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三章 戰爭逸聞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三章 戰爭逸聞

六、世界上第一個王牌飛行員——羅蘭·加洛斯

八、「上升倒轉」空戰技術的發明者——殷麥曼

這次攻擊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莫西」號在上次的位置拋錨,吸引德艦的火力,而「塞莫恩」號則悄悄上駛,一場對射再次展開,這次「柯尼斯堡」號沒佔上風,它很快把火力轉向接近的「塞莫恩」號,但是卻沒有命中。12分鐘后,「塞莫恩」號的炮彈接二連三地命中「柯尼斯堡」號,在炮戰中一架英國水上飛機被榴霰彈擊落,但是乘員被「莫西」號救起。下午2點,德國水兵含淚炸沉已是傷痕纍纍的座艦,艦長發出最後電文——「柯尼斯堡」號被擊沉了,但它沒有被征服!不久它的船員們將它的部分艦炮卸下,繼續用於陸地作戰。「柯尼斯堡」號在拉斐濟河三角洲藏身近一年,讓英國多艘軍艦被牽制在保養困難的東非海岸。「柯尼斯堡」號因地制宜,頑強樂觀,甚至逼著英國人發展了最早的空地海協同一體戰,雙方鬥法展現的戰爭手段創新,都寫下了世界海軍史上別緻的傳奇。
也可能是「雷諾」FT感到在「一戰」中風頭沒出夠吧,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剛剛在歐洲大陸上熄滅之際,它就跑到外國去逞威風了,1918年12月,「雷諾」FT出現在了俄國內戰的戰場之上。20多輛「雷諾」FT被編入白衛軍中與蘇聯紅軍作戰,這些戰車的指揮官加維特上尉就是「法國坦克之父」埃斯丁尼將軍的侄子。但「雷諾」FT並沒給白衛軍帶去勝利,而且其中的一輛因起火而被放棄,這輛「雷諾」FT成了蘇聯紅軍的第一輛坦克,在清洗一新后被運到莫斯科,成為了獻給列寧的禮物。後來蘇聯仿照它,生產出了自己的坦克。
1915年10月,世界在戰爭的硝煙中已進入了第二個年頭,面對著英國的水面封鎖,德國使用它的潛艇展開了全面回擊,在整個大洋上,德國潛艇使協約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一天,一艘潛艇順著水流朝海岸緩緩漂來,英國的海岸觀察哨發現了這艘潛艇,立即拉響了警報。哨兵們沒看錯,這的確是一艘德國的潛艇!令英國人大惑不解的是,這艘德國潛艇的膽子末免也太大了一點,竟然在大白天毫不隱藏地大搖大擺奔英國本土而來,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大胆了,簡直就是在找死。德國的潛艇越來越近了,透著一種鬼魅的氣氛,英軍指揮部決定派出一艘巡邏艇靠上去,看看德國人在搞什麼名堂。英國的巡邏艇迅速趕到這個海域,發現這艘德國潛艇靜悄悄的,毫無聲息。原來是一艘正處在漂流狀態下的潛艇,英國的巡邏艇壯著膽向它靠了上去,水手們攀上了彷彿是空無一人的潛艇。
1915年,一種新式的戰爭武器在英國的福斯特工廠被製造出來,是一部鋼鐵戰車,它最初的代號是「小遊民」。出於保密,英國海軍部針對它的外形把它稱為「水櫃」,在英文中,「水櫃」一語的音譯就是「坦克」,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就這樣誕生了,根據這種武器的戰鬥能力,英國海軍部又把它稱為「陸地巡洋艦」。1916年9月,32輛「坦克」被秘密運到了索姆河的戰場上,9月15日清晨,坦克——這個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第一次登上了人類戰爭史的舞台,在激烈的索姆河戰役中投入了戰鬥。德軍在這個陌生的「鋼鐵怪物」面前束手無策,坦克的使用,首次作戰就造成了震撼性的效果,一舉打破了長久以來西線雙方陷於塹壕戰的僵持局面。這種首次將防護能力、攻擊能力、機動能力三個要素成功結合在一起的新式武器的出現,意味著機械化戰爭時代從此到來。這種活動的裝甲堡壘,不怕機槍的掃射,並能越塹過溝,衝破敵人障礙,它在掩護步兵衝鋒的同時,還能向敵人猛烈開火,因而也有人把這種武器稱為「機槍破壞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湧現出1800多名王牌飛行員,其中有將近1000名是協約國方面的,德國方面佔了800餘名。在協約國方面湧現的王牌飛行員中,雖然單人擊落飛機的數量要低於德國方面,但飛行員擊落飛機的數量相對比較平均,所以這也是最後協約國方面能夠取得空中作戰勝利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后,英德兩國就深深地感覺到本國的海軍戰艦後備力量不足。為了加強海上的作戰能力,他們不約而同地決定徵召民用商船以助軍力。英國在一艘兩萬噸級的豪華客輪「卡門厄亞」號上加裝了槍炮,把它改裝成了武裝巡洋艦。但為了起到迷惑對方的作用,就用這條改裝后的武裝巡洋艦去冒充德國的一艘名叫「特拉法加」號的客輪,並在外型上也做了與「特拉法加」號相似的偽裝,然後這艘假「特拉法加」號被開往南大西洋的水面。可英國人萬萬沒想到,出於同樣原因,德國也已經把它的「特拉法加」號改成了武裝巡洋艦,巧的是,德國人冒充的正是英國的「卡門厄亞」號,而且也開往了南大西洋。1914年9月14日上午11時,這兩艘整容化裝的敵對戰艦相逢在南大西洋的水面上了,它們都是自己遇到了自己。
1906年,「柯尼斯堡」號作為德皇「禮賓艦」加入德國皇家海軍,它配備10門單裝105毫米速射炮,特意加強的裝甲和隔艙對於3400噸的身軀足夠保險,22節的最高航速在它駐紮的東非殖民地堪稱「傲視群雄」,1914年6月,「柯尼斯堡」號來到德屬東非殖民地「換防」——實際上是德國海軍預料到大戰在即,為了防備強大的英國海軍封鎖,儘可能把軍艦不引人注目地調往海外,後來證明了德國海軍的遠見。

十六、「孤狼」潛伏——「柯尼斯堡」號傳奇

為了解開這個迷團,英國人派來了相關的專家,經過對這艘潛艇的調查發現,潛艇是完好無損的,並沒有什麼戰鬥的痕迹,而且,至少在兩個月前,這些德國水兵們就已經死去了。英國人為此找來了醫生和化學家,最後才找出了令這些德國水兵們致死的真正原因。在這艘潛艇的航海日誌上記載著它出事前所經歷的事,原來這艘德國潛艇曾遇到了協約國戰艦的追蹤,為了隱蔽自己的行蹤,這艘潛艇下沉到海底待命。在海底時,在給艙內補充氧氣時,不知為何混進了一氧化二氮。號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對人有麻醉作用,在它的作用下,水兵們在不知不覺中睡了過去,而且這一睡就永遠不醒了。船員們死去后,無人操控的潛艇由於壓縮空氣閥逐漸漏氣的緣故,又升到了水面上,並隨著水流,漂向了英國的海岸邊,這才演出了前面的那一幕。由於「笑氣」作怪,導致了德國一艘潛艇的所有成員全體喪生。
隨著戰爭的發展,飛機的作用也開始漸漸大了起來,它不僅僅是用於偵察了,雙方的飛行員開始了在空中的拼殺,殷麥曼壓抑已久的格鬥慾望終於有了施展的地方。當時的空戰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無章可循的,頭腦冷靜的殷麥曼很快就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戰術,其中就有著名的「俯衝攻擊戰術」:他先將自己的飛機隱藏在浮雲中,等敵機從下面飛過時,就居高臨下地猛撲下去,從敵機的後方發起攻擊。他用這種戰法取得了首次戰績。當時有兩架英國飛機前來轟炸德軍機場,被從雲中突然衝出的殷麥曼一舉擊落了其中的一架,另一架僥倖得以逃脫。正當殷麥曼沉浸在自己所發明的戰術之中時,英國人卻已經找出了對付他的辦法,他們用一架飛機先把殷麥曼從雲中引出,在他俯衝到很低時,再用另一架飛機從他的後方攻擊他,這使他幾次陷入危險之中。對此,殷麥曼又開始琢磨新的應對辦法。

這就是德國在非洲的「傳奇人物」沃爾貝克。
從1916年6月24日開始至11月中旬結束的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典型的、雙方傷亡皆極為慘重的陣地戰。不論是雙方所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本次大戰中最大的戰役。在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出動了約300架飛機,而德國方面為114架。空戰不利,布爾克帶領著他的第二狩獵飛行中隊趕赴戰場,一舉扭轉了空戰局勢。第二狩獵飛行中隊在索姆河戰場的上空建立了一個天堂般的「空中獵場」,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布爾克並沒有率領他的飛行中隊續寫輝煌,11月初,他在一次近距離纏鬥中與友機相撞身亡。在他的葬禮上,他與勳章盒裡裝的王牌飛行員勳章一起被安葬。而另外一邊,里希特霍芬已經在11月9日,將11架敵機納入自己的獵物名單中。
航母行駛到土軍巡洋艦附近后,很快就啟用戰鬥機,戰鬥機飛到土軍戰艦上空,扔完炸彈后,傳來陣陣的爆炸聲。然而令英軍飛行員吃驚的是,土軍巡洋艦毫髮未損。航母艦載機繼續飛過去投彈,巡洋艦附近的水面上,不時地掀起高高的水柱,然而,土軍巡洋艦似乎雷打不動,還安安靜靜地卧在水面上!怎麼會這樣?原來,兩艘航母的艦載機雖然投下了多達15噸的炸彈,但因其所投的炸彈個頭太小,對號稱「鋼鐵堡壘」的鐵甲艦根本起不到徹底損毀的程度。
登上了潛艇的英國水兵們迅速打開潛艇的艙門,只見艇內一片死寂,英國士兵握著槍,大胆地鑽了進去,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恐怖景象令他們目瞪口呆。原來潛艇中不是沒人,而是到處都有德軍的士兵,只見他們都守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種詭異的笑容,這一下令進去的英國士兵心驚膽戰,懷疑自己是不是中了德國人的什麼詭計。但馬上他們就放心了,德國人雖然在微笑地看著他們,卻是一動不動,英國人明白了,這些德國人已經全都死去了。不錯,這些德國的水兵們的確都已經死去了,但他們的姿態和表情都是那麼自然而又快樂,完全沒有一點痛苦的表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上了潛艇的英國水兵也不知道,只好把這艘德國潛艇用纜繩拖到了岸邊。
佩服歸佩服,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立即撲向了南大西洋,這次,該輪到所有的帆船船長倒霉了,然而,這一切都是白忙活,氣勢洶洶的英國艦隊折騰得暈頭轉向卻一無所獲,「海鷹」號又失蹤了。這時的「海鷹」號已經駛到了遠離運輸線的太平洋去了,要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找到它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7月,在得到美國已參戰的消息后,「海鷹」號又擄獲了好幾艘毫無戒備的美國船。8月24日,「海鷹」號遇上海嘯,被巨浪拋到了珊瑚礁上。根據船上一些美國俘虜的說法,「海鷹」號是在大多數俘虜和船員在島上野餐的時候擱淺的,所幸沒有造成任何傷亡,盧克納爾和他的小隊後來向當地的警察投降了,被關押到摩圖伊赫島的戰俘營。在任務開始一年後,戰爭終於結束了,1919年,他被遣送回德國,同年7月獲得了德國藍馬克斯勳章。

十三、「突擊戰車」——「雷諾」出世

作為後起之秀的德意志帝國,在非洲地區的殖民地並不多,它們包括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噶尼喀以及莫三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100多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是現在德國面積的3倍。首府定在達累斯薩拉姆,使用德屬東非盧比作為流通貨幣。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工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輸于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戰,但它們卻可以提供德國艦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台,因此英法兩國就要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九、德軍空戰之王——「紅男爵」馮·里奇特霍芬


1920年蘇波戰爭中的閱兵式。波蘭在「一戰」后恢復了獨立。
8月,華沙已在蘇俄軍隊的視野中,外國大使紛紛逃走,當俄軍的大炮轟擊華沙郊外時,首都的農民、學生、婦女紛紛加入志願軍,投入抗擊俄軍的激烈戰鬥。波蘭的統治集團利用民族情緒,在國內煽動民族主義,在協約國幫助下,波蘭第一和第四集團軍得到了補充,組建了新的師。
「雷諾」FT採用四缸水冷汽油機,它的旋轉炮塔和槍炮俯仰完全依靠人力操控,射速高、精度好。「雷諾」FT坦克及其變型車在大戰快要結束的兩年中一共生產了4000多輛,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雷諾」坦克的出現,代表了坦克當時的發展方向,拓展了美國和義大利坦克的設計思路,蘇聯也是在「雷諾」坦克的基礎上生產出了本國第一輛坦克。由於「雷諾」FT擁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在彈坑密布的戰場上高速突擊,具有出色的機動性和通過能力,使得坦克可以全程陪伴衝鋒的步兵,從此開始,步兵支援坦克的理論開始形成。早已被數年的塹壕戰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法國將領們終於找到了一種能突破塹壕戰模式的有力武器,於是,法國陸軍開始大量裝備「雷諾」FT,到戰爭結束前,已有近4輛「雷諾」FT被編入陸軍之中。
7月上旬,紅軍中被列寧所看重的年輕將領圖哈恰夫斯基指揮的4個軍團以斯摩棱斯克-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鐵路線為軸心向波蘭軍隊全線壓進,先後收復基輔、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明斯克、維爾紐斯、格羅德諾等重鎮。在整個7月間,蘇聯紅軍向西推進近400公里,把波軍趕到了維斯瓦河一線,並直逼華沙城下。到了8月份,戰場的形勢已經全部改變了,在這之前波軍排山倒海般的進攻轉瞬間被瓦解成兵敗如山倒,蘇軍旋風般向西進軍,有席捲一切之勢。

