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三章 社會的凝聚力

第二十三章 社會的凝聚力

比有意識的行為對社會產生的凝聚力更大。這種凝聚力的形成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就像組織器官細胞的發展過程一樣。顯然,社會和兒童的發展進程是相同的,都要經歷一個胚胎階段。有趣的是,兒童漸漸意識到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他們能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整個群體的行為。他們對此不僅感興趣,而且會努力地工作。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兒童不再隨心所欲地行動,而是把群體的利益放在首位。走向社會意識的步和以前的「家族精神」或「部落精神」相似,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原始社會,個體會熱愛、保衛自己的群體,他們把這當成自己存在的目標。這些特點在兒童身上剛剛出現的時候。團體的融合應該在學校里進行培養,這正是我們缺少的東西,正是因為這種缺漏才導致了文化的停滯。
在人類社會中唯有一個群體不缺少這種凝聚力,那就是兒童。兒童這種神奇的能力是自發的,我們應該關注並珍惜它。因為不管是性格還是社會感覺都不是老師教給我們的,它們是從生活中產生的。我們不應該把這種自發的社會凝聚力和成年人世界里的組織機構混為一談。這種自發的社會凝聚力在兒童發展的read•99csw•com最後一個階段形成,這一力量是這個社會胚胎最為神奇的創造。兒童在6歲之後便開始了另一個發展階段,這標志著社會從胚胎階段邁向了出生階段。這時候,另一種存在形式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個體有意識地融合在一起。這之後,兒童渴望了解人類用來規範自己行為的傳統習慣和規則,希望有一個人來擔任領導者。服從領導者、遵守規則是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繫的一種方式。這種服從在社會的胚胎期就已經準備好了。
好的品性必須通過互相幫助和精神上的和諧才能養成。我們從兒童身上可以看出社會的產生來自於凝聚力,這是每一個社會組織的根本。
那時候的統治者們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方式,但仍然依靠基督教的力量進行統治。但僅僅依靠凝聚力還不足以建立一個真正的社會,不能喚起一種文明的生活。舉一個例子,猶太人在這種凝聚力的作用下已經團結在一起幾千年了,但直到現在才成為一個國家。近代歷史又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例子,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最先認識到,要建成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就應該在人幼年時對其進行訓練。他們對兒童和青年進行多年訓練,把自己的思想強加https://read.99csw.com到他們身上,讓他們團結起來。不管人們從道德角度怎樣對這種方式進行批判,但他們所採取的方法是符合邏輯的,也是科學的。這些政府首腦認為這是建立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社會的基礎,而且要從兒童就開始訓練。但是,社會秩序是自然的,應該在自髮狀態下建立。沒人能代替自然,違背自然的人只會成為罪人。成人不應該在兒童的個性創造期對其進行壓迫。兒童胚胎時期的特徵不是智力的發掘也不是人工的結果,而是人類社會延續下來的心理特徵。兒童把它們收集起來,並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這樣他就成了一個有特別的語言、宗教信仰以及一系列特別的社會習慣的個體。社會秩序中具有穩定性和基礎性的東西正是具有凝聚力的部分。如果我們讓嬰兒自由發展,我們就會發現個體和社會力量的秘密。相反,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以一種有組織、有意識的方式對他們自己的生活進行評判、指導和規範。他們想增強和確保這個組織的存在,好像他們是它的創造者一樣。他們考慮的不是組織中最基本的重要部分進行改造。
如果我之前描述的自由組合方式可以運用到read.99csw.com普通學校中,那麼世界將會創造奇迹。然而,教師並不相信兒童對學習的積極性。他們鞭笞、鼓勵兒童,獎罰分明,去刺|激兒童工作。他們使用競爭方式讓兒童付出努力。有人會說這種方式會導致不良影響,但成年人教育的典型方式就是找到兒童的弱點然後加以指責。但這種糾正錯誤的方式對兒童來說是一種羞辱和打擊,如果教育以這樣的方式展開,那麼社會生活水平便只會降低。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互相幫助,這些在學校里都是不允許的。接受幫助和給予幫助都被認為是不對的,這樣就不能形成我們所說的團結。專制的管理只會降低正常的發展水平。我們經常聽到「別玩了」「別吵」「不要幫別人做作業」「沒叫你的時候不要說」之類的話。這通常是一些負面的命令。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呢?教師雖然都想提高自己班級的水平,但使用的方式卻不是學生所希望的。教師頂多會說「別人比你優秀的時候不要嫉妒」「別人傷害你了不要報復」等等。這些話都是消極的。教師們通常的想法就是,每個孩子都有缺點,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對他們進行糾正。兒童崇敬比自己優秀的人,這種崇敬是不能通過外力被喚起的。如果兒童九-九-藏-書具備了這種本能的、美好的天性,我們就要激勵和培養這些能力。對於「報復」也是如此,兒童經常和自己的「敵人」交朋友,並非因為別人要求他這樣做。兒童可以對壞人懷有愛心和同情,但這也不是別人要求的。他還樂於幫助比自己弱的同伴,依舊沒人能強迫他這樣做。我已經說過,我們應該鼓勵這些自然意識的發展,但這往往無疾而終,學校的所有工作也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也就是說,第三個圓環代表的那部分人慢慢被拉向外圍社會邊緣人的行列。首先,教師認為兒童沒有能力,應該接受教育,還認為應該繼續教育兒童「別做這個,別做那個」,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兒童走向墮落。但正常發展的兒童有渴望完美的趨向,他們根本感覺不到那些壞東西,在兒童發展的時候給予他們一些內在的引導,但若想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還需要不懈努力和吸取經驗。如果沒有這些,單純的說教毫無用處。成長源於行動而非對事物的理解。因此,對幼齡兒童,尤其是處於3~6歲的兒童進行教育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兒童性格和社會觀念形成的階段(兒童從出生到3歲是心理形成期,而出生前則是身體形成期)。3~6歲兒童的發展不在於說教,而read•99csw.com在於自然規律。這些都是人類行為的源泉,只有在一個有序且自由的環境中才能得到發展。
對於6~7歲的兒童形成的社會群體,英國心理學家麥克道蓋爾已經做過描述。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好像受一種本能的驅使而服從比他們大的兒童,他把這種本能稱為「群居本能」。被放棄或被忽略的兒童會組成反政府或反成人的小幫派。這種自然的需求最後會變成反叛,童子軍就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這一需求,也證明了青年人的本性。但麥克道蓋爾所說的「群居本能」和嬰兒時期形成的社會凝聚力不同。從嬰兒到成人所有後期的發展形態都是有意識地形成的,需要有人來制訂規則,這個人可以是一位領導者,也可以是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人需要在群體中生活,這是人類的天性。就像印度鄉下人的手工織布一樣。首先,我們要考慮棉花種子周圍長出來的棉花桃。而在社會生活不是為了個人的目標,沒有人要求或命令他們這麼做,他們是為了完成自己的誓願。他們都具有非常強大的犧牲精神,這些朝聖者就是凝聚力的代表。中世紀的歐洲常年爭戰,但沒有一位領導者能讓歐洲各國統一。為什麼呢?原因就是每一個王國的人民都有很堅定的信仰,這讓他們緊緊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