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清廷重視藏區問題,但晚了一點

第六章

清廷重視藏區問題,但晚了一點

有此認識,丁寶楨上任伊始便下手整頓川屬各土司事務。那時川屬各土司地界,戰亂頻繁,究其禍源,從來就是各土司勢力此消彼長時,互相爭奪地盤,並不是後來基於國家民族層面的清晰訴求而實施反抗。為消弭此種衝突,丁寶楨派員會同各土司勘定邊界,立碑標記。光緒十年,丁寶楨有一折上奏,就是為勘定邊界有功的官員請賞:「瞻對、里塘劃界立案,請將出力道員丁士彬等獎勵。」
其實,清廷「大局已敗,大廈將傾」,縱有一二能臣也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了。
光緒十六年,「策試天下貢土夏曾佑等三百八人于保和殿」,策試內容就是關於歷朝與西藏茶馬互市的政策:「茶稅之徵起於唐代,其初稅商錢在於何時?獨開茶稅在於何時?茶官之設在於何時?稅茶之法其後增減若何?茶馬之法始於唐,宋有茶馬司專官,元明因之。宋之三稅法、貼射法何法為便?明之茶馬司批驗茶引所設於何地?遠番重茶,以資其生,茶市之通濟及海外,能極言其利弊歟?」
到了光緒年間,危機重重的大清國迴光返照,那因循怠惰成為習慣的官僚系統中,出現https://read.99csw•com了一些心憂國運,殫精竭慮,希圖有所作為的地方大員。
第二天早上,我便被引到縣文化局。在一個單元門裡,樓梯拐角下,那石碑橫著靠在牆邊。拂去塵土,上面碑文清晰可見。當即伏在地上讀過,正是當年丁寶楨主政四川時,勘定各土司邊界時所立界碑。
我問他們得到此碑的經過。說是20世紀50年代,縣文化館的人在新龍與甘孜交界處的山樑上發現,便移到山下,存放在文化館。「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人把石碑無字的一面刻上毛主席語錄,立在院中,後來荒草蔓生,人事更迭,這石碑再無人過問,倒下后埋在土中多年,前些年修建樓房,才又重見天日。
但文碩在西藏,感動于西藏軍民抗英保土的決心與勇氣,上奏抗辯不能讓藏軍從隆吐山撤離。
公元1888年2月,失去清廷支持的藏軍仍獨立與英軍開戰。其間,支持西藏兵民抗英的文碩以「不顧大局」的罪名,被朝廷下旨革職。換上服從旨意的升泰接任駐藏大臣,堅決貫徹清廷「嚴束藏兵,不準妄動」的旨意,在此情形下,https://read.99csw.com以原始武裝的藏軍于當年8月,屢敗屢戰,在付出了一千多軍民的犧牲后,終敗於隆吐山之役。
因此知道,丁寶楨任內勘定各土司邊界,以防紛爭不是虛文。
丁寶楨任上,還在四川設立機器局,製造新式槍炮,並以西洋方法編組與訓練新軍。英國人從緬甸進入雲南,從哲孟雄威脅西藏時,他便調派新練成的軍隊三千人進駐里塘、巴塘。在這個位置上,南下可以攻防雲南,西進可以馳援西藏。丁寶楨自信這樣的軍隊,只要朝廷一聲令下,「足成一戰,不致甘心讓人」。
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來問問在藏區行政、維穩、建設的各級幹部官員。今天,很多漢藏官員都是學士、碩士、博士,但有多少人能讀懂這道考題?又有多少能得出正確答案?
