰」中的法國將領路易斯·德斯佩雷,也是這一思想的踐行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精力充沛而且魄力十足的德斯佩雷是法國陸軍中一位很活躍的野戰指揮官,他曾在法國戰線和巴爾幹半島擔任過戰地指揮官,並且博得了一個「玩命的法國人」的綽號。
馬恩河會戰失敗后,小毛奇被解除了參謀總長的職務,兩年後便抑鬱而死。小毛奇是「一戰」的極力發起者,但是他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叔父那麼高明的指揮藝術和協調能力,雖然他的一生並非毫無建樹,但他的失敗使得他那少得可憐的成績顯得毫無光彩了。小毛奇的洞察力是很值得推崇的,但是空有洞察力的他一旦抓住了軍隊實權就足以給自己帶來一場災難,這個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名將,終於只是成為了關於戰爭教訓的教材。當年小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指派為德軍總參謀長時,施利芬對於這項任命曾發出如下的感嘆:「一位統帥已經被放在陸軍的頭上,皇帝若相信他所指派的是一位戰略家,他將完全失望。因為戰略家不是可以指派的,他是天生和命定的。」如果對照戰史,究竟是施利芬伯爵有識人之明,還是德皇真的是錯愛了小毛奇呢?
戰爭期間,當勞合·喬治不得不和克里孟梭打交道時,不得不表示非常欣賞克里孟梭的智慧、堅強和愛國熱情。克里孟梭也勉強應付勞合·喬治,雖然他經常抱怨勞合·喬治沒有教養,這個法國老頭曾嚴厲地說他不是個「英國紳士」。在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英國希望得到海上霸權、殖民霸權,而且希望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等,即大陸均勢。法國希望得到歐陸霸權。美國則想得到世界霸權。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所以,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多月,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吵得不可開交。
有一天,勞合·喬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們每經過一扇門,喬治總是隨手把門關上。「你有必要把這些門關上嗎?」朋友很是納悶。「哦,當然有這個必要。」喬治微笑著對朋友說,「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還是讓人懊惱的失誤,然後,你才可以重新開始。」

這是喬治·馬歇爾在「二戰」末期身穿美國陸軍制服的照片。
托洛茨基被蘇聯驅逐出境后,並沒放棄自己的思想,反而與斯大林唱起了對台戲,他創辦了《反對派公報》,並建立國際托派組織,號召各國的支持者留在共產黨內作為一個左翼反對派以「糾正」黨的路線。1933年以後,托洛茨基認為受斯大林主義支配的第三共產國際已經不可救藥了,於是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於是開始籌建第四國際。在此期間,托洛茨基還一直進行著反斯大林主義的活動,並寫了大量著作反對斯大林,堅持和宣傳他的「不斷革命論」。
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政治上的頭號功臣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而軍事上的頭號功臣則非老毛奇元帥莫屬,因為軍功卓著,老毛奇被譽為「德意志之劍」。與形象強悍的俾斯麥不同,老毛奇看上去像個文弱的書生,但別看其身體瘦弱、不愛說話,一生的經歷也沒什麼傳奇色彩,但他卻是一位威震歐洲的軍事統帥,不但被歷代德國軍人奉若泰山北斗,而且也被其他歐洲各國軍界看作一代宗師。

美國遠征軍的一輛雷諾FT-17型坦克由於沒能跨過圖中這條戰壕而被丟棄。
可以說波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受益者,昔日的侵略者和壓迫者俄國,現在已傷痕遍體、自顧不暇,正面臨著內戰和協約國的武裝干涉,波蘭人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臨時政府首腦畢蘇斯基提出了「從海到海」的口號,即從波羅的海到裏海,全面佔領烏克蘭第聶伯河地區和白俄羅斯,恢復1772年波蘭全盛時曾經擁有的版圖。馬克思曾讚譽波蘭人民是「歐洲不死的勇士」,的確,連華沙的美人魚雕塑也是一手拿劍一手拿盾,與丹麥著名的哥本哈根美人魚溫順的形象完全不同。
喬治不僅僅關心英國的人民,也關心英國所有領地的居民。在他44歲那年,他的父親愛德華七世去世,喬治繼承了王位,被稱為喬治五世。剛繼位時,完全沒有經驗的喬治有些不知所措,多虧了作為王后的瑪麗公主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王后勸他說,作為君主立憲國的一位君主,要超然于黨派政治之外,國家事務放手讓首相和內閣大臣們去辦。喬治五世登位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國際和國內的局勢錯綜複雜,這時的英國雖然政權穩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愛爾蘭的獨立要求就是英國所面臨的非常棘手的問題,搞不好就會導致內戰的爆發。在喬治五世的倡導下,英國政府和愛爾蘭的代表舉行了會談,這次會談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0世紀初,猶太裔知識分子出身的托洛茨基本是個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職業革命家,他並非行伍出身,在俄國的「十月革命」之前也沒有過軍事生涯的經歷。在1905年的俄國革命時期,年僅26歲的托洛茨基被工人群眾推舉為聖彼得堡蘇維埃主席。在1917年的俄國革命中,托洛茨基率領的「區聯派」與列寧派聯合,他本人再次被工人推舉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對於俄國「十月革命」這場20世紀所發生的最重大的社會革命,托洛茨基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十月革命」前夕,他作為彼得格勒蘇維埃負責人被推為布爾什維克黨的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成為攻打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的起義行動總指揮,因此可以說他是「十月革命」軍事意義上的領袖,這也是他指揮軍事生涯的開始。

