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篇 專題解說 第四章 武器大觀

下篇 專題解說

第四章 武器大觀

直到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五年,飛行活動在歐洲才漸漸有了新的突破。1909年底,法國飛行員路易·布萊里奧創造了一項飛行紀錄,他駕駛的飛機從法國飛越了英吉利海峽,成功地降落到了英國的國土上。這件事使英國人猛吃一驚,當時的英國號稱「海上霸主」,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它認為它的海軍足可以阻擋住任何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行為,現在,他們預感到似乎僅靠海上的力量已經不能再確保英國的安全了。直到這時,歐洲的部分國家,才開始認識到飛機將要在軍事領域中發揮它特有的作用。不過當時的飛機的功能還是十分弱小的,不僅飛行的距離有限,而且極容易出事故,人們對飛行的安全還普遍懷有恐懼,在美國最初的48名飛行員中,兩年中就有12名死於飛行事故。在當時的軍事上,飛機最多也就是用於近距離的空中偵察,並且當時對飛機的研製還都只是私人行為,國家並沒有介入,所以它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緩慢的。
那時飛機剛誕生不久,極其原始。1918年土耳其的一艘戰列巡洋艦在地中海執行任務時不幸擱淺,英國海軍發現了這個瓮中之鱉,立即通知空軍把它炸沉。可飛機太小,只能攜帶十幾公斤的炸彈,這對於皮糙肉厚的戰列巡洋艦來說,等於是撓痒痒。指揮官便冒險在飛機上裝了一個軍艦上用的大魚雷,結果因為嚴重超載,還沒等投下魚雷,就有兩架飛機當場墜毀,此事淪為一大笑柄。雖說如此,但飛機誕生以後,馬上就被運用到各種軍事用途之中。而把飛機和軍艦結合起來,這種迷人的設想很快就被人們談論起來。最早系統地論述「航空母艦」這一概念的是一個法國人。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想。他在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設想,並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艦」這一概念。
1918年6月,「暴怒」號同為它護航的輕巡洋艦和驅逐艦遭到了德國水上飛機的攻擊,「暴怒」號上所載的飛機進行了抗擊,並取得成功,擊落敵方一架水上飛機,這是飛機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當月,「暴怒」號襲擊了位於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特納的齊柏林式飛艇艇庫,完成使命后加速到20節向本土返航,它和它的飛行大隊在這次襲擊中終於獲得了成功。受英國的影響,美國在「一戰」期間同樣對海軍航空兵和航母產生了興趣,但美國海軍同樣受到「一戰」后裁軍浪潮的影響,所以首艘航母也是改建而成。美國海軍看上了有很大煤艙的運煤船「木星」號,1920年改裝工程開工,1922年3月改裝完畢,命名為「蘭利」號,這是美國海軍第一艘航母,跟英國的「百眼巨人」號很相像。
坦克雖然初次參戰就立下戰功,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一是它的越野性能還比較差,遇到稍寬一點的壕溝、彈坑就會掉進去出不來,碰到泥濘地帶更是一籌莫展;二是自身故障太多,不是履帶掉了,就是發動機熄了火,停在戰場上正好成了挨打的靶子;三是防護裝甲還嫌薄弱,有時敵軍的一發炮彈就能叫坦克車裡的乘員全部報銷。「一戰」後期,美國參加了戰爭,美國陸軍急需坦克,他們想要的是具備當時最成功的兩種坦克綜合性能的坦克。他們希望的坦克要儘可能地減少重量,但又不降低坦克的越野性能和翻越壕溝的性能,其結果就是「斯克爾頓」坦克的出現。正當陸軍決定該由誰來負責使用這種他們一直追求的新式武器裝備時,「一戰」停戰協議簽署了,陸軍隨之取消了這個計劃。
當然,德國人向地中海派遣潛艇部隊的目的並不僅限於騷擾和打擊協約國的海上運輸,同時也是為了支援同盟國的其他成員,如奧匈帝國、土耳其以及保加利亞。奧匈帝國海軍的潛艇主要活躍在亞得里亞海,並成功地牽制住了協約國的大型戰艦在這片海域的軍事行動。奧匈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最成功的聯合軍事行動當屬於1917年5月15日對奧特朗托封鎖線發動的反擊戰。當時協約國部署了該封鎖線以阻止德國海軍和奧匈帝國海軍的潛艇從亞得里亞海向地中海滲透。在這次海戰中,德奧兩國的海軍攜手作戰,在3艘水面戰艦的配合下,一舉擊沉了法國的「寶德英」號驅逐艦,並重創了英國的「達特茅斯」號巡洋艦,而己方無一傷亡。

在毒氣戰中,無論人畜都需要採取防毒措施。英軍從1916年開始給戰馬也配備了防毒面具。
從最年輕的陸軍中尉到最資深的陸軍元帥,任何一個級別的軍官都會配備左輪手槍或自動手槍,這些可以近距離致人死地的武器幾乎已經成為了權力的象徵。在有限的空間里,步槍之類的長武器施展不開,手槍就變得特別有用。也正因為如此,一些不是軍官的軍人,像飛行員、隧道挖掘兵、坦克兵和裝甲車機組人員之類也非常青睞這種武器。而配備手槍的軍警則可以騰出手來核對文件,制伏討厭的囚犯。
巡洋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有海軍的必備品。這種戰艦既能在遠離母港的海域單獨作戰,又能組成艦隊執行大規模對抗任務。
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益顯露出了其強大的攻擊威力,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的350餘艘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和中立國船隻約6000艘,其中戰鬥艦艇197艘,運輸船5800多艘,總噸位約1800萬噸。為了對付德國的潛艇,協約國動用了900多艘驅逐艦和大型護衛艦,極大地牽制了協約國的海上勢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寫下了人類海戰史上的新篇章,自此,潛艇在偌大的艦艇家族中擁有了一席之地。1918年中期,由於反潛艇組織效力的不斷提高,各種反潛器械、飛機、水下測聽器和特種類型水雷使德國潛艇遭受到越來越大的損失。在這些最後日子里,一艘德國潛艇在遭到厄運前只能希望出航6次,官兵突然有了可怕的死亡預感,出航時,他們要面對著水雷、軍艦、飛機的攻擊,而且九死一生。凡此種種,使德國潛艇官兵的神經極度緊張,潛艇戰已徹底擊敗。

二十二、對潛艇戰的回應——反潛武器

紹沙機槍是由法國紹沙、蘇特雷、里貝羅爾和格拉迪亞托爾等人組成的武器開發組在1910式步槍基礎上研製而成的,它是「一戰」時最不受歡迎的武器之一:首先,這種槍很長,十分笨重,而且裝彈量很小,容彈量僅僅25發;其次它是匆忙投入生產的,這些槍的質量非常差,非常容易損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一共從法國購買了3·7萬挺紹沙機槍裝備美軍。美軍戰史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說新加入法軍防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如同繳械一般被法軍逼迫著扔掉手裡的劉易斯機槍,換上了法國製造的紹沙機槍。但美國大兵們都不願使用紹沙機槍,因為和他們在國內接觸過的劉易斯機槍相比,紹沙機槍看起來要粗糙得多。不久美軍士兵們又發現這種機槍無論是可靠性還是射擊精度都不夠好,槍體重心靠前而且重量偏大。在實戰中,美軍士兵寧願使用手動步槍也不用這種冠以「自動武器」之名的破爛輕機槍,因為它的故障率實在是太高了,幾乎每一挺交付美軍的紹沙輕機槍都發生過故障,它的零部件尤其是彈簧磨損非常嚴重,甚至在作戰中,有些美國兵在戰壕里還在大罵紹沙,紹沙機槍從此臭名遠揚。
「無畏」號的出現很自然地在英德兩國之間引發了一場海軍裝備的競賽。1909~1914年間,英、德分別製造了23艘和17艘「無畏」艦,在第一次大戰期間,雙方的「無畏」艦總數又各自上漲了11艘和2艘。其他各國也不甘示弱:法國於1912~1914年有7艘「無畏」艦下水,義大利在1912~1915年間有6艘投入使用,而美國也在1909~1915年裡造出了12艘。由於後期「無畏」艦比起「無畏」號來說更加強大,所以又被稱為「超級無畏艦」。
馬克沁在1884年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連續射擊重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馬克沁重機槍發明后,在戰爭中得到了應用。1891年,英國殖民軍在羅得西亞與祖魯人發生戰鬥。一支50人英軍小分隊,用4挺馬克沁重機槍擊退5000名祖魯人進攻,使3000名祖魯人喪命,充分顯示了重機槍的威力。死亡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了這種自動發射的重型機槍的巨大威力,馬克沁因此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機槍的原型口徑為12毫米,槍重23公斤,採用水冷槍管,容彈量為333發,理論射速每分鐘600發,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每分鐘100發。馬克沁機槍結構複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后可靠性變差,士兵攜帶極為不便,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

二十一、大型戰艦的保鏢——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迫擊炮的種類不斷增加,功能也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城市戰中,為了避免對居民的傷害,迫擊炮的作用就更加顯示出來,雖說它的殺傷力有限,但現在的它已經是各國武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步兵武器了。

法國前線的炮兵在地平線上搜尋合適的攻擊目標。
許多人總覺得「二戰」英軍的武器裝備比別的國家都要差,但維克斯機槍恰恰反駁了這種錯誤的說法。除了略顯陳舊,維克斯機槍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夢寐以求的。在一次戰鬥中,10挺維克斯機槍在12個小時內發射了100萬發子彈,平均每小時1萬發。儘管這期間更換了100多根槍管,使用了數量驚人的冷卻水,但是沒有出現過一次卡殼,這一點是許多現代的機槍都望塵莫及的。
潛艇是一種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潛入水中某一深度進行機動作戰的艦艇,也稱潛水艇,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潛艇在戰鬥中的主要作用是:對陸上戰略目標實施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執行布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廣闊而深邃的海洋絢麗多彩,充滿了誘人的魅力,令人嚮往,自由翱翔于海洋深處,是人類許久就有的夢想。然而直到18世紀初期,人類夢寐已久的幻想才終於成為了現實,與此同時,潛艇的出現也從此為戰爭舞台提供了一件神奇的道具。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潛艇就成了世界各國密切注視的焦點,各軍事強國紛紛加入了潛艇研製發展的行列,使潛艇的性能得以迅速提高。
由於地面火力和空中的戰鬥機都會對熱氣球造成實際的威脅,所以長時間懸空作業的氣球偵察兵其實是在從事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而他們應對危險的工具卻只有降落傘而已。但鑒於熱氣球的設置點比較特別,所以一般飛行員們也不樂意去執行這種「打氣球」的任務。誰願意為了幾個氣球而這樣深入敵後,去面對敵軍陣地上重重設防的防空排炮和空中無處不在的殲擊機呢?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於其中一側的艦島。航母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他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能力。發展至今,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艦艇之一。在《軍事飛行》這本書里,克雷曼·阿德描述了一種叫作「航空母艦」的傢伙,他認為,這種軍艦必須擁有平整開闊的飛行甲板、用於提升飛機的大型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以及甲板下的機庫等等。而這些設計思想,事實上都被後來發展起來的航空母艦普遍採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戰鬥艦艇,作為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和海上實力的重要象徵,航空母艦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續航能力和輝煌的戰績而著稱於世。然而,航母的問世卻經歷了一番不尋常的曲折和坎坷,留下了令人驚嘆的故事。
雖然手槍的射程較短,但用處卻很大。當兩軍士兵在塹壕內狹路相逢或是在其他狹小空間內短兵相接的時候,一把小小的手槍有時就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但是,由於這種武器已經成為了軍階的象徵,敵軍可以通過手槍的配備與否來判斷一個軍人是士兵還是軍官,進而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克制持槍者的行動,所以較有經驗的機警軍官往往會在此時選擇丟掉手槍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們甚至還會端起一把步槍來掩飾自己的軍階。

五、來自野豬的啟示——過濾式防毒面具的產生

義大利的第一批兩艘摩托魚雷艇於1915年下水,是威尼斯船廠建造的武裝摩托艇。它們都是木質結構,剛開始時它採用與英國相同的尾部拋射魚雷的方式,但是這種裝置很不方便,於是義大利人發明了另外一種更方便的環式魚雷發射器。這種裝置是用兩個很像鉗子的環把魚雷固定在艇的甲板上,按動手柄,雷環就打開,於是魚雷落入水中,自己朝著目標衝去。雷環使得魚雷艇在航行甚至停泊時都可以發射魚雷,這種艇叫MAS魚雷艇。小小的魚雷快艇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因為只有瘦長的艇身才能保證足夠的速度,但它窄小的船身難以經受住遠洋風浪的考驗,作為主動力的汽油機也是麻煩不斷。為了能夠跟上大型戰艦的速度,這些快艇的汽油機要不停地保持高速運轉,這樣就導致故障頻發,而且過小的艇身也使它們無力遠航。挑剔的英國報紙很快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開始貶稱魚雷艇為「海軍的小小玩具」,但義大利MAS艇的問世實際上恰到好處,它改變了人們對魚雷快艇的認識。
如果給普通飛機的起落架裝上滑板,使之可以在水面上起飛或降落,那麼就該改稱其為「水上飛機」;如果是給整個機身裹上一層防水外殼,那就該稱之為「飛船」了。這兩種改良版的飛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絕大多數參戰國的「寵兒」,大多負責海上偵察任務,但只要有需要,它們也可以與其他飛機進行空中對抗,可以對艦艇實施攻擊,還可以襲擊沿海軍用設備。與一般飛機不同,這類飛機一般選擇海邊的飛機場起飛,而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還可以用水上飛機母艦作為其起飛的跳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地中海海域成為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交戰的重要戰場,同盟國方面在地中海海域部署的軍事力量主要有奧匈帝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地中海分艦隊以及力量較弱的土耳其海軍。協約國方面在地中海海域部署的軍事力量主要有法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以及義大利海軍。1917年以後,美國海軍和日本帝國海軍也捲入了該區域的海戰,地中海海域的戰事對於「一戰」中所有參戰國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德軍使用的氯氣被裝在毒氣罐里,由士兵帶到前線戰壕里施放,共施放了160多噸的氯氣。這種毒氣差不多比空氣重三倍,乘風飄向敵人的陣地,墜入塹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毒氣戰。當時,哈伯正乘著飛機在伊普雷的上空觀察氯氣的殺傷效果。不久,德軍又研製出了一種新的毒氣——光氣,光氣的殺傷力比氯氣大10倍。1917年7月,德軍在伊普雷使用了被譽為「毒氣之王」的芥子氣。德軍使用毒氣的意圖,實際上早有預警,從俘虜的口中,多多少少透露過不少關於這方面的有關信息,但協約國的高層將領們固執地漠視這些警告。一個從敵人戰線後方回來的比利時間諜宣稱,德軍將用毒氣進攻,但他既不知道毒氣的名稱,也不知道使用的日期,聯軍指揮人員對這個警告並沒有加以重視。
事實上,當時的防空技術還很粗淺,所謂的防空炮能不能打中飛機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還得靠運氣,所以真想制空的話還得靠自家的飛行部隊。不過,地對空的打擊能力在干擾敵機偵察,趁著飛行員記錄偵察數據時擊落敵方飛機也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1914年時,手槍種類還比較少,只有一款可以往轉輪里填裝6發子彈的左輪手槍,和兩款配備匣式彈夾、利用后坐力發射子彈的自動手槍。各個參戰國都有自己的手槍製造企業,雖然為數不多,但卻佔據了相當大的市場。從1915年開始,韋伯利公司共為英國部隊製造了30萬把馬克VI型左輪手槍。但即便數目如此龐大,卻依然無法滿足部隊作戰的需要,這也使得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款式開始為人們所用。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海軍航空部隊和皇家飛行隊就都曾配備過美式柯爾特自動手槍。
「十月革命」后,俄國爆發了內戰和外國對它的武裝干涉,當時拉脫維亞的一個軍營里發生了兵變,在平叛過程中,蘇聯紅軍首次使用了裝甲列車參戰,在裝甲列車的火力支援下,叛變的部隊遭到了鎮壓。這段時間在俄國的大地上,裝甲列車成了各方最喜愛的武器,蘇俄的紅軍之父托洛茨基就把他的指揮部安在了一輛裝甲列車上,坐著它四處指揮作戰,而眾多的敵對勢力也一樣在大量使用這種武器,不過他們的裝甲列車沒有蘇俄紅軍的多,原因就在於布爾什維克得到了工人的支持,俄國的工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為蘇俄紅軍製造了大批的簡易裝甲列車。實際上這種簡易裝甲列車不過是在普通車廂上略為加工,把它安上武器,再加上點簡單的防護板罷了,那時鋼板很珍貴,代替防護鋼板的,不過是些枕木和沙包。
戰爭期間,德國在地中海海域可用做基地的港口屈指可數,在土耳其可以用作潛艇基地的港口只有伊斯坦布爾以及黑海海域內的土耳其港口,協約國方面在達達尼爾海峽布置了封鎖線來阻攔德國的潛艇。土耳其自身的海岸線有很長一段都位於地中海,但是土耳其的海軍實力非常弱小,無法抵禦協約國海軍的進攻以保證自己在地中海海域的安全,所以德國把它的「地中海小型潛艇艦隊」的主基地設立在了奧匈帝國的普拉,並將指揮所設立在已經退役的奧匈帝國「瑪利亞·特雷西婭」號巡洋艦上。德國潛艇在地中海的活動區域主要沿著北非海岸,從直布羅陀海峽到馬爾他,直到蘇伊士運河的出口,此外還包括愛琴海,這些活躍于達達尼爾海峽的潛艇將科托爾作為主基地,另外有少數潛艇將伊斯坦布爾作為基地。活動在地中海的德軍潛艇面臨著一個麻煩,即它們只能在位於普拉的奧匈帝國造船廠來修理和維護,不過還好,普拉的造船廠裝配十分精良,而且還擁有很多資深工程師和工人,並且在戰爭期間德國向普拉的造船廠派出了大量的工人。