多年來,我頻繁出入當年的各土司地面,曾尋訪過何處有無當年標出各土司邊界的石碑或碑文,都不可得。不想,今年去新龍訪瞻對舊事時路過甘孜縣,即當年的霍爾五土司地面,縣裡領導請我吃四川火鍋,並請了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和文化局長作陪,飯間自然聊起土司時代舊事。文化九_九_藏_書局長說,前些年他們局新修宿舍,于院中挖出石碑一通,請成都大學的博士看過,說是土司間的界碑。我大為興奮,馬上提出要看此碑。
後人感嘆,這樣的能臣天不假年,「後任庸碌之輩,無一能逮其志者。非獨西藏之不幸,亦中國之大不幸也」。
從此,西藏方面懾于英國人聲威的同時,對清廷駐藏官員日益怨恨又輕視,對中央政府日漸離心,噶廈政府的僧俗官員也就越來越難以節制了。
條約簽訂了,但還賴藏方執行,但他們總是以種種方式抗不遵行。你隨便割他的地,他怎麼遵行?他不想通商,你一定要前去強開商埠,他怎麼會遵行?整個中世紀,藏傳佛教各派不同時期執政西藏政教大權,靠的就是地理與人文上的重門深鎖,現在有人想用強力撞開這個大門,掌權者當然會感到危機來臨,怎麼會遵從?前面所引榮赫鵬的話,就是針對此時的情勢而言。
新上任的四川總督丁寶楨便是其中一位。
說回當時,光緒年間這種對西藏和整個藏區問題的重視,實在是來得晚了一點。
石碑上文字申明,此次「劃清界址,分立界碑」,「如有彼此越界滋事,即九*九*藏*書惟所轄之番官、土司是問,以息紛爭」。
文碩和前任一味壓制藏方向外敵妥協不同,他一到任,就積極支持噶廈政府備戰。京城裡因此下旨斥責他「不識大局」,命令他「現在總以撤卡為第一要義」。從實際情形上講,清中央政府的說法也不無道理,藏人想以一己之力抗禦英國人,勇氣可嘉,但真正打起來,「強弱殊勢」,唯一的結局就是失敗。那時再喪土失地,「將來難於轉圜」。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過啊!
光緒十八年,策試題又是關於藏區或西藏,這回是關於藏區行政沿革及地理。
或可反駁,說這不過是死的知識,但死的知識都不能知曉,更何況藏區那多樣的文化,多變的現實?無識而言治,難免虛因故事,欺下罔上。
結果是簽訂《中英會議印藏條約》和《中英續訂藏印條約》,無非是割地通商。
「西藏屏蔽川滇,為古吐蕃地,何時始通朝貢?地分四部,由中國入藏有三路,幅員廣狹奚若?試詳言之。元置吐蕃宣慰司及碉門等處宣撫司,復置烏斯藏郡縣,以八思巴領之,其沿革若何?唐時吐蕃建牙何地?阿耨達當今何山?其相近大山有幾?雅魯藏布江為藏中read.99csw.com巨川,而瀾滄江、潞江之屬亦發源藏境,能究竟其原委歟?」
這個策試題今天也可以用來考考那些熱衷於開發茶馬古道為旅遊資源的官員和商人,不要求他們作出正確答案,能讀懂這題目就阿彌陀佛了。
清廷在這重重危機前,也較前更重視西藏或藏區問題。光緒年間甚至在科舉考試中,把西藏問題列入了策試內容。
可惜天不假年,疾病纏身的丁寶楨力漸不支。史載,病逝之前,他還寫成《叩謝天恩遺折》,其中念念不忘的還是西南邊疆,「英人俄人又均有入藏之議,將來必肇兵端」。他認為,不久的將來,和英人在西藏必有一戰,因為「外洋和約,萬不足恃」。最後,他還懇請清政府千萬不要裁撤四川等地編練的新式軍隊,製造新式槍炮、壯大武備的機器局也要繼續開辦。
丁寶楨就任四川總督后,充分注意到無論是噶廈政府直轄的西藏,還是川屬土司地面,無論地理還是文化,都是一個聯繫緊密的整體。西藏面臨危機,四川也不得安定,所以到任不久便上奏說,「川省與藏衛唇齒相依,不能稍分畛域」。因此,西藏和川藏問題,「實與海防相為表裡」,「頗有更重於海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