六、「閃電戰」理論的創始人——施利芬

畢業后的馬歇爾進入了美國陸軍,第二年受領陸軍少尉軍銜並被派往菲律賓,這時在菲律賓駐有美軍3000多人,維持著那塊殖民地的平安,而且戰事已經結束。年輕的馬歇爾服役了兩年,並沒有參加戰鬥,但經歷了叢林環境和疫病的考驗。在這個時期,老成持重和公正無私的他很受上級讚賞,被晉陞為中尉。然而馬歇爾的晉陞到此也就止步不前了,當時美國軍隊晉陞的機會極少,1915年,在菲律賓美軍司令部中,心情沮喪的馬歇爾曾向母校弗吉尼亞軍事學院院長寫信訴說:「在步兵團,沒有任何晉陞機會。所以,我打算辭職。」院長愛德華·尼科爾斯讀完信很震驚,他在回信中寫了幾句安慰的話,最後斷言:「你將成為陸軍中最高級的軍官之一。」馬歇爾這才留了下來,帶著這個中尉的軍銜一直干到1916年,這時的馬歇爾已經36歲。
年輕時的勞合·喬治容貌俊秀,浪漫放蕩,許多風流韻事使寬容的妻子也難以忍受。克里孟梭與女人的緋聞使他名氣大增,而勞合·喬治卻沒有那麼幸運。其情婦的丈夫們多次威脅在離婚法庭上指名道姓起訴他。他的妻子非常堅強,對他忠貞不渝,但最終還是與其分居。她喜歡住在威爾士北部照料她心愛的花園。1919年,勞合·喬治最終與小女兒的家庭教師——年輕的弗朗西絲·史蒂文森——確定關係,她有教養,辦事高效而且很有頭腦,是他的情人、精神伴侶和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英國的王位最早建立於9世紀,在後來的1000多年裡共出現過12個王朝。其中丹麥王朝和諾曼底王朝是由於異族入主英格蘭而造成的。王位在同族男性成員中相傳時,朝代的名稱沿襲不變;王位如果傳至女王的兒子,朝代的名稱就會改變。新的朝代通常是根據執政王的家族姓氏或封地來命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王室在位的是溫莎王朝的喬治五世。喬治五世,全名喬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爾伯特·溫莎,在英國人的眼中,喬治五世是一位「水手國王」,因為早年的喬治五世是作為職業海軍軍人接受教育和訓練的,他的許多性格都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
1916年12月6日,勞合·喬治就任首相,首先建立了由5人組成的「戰時內閣」,目的是要擺脫各部的領導以便全力指導作戰,並把過去各部對內閣負責制改為對首相負責制,以加強首相的職權。1917年4月,美國正式對德宣戰,這對英法是極大的支援。1918年英法軍隊開始反攻,11月初德國接受停戰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1918年12月勞合·喬治再次當選,1919年1月10日組成新政府,次日,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和會三巨頭都帶著各自國家的特色前去談判:威爾遜帶著美國的「仁慈」,確信美國的方式是最好的,並且對歐洲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而有一絲不安和懷疑。克里孟梭帶著法國深沉的愛國精神、勝利的安慰以及對德國復興永遠的憂懼。勞合·喬治則關心英國的殖民地及其強大的海軍。每個人都代表國家的利益,同時也代表個人,他們的成敗、勞累、疾病和喜好都會影響和平方案。
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城郊外的一棟別墅里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61歲的老人被人用冰鋤給砸死了,這位死者就是在20世紀蘇俄極具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物——「蘇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施泰因,是俄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之一,同時也是蘇聯紅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亞歷山大一世是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與他那位來自普魯士王室的索菲王后的次子,他於1912年畢業於希臘軍事學院,並參加了兩次巴爾幹戰爭,是一個很有軍事天分的青年。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普特尼克出任塞爾維亞軍總司令,在馬其頓戰役中,普特尼克以出色的指揮,大敗土耳其軍隊,迫使土耳其軍不得不連連後退,對整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普特尼克又以他的傑出指揮才能指揮塞爾維亞軍打敗了保加利亞第三和第四集團軍。可以說,普特尼克在當時的巴爾幹地區,是一名很傑出的軍事統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普特尼克正在奧地利的巴特格萊貝格接受治療,在奧匈帝國的戰爭動員期間,他被布達佩斯官方抓住。但是,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下命令不僅讓老將軍走人,而且還安排一列專門列車送他回貝爾格萊德。大戰爆后,由於健康原因,普特尼克只能坐在火車上用地圖指揮塞爾維亞軍隊作戰。8月12日,近20萬的奧匈軍隊進入塞爾維亞境內,按照普特尼克的指揮,塞爾維亞軍有計劃地徐徐後撤,一直撤到適合普特尼克戰術需要的地方為止。然後塞爾維亞軍在近50公里寬的戰線上對奧軍展開了反攻,迅速擊潰了奧軍的中路,崩潰的奧軍逃回了德里納河的對岸,取勝的塞軍又轉向了奧軍的左冀,一舉擊潰了左冀奧軍,僅半個月,普特尼克利用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敗了奧軍的第一次進攻,把裝備精良的奧軍趕回到他們的出發地。9月初,普特尼克指揮塞爾維亞軍打進了奧匈所控制的波斯尼亞,對奧軍第六集團軍的補給線構成了嚴重的威協,奧匈波斯尼亞總督波蒂奧雷克為此大受斥責,用了幾個月才把入侵的塞爾維亞軍打了回去。
1929年11月24日,88歲的克里孟梭死於旺代省故居。他的遺囑是這樣寫的:「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葬在我父親貝雅曼·克里孟梭的墓地旁邊。我的遺體應當直接從太平間送到墓地,不進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儀式的葬禮。我的墳墓應與我父親的一樣,不立墓碑,只安一圈鐵柵欄即可。」
1841年9月,克里孟梭出生於法國旺代省一個偏僻鄉村的一個小紳士家庭,家境不錯,自家有座祖傳的莊園。青年時期的克里孟梭基本上是在農民中間度過的,他的父親貝雅曼是當地的一名醫生。位於法國西部的盧瓦爾河下游的旺代省是法國各省中受傳統影響和宗教影響較深的省份之一,也是一個比較保守落後的地方。該地區環境優美,卻有暴力歷史。總的來說,這裏的人總是站錯立場:在天主教勝出的宗教戰爭中,他們是新教;法國革命中,他們是天主教徒和保皇派。克里孟梭一家是少數中的少數,他們是共和黨,激進而且堅決反對教士。但作為醫生的邦雅曼由於社會接觸面廣,思想比較開明,他不相信宗教,而且擁護共和,曾因反對路易·波拿巴復辟帝制而被發配到土倫監獄服刑。

