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五章 揭秘檔案

下篇 專題解說

第五章 揭秘檔案

在那個時候,赴俄國的中國勞工與赴法勞工相比,雖然勞動環境都是一樣的惡劣,但他們從事的是最累最繁重的工作,毫無安全保障可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加之缺醫少葯,致使華工死亡很多。赴法國的勞工所能得到的報酬要比赴俄的勞工略多一點,而許多戰後從俄國歸來的勞工所掙的錢則幾乎貶值成為了廢紙。在「一戰」中,德國海軍控制了波羅的海航線,俄國決定修建通往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的鐵路,這條鐵路長1000多公里,以溝通來自西方協約國的軍事援助。俄國人從中國東北招募1萬名華工修建這條鐵道,其自然條件可想而知,結果死亡很多華工,有人說「摩爾曼斯克鐵路是在中國工人的遺骨上建起來的」。
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退伍軍人向首都進軍的事件,其中以1932年的「退役金大進軍」最為嚴重。根據1924年通過的國會法案,凡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退伍軍人每人可以領取1000美元的退役金,不過這筆錢要到1945年才能發給他們。但是1932年嚴重的經濟危機使這些窮困不堪的老兵實在難以為生,許多人窮困僚倒,家庭破落,生活毫無保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們開始遊說鼓動,要求能提前領取退役金,併為此發起了一場向華盛頓進軍的請願運動。這些由各地匯到一起的請願者在華盛頓組成了一個臨時居住點,居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一戰」時的退伍軍人以及他們的妻兒。他們聚集在華盛頓南部安那柯斯提河對面的安那柯斯提低地,住在用撿來的厚紙板和木條做成的棚屋中,或是蝸居在簡陋的帳篷里,風餐露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當然,在這些請願者當中,也有極少數人是真正的激進分子,他們混在那些請願者中間,是想藉此鬧事。

四、協約國對土耳其的瓜分——《色佛爾條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出現了新式的武器,比如大量的坦克和飛機投入使用,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燃油。隨著戰爭的的曠日持久,也隨著戰爭中雙方對運輸線的封鎖,石油的供求也就變得越來越緊迫,石油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德、奧組成的同盟國所依賴的石油都是從國外進口,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使它的石油供應變得萬分緊張,而對於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來說,由於德國所實施的潛艇戰,商船也成為了德國海軍所攻擊的目標,世界各國的石油公司又有誰願意拿他們的油輪去冒險呢?因此協約國的燃油也陷入了一片危急之中,戰爭已耗盡了雙方的石油。德國本土是不產石油的,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所使用的石油絕大部分都依靠羅馬尼亞的供應,當時的羅馬尼亞不僅是巨大的糧倉,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豐富的石油,它的石油產量僅次於歐洲當時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俄國。可是對於德國來說,這個羅馬尼亞也是個不穩定的因素,在經過了一陣搖擺之後,羅馬尼亞終於投入了協約國的陣營,1916年8月,羅馬尼亞對同盟國宣戰,這對德國和奧匈帝國來說,不啻是個巨大的打擊,如果斷了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同盟國的戰爭機器顯然就將停止轉動。當羅馬尼亞的軍隊剛一投入戰爭之際,德國就迅速派出了馬肯森和法金漢這兩位能征慣戰的將領,僅用了短短的4個月時間,就一舉蕩平了羅馬尼亞的軍隊,使整個羅馬尼亞落入了德國的手中,德國自此得到了羅馬尼亞寶貴的石油資源。
10月29日晚,基爾港水兵熄滅爐火、拒絕起錨。任由海軍司令部許下什麼諾言,水兵們就是不出海。被迫無奈,海軍司令部只能放棄了這個計劃,但為了殺一儆百,司令部逮捕了幾百名水兵,還在軍事法庭上對被捕的水兵進行了審判。海軍司令部的這一做法只能激起水兵們更強烈的反抗,11月1日和2日,基爾港的水兵繼續集會,要求當局釋放被捕水兵,但遭到了拒絕。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在相當大程度上擴展了其活動範圍。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於1914年8月15日在通函中號召各國紅十字會支持其援助上百萬衝突受害者的新任務。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展,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發現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只有與各國紅十字會密切合作才能應對這些挑戰,因此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紅十字護士加入到參戰的歐洲各國武裝部隊的醫療服務工作中。國際紅十字委員會不僅為戰場傷員服務,還成立了國際戰俘中心,得益於該組織的調解,約有20萬名被關押者得以在交戰各方間交換,獲釋並返回祖國。
還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寧就指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互相爭奪的戰爭,因而他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建議,希望退出這場不義之戰。作為同是協約國一方的英法是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出現的。而在蘇維埃掌權前執政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張繼續作為協約國一員參加戰爭,就更加加深了協約國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敵對情緒。為避免俄國和德國單方面議和,協約國在「一戰」過程中便以物資支援俄國的反布爾什維克勢力。布爾什維克奪取俄國政權后,列寧政府為了讓俄國能退出「一戰」的困局,在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盟友拒絕後,單方面與交戰國德國進行了和平談判。1918年3月3日,俄、德兩國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蘇俄就此退出了戰爭。依照《布列斯特和約》,俄國割讓出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賠款60億馬克。這絕對是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實在是個不得已的行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爾紐斯和立陶宛其他地區均被德國佔領,德國軍隊撤退以後,立陶宛的武裝被向前推進的俄國佔領軍所擊退,維爾紐斯多次易手,波蘭的軍隊曾控制了一段時間,以阻止該市被俄國布爾什維克軍隊佔領。但立陶宛認為維爾紐斯自古以來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儘管這個城市現在的立陶宛人不佔多數,但在以這個城市為中心的整個「維爾紐斯區」,立陶宛人還是占人口大多數。此外,這個地區還有一些白俄羅斯人和猶太人。因此,在蘇俄與波蘭的戰爭中,立陶宛的資產階級政府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蘇俄一邊向波蘭宣戰。
「一戰」爆發后,德國上下充滿戰爭狂熱,在這種氛圍下,25歲的希特勒——一個奧地利業餘畫家,參加了德國軍隊,被分配到由朱利葉斯·利斯特上校指揮的巴伐利亞預備步兵第十六團,納粹宣傳家後來稱這個團是志願兵團。1914年10月底,缺乏訓練和裝備的「利斯特團」在比利時佛蘭德斯首次經歷了「戰火洗禮」,希特勒後來稱,他是排里唯一一名倖存者。在此前的納粹宣傳中,希特勒因為在西線戰場的優異表現獲得晉陞,希特勒所在連隊——利斯特突擊團也被描述成一個「兄弟連」式的部隊。不過在巴伐利亞戰爭檔案館中,發現了希特勒「一戰」時期一些戰友的信件、日記及老照片,這些記錄顯示,希特勒當時只是一名普通士兵,主要在後方送信,他送信的地點實際上距離前線還有3~5公里的距離。一名和希特勒同在第十六巴伐利亞步兵團服役的軍醫在文章中記述了自己第一次見到希特勒時的情景:「一天晚上,敵人第一波夜間轟炸剛開始,有個臉色蒼白的男人跌跌撞撞地來到地下室,他的眼神里充滿恐懼和憤怒。他很瘦,所以看起來顯得挺高,他坐在那裡氣喘吁吁,好一會臉色才好了些。之後就開始不停地咆哮,痛斥英國人。那樣子和他多年以後當上元首時一模一樣。」
19世紀80年代末期,德國為了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中東地區,意圖修建一條鐵路,使中東地區與歐洲的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這條鐵路全長3200多公里,它將在歐洲和整個印度次大陸之間建立起一條價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通過這條鐵路,不僅能加強德國與土耳其間的經濟聯盟,大力開發德國工業品出口東方的新市場,使德國的勢力控制土耳其,而且還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等地區及英國的屬地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國的極力反對和百般阻撓。作為海上霸主的英國,當然不想看到歐亞大陸上出現一條它的海軍所控制不到的交通命脈,更何況這條交通命脈直接指向它一直心存覬覦的能源重地——中東。
開始時愛爾蘭公眾輿論還不大支持起義,英國的鎮壓改變了輿論傾向,激起了愛爾蘭人民的愛國主義。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愛爾蘭人民在新芬黨領導下於1919年1月在都柏林市府大廈舉行會議,成立愛爾蘭議會,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新芬黨領袖瓦勒拉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20年英國「愛爾蘭王室警吏團」以及英國正規軍部隊開到了愛爾蘭,騷亂和暴力事件不斷,到處是縱火、破壞和暗殺。與此同時,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部隊和軍警進行了廣泛的游擊戰爭,雙方都不斷地施以暴力。

十九、「十月革命」的標誌——「阿芙樂爾號」的炮聲

1917年初,德國實行新潛艇政策,無論是交戰國還是中立國的船隻,一旦航行在它指定的海域,都一律擊沉,美國以此為由,加入到對德宣戰的一方,並號召「中立國和美國採取同一行動」。日本由於已在中國形成霸主地位,它的在華利益已經得到各列強的認可,所以也就不再阻撓中國參戰。這時袁世凱已死,中國的段祺瑞政府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中國成了不出兵的「參戰國」。中國參戰後,段祺瑞政府並沒有派軍隊赴歐作戰,只是派出10餘萬勞工,輸出勞務,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客觀上增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加快了「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所以,當協約國勝利的消息傳來時,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許多中國人認為,大量華工為此次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由此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戰勝國的地位,一改從前那種受屈辱的情況了,但時局的發展很快就將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在巴黎和會上,日本借美、法、俄等國的支持,以強盜邏輯強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一切利益,戰勝之日竟成國恥之日。消息傳回國內,中國人對西方徹底失望,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終於爆發了。

十、為石油而進行的戰爭——法英瓜分中東

費迪南一世的兒子鮑里斯繼承了保加利亞的王位,24歲的他成為保加利亞沙皇鮑里斯三世。鮑里斯即位時,保加利亞的政局十分混亂,在保加利亞的兩大政治力量——土地革命聯盟和共產黨——都要求推翻君主制,並改組政府。鮑里斯三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了皇位。這位新國王的身體健康狀態很不好,並且他對治理國家表現得毫無興趣,觀察家們都認為他在那個位子上的時間不會太久,而鮑里斯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協約國為此而擔心,既怕保加利亞會拒絕簽訂和約,也怕它倒向赤色的蘇俄。
捷克軍團全稱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本是協約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當時捷克斯洛伐克還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捷克斯洛伐克的僑民們和德奧戰俘中的捷克籍人組織了志願軍部隊,加入俄、法等協約國的軍隊序列,一直在東線配合俄軍作戰。「十月革命」后,蘇俄退出了戰爭,要解散這支在俄國東線抗擊德奧軍隊的捷克軍團,與此同時,捷克軍團在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的感召下也要求回國。捷克軍團有近10萬名經過戰爭鍛煉的戰士,應該說還是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同捷克斯洛伐克資產階級上層勾結,決定利用這支軍隊反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便主動給它提供軍費。許多事實證明,利用捷克軍團在西伯利亞叛亂是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的既定方針,早在1917年底,協約國代表在雅西召開了一次會議,就討論了用捷克軍團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問題。《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前,英法代表就和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領導人馬薩里克等人進行了多次接觸,雙方就捷克軍團前往何處問題進行協商。

二十、「一戰」結束的催化劑——基爾水兵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參戰各國傷亡慘重,人員奇缺,段祺瑞政府於1917年初宣布參加英法等協約國作戰,北洋政府用「以工代兵」的方式,向法國和俄國派出了數十萬勞工,其中派往俄國的勞工就有7萬多人,這些勞工組成的中國勞工團,實際上沒有投入戰鬥,而是替沙皇軍隊挖戰壕,或在後方工廠做苦工。其實華工赴俄始於19世紀60年代,當時缺少勞力的沙俄就已經在中國招募勞工,中國人吃苦耐勞,報酬極低,一向是他們招募的主要對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時,俄國對勞動力的需求急劇增加,開始在中國北方大肆招工。這些人到達俄國之後,不是被送到原始森林的伐木場、西伯利亞的礦山從事奴隸般的勞動,就是被送到西部「一戰」前線,挖戰壕或從事戰地運輸,其中的不少人慘死在戰場上。

1941年,隆美爾(最近的一位)與義大利在北非戰場的指揮官伊塔洛·加里波第元帥(中)在一起。
英國自1801年正式吞併愛爾蘭后,便對愛爾蘭進行殘酷的壓榨。在19世紀的後半期,英國300多個地主霸佔了愛爾蘭600萬英畝土地,使500萬愛爾蘭人處於無土地的困境。因此,愛爾蘭人民反英鬥爭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和自治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忙於戰爭,給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造成了機會。1916年復活節后的星期一,即4月24日,約1000名愛爾蘭人奪取都柏林14個地區並聲明成立愛爾蘭共和國。起義的領導人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皮爾斯和「市民軍」的首領康諾利。起義總部設在郵政總局。起義者宣布了《復活節宣言》,正式名稱為《共和國宣言》,是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國民軍在1916年4月14日開始的愛爾蘭復活節起義中發表的文件。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軍事委員會在其中自稱「愛爾蘭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愛爾蘭從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獨立。帕特里克·皮爾斯在都柏林郵政總局宣讀了該宣言,標志著起義開始。

十二、「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被豺虎欺凌的羔羊

艾爾溫·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德國一普通的中學校長之家,1910年從軍,兩年後獲中尉軍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隆美爾只有22歲,職位是第124步兵團第七連的少尉排長,戰爭爆發后隆美爾隨部隊開赴法國。他初上戰場是在比利時的布萊德,他帶領著自己的排沖入由法國步兵據守的小鎮,俘虜了50多人。在法國,因受傷隆美爾住了三個月的醫院,回到部隊后被升為連長。在1915年初的亞登戰役中,隆美爾匍匐前進通過鐵絲網,奇襲正面的法軍部隊,並佔領了四個重要的掩體。但是因為援軍上不來,在擊退法軍的數次反擊后,只好撤退。他因這次行動獲頒一級鐵十字勳章。在「一戰」的前兩年中,隆美爾參加了多次戰鬥和戰役,在一次次戰火中,他研習了攻擊堅固駐壘工事的步兵隊形、位置,集中火力毀殲、壓制,權衡進退、用計欺騙、偵察接觸等步兵分隊的基本戰術,並學會了將詳細戰鬥組織歸納為詳細計劃。後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步兵進攻》,實際上就是隆美爾在「一戰」中經驗的總結而已,也是這些戰術在不同情況下成功運用的充分例證。
俄國的內戰主要發生在1919年,這一時期,與蘇維埃政權為敵的主要有三股軍事勢力。在本年的春天,前沙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帶領一支軍隊在西伯利亞向蘇維埃政權所控制的地區發動進攻。夏天,則是由白俄羅斯軍的鄧尼金和尤登尼奇在南部和北部發動進攻。尤登尼奇曾一度打到彼得格勒城下,幾乎切斷了它與莫斯科的所有鐵路聯繫。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維埃俄國在成立之初,遭到了來自國內外敵人的仇視和打擊。蘇維埃政權建立不到三個月,美國駐俄大使弗朗西斯即建議本國進行武裝干涉,英國外交大臣寇松也在國會呼籲對俄國採取行動。在協約國的領導人看來,俄國建立起一個實際上反對西方一切信仰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後患無窮的,因而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被他們視為洪水猛獸,這樣的仇視情緒和俄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從表面看得到了共鳴。
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是扼守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它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同時也是從高加索地區向歐洲運輸石油的必經之路。自從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一方以後,就死死地扼住了協約國這道咽喉。在英國人眼中,垂死的奧斯曼帝國絕對是不堪一擊的,但這一次它失算了,在德國的幫助下,達達尼爾海峽的防禦已變得十分強大。在這次戰役中,英國的海陸軍無不丟盔棄甲,損失慘重,狼狽而歸,丘吉爾也因此丟了他的職位。數萬名協約國士兵為此付出了生命,儘管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之所以不惜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控制這一地區的石油,石油使人瘋狂。