法國為了配合軍隊的精神而設計的各種花色的軍服。
祖祖輩輩生活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廓爾喀人在剛剛開始遠征時是充滿新奇感的,浩瀚無垠的大洋和與英國人並肩戰鬥的場景吸引著他們,然而在開始行動時,他們就被投入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了。首先橫渡大洋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浪漫,長時間的海上航行對於從沒下過海的廓爾喀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廓爾喀人天生對水都有一種畏懼,更何況在大海中那種時刻都在搖晃的狀態下,因此運兵船剛一啟行就有許多廓爾喀士兵開始暈船,等他們踏上歐洲的陸地時,絕大部分人比得了一場大病還要嚴重。
「聯合力量」級戰列艦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聯合力量」是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最喜歡的一句格言,自從無畏艦出現后,在獲悉義大利開始建造無畏艦后,奧匈帝國議會就通過了建造4艘無畏艦的預算。「聯合力量」級戰列艦一共只建造了4艘,它的第四艘以匈牙利的開國君主聖·伊斯特萬的名字命名,就是「聖·伊斯特萬」號戰列艦。
1919年,波蘭佔領了白俄羅斯和立陶宛,5月侵入烏克蘭,同彼得留拉為首的烏克蘭民族獨立政府發生了戰爭。8月,波軍又一舉攻佔了俄國東部軍事重鎮明斯克。面對著咄咄逼人的波蘭人,蘇俄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鑒於國內戰爭尚未結束,於是在當年年底向波蘭政府發出和平談判的邀請,但是雙方條件的差距太大,數月談下來毫無結果。1920年春天,波蘭與烏克蘭民族獨立派停戰講和,4月末雙方在波蘭首府華沙簽署了和約,波蘭承認烏克蘭獨立,並支持烏克蘭同蘇俄對抗。波蘭還支持彼得留拉率領的獨立哥薩克人,對烏克蘭的紅軍發動進攻,到5月中旬,波軍長驅直入佔領基輔,蘇聯紅軍的反擊被波軍擊退,波軍佔領基輔后因戰線過長而轉入了防禦。
經過對中槍者的研究,阿布都爾很快就找出了沈比利的隱身點,「可怕的阿布都爾」和「加利波利殺手」的對決開始了,不幸的是「可怕的阿布都爾」的運氣不好,他被沈比利的觀察員發現了,結果死在了沈比利的槍下。土耳其軍隊聽到自己的王牌狙擊手被打死之後,開始四處尋找沈比利,並且動用了大炮轟炸沈比利所在的掩體,意圖炸死他。第一發炮彈落在了離狙擊掩體不遠的地方,機靈的沈比利覺察到苗頭不對,趕緊叫上觀察員,兩人迅速溜之大吉,土耳其人的算盤再次落空。不過沈比利的傳奇戰績,並不能扭轉協約國在加利波利海灘失敗的命運。
8月,漢密爾頓決定發揮廓爾喀人的特長,在一個夜間以廓爾喀人為先鋒發起了一次突襲,在茫茫的夜色中,廓爾喀人手足並用地沿著荊棘密布的山岩攀爬了上去,第二天天剛亮,在海軍艦炮的掩護下,進攻部隊突破了相對薄弱的防守。然而優柔寡斷的英國指揮官沒能把握好這次戰機,給了土耳其人增援的時機,當協約國的軍隊緩慢地爬到山頂時,凱末爾已經率兩個師把缺口堵上了,協約國軍又是功虧一簣。11月間,身陷絕境的協約國軍開始從加利波利半島撤退,雖然在這場戰役中的指揮一無是處,但在最後這件事上倒是成為了一個指揮上的亮點——到1916年初撤退完成時,竟然無一人傷亡。
1915年年底,沈比利隨澳軍撤離了加利波利海灘,離開前線后,美國合眾社記者採訪他在狙殺土軍士兵后的想法,他回答道:「我對殺人這件事並不感到內疚,因為土耳其人一直也想把我幹掉,只不過讓我佔了上風。略微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對手不是德國人而是土耳其人,因為我覺得土耳其人也都是好漢,他們打起仗來十分勇敢。」「一戰」結束12天後沈比利就退役了,從耀眼的神槍手重歸平民生涯,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里他以淘金為生。1943年5月19日清晨,年僅57歲的沈比利被人發現死在他租住的廉價旅館里,曾經一度名滿天下的王牌狙擊手就這樣孤零零地告別了人間。
8月16日上午,波蘭國民軍開始反擊,西科爾斯基將軍率領後備隊從北部進攻蘇俄紅軍的右翼,畢蘇斯基元帥率領志願軍從南部進攻蘇俄紅軍的左翼。蘇軍認為波蘭的崩潰已是read.99csw.com不可挽回的了,所以對波軍發動的這一場反擊毫無心理準備,結果導致了蘇軍的全線大潰敗,在一片混亂中退往自己的邊境。兩天後,遠在明斯克總部的圖哈恰夫斯基才接到第十六軍團司令的來電,得知波軍已發動了反攻。雖然認為波軍進攻不足為慮,但圖哈恰夫斯基憑直覺也感到了戰局的不妙,遂當機立斷,迅速下達了總撤退的命令,不過,這個遲到的命令已經無法挽回西方面軍四個軍團被毀滅的命運了。
1900年7月20日,由德國的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艇首次飛行。這架飛艇是在康斯坦斯湖上漂浮的一個飛機棚里製造的,這種飛艇使用結構完整的龍骨保持氣囊的外形,兩台16馬力的發動機使飛艇速度達到每小時23公里。大戰爆發后,各國軍事將領們注意到飛行性能好、裝載量大的飛艇高高在上的特點,因此將它投入到戰場上,擔任空中轟炸或偵察的任務。「一戰」開戰之初,德國擁有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空部隊,這支空中力量由帝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和帝國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分別從屬於陸、海軍,進行陸上偵察、情報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不過,德國擴大航空部隊的重點並沒有放在飛機上,而是放在了齊柏林飛艇上,他們指望用這些龐大的飛艇來進行戰術、戰略偵察。
經過艦上人員的全力搶救,依然無濟於事,「聖·伊斯特萬」號的傾斜度越來越大,在痛苦掙扎了3個小時之後,清晨6時,這艘奧匈帝國最新的戰列艦沉入了海底,與它同時沉入海底的還有89名船員。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霍爾蒂耳中后,受到嚴重打擊的霍爾蒂下令取消整個行動計劃,所有艦艇返回了母港,從此再沒出港,直到戰爭結束。馮·豪斯元帥可以算是一個奧匈帝國的海軍戰略家,他對於佔有絕對優勢的協約國海軍,特別是義大利參戰以後奧匈帝國海軍所處的岌岌可危的境地十分明了,他所採取的策略也可以算是比較成功的,霍爾蒂對此不理解,決心出海一搏,結果連敵人的影子還沒看到,就葬送了自己最先進的戰列艦,真可謂灰心喪氣之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飛艇和飛機一樣被用於民用航空,但是,1937年德國「興登堡」號空難之後,人們普遍對這種交通方式失去了信心。最後幾架出廠的大型硬式飛艇,曾經在30年代活躍于跨大西洋航線上,但在1940年時被德國的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命令拆毀,並將構成其艇身骨架的鋁材轉用在軍備生產上,飛艇在軍事和民用兩方面的應用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波軍在蘇俄的橫槍躍馬、所向披靡,確實讓世人大感驚訝,正當歐州被波蘭人在蘇俄所向無敵的攻勢驚得目瞪口呆時,波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波蘭部隊遠離後方基地,後勤供應難以為繼。這時,正值蘇聯紅軍剛剛擊敗伏爾加河地區的高爾察克,並把鄧尼金趕入克里米亞半島,正好能抽出兵力來對付波蘭。5月末,蘇聯紅軍主力到達了烏克蘭,隨即發動了基輔戰役,布瓊尼率領下的哥薩克騎兵旋風一樣地掃蕩了基輔的波軍,奪回基輔后,這支騎兵部隊連同強大的蘇俄軍隊立刻將目光轉向利沃夫。6月中旬,紅軍突破波軍防線,並切斷了波軍的補給線,波蘭軍隊只能撤退,7月初,蘇聯紅軍順利解放了白俄羅斯,畢蘇茨基在等待西方的武器支援,結果是空等了一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被俄國、德國和奧地利三家瓜分了,現在它的民族英雄約瑟夫·畢蘇斯基素有雄心大志,他並不僅僅滿足於把波蘭從羅曼諾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解放出來,而是想藉助三個王朝覆滅之機,以及英法兩國需要在東方尋找合作夥伴以牽制德俄的外部條件下,來實現波蘭民族的復興大業,把波蘭的版圖恢復到1772年時的狀況,即大致以今天的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為界。
德國的艦長發現了向他們開來的客輪,他雙眼緊盯著這艘客輪,感到十分迷惑:怎麼回事?因為,他發現這艘輪船的外形酷似自己原來的模樣。也許是屬於同一個輪船製造公司建造的姊妹船,為了不造成誤傷,他命令本艦的信號員通知對方,迅速表明他們的身份。這時,英國的艦長也同樣猜想對方是自己的姊妹客船,為了避免誤會,命令部下懸挂起了證明自己的標誌。德國「特拉法加」號一見對方懸起英國輪船的旗幟,全速向敵艦衝去。英國「卡門厄亞」號見狀,先發制人,向對方開炮。經過一番惡戰,德艦被擊沉,15名官兵喪身海底,英艦被重創,9人陣亡。最富戲劇性的是,直到海戰結束,雙方生還的人仍然不識對方的廬山真面目,真可謂一場糊塗戰。戰鬥結束了,可是事情並沒完,因為直到戰鬥結束,英德雙方的參戰人員都不明白對方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後來,德國艦長及其他逃生者在海上獲救,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這次海戰的真相才一清二楚。然而,英國的艦長卻沒有德國艦長幸運,他因為被阿根廷當局指控為離港時欺騙了港口檢查官,而遭拘禁,最後死在阿根廷的獄中。
在戰鬥中他們兩人配合默契,當時的飛機沒有通訊設備,他們便自己研究出了一些聯絡的辦法,從此這兩位傑出的飛行員並肩戰鬥,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兩人同時獲得了為獎勵勇敢者而設立的「勇士十字」勳章。在凡爾登戰役中,德國的空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激戰中,殷麥曼又擊落了8架對方的飛機。在激烈的戰鬥中,殷麥曼的空戰技術不斷提高,又發明了許多的作戰技巧。由於戰功卓著,1916年4月,殷麥曼被授予中尉軍銜。由於殷麥曼作戰地點多在法國的里爾市上空,所以被人們稱為「里爾之鷹」。到6月份,殷麥曼已經擊落了15架敵機,但殷麥曼的戰友奧斯瓦爾多·波爾克犧牲了。6月18日的一場空戰中,單機作戰的殷麥曼咬上了一架英國飛機,就在他準備射擊時,躲藏在雲層中的另一架英機對他俯衝了下來,英國人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殷麥曼所創的戰術,擊落了殷麥曼。
1914年2月,沃爾貝克作為中校被任命為德屬東非殖民地的駐軍司令官。在他指揮下的部隊共有12個營,約4000多人,部隊大部分裝備都是陳舊的槍支。這支部隊中包括幾百個德國軍官以及少數歐洲志願者。他的部隊大多數是由在德軍中服役的非洲土著組成的「阿斯卡里」(即土著民兵),此外還有大約100多名從中國招來的百姓所組成的警察。就是這個沃爾貝克指揮的這支對英軍來說可算是微不足道的軍隊,讓英軍吃盡了苦頭,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把這塊地方徹底征服。德屬坦噶尼喀的面積約有61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其中白人約6萬名左右,另有1·5萬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他們四周都被敵人所包圍,其周圍大部分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和盟友,只有南面的葡屬莫三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德屬東非坦噶尼喀在作戰形勢上幾乎面臨四面楚歌的境地。雙方的兵力也是十分懸殊的,英國方面最多時一次就派出4·5萬大軍攻擊坦噶尼喀,但最後依然是鎩羽而歸。雙方在叢林中的戰鬥激烈而令人頭暈目眩,炮火甚至蔓延到英屬南非和葡屬莫三比克,連坦噶尼喀湖上都爆發了袖珍式的「海戰」,當時德國的一艘戰艦「柯尼斯堡」號被追堵到了坦噶尼喀湖中,在沃爾貝克的協助下與英軍的3艘戰艦展開了一場水上游擊戰,令英國人對其頭痛萬分,可見沃爾貝克所發揮的能量之大。