十一、俄羅斯最後一位皇后——聖亞歷山德拉

作為老毛奇的智囊,施利芬的仕途算得上是一帆風順。自戰爭學院畢業之後,他的才華便為參謀本部的高層所重視。當時的參謀本部中地位最為重要的當數軍事歷史局,軍事歷史局從來被視為參謀總長的智囊,其局長也被視為未來參謀總長的候選人。1884年,在老毛奇的支持下,施利芬出任參謀本部軍事歷史局局長,先後擔任了老毛奇與瓦德西的智囊角色,並於1891年出任參謀總長。作為德軍的頭號指揮官,施利芬一生中從未實際指揮過戰爭,而是致力於戰爭的研究與戰略的推演,令其大名流傳於每一所軍事院校的,是那份鼎鼎有名的、制定於1905年前後、以迅速消滅法國為目的的「施利芬計劃」。

紐約市內慶祝勝利的遊行隊伍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歸國的美國士兵受到了熱情的款待。
「施利芬計劃」要求右翼部隊主力自動員下達后第12天前打開列日通道,第19日拿下布魯塞爾,第22日進入法國,第31日達到提翁維爾-聖康坦一線,第39日攻克巴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由於判斷俄國軍事力量的充分動員需要6~8周,因此,「施利芬計劃」中要求德國在這一時間內徹底擊敗法國。對這一計劃,甚至施利芬本人也有力不從心之感,他知道自己的偉大計劃並非一種必勝的公式,那實在是一種極端冒險的賭博。他常說,對於這樣的偉業我們還是太弱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繼任人——謹小慎微的毛奇將軍——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對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實力的1/3,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時,他們在馬恩河之戰中被擊退了。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新成立的政權首先面臨著的艱巨任務就是要退出世界大戰。在德軍兵臨城下,而俄國經濟崩潰、軍隊瓦解的情況下,托洛茨基被委以重任,去和德國人進行關於停戰的和平談判。由於德國人所提出來的停戰條約實在是過於苛刻,最初的托洛茨基並沒有接受列寧關於馬上簽字的主張,而是附議當時多數的意見,採取了不戰不和的態度,並拒絕在蘇德和約上簽字。但在德國人隨後發起的進攻中,在俄國處於危亡之際,洛茨基最終還是站到了列寧的一邊,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儘管《布列斯特和約》是一個條件十分苛刻的屈辱性條約,它使蘇俄喪失了近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的簽訂使蘇維埃俄國擺脫了戰爭,鞏固了政權,並粉碎了協約國企圖利用德國之手扼殺蘇俄的陰謀。1918年11月13日,即協約國對德停戰協定簽字后兩天,蘇俄政府宣布廢除了這個屈辱性的條約。
施利芬伯爵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軍官的典型代表,他從不允許自己偏離追求殘酷戰爭的「美德」,他甚至還會在聖誕夜向他的屬僚們提出一個戰術上的問題並要求在聖誕節后的第一個周日就聽到回答。但是與他在戰爭方面深謀遠慮相比,政治方面他卻特別盲目。就像同時代的絕大多數德國軍人一樣,他駁斥了克勞塞維茨的著作《戰爭論》,認為它是一本「只有教授們才去看的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施利芬是一個奇怪的角色,他在戰爭開始時就已經去世了,但卻對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都造成了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德國所有的軍事行動中,都能看到他的「陰影」。施利芬在任期間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但是他兢兢業業,殫精竭慮地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了一個系統的對歐洲的作戰方案,即歷史上著名的「施利芬計劃」。