六、愛爾蘭獨立運動——復活節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君王作為封建制度的代表相繼被趕下台。在1917年3月俄國發生的革命中,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同年11月,布爾什維克黨推翻了克倫斯基政府後,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一戰」的後期,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此起彼伏,使資本主義國家的既得利益者們,把蘇聯模式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視為最危險的「洪水猛獸」,它們聯起手來對新興的社會主義蘇聯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把它扼殺在搖籃中。
4月29日皮爾斯和康諾利投降。5月初,15名起義領導人經軍事法庭審判被處死。以復活節起義為標誌,愛爾蘭獨立運動由此迅猛發展起來。起義領導人之一、詩人帕特里克·皮爾斯對著那些犧牲者的墓地發表演講時說:「這個王國的衛士或秘密或公開地雙管齊下,滿以為已經平息了愛爾蘭的反抗。他們自以為已經買通了我們一半人並嚇住了另一半,以為他們料到了一切,做了一切可能的防範。蠢呀!蠢呀!蠢呀!殊不知這些死去的非尼安會員的墓葬都在愛爾蘭,不自由的愛爾蘭將永無寧日。」
19世紀後半葉,沙俄政府最終武力吞併了中亞和哈薩克,並在這塊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軍政合一的統治。沙俄政府統治中亞和哈薩克時期,在這裏實施殖民化和俄羅斯化政策,造成了土著民族同俄國歐洲民族之間矛盾的尖銳化。民族之間的不滿和仇恨,在1916年的中亞農民大起義中以民族仇殺的方式爆發出來。這次起義並無統一領導,其間,中亞當地人與外來的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移民之間發生了盲目、血腥的民族衝突和仇殺,各方死傷很多,而俄族移民損失最大,受害者多數是留守的老弱婦孺,因為青壯年男子都上前線了。隨後,沙皇政府對暴動人員和和平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報復,許多村莊被夷為平地,遭亂軍所殺者估計有20萬之多。陷於恐怖的大批吉爾吉斯人逃往中國避難,這在吉爾吉斯民族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史稱「恐怖逃亡」。

五、武裝干涉蘇俄——日本出兵西伯利亞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中心的協約國集團,為爭奪霸權瓜分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長達四年多的戰爭中,交戰雙方死傷在1600萬人以上,因而導致勞力供應空前緊張。為了尋找人力補充,1916年初,法英俄來華招募勞工,總數達數十萬之多。
打敗了蘇俄和柏蒙特白軍的立陶宛的困境並沒有完全解除,緊跟著波蘭又跟它發生了糾紛,波蘭和立陶宛一樣,都是乘著沙俄崩潰而獨立的,並且也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府,協約國是指望它們去對付蘇俄的布爾什維克政權的,但雖說蘇俄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是它們共同的敵人,它們之間也還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那就是這兩個新獨立的國家之間有著大片的爭議領土,其中甚至包括維爾紐斯。
11月5日,別雷舍夫來到斯莫爾尼宮。
柏蒙特的軍隊每奪取立陶宛的一個城鎮,就強迫當地的居民改說俄語,結果這成了他們在立陶宛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加上協約國對他的支援中斷了,這使得柏蒙特白軍在立陶宛陷入了艱難的處境。當蘇俄布爾什維克的威脅解除時,立陶宛白軍對柏蒙特白軍給予了重重的一擊,柏蒙特和他所指揮的白軍最終被立陶宛的白軍徹底擊敗,結果這一批人被解除武裝后遣返俄國,實際上就是被趕出了立陶宛的國境。
俄國革命剛剛勝利,國內就爆發了內戰。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與受到列強支持的白軍展開了殊死的戰爭,由於英國人控制了高加索的油田,紅軍失去了石油來源,而烏克蘭的頓涅茨克煤礦又為白衛軍所佔據。在得不到石油和煤炭的情況下,紅色政權度過了一個可怕的冬天,火車因沒有足夠的燃料而無法開動,居民因寒冷而凍死在自九九藏書己的家中。1919年8月,蘇俄打敗了白軍,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英國人不得已從高加索地區撤離,蘇俄恢復了它對高加索地區的政權。英、法於是將其精力全部投向了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地區——中東。戰爭結束后,戰敗了的奧斯曼帝國被瓜分得四分五裂,新建立的許多阿拉伯國家雖然擁有了一些自主權,但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了英國和法國的「受保護國」,中東的石油資源已被英法兩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從那時起,中東人民又開始了反對殖民者的鬥爭。
1919年的保加利亞幾乎處處受敵,土耳其人在歷史上就與保加利亞是仇敵,至於它北邊的羅馬尼亞軍隊,正摩拳擦掌地準備南下,而它南面的希臘部隊也正在尋找一切借口準備揮師北上。在巴黎會議期間,保加利亞的宿敵塞爾維亞就曾經和希臘商議要聯手佔領保加利亞,它們希望能把保加利亞這個「上帝的後花園」給瓜分了。但是對於戰後世界的政治布局,大國們有它們自己的計劃,是不會由著這些小國亂來的,巴黎和會的主席、綽號「老虎總理」的克里孟梭對塞爾維亞和希臘說不行,從而使保加利亞得以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1958年,周恩來曾說:任輔臣是我們的先烈,他的革命業績是我們國家的光榮,在蘇俄內戰險惡艱難的歲月中,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中國志願者英勇、正直、忠誠的精神品質給他們的俄國戰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蘇聯將軍如伏龍芝、奧爾德羅格等都對中國部隊那種頑強不屈和異乎尋常的勇敢精神讚譽有加,當年餘下的「中國團」成員後來有的加入了蘇聯國籍,有的回國了。由於「中國軍團」戰功卓著,1927年,蘇聯政府在彼列科普鎮修建了一座紀念碑,藉以表彰他們的英雄事迹。1961年中蘇關係惡化,紀念碑被搗毀。隨著時間流逝,90多年前的往事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赴俄華工在異國他鄉的殊死戰鬥,除了當年蘇俄報刊有過片言隻語宣傳外,由於當時中國國內混亂的政治狀況,赴外勞工社會地位卑微,除了極少數人外,他們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他們以自己的犧牲贏得了蘇俄的尊重和讚譽,可惜的是,他們多數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著實令後人感嘆。
1917年4月,列寧回到俄國,向俄國人民發表了《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經過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宣傳,革命形勢在九十月份趨於成熟,革命運動空前高漲起來。
這次出兵西伯利亞,由於各國的國情及其政治目的相差甚遠,各懷想法,對各國來講最終都是以徒勞無益而告終。日本未能認清形勢,又延誤了撤兵時機,白白在酷寒之地苦戰,浪費了9億多日元,斷送了2000多人的生命,而且引來國內外的非難。不堪重負的日本從8月26日開始正式撤兵,10月25日,最後一隊日軍撤離了海參崴。
不僅如此,在《色佛爾條約》中還特彆強調從地中海至黑海的航道應該「國際化」、「中立化」和「非軍事化」,要以某種國際聯合控制的方式取代土耳其控制,這清楚地反映了英國在海峽地區的利益需求。通過《色佛爾條約》,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使土耳其喪失約4/5的領土,土耳其的財政經濟和關稅,接受英法意建立的財政委員會監督,還規定對土耳其的軍事限制,使土耳其完全喪失了獨立國家的地位。
提起隆美爾,人們就會想到「二戰」時那個德國戰神——沙漠之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璀璨將星中,能做到生前顯赫、死後殊榮,特別是被敵對雙方都認可的,唯有隆美爾一人而已。其高超的軍事素質和出色戰術才能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他在「二戰」中的「業績」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他在「一戰」時的經歷,卻不大被人們所注意。畢竟「二戰」中許許多多的出名人物在「一戰」中僅是不起眼的士兵而已,比起他們來說,隆美爾在「一戰」時已可算是名氣較大的了。
19世紀末,普法戰爭后高速發展的德國基本上完成了國內龐大的鐵路網建設,這個了不起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工業經濟的發展,也給大國夾縫中的德國謀划兩線作戰理論帶來了實施的可行性。「一戰」中,德國的「施利芬計劃」的基礎,就是要動用國內的鐵路網,迅速將西線「獲勝」的德國火速調往東線,以擊敗動員稍慢的俄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就為了修建一條從柏林到波斯灣的鐵路與英國苦苦爭鬥了十多年,並因此使巴爾幹地區戰火不斷,風雲迭起。
英國人是決不會支持德國人建成這條鐵路的,相反,英國的戰略是要摧毀柏林至巴格達鐵路。在英國人眼中,如果這條從柏林至巴格達的鐵路建成,那麼這片生產數不盡的經濟財富、海上軍事力量又根本攻擊不到的巨大內陸疆土將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而奧斯曼土耳其的亞歷山大港和達達尼爾海峽將極大地加強德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那時英國在埃及的利益將處於德國和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打擊範圍之內,並且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從波斯灣可以直接威脅到它的屬地印度。因此英國人認為,他們必須要制止德國的崛起,就像當年遏止拿破崙那樣。柏林至巴格達鐵路的合作或許會讓英國和德國共同獲利,但是這可能會讓傳統陸權強國德國獨霸歐洲大陸,而在歐洲大陸出現任何一個霸權國家都是英國人要竭力避免的,這是英國的基本國策,為此甚至可以不惜發動戰爭。他們是不可能接受威廉二世伸過來的那根橄欖枝的,對於英國人來說,那簡直就是一柄直指英國命門的利劍。
《色佛爾條約》是協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和平條約,但是它從來也沒被被後來的土耳其政府所接受。從1919年秋天開始的土耳其民族主義的起義和抵抗鬥爭,有效地控制了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中部,政權逐漸從君士坦丁堡蘇丹政府轉入到凱末爾手中。後來被稱為「土耳其之父」的凱末爾在安卡拉創建了大國民議會政府,新政府不僅拒絕承認極為苛刻的《色佛爾條約》,而且義正辭嚴地發出警告:「200萬土耳其人民決心保衛自己的獨立。」協約國集團早就意識到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大國民議會政府將是實現《色佛爾條約》的最大障礙,於是準備以軍事入侵相威脅,企圖迫使安卡拉政府接受《色佛爾條約》的各項條款,這次軍事行動被對土耳其的領土最有野心的希臘承擔了。希臘首相維尼澤洛斯也深知,只有撲滅安納托利亞民族解放的烈火,才能確保希臘對於小亞西亞領土的永久并吞,於是,他藉機向協約國提出繼續向土耳其內地進攻的要求,並且很快得到了協約國的批准。

這是冬宮前的廣場及凱旋門。「十月革命」前,俄國臨時政府的駐地即在冬宮。
最初,美國提議日美雙方應派同等數量的兵力,遂向海參崴派遣軍隊,同時以駐中國東北第七師主力支援與布爾什維克軍隊作戰失敗的謝米諾夫部隊聯手,由日本派遣軍司令官大谷指揮各國聯軍,沿西伯利亞鐵路和東支鐵路線擊潰附近的布爾什維克軍隊。日軍迅速進入哈巴羅夫斯克附近,進逼烏蘇里鐵路沿線各要地,9月下旬攻至貝加爾湖以東,分兵沿黑龍江鐵路和黑龍江西進。
「別雷舍夫,革命軍事委員會有非常艱巨的任務交給你。」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之一的斯維爾德洛夫對別雷舍夫說道。

十一、蘇俄紅軍中的「中國軍團」——「紅鷹團」

德國人民憤怒了,此時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成了推動德國革命運動向縱深發展的催化劑。
沙皇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是不主張徵召「異族」入伍的,而是要用實行特殊的戰爭稅的方式以替代它。但是,戰爭的發展破壞了沙皇的打算。由於作戰部隊在前線節節敗退,人員傷亡數以百萬計,沙俄最後的人力資源也基本消耗殆盡,以致政府被迫通過用「異族」加以替代的決議。依據傳統,中亞穆斯林向來認為自己沒有為俄國政府從軍服役的義務,沙皇政府以往也一直尊重這一傳統,這次,當局以為在戰爭非常時期,採取的又是較為溫和的動員措施,只修工事不打仗,想必不會引起多大的麻煩。
希特勒曾獲得過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首次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勳章是在比利時,授勛的主要原因是他單槍匹馬把受傷的連長從法軍陣地上拖回了本方營地,在這期間,他至少15分鐘處於槍火的打擊之下。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是因為他在一次戰鬥中保證了團部的通信通暢。於是有人「考證說」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都是軍隊中比較普通的獎勵。其實,在1300多萬人的參加者中,只有21萬多人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而二級鐵十字勳章被授予約550萬,所以說,作為一名士兵,希特勒還是比較出色的,沒必要因為後來他的作為就否定他的一切。在德國,要想得到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象徵著一個軍人最高的榮譽,曾經有一位鐵十字勳章獲得者走進一家高級酒店,服務生看了看他的肩章說:「先生,這是貴族會所,你不能進去。」但一眼又看到了他胸前的鐵十字勳章,馬上改口說:「但您除外,您是受歡迎的。」所以希特勒還是很珍重這枚一級鐵十字勳章的,總把它戴在身上。
對於修建柏林至巴格達鐵路這件事,英國人在「一戰」爆發前始終不給威廉二世一個明確的答覆,反而在1912年暗中挑動和支持了一場巴爾幹戰爭,鼓動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等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這場戰爭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去了它在巴爾幹地區的所有領地,這就使得德國人要想修建柏林至巴格達的鐵路更加困難了,因為巴爾幹的這些不大的國家,現在都已成為了這條鐵路線上隨時可能爆發的火藥桶。
在《納伊條約》中,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的出海口,它的西部馬其頓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區劃給塞爾維亞,它的北部南多布羅加劃歸了羅馬尼亞,而它的西色雷斯地區由戰勝國代管,後來劃歸了希臘。《納伊條約》使保加利亞失去了大約1/10的領土,保加利亞的陸軍限額為2萬人,並不可以擁有海、空軍。賠款23億金法郎,分40年償清。條約細節公布當天,保加利亞舉國哀痛。
修建這條鐵路是與奧斯曼土耳其政府簽了約的,但是德國人明白,要想完成這個龐大的工程,如果沒有英國人的支持是辦不成的,這條鐵路的修建不但會遇到資金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將經過一條危機重重的道路。為此,德皇威廉二世特意前往溫莎城堡會見了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並邀請英國人共同參与這條鐵路工程的建設,但這隻是德國人的一廂情願,在事關英國人根本利益的這件事上,事情的發展只能是走向德國人願望的反面——英國人非但不會支持與合作,而且它還將堅決給予破壞。
石油,這種最實用的能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越來越顯示出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它不僅是當時在海上那些威武而龐大的海軍艦隊的必需品(儘管當時的戰艦仍然是以煤為主要燃料,但隨著內燃機的應用,英國早已嘗試建造使用燃油的戰艦,只是當時顧慮到石油的來源而未敢實施),在歐洲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處處都離不開石油。以燃油為動力的汽車已漸漸取代了馬匹,用來運送戰爭物資和軍隊,相對於馬匹來說,汽車不但具有速度快、運載量大的優越性,而且使用成本較低,而馬匹對軍隊來說則是一種比較沉重的負擔——在戰爭中,原本運送物質就已是極為緊張的任務,而馬匹所需要的食物則會佔用許多資源和空間。而這種以燃油為動力的汽車需要儲存的燃料就要少許多。
在「一戰」中,毒氣在戰場上的使用越來越多,並造成了可怕傷害,為了不讓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廣泛使用,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公開呼籲禁止毒氣的使用。儘管在「一戰」的戰場上這個呼籲沒有實現,但在戰後,該組織的呼籲幫助促成了1925年的《日內瓦議定書》,毒氣被列為了在戰爭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該議定書目前依然有效。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從不將其結論強加給交戰國,它只是將其希望或建議告知交戰國,然而,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有讓他人聆聽自己意見的方式。如果情況緊迫,國際紅十字委員會以通函的形式就有關戰俘待遇或違法行為向交戰國提出呼籲。從戰爭爆發開始,國際紅十字委員會還努力保證受傷或生病的戰俘能夠根據《日內瓦公約》的規定而獲得釋放。