四、「加利波利殺手」——沈比利

喬治·居內梅於1894年出生在法國巴黎,聰明伶俐的在上學時除了有一點散漫外,各科的成績都在他的同學之上,好學的他對那時剛剛在法國出現的飛行器漸漸著了迷,那些駕駛著器械翱翔在空中的騎士成為了喬治·居內梅心中的偶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剛好20歲的喬治·居內梅報名參軍,但因體質太差而沒被錄取,經過他再三的要求,加上他對飛行的愛好,終於被錄取為法國航空隊的飛行員,自此開始接受系統的飛行訓練。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喬治·居內梅就已經可以單獨飛行了。1915年4月,他獲得了航空兵資格證書,並以下士的軍銜順利畢業了。畢業后的喬治·居內梅被分配到由菲利克斯·波卡德上尉指揮的第三「飛鸛中隊」,這是和德軍的「狩獵隊」一樣由尖子飛行員組成的法國航空兵部隊。對這個看上去瘦弱不堪的新隊員的到來,「飛鸛中隊」的隊長波卡德上尉十分不快,但在喬治·居內梅展示了自己的飛行技巧之後,他受到了隊友們的歡迎。
「廓爾喀旅」是服役於英國陸軍中的廓爾喀士兵的總稱,19世紀初,最早的廓爾喀士兵以雇傭軍身份加入英國東印度公司,其後逐步編入英國正規軍。近兩百年間,廓爾喀士兵在英國人的旗幟下到處征戰,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在南亞為英國征戰了近百年的的廓爾喀人對於世人來說,還是籍籍無名的,這也難怪,在世人的眼中,廓爾喀兵不過就是英屬印度軍隊中的一些土著雇傭兵。「一戰」爆發后,廓爾喀人也被送上了戰場,作為印度軍團的成員,廓爾喀人第一次走上了歐洲的戰場。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不管是他們的僱主還是他們自己,都是一樣地陌生和難以接受。
王牌飛行員又稱「擊墜王牌」,簡稱「王牌」。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般是指擊落敵機超過5架的飛行員。世界第一位王牌飛行員是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在世界的王牌飛行員中,羅蘭·加洛斯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從「王牌飛行員」的定義上來說,其實他還夠不上「王牌」的標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蘭·加洛斯的擊落成績是3架,迫降2架,而「王牌」的標準是擊落5架。在他之後的「王牌飛行員」的成績要遠在羅蘭·加洛斯之上,那些「王牌」們所擊落的敵機從幾十架到幾百架,這是羅蘭·加洛斯所無法比擬的。但是作為全世界第一個「王牌」,他仍然有資格享受到一流飛行員所應擁有的榮譽。
這時主張防禦的貝當又成了人們推崇的對象,運動戰變成了塹壕戰,法國的軍人們不再逞能了,都躲了起來,直到「一戰」結束。法國人這時總算在實踐中得到了一個最適用的軍事理論,於是在「二戰」爆發前他們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物力去修築了一條號稱無法攻破的防線——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這一下可以萬無一失了,誰想到天意弄人,「二戰」時卻又時興了進攻戰,進攻學理論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武器決定戰術,當德國的坦克群呼嘯而過,希特勒德國的閃電進攻戰使那些貓在馬奇諾防線中的法軍將士連敵人的影子還沒見到,戰爭就已然結束了——看來進攻學派的確也是實用的,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只是在他們用的時候剛好不適用。
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柏林飛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這是飛艇首次在戰爭中應用,它的轟炸效果並不大,只投下幾顆小炸彈,炸死10多個人,主要是用來威懾敵方,用以瓦解對方的鬥志。
可是好景不長,羅蘭·加洛斯的好運很快就到頭了,1915年4月18日,他所駕駛的座機被德國人擊中,不得不迫降在德軍一側的地界上,剛剛落地的羅蘭·加洛斯連同他的飛機一起被德軍俘獲。他的飛機那神奇的射擊功能一直令德國人大惑不解,這下德國人可是如獲至寶,馬上把他的飛機運回到柏林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很簡單,原來羅蘭·加洛斯只不過是在螺旋槳的後面加上了一層鋼板,使打在葉片上的那些子彈轉向。羅蘭·加洛斯的設計固然簡單,但它卻啟發了德國的飛機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在研究了羅蘭·加洛斯的座機結構后,安東尼·福克研製出了射擊斷續器,從而製造出了真正的戰鬥機,使得德國空軍的戰鬥機所向無敵,在極短的時間內,大批協約國的戰機被擊落,給協約國造成了著名的「福克災難」。
法軍的這種勇敢,也可以說是愚蠢的行為,給法軍造成了重大的傷亡以及戰鬥的失利。隨著槍械的改進,火力的加強,特別是機槍大炮的廣泛使用,法國軍人終於認識到了他們所推崇的那一套進攻學理論是不適用的了,當西線的戰局已形成塹壕戰,當先進的武器和優勢的火力主宰了戰場時,那種「拚命攻勢」已然變成了無謂的屠殺。這時的福煦已經認識到軍隊的新裝備和機械化程度具有決定作用了,從而也不再堅持他那種拚命的打法了,只可惜,他的那一大幫信徒不知卻因此誤了多少的人和事。
1917年1月9日,英國大型運輸船「皇家加蒂斯」號正從英國開往阿根廷,船上裝載著5000噸煤炭。在阿德雷斯群島水面遇到了一艘老式帆船,桅杆上飄揚著中立國挪威的旗幟,不疑有他的「皇家加蒂斯」號在靠近對方時,挪威旗幟突然變成了德國海軍旗,兩門大炮正對著它的駕駛室,「皇家加蒂斯」號成了它的第一個獵物,盧克納爾很有紳士風度地請英國人的所有船員轉到「海鷹」號來,然後把「皇家加蒂斯」號送進了海底。3月5日晚,「海鷹」號在月色下發現了一艘四桅帆船,併發出了信號:「立即停止!我們是德國巡洋艦!」奇怪的是,這艘2200噸位的法國船「杜普勒」號的船長把船開過了「海鷹」號,原來他竟以為另一位法國船長在同他開玩笑,直到「杜普勒」號被鑿沉后他才省悟過來。
皇帝弗朗茨·約瑟夫沒來是因為他年事已高和他對海軍事務的不感興趣,人們倒也理解,可皇諸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缺席,甚至連禮節性賀電也沒有發來,這就難免要引起人們的猜忌。奧匈帝國是個二元制的國家,匈牙利堅持要建立一個與奧地利並列的政府,這就會使奧匈帝國一分為二,這件事使皇儲弗朗茨·斐迪南極為耿耿於懷,所以當奧匈海軍的最高長官、奧匈帝國海軍司令豪斯發給他「聖·伊斯特萬」號成功下水的消息時,皇儲只是淡淡地表示知道了。還好,在關鍵時刻,皇帝本人的賀電終於來到了,豪斯上將把皇帝的賀電交給了瑪麗亞特蕾莎女大公,女大公當眾宣讀了皇帝的賀電,約瑟夫皇帝在賀電中對匈牙利的工業效率表示了他的感謝,賀電引起聽眾的陣陣歡呼,豪斯上將對皇帝賀電的及時到來感到很慶幸,因為它彌補了因皇儲的不懂事有可能引起的不快。
1916年,被圍困的沃爾貝克受到多方向——海上、英屬東非、烏干達、比屬剛果和北羅德西亞——的鉗形進逼,但是他的兵力還是達到了約1·5萬人的最高峰,其中包括3500名德國人,同時他從一艘偷越過封鎖線的德國船上獲得彈藥補充。英軍當地的指揮官斯馬茨親自指揮北面的2萬多人的主力部隊,企圖把德軍釘在一地不動,沃爾貝克總是被迫後退,但他本人從未被釘在一地。沃爾貝克對待自己屬下的黑人和白人從來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的區別對待。和對待德國士兵一樣,沃爾貝克對這些土著民兵依照同樣的普魯士標準進行訓練,也在戰爭中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很高興地看到,這些土著民兵在戰鬥中證明了自己和他們的歐洲同伴一樣擁有戰鬥力。而且,這些民兵的自信隨著每次對英軍的成功作戰而不斷增長。
1914年10月,廓爾喀士兵在法國的馬賽上了岸,馬上就被用火車運到了奧爾良,在那裡給了5天的時間進行休整和補充裝備。可以說,廓爾喀士兵的武器是十分低劣的,不過就是一支來複槍和他們自己隨身攜帶的那把彎刀。對於將要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敵人,他們一無所知。
德國空軍在所謂的「血的4月」中曾一度奪得戰場上空的全部制空權,在這場戰役中,英國皇家空軍竟一下子喪失了近400架飛機和500餘名飛行員,而取得這一戰績的是「信天翁」D戰鬥機。從外形上看,德國的「信天翁」D戰鬥機的最大特徵是有一個流線型木製機身,這種硬殼構造的機身中彈後生存性好,且不難製造。「信天翁」D成為世界上最早成批生產的採用硬殼構造的飛機。在那一群「信天翁」中,一架紅色戰機率領的飛行編隊成為了協約國空軍的噩夢。一個月間,這個中隊擊落協約國戰機89架,其中21架由那架紅色戰機擊落,駕駛這架飛機的就是馮·里奇特霍芬男爵。6月24日,里奇特霍芬任新成立的第一聯隊指揮官,這支部隊在他陣亡后被命名為「里奇特霍芬聯隊」。德軍上層考慮到「紅男爵」的宣傳價值而有意地對他進行保護,起初勸說他退出前線不再飛行,可是這根本行不通。於是上層硬性規定除非情況危急,否則他不準升空作戰。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里奇特霍芬總是尋找種種理由溜進機場駕機作戰。
「施利芬計劃」中早已嚴格定下了向法國進軍的時間表,比利時人卻在這不斷地炸毀橋樑和鐵路,並且施放冷槍,於是德軍決定對比利時人採取恐怖的報復,8月21日,與比利時的昂當鎮隔河相望的塞耶被攻陷,德軍開始了對塞耶的一場洗劫。既然命令讓士兵野性發作,那麼一切就將失去控制,這也是德軍指揮者的用意,他們就是要製造這種恐怖效果,以達到警告比利時人的目的。德國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經把恐怖視為縮短戰爭的正當手段,他認為要以最嚴厲的措施,迫使他們的敵人講和,否則,戰亂將無窮無盡。德軍就是要通過這種恐怖的手段,讓比利時人結束那種毫無意義的抵抗活動。此時,德軍把塔明鎮中的居民驅趕到教堂前的大廣場上,然後槍殺了這些居民。據記載,死於這次屠殺的塔明居民有近400人。8月23日,德軍在列日貼出了布告,在布告中宣稱:比利時的昂當鎮的居民以極其「陰險」的方式襲擊了德國的部隊,現在這支德國部隊已奉命把這個小鎮化為灰燼,並槍決了其中100多名居民。德軍用這種方式告訴比利時人,讓他們明白,他們若是再堅持與德軍搗亂,將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在等待他們。

印軍小分隊士兵正在用劉易斯防空炮瞄準敵機。
1916年https://read.99csw•com8月,里奇特霍芬見到了當時德國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擊落了40架敵機的奧斯華·布爾克,布爾克正在為第二狩獵中隊招募新的飛行員。經過簡短的談話后,里奇特霍芬便加入了這個中隊,並前往索姆河地區。和當時很多飛行新手一樣,里奇特霍芬將布爾克視為英雄和偶像,在布爾克的影響下他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員,在進行了24個小時的飛行訓練后,他就第一次單飛了!不過這點飛行時間顯然不夠,在降落時他把飛機摔得一塌糊塗。1916年,他已開始駕駛配備了兩個座位的信天翁BII偵察機飛行了,這種飛機的機翼上安裝上了機槍。凡爾登大戰時,他在一次戰鬥中發現了離自己50多米遠的一架紐波特飛機,並擊落了它。這是里希特霍芬首次駕駛飛機擊落敵機,儘管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但是他仍舊滿懷希望地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

英軍士兵和當地的搬運工正在穿過一片非常適宜瘧蚊生長的沼澤。
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起飛,華燈初上時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當時英國人還不懂得「燈火管制」。飛艇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便掉頭東飛,于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此時「一戰」剛剛爆發不久,飛機的性能還很脆弱,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這個時期被稱為「齊柏林大恐慌」。

里希特霍芬的名氣越來越大,德軍也越來越喜歡用他來作為形象大使。不過,這也讓他的一點點失誤都會被暴露到公眾的眼前。
和它同一級別的其他三艘姊妹艦相比,「聖·伊斯特萬」號在外形上稍有不同,在它的兩座煙囪之間多了一圈探照燈平台,而且它在兩舷的160毫米副炮的布置非常獨特地短邊向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它的側弦受彈面積儘可能最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奧匈帝國出海口所在的亞得里亞海地理位置的限制,「聯合力量」級只能待在港口裡無所作為。其實在「一戰」中,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它們投入了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所建造出來的戰列艦並沒發揮什麼作用,事後看來都是得不償失的。「聖·伊斯特萬」號也是一樣,它的壽命很短,僅有3年左右,而在這3年的服役生涯中,離開波拉港的時間還不到兩個月,主要是去射擊場進行操練,而它真正用於執行任務的時間不過兩天,而且僅僅是巡航而不是戰鬥,其他所有的時間都是停靠在波拉港中那個屬於它的泊位上。
在這種彼此的空中對射中,羅蘭·加洛斯發覺一邊駕駛飛機一邊進行射擊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於是他在飛機前段自己加裝了一挺機槍,這樣,他就可以將射擊與飛行合為一體了,自此,機槍首次被搬上了飛機。但機槍被搬上飛機后,面臨著一個極大的問題,即螺旋槳的扇面使機槍無法從飛行軸線上射擊,如果把機槍換一個位置,則它射擊的準確性則大受影響,這個問題成為了戰鬥機成型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蘭·加洛斯發明了「螺旋槳飛機武器」,從而使機槍從飛機的飛行軸線射擊得以實現。這是羅蘭·加洛斯革命性的創舉,他在自己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單翼機上巧妙地安裝了機槍,而從外表上則絲毫看不出來。1915年4月,羅蘭·加洛斯駕駛著他特製的飛機起飛了,他今天的任務是偵察德軍陣地,但他自己真正的目的是試驗他的新式裝備。
1914年1月,「聖伊斯特萬」號舉行了它的下水儀式,伴隨著瑪麗亞特蕾莎女大公的「萬能的主保佑你一生」的祝福聲,「聖伊斯特萬」號緩緩滑離船台。在這匈牙利歷史上最令人驕傲的時刻,匈牙利政府的重要官員都參加了它的下水儀式,各國使館以及德國海軍也都派出了代表前去參加儀式。可是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因年事已高沒有出席儀式,不僅皇帝沒來,就連皇諸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也沒來,這使「聖·伊斯特萬」號的下水儀式蒙上了一層很不祥的色彩,按慣例來說,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皇室成員是應該到場的,這就使得奧匈海軍的最高長官豪斯上將面對媒體的追問顯得非常為難。
在世界上,羅蘭·加洛斯被認為是第一位王牌飛行員,但事實上,他一共只擊落過3架德國飛機,而且那3架德國飛機還是沒有武裝的,比起後來的那些戰績輝煌的王牌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可是大大遜色的。然而,他最先改革了螺旋槳飛機武器系統,從而開闢了飛機空戰的時代。因此不論後世的那些王牌飛行員們的戰績有多麼輝煌,也都不能不尊稱羅蘭·加洛斯為「王牌」的始祖。關於第一架戰鬥機的發明權到底屬於誰這個問題,後人一直在爭論不休,蘇聯人認為,俄國工程師思米斯洛夫發明了機槍打火協調裝置,在1915年初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戰鬥機,但多數的國家對此並不認可,它們都認為羅蘭·加洛斯所改裝的那架飛機才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戰鬥機,僅此一條,就足以將羅蘭·加洛斯送上世界超級航空兵英雄的排行榜。
1917年7月,這對喬治·居內梅來說是一段困難的日子,比利時的上空被德軍的戰鬥機所佔據,喬治·居內梅和他的「飛鸛」中隊奉命守衛杜尼柯肯附近的聖·珀爾默機場的上空。到8月時,喬治·居內梅擊落了德軍飛行員埃瓦爾德的飛機,這是他所擊落的第53架德機,但也是最後的一架。此後厄運似乎纏上了喬治·居內梅,他的飛機開始事故不斷,使他難以飛行。11月11日,喬治·居內梅再次飛上了天空,在和他的僚機巡邏時于波爾卡波雷的上空遇到了大群的德機,戰鬥結束后,喬治·居內梅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直到幾周以後,從德國人那得到了關於喬治·居內梅的消息,原來他被德國飛行員庫特·魏斯曼在激戰中擊落了。德軍對這位偉大對手表示了最高的敬意,並按全副軍禮安葬了喬治·居內梅。由於墜機地點和墳墓就在前線,在激烈的戰鬥中,猛烈的炮擊改變了地面上的一切,喬治·居內梅的墳墓和他的飛機沒能留下一絲的痕迹。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法國飛行員,比利時政府戰後在波爾卡波雷鎮的廣場上為喬治·居內梅建立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其頭像和事迹被雕刻在紀念碑上。在紀念碑的頂尖上,矗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白鸛,它彷彿就是那位在此離去的空中騎士。