德軍防空炮機組人員在等候開火的指令。注意圖中那個巨大的彈鼓。
由於協約國的嚴密封鎖,德奧兩國的經濟十分困難,儘管奧匈帝國對戰爭也有著一定的準備,但是實際上戰爭比奧匈帝國所預想的要持久得多,因此在戰爭進行了兩年之後,奧匈帝國的局勢開始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到了1918年,奧匈帝國的水兵們開始要忍受飢餓的折磨,1918年1月,普拉軍用造船廠的工人開始了總罷工,但是德軍駐在普拉的水兵協助奧匈帝國海軍的領導層鎮壓了這些罷工的工人。德國的領導者們充分意識到了地中海海域潛艇戰的重要性,德國首相霍爾維格在1917年曾提到「潛艇戰就是我們的底牌」,而戰爭期間德國大約有1/4新建造的潛艇被派往了地中海。德國潛艇接到的行動命令都是由柏林的海軍參謀長直接下達的,儘管如此,德軍還是無法徹底擊敗聯軍的海上武裝,也無法徹底地截斷聯軍的海上航線。「一戰」結束后,隨著奧匈帝國的土崩瓦解,其在普拉和科托爾的潛艇都落入了義大利和法國的手中。那些在普拉和科托爾正在建造中的潛艇都被毀掉了,被俘獲的奧匈帝國潛艇也或早或晚地被一一鑿沉。只有U14號潛艇依然完好無損,U14號潛艇早先原本就是法國的「居里」號潛艇,它在1915年被奧匈帝國海軍繳獲后一直在為奧匈海軍服役,現在法國又把它被重新編入了法國海軍,並恢復了往日的名稱,繼續為法國服役。
1915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線進入了相持階段,協約國的英法聯軍和同盟國的德軍在比利時的伊伯爾地區對峙著,誰都無法突破對方的陣地。一天清晨,微風習習,守衛在協約國防線上的聯軍忽見德軍的戰線上升起了一道一人多高的黃綠色的煙牆,只見這道煙牆隨著風向,緩緩地飄向了英法聯軍的陣地。莫名其妙的聯軍官兵們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便被一股強烈刺|激性氣味包圍了。被籠罩在煙霧中的聯軍士兵被嗆得咳嗽不止、淚流滿面。不一會的工夫就有兩萬多人倒下,英法守軍頓時一陣大亂,近10公里長的聯軍防線瞬間崩潰了,德軍乘虛而入,一舉佔領了聯軍的陣地。
維克斯公司的歷史和馬克沁有著較深的淵源,1892年,英國工業家阿爾弗雷德·維克斯買下了馬克沁-諾登菲爾德公司,此後該公司繼續生產希拉姆·馬克沁設計的重機槍,並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當時英國陸軍已經裝備了少量早期型號的馬克沁機槍,但由於這種機槍結構複雜,重量過大,英軍並不滿意,要求維克斯公司開發研製一種新型機槍。作為回應,維克斯公司的設計師們在1900年開始研究對馬克沁機槍進行簡化和輕量化的改造,但其基本機械原理和總體布局仍維持不變。作為一種水冷機槍,維克斯機槍冷卻水筒里的水在連續打完500多發子彈后就要沸騰,如果維克斯機槍要真正具備火力的持續性,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冷卻水。但即使有足夠的冷卻水,使用時冷卻水筒里的水一旦開了鍋,水筒外部就會騰起白色霧氣,機槍的位置也就暴露無疑。而在嚴寒的天氣里,水冷機槍的另一個麻煩就是冷卻水很容易被凍結,嚴重時膨脹的冰塊甚至能把水筒硬生生地撐破。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種新型材料的引入,已經促進鋼盔質量的飛速提升,鋼盔的作用也慢慢在發生變化。現代鋼盔主要有步兵鋼盔、炮兵鋼盔、飛行鋼盔三種。時至今日,雖然材料工藝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頭盔等單兵個人裝具的設計思路仍需要遵循之前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美軍於1978年開始應用凱夫拉縴維研製防彈頭盔,凱夫拉頭盔防彈能力強、重量輕九_九_藏_書,但價格較高。
1917年4月,英國皇家飛行隊為配合聯軍實現法軍總司令尼韋爾的進攻計劃,與德國飛機在法國北部阿拉斯上空進行了爭奪空中優勢的殊死搏殺。皇家飛行隊于地面戰役發起前5天率先進行了空中進攻,企圖把德機逐出這一地區。戰役開始后不久,就遇到了壞天氣,英國飛機發生了56起飛行事故,在戰鬥中被擊落75架,飛行員傷亡105人。殘酷的事實告訴協約國方軍事領導人,要想控制天空,除了採取行之有效的空戰戰術之外,沒有性能優良的技術裝備是不行的。英國空軍部隊用「布里斯托爾」型飛機取代了F·E·2型飛機。法國空軍原來的殲擊機「紐波特」被新型的「斯巴德」型殲擊機所取代。隨著空戰的日趨激烈,殲擊機作為飛機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從此走上了「機動、信息、火力三者並重」的發展軌跡。就這樣,你追我趕,使殲擊機作為飛機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在激烈的藍天角逐中迅速更新換代,機動性能越來越好,火力越來越強。

福克D-Ⅷ型戰鬥機的最高時速可達200千米,擁有兩挺可以向前開火的機槍。但此類飛機鮮見服役。
戰場上的防空炮基本都是用「嫁接」的手法做成的,一般是把輕型或中型野戰炮固定在平板車或是專用車架上,然後再用其他車輛來拖曳、運輸。舉例來說,英國的馬拉式輕型野戰炮原本常被用來配合騎兵作戰。後來,這種大炮被轉移到配有下滑斜坡的卡車拖斗里(譬如索尼克羅夫特J型卡車或者「無與倫比的運貨汽車」),用穩定器和螺旋千斤頂固定,以防止后翻。這些炮的炮管仰角可以高達70~90度,射程約為4000米,當然有個別款式不止於此。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是由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生產的槍管和「李」式槍機機構結合而成的,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它在1895年開始裝備英軍。由於當時使用的是柯達無煙葯,腐蝕性較大。李-恩菲爾德步槍共生產了1700萬支,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手動步槍。這種步槍是傳統單發手動式步槍與多彈夾步槍的傳奇結合,1898年的布爾戰爭中,李-恩菲爾德式步槍在英軍中嶄露頭角。李-恩菲爾德步槍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17毫米縮短為1103毫米。它的特點在於,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拉式槍機,與前端閉鎖槍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它採用雙排彈夾裝彈,這樣它的彈倉中就有10發子彈,比同時代的5發步槍容量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后拉式步槍,而且它還具有可靠性強、操作方便等優點。

二十五、第一艘現代化戰艦——「無畏」艦


一艘潛艇在接近已經被它幹掉的英國商船,這艘船很可能是被炮火直接擊沉的。
美國是最早使用裝甲列車的國家,在美國的國內戰爭中,裝甲列車被用於對付騎兵作戰是非常有效的。在普法戰爭和英布戰爭中,裝甲列車也都曾經被大量使用,但真正對裝甲列車青睞有加的是俄國,因為俄國的疆域非常遼闊,而居民點又十分分散,加上俄國的公路交通非常落後,所以鐵路就成為了俄軍必須依靠的工具,這樣一來,裝甲列車的作戰用途就顯得非常突出。這也就是俄國軍隊為什麼非常重視裝甲列車的重要原因。
「無畏」號是第一艘「全大炮戰艦」,配備的10門炮全部是威力十足的305毫米口徑大炮,而與其同一時期的英國最新型的前「無畏」艦隻有4門這種炮。德軍戰艦的裝備就更差,只有4門280毫米口徑的炮。「無畏」號不僅可以發射更重的炮彈,而且攻擊的準確性也比前「無畏」艦上那些小型炮要好。
自從火車出現后,它立即成為了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裝甲列車也就隨之而來。裝甲列車其實就是一種在鐵路上運行的裝甲車,它通常由一台鐵甲蒸汽機車、兩節以上的裝甲車廂所構成。火力強大、防禦性強的裝甲列車主要用於在鐵路沿線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或者獨立作戰。當然,裝甲列車的最大弱點就是它離不開鐵路線,這一點使它的戰爭用途大打折扣,所以只能叫它「鐵道衛士」。「二戰」之後,隨著飛機和坦克的出現,裝甲列車的實用性進一步降低,漸漸被戰爭所淘汰,不過,在「一戰」時期,它的威力還是非常大的,除非你不去靠近鐵道,然而鐵道又往往是軍隊必須要去佔領的地方。
「一戰」剛開始時,德國的飛機多數是單翼機,這種飛機的特點是靈活性較強,但沒有雙翼機平穩。法國陸軍的航空兵在規模上要次於德國的航空兵,受法國總參謀部指揮的法國航空兵,其飛機先是用於偵察、裝上機槍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面陣地,還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面部隊攻擊的任務,這樣在大戰的硝煙中,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和教練機相繼誕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槍已取代飛機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武器,但對於機槍射擊來說,飛機前那個旋轉的螺旋槳卻成為了重大的障礙,如果為了避開螺旋槳而將機槍裝在飛機的其他地方,勢必不利於射擊的準確性,如法國的「紐波特」雙翼戰鬥機就在它的上翼安裝了一挺固定的機槍,由於這種安裝方式對射擊的準確性極為不利,所以儘管這些飛機安裝了機槍,並且用於空中作戰,但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戰鬥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年,潛艇終於愈造愈大,愈造愈好,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著。但是由於潛艇發展到此時,仍然開不快、行不遠,魚雷帶得又很少,更因為不能在水下長期潛航,所以,它所擔負的只能是保護本國海岸和在基地附近巡邏的任務。1906年的12月14日,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在基爾正式入役。在那個遍布陰霾的日子里,12名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水手,駕駛著他們42米長的新玩意兒,踏上了一個前途未卜的征程。這對於海戰史甚至世界史來說,開啟了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軍事和政治冒險的新世紀。這段歷史充滿著難以置信的海軍技術的革新與進步、戰爭罪行和無盡的災難。20世紀初,潛艇裝備逐步完善,性能逐漸提高,出現了具備一定實戰能力的潛艇。這些潛艇採用雙層殼體,具有良好的適航性,排水量為數百噸,使用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水面航速約15節,水下航速8節,續航力有明顯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魚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在潛艇的製造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特別是在潛艇的作戰使用方面,更是具有其獨到的見解。正因如此,「一戰」中,德國的潛艇創造了一次又一次驚人的戰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探測潛艇和反潛的手段還不發達,因此,潛艇如同水中蛟龍,幾乎到了可以隨心所欲漫步海上的程度。
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巡洋艦的部隊。當時的巡洋艦艦體比現存的版本要小,而速度也要相對快一些,最了不起的是它們當時就已經能執行遠洋航行任務了。各國的巡洋艦基本上都可以分為兩類。作為偵察戰艦的裝甲巡洋艦一般都配有大口徑的攻擊武器和堅固的舷邊裝甲,可隨主力艦隊一同作戰;掩蔽巡洋艦除了厚厚的舷邊裝甲之外,連甲板也覆蓋了保護層,多半用來保護海上貿易通道和海外軍事港口。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在1914年時都有巡洋艦,雖然具體款式不同,但總不會超出這兩類的範圍,其中法國有37艘,俄國有15艘,德國有52艘,奧匈帝國有9艘。
1914年時,沒有任何武器可以傷害到潛入水下的潛艇。德軍無限制潛艇戰給協約國帶來的威脅迫使他們——尤其是英國——必須儘快發展出可以解決潛艇的辦法。
1915年初,德國的學者哈伯向德國參謀總部建議用有毒的氯氣來殺傷敵人,德國參謀總部採納了哈伯的建議,德軍在戰爭中首次使用了化學毒氣。4月22日,伊普雷上空升起的這種黃綠色氣體宣告了人類又一種殘酷戰爭方式——化學毒氣戰——的誕生。
迫擊炮是步兵一種常用的武器,它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后坐力,採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自從問世以來,迫擊炮就一直是用於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制兵器,是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

一、「陸地巡洋艦」——坦克

十四、大英帝國殺手武器——維克斯機槍

1917年,英國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的三號艦「暴怒」號改裝為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作為大型輕巡洋艦的「暴怒」號改變了原定設計,在前甲板上敷設了一段70米長的飛行甲板,炮塔和彈藥艙的位置留做容納8架飛機的機庫。「暴怒」號於1917年6月完工服役,但這時從「暴怒」號上起飛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只能去陸地的機場著陸。「暴怒」號僅僅有前甲板是極不方便的,起飛尚且可以,若降落則有極大不便,所以不久「暴怒」號又重新接受了改裝。英國海軍部拆掉「暴怒」號的后炮塔,加裝飛行甲板,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海軍史上第一艘以常規起降飛機為主要武器的戰艦。改裝后的「暴怒」號可以搭載10架飛機,當然,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被艦橋分成前後兩部分,因而不能稱作真正的航母。在它之後於1918年建成的「百眼巨人」號,才初步具備真正航母的基本要求——直通甲板。
自第一架飛機上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總共只經歷了11年的時間,在這11年中,雖然飛機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陷。飛機的載重量、飛行速度和飛行距離都還很小,飛機的安全性能也很差。對於飛機這種新式武器,大多數的戰場指揮員們都持懷疑態度。他們對這種用木頭和布料製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並沒多大的興趣,而當時的飛機的確也不是專為軍用而設計的。那時的飛機大多數是雙翼機,飛機的機身全都用木頭製造,機身和機翼上覆蓋著塗上膠的布料,沒有任何武器裝備。最開始的空戰是飛行員們用手槍和手榴彈進行的,將領們對於這種使用手槍和幾顆手榴彈進行作戰的新兵種基本上沒什麼興趣。儘管如此,飛機還是在緩慢地向實戰方向發展著,英、法、德等幾個主要國家都已經開始試著把陸戰用的機槍安裝在飛機上,以解決飛行員既要駕機又要同時往槍中裝子彈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機槍最早接受考驗的大戰。交戰各方在最為艱苦的環境中使用了成千上萬挺機槍。在相互對峙的塹壕戰中,一個水冷重機槍陣地可以越過較寬的地帶對敵人陣地實施遠程打擊。隱蔽在相當遠距離的機槍發射的密集槍彈能把荒蕪的土地打得沙土紛飛,就像颳起了一陣小型風暴,步兵要想穿越這樣的攔阻火力,那景象當是何等的令人恐懼。戰場上機槍常常要越過塹壕邊緣的胸牆射擊而又不能暴露射手,為此英國開發了幾種潛望式瞄準鏡和遙控板機裝置。英國大兵更願意把這種有趣的潛望式瞄準鏡稱為「超級瞄準鏡」,雖然這個名字很有誘惑力,但實戰表明這種瞄準鏡和遙控板機的性能都不能令人滿意。好在維克斯機槍一般並不擺在一線塹壕,因為那樣的話機槍射手很容易遭到德國狙擊手和機槍反擊火力的打擊。實際上在「一戰」時期重機槍陣地通常都被配置在距離一線陣地數百米的後方,在夜間這些重機槍經常會被用來對德軍後方增援部隊實施間接火力打擊,而在白天,它們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直接火力壓制。

