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個精美的藍空」

「一個精美的藍空」

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
1993年10月8日我得知顧城的死訊。我很震驚。打電話給柏林的陳大渝,是他的女友接的。她還不知道。聽說后也很震驚,喊道:Oh, mein Gott !(德語,意為「噢,我的上帝!」)她告訴我大渝已經去了紐西蘭,為幫助謝燁擺脫顧城的暴力並要把她帶回柏林。
他只有,許許多多
漿果一樣的夢
序文這樣打住:
初次閱讀,顧城的詩對於我就是如此的親近。首先是在1980年寫的《學詩筆記》所寫的這種與詩的相遇經驗。一天雨後,在上學的路上他路過一棵松樹,上面布滿晶瑩的水珠:我忘記了自己。我看見每粒水滴中,都有無數遊動的虹,都有一個精美的藍空,都有我和世界……
2013年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多年之後,我覺到,顧城那裡,重心從注視轉到手勢:手磨刀,手書寫,看不見的手在整修城門,以及上面詩中的不能換的手。他已經不再處於觀想,而在行動層面。他必須通過行動躲避這種自閉,而重複同樣的舉動:磨,寫,整修只能更縮緊環繞他的圈。怎麼打破這個包圍圈呢?
1991年,與安妮和尤利西斯世紀末出版合作的成果是雙語版的《中國四詩人》(Quatre poètes chinois)。顧城是其中之一,有十二首法語譯詩。
事實上,它們還沒等到我去聯繫就已經出版了。1993年秋季,《詩刊》出版一期台灣與大陸詩人詩集,裏面有四幅顧城的書法,均是當時在柏林我親眼所見的創作。《魚在盤子里想家》《人可生可死》《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頌歌世界》。書法寫得不同一般,筆跡很怪,《頌歌世界》中的「世界」兩個字似乎呲著牙的鬼臉。https://read.99csw.com
金絲燕 譯
2004年3月,希爾賽(Circé)出版社出版中國台灣與大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詩歌選集《流逝的天空》(Le cielen fuite)。裏面自然有顧城的詩,有新譯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結束》。同年新出的詩集《中國靈感》中也有顧城的聲音。顧城將進入《中國古今詩歌集》,加里瑪七星叢書,明年出版。一如在希爾賽出版的詩集,顧城在海子之前(出生日與字母排列順序偶然所致)。兩位詩人,早逝,獨一無二,兩顆流星,其光芒在閱讀他們的詩時令我們炫目。
我曾經有同樣出神入醉的體驗,在走出青春期的時候。從未曾與人道之,直到讀顧城的這一段文字。於是我問自己:我是因此而親近了詩歌,一如顧城所感受的那樣?我會回答說不。我的體驗在前。而這一從沉思被喚回的經驗,讓我感受到的是離別的痛苦。
《城》這組詩,我只作了一半,還有好多城門沒有修好九-九-藏-書。但是我想先寄給你看看,這也許是一本新的《西湖夢尋》,我不知道,我只是經常唱一句越南民歌:可憐我的家鄉啊……