十三、「玩命的法國人」——路易斯·德斯佩雷

1918年11月,德國簽署了投降書,戰爭結束了,當沙俄、德國和奧匈三大帝國在同一時間宣告崩潰時,為獨立而鬥爭了100多年的波蘭人突然發現他們可以有機會復國了,畢蘇斯基匆匆忙忙地將四五個自行宣布獨立的團體整合進了一個聯合政府,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臨時政府的元首。隨即又匆匆趕到了法國巴黎,因為那時在巴黎正在開一個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會議,畢蘇斯基要借這個天賜機緣完成他的復國大業。出於對戰後德國的削弱和對蘇聯的抑制,協約國成全了畢蘇斯基的心愿,巴黎的協約國會議依據「民族自決」承認了波蘭的獨立,但波蘭的所有邊界都還未最終確定。波蘭將俄、德、奧屬地區合併,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紅白兩色國旗在華沙古城廣場升起,波蘭人民在經歷了123年的亡國之痛后,終於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了自己的國家,自此,11月11日的獨立日與5月3日的憲法日並列為波蘭國慶節。
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時,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塔托伊的王室墓園中,希臘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即源於亞歷山大一世的名字,亞歷山大一世曾於1920年造訪了這座「一戰」期間被希臘軍隊奪取的城市。康斯坦丁一世復辟后,亞歷山大一世的妻子阿絲帕西婭·曼諾斯被康斯坦丁一世冠以「亞歷山大公主」的稱號。亞歷山大一世有一個遺腹女,名為亞利山德拉,她是後來的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的王后。
克里孟梭從小受父親影響,在思想上也是主張共和、民主和新聞自由。和父親一樣,他學醫出身,也和父親一樣,他從不看病。對他來說,學習始終是位於寫作、政治活動和戀愛之後的。還在學生時代起,他便在報上發表評論文章,並積极參加反對拿破崙三世的活動,結果像他的父親一樣,也被關進了監獄,好在時間不算長,只關了他70多天。1866年初,克里孟梭以《時報》通訊記者的身份到美國,在共和黨人嚮往的自由之地美國待了很長時間。旅行練就了他流利的英語,在一所女子學校教授法語時,他結識了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女孩瑪麗·普拉莫。她可愛單純,非常傳統保守,並最終成為他的妻子。他帶她回到法國,但他們的婚姻並不持久。瑪麗·普拉莫一直住在巴黎,靠帶美國遊客參觀博物館補貼微薄的養老金過活。分手后,她幾乎沒有再見過克里孟梭,1917年她去世后,克里孟梭不無遺憾地說:「她嫁給我真是個悲劇!」