七、遠去的騎士——喬治·居內梅

就在廓爾喀人還沒有完全適應潮濕和充滿臭氣的塹壕時,伴隨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德國人的進攻開始了,在這之前只是在南亞隨著英國人到處逞威的廓爾喀人此時方才見識到什麼是現代化戰爭的場面,只一天,還沒交火的廓爾喀人就傷亡慘重,被曼徹斯特團替換下來進行重新休整和合併,幾天後再次被送到了前方的塹壕中。在隨後的戰爭中,隨著新的廓爾喀人源源而來,經過不斷的補充與合併,廓爾喀人終於在前線站穩了腳,並且以他們的戰線,開始獲得軍功勳章了。
加利波利半島是達達尼爾海峽入口一條長僅20公里的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場登陸戰隨後在那裡展開了。這場登陸戰是英軍的一場災難,原本以為可以速戰速決的英軍在此也陷入了如同歐洲戰場上一樣的塹壕戰,其殘酷性比西線戰場上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場戰役記錄了英軍的一場失敗,也記錄了現代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崛起。作為土耳其的一名師長,凱末爾在這場戰役中指揮有方,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擁有8萬餘眾的澳新軍團在此損失慘重,而在這場戰役中同樣犧牲慘重的廓爾喀人卻很少被人們所提及。
在實際運用中,這就體現在他日後那道蜚聲一時的馬恩河戰役進攻令,而當時的形勢要求則是撤退。當年在他身旁的軍官們都還記得,他一面勃然作色,攘臂奮拳,咆哮如雷地吼叫「進攻!進攻」,一面像通了電似的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地衝來衝去。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在按照常規說來已吃敗仗的時候還要在馬恩河戰線上向前進攻,他說:「為什麼?我可不清楚。為的是我部下的士兵,為了我有一個意志,再加上——還有一個上帝。」在1913年出台的法軍《野戰條例》中,進攻學派的思想被闡述為:「法國陸軍現已恢復其傳統,自今而後,除進攻外,不知其他律令。」「決戰」,「銳意進攻,毫不猶豫」,「無情追擊,不顧疲勞」,「唯有進攻戰才能達到積極的戰果」,「勝利並不歸於傷亡最小的一方,而是屬於意志最堅強、士氣最旺盛的一方」,這一類精神至上的觀點大放光芒,成為了法國軍事理論的主流學說。
在空戰中,高度至關重要,交戰的雙方誰能搶佔高度誰就把握了戰鬥的主動權,當時的飛機在飛行中基本上是做水平飛行,上升也是以不大的角度緩緩升高的。殷麥曼發明了一種新的上升方式:他先是一個俯衝,接著突然抬起機頭,改成垂直狀態繼續向上沖,躍升之後的飛機機腹朝上成了倒飛狀態,再來一個橫滾,飛機又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利用這種方法,殷麥曼可以輕鬆地擺脫在自己上方尾追自己的敵機,同時反超到敵機的上方,在戰鬥中,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打法。德國空軍把這種動作命名為「殷麥曼轉彎」,並作為空戰技術在德國的空軍中進行推廣。殷麥曼利用這種戰術,至1916年初,一共打下了7架敵機,使自己成為了德軍空軍中最早的王牌飛行員。在空戰中,殷麥曼的隊友奧斯瓦爾多·波爾克也是個技術超群的人,波爾克不僅個人的作戰素質好,而且善於動腦,他發現在空戰中單機格鬥的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想出了讓兩架飛機編成一組協同作戰的打法,殷麥曼成為了他的合作夥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雙機編隊戰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曾經誕生了一位華裔狙擊手,他就是在大戰中擊中目標最多的神槍手——沈比利。沈比利的父親出生於上海,移民澳大利亞之前是一名郊區菜農,母親瑪麗安是一名護士。小時候打袋鼠使他成為了神槍手,這種經歷對狙擊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畢竟在戰場上一名狙擊手如果不能一槍狙殺敵方士兵,就會立刻暴露自己的位置,招來殺身之禍。不少有關軍事狙擊史的著作里都會提到那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殺敵人數最多的狙擊手,他來自澳大利亞,叫沈比利,得過大英帝國傑出行為勳章以及比利時政府頒發的戰爭十字勳章。僅在加利波利戰役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他經證實的狙殺記錄就達150名土耳其官兵,如包括未經證實的則為201名,連奧斯曼帝國近衛軍里最優秀的狙擊手也死在了他的槍口下,所以戰友們稱他為「加利波利殺手」。
無處安身的「柯尼斯堡」號找到了一個新的落腳點。拉斐濟河是非洲東南部第一大河,水量充沛,但奇特的是,入海處沒有主河道——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地勢又過於平坦,泥沙不斷淤積,河流不斷改道,變成一個水網密布的矩陣。向來認真的德國人勘察出了幾條優良航道,更難得的是,內陸居然有一支由德國人沃爾貝克所領導的武裝隊伍,他們可以為「柯尼斯堡」號提供補給和簡單的機械維修,這個三角洲就成了「柯尼斯堡」號的新基地。四處搜尋「柯尼斯堡」號的英國人終於發現了它的棲身之所,隨即派出三艘比較新的巡洋艦來捕捉「柯尼斯堡」號,「柯尼斯堡」號只能向上游躲避。英國人對河口的海圖資料極其貧乏,不敢貿然闖入,儘管英艦減少了存煤減小吃水試圖靠近海岸,但是躲藏在上游的「柯尼斯堡」號仍然在它們的射程之外。
加入「飛鸛中隊」三個月後,喬治·居內梅駕機在德國機場的上空取得了他參戰後的首次戰績,擊落了第一架德軍飛機,因此他被晉陞為中士。過了兩個月,又擊落了第二架德機,在他21歲生日那天榮獲了法國的軍功勳章。1916年3月,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兩架德軍戰鬥機對喬治·居內梅的戰機進行攔截,他的戰機身中多彈,但他憑著過人的飛行技巧終於擺脫了德機的圍攻,安全地駕機返回了機場。5月中旬,喬治·居內梅得到了一架紐堡13型戰鬥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款性能優異的法國戰鬥機,在德國的「信天翁D」系列飛機出現之前,還沒有一種敵機能與之對抗。1916年9月,駕駛著紐堡13型戰鬥機的喬治·居內梅接連擊落了3架德機,但他自己也被擊落過一次,所幸沒有受傷。到11月,已經升為中尉的喬治·居內梅擊落了第20架德機,但他自己也多次被擊落,其中有一次是被自己人的防空炮火給打下來的,但是喬治·居內梅是幸運的,儘管屢屢遇險,卻始終安然無恙。戰爭進入到了1917年,喬治·居內梅建議飛機設計師在他的戰鬥機上安裝一門威力強大的機炮,德機一旦被這種火炮擊中,那是絕對無法倖存的,他就是用這種火炮,再次擊落了4架德機。
沈比利常常聲稱勝得太輕鬆,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常常抱著步槍在埋伏點坐著休息,而他的助手則用望遠鏡為他尋找目標。如果敵兵剛剛伸個腦袋出來,沈比利常常是置之不理,等敵兵看看沒事覺得安全了,慢慢地把肩膀乃至上半身都探出來,這就是動手的時候了。觀察員一聲「好了」,緊接著一聲槍響,又一個敵人就這樣被報銷了。用狙擊手對付狙擊手乃是最有效的戰術,土耳其人派出了他們王牌中的王牌來對付沈比利。這是一名身經百戰的奧斯曼近衛軍狙擊手,倒在他槍口下的有俄國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阿拉伯人等,奧斯曼帝國蘇丹哈密德二世曾親手為他頒發勳章。他的步槍被近衛軍士兵們尊稱為「死亡之母」,澳軍士兵給他起了個綽號,叫作「可怕的阿布都爾」。
法國坦克初登戰場是在第二次埃訥河戰役中,也就是法軍著名的尼韋爾的悲劇行動。作為法國坦克第一次在戰場上露面,當時參戰的法國坦克除了「雷諾」以外,還有另一種名為「聖夏蒙」的坦克,這種坦克裝備了威力巨大的75毫米火炮,並採用了電力推動,性能在當時十分先進。這兩種坦克組成了法國第一支坦克部隊,一共製造了200多輛。法軍參謀部在這次戰役中投入坦克部隊是有特殊原因的,戰前,法國人利用他們的飛機偵查發現德國人在主防線的後方依地勢修建了大量的反斜面陣地,法軍的遠程直射炮火無法摧毀這些隱藏的高地後面的陣地,法軍必須要用一種擁有較高突破能力同時具有較強防禦能力的火炮,協同步兵一同進攻,併為步兵提供近距離炮火支持。這樣的作戰任務,實際上就已經決定了法國最初的裝甲部隊與英軍不同,它們更類似於擁有裝甲和機動能力的新式炮兵部隊。
由於奧匈艦隊這次的作戰隊伍異常龐大,整個艦隊被分為兩個攻擊戰鬥群和七個支援群,而護航的驅逐艦和魚雷艇明顯不足,幾乎是完全無依無靠。里佐上尉的魚雷快艇很輕易地就從為戰列艦護航的軍艦中穿了進去,他把目標鎖定在行駛在中間的龐然大物「聖·伊斯特萬」號戰列艦上,在相距不到1000米時,魚雷快艇向目標發射了兩枚魚雷,正在行駛中的「聖·伊斯特萬」號不幸被擊中船腹中央。按理來說,「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的裝甲很厚,可是該級艦的艦體水線下防禦結構陳舊,水下防雷性能不佳,被兩發魚雷擊中的「聖·伊斯特萬」號鍋爐房很快進水,導致了船體開始向右舷傾側。「泰格霍夫」號隨後也受到了魚雷快艇的攻擊,但幸運的是它沒被擊中。
海戰不可能了,德國人乾脆拆下幾門副炮,在三角洲幾個泥沙淤積高地設立火力警戒點,在枝葉濃密的樹上安排了狙擊手。英艦排水量都在五六千噸,在三角洲航行難以深入,加上觀察不便,射擊毫無戰果,3000多噸的「柯尼斯堡」號相對靈巧,加上預先設立了火力警戒點,及時校正,結果英艦一籌莫展。英國人決定將運煤船「新橋」號鑿沉在三角洲主航道上,把「柯尼斯堡」號堵在河裡慢慢收拾,11月10日,在巡洋艦的掩護下,「新橋」號在主航道自沉。這一下「柯尼斯堡」號成了瓮中之鱉,但是要抓住這隻鱉還要花費一番氣力。英國人找當地土著查證,卻得知「柯尼斯堡」號平時出入不走這條航道,拉斐濟河三角洲能通行3000噸級船舶的出口有五六個。如果每個河口都保留一艘可與「柯尼斯堡」號對抗的軍艦,或者把每條航道都堵上,英國在東非殖民地的力量經不起耗費。
「陛下,給我一條縱帆船出海一戰吧,讓我把英國佬打得靈魂出竅。」假如這是在中世紀,這樣敢於挑戰大不列顛的軍官固然有些魯莽,至少會獲得勇敢剛毅的美名,然而,當德國皇家海軍菲力克斯·馮·盧克納爾少校當面向威廉二世皇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時光已經到了1916年,且不說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剛被英國人打得縮回基爾港口不敢出門,這位少校提出要用來和英國人交戰的居然是一艘帆船!馮·盧克納爾伯爵,德國貴族,1881年出生在德國德累斯頓,是一位以綽號「海上幽靈」而聞名的海軍軍官,他的全體船員被稱作「皇帝的海盜」。1916年,他指揮「海鷹」號帆船襲擊了大量的敵方商船。在率領「海鷹」號航行的8個月內,共擊沉14艘敵船,俘獲462名敵人,只有一人在作戰中死亡,他的部下則無一傷亡,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同時被戰爭雙方譽為一個神話。
「聖·伊斯特萬」號是一艘排水量2·2萬噸的無畏艦,是為了對付英法的海上勢力而建造的,當時這一級別的無畏艦奧匈帝國原準備建造16艘,但實際上只造成了4艘,它們分別是「聯合力量」號、「泰格霍夫」號、「歐根親王」號和「聖·伊斯特萬」號。「聖·伊斯特萬」號的最高時速20節,它採用平甲板船型,整體布局緊湊,艦體短小。它有三聯裝305毫米主炮塔4座,沿艦體中線艏艉對稱呈背負式各布置2座,還有150毫米副艦炮12座,魚https://read•99csw•com雷發射管4座,乘員1100人。「聖·伊斯特萬」號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在它剛剛建造一半時就險遭廢棄,而在它的下水儀式上,為了避免撞上一艘駛過的滿載觀眾的汽艇,在它的錨被迫緊急放下時,由於人為的錯誤造成了兩個工人的傷亡事故,這似乎暗示著它不幸的開始。