十一、水下超級殺手——「一戰」中德國的潛艇

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還是在1914年8月剛剛開戰的時候,各國都沒有理由為了本身就少得可憐的飛機去研發什麼克敵之術。英國當時裝置在拖曳式炮台上的大炮用一隻手就能數完,而法國的同類裝備就更少了,只有分別安置在兩輛長期停在德·迪昂·布通裝甲車上、仰角高到可以對空射擊的大炮可以執行防空任務。不過,法國很快就開始大規模地使用自動炮,而英國為了加強倫敦周邊的防空網路,也開始大規模地購進這種裝備。

這些摩托艇的魚雷發射管都將口開在艇身後側,每次發射后,小艇都必須立刻掉頭撤離,以免遭到敵艦的反擊。
用活性炭做吸附劑的輕型面具就這樣誕生了,它的樣子很像中國神話小說中豬八戒的臉譜。每當敵軍使用毒氣,協約國的軍隊就戴上這種面具,在毒氣中堅持作戰,阻擋著敵人一次次的進攻。很快其他國家也仿效他們,使毒氣在這種豬嘴面具前失去了它的「威力」。而防毒面具的功能和作用則在與毒氣的鬥爭中不斷地發展優化。1916年2月下旬,在慘烈的凡爾登浴血大戰中,德軍又重施故伎,在陣地上大放毒瓦斯,但此時的法軍已基本上配備了防毒面具,所以較有效地抵禦了德軍的毒氣攻擊。當時英國年輕的科學家弗萊明興奮地說:「好哇,可愛的野豬拯救了我們的士兵!」
其他各國也有各自青睞的手槍生產廠。魯格爾就是德國手槍的同義詞,但實際上德軍也小規模地使用過像毛瑟槍和比霍拉自動手槍這樣的款式。上述不同型號的手槍也被販往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其中僅保加利亞就曾購置過2·2萬把。同盟國的另一成員奧匈帝國則在使用德式版本,同時他們也開發了自己的1911斯泰爾自動手槍及其他武器。在協約國方面,法國的勒貝爾公司,義大利的格里森迪和貝列塔公司,以及美國的柯爾特和史密斯韋森公司則是製造隨身武器的巨頭。比利時、俄國和塞爾維亞在購入手槍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生產牌照,而且俄國還有自己設計的款式。

圖為一支使用維克斯機槍的英軍特遣部隊。這種武裝力量是英軍在巴勒斯坦地區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世界各主要海軍強國都急於檢驗自己這些年來在戰列艦項目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在亞得里亞海,那裡的海戰主動權卻出人意料地掌握在小型、快速、敏捷的義大利MAS魚雷艇手中。在1916~1918年的那些傳奇性|交戰中,義大利MAS艇的表現從令人驚訝到使人敬畏,它不僅對奧匈帝國的主力艦構成了巨大威脅,而且為後世的魚雷艇作戰確立了規範。
戰鬥機是為了限制敵偵察機的活動而出現的,為了把令人討厭的敵方飛機攆走,一種可將敵機驅逐出己方陣地上空的作戰飛機出現了,並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戰鬥機,它可用於執行近距支援、空中格鬥等複雜的空中作戰任務。當時的戰鬥機多為活塞式發動機的螺旋槳拉進式雙翼機,代表性的有英國的「索普威思」和「布里斯托爾」系列,法國的「斯帕德」和「紐波特」系列,德國的「容克」和「福克」系列等。直到這個時候,戰鬥機才開始被視為一種決定性的武器,對於奪取空中優勢發揮了它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種優秀的戰鬥機成為各國航空兵部隊夢寐以求的裝備。軍事上的需求促進了技術的飛速進步。各種新型戰鬥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典型的戰鬥機已經和開戰之初的輔助軍用飛機完全不同了。
「有一種技術能夠使船進入水下甚至到達水底,還可以再浮出水面。它有著巨大的體積,但是沒有固定的質量,可以隨時變重或變輕,上上下下任人控制。」這是1580年一個業餘科學愛好者對潛艇的最初定義。此後,人們開始進行嘗試,也製造出不少「准潛水艇」。不過直到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亨利」號的出現,人們才意識到潛艇也可以應用於作戰,海戰的作戰方法也隨之改變。
1912年,7·7毫米的維克斯機槍開始正式裝備英國軍隊,在此後的50多年中,英國士兵始終在使用它,直到1968年維克斯機槍才最終退役。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無數小規模的衝突中,飽經戰火洗禮的維克斯機槍作為輕量版的馬克沁機槍,贏得了英美士兵的信賴,而對於面對它的敵人來說,維克斯機槍則意味著恐懼和死亡。從結構上來說,維克斯機槍的不足之處就是它的內部機件較為複雜,在使用中如果想要不出問題,就必須事先進行精細的調整,所以維克斯機槍的射手必須經過專業的培訓,方能勝任操作機槍的任務,而訓練這種事情在平時就是既費金錢又耗時間的,一旦到了戰場上就更顯得麻煩。相對於笨重的馬克沁機槍來說,從情感上,英軍更加樂於接受輕量型的維克斯機槍,但當時英軍中許多保守的將領以及吝嗇的陸軍部仍然固執地認為,英軍現有的馬克沁機槍已經足以應付未來的戰爭,結果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軍裝備機槍總數不到2000挺,而其中新型的維克斯機槍大約只有100多挺,其餘的全都是老舊的馬克沁。在「一戰」中首批抵達法國的12個美國步兵師裝備的是法制霍奇基斯機槍,後續到達的10個師則是使用英國製造的維克斯機槍。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美軍當時的機槍非常短缺,另一方面是出於統一協調訓練、戰術使用以及後勤補給等問題的考慮。
1914年的戰艦隻能用艦體衝撞或炮火襲擊,才能擊傷擊沉浮上水面的潛艇,而潛入水中的潛艇幾乎是刀槍不入的。由於大多數潛艇指揮官都喜歡直接用大炮而不是魚雷來攻擊手無寸鐵的目標,所以協約國決定將計就計,給商船配備武器以作還擊。除此之外,英國還發明了一種偽裝成商船的軍艦——Q艦。這種船看上去就是一艘普通的貨輪,很容易誘使敵軍潛艇浮到水面,在較近距離發動攻擊,但實際上這種船藏了很多武器。不過,Q艦的效果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而且很多潛艇在吃過虧后對一切像Q艦的船隻都會有戒心,不太會在很近距離內發動襲擊了。
在察里津保衛戰中,紅軍指揮官們將裝甲列車當作可以對戰鬥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當時面對著白衛軍馬蒙托夫的騎兵集群,紅軍只出動了3列裝甲列車就正面突破了白衛軍的合圍,而那些著名的哥薩克騎兵在裝甲列車的打擊下,無論衝鋒有多麼瘋狂,也都無濟於事,只能增加他們的傷亡。在對待哥薩克騎兵上,裝甲列車成為了他們的剋星。這次戰役給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二戰」中他出國參加會議時,坐的就是裝甲列車,而且把前來攔截的土匪打得落花流水。
在「一戰」中出現的塹壕戰中,機槍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粉碎了英軍中一些將領對機槍的麻木認識,感受到機槍重要性的英國人開始大幅增加步兵部隊中機槍的裝備數量,每個步兵營和騎兵團原本裝備兩挺機槍,現在這一數字增加了一倍。此後英軍中機槍的裝備數量急劇增加。終於在1915年10月,英軍在它的陸軍中正式組建了獨立的機槍部隊,在每個師中,都擁有3個獨立的機槍連。此外,英國人還採用了大威力的改進型維克斯機槍,它的最大射程提高到約3000米。雖然在馬克沁機槍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明顯的改進,但維克斯機槍也不是沒有問題。這種機槍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它的槍體、三腳架和附件、相應的彈藥以及備件等總重量過大。為了提高維克斯機槍的便攜性,英國人在戰時曾倉促製造過一些數量有限的輕便型三腳架和兩腳架投入使用,但不久隨著數量更多的劉易斯輕機槍進入戰場,沉重的維克斯機槍可以安安心心地呆在前沿後方更遠的地方了。
雖然大家都鉚足了勁去造「無畏」艦,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無畏」級戰艦為主的海戰卻鮮有出現,確切來說,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是這場戰爭中唯一的一次「無畏」艦對抗戰,也正因為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很少傳出「無畏」艦沉沒的消息。德國就從來沒有因為敵方的襲擊而折損過任何一艘「無畏」艦,不過英國倒是折過兩艘:一艘是1914年10月被德軍水雷炸沉的「大胆」號,一艘是1917年在斯卡帕灣因為內部發生爆炸而沉沒的「先鋒」號。
「巴黎大炮」口徑大,殺傷力弱,而且120公里以外的彈著點散布,令瞄準已經毫無意義,指望它去打中一個鋼筋混凝土的重炮炮台,要麼是打不中,要麼是打中了也啃不動,所以「巴黎大炮」只是一種威懾性武器,而不是實際有戰術價值的火炮。實際上,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倫敦曾被德國空軍夷平了,英國人民都沒有喪失鬥志,更別說區區幾百發炮彈了。無疑「巴黎大炮」的命運是可悲的,因為它的設計指標遠遠脫離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和打仗的需求,盲目追求射程,使得這個被人們寄予厚望的「明日霸主」,在亮相不久即變成了「昔日英雄」。「一戰」結束后,因為看到了「巴黎大炮」的傑出表現,固執的德國人一直沒有放棄研製新的超級巨炮。1942年,克虜伯兵工廠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把它命名為古斯塔夫·格拉特火炮,但德國炮兵都叫它「大多拉」炮。德國的「大多拉」炮從性能上比「巴黎大炮」更加威猛,但也陷入了和「巴黎大炮」同樣的命運,德國人也為他們的「執著」而付出了代價。

「武士」號在一支由4艘武裝巡洋艦組成的艦隊中擔任旗艦,但最後卻在日德蘭海戰中沉沒。
由於空中武裝遭遇越來越頻繁,空戰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相當大的注意。人們發現真正的戰鬥機應該具有沿飛機縱軸發射的固定式機槍,因為,能夠前射的機槍可以使飛行員較方便地修正射擊偏差,提高射擊命中率。而要想解決機載機槍前射問題,必須解決機槍可以通過旋轉的螺旋槳所形成的圓盤來進行射擊這個問題。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的是法國人,法國飛行員加羅斯駕駛著最早安裝read.99csw.com了能沿飛機縱軸發射的固定式機槍並一舉擊落了4架德國飛機。這是被史學界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架專用於空戰的飛機,它是由法國人在偵察機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德國飛行員們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一見到法國飛機朝他們飛來,便趕緊掉轉機頭逃之夭夭。在1915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協約國控制了空中戰場的主動權,但協約國的這一優勢卻未能永遠保持下去,加羅斯的一次失誤為德國人獲取這一技術提供了天賜良機。1915年4月18日,當加羅斯駕機在德國陣地上空飛行時,他的發動機突然停轉了,飛機失去了動力,被風吹向德軍後方,迫降后他還沒來得及把飛機燒毀,就被德軍俘獲了。由於加羅斯的名字在法國報紙上被大肆宣傳過,所以德國人十分清楚這名俘虜和他的飛機的價值。他的飛機機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飛機設計師福克那裡。
德國的潛艇戰,也稱作不列顛群島封鎖戰,於1915年2月18日如期展開,就在那一天,一艘英國商船在海峽被魚雷擊中。到第一周的周末為止,共有11艘英國船隻遭到攻擊,其中7艘被擊沉。而到了1917年時,僅在4月份世界損失總噸位就高達85萬噸的驚人數字。英國船舶在4月、5月、6月間因遭德國潛艇攻擊平均每月損失達41萬噸,相當於一年近500萬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最為重視潛艇的運用,並第一個發動潛艇作戰的國家。在戰爭期間,德國共擁有350艘潛艇,在潛艇的主要作戰武器——魚雷的發展上也有了顯著提高,名垂潛艇史冊的「一艇沉三艦」就是德國潛艇部隊的經典之戰。1914年9月,德潛艇艇長奧托·韋迪根在25分鐘之內擊沉3艘英國皇家海軍輕型巡洋艦,創造了「U艇神話」,使他成為開戰以來德國人心目中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德國在為勝利歡呼,然而勝利之夢與民族英雄的生命都是短暫的。6個月後,在斯卡帕灣附近的海域,韋迪根艇長指揮的新艇U-29號,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攔腰撞成兩截,韋迪根艇長葬身大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連空中威脅都還不過是一個構想,人們當然就更不會費神去設計一款可以把飛機打下來的大炮了。1908~1909年間,德國克虜伯公司或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氣球炮」可算是最早的防空武器,但這也不過是把野戰炮轉置到卡車或其他大型汽車上,以使開火仰角變大而已。當時的飛行器速度並不快,所以這種改裝炮已經可以滿足防空的要求了。而用來包圍核心城市之類重要軍事目標的大炮則有所不同,它們雖然也是由輪車野戰炮改裝而來,但其安放地多為具有一定攻擊角度、可以進行360度水平旋轉的炮台。

十五、「一戰」時最不受歡迎的武器——法制紹沙輕機槍

二十三、軍階的象徵——手槍

隨著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德軍匆忙將剩下的兩門大炮運回克虜伯兵工廠,重新投入熔爐。「巴黎大炮」刷新了火炮發展史上的多項紀錄:最大、最重、射程最遠,但同時也是最短命的。因為這種炮的炮管壽命只有50發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要送到工廠去擴充內膛,於是口徑越來越大。此外雖然其射程遠得令人吃驚,但其命中精度也差得令人傷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此炮發射了180發炮彈,竟沒有一發炮彈擊中戰略目標,如此尷尬的事實使得曇花一現的「巴黎大炮」在140天之後便「壽終正寢」了。