十五、魂斷法蘭西——在「一戰」中犧牲的華工

1916年8月7日,有人到托克馬克報信說,新俄羅斯村有吉爾吉斯人迫害俄羅斯農民,一些市民立即集合隊伍前往事發地,並殺死沿途遇到的所有吉爾吉斯人。而到達新俄羅斯村后發現,俄羅斯農民和吉爾吉斯人正平靜地在田裡幹活。但俄羅斯人殺害吉爾吉斯人的消息不脛而走,氣憤的吉爾吉斯人開始實施報復,不僅襲擊俄軍人,還襲擊俄羅斯族移民。隨後,沙皇政府對暴動人員和和平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報復,遭亂軍所殺者估計有20萬之多,此外,全省有30多萬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為躲避戰火和迫害逃往他鄉,其中約20萬人遠走中國新疆。
從那以後,保加利亞人非常懷念從前的保加利亞,像每一個戰敗國一樣,他們憎恨這個由戰勝國強行簽訂的《納伊條約》。由於領土被瓜分,許多保加利亞人被劃分到了其他的國家中,那些被劃到敵對國家的保加利亞人自然是不會受到好的待遇,這也使保加利亞人為自己的同胞在羅馬尼亞、希臘和塞爾維亞所受的歧視而憤憤不平。10年後,巴爾幹地區的各國試圖達成一項共同尊重現有國界的協議,但保加利亞拒絕參与,結果巴爾幹地區其他的幾個國家相互之間簽訂了協議。當20年後歐洲再次爆發世界大戰時,保加利亞投向了德國陣營,不過可嘆的是,這一次它又投錯了方向。
下午5時左右,起義的工人和士兵包圍了冬宮。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肯善罷甘休,進行著垂死掙扎,他們發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求助命令,指望著能從前線調回軍隊,但這個希望很快就落空了,援軍沒有到來,起義軍卻捷足先登。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阿芙樂爾號」在9點45分時發射空彈信號,那是革命軍事委員會對臨時政府發出通牒的最後期限。
綜觀蘇俄國內戰爭中捷克軍團的表現,不禁讓人扼腕嘆息,作為受害者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在為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當了四年炮灰后,又重蹈覆轍,在「為祖國獨立而鬥爭」的口號的誘騙下,充當了協約國干涉蘇維埃俄國革命的急先鋒,嚴重侵犯了蘇維埃俄國的主權,給西伯利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自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反共產主義的白俄羅斯騎兵在1919~1921年的俄國內戰中,正在執行軍事任務。
當蘇軍在1920年10月初于華沙戰役中被波蘭擊敗后,蘇俄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曾同立陶宛簽訂和約,放棄了維爾紐斯。10月7日,波蘭與立陶宛簽署了條約,承認維爾紐斯地區屬於立陶宛。但在兩天後,波蘭佔領了維爾紐斯,並在當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權,兩年後,維爾紐斯成為了波蘭的一部分,立陶宛民族被迫離開該市,並且禁止在公眾場合使用立陶宛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維爾紐斯又歸屬於立陶宛,但那時,立陶宛已被蘇聯所吞併。
10月初,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就此退出了同盟國,它的軍隊也開始從希臘和塞爾維亞等地退回了自己的國家。在「一戰」中,保加利亞成為了第一個向協約國投降的同盟國成員,協約國的軍隊隨即進入了保加利亞。10月3日,在協約國佔領當局的逼迫下,斐迪南沙皇把王位讓給了長子鮑里斯,當天晚上,他登上了孤零零地停靠在索非亞火車站月台上的沙皇專列,離開了生活了30多年的保加利亞國土,流亡到他成為君王之前在奧地利居住過的一所莊園中度過自己剩下的時光。斐迪南一世後來生活在他的故鄉德國科堡,依靠德國政府的撫恤金生活,直到1948年在那裡去世,享年87歲,葬于科堡的聖奧古斯汀天主教大教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對保加利亞的參戰開出了價碼,協約國開出的價碼是讓它重獲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丟給了土耳其的東色雷斯,但德國人的報價要顯得更加誘人——整個馬其頓、西色雷斯、南多布羅加和薩洛尼卡全部歸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本土的尼什以及阿爾巴尼亞的幾小片地區作為額外的獎賞。權衡利弊之後,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宣布,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一方,對他所仇視的鄰國塞爾維亞開戰。1915年10月1日,素有「東方普魯士」之稱的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發起了進攻,在德軍和奧地利軍隊的配合下,在科索沃平原一舉打垮了塞爾維亞軍隊。德、奧、保三國對塞爾維亞的攻勢,使得英法不顧希臘的中立,於10月5日在薩洛尼卡港聯合登陸,希望以此阻止保加利亞參戰,法國還不顧希臘國王康斯坦丁的強烈抗議而強佔了科孚島,俘獲了希臘海軍的幾艘主力戰艦。協約國部隊登陸后便急忙向北挺進,但在隨後的戰鬥中敗於保加利亞第一集團軍,被迫退回希臘境內。作為一個小國,保加利亞軍隊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的確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並曾一度佔領了多布羅加南部及馬其頓大部分地區,那是保加利亞最想得到的地方。
20世紀末,在「華進會」的不懈努力下,法國政府在巴黎華人城的博德古爾公園內豎立石碑,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中法兩國文字寫就的碑文簡明扼要地敘述了華工的貢獻。1916~1918年,14萬華工曾在法國參加協約國軍隊抗戰工作,有數千人獻出了生命。「一戰」勝利后,3000多名華工定居法國,並在巴黎的里昂火車站附近形成了第一個華人社區。在跨越了近1個世紀后,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的貢獻,才終於得到了它應有的肯定。
基爾水兵起義是德國11月革命的起點,同時也導致了德國被迫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與此同時,德軍軍隊也展開了反戰運動,不滿情緒以海軍最為強烈。1917年8月,威廉港12艘軍艦上的水兵爆發起義,起義遭到了反動政府的殘酷鎮壓,許多水兵被捕,起義領導人馬克斯·來希斯比奇和阿爾賓·科比斯被判處死刑。
1916年,以親協約國的希臘前首相維尼澤洛斯為首的第二個希臘政府與親德的雅典宮廷抗衡在薩洛尼卡成立時,保加利亞的軍隊再次發動了攻勢,但這一次他們遭到了失敗,被迫停下腳步,從那以後,在巴爾幹戰線上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犧牲巨大的壕塹戰。隨著戰事曠日持久地拖延下去,保加利亞人開始從對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獲勝的陶醉中清醒過來。儘管政府一再許諾勝利易如反掌、指日可待,但戰爭還是一拖再拖,當戰爭進入到1918年時,作為一個面積只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農業小國,保加利亞的經濟已經負擔不起戰爭的需求了,由於武器和食物缺乏,保加利亞的軍隊已經無力再堅持下去了。9月15日,協約國軍隊在巴爾幹發動了進攻,保加利亞軍隊全線崩潰。9月24日,保加利亞軍隊發生嘩變,起義軍宣布成立共和國,斐迪南一世的馬林諾夫政府派出代表團與起義軍進行談判,不料談判代表加入起義軍並成為共和國總統。起義軍在9月底逼近了首都索非亞,保加利亞政府鎮壓了這次起義,但隨後宣布退出了戰爭。
7月,在條約還沒最後確定之時,保加利亞的代表就被叫到了巴黎,他們被安排在一所有警衛把守的房子中待了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中,他們所受到的待遇幾乎和囚犯差不了太多,一切都受到管制,保加利亞的代表為此在寫給巴黎和會的執行主席克里孟梭的信中抱怨法國人對他們不以文明國家相待。
午夜時分,別雷舍夫收到了從布爾什維克黨人從斯莫爾尼宮傳來的命令,要求「阿芙樂爾號」駛往尼古拉橋方向,使那裡被敵人擾亂的交通得到恢復。
基爾水兵起義勝利的消息像一聲春雷,衝破了反動政府的封鎖,迅速傳遍全國,革命火焰蔓延到各個城市。從11月3日到8日,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各個邦的君主先後被趕下台,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
戰爭開始以後,英法等國前方戰爭形勢不斷惡化,勞工短缺,急需外援。其實法國早在戰前就面臨勞工嚴重短缺問題,而戰爭更使該問題雪上加霜。1915年3月,法國軍方開始考慮尋求外援。他們認為中國人力資源巨大而廉價,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眼裡,中國人「幹活不知道累」。英法兩國開始來華招募勞工,招募範圍遍及華北及沿海各地,但以山東、江蘇、直隸為主。為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英方還在國內外中國學生中廣為招募翻譯人員。各地徵招的華工到達威海衛后,便被送進華工待發所,進行報名登記和體格初檢。應徵者主要是農民和城市失業者中的男性,他們與英法政府簽署了為期五年的勞工合同,每天報酬僅僅5法郎。華工工資分兩地支付,一半在歐洲交付本人read•99csw•com,另一半在國內按月交付家屬,經過短期集訓之後,華工便登上英法商船,駛向歐洲戰場。
當世界剛剛進入20世紀的時候,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已是風雨飄搖,但它仍然統治著中東絕大部分地區,在它的統治之下,貧窮落後的中東在當時還是一個很少引起外界的注意的地方。但自從在中東發現了石油之後,它的地位馬上就不同了,聞到了油味的英國,立即把它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那裡,這個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立即就制訂了它的掠奪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一直在大義凜然地指責德國是侵略者,可英國這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它那廣大的殖民地,又有哪一寸不是靠侵略得來的?為了打敗本已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實施軍事行動的同時,英國又策劃了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這個計劃是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所極力主張的,想法是用很多小艦隊猛攻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地處戰略要地,一旦為英軍所佔,整個協約國的形勢都將為之一變,而中東也自然會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垮台不戰而得。
當時的布爾什維克給人並不能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權的印象,同反對派以及協約國實力對比而言,布爾什維克的力量也顯得弱小而不堪一擊。反對派軍隊不僅得到了協約國的物資支援,還擁有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等善戰的白俄將軍。尤其是高爾察克,他的儒將風範和作戰風格使紅軍吃盡了苦頭。此外,捷克軍團兵變也讓國內外反對勢力信心大增。1918年3月2日,外國武裝干涉者的第一批軍隊在摩爾曼斯克登陸,過了9天,英國「光榮」號巡洋艦和法國「海軍上將奧布」號巡洋艦又在摩爾曼斯克拋錨,隨後英國軍艦和美國「奧林匹亞」巡洋艦也開來了,武裝干涉者的軍隊在整個夏季不斷登陸。協約國入侵軍在英國軍官的指揮下,于當年8月佔領阿爾漢格爾斯克。名義上協約國的目的是要撤出協約國曾經給予沙皇政府的補給和彈藥,但實際上,令人可笑的私下裡的想法,則是以這支小部隊侵入蘇俄,向南和向東打通與在烏拉爾山的捷克軍團的聯繫。協約國太小看布爾什維克在俄國民眾中的號召力了。
《色佛爾條約》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它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分,從條約內容來看,《色佛爾條約》就是一個列強對土耳其進行瓜分的條約。在《色佛爾條約》中,恰塔爾加線以西割給了希臘,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江、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了亞美尼亞,原屬於奧斯曼的埃及、約旦、巴勒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地區領土割給了英國,原屬於土耳其的敘利亞、黎巴嫩、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地歸屬了法國,原屬土耳其的利比亞歸屬了義大利。
11月30日,著名的韋爾霍圖爾戰役爆發了,任輔臣率部支援維爾亞車站阻擊戰,這是一場保衛紅軍後勤通道的硬仗,也是一場敵強我弱的惡仗,白衛軍以2個師和1個哥薩克騎兵團的兵力向車站發起了猛攻。進攻的哥薩克是全俄9支哥薩克軍中最剽悍的一支,戰鬥持續了7天7夜,紅軍付出了巨大犧牲,任輔臣堅守一線,在掩護兩個蘇俄團隊突圍后,「紅鷹團」仍然堅守火車站與白軍對峙。他們與白軍激戰一整天,入夜後,天很冷,部隊都住宿在停在車站的軍用列車上,附近一個對中國團充滿仇恨的富農,連夜去向白軍告密。他帶領白匪從中國團不曾預料的一條沼澤小路包抄過來,在擊潰警戒部隊后包圍了列車,用幾十挺機槍掃射列車。「紅鷹團」的戰士們在任輔臣的指揮下,沉著應戰,由於戰鬥條件對「紅鷹團」十分不利,傷亡慘重。就在這次戰鬥中,任輔臣和他的上千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紅鷹團」自此僅有62人倖存。
可是,日本早就覬覦中國的青島,害怕中國參戰影響它在華的利益,所以極力反對和阻撓。日本已決定借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無力東顧的時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8月8日,日本通知英國決定對德國宣戰,日本軍艦出現在中國青島海面,並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限德國在9月15日以前無條件地把膠州灣租借地交給日本。德國人可不想這麼便宜日本,德國公使馬爾贊接到日本通牒后與中國政府外交部接洽,表示可將膠州灣直接歸還給中國,但在強盜日本的反對下,袁世凱政府不敢接受。
納粹得勢后,希特勒的「英雄故事」以及戰爭傳奇自然從一開始就被納粹利用,為了宣傳需要,說他在「一戰」中俘虜了12名英軍士兵而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以支持他們的政治目的。當然,希特勒上過前線,受過兩次傷,並且不是逃兵,說他是一名勇敢的戰士,其實也並不過分。希特勒生殖器官的狀況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議,一些歷史學家稱,英國所作的「一個蛋」的歌曲是為了宣傳,但是有傳聞稱,蘇聯人對希特勒的屍檢證實了這一說法,記錄顯示,希特勒確實在索姆河戰役中腹股溝處受過傷。大戰結束后,眼睛被毒氣傷害、什麼也看不見的希特勒被送到了福斯特醫生的診所,福斯特在跟希特勒進行交流后發現他有心理障礙,決定用催眠術治療他的心病。福斯特在希特勒處於催眠狀態的情況下告訴他說,他的眼睛還真是瞎了,可上帝要讓他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超人」,他能憑著自己的意志恢復視力。還別說,希特勒的眼睛不但好了,而且從此相信自己就是「與眾不同的超人」。
從卡斯蒂廖內村離開后的亨利·杜南無法忘記他所見到的一切,他在一本描述了基耶薩-馬焦雷教堂的傷者的書中提出能否成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以用於對戰爭中傷員的救護。亨利·杜南的呼籲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1863年10月,有18位政府代表參加的國際紅十字會開幕式在日內瓦召開,大會通過了《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公約》,也就是《日內瓦公約》,此公約得到了歐洲各國的贊同。公約包含10項條款,成為了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條約規則。隨後歐洲各國分別成立了它的分支機構,到「一戰」前,世界主要國家都有了它的分支機構,成為了一個為全世界所公認的組織機構。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選擇將這一獎項授予了亨利·杜南。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看似平常,而且是到了戰爭快結束時才宣布參戰,但這對於新生的中華民國,對於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受凌|辱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強勁的信號——中國要從被侵略走向反擊,要從被奴役走向獨立。中國由於參戰而改變了在世界上的地位,並要為自己取得應得的利益。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的一員參加會議。中國代表在國內人民的強烈要求下,向和會提出要求收回山東主權。但巴黎和會根本就是一個列強的分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仍是互相掠奪、爭奪霸權,因互不相讓,最後有償地拉下日本于大戰期間在中國形成的霸主地位,使中國又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國雖然是「參戰國」、「戰勝國」,但仍是一隻被豺狼欺凌傷害的羔羊。
復活節起義是愛爾蘭獨立運動之一部分,這場起義是一次由武裝的愛爾蘭共和派以武力發動的為從英國獲得獨立而進行的嘗試。它是自從1798年愛爾蘭起義以來愛爾蘭最重大的起義。起義者大部分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組織,從1916年4月24日持續到4月29日。2萬名英軍被派往都柏林,包圍了市中心並炮轟起義軍所佔地區。英裔愛爾蘭人羅傑·凱斯門特在試圖將2萬件德國人提供的武器運上岸時被捕獲,羅傑是愛爾蘭獨立主義的領導人之一,他企圖從德國獲得軍事支持,但忙於戰爭的德國只給他提供了一船軍火。他在倫敦被軍隊關押,等待審判。
嚴峻的形勢表明,僅靠十月武裝起義時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20萬赤衛隊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組成的部隊,保衛新生的國家政權是極其困難的。列寧指出,為了保衛「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必須擁有一支嚴格按照無產階級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數眾多的正規軍。根據列寧的建議,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建立蘇維埃紅軍的法令。紅軍以赤衛隊為骨幹,按照自願的原則,動員勞動階級中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的先進分子所組成,後來轉變為義務徵兵制。在協約國武裝干涉初期,佔領軍在北方已經有2·5萬名士兵,配備有坦克、大炮和飛機,此外,美國和英國還武裝了數萬名白軍分子,準備把他們組織成進攻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軍隊,武裝干涉者向俄國南方挺進,佔領了克米城和索羅基城。