圖為赫爾辛基的芬蘭議會大廈。
從19read.99csw.com18年波蘭剛獨立開始,它就先後與立陶宛、捷克、烏克蘭發生了邊界衝突,對此,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評論道:「巨人的戰爭結束了,侏儒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而畢蘇斯基針對波蘭未來的邊界的劃分與走向的解釋是:「我們在西方所能得到的所有土地都要依靠協約國——要達到能夠擠壓德國的程度,而在東方的邊界則要靠波蘭人自己去確定了。」從1919年4月開始,波軍對蘇俄進行了一系列試探性的攻擊,當時俄國紅軍的主要精力放在東、南兩線,無暇西顧。這使得波軍進展順利,先後攻佔了維爾紐斯、明斯克等重要城市,戰場上的勝利使得波蘭人忘乎所以,1920年4月25日,在協約國集團的大力支持下,畢蘇斯基率軍向蘇俄發動了直接進攻,協約國對波蘭的這次進攻寄予厚望。在開戰的最初4個月內,波蘭軍隊取得了一些戰果,接連的勝利和蘇軍並不強烈的抵抗,讓畢蘇斯基相信,他離實現自己夢想的海間聯邦的計劃已經為時不遠了。最後波蘭和蘇俄進行了和平談判,但談判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因為波蘭人的目標是恢復1772年的邊界,對待新獨立的波蘭,蘇俄政府還是給予承認的,但蘇俄並不認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
老毛奇是個愛好寫作的人,1841年,他曾發表了一篇論述西部邊界問題的文章,當時的他從純軍事角度指出,普魯士地處歐洲中心這一不利的地理位置,而且被列強所包圍,隨著普魯士的不斷壯大,周邊列強以一種複雜的或者說是一種充滿嫉恨的心情注視著它。即使在和平時期,普魯士也必須像一支面對強敵的大軍,常備不懈,嚴陣以待,並提出德意志各民族應聯合起來。他的這種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的想法與後來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不謀而合。那時的德軍總參謀部平時主要負責測繪製作地圖,研究軍史中的經驗教訓,總結戰爭的規律,戰時則負責軍隊的軍需供應和為司令官起草命令、計劃行軍道路等輔助工作,實際上也就是一個調研及後勤機構,作為參謀總長的老毛奇並沒有軍令權,他只是對普魯士戰爭部長負責,他也沒有出席內閣會議、晉見國王的權力,這與德國後來主宰軍事大權的總參謀部的職能和地位是根本不同的。
24歲的亞歷山大在父兄被逼出走的情況下接掌了希臘王位,這位年輕的國王在軍事上也算是個比較傑出的人物,在他即位后希臘立即加入到了戰爭之中,1918年,希臘動員了25萬軍隊,在馬其頓、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戰線發起強大的攻勢。在北方擊敗了保加利亞和奧匈的聯軍,收復了保屬馬其頓、伊庇魯斯、色雷斯,南面從土耳其人手中收復了愛琴海諸島,而且跨海作戰,大軍遠征小亞細亞,收復了士麥那,並深入安納托利亞腹地直逼安卡拉。
走向社會的畢蘇斯基很快就就投身於政治運動中,1887年,他因被指控策劃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東西伯利亞,1892年回來后,他參加波蘭社會黨,成為該黨領袖,並創辦了該黨的機關刊物《工人》。1906年,波蘭社會黨發生分裂,畢蘇斯基成為該黨右派的代表人物。1908年畢蘇斯基脫離社會黨,開始致力於發展武裝組織。兩年後,在奧方當局的支持下,畢蘇斯基成立了類似於軍校的步兵協會,專門用於培養反對沙俄的武裝人員,並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為「一戰」爆發時的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一戰」爆發前夕,畢蘇斯基提出:「現在只有劍才能夠決定國家的命運。」並預言:波蘭將會隨著戰爭的爆發而獨立,俄國將會被結盟的德國與奧匈帝國所擊敗,而勝利者也終究會被法國、英國和美國所制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畢蘇斯基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實現他一生理想的絕好機會,他迅速帶領一支小部隊越過邊境,隨後組織起波蘭兵團,配合奧軍對俄國作戰。儘管他們的實力並不大,但為了利用其牽制俄軍,同盟國任命他為同盟國所扶植的波蘭王國的戰爭部長!可是畢蘇斯基並不是真心為同盟國賣命,他與同盟國不過是因為在反俄問題上的共同性而走到了一起,他需要借同盟國的力量光復俄屬波蘭,而同盟國則需要畢蘇斯基的武裝對俄作戰,對此心知肚明的畢蘇斯基為將來打算,暗中與協約國的英法兩國通信,宣稱他的人馬只對俄國作戰,而不會攻打同屬協約國的英法兩國。
因為他有偉大的叔叔老毛奇,加上其德皇威廉二世的侍從武官出身,性格軟弱的他超越許多比他更能幹的人出任了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除了蒙其叔父老毛奇的福蔭外,他長年在德皇身邊,倍受重視,深體德皇之意。他與皇親國戚們的關係非常融洽,獲得德皇的信任與王公大臣們的喜愛,他自知難以擔此重任,但德皇威廉二世卻當面應允「戰時我會代而行之」的話語,在不太熟悉軍事的情況下,小毛奇開始主持「一戰」初期的「施利芬計劃」的修改與實施。像小毛奇這樣一個沒進過軍事學院,沒進入過基層部隊,沒參加過任何軍事行動的人開始了領導一國軍隊的歷程,拿威廉二世的話來說,光是老毛奇留在他身上的遺風就足以嚇退任何對手!這位愛慕虛榮的德國皇帝致力於建設一支看起來威武雄壯的軍隊,賞心悅目是他的第一目標,因此一大群貴族子弟充當了軍事高官,就像福勒所說的那樣,德國的失敗是從威廉二世登基時就開始的。
托洛茨基很快就顯示出了他那非凡的組織能力,雖說他從未加入過行伍,但搞起軍事來,他還是很了不起的,僅僅在3個月內,就迅速從無到有打造出了一支紅色隊伍,到了當年初夏,已建成了一支30多萬人的蘇聯紅軍,到了秋後,紅軍的隊伍猛增到80多萬,而到了年底的時候,已經超過了100萬!列寧曾對他的朋友、著名作家高爾基欣慰地說道,除了托洛茨基,誰還能給我迅速地打造出一支上百萬人的強大軍隊?