皇帝陛下艦船之「無畏」號在1915年擊沉了德國的U-29潛艇。
馬克沁,全名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是馬克沁機槍的發明者。他出生於美國緬因州,後來移居英國。1901年被維多利亞女王封為爵士。他是一名優秀的武器設計師,他設計發明的馬克沁機槍開創了世界自動武器發展的新紀元。他在無煙火藥的研製中也作出了很大貢獻,這種火藥使他的機槍更能發揮效力。
人類的許多新發明,往往都是受到戰爭推動的,飛機的發展也是一樣,在當時的歐洲,儘管這時飛機本身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富於冒險精神的軍人們已經開始在戰爭中使用這件新式武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三年,義大利為了從虛弱的奧斯曼帝國手中搶奪它在北非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向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義大利第一次把飛機用在了軍事上,義大利一共動用了9架飛機,有11名飛行員駕機參加了這場戰爭。當時奧斯曼帝國並沒有防空力量,只要飛機自己不出事,安全就不會有問題。義大利的飛行員們不僅使用飛機偵察,而且還用飛機對敵軍進行了轟炸,飛行員加沃蒂創造性地從飛機上向下方扔了4顆手榴彈,這也算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來自空中的轟炸。
「巴黎大炮」是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該炮的口徑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卻顯得又高又大,堪稱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長近37米,倘若把它豎起來,足足有十幾層樓高。3月29日,德軍的一發炮彈擊中了巴黎市中心的聖熱爾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的慘劇。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紛紛議論是否德國人已經攻入了巴黎。就在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法國的特工在靠近法德邊界的克雷彼發現了德國的一種遠程大炮,並認定轟炸是從這裏發起的。但當時普通大炮的射程最遠不過一二十公里,而克雷彼距離巴黎120公里之遙,不要說法國人,就是不明就裡的德國人也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從3月23日至8月9日,三門「巴黎大炮」從三個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儘管炮轟巴黎是德國春季進攻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並未產生重大的戰略影響,更挽救不了行將土崩瓦解的同盟國。
1914~1918年間——尤其是1917年4月協約國護航系統啟用之後——德軍共損失潛艇178艘,其中38艘是毀於事故或其他不可知的原因,而剩下的140艘里有50艘是被水雷炸沉的,29艘毀在深海炸彈上,19艘被水面艦艇的炮火擊沉,19艘被撞沉,18艘被魚雷擊沉,還有1艘毀於空襲。德軍在大不列顛群島附近和北大西洋上分別損失90艘和44艘潛艇,所以他們又將這兩片海域稱為「死亡地帶」。
英國在巡洋艦方面的儲備比所有國家都要大。他們在戰前曾有100艘掩蔽巡洋艦,但後來都讓位給了更輕更快的型號。由於「無畏」艦從1908年開始得到發展,其戰時總數為40艘的巡洋艦中有不少都是裝甲巡洋艦。德國的重型巡洋艦在開戰以後即被歸入第二梯隊,其大洋艦隊採用的基本全是輕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和裝甲型、掩蔽型巡洋艦之間的區別非常明顯,其排水量只有另外兩者的一半左右,速度更快,而攜載武器的口徑也要小很多。
中國是第一批購買和仿製馬克沁機槍的國家,1888年,在馬克沁機槍發明4年之後,金陵製造局就在國內率先仿製成功這種新式武器,當時國內稱之為「賽電槍」,意思是說它發射速度快若閃電,到1893年共生產30餘挺,由於該槍發射的是黑火藥槍彈,故障率高,因此不久后即與連珠炮、神機炮等老式武器一併停造。受馬克沁重機槍射擊原理的啟示,當時有一個叫麥克蘭的美國認設計了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支架的輕機槍,但事後出於種種原因,他將這個設計方案轉讓給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這種機槍重13公斤,槍托抵肩,可以較方便地供單人攜帶和使用,彈盤裡有97發子彈,最初是為騎兵設計的,後來也被用於裝甲車。由於機槍在射擊時聲音特別大,雜訊讓人覺得心煩意亂,馬克沁喜歡安靜,所以發明機槍之後他就開始琢磨怎麼才能讓槍發射時的聲音小一點。他發現,通過某種裝置使槍彈擊發時排出的氣體做旋轉運動,就可充分消除雜訊。1908年3月25日,馬克沁獲得了一項有關消音器的專利,後來這種消音器被裝到了步槍和手槍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在其後側飛行甲板上停著的是海軍Z型反潛熱氣球。「暴怒」號本來是一艘戰列巡洋艦,後來才成功地升級為航空母艦。

九、空中「鐵翼」——在戰爭中催生的飛機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以前,人們使用的槍都是非自動槍,子彈需要裝一顆發一顆。而馬克沁的機槍,可以一直射擊下去,直到子彈帶上的子彈打完為止,能夠省下很多裝彈時間。但是另一方面,連續射擊會造成子彈不受控制地發射,浪費也就在所難免。當時中國的李鴻章在詢問了價格之後,這位洋務派領軍人物自嘆道:「太貴!太貴!」開始的時候,馬克沁機槍總是沒有訂單,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后,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美國槍械設計師霍奇基斯設計出了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後來馬克沁本人對此機槍也做出多次改進,增加了氣冷型,對點射功能進行了改進等。加之世界各國對此機槍的研究改進,使馬克沁機槍形成一個系列,有重型、中型、輕型等許多品種,成為近現代戰爭中採用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各國驅逐艦的總數實在太過龐大,人們無法一一記錄每一艘驅逐艦的日常活動,所以可能它們還有很多功勛未獲嘉獎。但是,也正是因為它們分佈過廣,所以損失也比其他戰艦要大得多。協約國折損的112艘驅逐艦里,有超過50%是在英國皇家海軍疲於反潛后損失的;而同盟國也損失了62艘,其中德國佔53艘。

七、開啟「潘多拉魔盒」——隨風飄蕩的毒氣

傳說義大利藝術大師兼發明家達·芬奇最早進行了關於潛艇的設計,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潛艇研究者則是義大利人倫納德,他於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體結構」的理論。1578年,英國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有關潛艇的著作——《發明》。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成功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能夠潛入水下,並能在水下行進的「船」,所以德雷爾被稱為「潛艇之父」。德國研製潛艇起步並不算早,1905年,克虜伯公司開始建造德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這種新型武器被稱為「U艇」,建造一艘潛艇所需的費用大約150萬馬克,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個預算約是當時建造大小相同的水面戰艦所需費用的60倍!U-1號潛艇長42米,寬4米,艇員編製10人,能在40米的水下潛航12個小時。位於德國基爾港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由羅德·弗斯特創辦於1867年,該船廠專門建造商船和作戰艦隻,並在魚雷艇的建造能力上首屈一指。1902年,在西班牙工程師的協助下,日耳曼尼亞造船廠開始建造潛艇,曾先後為奧匈和義大利製造潛艇。日耳曼尼亞造船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建造了84艘潛艇。
馬克沁於1840年2月5日生於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小時候他家境貧寒,讀不起書,14歲時成為一個馬車製造商的學徒,並研製了許多新的電器。由於受到排擠,馬克沁離開美國到倫敦去開闢新電器市場,並在那裡定居。當時正值歐洲大陸戰火紛飛,敏感的馬克沁很快意識到製造武器是一個極好的賺錢機會,於是他轉變了自己的鑽研方向,投向速射武器領域。馬克沁本人是一個狩獵愛好者,在使用步槍打獵時深為兩個問題苦惱:一是頻繁裝彈的麻煩,二是強大后坐力對肩膀的傷害。這說明槍的后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后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在從事自動武器研究的初期,馬克沁設計了多種自動步槍和自動手槍,但都沒有進行過商業性生產,也沒有產生過任何經濟效益。1882年,馬克沁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后坐力。這次實驗首創性地採用火藥燃氣能量進行自動循環,使武器實現全自動射擊,在步槍使用上取得了成功。
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也購置了海上航空裝備。奧國的基本裝備與德國一致,但除了漢薩-布蘭登堡CC型之類的舶來品外,他們也自己研發出了雙座的隆那L型飛船——該型號曾在1916年9月15日擊沉了法國潛艇「弗科勒特」號。而義大利則製造了包括馬奇M-5型雙翼戰鬥機在內的多種飛機。
當時英國戰車的設計工作在「登陸艦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著,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麼要稱為「陸地巡洋艦」呢?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丘吉爾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種新式武器,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著「水桶」(tank)的名稱,英文字「桶」音譯成中文就是「坦克」,後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根據生產年代和技術水平,坦克也被分為三代。從「一戰」出現坦克到「二戰」中期,主流的坦克類型被稱為第一代坦克;「二戰」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稱為第二代坦克,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研製的坦克被稱為第三代坦克。

圖為俄軍的一挺M1910「索科洛夫」馬克沁機槍及其操作人員。這挺機槍上用來保護機槍手的防護裝置是它的一大特色。

十、海上輕騎——「一戰」中的義大利MAS魚雷艇

1917年6月,當「恐怖的傑克」潘興將軍率領的美國遠征軍抵達法國時,他們除了身上的制服、背上的步槍及彈藥外,幾乎什麼都沒帶。在首批12個美軍師到達法國時,他們的霍奇基斯重機槍和紹沙輕機槍都是法國政府提供的。1918年春,又有11個美軍師啟程前往法國,他們裝備的重機槍是美國製造的維克斯,但輕機槍仍然是法制紹沙。

這是早期的三種防毒面具,其中包括了德國的框架型面具及其收納罐(圖中最左側)。
德國海軍對輕型巡洋艦青睞有加,曾在開戰之初的幾個月間用其騷擾協約國的海路,襲擊協約國商船,甚至在大批輕型巡洋艦被擊沉之後還是不肯將其從主要艦隊里撤出。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並非輕型巡洋艦獨霸的天下:英軍曾用裝甲型和掩蔽型巡洋艦對德國水面襲擊艦窮追猛打,直至擊沉;作為地方艦隊的主力,這兩類巡洋艦還常配合老式前「無畏」艦一起作戰;從1917年開始,它們又成為了護衛艦隊的一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手動步槍的最經典的對決中,作為其主要競爭對手的毛瑟步槍被李-恩菲爾德步槍徹底壓倒:在1914年的蒙斯戰役中,1·2萬名英國步兵用他們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在半個小時內就徹底打垮了將近4萬名配備了毛瑟步槍的德國步兵的進攻,沒有火炮,沒有機槍,這是一場純粹的步槍之間的對決,李-恩菲爾德步槍以它明顯的優勢勝過了德國的毛瑟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所採用的旋轉后拉式槍機,使得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它的10發裝可卸式彈匣比同時代步槍多了一倍的彈容量,令它成為20世紀實際射速最快的手動步槍。「二戰」期間,德軍士兵往往在射擊完畢后重複裝填5發彈夾時被英軍用李-恩菲爾德步槍擊斃,而一些德國軍官的回憶錄中則提到英軍步槍隊的齊射火力之猛烈就如同機槍一般。
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基於一種由美國發明家詹姆士·巴里·李設計的槍栓和彈匣系統,從1888年誕生的第一支7·7毫米口徑的李-梅特福彈倉步槍開始。7年後,5條較深的凹槽式「恩菲爾德」膛線取代了稍帶圓角的較淺的「梅特福」膛線,從此這種步槍被稱為李-恩菲爾德步槍。在1903年2月,這種短槍管的彈倉式李-恩菲爾德步槍獲得批准投產並開始在騎兵和步兵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朝鮮戰爭中是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在戰場上,由於炮手的高度緊張,並且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迫擊炮是否已經順利發射,這時就有可能出現迫擊炮重複裝填的現象,即當一發炮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發射成功,而炮手又再次放入了另一發炮彈,這就形成了重複裝填。重複裝填的後果往往會是非常可怕的,兩發炮彈可能會在炮膛中同時爆炸,摧毀迫擊炮及它身邊的炮手。為了防止重複裝填的事情出現,各國在製作迫擊炮時,都採取了某些措施,使前一發炮彈未發射時,后一發炮彈無法裝入。

美軍士兵正在操縱一架重型機關槍,而他們頭上都戴著用於防護的鋼盔。
坦克是一個能活動的裝甲堡壘,它不怕機槍的掃射,並能越塹過溝,衝破敵人障礙,在掩護步兵衝鋒的同時,還能向敵人發射火力,因而人們把這種武器稱為「機槍破壞器」。樣車於1915年9月製成,進行了首次試驗並獲得成功,被稱為「小遊民」。但是,這種武器剛剛問世的時候,並不受權威人士的重視,很多將軍對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計過低,陸軍大臣乾脆把它叫作「一個美妙的機械化玩具」。斯溫頓把他的設計方案先後送交英國好幾個軍事部門,可惜都被當作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打入冷宮。有的軍事要員甚至認為這個上校好出風頭,冷嘲熱諷地建議他改行去寫幻想小說。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如獲至寶,下令將他從英吉利海峽對岸調回來,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親自領導「陸地戰艦」的研製工作。據報道,斯溫頓的靈感源自一位朋友的來信,在信中,他的這位朋友把美國的「霍特」農用拖拉機描述為「能夠像魔鬼一樣爬行的美國機器」,斯溫頓由此建議製造一種裝有大炮和機槍的重型履帶式拖拉機,他的這一建議於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國戰爭辦公室。實際上,斯溫頓當時只是想把現有的機器零部件拼在一起,從而組裝成一輛類似拖拉機的新式裝甲車。

十三、英國早期航母——名垂海軍航空兵史的「暴怒」號

很多證據都可以證明,輕便小巧的驅逐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大艦隊里最不可或缺的一種戰艦,雖然它們在作戰艦隊中只是一些小小的馬前卒,但也正是在它們的保護下,整支艦隊和各種商船才能躲過潛艇和水面艦隊的襲擊。
當我們回首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英國陸軍裝備時,有兩件武器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件是李·恩菲爾德式步槍,另一件就是維克斯式中型機槍。到「二戰」前,維克斯機槍就已經有57年的歷史了,而直到1968年,英軍才正式宣布維克斯機槍退出現役,此後該槍在一些英聯邦國家裡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在1972年的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軍隊還在使用這種機槍。
在蘇俄內戰期間,雙方主要的戰鬥都是圍繞鐵路線展開的,那時候,鐵路線就是生命線,一切的調動和補給都離不開鐵路,可以說誰控制了鐵路,誰就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裝甲列車就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在戰爭之初,紅軍擁有裝甲列車不過20輛,等到內戰結束時,紅軍所擁有的裝甲列車已經超過了100輛。在隨後的蘇波戰爭中,面對著波蘭的騎兵集群,蘇俄紅軍的步兵必須依造裝甲列車的強大火力才能控制戰場上的局面,蘇俄紅軍的將領們感慨萬分地說,如果沒有裝甲列車的參戰,許多戰鬥的結局將會很難以想象,而波蘭軍官也認為,蘇俄紅軍那些機動性好而且火力強大的裝甲列車是他們最難以對付的對手。
在有大型戰船參加的海戰中,巡洋艦其實是非常脆弱的,這一點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在此戰中,德軍共損失了4艘輕型巡洋艦,其中包括被英軍驅逐艦魚雷擊中,隨後逃逸的「羅斯托克」號,被若干枚炮彈擊沉的「威斯巴登」號,以及被魚雷擊沉的「艾爾賓」號和「弗勞恩羅布」號。此外,「黑王子」號、「防守」號和「武士」號三艘裝甲巡洋艦也在協約國大型戰船的炮擊之下沉沒。
皇帝陛下艦船之「無畏」號是第一艘現代化戰艦。這艘劃時代戰艦的出現,除了讓其他既有戰船都頓時黯然失色之外,更引發了英德兩國之間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