七、25萬童子軍開赴戰場——掩蓋80多年的真相

還在戰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議會講話中就曾表示:「我們進行戰爭的目的,並非為剝奪土耳其首都或土耳其人居多數的小亞細亞和色雷斯的富饒土地。」他的這番講話是想告訴奧斯曼帝國,英國允許土耳其依然保留伊斯坦布爾和在亞洲的主要地區,但他的條件是土耳其必須停止與協約國的對抗。但勞合·喬治同時還說,對於非土耳其民族居多的地區,如阿拉伯、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應該從土耳其分離出來。大戰結束后,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已處於崩潰狀態之中,巴黎和會後,在英法等列強的堅持下,炮製了對土耳其極為苛刻的《色佛爾條約》。
在整個戰爭期間,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監督了交戰各方對《日內瓦公約》的遵守情況,並向相關國家轉達對違約行為的控訴。雖然日內瓦公約並沒有規定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具有保護平民的職責,但該組織仍儘力減輕平民百姓的苦難,為了保護戰爭受難者,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決定開展這項工作,並對其工作進行廣泛宣傳。1918年2月8日,該組織將其呼籲的正文發給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君主和國家元首、各國紅會、各宗教領袖以及媒體。在正式定為「被佔領土」的區域,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可以對平民百姓進行援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於1914~1918年間所開展的一些主要任務後來得到了發展,或者說,它在戰時以及戰後均具有重大意義,對國際戰俘中心以及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禁止化學戰的努力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對國際紅十字會的一次嚴峻考驗,而且也使它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在非洲戰場一敗塗地,希特勒派出了他的愛將、已是少將師長的隆美爾出任非洲軍團的司令官,他在「一戰」義大利戰線上和「二戰」初期法國戰役中得到檢驗的戰術可以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得以充分發揮了。他親臨一線,最大限度地利用突然襲擊和機動作戰,在非洲的大沙漠上颳起了一股隆美爾旋風。由於他常常出其不意,以少勝多,而被對手譽為「沙漠之狐」,成為德軍的一代戰神。

戰爭結束前幾周,被英軍俘獲的土耳其士兵人數又漲。
1918年7月,捷克軍團奪取了葉卡捷琳堡,就在他們奪城之前,沙皇及其家人在那裡被看守他們的蘇維埃士兵殺死。隨後捷克軍團開始與蘇維埃政府談判,同時亦與鄂木次克的反布爾什維克的自由黨人政府談判。協約國在得知捷克軍團叛亂后欣喜若狂,在巴黎舉行的最高軍事會議上說:「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對我們正為之奮鬥的事業作出了重大犧牲,必須給予援助。」法國政府得到捷克軍團勝利的消息后立刻指示:「沒有盟國的指令,不要停在佔領的任何一個陣地上。相反,要擴大佔領區,要保證西伯利亞大鐵路暢通。你們的目的地不是法國,而是伏爾加河流域的東線。」法國還給捷克軍團500萬盧布的援助,而美國也給了它700萬美元的支持。這支遠離家鄉,完全由協約國武裝起來的隊伍,倒也一時風光。為平息國內白衛軍和捷克軍團的叛亂,蘇維埃政府在俄國東部建立了東方面軍。東方面軍於8月遏制住了捷克軍團和白衛軍的進攻,從8月底至9月初轉入反攻,11月底將叛亂者逐出了伏爾加河流域。12月,捷克軍團被迫撤離前線,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和共產黨人的地下工作,捷軍團開始瓦解,約4000名捷克斯洛伐克人轉到蘇維埃政權方面,加入了游擊隊和紅軍國際部隊。捷克軍團如再不撤離,很難保不會被全體赤化,因為當時列寧的學說對身居下層社會的士兵來說,還是頗具影響力的。
美、英侵略者廢除了蘇維埃政權的一切法令,並建立了由白軍分子和社會革命黨人組成的「北俄政府」,佔領者侵佔北方以後,企圖把北方和東方的反革命勢力聯合起來。武裝干涉者們計劃,無論如何要衝到科特拉斯,與高爾察克的軍隊會合,徹底包圍蘇維埃俄國,然後向莫斯科進攻。8月末赤塔淪陷,重由謝米諾夫匪徒盤踞,9月初伯力失守,為匪首加爾門科夫所統治。布拉果繼欽斯克也由匪首加莫夫再次佔領。這樣,就從海參崴到中國東北構成一條馬蹄型的防線。在皮爾姆戰場上,紅軍也節節敗退,損失慘重。至此,協約國的軍事計劃決定,通過結束皮爾姆戰役,把原來分散在蘇俄東方、南方、北方各條戰線的白匪、捷克兵團和協約國的軍隊集結起來,一舉推向莫斯科。當時蘇維埃政府所處的國內外形勢是極端困難和危急的,列寧指出:「蘇維埃共和國被敵人包圍了。」

青島油庫是德軍在中國大陸的唯一立足點,卻在1914年11月7日英日聯軍佔領青島時被付諸一炬。

八、「一戰」退伍老兵的遭遇——美國政府的血腥鎮壓

到6月份的時候,陸陸續續已有2萬多名退伍軍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國會大廈附近,華盛頓很快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並美其名曰「胡佛村」。這些退伍老兵們時而上上軍操,時而唱唱軍歌,但絕大部分時間中,他們是在等待和發愁。當時的一名記者這樣描繪道:「這些老兵衣衫襤褸,筋疲力盡,神情木然,滿面愁容。」老兵們希望政府能同意他們的要求,但一個多月後,這些前往華盛頓請願的老兵們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的鮮血會灑在自己首都的土地上,想不到沒在異鄉做鬼卻倒在了自己軍警的槍口下。6月15日,眾議院投票通過了賴特·帕特曼議員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議案,但是過了兩天,參議院又否決了該議案,大部分退伍老兵都懷著失望的心情踏上歸途,但仍有數千人繼續留在那裡,企盼著政府能改變態度。但是在胡佛政府看來,這些請願者構成了「在國會所在地向政府發起進攻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胡佛總統感到必須立即遣散請願隊伍,讓他們迅速離開華盛頓。於是,他把這項任務交給了美國陸軍。在與政府和軍隊高層的一次會議中,請願軍領導人希望政府承諾,在部隊進入請願者的宿營地時,必須要列隊而行,給予這些退伍軍人最後的尊嚴。當時在場的麥克阿瑟立即答道:「沒問題,當然可以,我的朋友們。」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失敗后,英國把目光轉向了中東,英國人在派出軍隊的同時,鼓動當地的阿拉伯居民起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奧斯曼帝國對這個地區的統治已600多年了,到現在,當地的阿拉伯民族已經開始不買奧斯曼帝國的賬了,他們正在醞釀著獨立運動,英國人正好就勢插一杠子,他們同當地的阿拉伯獨立勢力進行了多次的秘密談判,並一口保證支持他們建立獨立的國家,以此鼓動他們起來向當地的土耳其軍隊進攻,從而起到牽制土耳其軍隊的作用。其實英國人是不會真的要讓中東地區獨立的,不久之後,英、法兩國就簽署了《賽克斯-皮科協定》,一起瓜分中東地區。

十八、對保加利亞的瓜分——《納伊條約》

儘管事件已過去80多年,但是被槍決士兵的家屬和後代的心靈創傷和痛楚卻與日俱增,他們要求政府為他們的前輩正名。英國在野黨和工黨也積極配合,英國政府終於公開承認了「一戰」期間發生了行刑隊槍殺士兵的事件。英國國防大臣約翰·里德稱:「這些士兵不應該被人們當作『懦夫』或『開小差者』,而應視為殘酷戰爭中成千上萬受難者中的一員。」
俄國「十月革命」后,原沙皇俄國艦隊司令亞歷山大·高爾察克糾集沙俄軍隊的殘部,組織反革命武裝,在英國的援助下,在鄂木次克成立了獨立政府。1918年6月20日,在中國哈爾濱的沙俄殘餘勢力代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官員秘密召開會議,通過了七條所謂「決議」,籲請協約國出兵干涉蘇維埃政權,哈爾濱成為帝俄白匪各派勢力為在蘇俄國外陰謀推翻蘇維埃政權而進行反革命復辟活動的重要據點。
1917年,大戰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石油對於精疲力竭的協約國已是萬分緊缺,向美國求援的協約國表示,如果美國不能在石油上大量支持,協約國將無法繼續進行戰爭。在協約國的壓力下,美國決定立即向協約國大量提供石油,但是要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所有被德國海軍潛艇擊沉的油輪的損失,要由協約國來負擔。快要渴死了的協約國對這個條件一口答應,反正在戰爭中錢早就是靠美國的貨款,先欠著,保命要緊啊,一旦戰爭勝利了,自有戰敗國去償還。由於石油的緣故,第一次世界大戰又出現了另一個戰場——中東戰場。中東,這個不為世人所注意的、到處是沙漠的荒涼之地,開始響起了隆隆的槍炮聲,中東從此失去了安寧。
在巴黎和會期間使大家感到不解的是,保加利亞人似乎是以一種樂觀心情在期盼著和會的召開,駐保加利亞首府索非亞的美國代表覺得保加利亞人的態度很不可思議,好像以為自己也是協約國的一員,對於協約國為什麼要對保加利亞心存怨恨不理解,似乎認為只是在巴爾幹地區打了幾仗而已,跟西方那些大國並沒什麼深仇大恨,甚至他們還認為協約國應該感謝保加利亞首先提出求和,認為這可以算是對結束戰爭的一份貢獻,而忽略了巴黎和會最本質的問題,即它是一次勝利者的利益分配會議。
但是在7月28日軍警與請願者發生了幾起暴力衝突后,情況就開始變得複雜起來。麥克阿瑟如臨大敵,認為「這次運動的意義和危險性,實際上遠遠超過了想從瀕於枯竭的國庫索取金錢的行為,赤色分子滲入了退伍軍人組織,並很快從那些不了解情況的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指揮權」。在麥克阿瑟看來,退伍軍人的這次進軍,是共產黨人想要煽動的一場革命,胡佛總統也宣布這些請願者不是退伍軍人,而是共產黨人和作惡多端的犯罪分子。胡佛總統開始責令美軍迅速處理「退役金大軍」的對抗行為,艾森豪威爾當時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放任不管,請願者和美軍之間必定會爆發更大規模的暴力事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他任命了一名頗有能力的准將佩里·邁爾斯來指揮軍隊,年輕的裝甲兵少校喬治·巴頓指揮坦克部隊。坦克的出動清楚地表明,請願者試圖抵抗的後果將會是什麼。
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十年中,巴爾幹地區動蕩不安,戰火連綿,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和戰爭。英國人在十多年的時間里,運用各種手段和伎倆去暗中阻撓這條鐵路線的建成,但是在表面上,英國人卻不把話說死,讓德國人一直心存希望,這個遊戲英國一直陪德國玩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世紀中葉,在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法國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義大利北部小鎮索爾費里諾交火。那一天,瑞士日內瓦公民亨利·杜南正在去往該地區的路上。在戰役發生當晚,杜南抵達了有9000多名傷者避難的卡斯蒂廖內村。上千人躺在基耶薩-馬焦雷主教堂里,無人照料,杜南和當地婦女奮鬥了幾天幾夜,為他們提供水並負責清洗和包紮傷口,還分發煙草、茶和水果。
10月,德國統治者決定孤注一擲,做最後一搏:把一切魚雷艇、小型巡洋艦、戰鬥艦,甚至連出了毛病的軍艦都集中起來,出海同英軍作戰。統治者自有統治者的想法:如果這一戰打勝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來消除德國工人群眾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而如果戰爭打敗了,水兵們也算實現了「光榮的沉沒」,水兵騷動帶來的威脅也算是清除了。