1923年1月,在德國拒絕支付戰爭賠款后,法國部隊進入魯爾。
「一戰」結束后,在巴黎和會上,希臘的首相韋尼澤洛斯對北伊庇魯斯、色雷斯、士麥那及附近地區和佐澤卡尼索斯群島提出領土要求,但這些要求大多遭到其他協約國的反對。
1920年8月,土耳其政府被迫同協約國簽訂了使奧斯曼帝國四分五裂的《色佛爾條約》,通過這個條約,希臘從土耳其那裡獲得了包括阿德里安堡和加利波利半島在內的全部色雷斯地區、愛琴海諸島以及士麥那附近地區,希臘國土達到了自獨立以來的最大疆域。但《色佛爾條約》遭到了土耳其人民的反對,這是一個不可能被接受的條約,土耳其民族運動領導人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安卡拉建立了新的土耳其政權,新成立的政權拒絕承認《色佛爾條約》。在英國的慫恿下,1920年10月,韋尼澤洛斯下令士麥那的希臘軍隊向凱末爾的軍隊開戰,第二次希土戰爭爆發。
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克里孟梭也被吸引到激進的知識分子、記者和藝術家雲集的巴黎。這時他的思想早已是全盤美國化了,極力主張在法國也實行像美國那樣的共和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軍慘敗,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心浮動。當年9月,巴黎爆發革命,拿破崙三世的政權瓦解了,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宣布恢復共和制,並決定繼續對普作戰。隨著拿破崙第三帝國垮台和第三共和國的興起,參政的大門向克里孟梭和其他一些激進的政治家敞開著。克里孟梭自稱是個頭腦敏銳、充滿智慧的演說家。他被任命為巴黎一個區的區長,第二年又當選為激進派議員。1971年3月,巴黎的工人和市民在蒙馬特爾舉起義旗,成立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開始對那裡的工人和市民進行武力鎮壓,作為一區之長的克里孟梭保持中立,既對起義民眾抱有同情,也反對群眾使用暴力。他奔走于公社與凡爾賽這兩個政權之間,希望能夠進行調停,以避免「內戰」的發生。
出身王室的聖亞歷山德拉是個比較任性的人,對那些社交技巧並不熟悉,而且她也缺乏皇后應有的魅力。與前任的皇后瑪麗亞相比,瑪麗亞要更受歡迎一些。婚後的聖亞歷山德拉一連生了四個孩子,可都是不能繼承皇位的女兒,這樣一來,宮廷內外流傳的閑話就更多了起來。1904年8月,聖亞歷山德拉第五個孩子阿列克謝降生了,這回可是個男孩了,皇儲的出生確保了俄國沙皇寶座的繼承權,聖亞歷山德拉的地位也隨之穩固了起來。但這個喜事沒過多久,皇儲阿列克謝被查出患了血友病,顯然是聖亞歷山德拉把遺傳基因帶了過來。在20世紀初期,血友病是一種致命的不治之症,作為俄國沙皇皇位唯一合法繼承人的阿列克謝,患上不治之症,這在當時成為了俄國最大的秘密。阿列克謝患有先天性血友病,身體外部受到輕微碰傷、划傷都可能導致流血不止,內部出血會無法制止,引起外部腫脹,疼痛難忍,以致死亡。為了能治好阿列克謝的病,聖亞歷山德拉尋遍了俄國的名醫,可他們都對此束手無策,情急之下的聖亞歷山德拉只好將希望寄託到宗教和神秘力量上。聖亞歷山德拉是德意志黑森和萊茵大公的女兒,在大學獲得哲學學位,她的知識背景雖與迷信本不搭邊,但那時她正受著愛子阿列克謝病情的煎熬,便開始交往那些有神秘力量的人,從此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撥。
在克里孟梭擔任總理期間,進行了許多社會改革,比如八小時工作制、徵收累進所得稅等。在一次工人的大罷工中,克里孟梭動用了軍隊進行鎮壓,而他的所謂社會改革措施多數只是停留在紙上,並沒有真正兌現。只有退休法令這一項得以通過,在這個法令中,規定只有65歲以上老年工人才能享受,工人們把它稱之為「死屍的退休金」,因為當時工人備受剝削、摧殘,很少有人能活到這年齡。克里孟梭上台前一貫反對新聞檢查,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可在他上台後卻下令壓制新聞自由。沒上台時他是左翼的代表,上台後卻成為了右翼全力支持的對象,成為對付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鐵腕人物」。上台前他強烈反對對外殖民擴張政策,上台後卻繼續推行前屆內閣的帝國主義政策。這時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為了爭取勝利,克里孟梭始終認為法國需要聯盟。1914年之前,德國是個不可戰勝的對手,其工業、出口額及財富都在增長,而法國則停滯不前,且出生率下降。克里孟梭堅決奉行聯合英、俄以對付德國的政策,竭力促成法、英、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施利芬是一個天才的戰略家,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著名的「施利芬計劃」——這一計劃被小毛奇修改之後在「一戰」中遭到失敗。對於該計劃的爭論延續至今,有人認為計劃本身就出了錯誤,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執行者犯了錯誤。「當你們進入法國的時候,要讓右翼末端輕拂海峽。」「施利芬計劃」的核心就是其右翼的攻勢,1913年,80歲的施利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最終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