圖為1916年夏天,一隻從坦克里放出來的信鴿。
就在法國人還在痴迷於「思想實驗」的時候,樂於實踐的美國人已經開始動手操作起來了。1910年,在美新型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鋪起了一個26米長向前傾斜的木質跑道。一個名叫尤金·伊利的經驗豐富的民間飛行員,坐在一架「柯蒂斯」式單座雙翼民用飛機上,在跑道的一端發動了飛機。在巡洋艦上成功進行的飛機起降試驗,用事實說明了,建造航空母艦,把飛機和軍艦結合起來的設想是完全可行的。美國雖說技術上率先突破,但將克雷曼·阿德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卻是英國。1917年,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英國海軍決定建造航空母艦。在吸九九藏書收美國先進技術和教訓的基礎上,英國對義大利商船「庫帝羅索」號的船體進行改造,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直通型平坦飛行甲板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
野豬的表演給了科學家們啟示,目睹這一「奇迹」的科學家們終於搞清了野豬能抗「毒襲」的秘密,並由此設計出了一種防毒面具。剛開始時,他們給前線每個士兵發了一種特殊的口罩,這種口罩里有用硫酸鈉和碳酸鈉溶液浸過的棉花,這兩種物質都有除氯的功能,能起到防護的作用。可是在戰場中敵人並不一定只使用氯氣,如果改用了其他的毒氣,這種口罩也就無能為力了。事實也是如此,在使用氯氣后不到一年,德國人已經用過許多種不同的化學毒氣了。科學家決心製造出一種多功能的防毒面具,他們根據從野豬那得到的啟示,根據泥土能濾毒的原理,選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使空氣暢通的木炭,很快設計製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豬嘴形狀的防毒面具。這種過濾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濾毒罐組成,面罩包括罩體、眼窗、通話器、呼吸活門和頭盔等。

配置了越壕基架的馬克V型坦克最早於1918年7月投入戰鬥。和之前的各款同類產品相比,這種坦克有更密集的火力和更強大的引擎。

腓特烈沙芬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製造水上飛機,圖中即為該公司的一個產品。
1916年9月15日,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鬥,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衝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拚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用機槍大炮發射,一邊還照樣隆隆朝前壓來。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陣地的縱深處,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戰初的驅逐艦速度都在25~30節之間,主要有兩種類型。英軍和德軍常用的一種速度較慢,但耐力強、航程遠,大多用來協助主力艦隊在深海海域進行遠洋作戰,英國的「牛虻」號就是其中之一,該艦的巡洋範圍有4075千米。而以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為代表的很多國家,由於面對的是水面相對較窄、風浪也較小的地中海,大多都選用了一種航程和體型都相對較小的型號,例如1907年駛入戰場的義大利「阿斯托爾」號巡洋範圍只有3335千米。

三、「空中騎士」——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

四、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保護神——鋼盔

海空兩棲飛機在戰初還是個新鮮玩意。但由於可選起飛地較多,既可以是海岸基地也可以是海上戰艦,可執行的任務範圍也很廣,既可以偵查敵情也可以轟炸敵軍,這種飛行器很快就成了海軍作戰的無價之寶。
大戰爆發后,儘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戰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們有很多都配備了手槍,但這卻是軍官們最常用的武器,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軍階的象徵。當對陣雙方身處的空間十分有限時——譬如在戰壕或是各種車輛里——這種武器往往是最有用的。

1884年誕生的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把全自動機槍,而維克斯機槍是在其基礎上改進的。

二、馬克沁——機關槍打出傳奇一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都投入了廝殺,武器專家們紛紛在研究如何改進現有武器的性能。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這其中,有一位英軍駐法國司令部的上校也在苦思冥想,畫了一張又一張草圖,一心要設計出一種通過履帶前進,安裝有火炮和機關槍的全新戰車,以便在戰場上徹底打敗德國人。他就是斯溫頓上校。他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斯溫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製了坦克的樣車。
在「一戰」期間,德奧兩國的潛艇成功地襲擊並擊沉了許多協約國的戰艦和商船,給協約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隨著戰爭的推進,協約國在反潛艇作戰方面也是越來越加大力度,在海上航線上布置了大量的護航艦隊,德奧損失的潛艇數量也逐漸開始增多。到了戰爭後期,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也進入了地中海海域以打擊德奧兩國的潛艇,使德奧潛艇的活動日益困難。德奧潛艇的威脅迫使協約國改變了地中海戰區的海戰策略和艦艇航線,不得不組織護航艦隊以應對德奧潛艇的威脅,海上交通變得更加複雜而且低效。1916年,英國不得不放棄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航線,而改道繞過南非來輸送那些來自澳大利亞和遠東的士兵。「一戰」期間協約國損失的戰艦中有35%是被同盟國的地中海潛艇部隊擊沉的。
驅逐艦大多都成隊出動,但隊伍規模可大可小,較常見的是4~10艘一隊,不過也有20艘一隊的。在配合主力艦隊行動的時候,驅逐艦既要擔任小前鋒,以防止敵方的水上戰艦或潛艇對己方大型戰艦造成傷害,又要抓住時機發射魚雷、襲擊敵軍。不過由於是輔助性的戰鬥小隊,所以此時的驅逐艦隊沒有自主權,必須聽候輕型巡洋艦之類大型戰艦的調遣。但是,驅逐艦隊的護航作用實在太重要,沒有任何一支艦隊敢於撇開它們自行出擊。日德蘭海戰中,德軍共布置了61艘驅逐艦,而英軍也出動了73艘。
「巴黎大炮」是由克虜伯380毫米艦炮發展來的,「巴黎大炮」的真實性能現在已經沒人清楚,在協約國軍隊反攻時,「巴黎大炮」被撤退的德軍炸毀,所有資料也被銷毀,除了一個座圈部件被美軍繳獲,沒有任何部分殘存下來。事實上,關於「巴黎大炮」的很多數據都是猜測,包括其性能和總共發射的次數。隨著戰爭艱難地進入1918年,白天空襲巴黎成為自取滅亡,因為這裏和敵軍戰線之間的防禦地帶,遍布著經過改進的高射炮群和高速戰鬥機。用戈塔式轟炸機進行夜襲逐漸增多,但除月明之夜外,準確性幾等於零。城市不但燈光熄滅,而且遍布高射炮,進襲者只能高飛,而對於目標也就瞄不準確了,而且在飛機來到前,有效的警報系統使每個人早已有了充分的準備。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基本型號有很多種,還有基於基本型號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它採用了煩瑣而複雜的命名方法。其中No·1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英國軍隊所廣泛使用。這種型號步槍的前槍托與槍口齊平,這是它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徵,1907年定型的MK·III是它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於1916年投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在大量生產和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但也有很多的人則不肯為了降低風險而丟棄這種可以明顯表露自己地位的武器,所以在戰場上還是能看到不少帶著左輪手槍或自動手槍的軍官。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在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起飛獲得成功,很快,英國海軍即將此艦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搭載艦。次年底,這艘水上飛機母艦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加入現役。後來,它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但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為可以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飛機仍然不能在艦上降落。再接再厲的英國人下決心建造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從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將建造中的客輪「庫帝羅索」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艦上原有的煙囪被拆除,設計人員設計出從主甲板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妨礙飛機起降的最大障礙。飛行跑道前後貫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地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這種結構的航母被稱為「平原型」。「百眼巨人」號初具了現代航母的雛形。
由於迫擊炮是一種曲射火炮,一般是用於針對遮蔽目標的,它的最大長處是可以用來殺傷近距離障礙物後面的敵人,當然,它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從迫擊炮的發展歷史來看,遠在1342年阿拉伯人就曾在戰鬥中使用過它,那時阿拉伯人在立起的鐵筒中裝入火藥,然後再放入一個鐵球,點燃火藥后鐵球就會被射出,這可以說是迫擊炮最早的雛形。
大戰結束的前夕,在地中海地區剩下的15艘德軍潛艇離開了亞得里亞海,經海路駛往德國。當時德國的戰敗已經顯然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潛艇仍然堅持並完成了這次危險的長途航行,足以證明其堅定的戰鬥意志。儘管如此,這次遠航的努力最終還是化為了泡影,1918年11月,協約國要求德國海軍的160艘潛艇全部投降,這些潛艇最終都被德國水兵鑿沉在德國的海面上,完成了他們的最後一次壯舉。
德軍將氯氣首次用於實戰是在比利時佛蘭德斯省的伊普雷鎮,在協約國的佛蘭德斯防線上,有一個27公里縱深的突出部,伊普雷鎮就位於這個突出部上,對於這條戰線來說,它具有決定性的戰略價值。自1914年晚秋以來,德軍和協約國的聯軍在此展開了激列的塹壕戰,彼此都傷亡慘重,企圖突破佛蘭德斯防線的德軍在這裏不斷被英法聯軍擊退,戰局毫無進展。1915年4月22日下午4時,德軍再次對防守在那裡的聯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炮擊,炮擊停止后,只見一片綠黃色的煙霧從德軍的陣地升起,隨著輕微的北風向聯軍的塹壕飄去。在這片煙霧飄到聯軍面前時,聯軍的士兵們頓時窒息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的眼睛、鼻子和喉嚨好像被燒灼似的感到燙痛,窒息使許多人倒了下去。這是德軍首次將氯氣用於實戰,它的戰果是使對方守軍近兩萬人失去了戰鬥力,使德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聯軍的防禦陣地。
德軍發展獨有海上航空系統的基礎是其國內大批的軍工廠,其中,又以從1914年末開始大量製造FF-33系列飛機的腓特烈沙芬公司最為出名。在該系列中,FF-33e型飛機是德軍主要的偵察機型,該機型配備了雙向無線電系統,並可攜載大量手投式炸彈;FF-33l型則是一款水上戰鬥機。但這兩款機型在1917年5月都被更能適應北海區域激烈戰鬥的FF-49型取代了。而奧巴特羅W-4轟炸型飛船和漢薩-布蘭登堡系列的CC、KDW、W-12和W-29型飛機也在德國海上航空部隊中服役。
驅逐艦不僅小巧靈活,而且造價便宜,所以不單可以由一流海軍大批量地生產,連二流海軍都可以很容易地購置或建造。雖然戰場上的驅逐艦無論種類還是等級都很豐富,但基本排水量都在500~1200噸之間,船員數為80~150人,而且大多都配備了大炮和魚雷發射管。
在「一戰」爆發時,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3萬挺。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機槍的殺傷力和血腥氣在這一天達到了頂點。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藥燃氣為能源完成自動循環的自動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冷式機槍。它的問世,是世界武器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馬克沁在槍械方面的其他發明還有短后坐自動步槍、導氣式自動步槍和槍機后坐式自動手槍等。

二十、水陸兩棲的「新鮮玩意」——水上飛機和飛船

熱氣球除了在陸軍作戰中得以應用之外,在反潛作戰中也頗有建樹。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部隊曾在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地區長期布置了大量的熱氣球,作為給艦隊護航的哨卡。雖然熱氣球有很多類型,但最常見的還是1915年5月登場的「海童軍Z型」(SSZ)。這種熱氣球下方吊的不是柳條籃,而是BE-2C型雙翼飛機。海岸級飛艇是海童軍系列的最後一款,這是一款用特製平底船取代了BE-2C雙翼飛機的飛艇,其懸停時間可長達24小時。
為什麼軍用鋼盔會在「一戰」中誕生?因為「一戰」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一次全新形式的戰爭。首先是火炮的廣泛運用,使得戰場上隨時都充斥著嘯叫著四處飛濺的炮彈碎片,再就是持久的工事對壘,對於防守方來說,雖然士兵的身體有工事掩蔽,但人體最重要的頭部卻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敵方火力的傷害,這些原因都促成了鋼盔這種防護裝備的迅速出現。大戰開始后的第二年,每一個法國士兵的頭上,都戴上了這種鋼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鋼盔大顯身手,此後,鋼盔便作為戰爭中的必要裝備,被全世界各國軍隊所採用。它主要用於防禦彈片,對於子彈,如果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
1915年春,在德國的一個戒備森嚴的軍事試驗場中,德皇和一些高級官員坐在觀察台上,在兩公裡外的山丘上,散布著一群正在悠閑吃草的羊。士兵們拉出一門野戰炮,向羊群所在地放了一炮,炮彈落在離羊群很近的地方爆炸了,爆炸的聲音很輕,並不像實戰中的炮聲。炮彈炸過以後,只見一團黃綠色的煙氣徐徐升起,隨風向羊群飄去,很快便覆蓋了整個羊群。煙消霧散之後,手拿望遠鏡的德皇看到,羊全倒下了,在山坡上抽搐——這是一次將氯氣用於實戰的演習,演習的效果使德皇感到非常滿意。氯氣是一種劇烈窒息性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為黃綠色,吸入呼吸道后,與水作用形成鹽酸,能對人體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響,氯氣中毒的明顯癥狀是發生劇烈的咳嗽,呼吸困難,癥狀重時,會發生肺水腫,使循環作用困難而致死亡。
近代迫擊炮最早在日俄戰爭時出現,在日軍攻佔旅順口的戰鬥中,俄軍守兵無意間將一種小口徑炮用作了曲射。當時是一名士兵沒有按照操作規程去做,把射角調大了,結果這一炮卻打中了塹壕內的一群日軍士兵,後來推廣開之後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十七、塹壕戰的剋星——迫擊炮