十一、自己遇到自己——英德海軍一場奇妙的偽裝巧遇

不久,英國人從南非德班找來了一架民用的寇蒂斯水上飛機和一個叫丹尼斯·卡特勒的民間飛行員,來對「柯尼斯堡」號進行定位。11月19日的第一次飛行便出師不利,飛機摔到地面,摔壞了發動機散熱器,11月22日的第二次飛行總算髮現了「柯尼斯堡」號,但這個時候它又向上游移動了,不久,寇蒂斯水上飛機在偵察飛行中被德國人擊落了。轉眼雙方較勁已近一年,第二年年7月,英國搞來了兩艘吃水淺的炮艦「莫西」號和「塞莫恩」號,在兩架戰鬥機的配合下開始總攻。「柯尼斯堡」號此時已經上溯到距河口24公里處,河道已很狹窄,避無可避,雙方互射,德艦居然佔了上風。「莫西」號前主炮首先中彈,3名炮手陣亡。接著,旁邊一艘英國掃雷艇被當場擊沉,英國人只好且戰且退。7月中旬,英國兩艘淺水重炮艦檢修完畢,重新衝進河口。
「一戰」爆發前,法國軍隊的進攻學派正在流行之中,在法國的軍界佔有主導地位,像貝當這種與它意見不合的人即便在軍中干到58歲也仍然不過是個等待退休的上校團長。按照這個進攻學派的代表人物——「心腸火熱、才華出眾」的朗格梅松上校——所說:「唯有進攻才與法國將士的氣質相稱,我們決心已定,要一往無前,迎戰敵軍,毫不猶豫。」在「一戰」中大名鼎鼎的聯軍總司令福煦便是這種軍事理論的重要倡導者之一。福煦在當法國軍事學院院長時,不僅為法國培養了整整一代軍官,而且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他的理論的核心是進攻學說——進攻是作戰的最高原則,是獲得勝利的唯一途徑,即使瀕於失敗也不要放棄進攻。這個原則的關鍵是「意志」和「思考」。關於意志,他曾這樣說過:「克敵制勝的意志是勝利的首要條件」,簡言之,「勝利即意志,一場勝仗就是一次決不服輸的戰鬥」。因此福煦認為,只有「拚命的攻擊」才是取得勝利的唯一途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飛行員們把中世紀騎士的豪俠風度帶上藍天,創造了空中格鬥的戰術,也創造了一個光輝奪目的詞彙——「王牌」,從此「王牌」成為世界各國空戰英雄的稱號。「王牌」的標準就是擊落5架飛機。「王牌」的誕生拉開了藍天英雄交響樂的序幕,空戰明星一顆接一顆從大地上升起。而德國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是「一戰」中最耀眼的王牌飛行員,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由於他的座機塗著與眾不同的紅色,對手敬畏地稱他為「紅男爵」。
當法國陸軍部長梅西米根據步槍、機槍等輕武器的發展情況,建議改掉法軍1830年以來一直穿戴的醒目的紅軍帽、紅軍褲時,一片氣勢洶洶的抗議浪潮淹沒了他。《巴黎回聲報》說:取消掉「一切鮮明的色彩、一切使士兵儀容生氣勃勃的條件,是違背法國人的愛美觀念和軍隊職能的」。關於進攻戰的理論使後備兵員受到的鄙夷有增無減,這種進攻戰的思想,被認為是只能正規地灌輸給現役部隊,打好以白刃戰為象徵的使敵人無法抵禦的猛烈的短促突擊,基本的素質便是衝動,而這種衝動是不能求之於已經過上老百姓生活而有家室之累的那些男子的,那些男子是無法將自己的生命視同草芥的,後備兵員和現役部隊混在一起只會搞成「士氣低落的隊伍」,不可能有徵服敵人的意志。
這天晚上義大利有兩艘魚雷快艇正在這一海域巡邏,義大利人的這個巡邏分隊是由路易吉·里佐上尉指揮的。里佐上尉的任務是搜尋這一海域易於用魚雷攻擊的目標和清除水中的水雷,到天快亮的時候,完成了任務的義大利巡邏分隊正準備返航時,里佐上尉突然發現了海面上出現的一支艦隊,那正是「聖·伊斯特萬」號和「泰格霍夫」號所在的第二編隊,它們正以14節的航速從海峽中通過。當然,奧匈帝國龐大的戰列艦在幽暗的夜色中並沒有發現這兩艘小小的魚雷快艇,里佐上尉馬上調轉方向,從奧匈艦隊的右側快速接近。

二、「一個人的戰爭」——德屬東非戰場上的沃爾貝克

按蘇軍統帥部的規定,華沙戰役的目的是徹底粉碎後退的波蘭各集團軍並攻佔華沙,到8月,蘇聯的西方面軍在白俄羅斯已經重創了波蘭白軍的第一和第四兩個集團軍,並前出到格羅德諾、斯洛尼姆一線。可就在這時,蘇軍的前方總司令加米涅夫過高地估計了蘇軍的力量,他改變了原來的戰役計劃,命令西方面軍不加休整地繼續追擊,粉碎後退的波蘭各集團軍,並要求他們不能遲於8月中旬強渡維斯瓦河並攻佔華沙,而原計劃中一同攻向華沙的西南方面軍則奉命轉向,不再向盧布林和華沙進攻,而是轉為向利沃夫進攻。他的這個決定可以說改變了歷史,如果不調走西南方面軍,那麼畢蘇斯基再高明,只怕也是無能為力了。畢蘇斯基自己也承認,當時的波蘭全國都有陸沉之感,波蘭的軍隊幾乎就要失去鬥志了。眼看波蘭的總崩潰即在眼前,英國外交部長奎松給蘇俄政府發出通牒,建議波俄兩國休戰,並建議兩國以布格河為界。在各國進行外交斡旋的同時,敗退的波軍在以華沙為防禦支撐點的維斯瓦河一線勉強收住了腳,但形勢依然危如累卵。
沃爾貝克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德國陸軍的一名軍官,因此他從小就被培養成一名職業軍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沃爾貝克擔任德屬東非(坦尚尼亞一帶)部隊軍事長官,在東非殖民地與協約國軍隊作戰,他憑藉劣勢兵力和裝備,以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拖住了協約國大股力量,英國人在東非的作戰因此被稱為同「一個人的作戰」。1914年6月28日發生了著名的「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這件事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個月後,早已在歐洲摩拳擦掌的兩大軍事集團兵戎相見,其戰況之激烈、傷亡之慘重前所未見,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火中。在歐洲之外的世界各地,兩大軍事集團的鬥爭也絲毫沒有因遠離主戰場而降溫,其中就包括殖民地林立的非洲。由於英國人握有制海權,所以在那些遠離歐洲大陸的戰場上,英國人是完全掌控了主動權的,而德軍則是完全失去後方支持的孤軍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總共有10萬多名廓爾喀人先後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他們的足跡遍及法國、佛蘭德斯、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加利波利、巴勒斯坦及薩洛尼卡,其中有近1/10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戰」結束后,廓爾喀人以他們的英勇頑強獲得了世人的讚譽與推崇,他們終於以英勇的獻身精神,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戰場上,法國進攻學派的理論給法軍帶來了滅頂之災。一名英國的目擊者寫道:「法國軍隊以19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了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他們部隊前面18米左右,就像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45米以上而不被打翻的。」事實證明,精神還是敵不過鋼鐵,不管攻擊者的精神多麼堅強,這種精神並沒有避彈的功效。這一點在隨後發生的塹壕戰中得到了證實,而主張防禦戰的貝當的主張卻成了實用的戰法。
1920年,在埃斯丁尼的提議之下,法國的坦克設計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他們要生產一種多用途的坦克,以之取代法軍中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裝了機槍的輕型坦克、安裝加農炮的重型坦克以及安裝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可以說,法國陸軍這種讓它的坦克部隊徹底改頭換面的想法是明智的,因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作戰情況來看,坦克在戰場上已經不僅僅是擔任「機動炮兵」那麼簡單的了,這些集防禦、攻擊任務為一體的武器,正在逐漸變為攻堅戰的主角,在今後的戰爭中,它必將成為陸軍的主要利器而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移動的機槍和移動的火炮。

十八、蘇波戰爭中的奇迹——華沙戰役

十、大洋遊俠——盧克納爾伯爵的風帆戰艦「海鷹」號

一位英國空戰史專家指出:「空戰史上的真正作戰是從德國飛行員波爾克和他的偉大競爭者馬克·殷麥曼中尉開始的。」殷麥曼是一名德國飛行員,出生在德國的德累斯頓。他曾在薩克森的軍校中就讀,畢業后被分到鐵道兵部隊,成為了一名見習軍官,熱愛飛行的他離開了那個部隊,自己學會了飛機駕駛技術。第一世界大戰爆發后,殷麥曼作為一名飛行員踏入了戰場。戰爭剛開始時,戰鬥機尚未出現,飛行員的主要任務是駕駛飛機進行偵察。在戰場的上空任意飛翔的生活雖然暢快,但時間久了就使殷麥曼感到過於單調,喜歡冒險的他飛到巴黎的上空,對巴黎進行了一次空襲,不過在這次空襲中,殷麥曼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傳單。
1892年5月2日,曼弗雷德·馮·里奇特霍芬出生於一個普魯士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阿爾貝里希·馮·里奇特霍芬是一名槍騎兵少校,母親叫庫寧古德。兒時,他經常和他的夥伴在自己的莊園里獵殺野豬、麋鹿、鳥和鹿,並經常將他們的戰利品相互展示,長大后,他也同樣愛好著另一種狩獵——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里奇特霍芬於1915年如願進入了航空戰鬥群,那時的飛行員如同天之驕子,步兵們都窩在塹壕中動彈不得,而他們卻在藍天中自由地翱翔,真是風光無限。王牌駕駛員科利肖把空中敵手描繪為「跳華爾茲舞的舞伴」,他們要閃避相互發射的子彈,駕駛員在躍升中看來好像要翻筋斗,但在頂點時卻來一個半滾,然後改平飛,向與預料相反的方向疾馳。當雙方的駕駛員表演給從下面塹壕里向他們歡呼的步兵觀眾看時,舞台就在雲端。
兩位艦長高興之餘,方才感到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在這之前,航母還從來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軍巡洋艦,也就是說它沒有一點經驗。然而,兩位艦長很快又坦然了:對付個瓮中之鱉,只要讓艦載機狠扔炸彈就是了。

十五、初試鋒芒——兩艘航母鬥不過一艘擱淺的巡洋艦

德國殖民當局對德屬非洲殖民地採取了不同的統治形式,在沿海城鎮及其鄰近地區,各級政府由德國官員直接掌握和控制,在某些內陸地區,以德國人出任的地區專員為首,中下層由當地的部落酋長負責管理,這些部落酋長們則直接從屬於殖民當局。在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德國人在這些殖民地的駐軍微乎其微,既分散又弱小,也只有土著族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於警察的任務,可以說是根本沒有軍事力量。歐戰爆發后,德國殖民地政府認為自己並沒什麼軍事力量,所以一直努力要保持置身事外,但英、法等國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非洲的大好時機,所以計劃要一舉掃平德國在非洲的殖民管理體系。為此英法兩國開始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很快,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等一些原本是德國的殖民地都落入了英國和法國手中。德國的那些由白人警長領導的土著警察部隊,其裝備和英法殖民者的裝備相比形同虛設,在人數上更居於劣勢,完全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們也抱著「歐洲戰場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英法兩國帶來什麼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佔德屬東非的坦噶尼喀時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嚴重挫敗。其原因就是駐防在德屬東非坦噶尼喀有一支著名的德國殖民軍事力量——德屬喀麥隆警備部隊,這支警備部隊的軍事長官名叫沃爾貝克。
1914年聖誕節前,28歲的沈比利加入了澳大利亞遠征軍,隸屬第五輕裝騎兵團,他在抵達歐洲加利波利半島后被派駐臨海的波爾頓嶺,狙擊點設在嶺上一個叫作切森高地的地方,對手是土耳其人。在這裏他展示了驚人的狙擊天賦。據戰友們回憶:「沈比利耐性特別好,可以長時間端槍瞄準而不感到疲倦。還有一個特長就是視力特佳,別人用望遠鏡才能看清的東西他用肉眼就可看清。」他用來狙擊的是普通制式步槍,而且是不裝瞄準鏡的,但就是這樣一支步槍,卻讓土耳其人接二連三地倒在了沈比利的槍口下,他就像「一隻貓等在一堵滿是鼠洞的牆壁前,老鼠們小心翼翼地躲在洞里,而貓等待的就是其中一隻大意一次」。

五分之三的蘇聯元帥都在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中被處死,其中也包括米哈伊爾·圖卡切夫斯基。
沃爾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時期都極具天賦的游擊戰指導者之一,他是一位純粹的職業軍官,極為靈活機智,經常使正規而保守的英軍對手驚慌失措。他長期對抗20倍左右的敵軍,從未在戰場上被征服過,卻僅僅因為戰爭正式結束而投降。他還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和壓倒性的優勢敵人作戰,獲得了他的戰士——無論黑人還是白人——的一致熱愛,而且還贏得了他的敵人的尊敬和欽佩。
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德國軍方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1915年5月30日夜,這種會飛行的龐然巨獸光臨了英國上空,倫敦遭到飛艇的第一次轟炸。探照燈無法照到飛得很高的飛艇。炸彈使10多人喪生,40多人受傷,還破壞了一些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建築物。德國人的目的是飛臨英國大城市投彈,企圖迫使英國政府把部隊撤離法國,襲擊者還丟下了一些紙片警告說:「我們已經來過,而且還要再來,不投降就是死。德國人。」

