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我們心裏都有病 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第一章 我們心裏都有病

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不拒絕也不意味著就避免和減少了傷害,當你因不忍拒絕又或者因能力不足而不得不為難自己也耽誤他人的時候,只是在無盡的拖延中傷害彼此,面對他人的求助,拖延才是最殘忍的拒絕。
2.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絕對理性地分析一切問題,實則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而將自己的感情、情緒封閉起來;
拒絕常常和否定相連,拒絕別人總感覺是在否定對方的價值。正是你會把這個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你也同樣害怕拒絕他人。你希望自己是無害的,是利他主義的,你不想傷害別人的自尊,所以你不拒絕。
這樣的對外形象,還常常會成為被人利用的原因。原本他們只是把善良當做一種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卻未曾想到,過分善良也害了自己。
抱持著這樣的生活邏輯,他們漸漸形成了「討好型」的人際交往策略。
任何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愛,都請先以不破壞自己的生活為前提,適度的犧牲和忍讓是一種美德,但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值得讓你真正放棄你自己的生活,讓你不留一點愛給自己。
你和我身邊不乏古道熱腸的人,或者你也這樣,對別人很好,只是對自己太差。整個人就像是在為別人而活,無私到讓人總是止不住讚歎他們高貴的品格。
取悅症患者的內心焦灼,常常就是因為他們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好像所有人都緊緊地簇擁在他心間,而實際上這樣密不透風的距離,只會讓你感到更加窘迫急促、呼吸困難。
他們不是天生媚骨,也並不虛偽,他們只是感到無能為力,對我說出拒絕無能為力,對放棄自己習慣性的迎合而無能為力。
其次,https://read.99csw•com請先確認自己「有餘」。
根據薩提亞理論,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會有四種應對策略:
我問她你快樂嗎?她說太累了,那點快樂早就消耗殆盡了,現在就盼著能甩去這一身麻煩,輕鬆地過自己的日子。她自己還想著能騰出時間做點小生意,但因為時間和精力都被耗費在幫忙上,根本無暇盤算接下來的人生。
如果你不能停止這種不斷付出以取悅他人的模式,你也將一直跪在別人的心裏,難以挺直腰板,最終的結果是犧牲自己的人生,換取的只是他人習以為常地接受這份好。
每個人都是帶刺的,不能夠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只會讓你在感到溫暖的同時也會被刺傷。受惠於人同樣如此,當你需要跨越遙遠的心理距離奔到他人面前為他人解決麻煩,是一種心理資源的巨大消耗。
所以,講拒絕也請及時開口,講明原因和真誠的歉意,也是一種尊重和解決方式。
生活中他是熱心腸,誰有什麼事都喜歡求助於他,不是因為他能力過人,只是因為他不會拒絕,哪怕委屈犧牲自己也要努著勁兒為別人兩肋插刀。
一旦偶然的一次你沒能滿足對方的需求,這種失落和價值喪失感便會如影相隨,讓你痛苦、焦慮,產生深刻的自我懷疑,「我沒能幫上忙,我真沒用」。
判斷一個人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說「不」,同時能否接受別人的拒絕。能夠說「不」和能夠接受被拒絕,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氣的。不會拒絕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被拒敏感」。
幾年不見,發現她蒼老了許多,完全沒九-九-藏-書有什麼只屬於自己的休閑娛樂,只要有點空閑時間,都忙碌在幫助別人的路上。
在不同的人際交往情境中,我們可能需要採取不同的人際交往策略,健康的人際關係也同樣需要因地制宜的方式。但討好型的人,他們卻始終如一地以跪地仰望的姿態與人接觸。因為當取悅症變本加厲,他們不僅會積極回應別人的需求,同時還會主動去迎合。
但另一群人,看起來也同樣一身俠肝義膽,也的確在為別人的福祉而不停奮鬥,但是他們卻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他們不快樂。為了成全他人,常常委屈了自己,屢次想要拒絕別人的求助,卻終究還是吐不出一個「不」字。
說起來,他的這個朋友也並不怎麼相熟,不過是偶然聚會上認識的一面之緣,但對方開口,他又不忍拒絕,只能硬著頭皮上。我的這位朋友確實是一位好好先生,平時朝九晚九工作忙,周末沒為自己著想,反倒還要奔波勞累去幫忙。
1.討好型: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感受,以他人喜好為標準,通過迎合他人保護自己不受傷;
我認為對待我們非常重要的他人而言,最真摯的給予就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而這個「有」,是以自己「有餘」為前提條件的。完全不考慮自己的需求,是對自己無愛,還怎麼愛別人?