一群好奇的旁觀者在檢視由「巴黎炮」發射的巨型炮彈造成的部分損壞。
不過義大利飛行員的這些空中經歷,並沒有徹底改變人們對飛機的成見,傳統思維依然影響著人們,例如法國高級軍事學院的院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聯軍的總司令福熙元帥,就曾說過一句名言:「飛機是一種有趣的玩具,但它毫無軍事價值。」——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正處在飛機即將大規模投入軍事應用的前夜。在這之後,義大利人又利用飛機向敵方空投傳單和用照相機照相,不過當時一次只能拍攝一張,但這畢竟開創了空中照相偵察的先河。在意土戰爭中,義大利的飛機在的黎波里初步顯示了它的威力,從而引起世界各國軍方的矚目和效仿,極大地促進了軍事航空業的發展。至大戰爆發的前一年,歐洲的幾個大國已初步組建了它們的航空部隊,並且開始了對飛機的大規模研製。大戰爆發時,交戰的各國中還沒有人真正想到飛機是一種作戰的武器,只是把它作為陸軍或海軍的眼睛而用於偵察,雙方的飛行員每天都要在前線上空拍攝敵情。1914年8月22日,德軍大舉進攻法國,偵察機提供的情報使英國遠征軍得以組織撤退,因而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當然,反潛方式不止於此。拖著一條引爆線的英軍驅逐艦也是新式武器之一,不過這種武器需要在敵我雙方極度接近時才能發揮作用。1915年末,可以在水下爆炸的深海炸彈面世,但直到1917年才開始批量生產。水中聽音器可以在水下探測潛艇的位置,但只要潛艇潛得更深一些或是行動時控制住噪音,就可以躲過這種儀器的追查。1916年7月16日,深海炸彈和水下聽音器首次成功地結合作戰。通過截取潛艇無線電情報和使用飛機、飛艇等確定潛艇位置的方法也很常見。
機槍戰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在大戰剛開始的時候,機槍僅僅是作為一種應急武器投入戰場,但後來它卻成為交戰各國軍隊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兵器,甚至連火炮也無法與之相比。戰場上,一個指揮得法的機槍陣地構築的火力屏障比火炮的彈幕更難逾越。如果在攻防行動中把機槍和火炮聯合使用,那麼將成為作戰中相當有力的支撐點。維克斯水冷式機槍的前身是1882年出現的馬克沁重機槍,經過略為改動后,維克斯機槍在英國克勞福德的一家兵工廠投入生產,這家兵工廠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維克斯-馬克沁聯合公司的前身。艾伯特·維克斯負責對原來的馬克沁機槍的修改設計,主要是反轉了閉鎖機構,使得重量減輕並便於大量生產,最終在1912年定型生產。也有人將這種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
原來,德方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使用了一種新式的戰爭武器——毒氣,這是毒氣在人類戰爭中的首次應用。在這次毒氣戰中,德軍向英法聯軍的陣地上施放了近200噸的氯氣,致使5000多名聯軍官兵當場中毒身亡。幸免於難的聯軍官兵驚魂未定地向司令官們報告了陣地上所發生的一切,這使聯軍的指揮官們大為震驚。在這次戰役中蒙受了重大損失的英法聯軍,立即敦促本國政府儘快製造出防毒器具。法國政府當即決定,把這項「十萬火急」的任務交給巴黎毒氣實驗室。接受了任務的科學家們自然知道這次任務的重要性,他們立即對戰地報送的「氣樣」進行分析。原來德軍施放的是一種「氯毒氣」。成分是弄清楚了,但怎樣來對付它呢?雖經冥思苦想,科學家們仍束手無策。於是,他們決定到曾遭毒氣襲擊的陣地上去考察一番,於是那些丟失的陣地又被英法聯軍奪了回來。十數名優秀的科學家出現在那些曾被德軍用氯氣襲擊過的地方,經過科學家們的仔細觀察,他們驚奇地發現,陣地上大量野生動物,包括樹林中的雀鳥及蟄伏的蛙類與裸|露的昆蟲,都在氯氣下中毒死亡,但當地體型很大的野豬,卻安然無恙。
後來奧匈海軍逐漸了解了MAS魚雷艇的戰術,他們在海岸上安裝了速射炮和探照燈,經常派駐一些巡邏艇,並且用更複雜的防護柵把各港灣的入口隔斷,因而偷襲行動不那麼容易了。1916年11月,一艘MAS魚雷艇進入法薩那錨地,花了兩個小時尋找「費迪南德·馬克斯」號戰列艦,但沒有找到,於是在180米的距離上對「馬茲」號戰列艦發射兩條魚雷,但是被防雷網擋住了,MAS魚雷艇只得逃之夭夭。由於MAS魚雷艇用得順手,義大利海軍很快又向威尼斯船廠定購了20艘,之所以一口氣定購這麼多,完全是因為MAS魚雷艇的製造既廉價又快捷,在義大利海軍看來,MAS魚雷艇是木結構的,這樣就不會佔用建造大型軍艦所需的寶貴鋼材,而且MAS魚雷艇可以在那些製造漁船、拖船和內河小艇的工棚中生產,而不會給已經負擔過重的熱那亞和斯培西亞的海軍造船廠增添負擔。
1914年,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防空炮。隨著空戰的迅速發展,這種武器卻很快成為了爭奪制空權的重要一環,得以在戰場上大量布設。
1909年7月25日,法國人布萊里奧駕機飛過了英吉利海峽。英國對這件事非常敏感,馬上報道說英國喪失了過去在戰略上和地理上的優勢地位,單憑海上防禦已行不通了。這次飛機跨海飛行的成功,使人們意識到制空權將和制海權同等重要,飛機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肯定。那麼究竟飛機能不能用於海上作戰,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參与海上作戰呢?
奪取了制空權不等於能發揚制空權,而後一個任務,則是由軍用飛機中的攻擊性機種來完成的。隨著軍用飛機性能的提高,另一個全新的機種轟炸機應運而生。1915年,在俄國製造出了一架大型雙翼飛機,這就是後來所有轟炸機的鼻祖——「伊利亞·穆羅梅茨」V。1918年6月,英國戰略空軍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幾個月內,英國戰略空軍先後空襲了德國的一些軍品倉庫、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共投彈500餘噸。戰爭的實踐使英國人進一步認識到轟炸機的重要作用,它不僅使德國遭受巨大物質損失,更重要的是打擊了其囂張氣焰,加快了第二帝國失敗的進程。相對於當時的戰鬥機而言,新出現的轟炸機具有載彈量大、續航時間長的優勢,不久之後,各個航空大國也都生產出了自己的轟炸機。比如義大利的「卡普羅尼」、英國的「漢德利·佩奇」、德國的「哥達」、「弗里德里希沙芬」等大型轟炸機相繼出現,並很快用於對敵對國後方目標的攻擊。到「一戰」結束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了輕型和重型之分的轟炸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龐大而成熟的機種。
軍事史學界有人認為,紹沙機槍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突擊步槍,這麼說當然有他們的依據:紹沙機槍使用金屬衝壓件製造,具有火力選擇能力,採用大容量可拆卸彈夾。紹沙機槍和今天嚴格意義上的突擊步槍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紹沙機槍使用的是口徑較大的槍彈,從根本上說,由於紹沙機槍在製造中使用的新式工藝並不夠成熟,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缺陷,故此在使用中紹沙機槍常常對使用者表現出「不夠友好」,並給使用這種機槍的射手帶來了一定的危險性。
馬克沁晚年致力於無煙火藥生產工藝和航空問題研究,1916年1read.99csw.com1月,當索姆河戰役剛剛結束之際,自動武器的始作俑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時,他既有英國國籍,又被賜封了英國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馬克沁機槍的敬畏之情。到「一戰」結束時,各參戰國都普遍裝備了水冷式重機槍,大多數外形與馬克沁機槍差別不大,有的在某些結構的設計上超越了馬克沁的水平,只不過使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還是馬克沁機槍。馬克沁機槍還率先登上了剛剛出現在戰場上的兩種重要武器——飛機和坦克——上,因此馬克沁也是航空機槍和車載機槍的鼻祖。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挂,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后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兩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鬥。坦克可以用於摧毀敵人的鐵刺網,控制敵人的火力,能逾越任何普通的路障、溝渠、防護牆或戰壕。每輛履帶車攜帶兩三挺馬克沁式重機槍,並且裝備火焰噴射器。除非被野戰炮迎面擊中,否則它們將勢不可擋。在戰鬥中,由於履帶車十分接近敵人的戰線,所以對方大炮對它們也無能為力。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當時主要用於摧毀敵方的野戰工事,殲滅其有生力量。它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從此開闢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
1918年11月3日,義大利的海軍司令部向普拉的前奧匈帝國艦隊的領導層詢問德軍潛艇是否仍在亞得里亞海。當時奧匈帝國的海軍和艦隊都已經不復存在了,義大利試圖控制亞得里亞海的東海岸,就必須考慮到德國潛艇的威脅。普拉的奧匈軍人告訴義大利人德軍已經在幾天前離開了亞得里亞海域,義大利放心了,大胆順利地接管了亞得里亞海沿岸的部分地區及其附近的一些島嶼。奧匈帝國海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但發展速度驚人。在大戰中奧匈帝國海軍擁有強大的艦隊、現代化的海上空軍、卓越的海軍學院以及造船廠等等。主海軍基地普拉周圍的防禦要塞不但非常堅固,而且在當時也是極為現代化的,這些要塞被保存至今,成為100年前這支強大海軍存在的象徵。

在德軍魚雷的攻擊之下,一艘協約國蒸汽機船沉入海底。
但是,真正使李-恩菲爾德步槍傲視其他手動戰鬥步槍的,是它的射擊速度。毫無疑問的,李-恩菲爾德擁有半自動步槍問世以前最快的步槍射擊速度——步槍射擊速度可以分成三個方面:爆發射速、持續射速和齊射射速,李-恩菲爾德步槍在這三個項目上都是冠軍。在爆發射速方面,如果不考慮命中目標的話,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在8秒鐘內將彈匣中的10發子彈全部發射出去。李-恩菲爾德步槍所使用的分離式槍機頭,其槍機開鎖時只要旋轉機柄60°,並且行程很短。它曾經是發射速度最快的栓動式步槍,即使在激烈的戰鬥環境中也依然可靠。李-恩菲爾德步槍採用雙排交錯供彈的10發盒式彈匣供彈,用5發橋夾裝填。在「一戰」時期,英軍的步槍手通過強化訓練,能夠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射擊,以至於讓德軍士兵以為他們在與機槍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中,它兇猛的火力給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利時製造的7·65毫米口徑勃朗寧式1900型7彈手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著特殊的意義。1914年6月28日,19歲的波西尼亞塞族主義者加爾利諾·普林西普就是用這種手槍,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夫婦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很多海戰里,人們都能看到巡洋艦的身影。1914年末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里,英德雙方共有13艘巡洋艦參戰,其中英軍的10艘不是裝甲型就是輕型。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海戰,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自然也少不了巡洋艦的參与。英軍大艦隊各部共出動了8艘裝甲型巡洋艦和26艘輕型巡洋艦,德國大洋艦隊則派出了11艘輕型巡洋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幾乎所有國家的海軍指揮官們都抱持著同一種觀點,即認為海上戰爭的勝負最終將由最大型戰列艦之間的對抗來決定。1905年,日本帝國海軍在對馬海海戰中擊垮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此戰不僅是海戰史上重要的一頁,更讓深信「戰列艦決定論」的英德兩國開始期待將雙方卓越的海軍力量在北海上一較高下。
當然,驅逐艦隊並不是只能依賴主力艦隊的「寄生蟲」。無論對任何國家而言,當己方港口和海上商路遭到敵軍驅逐艦襲擊時,己方的驅逐艦隊就是一道極為有效的海岸防禦屏障。除此之外,對協約國來說,驅逐艦隊還是反潛戰的中流砥柱。不過,因為反潛戰對於驅逐艦的航程和耐力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後期協約國的驅逐艦體型都有所增大,有的甚至達到最初版本的兩倍以上。1917~1918年英國出產了W級驅逐艦,其排水量為1529噸,一次可以航行6430千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長期主宰戰場的歐洲各國的陸軍和海軍對那些用木頭和布料製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並不感興趣,而當時的飛機的確也不是專為軍用而設計的。飛機的機身全都用木頭製造,機身和機翼上覆蓋著塗上膠的布料,沒有任何武器裝備。雙方的飛行員們在空中相遇時,彼此只是揮揮手,但是不久,這種互不相擾的局面就結束了。最初的空戰是十分有趣的,為了阻止敵機執行偵察任務,飛行員開始攜帶手槍,與敵機相遇時,機上人員互相射擊,有時飛行人員也偶爾帶上幾塊磚頭去砸敵機的螺旋槳,或去砸敵機上的飛行員。俄國飛行員涅斯捷羅夫為了能在空中將敵飛艇毀掉,竟然在自己的飛機尾部裝了一把刀子,他在與一架飛艇相鬥時,成功地用這把刀子將飛艇的蒙皮剖開,使敵飛艇墜毀於地面。
1914年7月,英軍飛機投放了世界上第一枚成功爆破的空投魚雷。1915年,雙座的肖特184型飛機以世界上第一架魚雷轟炸機的身份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部隊。1915年8月,一架184型水上飛機從水上飛機母艦「彭米克利」上起飛,成為世界上第一架擊沉軍艦的魚雷轟炸機。雖然看上去戰果累累,但實際上用飛機投放魚雷始終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無論是肖特184型還是後來的320型,都不會一直承擔轟炸任務。除了這兩種型號之外,英軍的水上飛機還有1915年使用的索普維斯·施奈德型和1916年使用的貝比型。
在1914年開戰以前,幾支主要的海軍部隊都配備有驅逐艦。海軍較為強大的國家手裡自然多一些,例如英國有300艘,德國有144艘,連奧匈帝國那樣的海軍弱旅也有25艘,可見這種戰艦的普及程度實在很廣。但由於戰爭爆發后不久,這種戰艦就頻頻出現短缺,各國海軍為了滿足戰場的需要,紛紛開始進行大型的驅逐艦趕製工程,加班加點地往戰場上送貨。德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造出的107艘,對比英國的329艘還是短了一大截。由於身份複雜的驅逐艦主要還是給大型戰艦當「保鏢」,抵禦魚雷艇的攻擊,所以早期又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雖然魚雷艇在1914~1918年間一直都是驅逐艦的防禦對象,但隨著潛艇的出現,反潛任務在驅逐艦的日程表裡慢慢佔據了更多的位置。
1918年初英軍對步兵師和師旅級單位配備的機槍連進行了整編,整編后的每個步兵師配備的機槍數量從48挺增加到64挺,這一數字意味著,一個9個營編製的步兵師在戰時投入作戰的9個步兵營中,每個營都能隨時集中起8挺維克斯重機槍,構築起強大的火力支撐。到1918年11月停戰時為止,英軍中裝備的機槍數量為5000多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開始投入使用,初涉戰陣的飛機就已經不得不面對高射火力的挑戰,英國人緊急研發了一些維克斯高射機槍的安裝支架,這些支架標準化程度較差,其中一些支架上面乾脆安裝一個長方形的金屬條筐用來安置彈藥箱。1917年英國還開發了一種用於預設陣地的半永久性維克斯機槍架,這種槍架可以為維克斯機槍提供80°的火力射界。
飛機,這種人類科技發展的重要成果,在它誕生后的數年間,一直受到人們的冷遇,完全沒有像其他發明那樣被很快地應用於軍事領域。除了少數有遠見的人仍在堅持不懈為它繼續努力外,對於這個將要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發明,各國的軍界和政界,都表現出一種令人不可理解的麻木,在他們的眼中,不要說用飛機去戰鬥,就連開飛機本身,都是一種冒險的運動。儘管飛機在美國沒有引起重視,但是在歐洲,它卻引起了一場不小的反響。1907年,法國的亨利·法爾芒駕駛自行研製的飛機在巴黎成功地飛行了1公里的距離。這次飛行在法國引起了轟動,作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飛行終於得到了世人的公認。但是,人們這時只認為飛行是一項體育運動,並且是一種象徵著冒險精神的運動,至於在軍事上則認為它根本不會有什麼價值,比起德國那巨大而平穩的飛艇,既渺小又不安全的飛機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熱氣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過許多重要角色,譬如保護脆弱的據點免遭敵方飛機的攻擊,等等。但在偵察機出現之前,其最重要的作用卻是偵察敵情。
不過要打熱氣球也不是這麼容易的。在燃燒彈和爆破彈出現之前,戰鬥機的機關槍打出的常規子彈往往貼著氣球的氣囊就滑開了,根本就沒什麼殺傷力。可是如果戰鬥機等貼得夠近了再開火,也不是沒有打中的機會;只不過,飛得太近的結果往往會沖入熱氣球下掛著的「鋼索陣」,一旦機翼被這些鋼索給絞住,飛行員還來不及殲敵自己就得殉國。由此觀之,「打氣球」實在是個技術活,因此也難怪各國軍隊會不約而同地把打中氣球和擊落敵機作為同等戰功進行獎勵了。
這種新裝備的應用,果然使法軍因頭部受傷而導致傷亡的比率大幅度下降,到「一戰」中期各主要參戰國基本上都已裝備了鋼盔。20世紀80年代以前,各國步兵裝備的頭盔主要是用高錳鋼或其他特種鋼衝壓而成,這種頭盔較重,防彈和隔熱性能差,佩戴不舒適,還有二次破片傷人的危險。現代軍用頭盔經歷了從鋼盔到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發展過程。在纖維增強複合非金屬頭盔種類中,主要有玻璃纖維頭盔、錦綸頭盔、芳綸頭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頭盔等。在「一戰」戰火中先後湧現出了若干種典型鋼盔,這些經典設計一直沿用到「二戰」期間,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前文所提到的亞德里安頭盔。德國也是較早裝備鋼盔的國家之一,在「一戰」中裝備使用了三種鋼盔。英軍在「一戰」中使用的鋼盔特別扁平,外形類似反扣的淺碟子,故稱為「碟形盔」,又因為它與英國古代農夫所戴的帽子外形相似,又常稱為「農夫盔」。
1914年秋天,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一個異想天開的作戰計劃,即沿法比兩國邊界地區建立基地,從那兒用遠程火炮炮擊英國,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公里以上,後來又提出將射程延長到120公里。許多人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羅森伯格力排眾議,極力主張並積極組織研製。1917年夏,第一批遠程火炮終於製成,德軍將三門大炮的陣地選擇在克雷彼。那裡樹木茂密,利於隱蔽,即使敵機飛臨上空也不易發現。1918年3月23日,一聲巨響突然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響起,伴隨著滾滾濃煙,從睡夢中驚醒的巴黎市民四處奔逃。之後,每隔20分鐘就有爆炸聲在巴黎城內響起。當天黃昏,法國的電台廣播了這樣一則消息:「敵人飛行員成功地從高空飛越法德邊界,並攻擊了巴黎。有多枚炸彈落地,造成多起傷亡。」可是,對於電台的說法,巴黎市民並不相信,因為他們既沒有看到飛機,也沒有聽到飛機的轟鳴聲。原來,這是德國的三門巨型火炮從巴黎120公里以外的聖戈班森林地區發射來的炮彈。為了取悅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該炮起初命名為「威廉火炮」。因為這種火炮首次轟擊了巴黎,後來人們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射程之遠、威力之大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歐洲和世界。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堡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並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有28噸重,乘員8人,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6毫米的大炮的幾挺機槍,採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挂,最大速度為每小時不到7公里,沒有什麼通信設備,帶有幾隻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魚雷快艇都取得了較大戰果,從此令各國海軍對它刮目相看,雖然它很小,卻也從此在海軍的戰艦中佔有了一席之地。隨著現代化探測和作戰手段的日益發展,魚雷艇隱蔽出擊的作戰優勢日益降低,導彈艇出現后,魚雷艇的作用有所下降。但魚雷艇具有打擊威力大、建造周期短、造價低等優點,加之魚雷性能不斷提高,艦艇隱身技術不斷發展,魚雷艇仍為不少國家作為近海防禦的有力武器而被予以保留和發展。
在「一戰」期間,地中海周圍有很多戰場,比如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土耳其和當時的巴勒斯坦等。對於協約國來說,確保通往這些戰場的海上交通安全是至關重要的。英法需要通過地中海把它們海外殖民地的人力和物力運送到歐洲戰場上去,此外他們還需要把軍隊從埃及運到加利波利以及巴爾幹半島來應對達達尼爾海峽的軍事行動。針對這種局面,德奧兩國向地中海派遣了它們的潛艇部隊,用於破壞協約國的海上運輸線。在「一戰」中,奧匈帝國的海軍相比于其他參戰大國的海軍而言名氣並不是很大,但這是一支組織完備且引人注目的部隊。奧匈帝國的海軍擁有近30艘可用於作戰的潛艇,在戰爭期間,奧匈帝國的海軍方面曾計劃建造更強大的可以勝任遠洋任務的潛艇,位於里耶卡和普拉的造船廠承接了這項工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完工。儘管如此,奧匈帝國海軍的潛艇還是非常成功地打擊了地中海沿岸協約國的勢力,對協約國在整個地中海的海上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圖中的皇帝陛下艦船之「溫莎」號和其他V級或W級的驅逐艦一樣,都裝備了4門101毫米口徑的大炮。這些驅逐艦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還在服役。