三、小國之道——「立陶宛自由戰爭」

當麥克阿瑟的部隊到達安納科斯蒂亞橋時,天色迅速暗下來,營地里來了一名使者,他請求麥克阿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撤出婦女和兒童,麥克阿瑟立刻表示同意,並讓部隊停下來吃晚餐,他們有將近兩個小時在原地沒有前進,隨後又開始了進軍。胡佛總統已是決心鎮壓這場老兵們的不滿運動,軍隊的行動開始了,騎兵成為了鎮壓的主力。老兵們的抵抗很快就停止了,他們拖家帶口地退卻了,但後面的軍隊仍在步步緊逼,到晚上9點多鍾,逃難的老兵已撤到設在阿納科斯蒂亞河對岸的大本營,麥克阿瑟不顧總統不讓軍隊過河的指示,仍然窮追不捨,他讓部隊打過河去,搗毀老兵們的大本營,並將收容退伍軍人的難民營點上了一把火,十read•99csw.com幾米高的火焰照得華盛頓的夜空通紅,陸軍部長那道「關照和體貼每一名婦孺,採取一切人道措施」的命令,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至於在這場事件中有多少老兵及其家屬傷亡就不得而知了。
面對著咄咄逼人的日本侵略者,袁世凱向他在辛亥革命時就熟識的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求計,朱爾典告訴袁世凱:日本已經參加協約國,英國不能抵制日本。如中國對德、奧宣戰,中、日都是協約國,我們不能看著盟國欺負盟國,事情就好辦了。袁世凱表示中國可以考慮加入協約國,但不能出兵歐洲。朱爾典說可以不出兵,中國在精神和物質上儘可能地支持就是盡了盟國的義務,袁世凱對此應允。隨著戰爭的進行,英、法、俄等國越來越希望中國參戰,從而為它們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援,於是在1915年11月再次向中國提出參戰的建議,日本對此堅決反對。日本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處於戰爭之外,日本才能以對德作戰為由順利地奪取膠州灣和膠濟鐵路,如果中國參戰,戰後就會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和平會議,有資格與日本爭奪膠州灣和膠濟鐵路,因此,日本不希望中國參戰。
最讓保加利亞人感到不平的是關於多布羅加南部地區,從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來看,這個地區毫無疑問是應該屬於保加利亞的,可是它卻被在這個地區人口中只佔1/30還不到的羅馬尼亞人生生搶了過去,那是因為法國人要拿這塊地方與羅馬尼亞做交易。其實保加利亞的不平是完全不必要的,哪個戰敗國的條約不是屈辱的,居然還想和戰勝國去平起平坐,那不就是昏了頭嗎?如果對比一下它的幾個同盟國,那它的心理狀態就一定會平衡了: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四分五裂了,德國也失去了大片領土,比起它們來,保加利亞已經可以算是萬分幸運的了。
在協約國和國內反對勢力的軍事實力相結合之初,他們的兵力遠在布爾什維克之上,但令協約國沒有料到的是布爾什維克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戰鬥的意志。由於協約國內部的鉤心鬥角以及各路白軍的各自為政,最終使蘇俄紅軍各個擊破了白軍,並將外國干涉軍隊趕出了俄國國境。1920年初,在紅軍基本上已肅清白俄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勢力之後,捷克軍團也隨著協約國軍隊離開了西伯利亞。總的來說,協約國干涉俄國國內戰爭,是各方利益和俄國國內各勢力鬥爭交錯造成的結果,協約國聯合干涉俄國內戰失敗,使蘇維埃政權更加得到了鞏固,在俄國穩固了布爾什維克的政治地位,不久布爾什維克改名俄國共產黨,蘇聯成立。
對於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方案,保加利亞人是非常欣賞的,尤其是十四點方案中關於民族自決原則的那一條,因為在巴爾幹地區除了保加利亞以外,至少還有兩個地區中保加利亞人佔了大多數——黑海西岸的多布羅加南部地區以及愛琴海北端的色雷斯西部地區。而且保加利亞人還聲稱,在馬其頓部分地區,保加利亞人也佔了多數,根據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那些地方自然是應該歸於保加利亞的。如此看來,保加利亞認為自己不僅不會失去領土,相反還應該得到幾個地方,也許這就是它為什麼會以一種期待的心情在等待巴黎和會的結果吧。為此,保加利亞政府還曾經給巴黎和會發去了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它的要求還包括了整個色雷斯地區,那些主持巴黎和會的大國代表們認為保加利亞的這個要求「極其不現實」,保加利亞大概還沒搞清楚自己所處的地位——等待它的,只能是被瓜分。
當「阿芙樂爾號」抵達尼古拉橋時,守衛大橋的士官生早已經被倒戈的巨大巡洋艦嚇得逃跑了。別雷舍夫馬上命令艦上的舵手們把斷開的橋樑修復好。橋剛一被修好,幾千赤衛隊員和士兵歡呼著跨上橋面,向冬宮衝去。
德國反動政府剛一得到基爾水兵起義的消息,便被嚇得驚魂落魄,忙從外地調來了4個步兵連對其進行鎮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步兵連中的3個倒戈相向,另一個也迅速被起義軍解除了武裝。幾天後,整個基爾城已為工兵代表蘇維埃所掌握。
中國的段祺瑞政府是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的,在「一戰」中,中國成了不出兵的「參戰國」。中國參戰後,段祺瑞政府並沒有派軍隊赴歐作戰,只是派出10餘萬勞工,輸出勞務,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客觀上增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加快了「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可以說華工為中國參戰和最終躋身戰勝國行列提供了機會,更為中國戰後參加巴黎和會及其他國際事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大戰結束后,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辭令換來的,而是那些「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苦力爭來的」,所以,當協約國勝利消息傳來時,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
水兵們高喊著革命口號,強烈要求當局釋放被捕者。遊行示威很快發展成為武裝起義。在水兵們的帶領下,基爾城的工人也行動起來。起義隊伍解除了軍官的武裝,迅速佔領了戰略要地。不久,工人代表蘇維埃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在基爾成立了。5日,基爾工人實行全城總罷工,以此來支持水兵起義。
到7日上午9時許,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迅速佔領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橋樑、火車站、郵電局、國家銀行和政府機關等戰略要地,還佔領了通往冬宮的要道。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乘坐美國大使館的汽車灰溜溜地逃跑了。
為了平息輿論的指責,胡佛在第二天發表了一份聲明說,希望能夠快速對煽動者繩之以法。為了保護自己,麥克阿瑟和胡佛都宣稱共產黨控制了這個組織,而沃爾特只不過是他們手中的一枚棋子。胡佛認為騷亂分子中老兵還佔不到一半,而麥克阿瑟所認為的甚至更低,他認為只有1/10。但是有證據表明,共產黨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一份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事後調查表明,94%的示威者有著海軍或陸軍的服役記錄。在這次小題大作、虛張聲勢、近乎殘暴的血洗老兵事件結束后,艾森豪威爾曾勸麥克阿瑟避開新聞記者,而讓政界人物去發表談話,但麥克阿瑟沒有聽取艾森豪威爾的勸告,反而主動隨陸軍部長一起去會晤新聞界人士。在記者招待會上,麥克阿瑟危言聳聽地說道:「要不是總統在24小時之內就動手的話,局面一定會變得非常嚴重,可能真的會發生一場戰爭。要是再拖延幾天,我國的政治制度可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了。」胡佛和麥克阿瑟不恰當的做法終於使得他們在後來的日子里飽嘗苦果。亞拉巴馬州參議員雨果·布萊克嚴正指出:「作為一個公民,我公開抗議這種以軍國主義的方式來對待那些失業和飢餓民眾的行徑。」麥克阿瑟也開始改變了對那些老兵的稱呼,而巴頓在談及此事時稱它為「最討厭的差事」。令巴頓感到最為沮喪的是,請願老兵當中包括曾經在「一戰」中救過他性命的約瑟夫·安格魯。
1916年底,隆美爾的部隊被派到羅馬尼亞前線,1917年1月,他帶領部隊在暗夜中滲透入羅馬尼亞的陣線,在羅馬尼亞軍睡夢之中對其展開奇襲,俘獲400多人。然後,他的部隊又被調到義大利前線,布置在陣線的最中央。這時,德軍在義大利前線全面運用了精兵滲透、深入穿插的胡蒂爾戰術。這種前線指揮官得以充分發揮的打法最適合隆美爾,他演出了一次令人嘆為觀止的「好戲」。1917年10月,德軍進攻義大利北部的伊松佐河防線,作為山地步兵營下屬的分隊指揮官,隆美爾統領著實際上相當於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的兵力。當時隆美爾的任務是確保巴伐利亞近衛師的側翼安全,但他率領兩個連的突擊隊在夜間大胆地向義大利軍防線的後方穿插|進去,當天拂曉,他這支部隊就已經佔領了義大利防禦後方的一個制高點,並升起了德國軍旗。義大利軍隊見後方被德軍佔領了,頓時防線開始崩潰。這次戰役隆美爾俘獲了40名義大利軍官和1500名士兵,由於這次勝利,他被授予德意志帝國最高等級的勳章,並升為上尉。這次行動后,他被調回德國擔任幕僚職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一戰」結束時,威爾遜總統沒有對戰後美國老兵複員的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導致複員過程進行得異常混亂,400萬士兵在身無分文、沒有任何安頓計劃和救濟的情況下就被送回了美國,最終埋下了1932年鎮壓「一戰」老兵悲劇事件的種子。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曾主持批准通過《色佛爾條約》的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首相菲利特以及參与簽訂條約的鐵菲克等人都被列為不受歡迎人士,他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海外流亡,只有鐵菲克在1943年獲特赦返回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國把《色佛爾條約》簽訂之日定為國恥日。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及土耳其共和國,國際聯盟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及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今沙烏地阿拉伯及葉門的一部分。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的導火線表面是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根本原因則是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法國、俄國為首的協約國這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發的一場世界規模的帝國主義戰爭。大戰開始后,中國力求「中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贊在中國組織了「中德協會」,拉攏中國知名人士站在德國一邊。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俄國公使克魯朋斯基對中國政府此時不停支付德國庚子賠款以使德國用此款進行活動不滿,並對袁世凱政府允許青島德國守軍用中國人修築防禦工事提出抗議。作為中國政府的顧問,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希望中國加入協約國,通過參戰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他很快為袁世凱列出了中國參戰的十二條理由,其中包括與各大強國結成聯盟、在確定媾和條件的會議上得到一個席位、擺脫財政困難、停付對德庚子賠款等。
白軍依靠協約國雄厚的補給,一度佔領了蘇維埃俄國3/4的土地,並控制了俄國南部主要產糧區,對紅軍形成了東、南、北和高加索數條戰線,不斷發起凌厲攻勢。但年輕的蘇俄紅軍沒有被擊垮,在近兩年幾乎不間斷的作戰中越戰越強,1918年9月,蘇維埃政府建立了北方戰線,在戰鬥中建立起來的紅軍第六軍團在這些日子里取得了最初的勝利。儘管天氣寒冷,武裝干涉者又佔有數量上的優勢,但紅軍部隊仍然轉入了堅決的進攻。當年11月,高爾察克被宣布為俄國最高執政官,白衛軍的將軍鄧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認了他的政權。高爾察克組建起一支15萬人的軍隊,並在1919年春天展開了由東向西的全面進攻。白衛軍已進抵接近伏爾加河一線的地域。但在別拉亞河上,高爾察克精銳之師被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的紅軍殲滅了,從此,白軍一蹶不振,節節敗退,庫爾斯克和基輔都落入了紅軍的手中。此時烏克蘭革命起義風起雲湧,烏克蘭起義隊伍從北方進至通往敖德薩的地方。3月初,起義隊伍轉入進攻,協約國入侵軍不得不退出敖德薩。4月紅軍進入敖德薩,在烏克蘭南部各城市建立了革命秩序。至此,只有法國艦隊沒有撤離,4月20日,在法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法國艦隊發生了革命起義,法國艦隊也不得不遠遠離開,外國武裝力量對蘇維埃政權的干涉以失敗而告終。
北京政府就預計到日本可能要借大戰之機奪取膠州灣和膠濟鐵路,為避免這一結果而提出中國參加對德國作戰的計劃。總統袁世凱向各協約國提出,中國願意參戰,並可以派5萬軍隊與日本共同進攻膠州灣。但日本為了達到佔據膠州灣租借地和膠濟鐵路的目的,堅決反對這一計劃,並向中國發出警告,要求中國繼續恪守中立,不要參戰。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8月23日,日本第二艦隊封鎖膠州灣,要求中國把黃河以南划為中立區,以便日軍行軍,並要中方撤出膠濟鐵路沿線及濰縣一帶的駐軍。10月28日,日軍包圍青島要塞,德皇威廉二世電令德軍堅守,「戰至最後一人」。11月7日,日軍攻下青島,德軍要塞司令向守備部隊下了投降令。
第二天凌晨,冬宮被赤衛隊革命士兵攻佔,臨時政府的16名部長全部被抓獲,「十月革命」獲得了成功。
但是,「阿芙樂爾號」艦長卻對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命令百般推託,他所聽命的是臨時政府,怎麼能聽布爾什維克的命令呢?迫不得已,別雷舍夫決定單獨指揮這艘軍艦。
臨時政府發覺了布爾什維克人的「陰謀」,便企圖先發制人。同年11月2日(俄歷10月20日),臨時政府派士官生佔領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據點,到處搜捕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密令彼得格勒軍分區司令派兵進攻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在地斯莫爾尼宮。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1914年8月,北京政府曾提出參戰計劃,但因受到強盜鄰國日本的阻撓而未能施行。1915年11月,英、法、俄等國提出中國參戰的建議,仍沒能施行。一個主權國家竟如此受制於人,是中國那時的悲哀。1917年2月,美國建議中國與德國絕交,這時日本的在華利益已得到了列強的認同,故不再橫加干涉了。1917年8月14日,中國對德奧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一戰」爆發時,由於日本的阻撓,中國政府無法參加到協約國一方,只好宣布保持中立,為了促成中國儘快參戰,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在1915年別出心裁地最早提出派遣華工支援協約國的構想,他稱此為以工代兵之策。後來華工出洋,不僅對協約國戰勝同盟國起到關鍵作用,更使中國融入到國際體系之中,成為國際新秩序中的一員。可見,華工參与「一戰」,既是歐戰中英法等國解決勞工短缺問題的需要,也是中國謀求提高國際地位的籌碼。出發前,華工們與英國當局簽訂的合同講明不參与戰鬥,而事實上華工們所從事的工作則在戰鬥的最前線。按勞工條約規定,他們只是在後方從事勞務工作,但從離開祖國那一刻起,死亡的威脅便與每一個華工如影隨形。送勞工的船隻首先要越過德軍潛艇封鎖的海區,如果船被擊沉,那勞工就只能葬身大海。抵達歐洲后,華工們立即在前線或後方承擔起挖掘戰壕,裝卸彈藥給養,修築鐵路、公路、橋樑,製造槍彈,救護傷員,掩埋屍體甚至掃雷等最艱苦、最繁重的工作。他們的報酬很低,但工作量很大。每天工作長達10小時,「不在前線做工」的約定最終成為一紙空文。
來自設菲爾德市的伊萊斯是當時最年輕的英國「童子軍」之一,他應|召入伍時只有14歲。兩年後,在法國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他就被敵方炮彈擊中喪生。在伊萊斯陣亡前,他的姐姐弗洛麗曾寫信懇求他,要他向軍方說出自己的真實年齡。弗洛麗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弟弟,告訴他們你的真實年齡吧,我相信他們會安全送你回來的。」然而弗洛麗的信卻被退了回來,上面還附了一行字:已經陣亡。英議員亞瑟·馬克漢姆在當時就意識到了英國軍方招募大量童子軍的問題,為了讓軍方下令撤回這些只有十來歲的孩子,馬克漢姆一直以各種方式奔走、呼籲、請願。但是,他的力量還是太小,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聲音也顯得微不足道,所以他的這些努力最終全是徒勞。由於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英國方面多年來對招募25萬童子軍的事實一直嚴加保密。