把自己掏空去助人,在真實生活里並不是那麼偉大,我們不是註定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赴湯蹈火。
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的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著很多「不許你」如何的規則和約束。在「不許你」這樣的言語暴力下,人的行為為在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著,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九九藏書…」、「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之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里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
即便你幫了,不但會讓你勞累、收不到應有的感激和回饋,同時也犧牲了自己重要的需求。有效的分辨方式是基於你的人際關係親疏遠近,也就是說依據他人對你而言的重要程度。有很多人可以稱之為朋友,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同樣交情的朋友,他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也會各不一樣。
我們這一生,很多人都是出現了又消失了。朋友有離有合,愛人此起彼伏。很多感情目的不純,去向不明,對待不善。我們手裡能夠握著的感情,歸根到底只有幾個。而除此之外,儘力而為就好。
你和我身邊可能不乏這樣古道熱腸的人,或者你也這樣,對別人很好,只是對自己太差。整個人就像是在為別人而活,無私到讓人總是止不住讚歎他們高貴的品格。
只要是別人開口,無論是力所能及還是吃力才能完成的事,都一口答應。他們可能自己過得捉襟見肘,但慷慨解囊借錢給朋友;工作上已經忙得團團轉,還會擠出時間幫別人應付麻煩;親密關係中,他們不捨得給自己買一身衣服,但給伴侶置辦行頭卻捨得一擲千金。
他讓我想起我的一個遠房親戚,當年因為男朋友不想留在廣州便辭去了很有前途的外企工作,跟男友回到縣城找了一份公務員的工作后結婚生子。她的生活除了家庭、工作,還有一大堆「公益」事業要處理。
但是在滿足別人需求的時候,你掩藏著read.99csw•com自己的慾望,還捨棄了太多自我。
當你分辨這件事確實幫不到、做不了,當你判斷這個人不值得、不至於,請用不帶有敵意的堅決告訴他們,抱歉,你幫不上忙。
取悅症患者可能會感到被辜負、被欺騙,但卻始終不願意從這種模式中自尋解脫,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別人不滿意是因為自己付出的還不夠多,別人不開心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好,所以別人的剝削只會轉化為他們更努力地討好。
這樣的人,心理學家給他們起了一個別緻的名字,「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取悅症」。這種對他人太友善的無私性格或是一種病態,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徵。他們友善無私的背後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
所以,下次再給予善良和愛心之前,請先問問自己,這個人、這件事是不是重要到需要你先把自己丟在一旁。
一個朋友開了工作室,網站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另外一朋友懂些技術,就過去幫忙看看。他家住石景山,最近每個周末往返於40公裡外朋友的工作室,並沒有怎麼休息。
沒錯,每個人都會通過別人對我們的反饋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感,但別忽視這樣的價值感只是我們認同自己的一部分來源。正確的自我認同首先應基於良性的自我反饋,而完全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自信就像搭建在沙塵之上的高樓,風吹沙動,並不牢靠。
除了獲得價值感,「看管人性格紊亂」症候群還追求情感上的滿足,為了獲得愛和溫暖,他們自認為需要投其所好,討好別人。他們的內心暗示是:「要讓別人喜歡我,這樣我才能生存下去。」
想想飛機起飛read.99csw.com前播放的安全須知,遇到緊急情況時,無論如何都請先為自己戴上氧氣罩再來幫助他人,否則,害人害己。
首先,你要學會分辨哪些忙該幫,而哪些確實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
假設你還想過好自己的人生,不僅為別人的福祉而忙。
因為覺得一個人好說話,所以旁人會習慣性地索取,必要的、不必要的事情都來求助;因為覺得一個人總是為他人著想,所以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以為然地忽略這個人的感受。
這漸漸便形成了他們的人格面具,在不斷的自我暗示和他人反饋中,強化著自己「善良、樂於助人、無私」的對外形象。
被需要是一件多麼體面又風光的事,這說明你不是一個無用之人,說明你在他人眼裡有著熠熠生輝的價值。像一匹良駒終於在人群中被伯樂慧眼識珠,那種興奮和激動真是難以掩飾。
因為她學習一直都好,又愛幫忙,所以親戚朋友領導同事的孩子需要課外輔導都去找她,也是因為自己略懂投資理財,所以也經常被毫不客氣地當做他們的家庭理財顧問。
最後,學會自我設限和拒絕。
3.指責型: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對方,保護自己不受傷;
這樣傾其所有取悅的人,並非為獲得某種利益而刻意討好,他們只是對拒絕和敵意有著天然的畏懼和焦慮。可能他們從小就在學習如何儘力避免拒絕他人引起敵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其實是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我承認,的確有樂善好施者,他們尋找人生意義的方式就在於幫助他人,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體驗到十足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拋開深層次的東西不談,至少他們是快樂的。
4.表裡合一型:心理與行為統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