塞爾維亞的部隊雖然缺少先進的裝備,但卻比奧軍要堅韌得多。
在緊隨其後的幾次戰役中,希臘軍隊都是一敗塗地,慘敗中的希臘不得不結束了在土耳其的冒險事業,第二次希土戰爭以希臘的慘敗而告結束,25萬希臘人在這場戰爭中死亡,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所得到的所有領土全部丟失。希臘人一心要建立的一個以伊斯坦布爾為首都、以雅典為經濟中心的大希臘國家的「偉大理想」徹底破滅。丘吉爾對此評論說:「一次猴子咬傷導致了25萬人的死亡。」
1917年,意軍在卡波雷托戰役中遭到慘敗,全國震驚。政府下令對這次戰役失敗的原因進行調查。調查中發現當年杜黑對陸軍部的建議和批評是正確的,於是決定恢復杜黑的名譽,並任命他為航空處主任,同年1月出任義大利陸軍航空署主任。但不久,他體會到軍隊中保守勢力強大,因此選擇退役。1920年初,義大利軍事法庭開庭審議杜黑的上訴,很快作出判決,完全免除杜黑先前的罪名,為其公開平反昭雪,此後,他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總結「一戰」的經驗教訓、創立空軍戰略理論的研究工作之中。1921年,在義大利陸軍司令迪亞斯和陸海軍部的支持下,他的第一部著作《制空權》正式出版發行,這標志著他的空軍戰略理論終於創立了。在這部著作中,他開宗明義:「航空為人類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他認為,未來將有三個而不是兩個戰場,原來控制陸地和海上戰場的軍人,必須學會防禦空中攻擊,懂得掌握制空權。他第一次給制空權下了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制空權是指這樣一個態勢,即我們自己能在敵人面前飛行,而敵人則不能這樣做。」他指出,獲得制空權就意味著勝利,反之在空中被擊敗就是最終失敗。在他看來,制空權除了擁有一支強大的空軍外是無法奪取的,只有擁有足夠力量的獨立空軍才能確保國防。杜黑特彆強調完全獨立於陸海軍之外的獨立空軍是絕對重要的,陸軍和海軍不應把飛機僅僅看作一種用途有限的輔助武器,他們更應把飛機看作戰爭大家族中的第三位兄弟,由於陸軍和海軍的活動半徑受限制,而相比之下空軍的活動半徑則大得多,所以,空軍必將優於陸軍和海軍。

圖中建築的破敗正是德國空襲轟炸造成的。
在美軍的歷史上,喬治·巴頓是一位有著及其特殊地位的人物,對於他,軍界和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歷史評價。許多人認為巴頓將軍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是美國的首席坦克專家,甚至說他是20世紀的拿破崙。但同時也有人指出巴頓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但不管人們怎麼評價,在「一戰」和「二戰」中,這位「猛張飛」式的人物都最具傳奇色彩。
制定作戰計劃是個要求非常嚴格而辛苦的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馬歇爾對此評價道:「戰爭就像冷酷無情的工頭,無論情況如何混亂,時間如何緊迫,工具如何缺乏,都苛求成功與勝利。喧囂的衝突不允許指揮官放棄細微的差別;為了勝利,指揮官必須要求結果,推動部屬超越人類能力的極限。戰爭的勝利者是那些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的人。」
隨著1918年底德國的戰敗,親德的斯文胡伍德辭去了攝政官的職務,曼納海姆成為了他的繼任者。上台後的曼納海姆清除了德國在芬蘭軍隊中的影響,並恢復了芬蘭與協約國之間的關係,還讓芬蘭的獨立得到了法國的承認。1919年5月,英國、美國和日本先後承認了芬蘭的獨立,但在1919年的芬蘭首次總統選舉中,曼納海姆以微弱劣勢落敗,從此退出了政治舞台。這時芬蘭國內反共保守勢力打算擁戴曼納海姆為軍事獨裁者,雖然曼納海姆立場保守,但最終還是拒絕了。
1916年,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的戰爭陷入膠著,杜黑多次建議派出轟炸機轟炸奧軍後方,但未被採納。與此同時,杜黑因為在寄給內閣成員的備忘錄中尖銳指責意軍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作戰指導思想錯誤,抨擊陸軍總司令指揮無能,激怒了總參謀長卡多納,杜黑被送交軍事法庭並被判處一年監禁,不久被勒令退役。1916年冬季,在義大利軍事監獄的一所牢房裡,年近50的杜黑陷於深深的沉思,他百思不解,為了軍隊減少傷亡,取得勝利,向上司提出自己的建議,有什麼過錯,為什麼要被判一年監禁?身陷囹圄的杜黑並沒有氣餒,仍在思考空中作戰的理論問題,他相信總有一天他的理論會被承認的。1917年6月,在監獄的杜黑提出了明確而完整的戰略轟炸理論,他認為,敵人強有力的防禦,已使運用協約國陸軍進行突破的任何希望成為泡影。因此他主張,最好的方法是奪取制空權,然後摧毀敵人生死攸關的部分,包括敵人的供給源和人民的抵抗意志,敵人會由於工業潛力被摧毀而屈膝投降。

