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國式會議的基本法則

中國式會議的基本法則

進入中世紀之後,東方西方,會依舊開,但民主沒有了。開會,不是各國寡頭分贓,就是一國的權威徵求意見。在記憶中,西方的會沒有東方多。中國的王朝,雖說皇帝說了算,但會卻經常開。以漢朝為例,有御前會議,宰輔會議,百官會議,或者叫大朝會,小朝會,皇帝天不亮起床上朝,就是開會。
外國人開會,中國人也開會。兩下在近代碰上了,才發現兩邊開會的方式,根本不一樣。
中國總理衙門其規矩與歐洲各國之外交部迥然不同。凡各國使臣至總理衙門,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似以飲食為交涉之要務也者。又中國雖事權不歸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見。每使臣發一議論,則各人以目相視。大臣視親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視舊在署之大臣。若王發一言,則九*九*藏*書各人轟然響應,亦莫非是言。若親王不言,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一日余至署,諸人相顧無敢先發一語,余不復能耐,乃先發言曰:「今日天氣甚好。」而諸人尚不敢言,惟沈君某者,似覺不可復默,乃首答曰:「今日天氣果好。」於是王大臣莫不曰:「今日天氣果好。」不啻如犬之吠影吠聲雲。
當時的總理衙門,等於中國的外交部。但是這樣的外交部,如此會談,是辦不了什麼外交的。耐性好的英國人,還能保持禮貌。急性子的法國人,動不動就咆哮起來,大鬧公堂。當然也無濟於事。因此,很多情況下,清政府的對外交涉,都是到直隸總督兼的北洋大臣和兩江總督兼的南洋大臣那裡辦。反正有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人肯擔責任,上頭太九_九_藏_書後有默許,總理衙門斷樂得閑著,凡事追認就是。這就是為什麼李鴻章以地方大員身份,幾十年主導清朝外交事務的技術原因。
再後來,康有為梁啟超鬧變法,學西方政治,發現自己伙的人,開會討論,發言議決等等一點不靈。於是定規矩,一點點教,還沒有來得及教會,西太后發動政變,大家死的死,逃的逃。後來孫中山接著教,還寫了一本書,叫《民權初步》。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會像西方人那樣開會了嗎?沒有,很不幸,我們又復古了。
看來,中國人最早跟洋人開會,或者說會談,是把私下和公開的兩種程序混在一起了,合起來跟老外扯皮。私下交涉的酒果上來了,吃吃喝喝,聯絡感情,正經說話的時候,又按等級來,地位高的先說,如果他不說,誰https://read.99csw•com也不敢說,大眼瞪小眼。他說完了,大家附和,連「天氣果好」這種寒暄話也都說得一模一樣。真是非禮勿言,言必唯上。雖然讓鬼子笑話,但自家絕對不會犯錯誤。
這樣的會,中國人開了上千年,突然之間,西方人來了。作為不速之客的西方人,不光打打殺殺,賣鴉片,做貿易,還要跟中國人辦交涉,一起開會。讓中國人感到無限的麻煩,令洋鬼子感到莫名驚詫。少見多怪的英國公使威妥瑪在他的使華日記里,記錄過他跟中國的總理衙門諸大人的開會過程:
官家是民家的榜樣。因此,官家這樣開會,民間宗族議事,大抵也就這樣比著來,盛行私下商議,開會走形式,過程序。每有大事,幾個巨頭把事情都商量好了,開會的時候,擺出來,弱勢的房支即使有意見https://read.99csw.com,也成不了氣候,只能忍氣吞聲。
這樣的會,基本上就是大臣們發表意見,以供當家人參考,當家人可能是皇帝,但也可能形式上是皇帝,實際則太后、外戚、權臣乃至沒有命|根|子的宦官。開會的時候,討論是沒有的,但可能有爭論,往往是很意氣用事的爭執,爭到主持會議的皇帝不知所措,雙方還悻悻的。跟皇帝爭的死心眼也是有的,「臣期期以為不可」硬抗的諍臣,史書上也有記載。但是,多數情況下,爭論都是在私下裡了結的。該擺平,按理都在底下擺平。私下裡的交涉,無非在酒桌上,青樓中。那裡,才真的是中國大人物開會議事的場所。拿到會上的話,基本上沒有「不利於團結」的。因此,會議就是一個程序,朝中大小事決定下來怎麼辦的程序。該怎麼辦,其實私下裡都安排好https://read.99csw.com了。儘管是議一些早就定下來的事情,會上的議論依然要一本正經。表態說官話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官員的地位、身份,依照等級秩序排列,誰先說,誰后說,絕對不得躐等越級搶話。如果有哪個冒失鬼膽敢這樣,即使殿中御史沒有把你當場揪出去,以後也沒有好果子吃,大抵是吃不了兜著走。
初民時代,無論東方西方,能開會是一種文明的標誌,哪兒的形式都差不多,大家七嘴八舌,長老一錘定音。如果長老的意見反對聲音多了,也可以重議。這種東西,人類學家稱之為氏族民主,這種民主最精緻的形式,就是古希臘、羅馬的共和國。顯然,這種民主式的開會,投票表決好像還不興,古希臘、羅馬的共和國公民大會,號稱直接民主,大家也無非是用敲打兵器表示贊同或者反對。這樣的敲打,在東方草原上,也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