被派往歐洲的無數中國人里,有一部分在西線戰場上辛勤地為協約國修建輕便鐵道。
英、法、美等國最初希望通過扶植俄境內的捷克軍團和高爾察克、鄧尼金等部來打敗蘇俄紅軍,協約國的軍事顧問們不停地出謀劃策,他們的船隊源源不斷地駛向白軍控制的港口。佔領俄國北方地區,是消滅蘇維埃政權和瓜分俄國總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和其他協約國都非常了解俄國北方地區的戰略意義,從這裏經過很短的路程就可以進入蘇俄腹地。英法等國家的大使們從彼得格勒移到沃羅格達以後,就開始組織外國軍隊侵入蘇維埃領土,美國大使弗朗西斯和英國外交代表卡爾特是策劃這一陰謀的首腦。英國支持的帝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日本扶植的帝俄護路軍總司令霍爾瓦特,還有受雙方爭奪的哥薩克匪首謝米諾夫等反動勢力,與流竄于西伯利亞和遠東的5萬多名武裝精銳的捷克兵團相互勾結,內外策應,形成了一支嚴重威脅蘇維埃新生政權的反革命力量。
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屬同盟國陣營,1918年戰敗后,被迫與協約國簽訂了《穆德洛斯停戰協定》,協約國在簽訂該協定后便開始侵佔奧斯曼帝國領土,英、法等國出兵進佔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而希臘則自西面登陸伊茲密爾並向內陸挺進,而法國和亞美尼亞亦分別自南、東兩面進入小亞細亞。在協約國陣營中佔主導地位的英國、法國及義大利在戰後進行了多次磋商,逐步確定了它們從奧斯曼帝國獲取的利益。
1918年,德國統治者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他們卻不甘心就這樣退出歷史舞台,而是做著垂死掙扎。3月,德軍在西線集結了205個師向聯軍發動了4次攻勢,結果卻是損失慘重。9月,聯軍全線出擊,德軍不得不節節敗退。軍事上的失敗,促使國內反戰運動進一步發展,德國處在了風雨飄搖之中。
無論如何,政府決心用武力攆走這些衣衫襤褸的不速之客的決心已定,決定在7月22日清除仍「駐紮」在市中心的退伍軍人。可是退伍老兵們似乎並未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因為麥克阿瑟將軍曾對他們的一位領袖說過,即使到了不得不趕走他們的時候,他還是打算讓他們體面地撤出。1932年7月28日下午4時,白宮和國會山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在美國陸軍參謀長、少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指揮下,一隊隊頭戴鋼盔、排列整齊的軍隊,挺著明晃晃的刺刀開始緩緩地向前推進,騎著戰馬的巴頓少校也在這個隊伍中,在他的身後,是一排排的騎兵,還有5輛雷諾坦克。在這件事上艾森豪威爾還是比較理智的,他並不想讓自己直接捲入這場後果難以預料的衝突之中,因此他勸麥克阿瑟也別介入其中。後來艾森豪威爾回憶說:「我告訴那個蠢貨他沒有必要和這件事扯上關係,我告訴他那根本不是一名陸軍參謀長應該去的地方。」但麥克阿瑟不同意,堅持要親自出馬,並且還堅持要穿上軍裝正正規規地出現在現場。無奈的艾森豪威爾只好同麥克阿瑟一起穿著整齊的軍裝出現在衣不蔽體的請願者面前。麥克阿瑟說:「我不想聽什麼指示,把他們給我打發走。」於是他命令軍隊跨過安那柯斯蒂亞河,一舉搗毀鬧事者的營地。
在「一戰」期間,腐朽而龐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一塊大肥肉,特別是它在中東地區搖搖欲墜的統治,更是使英法等國圖謀已久,因為在中東,有著巨大的石油資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時,協約國之間就已簽訂了多個秘密協議,計劃著要瓜分奧斯曼帝國,俄國也與協約國各方簽訂了有關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戰時協議。
1919年11月末,保加利亞的首相、憂心忡忡的斯塔姆博里斯基走進簽字會場時的情景實在令人可憐,一個美國記者同情地說道,他看起來就像「一個辦公室的勤雜工被叫來開董事會」一樣,協約國把它們決定后的《納伊條約》交給了他,巴黎和會的主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坐在鋪著綠色檯面呢的桌子正中間主持簽字儀式,條約很快就簽完了。跟所有的戰敗國一樣,保加利亞沒有商討的餘地,臉色蒼白的斯塔姆博里斯基簽完字后默默地走了出去,後來保加利亞出現叛亂時,斯塔姆博里斯基這隻簽約的手被叛亂分子用刀砍掉了。
10日,日軍司令神尾與德國膠州總督華爾德舉行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移讓禮」。緊接著,日本帝國主義趁西方列強無暇東顧,加快了控制中國的步伐。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按照這個秘密條約,中國將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公正地說,對《二十一條》,袁世凱也是不想接受的,並也做了一些抗爭,比如更換外交總長,故意拖延談判時間,以爭取國際社會支持,並通過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以《二十一條綱要》為題進行了報道,引起了世界關注。英、美等國反應日趨強烈,對日本政府發出一連串的質詢,使其感到了壓力,不得不減少了對中國的無理要求。
「一戰」爆發后,英國開始了戰爭動員和宣傳,在短短的2個月內,就有75萬名英國男子響應宣傳應徵入伍,他們入伍的動機當然各有不同,有的是出於愛國熱情,有的是因為家境不好,到部隊找口飯吃。在那些入伍的人中,有許多人都是稚氣未脫的未成年男孩,最小的甚至只有14歲。儘管當時的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和他的內閣明知道許多徵召入伍的男孩都未達到法定服役年齡——18歲,但為了招募到足夠的兵力,全都睜一眼閉一眼。據歷史學家披露,當時大約有25萬名英國男孩被政府徵召入伍,趕赴血雨腥風的歐洲戰場,成了不折不扣的英國「童子軍」。當年參戰的一名倖存者威瑟斯曾透露說,當時他只有17歲,但在政府的鼓動下一心想參戰,於是他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獨自在徵https://read.99csw.com兵處虛報了姓名、年齡以及家庭住址,負責招募的人什麼都沒有多問,也沒有核實,就讓他加入了軍隊。威瑟斯說:「當時很多隻有15歲左右的男孩都謊稱自己19歲或者20歲。」

這是20世紀20年代的一幅街景畫面,圖中是在柏林,但在其他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場景。

十三、萬里赴戎機——奮戰在西伯利亞的捷克軍團


德國工人階級組織起來舉行遊行示威,直接促成了德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英國二等兵手下留情放走了已經被毒氣熏傷的德軍下士希特勒,這個一瘸一拐走出陣地的德軍士兵也看到了不遠處的槍口正死死地指著他,然而,他顯然已經精疲力竭,他既沒有舉槍也沒有驚慌失措,只是毫無表情地盯著那個英國兵,似乎在等待已無可避免的最後時刻。那位士兵在日後回憶起當時的一刻說:「我讓他走掉了,因為我不殺傷兵。」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接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國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立陶宛人自稱是「列圖維亞人」,一共才有不到300萬人口。立陶宛人屬歐羅巴人種波羅的海類型,19世紀初期,整個立陶宛被沙皇俄國兼并。
「能為俄國的革命出一份力,我感到很高興,我保證出色地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哪怕是付出生命。」別雷舍夫堅決地回答。
「好樣的,按照列寧的指示,『阿芙樂爾』號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非同尋常……」斯維爾德洛夫向別雷舍夫仔細地講解了「阿芙樂爾」號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
9月30日,德皇威廉二世下達詔書,改組政府,實行國會制,並授命巴登親王組閣。但是,這些都已無法阻止德國革命的爆發,更挽救不了反動統治的失敗。
以上三次戰爭被立陶宛資產階級稱為「立陶宛自由戰爭」,儘管有勝有負,但它們換來了國際社會對立陶宛獨立的認可。
7月中旬,迫於5000名蘇聯紅軍可能與正在向俄國南方運輸回國的1萬名德奧戰俘匯合的嚴峻形勢,美國方面向日方提出新的提議:同意日本一次性派出1萬至1·2萬人的兵力,但反對日方第二次派兵。並強調,日本如果派出更多兵力,美國將不再捲入這件事情。但日本一面強調「捷克軍團」有覆滅的危機,一面繼續向西伯利亞投入兵力,先後派去了近8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對德國的東普魯士發起了攻勢,但在1914年底的冬季戰爭中俄軍遭到了失敗,1915年,反攻的德軍進入了俄國境內,立陶宛全境又處於被德國的佔領下。1917年7月,由臨時政府執政的俄國在戰場上再次被德軍打得大敗,再也無力顧及到波羅地海沿岸的立陶宛,在德國的扶持下,立陶宛成立了一個由資產階級主持的議會。當年底,俄國又爆發了「十月革命」,新成立的俄國政府自顧不暇,在德國的策動下,立陶宛於1918年2月16日宣布獨立,它的資產階級議會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建立了以奧古斯丁納斯·沃利迭馬羅斯為首的第一屆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政府所在地考納斯被定為立陶宛的臨時首都。當然,這個新獨立的立陶宛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王國,它的國王必須要由德國人來指派。
法國北部的加來港與英國隔海相望,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因而時常遭到德軍的狂轟濫炸。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補給線,英國曾派5000多名華工日夜戰鬥在加來碼頭,承擔修復、加固碼頭和裝卸軍用物資的工作。歐戰華工的傷亡率很高,大戰期間葬身異國或失蹤的華工將近5萬人。目前,在法國和比利時葬有華工的公墓共有69處,只安葬了不到2000名華工。「一戰」結束后,除少數留居當地外,大部分華工陸續乘船回國。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法國政府宣布凡參加這次戰爭的華工,每人發給獎金,並由法國政府安全護送返國。如果願意留在法國,政府將無條件輔助就學就業。中國人懷鄉戀舊之情較濃,戰後絕大部分都回國了,但也有不少人留住在里昂火車站附近,靠擺地攤、提籃叫賣等留在了當地謀生。「一戰」后交戰國男子奇缺,這些留住在歐洲的華工多娶了當地女子成了家。
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在軍艦的桅杆上繫上了一面面紅旗,在自己的軍裝上佩戴上紅綢帶,在帽子上別上紅色的徽章,然後走下戰艦,擁上基爾城街頭,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在美厲多之戰前夕,英軍的一支補給隊穿過巴勒斯坦地區中部的河流。
在代表德國工人階級和德意志民族利益的斯巴達克派的號召下,德國境內的革命運動洶湧澎湃。
《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使俄國幾乎所有的反對派都亮出了自己的旗幟,俄國的各種反對勢力和一些舊俄將領似乎也看到了擊潰蘇維埃政權的最佳契機,在俄國的許多地方爆發了由協約國支持的反對勢力的叛亂,俄國內戰由此爆發。1918年,蘇維埃的勢力範圍僅限於莫斯科及周邊一帶,而反對力量則遍布全國,新生的俄國蘇維埃政權岌岌可危。
在這場鬥爭中,英國一共使用了10萬多人的部隊和軍警。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鎮壓愛爾蘭人民的反抗,激起了國內工人階級的義憤,工人紛紛提出抗議,統治階級內部也意見分歧。英國政府被迫同愛爾蘭於1921年12月簽訂了英愛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六郡(現北愛爾蘭)仍歸英國。1937年,愛爾蘭憲法宣布「自由邦」為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部六郡。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后,起義者被認為是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英雄。
在殘酷和曠日持久的戰爭中,這些本來只是孩子的童子軍和成年士兵一樣承受著槍林彈雨,最終,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死的死、傷的傷,還有的因為開小差被英國自己的行刑隊處死。參軍時只有17歲但虛報為21歲的士兵貝維斯泰因,就是被英國武裝部隊的行刑隊秘密處決的300多名士兵之一。曠日持久的戰爭幾乎每天都使數百甚至數千名英國士兵陣亡,這令不少英國士兵心生膽怯、畏懼,特別是有許多像「屠夫黑格」那樣的將領,讓士兵排著隊面向機槍走去,讓其死得毫無意義,展示的是赤|裸裸的殘酷,因此許多士兵不再願意白白充當炮灰。為了穩定軍心,迫使軍隊死守戰壕,與德國兵血戰到底,英國軍隊最高統帥部強化了行刑隊的執法,凡被軍事法院判處死刑的開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隊快速處決。其中有的審判不到10分鐘,就被拉出去就地正法。貝維斯泰因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個。當他於1914年9月應|召入伍時只有17歲,他在吉旺希的一場戰役中不幸中彈受傷,被送往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在即將返回前線時,一枚手榴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飽受驚嚇的貝維斯泰因不願再回到戰場上去,一名軍事醫療官員命令他馬上回到前線戰壕去,貝維斯泰因拒絕服從命令,因此他於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處決。
1916年中亞起義是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前提的,因為沙皇的徵調夫役令觸動了絕大多數民眾的根本利益和最起碼的生存權和自由權。不久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蘇聯時期對1916年的起義持肯定態度,因為起義直接打擊了沙皇政府,支持了「十月革命」,具有反戰、反沙皇專制、反封建、反殖民性質。
日本的實際戰略目的是同時佔據西伯利亞三個共和國和整個滿蒙地區。對於日本的獨佔意圖,美國看得很清楚,隨即製造輿論,逼迫日本門戶開放,破壞其妄想獨佔西伯利亞的企圖。美國陸軍部長甚至主張全面撤軍,說美軍駐留西伯利亞,會被日軍利用以掩蓋其佔領西伯利亞的目的。1920年1月,美國也宣告撤兵。在蘇俄紅軍勢力顯著加強的西伯利亞,只剩下東進中的「捷克軍團」和日軍。在沒有美國資助的情況下,加上日本國內反對出兵派和列強的壓力,野心遭到挫敗的日本政府,不得不於1922年5月聲明撤兵。

十七、柏林-巴格達鐵路——被英國拒絕的橄欖枝

當月25日,德國海軍司令部下令基爾港的德國遠洋艦隊出海。基爾港的8萬水兵本來就對政府極其不滿,這一命令剛一下達,水兵們便識破了這個冒險計謀的用意:這是讓他們去白白送死啊。
維爾紐斯位於立陶宛東南部的內里斯河和維爾尼亞河匯合處,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在古時候它一直是立陶宛首都和最大城市,據傳有一位立陶宛的國王有一次打獵后在篝火邊睡著,做了一個預言性的夢,解夢以後,就在他剛才睡覺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就是維爾紐斯。
相比于赴法勞工,在俄國服役的華工雖然環境更慘,但他們的後期卻富有一些傳奇色彩。僅據蘇俄政府的統計,「一戰」結束后就有4~5萬中國人加入了蘇俄紅軍,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福榮和任輔臣。他們曾經分別擔任獨立的中國軍團團長,領導中國勞工組成的中國軍團在與俄羅斯白衛軍的戰鬥中表現英勇,在蘇俄紅軍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加入蘇俄國籍。1917年,蘇俄「十月革命」后不久,內戰爆發,當年底,在伏爾加河上游卡瑪礦區,中國勞工的一個負責人任輔臣組織了一支由華工組成的武裝,支持列寧領導的蘇俄政權。這些中國礦工一向以勤勞聰明、肯于吃苦著稱,列寧親自簽署命令,將該部隊稱為「中國團」。平心而論,中國勞工當時在世界上地位卑微,不要說外國人,即便是在中國本國內,也是毫無地位可言,出去的勞工,只是被視為下等苦力,幾乎等同於奴隸,只有列寧,才對勞工平等相待,也只有在列寧領導下的黨,才對中國的勞工一視同仁,所以中國勞工在那個時期也出現了英雄人物和事迹。
這裡是他真正感悟為將之道,並大放異彩的地方。在這裏的體會將對他在「二戰」北非戰場上的表現起到深遠影響。用隆美爾自己的話說,這裏遠離了西線那陰暗潮濕的溝壕和無休無止的無謂流血。他在這條戰線上的經歷加強了他對部隊機動能力、偵察能力和指揮官對戰鬥的準備和組織能力的認識,同時也養成了他那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隨部隊一同行動並對部隊進行直接指揮的風格。在長達四年之久的廝殺中,作為下級軍官的隆美爾作戰悍勇,果敢機智,獲德皇威廉二世授予的功勛獎章。「一戰」結束后,他擔任過步兵營長和陸軍學院教官。在當戰術教官時他自己寫了一個教材叫《步兵進攻》,在書中記述了他的戰鬥經歷。書中貫穿了德國軍事理論的進攻精神,提出「進攻,進攻,進攻」,強調了發揚火力的重要性。因著有《步兵進攻》一書,年輕的隆美爾引起了希特勒的重視,1938年他被調任希特勒元首警衛營的上校衛隊長。