十四、空中巡洋艦——齊柏林飛艇

以德軍的本意,比利時並不是它的戰爭對象,它只不過是要借道比利時,誰讓比利時是德國對法戰爭中唯一取勝的通道呢?路是借定了,問題就看比利時的態度了,德國曾再三表示,如果比利時能夠友好地借道,德國會保證比利時不遭到損失。但比利時決心已定:要想借道,沒門。1914年8月4日,德軍向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發起了進攻,兩天後要塞陷落,德軍隨後向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挺進。雖然這是一場綿羊與獅子的博斗,但比利時人認準了要與德國侵略者戰鬥,因此對入侵的德國兵(也可以說正在通過比利時的德國兵)發起冷槍襲擊,零打碎敲地幹掉幾個侵略者,並且搞一些破壞活動,比如炸斷橋樑、毀壞鐵路等等——其實它所做的這一切,只能起到幫助法國拖遲德軍進軍的速度而已。
齊柏林飛艇的能力較同時期的飛機優秀,它飛行穩定,容載量大,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了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45萬立方米,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雖然飛艇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性能比飛機差,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

三、對自由射手的報復——火燒盧萬

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有10艘主力戰艦以遙遠的殖民地港口為基地,逍遙于整個大洋。6支小型的英國海外遠征軍從1914年8月開始剷除德國海軍的海外基地。喪失了基地的10艘分散的德軍巡洋艦,積極進行「打了就跑」的勇敢機動的作戰,直到被消滅。從1914年底起,德屬多哥、喀麥隆、西南非洲、西薩摩亞群島以及一些德屬的太平洋島嶼先後被協約國所奪取。然而,在德屬東非,保羅·馮·雷托文-沃爾貝克擊退了英軍在坦葛尼喀的登陸行動,並繼續以令人震驚的游擊戰爭與英軍交戰達4年之久。雖然沃爾貝克的行動對整個戰爭沒有實際意義,但他畢竟牽制了部分英軍的力量,並樹立了一個堅強不屈的榜樣。
從這以後,德軍每經過比利時的一個地方,就先把那個地方的許多人抓來做人質,如果受到比利時人的狙擊,那麼就槍斃這些人質以作為報復。比利時人原想以狙擊給德軍造成恐怖,他們把那些狙擊手稱為自由射手。這些狙擊手是給德國士兵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但德軍的指揮官對此說:「越是恐怖,就越需要恐怖。」他要以大的恐怖對付比利時人對德軍造成的小恐怖。德國人認為,比利時人的反抗是非法的,而德國人的報復行為,不論程度如何,都是正當的、合法的,槍殺人質,或把一個城鎮夷為平地,這隻能怪比利時政府,誰讓它下令抵抗了?對此,毛奇寫信給康拉德說:「我們在比利時的進軍肯定是殘忍的,但我們是在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誰擋路,誰就必須自食其果。」
作為奧匈帝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奧匈帝國海軍司令豪斯上將採取的戰略是「帝國的艦隊並非用以積極地攻擊敵人,而是應該作為用以抑止地中海協約國海軍的活動的手段」。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匈帝國以戰列艦為中心的主力艦隊採用了保存策略,只是在大戰爆發后的8月上旬,為了掩護德國「戈本」號戰列巡洋艦和「布雷斯勞」號輕巡洋艦,奧匈海軍才全體出動對亞得里亞海進行了警戒航行,但其宗旨始終是避免和英法海軍正面交戰。

羅蘭·加洛斯(戴貝雷帽者)駕駛了協約國空軍第一架裝備了偏流板的戰鬥機。
在戰爭之初,坦克是一種龐然大物,在德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極容易被摧毀,為了適應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法國的坦克開始向體積小型化而規模大型化發展。於是法國生產出了「雷諾」系列的輕型坦克——「雷諾」FT。「雷諾」FT的最初命名是「機槍坦克」,它可以說九_九_藏_書是世界上第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坦克,因為它具備了現代坦克的四大特徵:駕駛員在車體前部,發動機後置,主要武器在車體中部的炮塔內,炮塔可以360°旋轉,車長有最高的全周視野。此外,「雷諾」FT還有另外一個特徵與現代坦克巧合——主動輪後置,誘導輪前置。「雷諾」FT,或者稱為為「突擊戰車」,基本採用75毫米短管火炮,而法國陸軍對坦克的定位是「有裝甲的機動自行火炮」。實際上,當時的法國坦克確實是歸於炮兵編製,它的名稱是「突擊炮兵」,而歐仁·埃蒂安納則被任命為突擊炮兵部隊的司令。
此戰役俄軍一共損失了近16萬人,波軍損失近6萬人,在接下來在9月上旬,波軍在追擊中取得格羅德諾和夏拉河會戰的勝利,又有6萬多名蘇俄紅軍被俘,至此,圖哈恰夫斯基的4個軍團基本上全軍覆沒了。在追擊過程中,西科爾斯基進入立陶宛,佔領了維爾紐斯,10月,波蘭和蘇俄在里加簽訂了停戰協議。畢蘇斯基得到了在凡爾賽會議上所確認的俄國和波蘭東部邊界的領土,此外畢蘇斯基還將伏爾海尼亞、波列西耶和波多利亞划給了波蘭。根據《里加條約》,蘇俄喪失了帝國時期東部的大片領土,波蘭東部疆界終於確定了。這個協定雖然沒有達到畢蘇斯基所理想的結果,但眼下的結果基本上也可以滿意了,波蘭畢竟是一個新生的小國,長期打下去肯定是對其不利的。
4架德國「信天翁」式雙座觀察機正巧與羅蘭·加洛斯的飛機不期而遇,德國飛行員根本沒有把這架孤獨的法國飛機放在眼中,在雙方接近后,德國飛行員萬沒想到羅蘭·加洛斯的子彈能從螺旋槳的扇面中射出,毫無防備的德機當時就被擊落兩架,剩下的兩架見勢不妙,落荒而逃。在當月中,他又成功擊落了一架並迫降了兩架德國飛機,這使得羅蘭·加洛斯在交戰的雙方中都名聲大振。對他的事迹,法國各大報紙爭相報道,並將當時讚美體育明星的「王牌」一詞送給了羅蘭·加洛斯。不久,美國人把「王牌」飛行員的標準定為擊落五架飛機,「王牌」從此成為了空戰英雄的稱號,但嚴格地說,羅蘭·加洛斯只擊落了3架敵機,而且是3架沒有武裝的敵機。
一連串的船隻神秘失蹤,引發了英國海軍的極大注意,把失蹤船隻的位置連起來,很快就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縱貫大西洋的航跡,據此判斷,在大西洋上,顯然出現了一條新的德國襲擊艦,可這條航線常有英法軍艦活動,從來沒有和這條襲擊艦相遇過,而且這艘船續航能力超強,所有遇難船隻的船員全部失蹤。百思不得其解的英國人把這條德國襲擊艦命名為「海上幽靈」。這時候,盧克納爾也遇到了個麻煩,將近300名俘虜帶給他很大的食物和安全問題,沒辦法,只好讓這些俘虜乘上一艘擄來的帆船自己開往裡約熱內盧的岸邊,這些俘虜和盧克納爾相處得十分融洽,一旦要上岸就不能不對當局講明一切,所以他們都不想走,但沒辦法,盧克納爾的船再熱情也實在沒他們的位置了,「海鷹」號畢竟不是遊艇,它還有自己的使命。這些乘帆船離去的人遵守了自己的諾言,一路上不搭理任何遇到的人,只是在十多天後上岸后才不得不按規定向協約國通報遭遇襲擊艦的情況,而這時,「海鷹」號已及時逃離了這片海域。如夢方醒的英國人這才明白了在這之前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只是他們壓根沒往這上面想。
徵得上級指揮官同意后,覺得臉上無光的兩艘航母灰溜溜地離開了這片水域。航母的這次尷尬為那些輕視它的人提供了笑柄。
在「一戰」期間,義大利海軍封鎖了位於義大利半島和巴爾幹群島之間的奧特朗托海峽,那裡是亞得里亞海的入口,此海峽非常狹窄,全寬只有80公里左右,這使得奧匈帝國海軍的活動被限制在亞得里亞海之中而無法進入地中海作戰。1915年5月,義大利參戰以後,已被提升為海軍元帥的豪斯曾坐鎮「哈布斯堡」號戰列艦,親率龐大的艦隊向義大利沿海部出擊,炮擊了安科納港等多處義大利沿岸目標,但「聖·伊斯特萬」號並沒有參加。
戰爭進入到了第二個年頭,隨著德國分兵東線,英軍開始在西線發動一些小規模的反擊,在3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雙方相持不下,誰也無力突破對方的防線。1915年4月的一個黎明,微微的清風給守候在塹壕中的協約國士兵帶來一種難得的享受,就在這時,在德軍的陣地上升起了一道兩米多高的黃色煙牆,眼見得這道黃色煙牆隨風緩緩地向協約國的陣地飄來,當莫名其妙的士兵被這道煙牆籠罩后,災難出現了,他們感到眼、鼻、喉灼痛,不多時,有人開始窒息而死,原來這是德軍施放的氯氣,在煙牆的後面,戴著防毒面具的德軍沖了上來,協約國的防線被撕開了幾個大口子。這是在西線進行的第二次伊普雷戰役,也是化學武器在人類戰爭史中的第一次使用。廓爾喀人不幸成為了毒氣的第一批見識者。不久,協約國的專家們將研製出的防毒面具發給了前線的士兵,生性樂觀的廓爾喀人戴著這種豬嘴狀的過濾器開始互相取笑,畢竟是山裡來的,對什麼都是好奇的。

五、被魚雷艇擊沉的戰列艦——「聖·伊斯特萬」號

1919年,與蘇俄發生了衝突的波蘭堅持要求恢復兩國1772年之前的邊界,2月,當蘇維埃軍隊在德軍撤出佔領的維爾納以後沿布格河一線向前推進時,波蘭的反應極為激烈,對蘇俄不宣而戰,並將紅軍擊退,於4月搶佔了維爾納,隨後繼續沿前線混戰,向前推進到別列津納河並進入烏克蘭北部。「十月革命」后的俄國,正陷於內戰之中,新組建的蘇聯紅軍正在同彼得留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白軍艱苦作戰,這就給波蘭提供了向東拓展的有利契機,畢蘇斯基認為必須抓住機會,如果蘇俄國內戰爭結束,要想實現恢復故土的宏圖大志只怕是再難以實現了。
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舉國一片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於當一架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當然英國方面不會僅僅採取保守的防禦措施,英國空軍開始結合早期的防空武器在齊柏林飛艇的航線上進行攔截。就在齊柏林飛艇首次空襲倫敦之後不久,一架英國皇家海軍的戰機在比利時上空攔截住德軍的一架飛艇,攀升到飛艇之上,用炸彈將其擊落,這也造就了齊柏林飛艇的首敗記錄。駕駛這架戰機的飛行員是亞歷山大·沃內福特上尉,在擊落飛艇36小時后,他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這一年的秋季,廓爾喀營所在的印度軍團被從西線撤了出來,被投入了達達尼爾戰役之中。在達達尼爾戰役中,由於過分輕敵,英軍最初只動用了海軍,認為只要派個艦隊就可以打過去,可是在土耳其的岸炮和水雷的打擊下,多艘英國海軍的戰艦被擊沉,這時英國人才改變了戰法,決定派出陸軍佔領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加利波利半島。
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它是一種無色而有甜味的氣體,在室溫下穩定,有輕微麻醉作用。吸入少量的一氧化二氮能致人發笑,過量吸入則會導致人的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笑氣」曾經導致了一個神秘的「安樂死」事件的發生,為什麼說是「安樂死」呢?那是因為那些潛艇上的水兵們是在毫無察覺之下,在不知不覺中帶著微笑死去的。
兩位航母艦長決定換艦載魚雷試試,掛上魚雷的艦載機開始升空,然而,飛行員剛起飛,就忽然感到飛機搖搖晃晃的,原來,魚雷太沉了,而艦載機的發動機推力有限。飛行員全力控制著飛機,艱難地向那艘土軍的巡洋艦飛去。突然,飛行員感到身不由己,飛機已不由飛行員控制,猛地向大海扎去,一連損失了兩架飛機。看著眼前的情景,兩位航母艦長領受任務時的興奮如今變成了失望透頂,這下完了,航母的名聲將一落千丈。兩艘航母折騰大半天,自家損失兩架艦載機和兩名飛行員,卻奈何不了一艘擱淺的巡洋艦,實在令人心寒。
廓爾喀人又稱尼泊爾人,是外國人對尼泊爾全體居民的統稱,是12世紀從印度移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人的混血後裔。1814年英國借口印度和尼泊爾邊界糾紛,出兵尼泊爾。此後,英國開始在尼泊爾招募雇傭兵,並單獨建有「廓爾喀營」,其士兵被統稱「廓爾喀兵」,亦稱「廓爾喀人」。