格里森蒂是一種可填入7發子彈、口徑為9毫米的義大利手槍,槍體總長為216毫米,子彈出膛速度為275米/秒。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各國實際上已經研製出了這種武器,但當時認為其威力太小而沒有對它相應地開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戰的展開,彈道彎曲的迫擊炮正好派上用場,各國這才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以後的戰爭中,迫擊炮以它的質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以及操作方便、造價低,而被各國軍隊普遍裝配。
公認的第一種真正的戰鬥機是法國的「索爾尼埃」L型飛機。這種飛機並不是第一種裝備機槍的飛機,但由於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發明的「偏轉片系統」使得在機身上安裝固定同軸機槍成為可能,大大簡化了飛行員的瞄準和操縱,從而使這種飛機夠成為真正的戰鬥機。利用這種裝置,羅蘭·加洛斯在1915年4月1日擊落了一架德國武裝偵察機,並在當月中又取得了擊落3架敵機的戰績。
由於潛艇無論是在水下還是在水面上行動都很遲緩,所以最開始,戰船和貨船都把速度和Z字形走法當成躲避潛艇襲擊的最有效逃生方式。而如果選擇夜間行船,或是不走那些特別繁華的商道,則船隻存活的概率又要大很多。後來,人們又開始往船體上塗抹炫目的幾何圖案,以掩蓋其真實的外形,並用船沿垂下的反潛網抵禦魚雷,來保護停泊在港口的船隻。不過,人們漸漸發現這些方法都很繁雜,而且不是那麼有用。為了保護像英吉利海峽那種狹窄而又脆弱的海上航線,人們又用聯合反潛網、水雷和巡遊艇組成了規模更大的保護系統,但仍然起效甚微。
康布雷戰役是英軍第一次將坦克大規模用於集群突擊作戰的的戰例,戰役一開始,300多輛坦克同時轟鳴,向敵軍陣地衝去。首先出現在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鐵絲的障礙物,這些坦克毫不遲疑,隆隆地碾了過去。這次大規模的坦克衝擊所取得的效果,是使英軍用很小的代價,奪取了德軍陣地,贏得康布雷戰役的勝利。康布雷戰役之後,坦克確立了自己的名聲,於是,在整個1918年它們成了敵我雙方的法寶,成了英軍、法軍和美軍進攻時的決定性武器與特色。從此,坦克成了歷次常規戰爭的重要進攻武器,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攻堅力量。而隨著坦克的出現,改變了從前的戰爭模式,使大規模的運動戰成為了現實,德國在「二戰」中將坦克這種大規模的集中使用的戰術推到了頂峰,一種面貌全新的戰爭出現了。
在大戰之前,潛艇能做些什麼是一個謎,能命令潛艇做些什麼是另一個謎。英國和德國的海軍部在戰爭爆發時誰都不知道潛艇能夠發揮的全部作用。直到這種武器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開始得到運用之後,它不尋常的海上持久能力才為人所知。德國人探討了使用潛艇對付商業航行的可能性。當然,「一戰」時各國海軍的主力還是水面艦艇,尤其是當時叱吒風雲的戰列艦,潛艇還只能是輔助性的兵力。戰前,各國潛艇數量也不是很多,德國有28艘,法國有38艘,俄國有23艘,美國50艘左右,英國最多,為76艘。其中,以德國潛艇性能最為優秀,它的蓄電池可供潛艇在水下航行1小時左右,蓄電池能量耗盡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機充電。柴油機和自身具有推動力的魚雷的使用,不僅加大了潛艇的續航力,也大大提高了潛艇的攻擊能力,1914年8月底,當德國水面艦艇部隊在赫爾戈蘭灣戰役中慘遭失敗后,提爾皮茨毅然打出了他的王牌,亮出了殺手鐧。一時,大批的德國潛艇傾巢出動,殺向正在慶賀海上勝利的英國海軍。

「巴黎炮」的試射。由於每次發射時炮彈都會對炮管造成輕微的磨損,所以後來發射的炮彈尺寸都是一個比一個大的,每個炮管在發射過60發炮彈后就得換掉了。
義大利MAS艇長度在20米左右,航速約25節,乘員一般是8人,他們進行過專門訓練,一般是成雙成對地追獵敵人。第一次成功的冒險是在1916年6月7日夜,當時兩艘義大利MAS艇由一艘驅逐艦牽引,用最慢的速度穿過杜拉佐港的防禦網,用魚雷攻擊了一艘奧地利的運輸船「洛克魯穆」號,運輸船被炸毀。6月26日,還是這兩艘艇,再次鑽進杜拉佐,擊沉兩艘蒸汽輪船「薩拉耶沃」號和「卡里澤亞」號。和法國、德國等國一樣,義大利的魚雷艇製造也是從仿製英國的「閃電」號開始的,義大利海軍剛開始時對這種快艇基本上沒有什麼興趣,它之所以在1915年向威尼斯海軍造船廠定購兩艘MAS快艇,完全是因為反制德國和奧匈潛艇的手段有限,海軍想用這種廉價和生產快捷的小艇去反潛和布雷而已。義大利海軍在戰前的目光同樣盯在大型戰艦上,他們也不曾想到小小的MAS魚雷艇竟會成為他們最有力的武器。
頭盔是用於使頭部免受傷害的一種單兵防護裝具,歷來為各國軍隊所重視。據有關資料報道,戰場上的傷亡大多數由彈片所致,而防彈頭盔可以有效地減少戰場上的傷亡,英國有關部門研究表明,戴防彈頭盔可減少5%的受傷率和19%的陣亡率。美軍在「二戰」的統計數字也表明,鋼盔至少保護了美國7萬名士兵的生命。現代頭盔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一天,法軍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軍炮擊時把鐵鍋頂在頭上,因此只受了輕傷,而其他很多人都死於猛烈的炮火,法國軍隊的亞德里安將軍得知此事後,深受啟發,他要求部隊研製金屬製成的頭盔,後來,人們將法軍的制式頭盔稱作「亞德里安鋼盔」,「一戰」后,許多國家的軍隊紛紛效仿,先後生產製造制式鋼盔。
1917年11月,兩艘MAS魚雷艇在薄霧的掩護下,向行進中的奧匈帝國「維也納」號和「布達佩斯」號兩艘戰列艦發射魚雷,雖然沒有命中,但迫使戰列艦中途轉回了的里雅斯特。1918年6月,義大利海軍上尉里佐指揮的MAS魚雷艇在晨霧的掩護下,一舉擊沉了奧匈帝國的「聖·伊斯特萬」號戰列艦,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個月所創造的最成功的記錄。在「一戰」臨近結束的最後一年裡,奧匈帝國海軍被協約國的海軍逼到亞得里亞海東岸的波拉港不能動彈,而協約國海軍也無法衝進防範嚴密的普拉港內消滅它們,雙方就這樣僵持下來。為了襲擊保衛嚴密的波拉港,義大利海軍特地建造了4艘像平底船一樣的MAS快艇,它們帶有履帶,能夠爬過防禦網。4月13日,兩艘這種艇首次襲擊波拉港,但沒有成功。5月14日,「格里拉」號爬過了三道防禦網,卻被一艘戰列艦的炮火擊中,乘員都被俘虜。雖然偷襲沒能成功,但MAS快艇如此的多功能使用,也著實令它的對手們膽顫心驚。
這是怎麼回事?據動物學專家肯定的答覆,野豬並沒有抵抗氯氣的能力。科學家們決定搞一次模擬實驗。他們把野豬同其他許多動物圈在一起,然後施放氯氣,經過觀察后科學家們發現,原來野豬的嗅覺特別靈敏,當它們聞到了氣體的刺|激性氣味后,就把它們那長長的嘴巴插入鬆軟的泥土中,然後一動不動。而其他的動物則在混亂中相繼死去。毒氣散盡后,野豬從鬆軟的泥土中拔出了它們的長鼻子,把鼻孔中的泥土噴出后read.99csw.com,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原來野豬平時特別喜歡用強有力的長嘴巴拱動泥土尋找土中植物的根莖和一些小動物,當它們嗅到強烈的刺|激氣味時,常常用拱地的辦法來躲避。在德軍施放的毒氣襲來時,聰明的野豬就是把嘴鼻拱進泥土裡。經過進一步的科學分析,發現鬆軟的土壤顆粒有吸附和過濾毒氣的作用,這就使得野豬躲過了那場災難。

德軍裝備的魯格爾手槍,其設計圖紙源於1900年的瑞士,德軍於1904年獲得了製造許可之後即開始大批量生產。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有許多巡洋艦由於各種原因沉沒,其中協約國有39艘,同盟國有28艘。
魚雷艇是一種小型快艇,它主要用於在近岸海區與其他兵力協同作戰,以編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船實施魚雷攻擊,也可用於反潛、布雷等。魚雷艇的優點是航速高、體積小、造價低,攻擊威力大,尤其是幾艘魚雷艇的集群攻擊,對大中型軍艦能形成很大威脅,故此被譽為「海上輕騎」。世界上第一枚魚雷的發明權歸於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它名字的意思「白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魚雷的代名詞。1877年,英國建成了世界第一艘魚雷艇「閃電」號。這艘全長26米、寬3·3米的小艇一時間成了海軍會議的熱門話題,當時的英國報紙評論道:「英國海軍部很快就會拜倒在魚雷艇的石榴裙下。」然而不久人們就發現了魚雷艇的先天不足,於是它被拋到了一邊,不再被各國海軍所看好了。
當時的飛機雖然飛得慢,但至少是個可以在空中做三維運動的物體,不像一般的炮擊目標,往往是某個確定平面上的某一個固定不動的點,也就是說,即便炮兵在開火時瞄得再准,炮彈飛行的軌道再精確,等它抵達目標原處位置時飛機早就已經不在那裡了——這也是防空炮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突破這個攻擊瓶頸,炮兵們給防空炮裝上了全視角瞄準器。人們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種事倍功半的解決辦法,於是便轉而又發明了「中心位置射擊法」。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辦法是:將若干門大炮排成一排,由最中心的一門確定目標位置;炮兵把計算出的射擊所需的高度、射程、速度等數據傳給整排大炮的所有炮手,大家一起開炮。
如果用繩索製成的「帘子」把在空中遙遙相隔的熱氣球連起來,就可以形成一道誘捕敵機的空中屏障。像城市或工業區之類易攻難守的地區,其上空的防禦力量一般也很薄弱,這種設計就比較適用了。倫敦是一個長期面臨飛艇和重型炮彈威脅的典型例子,所以英軍在其城市以東和以北的地區布置了大量的「繩索柵欄」,以之與戰鬥機的巡邏、防空排炮和探照燈一起構成城外的防線。
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先後有30多個國家地區和15億人口捲入,860萬軍人和650萬平民死亡,歐洲的大部分文明成果和整整一代人類精英損失殆盡。在此次戰爭中,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大量新式武器和裝備,其中很多被實踐證明是極有價值的,軍用頭盔正是其中之一,它曾從死神手中拯救出無數生命,並自此成為現代單兵裝具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倫敦東北部,一排系在地面上的熱氣球在空中拉起了一道「繩索柵欄」。如果有哪一架不長眼的飛機衝進來,就會像衝進了碎紙機一樣被切掉雙翼。
美國空軍的草創者都是跑到法國戰場上開著買來的英法飛機拿德國人練手的,轟炸機也是買的「漢德利·佩奇」,不過美國人骨子裡的創新精神也沒閑著,在歐洲還安於拿著二三百公斤的炸彈丟著玩的時候,美國人就琢磨著上大傢伙,在「一戰」剛結束時,美國已進行了近4000公斤炸彈的空投實驗。
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部隊(RNAS)成立於1914年1月1日,擁有約50支同級作戰分隊,負責英軍所有水上飛機的調配工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軍航空部隊。該部隊購置的水上飛機多種多樣,在各個作戰分隊中,一般負責在反潛任務中投擲閃光彈的雙引擎諾曼·湯普森NT-4型和NT-4A型最為普遍。在較新的款式中,於1917年開始服役的費力克斯托F型水上飛機最為成功。這種飛機的時速不過150千米,卻可以在空中懸停10個小時;而且由於可乘坐4個士兵,所以操作效果特別好。有一艘這個款式的飛機曾於1918年5月擊落過一架德國L·62型飛艇,並在少見的水上飛機對抗中,在克蒂斯H-12型飛機的協助之下擊落了5架F-2A型飛機。1918年6月4日,F-型水上飛機和克蒂斯H-12的組合在一番纏鬥之後擊落了14架德國飛機,其中6架全毀;最後陪葬的只有H-12型,F-型水上飛機則全身而退。