十四、蘇俄內戰——協約國的武裝干涉

1918年,在寒冷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既有舊俄各種反抗勢力,又有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轉運遠東的捷克軍團,而被關押的德奧戰俘也正從西伯利亞往歐洲遣返。各種原來敵對的勢力,混亂地交錯運行。俄國蘇維埃政府要求捷克軍團通過西伯利亞時交出軍械,只攜帶少量自衛性武器,但是在英法的慫恿下,捷克軍團對此拒絕執行。在由奔薩調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途中,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受協約國帝國主義者煽動,發動了叛亂。在俄國白衛軍、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的支持下,捷克軍團於5月底至8月初佔領了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亞的大部地區,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建立起反革命政府,大批逮捕和殺害蘇維埃的黨政工作人員和革命工農。捷克軍團的叛亂對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造成了巨大威脅。
「別雷舍夫同志,列寧同志要求『阿芙樂爾號』發表這份《告俄國公民書》。」快11時的時候,別雷舍夫接到了通訊兵拿來的一份文件。別雷舍夫一刻不敢耽擱,立即用「阿芙樂爾號」上的無線電向全世界進行了廣播。《告俄國公民書》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臨時政府已經被推翻,國家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手中。聽到廣播的俄國人民熱血沸騰,紛紛奔向街頭,歡呼雀躍,有些甚至加入到起義的隊伍中去。
在「一戰」結束德國簽下投降協議后希特勒這樣寫道:「在那個可怕的夜晚,我把頭埋進了枕頭裡,我知道一切都完了,只有傻子、騙子、罪人才希望敵人能發慈悲,在那個夜裡,我的心裏滋長了仇恨,對那些干出這些事情的人的仇恨!我越是想在那個時間弄清楚這件荒謬的事情,我就越感到憤慨和羞辱,同這種悲慘相比,我的眼傷又算得了什麼?我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我決定投身政治!」
一戰後期,德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國內的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壟斷資產階級在戰爭中大發橫財,而勞動人民卻遭到了空前未有的災難。由於戰時大批的工人被徵召開赴前線,加上原材料和燃料奇缺,導致工廠、企業紛紛倒閉,德國國內的不滿和反戰情緒不斷增長。在1917年一年時間里,德國就發生了561次罷工,參加人數達146萬多人,以柏林30萬工人和萊比錫5萬工人舉行的四月大罷工影響最為深遠。罷工者提出了立即結束戰爭、迅速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等要求,但統治者只顧與協約國的交戰,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俄國「十月革命」動搖了日俄同盟,日本決定全面控制中國以便干涉蘇俄,並與段祺瑞政府就共同防禦辦法締結協定。1918年6月7日,協約國的凡爾賽最高軍事委員會向日本提交出兵備忘錄,希望日本參与向西伯利亞派兵。當時日本的參謀次長和陸軍大臣田中義一在英法兩國提出派聯合國軍出兵西伯利亞倡議時,他以為機不可失,企圖利用這一時機,乘蘇俄尚未穩固之機,將貝加爾湖以東的遠東三州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的第一個進軍目標是海參崴。

九、1916年的中亞暴動——吉爾吉斯人逃往中國

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是指在1918~1920年間,由英國、法國、加拿大、美國、日本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軍隊聯合對俄國內戰進行的武裝干涉,他們以武力支持俄國那些反對列寧的各派勢力,企圖藉以推翻新生的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協約國武裝干涉這一現實被布爾什維克黨有效地用於愛國宣傳,影響了俄國人民,在俄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布爾什維克黨粉碎了協約國的武裝干涉,並消滅了各種敵對勢力,最終贏得了內戰的勝利。
鐵路,在現代社會,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且有著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大意義,甚至能影響到世界的整個布局。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衝突的焦點。在「一戰」爆發前的十多年中,除了德國海軍艦隊日益強大之外,沒有任何問題能像巴格達鐵路建設那樣引起倫敦和柏林之間的關係緊張的了。
這支「中國團」全團2000多人,由中國外交署官員任輔臣擔任團長,全團分為3個營。中國軍團的成立影響很大,受到蘇維埃政府的熱烈歡迎和重視,被編入紅軍第三軍第二十九阻擊師,並給中國軍團派來一位俄國人任政委。中國團成立后,這些受苦華工,經過短期的訓練后便換上了紅軍服裝,隨即開赴戰場作戰。第二年春天,伏爾加河畔硝煙瀰漫,駐守在伏爾加河上游西岸的紅軍第二師師長別列烏爾如坐針氈。面對裝備精良的白衛軍,紅軍雖奮勇拼殺,但傷亡慘重,後勤保障也被切斷,別列烏爾撥通了向紅軍總部的求救電話,蘇俄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得知前線告急,派出任輔臣團支援別列烏爾。任輔臣立即率中國團趕赴伏爾加前線,在伏爾加保衛戰中,中國團巧妙破壞了敵人的大炮和渡輪,使紅軍在戰鬥中大獲全勝。從伏爾加前線返回彼得堡的捷爾任斯基見到列寧,第一句話就是:「上次是孫富元中國營在喀山斯卡亞一戰成名,這次又是任輔臣團臨危救難。我現在最缺少的就是中國戰士。」列寧立即簽發了從中國團抽調100名戰士充實到契卡工作的命令。中國戰士的英勇與忠誠,使他們得到了蘇俄各級政府和黨組織的無限信任,他們不但在一般紅軍部隊中受到信任,而且被收進契卡和公安部門,參加反特和肅反工作。1919年初,在列寧身邊當警衛的200多名戰士中,就有李富清等70多名中國人。
整個內戰時期,紅軍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戰,至1919年秋,已組建了7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2~5個集團軍。同年底,紅軍總兵力已增至300萬人。紅軍越戰越強,而白軍則走向了窮途末路。這年11月,鄂木次克被紅軍攻佔,為了保存實力,高爾察克決定率部橫穿6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亞,逃往太平洋沿岸,以求東山再起。而此時的捷克軍團,在伊爾庫次剋扣押高爾察克的列車,出賣了高爾察克,以換取他們安全離開俄國的保證。1919年底,武裝干涉者的軍隊在紅軍的打擊下,不得不登上軍艦逃走。第二年年初,紅軍部隊進入阿爾漢格爾斯克,入侵蘇俄北方的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軍被全部肅清。
立陶宛的資產階級政府戰勝了布爾什維克后,它所面臨的第二個威脅又出現了,一大群在「一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的俄國士兵由於德國戰敗而被放了回來,在協約國的支持下,他們被組成了由俄國白軍將領保爾·柏蒙特領導的白軍,協約國的本意是要這支柏蒙特白軍去對付蘇俄的布爾什維克,柏蒙特白軍在被釋放時也答應協約國要去與蘇俄的布爾什維克為敵,不過,在柏蒙特的率領下,他們沒向布爾什維克開戰,倒是對新獨立的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發動了進攻。原因很簡單,並不是柏蒙特不想與布爾什維克為敵,只是當時布爾什維克正處於危急之中,這就使得柏蒙特認為布爾什維克在俄國的內戰中必然要失敗,因此他根本沒有必要讓自己的部隊浪費在打擊布爾什維克上。相反,他更熱衷於再次吞併剛剛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所以對於柏蒙特而言,他首要的任務就是奪取西立陶宛,這一點大出協約國的意料。
在歷史上,維爾紐斯曾因為各種政治及軍事原因而屬於不同的國家。波蘭在強盛時期也曾佔有過它,在波蘭的「獨立之父」畢蘇斯基心中,他所要恢復的就是昔日波蘭最強盛時的領土。丘吉爾為此曾以嘲諷的口吻說道:「你要恢復你的國家疆域,但你們國家的那些疆域難道就不是從別的國家得來的么?」
巴黎和會後,又簽訂了許多相關的協定,在一系列的和平條約中,《色佛爾條約》是最後出籠的。《色佛爾條約》的拖延,固然因為巴黎和會的最初階段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上,但深層原因,還是由於解決土耳其問題面臨許多複雜的爭端,以至於一些學者認為:「在巴黎和會上,沒有比土耳其問題更重要的了。」
1920年4月,協約國邀請奧斯曼帝國政府派出代表參加巴黎和會,帝國政府派出前首相艾哈邁德·鐵菲克參加了巴黎和會。當鐵菲克獲知了協約國的要求后,認為《色佛爾條約》中的有關條款過於苛刻,因而拒絕繼續討論。奧斯曼帝國政府因此撤換了鐵菲克,改派現任首相菲利特率團赴巴黎繼續和談,菲利特把與協約國達成的協議帶回,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隨即召開內閣會議,一致通過了那些有關的協定。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可以發現,從巴格達到柏林,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一字排開。在這中間,只有一小塊條狀地帶橫亘在這條鏈條上,它成了一道障礙,阻擋了東西兩邊的聯繫,這個地方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雖小,但它地處德國與君士坦丁堡港和薩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間,如鯁在喉。這些港口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們是東方的大門,而塞爾維亞就成了為英國把守東方財富的一道閘門。德皇威廉二世所希望的「柏林-巴格達鐵路」的主要連接段是經過塞爾維亞的。事實上,這個武裝起來進行戰鬥的小國將對同盟國的補給線和德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略行使著否決權。如果塞爾維亞倒向德國一方,對於英國人來說,事態就會變得非常嚴峻,這也就是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有的歐洲強國都要把賭注押到彈丸之地塞爾維亞身上的根本原因,為此,他們不惜發動一場世界大戰。
1916年中亞起義的爆發,具有極為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根源。這次起義爆發的最直接原因是沙皇向中亞地區徵調「異族人」從事勞役的命令,這道命令是引發中亞起義爆發的導火線。隨著徵調夫役令的公布,叛亂開始了,並且席捲了一省又一省。沙皇政府沒有料到,中亞廣大普通民眾會做出如此猛烈的反抗行為。中亞穆斯林群眾反對政府動員的最初反抗行為是銷毀戶籍冊。戶籍冊一https://read.99csw.com般是由鄉公所編纂並保管的,可以說是官方徵募壯丁的唯一文字字據,如果失掉了戶籍冊,也就無法確定到底誰是徵召對象。正因為如此,所以各地紛紛發生搶奪並焚毀戶籍冊的事件。有些地方局勢更加失控,甚至發生了殺死官吏和戶籍管理人員的事件。

一、初露鋒芒——隆美爾在「一戰」

消息傳到後方,令人們不勝震驚。「紅鷹團」是在蘇俄革命戰爭史上,由阿拉巴耶夫礦區,納傑什烏金、彼爾姆等地區的大批華工華僑組成的一支「鐵軍」,其領導成員如團長任輔臣、營長桑來朝等都是極具個性的傳奇式人物。當時除任輔臣的中國「紅鷹團」外,活躍在蘇俄戰場上的還有張福榮的中國軍團、伏龍芝中國獨立團等等,各個紅軍部隊中的中國戰士有近6萬名。任輔臣犧牲后,蘇維埃政府派專車將他的夫人張含光及三個孩子接到莫斯科,列寧專門接見了母子四人,稱讚任輔臣是一位卓越的指揮員和優秀的布爾什維克,同時高度評價中國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1920年,列寧接到任夫人申請回國的報告,派人將他們接到克里姆林宮,列寧建議她留在俄國,但任夫人仍然希望回國,1921年,在弗拉季取得勝利后,蘇俄政府把任夫人和三個孩子送回了中國。1989年11月,前蘇聯政府授予任輔臣紅旗勳章,勳章由蘇聯駐華大使交給任輔臣的兒子任棟樑。
「十月革命」后,反對蘇維埃政權、仇視無產階級革命的沙俄舊軍官、官僚、貴族、地主、資本家攜帶家眷成群結隊逃向西伯利亞,因為在那裡有著白俄的勢力,當時從西伯利亞經中國東北竄入遠東的白俄有25萬人左右,其中謝米諾夫統率的白俄軍為一股重要武裝勢力。1918年,謝軍在赤塔被蘇俄紅軍擊退後,竄入中國東北邊境。1917年11月,俄國成立蘇維埃政府,隨即宣布與德國停戰,第二年3月單獨與德國媾和。此後,從東部戰線脫身的德軍開始向西部戰線集結。英法兩國對此甚為恐慌,準備干涉俄國內戰,在它們的支持下,許多新生政權的敵對勢力在烏拉爾方向上形成了一條反蘇維埃的戰線,並且請求日美兩國出兵。
伏爾加保衛戰的勝利使得任輔臣和中國團威名遠揚,蘇俄報刊稱它是「我們戰線最頑強的部隊」和「最可信賴的部隊」。當時的《共產主義者》報撰文說:「任輔臣的中國團是捍衛蘇維埃鬥爭中最機智最頑強的部隊。中國團之所以百戰百勝,在於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在於官兵之間有著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階級感情。」任輔臣作為這支部隊的指揮員已成為伏爾加地區的傳奇英雄。1918年10月,中國團又向氣焰囂張的高爾察克白軍幫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一天拂曉,中國團的騎兵率先揮著馬刀衝進白軍佔據的拉亞鎮,步兵也緊隨而至,把裝備優良、數倍于中國團的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這次戰役,戰績輝煌,打死打傷敵人數百人,俘300多人。這次戰役后,蘇維埃中央命名中國團為「紅鷹團」,在庫什瓦舉行了授旗儀式。授旗后,「紅鷹團」轉戰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帶,接連又打了幾個硬仗。
鑒於日本在西伯利亞不斷增兵的情況,9月30日,美國對日本發出通牒,警告日本不要繼續派兵向貝加爾湖以西推進。10月10日,英國則表示希望日本與英法聯軍和「捷克軍團」一道繼續向烏拉爾方向推進。而日本的戰略目的不是烏拉爾方向,它只是在西伯利亞一線擴張,這引起了美國、英國、法國以及俄國遠東反蘇俄政權的高爾察克政府的不滿。在蘇俄與德國達成停戰協議后,「捷克軍團」也無意再戰,在蘇俄紅軍的攻擊下退至鄂木次克。英法聯軍也開始減少支援。1919年10月英國撤兵,11月鄂木次克被紅軍佔領。見勢不妙的日軍也在停戰後減少了派兵,但蘇俄紅軍乘機發動攻勢,製造了田中營的全軍覆沒。
不為人知的是,希特勒當時竟然不會用刺刀挑開罐頭食品,幾乎餓死,一些老兵經常取笑他。他對上級特別順從,對寫信、喝酒不感興趣,手中經常捧著政治著作或者畫板。弗雷在文章中寫道:「當希特勒還是個士兵的時候,就喜歡到處發表演說似的點評時事,就像他20多年後作為國家元首時那樣,甚至連用詞都差不多。」後來希特勒被調任傳令兵,此後4年,他一直在大炮和機槍射程外的後方服役,這一相對舒適的區域通常被當成前線士兵的休假地,在前線戰士眼中,希特勒所處的環境就是「天堂」。
1914年後,俄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戰場在歐洲,但是,中亞地區也不平靜。1916年,隨著戰事的展開,沙皇政府發布命令,動員所有適齡男性上前線服役,該動員令使積蓄已久的矛盾迅即發展為一場席捲中亞地區的大規模暴動。沙皇政府派亞美尼亞軍隊和哥薩克軍隊前往鎮壓,造成重大傷亡。1916年的起義不僅涉及吉爾吉斯人,也涉及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等。
在亞歐大陸的北端,有一條橫貫整個西伯利亞的鐵路,這就是被稱為俄羅斯「脊柱」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它西起莫斯科,跨越8個時區和16條歐亞河流,沿途經1000多個車站,總長近1萬公里,一直通往日本海沿岸的海參崴。1918年,日本海軍派出兩隻軍艦前往海參崴港,理由是協助受布爾什維克勢力威脅的俄國臨時政府。
《色佛爾條約》的艱難出台以及它的流產,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在於凱末爾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反對和抵制,還有戰後戰勝國之間的複雜關係。法國和義大利十分嫉妒英國在近東的地位,它們不僅不與英國共同維護《色佛爾條約》,反而很慶幸地看著條約的夭折,並在關鍵時刻釜底抽薪,率先宣布不承認《色佛爾條約》,這就使英國孤立地面對凱末爾的軍隊。