一架即將前往英國領空執行任務的德國飛艇正被移出機庫。
1917年1月,里奇特霍芬的戰績上升至16架,獲得皇帝親自頒授的「功勛勳章」,這是當時德國各邦中的最高勳章。在成為第十一狩獵中隊的指揮官后,里奇特霍芬將自己戰機的一部分塗成了血紅色,他認為這樣可使地面上的友軍便於識別,以防止誤擊。在戰爭後期,許多英軍飛機則塗上了紅鼻子以表示「我們一定要打下紅男爵」的決心。到了當年的3月,「紅男爵」已經擊落31架協約國飛機。他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冷酷無情的獵人,甚至是殺手,會將設法逃離機艙的飛行員一一射殺。一位他所欽佩的德軍軍官曾經給了他一張可怕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被打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的英國飛行員。1917年4月,西線的領空完全成了德國空軍的天下,在這段時間,德軍一次出擊就派出3~4個飛行中隊,當時有人把這種出兵方式比作「馬戲團」。雖然如此,為了配合法軍總司令尼韋爾的地面進攻計劃,英國皇家飛行隊仍然與德國飛機在法國北部上空進行了爭奪空中優勢的殊死搏殺。
11月初,廓爾喀士兵冒著德軍炮火,摸進了位於費斯圖伯特附近的塹壕,這時的歐洲戰場已進入了塹壕戰的階段,這個時候,對於廓爾喀士兵來說,只要求他們會開槍就行。可是誰也不曾想到,一個麻煩出現了,原來廓爾喀士兵所接手的防線是在他們到來之前由英國的曼徹斯特團所挖掘的,它的深度是以英國人為標準的,而身材矮小的廓爾喀人跳進去就面臨著沒頂之災,根本無法進行有效射擊。這個問題使英軍大傷腦筋:廓爾喀人的戰壕別人不能用,而別人用的戰壕廓爾喀人也無法使用。
盧萬,位於布魯塞爾以東約30公里的地方,是德軍從列日到布魯塞爾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以它的大學和圖書館聞名於世。德軍剛進盧萬城時還是非常文明的,他們買東西時也和當地居民一樣排隊。可是當一名德國士兵被狙擊手打了一槍后,情形就變了,特別是在8月26日夜盧萬發生了一場混亂,據德國人說,盧萬的平民發起了對德軍的槍擊,於是德國人的大舉報復開始了,德國人要用一把大火燒掉這個城市。8月28日,大火后的盧萬除了遍地的灰燼,什麼都不存在了。德國人的火燒盧萬,自然給自己招來了一片指責之聲,對此德國的宣傳部門聲明說,這都是由於比利時人對德國展開的襲擊所導致的。沒過幾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對此表示,比利時的這場災難完全是因為比利時人的野蠻造成的,併為此感到痛心。比利時人的抵抗其實是微不足到的,如果不是從民族精神這一點上去尋找支持的話,從實際的意義上來說,對比利時的確沒什麼好處,只不過是在為英法做嫁衣。當德國浩浩蕩蕩的大軍穿過布魯塞爾後,也就沒有人再注意比利時這個地方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進攻學說這種軍事思想在法國軍事界一直占統治和主導地位,法國總參謀部的大部分軍官都是它的信徒,以作戰處處長朗格梅松上校為典型代表,他在演講時充滿豪氣地說:「胸懷理想、利劍在握是法蘭西的致勝之道,它的精義在於殊死進攻。唯有這樣的攻勢才能成為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決戰,把決戰進行到底便是戰爭的根本任務,這樣的決戰,一經交火,就不容三心二意,而必須全力以赴,死拼到底,把人的耐力發揮到極限。」甚至總參謀長兼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霞飛也深受它的影響。總參謀部1913年5月通過的霞飛的「第17號計劃」,10月法國政府頒布的《野戰條例》,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1917年豪斯元帥在停泊于波拉港的無畏艦「聯合力量」號上病故后,奧匈海軍的司令官由霍爾蒂海軍上將繼任。霍爾蒂上任后,決定調動一直無所事事的艦隊,對於協約國封鎖的奧特朗托海峽實施攻擊。1918年8月,在霍爾蒂制定的一個突破奧特朗托海峽計劃中,「聖·伊斯特萬」號和「泰格霍夫」號被編為第二隊,由1艘驅逐艦和6艘魚雷艇為它們護航。這一編隊本定於9日晚上10時離開波拉港,可是由於出發時忘了通知移開港口防潛網而耽誤了約1個小時。在追趕編隊時「聖·伊斯特萬」號因輪機過熱,導致編隊速度被迫從16節降為14節,結果使編隊比計劃延遲了近2個小時進入被義大利人控制的海域。
對飛行的天賦和勇氣,使羅蘭·加洛斯很快就成為了特技飛行的高手。「一戰」爆發前的羅蘭·加洛斯就已經是法國著名的飛行員了,1913年,爭強好勝、喜愛冒險的他曾駕駛飛機途中不著陸地飛越了地中海,這在當時的世界上還不曾有誰做到。大戰爆發后,羅蘭·加洛斯加入了法國航空兵部隊。戰爭剛爆發時,剛剛投入戰爭的飛機只是被用作一種偵察工具,當時的飛機本身並沒有安裝武器,而且交戰雙方的飛行員們開始也並沒有很深的敵意,他們在空中相遇時有時甚至還揮手致意。雖然飛行員們都佩帶著手槍,但那也只是一種軍人的標誌。但不久之後,地面上的殘酷戰爭,就把仇恨帶到了空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在相遇時,開始用各自的手槍互相射擊,在那之後,步槍也被帶上飛機。
自1915年至1918年,德國出動飛艇200多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投彈約300噸,造成約1300多人死亡,3000多人負傷。但也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惡劣天氣。德國最高統帥部認識到,飛艇戰是無效的,在人力和物力嚴重不足時期,付出這樣巨大的代價簡直是得不償失的。隨著轟炸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柏林戰略家已在制訂計劃,製造和使用轟炸機來取代飛艇了。
1918年4月21日,里奇特霍芬率領9架福克飛機巡邏時同加拿大飛行員布朗率領的15架飛機遭遇,一場血戰展開。混戰中德軍飛機一架一架被擊落,殺紅了眼的里奇特霍芬和加拿大的空軍王牌布朗纏鬥在一起,布朗且戰且退,將空戰引入己方上空,里奇特霍芬緊追不捨,在100米的高度上,協約國地面士兵用步槍和機槍對他猛烈射擊,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命中了里奇特霍芬,他頭部中彈,飛機墜毀在戰壕里。英國人為「紅男爵」舉行了隆重葬禮,他的棺材由六名上尉(馮·里奇特霍芬的軍階)和一隊駕駛員護送,一個榮譽鳴槍隊向他致告別敬禮。然後,一位協約國飛行員駕機升空,將拍攝有布滿鮮花的墓地的照片和訃告一起空投到德軍後方。作為曾擊落協約國80架飛機的王牌飛行員,26歲的里奇特霍芬男爵戰死藍天。

一、「一戰」中的軍事教條——法國軍隊的進攻學派

這場戰役是與時間和疾病作鬥爭的緩慢前進,東非不是白人待的地方。到年底,英軍已控制了德屬東非的北部和中部的主要交通線,佔領了達累斯薩拉姆的海港以及沿海大部地區。沃爾貝克和他的大部分追隨者被逼到了南面的菲吉河地區。除與疾病作鬥爭外,沒有大的交戰。每當英軍擺好架勢實施決定性打擊時,德軍就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到叢林之中,以便次日集合起來重新戰鬥。1917年,協約國軍加大了對沃爾貝克的攻擊力度,他開始面對壓倒性的敵軍。彈藥、步槍和炮火的匱乏依然給沃爾貝克的作戰帶來了極大困難,到當年年底他幾乎要被英軍逐出德屬東非,這時他了解到葡萄牙人在莫三比克邊界處的要塞群擁有充足的給養,於是他發動了一系列令人驚訝的攻擊,沒有損失一個人就佔領了這些要塞,成功奪取了他的4000人部隊所需要的所有軍需品。
在這場實力懸殊的爭鬥中,沃爾貝克採取了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一個英國軍官說,當你以為得手的時候,其實不是,前進的英軍會突然遭到了密集的火力射擊!更可怕的是,我們完全不知道是從哪射來的!南路的英軍聽到槍聲,立即向北方靠攏,企圖增援城區內的的北路軍,沒想到大批德軍突然從他們的身後殺了出來,幾路英軍在極度震驚中傷亡慘重。在隨後的一年半中,英軍採取了守勢,但沃爾貝克並不想讓英國人平安度日,他對臨近的英國殖民地肯亞和羅得西亞發動突襲,摧毀了當地的沿著鐵路及運輸線而建的要塞。他的軍隊還摧毀了20輛火車和一長段英國的鐵路。當英國海軍在魯菲吉河迫使「柯尼斯堡」號自沉之後,沃爾貝克將船上的人員編入了自己的部隊。他還設法打撈起艦上的部分火炮,組成了他的炮兵部隊。
英國人很快研製出了高爆子彈和填充白磷的燃燒子彈,將這些子彈混合起來之後,就變成了對付飛艇的致命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飛艇一旦被這種混合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許多飛抵倫敦的齊柏林飛艇就此一去不返,一架架飛艇像燃燒著的煙花那樣落下去了。德國飛艇像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作用也沒有,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於是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用來做宣傳武器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官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2月4日,「海鷹」號遇上了法國「安特南」號,有趣的是「安特南」號也是一條優美的三桅帆船,它的船長運動員出身,非常浪漫,當他發現一條同樣古老的三桅帆船張上了滿帆緊追過來時還以為是要來和他賽船呢,就升帆和盧克納爾玩起帆船大賽來,結果一九九藏書追就是幾十海里。後來有人和盧克納爾說,伯爵你真是浪漫,人家用帆你也用帆,真紳士啊!伯爵苦笑道:「哪兒啊,那是我的輪機出故障了。」3月10日,盧克納爾在船上製造了一場「火災」,英國運輸艦「霍華茨」號趕來營救「著火」的「海鷹」號,「霍華茨」號是一個強勁的對手,它的主炮口徑127毫米,比「海鷹」號的還要大,「海鷹」號在對它發警告時一炮打中「霍華茨」號的無線電室,這導致了「海鷹」號航程中僅有的一次有人員死亡的事件——英國船員佩奇因靠近破裂的蒸汽管道而致死。
從事後的調查中發現,「聖·伊斯特萬」號的水密艙在設計上存在重大的缺陷,這種缺陷使得它在面對魚雷的攻擊時顯得極為脆弱,後來它的姊妹艦「聯合力量」號也是因為這種缺陷而遇難的。由於這次海戰,使義大利的魚雷快艇名聲大振,而里佐上尉因此被第二次授予義大利金質獎章和軍隊服役騎士十字章——他已經在1917年12月因擊沉奧匈帝國的另一艘戰列艦而獲得過一枚這樣的勳章。從那以後,每年的6月10日,便成為了義大利海軍的節日。
1914年8月6日,戰爭爆發后第二天,「柯尼斯堡」號在亞丁灣捕獲了英國商船「曼徹斯特城」號,在花了5天將英國船上的燃煤和補給品掠奪一空后,德國人將英國商船鑿沉——該船成為英國在「一戰」中損失的第一條商船。然後「柯尼斯堡」號殺向印度洋協約國航線,一路打劫協約國商船,襲擊協約國沿岸基地。英國人採取了釜底抽薪之策——直接攻擊德屬東非殖民地港口,讓「柯尼斯堡」號無家可歸。英國的巡洋艦襲擊了達累斯薩拉姆港,摧毀了無線電台,破壞了港口設施。但是,英艦造成的損害卻遠遠小於驚慌失措的港口監督的行動——為了避免英艦衝進港口,他下令將一個浮船塢鑿沉在港口入口的航道上,這樣一來,「柯尼斯堡」號就無法返回達累斯薩拉姆,而港口中的船隻除了早先出航的運煤船「索馬里」號外都被堵在港內,無法出港為「柯尼斯堡」號提供補給。
在「一戰」期間,波蘭的民族英雄約瑟夫·畢蘇斯基就在開始精心籌劃波蘭的復國大計,併為戰後復國組建了一支軍隊,儘管這隻軍隊的規模並不是很大。「一戰」剛一結束,畢蘇斯基便向巴黎和會提出了波蘭復國的疆域要求,但巴黎和會對於波蘭東部邊界的規定遠遠不能滿足波蘭的碩大胃口,這就使它必然要與蘇維埃俄國發生衝突。畢蘇斯基決定,在東部與蘇俄的邊界劃分問題上,要依靠他的軍隊,他唯一的機會就是要利用蘇俄內戰的有利時機去奪取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立陶宛等地,以達到他恢復古代波蘭的疆界的目的。在得到了反蘇俄的協約國的支持后,波蘭在1919年趁蘇俄忙於內戰的有利時機,出兵佔領了白俄羅斯和立陶宛,1920年4月,波蘭又對烏克蘭發動了進攻。
1918年11月23日,沃爾貝克在證實了祖國戰敗消息的真實性后宣布向英軍投降。沃爾貝克走出叢林投降的時候,英國人沮喪地發現,這位已經被晉陞為少將的司令官手下依然有3000多名官兵,只是裝備大多由德國1871年式毛瑟步槍換成了英國人的恩菲爾德式步槍。這場持續了4年又3個多月的戰鬥終於結束了。在離開非洲之前,他懇求英國方面給他的黑人士兵們以善待,並希望殖民地政府為他們安排穩定的職業,英國人給予了肯定的答覆。在他臨走的那一天,他的黑人士兵們含著淚水夾道為他送行,畢竟,這其中的很多人已經跟隨他五年以上了。「一戰」結束后,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和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在這些地區34年的統治。

齊柏林飛艇的一次轟炸給倫敦西區的街道造成了破壞。
波蘭民族在歷史上雖有四次被瓜分的悲慘經歷,但在20世紀初葉,這個弱小的民族猶如夜空中的一道閃電,有了一次驚世駭俗的表現,從而讓世人對它刮目相看。
其實羅蘭·加洛斯的主要成就,倒不是他所擊落敵機的架數,而是他所發明的「螺旋槳飛機武器」。羅蘭·加洛斯可以說是生逢其時,正趕上了人類航空革命的大潮,1907年,法國的亨利·法爾芒駕駛自行研製的飛機在巴黎成功地飛行了一公里的距離。當時的人們認為飛行是一項體育運動,並且是一種象徵著冒險精神的運動。羅蘭·加洛斯1888年生於南非的開普敦,十多歲時來到法國。少年的羅蘭·加洛斯一下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並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1918年初,戰爭結束前,羅蘭·加洛斯在被俘並被囚禁了三年之後終於成功地從德國的戰俘營脫逃出來,又回到了法國的航空部隊中。重返藍天的他駕機再度參戰,準備報仇雪恥。然而三年的牢獄生活,早已將他遠遠地拋到了航空時代的後面,這時的飛機性能與三年前相比早就大大不同了,而航空兵的空中戰術也是以前所不能比的,當年威風一時的羅蘭·加洛斯那點水準早就不夠用了,一個無名的德國飛行員就輕鬆地擊落了他的飛機。在1918年10月5日,也就是大戰馬上就要結束之際,羅蘭·加洛斯因飛機被擊中而犧牲,年僅30歲。