二十六、空戰的升級——防空炮

十九、「一戰」中的重要角色——熱氣球

六、曇花一現的「霸主」——「巴黎大炮」

二十四、海軍必備品——巡洋艦


圖為第一批若干套成功的深海發射系統之一,這套系統即將投入戰鬥。
1931年,製造廠商改進出一種使用覘孔式瞄準具的新型李-恩菲爾德步槍,使得瞄準即使對於新手,也變得十分簡單,只要稍加練習,就可以穩穩地擊中300米外的目標。但這不如1939年所採用的四型步槍,後者改變的地方有機匣、槍機、木托、照門、槍管、槍口帽和刺刀。性能可靠的李-恩菲爾德四型步槍也被用作戰場上的狙擊武器,當裝有3倍倍率瞄準鏡時,千米之內都不再是安全區域了。同時,在槍口加裝榴彈發射裝置后,李-恩菲爾德步槍還可以發射高爆槍榴彈,可以有效對付敵方中輕型坦克。在吸取了德國毛瑟步槍的諸多優點之後,改進版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得以推出,並在「一戰」中廣泛裝備英國和美國的軍隊。在設計進一步簡化的基礎上,於1928年誕生的李·恩菲爾德四型步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二戰」時英軍的制式裝備。要說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缺點,那就在它所使用的彈藥上,它所使用的是一種老舊的彈藥,歷經了由圓頭彈改為尖頭彈等一系列改進后,雖然它的彈道表現還不算糟糕,但在性能方面始終不能令人滿意。在使用了新式的子彈后,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射擊性能還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不過,這時已經是自動步槍的天下了。

從蒙斯撤退的途中,英國第十一路輕騎兵在稍作休整。

十二、地中海幽靈——德奧潛艇

八、王者之路——航空母艦的誕生

在離火線較遠的陣地里,炮兵部隊使用的熱氣球都是用繩子系在專用絞盤上的,氣球下方吊著的柳條籃子就是偵察兵的藏身之處。由於有繩索與地面相連,升空之後一般不太顛簸,所以觀察效果比普通飛機更好,而偵察兵利用這種便宜的熱氣球就可以很清楚地確定打擊目標的位置,或是在必要時校正己方炮彈的落點。在無線電誕生以前,籃子里的偵察兵就靠旗語和地面部隊聯繫,或者也可以把寫有信息的字條綁在重物上丟下來。到1917年為止,這種空中偵察方式一直都很流行,但隨著偵察機的出現和航拍技術的發展,熱氣球漸漸退出了舞台中心。
福克是德國天才的飛機設計師,他與一幫工程師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快便研製成功了一種用於機槍射擊與螺旋槳旋轉的協調裝置,不久一種被稱為EⅠ型的「福克」式單翼殲擊機誕生了,這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殲擊機。隨後,德國人又進一步加強了飛機的動力和火力,使其在阿拉斯戰役中擊落英國飛機150架,擊落法國和比利時飛機共200餘架。E系列「福克」式飛機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德國的空中力量。德國飛行員駕駛這種飛機既能很快瞄準目標,又能對目標進行俯衝攻擊。在這種飛機出現后的半年內,協約國飛行員的傷亡率非常驚人。在此期間,伯爾克和殷麥曼成了有名的「王牌飛行員」。伯爾克創造了小角度俯衝近距離攻擊的戰術,殷麥曼則創造了至今仍聞名於世的「殷麥曼翻轉」,即半筋斗翻轉。1915年夏初,「福克」式EⅠ型單翼殲擊機出現在西部戰線上空,其優勢很快在空戰中顯示出來,英、法等協約國飛機遭到了越來越嚴重的損失,史稱的「福克災難」開始了。為了擺脫「福克災難」,重新奪回空中戰場的主動權,協約國先後推出了法制「紐波特」型和英制DH·2型殲擊機,並一度改變了空中作戰形勢。
羅蘭·加洛斯在空戰中的成功,使德國人大為震驚,也正是加洛斯在射擊武器方面的改進,給予了福克揚名世界的機會。1915年4月18日,德國人俘獲了一架完整的「索爾尼埃」L型飛機,繳獲來的飛機被送到了柏林,德國參謀部的官員把一挺步兵用機槍交給了福克,要他在兩天之內設計出一種超過法國的機載武器。福克在研究了法國飛機上的「偏轉片系統」后,發明了「機槍射擊協調器」,從而大大改善了飛機的戰鬥力。「機槍射擊協調器」被裝上了福克E3戰鬥機,著名的「福克式災難」從此降臨到協約國空軍的頭上,軍用航空史上新的一頁開始了。從1915年下半年起,德國的福克E型戰鬥機開始大量擊落協約國的飛機,空戰形勢發生了「一邊倒」的戲劇性變化。由於大批英機被很容易地擊落,引發了空戰史上所謂的「福克災難」,英國下議院甚至發表了譴責德國福克飛機「正殘酷虐殺皇家飛機」的決議,而福克E型戰鬥機卻因此而名聲大噪。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廣泛使用的熱氣球是一種作戰裝備,這種裝備向沒有任何金屬或木製骨架的氣囊里充入空氣或煤氣,使之比重較空氣輕,從而得以升空。當時的熱氣球有兩種用途:其一是用來監測敵軍地面或海上部隊的行動;其二是將之固定在防空陣地上,用來對抗敵軍的飛行器。
後來,英軍又發明了一種聯動系統,將一艘可能成為德軍攻擊目標的水面艦船,用電纜之類的纜繩和一輛潛在水中的潛艇相連。一旦水面戰艦受到敵人的攻擊,該艦艦長就會通過電纜將信息傳給潛艇里的戰友。然後,潛艇艦長就解開兩艦之間的纜繩,調整潛艇的位置,並向敵軍潛艇發動進攻。

十六、不列顛的傑作——李-恩菲爾德步槍

隨著數量充足的美製彈藥陸續從美國本土運抵歐洲戰場,法國決定開發一種能夠發射美國子彈的改進型紹沙機槍,這樣在給美軍陣地補給物資時,就不必為步槍和機槍準備兩種不同的彈藥了。在研製改進型紹沙機槍時,法國人的態度極不認真,他們認為只需要更換一根具有正確的彈膛和槍管尺寸的新槍管即萬事大吉,結果改進型紹沙機槍存在著大量的致命問題。但它被配發到對此一無所知的美軍手中,由此紹沙機槍在美軍中名聲極惡,當後來首批性能更優的勃朗寧自動步槍裝備部隊時,美軍官兵一片歡騰。「一戰」結束后,法國以近乎廢鐵的價錢向波蘭傾銷舊武器,由於法國造紹沙輕機槍便宜,波軍裝備了許多紹沙輕機槍。可是戰爭是不能圖便宜的,後來發生在維斯特普拉特半島的保衛戰讓波蘭人付出了血的代價。當時負責保護「雷電」要塞側翼的沙姆列夫斯基小組遇到了大麻煩,他們使用的紹沙機槍只發射了十幾秒就卡殼了,結果德軍趁這個空當沖了上來。

法國貝利堅式XIVB-2輕型轟炸機從1917年夏天開始參戰。
當時的海上航空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不管飛機進行過多少改良,也不管指揮官如何排兵布陣,既有的飛機都只能在相對和緩的環境里執行任務。雖然要對付艦艇一般都是用炸彈,但經過英德兩國各自的驗證,當時的飛機引擎實在是沒有負擔這種重型武器的能力。
最初施放毒氣的方法是在風向合適的時候將裝著毒氣的氣罐打開,很顯然,如果風向判斷錯誤,這種方法就沒有用了。還有,氣罐一般都位於戰壕前方,所以敵軍的炮擊很可能擊碎它們,在後來的實戰中,毒氣改由火炮或迫擊炮來施放。在德軍將毒氣用於戰爭后不久,為了報復,英軍也開始在戰場上使用了毒氣,從此毒氣戰出現在人類的戰爭史之中,國際紅十字總會成立后,曾呼籲停止使用這種慘無人道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戰」結束后,國際法中也對將毒氣使用在戰爭中作了禁止的相關規定,在1925年的《日內瓦議定書》中,毒氣被列為了在戰爭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該議定書目前依然有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些國家還是使用了毒氣,特別是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就在中國戰場上多次使用了毒氣,但毒氣也沒挽救它最終失敗的命運。
戰爭確實在事實上對武器和軍工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它對航空工業的刺|激作用也不例外。戰爭開始后,飛機的發展日新月異,當飛機作為一種戰鬥武器在歐洲上空出現的時候,人們還未曾料想這種東西會徹底改變戰爭的形態。由於人們的偏見,在戰爭剛剛爆發時,各國都只有數量很少的飛機可供使用,而且那時的飛機都只是一些僅具有輔助價值的非作戰飛機,它們所能執行的任務也極為有限,多數是用於近距離偵察。有時在空中偶爾相遇,雙方的飛行員們最多也就是彼此揮揮拳頭,次數多了,有那些不滿足於只是揮拳的飛行員,便開始把一些攻擊性的武器搬上了飛機,最初是手槍、步槍,然後是機槍,自然而然,軍用飛機一個全新的機種戰鬥機已經呼之欲出了。
戰艦本身的重量加上大炮和配套彈藥的重量,使得「無畏」號比它的前輩戰艦們重了很多,但這卻並沒有拖累它的表現。和大多數的前「無畏」艦比起來,「無畏」號22節的速度還是要快2節;而首次使用蒸汽渦輪的動力設備則讓其航行範圍比普通戰艦要廣大約30%。

德國奧巴特羅公司在戰前製造的一架水上飛機。他們在戰時對海軍航空領域的最大貢獻當屬W-4型單座戰鬥機。
首次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運到前線的。有32輛進入戰鬥出發地,其中14輛按時出發,9輛晚了一些時間,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只有9輛衝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13公里。雖然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壯觀威風的場面給人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使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被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部分。當時,一輛坦克爬進了一個村莊,面對這龐大的鋼鐵怪物,德軍驚恐不已,紛紛逃離據點,就這樣,一個村莊就被這輛坦克佔領了。還有一輛無意之中闖進一條塹壕,嚇得德軍無處可逃,300多名德軍乖乖地做了俘虜。這次勝利,使那些對坦克不以為然的將軍們大吃一驚,更使英國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從此,人們對這種能攻善守的兵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於在戰前一段時間各國海軍都致力於發展攻擊性水面戰艦,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反潛戰還是一個相當新鮮的玩意。雖然開戰後幾周人們就意識到了反潛的重要性,但以英國為代表的協約國,卻是在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中吃夠了苦頭之後才真正投入其中的——此時他們的海上貿易線路和大型商船都已屢次被擊沉,再不用心就來不及了。
美國的萊特兄弟成功地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駕駛飛機的時候,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僅有10年。在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中,只飛行了不到300米的距離,當時他們的實驗成果,也並沒有引起美國政府及公眾的重視。兩年後,萊特兄弟倆又製造出了一架能夠在空中停留半個多小時的飛機,這在當時,已經是絕無僅有的了,兄弟倆打算把這架飛機贈送給美國政府,但美國政府對這個禮物沒放在眼中,對他們仍是不加理睬,這使得萊特兄弟倆大受打擊,不免有些灰心喪氣起來。
在以往的海戰中,戰果往往都取決於雙方戰列艦之間的差距。而在當時來說,戰列艦就是最大型的戰艦了,所以人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也沒覺得情況會有什麼不同。在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各國的戰列艦看上去都大同小異。不過,皇帝陛下艦船之「無畏」號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當時,英國的第一海務大臣是海軍上將約翰·費舍爾,他也是同輩的海軍官員中最有遠見的一個行動派人物。正是在他的大力促進之下,無與倫比的新型戰艦「無畏」號在經過14個月緊鑼密鼓的建造之後,於1906年12月閃亮登場了。這艘戰艦的出現無疑是艦船設計行業的一次飛躍,而其他各式各樣的戰艦則在它出現的同時頓失顏色。
「一戰」時期,戰列艦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但赫森和他的U-21號潛艇遠離基地,單槍匹馬闖進英軍戒備森嚴的錨地,兩天之內將兩艘戰列艦擊毀。在「一戰」中,赫森和他的U-21共擊沉了協約國近10萬噸的船隻,成為戰績最大的德國潛艇艇長之一,德國海軍把他當作偶像來推崇。法國人則懸賞2萬馬克緝拿赫森的腦袋,由此可見赫森和他的U-21當年是何等風光。為了對付德國的潛艇戰,英國人把武裝艦隻偽裝成貨船,甚至懸挂中立國的國旗,以此來誘捕和伏擊德國潛艇,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了,但依然防不勝防,事實很明顯,反潛措施的發展跟不上增加的攻擊強度。1915年實施的防衛措施是增加武裝商船和輔助巡邏船隻,但是實際攻擊並摧毀德國潛艇的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很有可能會被德國那為數不多的潛艇所改寫。1915年5月,英國的「盧西塔尼亞」號客輪在愛爾蘭海岸附近被德國的U-20號潛艇擊沉,1200名乘客遇難,其中128名遇難者是當時的中立國美國的公民。這件事成了美國直接參戰的誘因,此時,德國政府和軍隊高層開始意識到:潛艇不僅是軍事武器還是政治工具,但為時晚矣。
「百眼巨人」號於1918年5月完工,排水量1·5萬噸,可載機20架,同年9月正式編入英國皇家海軍。雖然「百眼巨人」號未參加過戰爭,但它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航母,其誕生標志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然而,由於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號尚未來得及接受戰火的洗禮,戰爭便結束了。「百眼巨人」號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軍的艦隊中,無法在真正的戰爭中一顯身手。但是,「百眼巨人」號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航母發展史上的開拓性地位是無法抹殺的。
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二艘航空母艦,是用徵用的一艘義大利客輪改裝的「百眼巨人」號,1918年服役。此艘航母的最大意義在於,第一次使用了全通式飛行甲板,這是英國對航空母艦技術發展的最大貢獻之一,不過它沒有艦島,「血統」也不純正,畢竟是半道出家的。無論「暴怒」號還是「百眼巨人」號,都是半路出家改造而成的航母,至於真正「純種」的航母就得說說「競技神」號和「鳳翔」號。早在1918年,英國人就開始著手建造專用航母,無奈的是,隨著「一戰」結束,軍隊裁減,「競技神」號的建造進度慢了下來,直到1923年才正式服役,把「世界第一」的頭銜拱手讓給了日本的「鳳翔」號。「暴怒」號1939年在右舷增加了一個小型台式建築,它的形態特徵就是飛行甲板明顯要比艦體前端短上一大截,不過這倒不是浪費空間,艦體前端甲板也是作為飛行甲板使用的,希冀飛機能從機庫直接起飛,但後來證實這種設計並不實用。「暴怒」號1944年轉為預備役,1948年正式退役,1954年拆解完畢,而它的兩艘姊妹艦「勇敢」號和「光榮」號則均在「二戰」中被擊沉。
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鈑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炮身長度一般在1·5米左右,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摺疊。迫擊炮彈的彈體除少數呈圓柱形外,一般呈水滴形狀,彈頭部圓鈍,尾部圓錐較長。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炮彈重心靠前,以利於飛行穩定。炮彈彈體外表面設有幾道環槽,稱為彈帶,其作用是炮彈發射時火藥燃氣在環槽處膨脹形成渦流,以減少火藥燃氣的泄出量,提高其利用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沙俄以外,奧匈帝國也曾大量使用裝甲列車,這時的裝甲列車上不但裝配有機槍,還有主戰火炮,威力是十分強大的,它們在運行時,前面一般要頂著一節無人的貨車,以用來防範地雷的爆破。「一戰」時,俄軍的每輛裝甲列車上一般安裝有4門野戰炮,還有20多挺馬克沁重機槍,這些武器都可以用360度的旋轉角度作戰,而它的裝甲護板也是非常厚的,沒有強大的炮火,一般是攻不下它的。「一戰」爆發后,俄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在加利西亞戰役結束后,德軍已經攻入了俄國本土,這個時候,俄軍開始大量使用重型裝甲列車,車上裝有射程遠、威力大的巨型火炮。這種裝甲列車一般是很難靠近它的,俄軍指望著用這種龐大的火力支撐點來穩定那些急於逃命的敗兵,可惜的是,急於逃命的俄軍往往顧不上它,結果德軍完整地繳獲了不少這樣的重型裝甲列車。等到俄國退出「一戰」時,它的這種裝甲列車所剩下的一共也不到20列了。

十八、「鐵道恐龍」——沙俄的裝甲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