斯巴達克派士兵正與艾伯特反動政府激烈交戰。
但這時的日軍中暴發了一場嚴重的性病,據統計,當時在西伯利亞戰鬥的日本部隊中得性病的人比戰死者還多,這些得病者不能再上戰場,從而嚴重地削弱了日軍的戰鬥力。而且日本在當時國力並不很好的情況下貿然出兵西伯利亞,投入十多億元的軍費,終於導致國內米價上漲,發生了穀米暴動。這場近現代世界史上著名的「米騷動」,迫使以陸軍大將寺內正毅為首相的日本內閣於9月29日垮台。
9時45分,傳來了臨時政府拒絕投降的消息,別雷舍夫命令「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以空炮射擊,發出了開始向冬宮總攻的信號。
因為許多戰勝國的利益就是要從戰敗國身上去獲得,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國理所當然地要對戰敗國保加利亞進行瓜分,它們一致主張,保加利亞的領土應該被縮小。作為同盟國一方的保加利亞是無權參加巴黎和會的,它和德國一樣,只能在門口等待著大國們對它的命運做出安排。
愛爾蘭是一個西歐國家,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在北美通向歐洲的通道上。它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愛爾蘭人屬於凱爾特人,是歐洲大陸第一代居民的子嗣。愛爾蘭共和國於1922年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是個和平寧靜的國家。愛爾蘭島北部被稱為北愛爾蘭,至今仍屬於英國。
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和前王朝餘黨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國外勢力武力干涉蘇維埃政權,國外勢力也傾向於建立一個體制與自己相同的俄國。這就促使協約國支持各地白俄政府,出兵干涉俄國內戰。「一戰」結束后,協約國騰出手來,決定集結兵力聯合打擊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美國甚至建議先扶植建立一個軍事獨裁政府。蘇俄以原協約國的身份與同盟國德國簽訂和約,給協約國提供了干涉的理由,協約國正好利用《布列斯特條約》作為蘇德勾結的證據公然干涉俄國。「一戰」結束后,俄國各種反對派集合組成「統領府」,以此作為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統一組織。不久,日本和英國也在俄國東方的海參崴登陸,聯合干涉全面展開,某種程度來說,布列斯特所造成的危機促使了國內外反對勢力的合作。
法國陸軍部在致中國外交部函中稱「華工予吾人極大之助力」,給予充分的肯定。1917年,美國遠征軍還向法國借走1萬名華工,以解裝卸糧食和軍用品之急。在俄的華工,有的發配到港口、礦井去當苦力,也有的被送往前線修築工事、運輸彈藥、抬送擔架。無休止的勞作、惡劣的戰時生活供應以及疫病和工傷,時刻威脅和剝奪著這些中國勞工的生命,非人的虐待,艱苦的條件,危險的環境和殘酷的戰爭,使許多懷著出國掙錢發財夢的華工慘死在異國他鄉。大量華工被英法俄等協約國招募並奔赴戰場從事戰爭勤務工作,使得這些國家的青年能從軍入伍、直接參戰,因此,協約國招募的華工實際上是為之間接提供了珍貴的兵員補充。法國社會黨活動家馬略·穆特當時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中國政府懷著真誠的善意積極地參加這場與法國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國所提供的援助彌足珍貴」。

圖為英軍在巴勒斯坦作戰時使用的一支運送糧草的駝隊。
1918年2月,在德國瘋狂進攻蘇俄時,法國人宣布現在捷克軍團是法國軍隊的一部分,要調往歐洲戰場西線繼續對德國、奧匈帝國作戰。法國人和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簽署協議,捷克軍團通過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大西洋前往西線。3月26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協約國與俄國蘇維埃政府三方在奔薩簽訂協議,准許捷克軍團以「平民身份而非戰鬥單位」穿越西伯利亞,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船,經巴拿馬運河返回歐洲。英國軍事部門在1918年3月25日提交政府的備忘錄中對運送捷克人到法國的做法提出疑問,認為捷克軍團對西線戰爭的意義不是很大,相反在西伯利亞的「混亂局勢」下,捷克軍團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們可以聯合烏拉爾的反蘇維埃力量和日本干涉軍以及「以後加入北方的反布爾什維克力量」進攻蘇俄後方。這樣,英法在利用捷克軍團反對蘇維埃政權問題上達成共識。
雖然列強要日本出兵介入,但同時又怕日本坐大。美國很擔心日本趁機大舉出兵,侵佔西伯利亞,因為日本一旦在西伯利亞立住腳,前景難以預料,連美國的阿拉斯加都將難得安寧。為了不讓日本在西伯利亞獨大,被視為這次出兵的主力的日、美兩軍商定各自派7000名兵力登陸,但日本借口自己的特殊地位,決定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派兵。經過雙方對出兵兵力的反覆交涉,決定日本陸軍先派遣1200名官兵去西伯利亞,同月美國也派遣了與此相等的兵力。然而想控制西伯利亞的日本陸軍,並不滿足於所投入的這一點兵力。
但那些士兵的家屬認為,政府沒有誠意,應該向他們公開道歉。一位叫諾拉·海伊的英國人稱政府的決定「令人厭惡」,海伊的叔叔威廉·納爾遜19歲時因離開軍隊駐紮地外出找食物而被槍決。被槍殺的士兵戈金斯的女兒氣憤地說,政府的決定太令人絕望了,當年父親被槍決后,母親終日羞愧流淚,無臉見人,一直將這消息對家人保密,在沒有軍人津貼的情況下,靠幫人擦地板,才將女兒拉扯大。在戰爭年代,只有一句口號,那就是「一切為了戰爭」!脈脈溫情那是和平時期的事,戰爭是殘酷的,在那裡沒有老人、婦女和兒童。
在巴黎和會中,決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有人支持有人做梗,因為有人獲利必然意味著有人失利,保加利亞的命運實際就是在參加會議的其他國家這種相互的牽扯中去決定。當塞爾維亞提出要得到保加利亞西部領土時,義大利人則反對,多虧有了義大利的反對,保加利亞才僅僅被塞爾維亞割去了四小塊地方,而不是塞爾維亞所要求的全部。儘管這樣,保加利亞已經覺得很難以接受了,保加利亞人實在是忿忿不平: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已經讓自己失去了很多,現在還要接著失去。

「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
德國人經過了長久而複雜的談判,但英國堅決不同意以科威特為這條鐵路線的終點,因為英國人絕對不能容忍別人染指中東地區。直到大戰爆發前,德國表示同意這條鐵路不再延伸到波斯灣,而是以巴士拉為終點,這樣德國和英國才草簽了一個協定,在這個協定中,英國表面上同意不再阻撓柏林到巴格達這條鐵路的修建了,可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人始終也沒有和德國人正式簽約。「一戰」結束以後,巴格達鐵路的全線工程一直拖到1935年才由英國、法國和土耳其三個國家分段建成,但是到這個時候,這條鐵路線已經不再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那樣重要的意義了。
正當協約國在中東為爭奪油田費盡心機的時候,同盟國在東線戰場也開始了另一場石油爭奪戰。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剛奪得俄國政權的蘇維埃政府為了退出這場不義的戰爭,被迫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作為這個條約的一部分,蘇俄把高加索地區的巴庫油田移交給了德國。巴庫油田是俄國最大的油田,德國人對得到這個油田真可謂欣喜若狂,可不曾想,土耳其也早對這個油田覬覦已久,就在德俄協商移交油田之時,土耳其軍隊卻搶先佔據了這個油田。此時的德國在西線已招架不住協約國的攻勢,因此無暇與土耳其爭奪。說實話,土耳其的力量的確不怎麼樣,沒有德國的幫助,它對巴庫油田所控制的時間也沒多久,1918年8月,巴庫油田就落入了英國人的手中。
1918年8月,英法為了挽救捷克軍團的潰敗,多次請求日本進軍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流域,都被日本拒絕,日本軍事力量只想集中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英法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法國極力促成兩部分捷克軍團的匯合,而英國逐漸對捷克軍團失去信心,認為其早晚會回家,轉向扶植高爾察克。1919年11月,鄂木次克被紅軍攻佔。為了保存實力,高爾察克決定率部橫穿6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亞,逃往太平洋沿岸,以求東山再起。而此時負責保護西伯利亞大鐵路安全,並護送高爾察克的捷克軍團,在生死攸關之時,依照捷克軍團的最高指揮者法國將軍熱南的命令,在伊爾庫次剋扣押了高爾察克的列車,出賣了高爾察克,以換取他們安全離開俄國的保證。1920年2月7日,俄軍統帥部與該軍團首腦達成停戰協議,根據協議,當年開春,該軍團的各部隊被集中遣往蘇聯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此後從那裡陸續登船被遣返回國。
11月6日,臨時政府封閉了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機關報,形勢越來越嚴峻。根據列寧的指示,武裝起義被提前到這一天舉行。別雷舍夫趕緊把「阿芙樂爾號」的全艦人員集合起來,阻止喧嚷著要進城參加起義的水兵,號召大家服從革命紀律,靜候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
為應對洶湧而來的紅色浪潮,美國出乎日本當局意料地就日本侵佔滿蒙問題做出了重大讓步,日本陸軍開始策劃向遠東的俄國領土出兵。日本是一個新興的亞洲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給予了日本發展壯大的絕好機會。西方國家依靠雄厚的工業實力所獲取的實際利益大大刺|激了剛剛崛起的日本,但是日本資源匱乏、市場狹小,這成為它想要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現在它把擴張的目標瞄向了中國的東北和與它相鄰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這片廣袤的地區面積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占亞洲陸地面積近1/3,那裡有一望無際的森林和草原,有肥沃的土壤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很多人都將其稱為「金窖」。

十六、「一戰」時期的國際紅十字會——世界人道組織機構

由於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在小亞細亞進行激烈反抗,協約國於1921年2月在倫敦召開和會,同時邀請了奧斯曼帝國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參加,大國民議會在會上要求廢除《色佛爾條約》,但未獲接受,同年9月,土耳其軍隊于沙卡利亞河擊敗了希臘軍隊,法國和義大利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隨即宣布不承認《色佛爾條約》,並與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議和。這時英國政府面臨的真正難題是,若想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實施《色佛爾條約》,似乎必須進行另一次戰爭,但他們卻缺少完成這一任務的軍事力量。法國近東事務專家菲力普·米利特談到《色佛爾條約》時說:「這樣一個條約不可能被接受和承認,它只能被強制實施。」

1914年夏末,英國被戰爭的狂熱籠罩,志願者們紛紛入伍,成為「新軍」的一員。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還有一個借口,那就是當時在西伯利亞有一個歸屬於協約國的「捷克軍團」,它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族奧匈戰俘及俄國籍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組成的,有5萬多人。「十月革命」后俄國退出戰爭,其領土上的「捷克軍團」受協約國的安排,打算經西伯利亞到海參崴,然後乘船返回歐洲繼續與德奧作戰。但在乘火車前往海參崴途中,傳來德國人要求蘇俄拘禁「捷克軍團」的消息,這導致了該軍團發起了暴動,而這時英法正好也希望「捷克軍團」能在蘇俄的後方發揮點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在西伯利亞的「捷克軍團」與布爾什維克的部隊發生了衝突,英國請求出兵救援,美國響應,日本也以這件事為由欲出兵。
英國人當然清楚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的重要性,也明白它落到德國手中意味著什麼,就在羅馬尼亞即將淪陷之際,英國指使羅馬尼亞對自己的油田實施了大規模的破壞,羅馬尼亞的軍隊被迫點燃了自己的油井和存油,還破壞了他們的工廠和糧倉,以免落入德軍手中為德國所用。佔領了羅馬尼亞的德軍,對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進行了全力的開採,但由於那些油田損壞嚴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人也沒能使這些油田恢復其最大產量。儘管這樣,這些油井對極度需要它們的德國來說,還是多少解了些燃眉之急。
在考查了「一戰」資料后,英國的報紙披露了一條驚人的消息:在「一戰」期間,英國軍方招募了25萬名不到參軍年齡的童子軍,其中近一半人最後慘遭傷亡。而且,多年來,英國政府對這個「醜聞」一直刻意隱瞞,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真相!
隨著土耳其獨立戰爭的步步勝利,迫使協約國重新返回到談判桌上。在1918~1923年間,由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迫使希臘人及亞美尼亞人離開了安納托利亞。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世紀20年代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土耳其得到了安納托利亞的控制權,自此《色佛爾條約》已無力履行。協約國無奈之下,只好與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於1923年簽訂了《洛桑條約》,以替代《色佛爾條約》解決領土紛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公開譴責前沙俄政府戰時與英、法等國簽訂的秘密協定,並陸續將這些協定公之於眾。此舉在全世界面前揭露了大國間的秘密政治交易,對協約國、特別對英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在英國看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其提供了與土耳其單獨簽約的條件和機遇,因為在這之前,沙俄在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上與英國還有些相互間的牽制,現在英國無需再考慮俄國的問題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如釋重負地說道,俄國退出戰爭,使我們自由解決君士坦丁堡問題成為了可能。

二、「一戰」中的傳令兵——下士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1917年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但卻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后,指派了一名上尉軍官任「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艦長。為了防止水兵起義,臨時政府加緊了對「阿芙樂爾號」的監察。但是,「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領導權還是落到了布爾什維克手裡,因為軍艦委員會主席別雷舍夫正是布爾什維克黨人。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了,「立陶宛王國」失去了靠山,當年底,在蘇俄軍隊的支持下,在立陶宛的臨時首都維爾紐斯成立了立陶宛工農臨時革命政府。隨後這個臨時革命政府又宣布建立立陶宛蘇維埃政權。蘇俄政府立即通過了《承認立陶宛蘇維埃共和國的獨立》的法令。第二年初,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這兩個國家的共產黨一致決定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合併,實際上,這完全是蘇俄一手操辦的。然而,立陶宛這個蘇維埃政府實際只控制了立陶宛靠近蘇俄那一小塊地區,而以立陶宛西部重鎮考納斯為基地的立陶宛白軍在協約國的支持下,很快便在力量上超過了立陶宛的蘇維埃政府,當年秋天,蘇俄在俄波戰爭中失利,立陶宛與白俄羅斯合併的那個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被由資產階級領導的立陶宛白軍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