天之凈土
在為《歐洲》雜誌準備專號《中國,一種新文學》時我發現了顧城的詩。它佔據了該專號很大的篇幅,不僅有翻譯,還有兩篇專文。在第一篇《論一首「朦朧」詩》中,熊秉明試圖解釋這種朦朧效果,它成為出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國新詩的特徵,強調《遠和近》一詩中作為存在主義的主題「看」的重要性。
大渝返回后在我家住了幾天。那時我的孩子們住在家裡。這個家,也曾是北島、芒克的妻子毛毛以及很多與中國詩無關的人的庇護所。之後大渝去了美國。
我還想畫下自己
當時讀這組詩,我有一種自閉感。
第八首
——致魯道夫·卡斯納
自然界用它所有的眼睛眺望著遠方,
那片空曠之地。只有我們的凝視
折返回來,包圍著植物、動物、孩子,
猶如陷阱,當它們出現,進入自由。
只有從動物的眼神里我們才知道
遠方有些什麼;
那片花朵永恆開放的純粹空間
從來不曾,甚至一天也不曾
呈現在我們面前。始終只有「世界」,
卻沒有去掉「無」的「無處」:那純粹的
尚未區分的元素,人在其間無欲地
呼吸,無限地知覺。孩子
也許會在那裡流連好幾個小時,穿過
沒有時間的靜寂,也許會在裏面迷路,
又突然驚醒。
(靈石 譯)
https://read•99csw•com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初次見面,我記得的就是舊牛仔褲做的怪帽子下一雙黑色的大眼睛,深邃,憂傷,以及他當時的孩子神氣。顧城給過我一張他的照片,帶著同樣的帽子,更講究一點。帽子下面是同樣的一雙黑色的大眼睛,而憂傷的神色難以形容,讓人擔憂,既是頑強堅定又是失望。
我接到他們離開巴黎后寄自倫敦的信,之後在紐西蘭住下。直到在五年之後我們重逢于柏林。
詩中說:「沿著水你要回去/票一毛一張」,我艱難地划動著河水,沒有勁,因為我是死了的人,活在必死的時刻。
1987年5月,《匯流集》(Les cahiers du Confluent)叢書出版了顧城的法文詩集,譯者是伊莎貝爾·畢蓉(Isabelle Bijon)與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同年,顧城與夫人獲得簽證赴歐洲與美國。10月受巴黎七大(巴黎第七大學,也稱巴黎狄德羅大學)之邀做一講座。《歐洲》雜誌組織一場閱讀會,與其讀者見面。3月,顧城寄給我他的詩集《黑眼睛》。
另一篇是顧工寫的《「兩代人」——從詩的「不懂」談起》,詩人的父親試著去理解九-九-藏-書兒子的詩。讀到這篇文章的末尾,我的心抽緊了:「詩,不會像彗星般一閃而過/詩,每天每天和新的霞光一道升起……」
顧城走得太早了……
我再讀《新街口》,旁邊的空白處也有一個鉛筆寫的問號:
我重讀這些詩,讀到《午門》。詩的右側空白處上方有一個問號。我是何時寫上去的,記不清了。應該是在自柏林返回后,因為此詩寫於8月:
顧城走了,手戰勝了看。要不是像上面里爾克詩中所假設的那樣,通過死亡,離開一切,在他直直的眼睛里展開「動物大大的眼睛」,他能否再見「這個精美的藍空」?
在上述兩段引文中,顧城與里爾克《杜伊諾哀歌》第八首有著同樣的思想,這首詩我認為是一篇奠基之作:
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里

魚在盤子里想家
他沒有家
畫下一隻樹熊
午門
我一直在找那塊石頭
磨我的刀子
它太軟
沒法打散
推刀 三個人磨 廣場
我看劙手
握刀
……
新街口
殺人是一朵荷花
殺了 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換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為寫此文,我找出所有散落的顧城的資料,重拾顧城的組詩《城》,其中有段序,上有蓋章,落款日期是1992年4月10日。序中顧城談到,在德國,他好像回到童年的北京:「行到德國,像是小時的北京」,「在夢裡,我常回北京,可與現代無關,是我天經地read.99csw.com義要去的地方」。
或許這就是顧城讓人明白的,當他說那個世界「比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更純、更美」之後。在結尾,他寫道:「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的詩歌中讓我著迷的正是這一種外在(自然世界)與內在(詩人)之間顯著的簡約關係。這當然不是中國詩的新鮮事物,長久以來的詩學傳統對兩者,即情景交融做過大量註釋。但在顧城那裡,有另外一種東西:他對世界的理解是通過看,孩子的看——他很想留住,一種他希望與動物的眼光一樣天真的看:

魚在盤中不回家嗎別答話
尚德蘭(法國)
詩集開篇是1979年4月寫的《一代人》:
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
發愣
那時,謝燁偷偷告訴我她懷孕了,但不知道是否該留下這個孩子。她想聽我的建議。我記得只是告訴她如果她想要這個孩子,她就完全有權留下他。
最後,在紙角上
1992年2月,我與顧城和謝燁在柏林重逢。他倆在柏林已經住了幾個月了。詩歌節匯聚了許多詩人,其中有北島。某個周末,我住在陳大渝家。一天,所有人都來用晚餐。在上桌前,顧城很專註地在一旁,長時間地磨著一把刀。我覺得很奇怪,而且寒氣逼人。問其他人他可好,都說還行。我不知道顧城夫婦之間的危機。晚餐,氣氛才有點變化,詩人們微醉,唱著紅歌,即興唱誦詩。大渝和我面對面坐著,有點像這一熱鬧的局外人。我記不得席間的顧城和謝燁。我提前走了。想不起當天的情形,但我看到顧城在地上鋪開宣紙,隨意書寫他的格言。這是昔日的顧城。他著迷於這樣的創作。我對自己說,這于顧城是一種拯救之路。我決定回巴黎后,去找個畫廊展出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