圖為美、英、法、意四國首腦。坐者左起為:義大利總理維托里奧·E·奧蘭多、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喬治·克里孟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四、芬蘭的傳奇守護者——曼納海姆元帥

1865年6月3日,喬治五世出生於英國倫敦,是威爾士親王的次子。他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東英格蘭的諾福克度過的,諾福克歷史上是古代英格蘭東安格利亞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英國「十大鬼宅」之首的布利克林莊園就坐落於諾福克郡艾爾沙姆附近,據說,它是17世紀詹姆士一世時期全英最漂亮的樓房之一,以精美掛毯裝飾和珍貴藏書聞名於世。此外,這個莊園如此著名還因為它是可憐的無頭皇后安妮·博林的亡魂之家。少年時的喬治王子也常去倫敦他父親威爾士親王的莊園,和他的哥哥維克托王子一起學習,他們的老師是道爾頓牧師。1877年,作為海軍學員的喬治五世和他的哥哥維克托王子被派到皇家海軍最豪華的「不列顛」號戰艦上,接受航海訓練。當時的喬治王子才僅僅12歲,在英國所有的海軍學員中他是最年輕的。喬治王子對在大海中的航行生活非常喜愛,不久,兄弟倆又被分派到訓練艦「巴坎蒂爾」號,並隨著它進行了兩次遠航,最遠的時候去到英屬的澳大利亞和遠東的日本。

1914年,最後一個野戰階段中的德國軍隊。
就在希土戰爭爆發的當天,希臘發生了一件極為不祥的事情,在雅典的御花園發生了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卻影響了整個希臘現代史的事件。這天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帶著他的寵物狗在御花園中散步,不知從哪裡跑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寵物狗進行了攻擊,亞歷山大一世用棍棒趕走猴子時,被猴子輕微咬傷了手。這時另一隻猴子跑來保護它的同伴,國王在將它趕走的過程中,又被咬了一口,這次的咬傷較為嚴重,10月25日,亞歷山大一世因敗血症在雅典逝世,年僅27歲。
小毛奇的現場指揮藝術存在著爭議,在戰爭中,身為總參謀長的他實際上是德軍的總司令,但他有個缺點,那就是對部隊的指揮只持續到軍隊布陣,軍隊一旦進入預定地域,他就毫無徵兆地把軍隊扔給了具體指揮官,經常搞得別人措手不及,所以背地裡那些軍隊的主管們都會稱小毛奇為「鐵匠」,寓意是:打完鐵,就扔給別人。這一大特點也是德軍在馬恩河戰役中失敗的原因。初戰告捷后,小毛奇並沒被已經取得的勝利沖昏頭腦,有些跡象令小毛奇疑惑不解,例如被俘虜的法軍人數很少,一支百萬大軍被擊敗了怎麼會沒有俘虜呢?法軍也沒有出現通常所見的那種無組織潰退的現象。他開始為德軍的長驅直入和各集團軍之間出現的缺口感到擔憂,然而他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果然法英聯軍不久就在馬恩河發動了反擊,德軍陷入不利的地位,無奈之下的小毛奇只好下令全線撤退,「施利芬-小毛奇計劃」化為泡影,也宣告了德軍速決戰的破產。
1917年7月18日,由於俄國沙皇政府的倒台,由芬蘭社會黨領導的議會制定了一項法律,規定「由於尼古拉二世的權力已不復存在,芬蘭議會特決議實施下列規定:唯有芬蘭議會有權制訂、批准和頒布所有芬蘭的法律」,並賦予自己有任命芬蘭政府的權力。11月7日,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在俄國爆發,芬蘭議會於是立即著手行使自己賦予自己的那些權力,12月4日,芬蘭議會宣布芬蘭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當時由列寧領導的俄國蘇維埃政府以及世界上許多的政府對於芬蘭的獨立給予了承認,然而事實卻沒有那麼簡單,不久就在芬蘭的國內外出現了反對芬蘭獨立的呼聲,並且愈演愈烈,很快就演變成了內戰。

法軍在第二次香巴尼會戰中俘虜的德軍士兵。
勞合·喬治是英國自由黨領袖,第一流的資產階級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謀深算、精明幹練、語言犀利而榮膺「狐狸」之外號,列寧則稱他是「愚民部專家」。巴黎和會召開時他已有30年從政經驗,在巴黎和會上任副主席。這位機靈、矮小的威爾士人實在令人難以捉摸,他為維護歐洲大陸的均勢,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玩弄各種手段,使英國的企圖基本得逞。1863年1月17日,勞合·喬治出生於曼徹斯特。父親威廉·喬治是威爾士一所小學的校長,在他不足兩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在威爾士依靠兄弟為生。勞合·喬治的舅父是鞋匠兼浸禮派牧師,他的許多信念正是從舅父那裡吸收形成的。勞合·喬治14歲時,舅父培養他走上當律師的道路。他在法庭上進行成功的辯論,使不信奉國教者贏得在其教區的教堂墓地埋葬的權利,從而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