1917年出產的法式FT-17型是第一輛帶有旋轉炮台的坦克。這種坦克具有一定的越野性能,在1918年間曾分別於法軍和美軍隊伍中服役。
出於對殷麥曼的尊敬,英國皇家飛行隊為殷麥曼做了花圈,寫了輓聯,用降落傘將花圈投到了德軍戰線上。為了紀念殷麥曼,後來德國以他的名字組建了一隻航空隊,而他所發明的技術在「二戰」中得到廣泛使用,可以說他是德國俯衝轟炸的創始者。殷麥曼成為了德國空軍中著名的人物,讓其名垂空戰史冊的並不是他擊落15架敵機的戰績,而是他所創造的「向上躍升接滾轉改平」的機動動作,他的這一發明,使空戰真正成為一種全方位機動作戰,直到現在,這個動作還經常在格鬥訓練和特技表演中使用,名為「半斤斗翻轉」或「上升倒轉」。
大戰剛爆發時,沃爾貝克的想法同其他的德國指揮官是一樣的,即歐洲戰場的形勢才是決定成敗的最主要因素。但根據這一點他卻得出了同其他指揮官完全不同的結論:要盡量使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在非洲拖住敵人儘可能多的兵力,而且拖住他們的時間越久越好。他決定儘可能地幫助歐洲戰場上的祖國,減輕他們的壓力。沃爾貝克沒有因為兵力弱小就採取消極態度,而是在8月主動攻擊了英國在肯亞的鐵路,從而開始了他自己的戰爭。9月他發動進攻試圖奪取蒙巴薩,儘管有「柯尼斯堡」號巡洋艦的火力支援,他還是沒有成功。在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底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坦噶尼喀全境。1914年11月,一支英印混合部隊在坦噶登陸,這支部隊在人數上是沃爾貝克部隊的8倍,但也就是從這時起,沃爾貝克向世人展示了其傑出的指揮才能。他將自己的部隊後撤了一段距離,將敵軍引入內陸預設的伏擊圈中,對其給予了災難性的打擊,迫使這支部隊撤回到了登陸船上。英軍死傷4000多人,而德軍的損失僅僅只有15名德國人和45名民兵,此外,沃爾貝克還從這場勝利中繳獲大量的武器和彈藥。
1915年2月,英國人又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那就是去攻打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這次行動的始作俑者是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面對著僵持不下的西線戰況,頭腦靈活的丘吉爾說道:「難道除了把我們的軍隊送去啃佛蘭德斯的帶刺鐵絲網以外,就沒有其他的辦法嗎?」丘吉爾把他那環視全球的眼光投向了連接地中海及黑海的咽喉——達達尼爾海峽,那裡的守護者是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丘吉爾半點也沒把這個腐朽的國家放在眼中,就在一年前,他還毫無道理地把奧斯曼土耳其向英國定製的兩艘戰艦據為已有,而那是土耳其人民用捐款買的。佔領了達達尼爾海峽的好處自不必說,簡直可以說是能扭轉戰爭全局的妙著,而在丘吉爾看來這一戰要取勝是很輕鬆的事。可嘆的是,丘吉爾所說的那些戰役勝利后可以帶來的好處一個也沒實現,相反他自己卻因此戰役而失去了原本的職位。
當時被委派負責攻打加利波利半島的協約國軍司令是漢密爾頓將軍,這位有「詩人將軍」之稱的戰地司令官對廓爾喀士兵讚賞有加,當他意識到了登陸戰的困難程度后,親自給英國的國防大臣基欽納寫了一封信,要求得到善於山地作戰的廓爾喀士兵,並且以他那詩人般的文詞寫道:「每一個廓爾喀士兵在加利波利幾乎與和他等重的黃金同價,我深信,給我足夠的廓爾喀人,我就不會讓土耳其人擋在那裡。」可惜在這次戰役中,「西亞病夫」們倒是大顯身手,而漢密爾頓將軍特請的「黃金」士兵們卻沒留下什麼記錄。不過這不能怪他們,因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實在是太離譜了。
盧克納爾向威廉二世解釋:「我們海軍的頭認為我在發瘋,既然我們自己人都認為這樣的計劃是天方夜譚,那麼,英國人一定想不到我們會這樣干吧,我認為我可以用古老的帆船給他們一個教訓。」威廉二世聽了這位少校的「瘋話」后,竟同意了他的計劃,用一條帆船去襲擊英國人的海上航線——他賭對了,盧克納爾沒有瘋,倒是幾乎讓大英帝國的海軍部差點兒瘋掉。一艘俘獲來的三桅帆船在盧克納爾的設計下做了精心的改造,在難以發現的暗室中隱藏了兩門88毫米的大炮,和兩台輔助蒸汽引擎,還建成特別巨大的能存儲燃料和飲水的艙室,船員住艙之外還準備了多達400張床鋪的特殊住艙,最後將這艘三桅帆船改名為「海鷹」號,盧克納爾被任命為船長。1916年12月,「海鷹」號偽裝為挪威商船「伊爾馬」號,成功突破了英國的海上封鎖,聖誕節時出現在希臘的西南方向,在那裡與一艘英國巡洋艦遭遇,英國人登船對「伊爾馬」號進行了一番例行檢查,一切正常。
這一年的9月,協約國方面決定發動一場攻勢以取得戰局的突破,在大戰前,士兵們都感受到了大戰即將開始的那種緊張氣氛,當炮火襲擊過後,廓爾喀人隨同友軍一同躍出了戰壕,奮不顧身地沖向德軍的陣地,這一天的戰鬥是無比殘酷的,協約國的炮火併沒有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切斷德軍的鐵絲網,戰場上毒氣瀰漫,不過這次可不是德國人施放的了,而是協約國自己施放后被風刮轉向的,衝鋒中的廓爾喀人被德國人的機槍像割草般地撂倒,引用印度軍團司令詹姆斯·威爾考克斯將軍的原話:「戰爭爆發之日的廓爾喀第八團第二營實際上就已經不存在了。」這場戰鬥的慘烈可見一斑。在法國戰場上,所有參戰的廓爾喀營幾乎都在重複著與八團二營相似的經歷,詹姆斯·威爾考克斯將軍無數次強調,廓爾喀人是他最好的士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天空中,有著一群為著祖國的利益在藍天上駕駛戰機殊死拼殺的空中騎士,儘管他們隨時都可能走到生命的盡頭,但在他們的心中,榮譽重於自己的生命,在這群人當中,法國飛行員喬治·居內梅是當之無愧的一員。在一場空中激戰中,當對手的機槍卡殼時,喬治·居內梅沒有乘人之危,居然放過了對手,騎士的精神驅使他不能欺凌弱者,擊落敵人也要光明磊落。
飛艇雖然皮糙肉厚,子彈打上去也不過鑽上幾個眼,但它也不是沒弱點的,它的出動有賴於氣候,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巨獸去英國「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巨大的飛艇不能在大風中維持穩定,惡劣的氣流會把它吹得不知所蹤。10月20日夜間,11架齊柏林飛艇飛往倫敦,有3架一去不返,強風使它們毀滅了。而且這些「超級武器」是完全沒有防禦能力的,在它飛到安全的高度之前,追擊它的飛機能夠輕易地把它打得滿是窟窿,只要有一點火星碰到了非常易燃的氫氣,就會使飛艇「報銷」。
在坦克的生產製造史上,儘管屢屢走上彎路,但法國確實是世界上第二個大規模使用國產坦克的國家。法國最初製造的是以「雷諾」命名的坦克,儘管「雷諾」比英國的坦克進入戰場晚了一年,但它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近代坦克之一。「雷諾」這種坦克設計的初衷是用來作為火炮牽引車的。它的設計者之一歐仁·埃蒂安納是一個炮兵上校,他的夢想是如何讓笨重的火炮跟上推進部隊。而將「雷諾」從重炮牽引車經過裝甲后變成了一輛坦克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是歐仁·布里耶,他早些時候與美國同行交流為西班牙設計裝甲車的時候,就已萌生了裝甲+履帶重炮車的設想。隨著坦克在戰場上大量被使用,它巨大的威力已越來越為各交戰國所重視,為了不在激烈的戰爭中落後,各交戰國紛紛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發研製這種新式武器。作為戰火正在自已領土上熊熊燃燒的法國,對坦克的研製心情更是迫切,在「一戰」結束前短短的幾年中,法國人就已經研製出了好幾種型號的坦克,並把它們投入到實戰之中。與英國人用「水櫃」這個不倫不類的諢名命名這種在戰場上威風凜凜的裝甲巨獸不同,法國人對坦克的稱呼就顯得十分正規,見識過德軍兇猛炮火的法國步兵需要的是具有堅固的防禦能力且威力巨大的一種裝甲戰車,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一個能夠移動的重炮堡壘,根據他們對坦克最初的功能要求,法國人把它稱為「突擊戰車」。
各處的波軍也趕來增援,西方面軍面對的波蘭軍隊已有近18萬人,比它正面的蘇軍多出了許多。在貝爾弗德里宮書房裡的畢蘇斯基經過一夜的苦思冥想,一個大胆卓越的作戰計劃產生了,但正如許多國家的總參謀部專業人員都瞧不起他們的統帥一樣,畢蘇斯基的反攻計劃先是讓他的部下感到驚訝,然後是百般反對,但畢蘇斯基不為所動,他知道,勝負在此一舉,再無別的出路。

十二、一氧化二氮——使潛艇官兵「安樂死」的「笑氣」

十七、米字旗下的彎刀戰士——「廓爾喀旅」

普魯士戰術和紀律的結合,加上土著民兵對於非洲灌木叢的熟悉,這些讓沃爾貝克的部隊成為軍事史上最出色的游擊隊之一。雖然他有時冷淡而不易接近,但是他手下的部隊對他絕對忠誠,戰後多年他訪問非洲,他的數百名「阿斯卡里」老戰士集合列隊歡迎他。1998年,英國《焦點》雜誌評選「世界十大軍事統帥」,雷托文·沃爾貝克赫然在榜,與威靈頓公爵、納爾遜、拿破崙齊名。根據英國人的統計,在大戰期間,他率領的部隊總數從未超過1·4萬人,卻拖住了英國至少16萬的兵力,他用自己的行動在千里之外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保持著全勝記錄,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奠定他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返回德國后,沃爾貝克成為堅定的保守派,他的戰爭回憶錄《我的東非回憶錄》很快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1929年他曾擔任國會議員,在任期內他試圖組織保守派反對納粹,未能成功。這次打擊使得他對政治不滿和喪失信心,不久后決定退出政治生活。1964年3月9日,沃爾貝克以94歲高齡在漢堡去世。
圖哈恰夫斯基在華沙戰役被佔劣勢的波蘭軍隊打得慘敗,損失了4個集團軍16萬人,為了推卸責任,圖哈恰夫斯基指責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的西南方面軍支援不力,這激起了曾長期在這個方面軍工作的斯大林的極端不滿,並始終對圖哈恰夫斯基在蘇波這場戰爭中的失敗耿耿於懷。儘管別人都把圖哈恰夫斯基稱為「紅色拿破崙」,但斯大林不喜歡這個人,這也是以後為什麼斯大林在蘇軍大清洗中先拿圖哈恰夫斯基開刀的原因之一。在這次戰役中,蘇軍在華沙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西方面軍兵力使用不當,兩個方面軍缺乏協同,犯了分兵的大忌,導致敵人在局部戰場上兵力佔了優勢,結果被波軍得以各個擊破。再就是對敵情判斷錯誤,盲目自大,使整個戰役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之中,總之,完全是高層領導上的失誤所致。但列寧是很喜歡圖哈恰夫斯基的,他對這次戰役的解釋是「由於敵人力量過強所致」。
喬治·居內梅是一個有著擊落53架德機戰績的超級王牌飛行員,同時也是一名「空中騎士」,謙和的為人使他在法國很受民眾歡迎。有一次在空中他與德國的尖子飛行員斯特·烏德特相遇,兩個人在空中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始終都無法逃脫敵機的追蹤。烏德特意識到自己所遇到的絕不是普通的對手,當他看到對手飛機上那個代表喬治·居內梅的黑色字母「Vieux」時,他明白了,與他對陣的是法國最偉大的飛行員。在戰鬥中,烏德特曾經得到過一次出手的機會,可就在他按下發射鈕時意外出現了,他的機槍在千鈞一髮之際居然卡殼了!看來命運沒有給他成功的機會,喬治·居內梅迅速進入攻擊位置,烏德特在劫難逃了。不過,喬治·居內梅並沒有向這位不走運的對手開火,而只是對著烏德特招了招手就加速消失了。深受感動的烏德特後來在回憶錄中對這位值得尊敬的對手寫道:「這是一位真正的騎士!」這時,升為上尉的喬治·居內梅已經出任了第三「飛鸛」中隊的指揮官,而且是一位擊落了48架德機的法國超級王牌。
1918年1月的一天,在亞洲西部的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海軍一艘巡洋艦觸礁擱淺了,附近的英軍很快發現了它,炸沉一艘動不了窩的戰艦要比炸沉一艘移動的戰艦可要容易多了,英軍艦隊指揮官決定用剛問世不久的航母去執行這項任務,任務分配給了兩艘航母——「皇家方舟」號和「曼島人」號。初出江湖,備受英國海軍冷落的航空母艦隻是擔任一些偵察、聯絡和運輸等的保障任務,機會終於來了!「皇家方舟」號和「曼島人」號領受了轟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