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輯 談哲學 尼采偉大在哪裡

第四輯 談哲學

尼采偉大在哪裡

這個話說起來就長了,是一個專門的問題,我這裏就最簡單地說一下。那麼尼采他就探討為什麼會產生虛無主義,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歐洲那個傳統,歐洲傳統的形而上學、歐洲哲學的傳統造成的。他為什麼這樣說呢?你看基督教也好,柏拉圖也好,都把生命的意義、生命一旦終結后的意義都放到另外一個世界上,一個更高的世界,天國或者理念世界里去。那麼,尼采說,從柏拉圖開始,就把世界分為兩個世界了。一個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在柏拉圖看來,這是一個虛假的世界。還有一個更高的世界,是一個真正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是現象,更高的世界、天國是本質。尼采認為這樣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模式把我們的世界宣布成是一個虛假的世界,一個現象的世界,把背後的世界宣布成是一個本質的世界。
經過這樣的分析,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尼採的最重要的貢獻,最精彩的東西,就是對傳統的形而上學,從柏拉圖開始的傳統的形而上學,就是把世界分成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這樣一種思路,做了非常詳細的解剖和批判,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他得出了一些觀點,我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探討一下。我認為,尼採在批判傳統形而上學這個過程中,他最精彩的東西,對現代哲學、對現在西方哲學中最有影響的各個主流學派最有啟示意義的是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認為在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形成過程中語言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說,我們是用語言來思考的,思考過程離不開語言,語言起了很大作用,他認為形而上學的根子就種在語言裏面了,種在譬如說主語和謂語的結構中,任何謂語都要有一個主語,任何現象都要有一個本質,主謂結構已經造成了這樣兩分的思路了。這是一點。現代西方哲學最熱門的東西就是語言哲學,就是研究語言,也就是認為語言是造成傳統形而上學思路的根源,形而上學的危機就得從語言問題著手來解決。各派有什麼看法,這裏我就不多說了。語言在現代哲學里佔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在尼采那就得到了啟示,尼采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這樣一種看法。
答:我認為馬克思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思想家,但是我們中國以前的教科書裡邊和一般宣傳中對馬克思的理解是離馬克思很遠的。馬克思很多的著作,實際上我們沒有好好去讀,往往把他的一些觀點教條化了。馬克思傳到我們這裏,經過了好幾道中間步驟,比如說,經過了恩格斯,我覺得恩格斯比馬克思要差得多,然後又經過了列寧,經過了斯大林,經過了毛澤東,經過了層層解釋。實際上,除了真正研究馬克思的個別學者之外,很多人接受的馬克思是經過了各種解釋的。我覺得這個可能和他的原貌距離很遠。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馬克思原來是我們不準討論的一個問題,我們只能接受對他固定的一種解釋,不能去討論。實際上,馬克思的很多思想在我們以前的那個意識形態里不讓我們去討論研究的,比如關於人道主義,關於人性,以前只要討論就被壓下去。

現場互動

所以這個對於歐洲人來說是個極為重大的事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用尼採的話來說,這就是虛無主義到來了。我們的生活沒有一個目標了,道德沒有一個基礎了,這就是虛無主義。但是在尼采看來,當時他們的那個時代,虛無主義還只是剛剛來臨,剛剛露了個頭。用他的話來說,是站在門前,但是已經在用千百種徵兆說話了,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徵兆表明虛無主義到來了。
問:周老師,您能談一下您對藝術的理解嗎?
問:您覺得作為一個哲學工作者能夠從您這樣一個哲學角度得到什麼東西?教師的課堂上的哲學與大眾所需要的哲學存在著什麼關係?您有什麼看法?
答:你的問題很專業。我對中國哲學並沒有很深的認識,當然看過一些書了,我只能談我一些粗淺的感覺。這裏面有個問題就是我們是怎樣理解哲學的,到底哲學是什麼?這就是要確定一個標準了。如果沒有這個標準,就不好說。當然我這樣的標準可能就會有偏見了,我的標準從西方哲學來的,我覺得哲學應該是對終極的一個思考。按照我的理解,哲學應該是對世界和人生的一個總體把握,總體的解釋。當然,具體的問題可以不一樣。像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現代哲學已經不討論了。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果哲學只討論枝節問題,那就不叫哲學了,哲學要去討論根本問題。根本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它從整體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還有我們的人生,要從整體上把握我們的人生,解釋我們的人生,哲學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一種總體的解釋。那麼這種東西也就是形而上學本來的一個含義,物理學之後的東西,物質世界後面的東西,也就是更加精神的東西。
上帝死了對西方人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事件。用read.99csw.com尼採的話來說,就好像地球失去了太陽。本來人們的生活是圍繞上帝的存在而旋轉的,因為有上帝存在,所以生活才有了意義;因為有上帝存在,所有人的生命也就有了一個最終的保證。可是沒有了上帝,這一切都沒有了,生命也就沒有保證了。用尼採的話說,因為上帝死了,我們不得不面對叔本華所提出的問題:生命究竟有一個意義嗎?
一方面是內在的貧困,外表的華麗,另一方面,是和包裝文化相對應的快餐文化。用尼採的話來說,商業成了文化的靈魂,記者取代了天才,報紙支配社會,人們都活在當下,不再關心永恆。就是完全活在現在,明天的事情,後來的事情可能還會想一想,但是再遠的事情根本不去想。至於你這輩子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你活著是了為什麼,這個問題更少去想了,更不去想了。尼采就諷刺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上流社會的人老是去劇場看戲,覺得這是一種很體面的生活。尼采說劇場是為大眾準備的,在劇場里人不再是個人,是純粹大眾,純粹畜群。他的意思是說你在劇場看戲實際上是受舞台支配的,受時尚支配的,一個人真正去讀書、思考,這是你可以自己做主的。但是劇場不一樣,一進劇場以後,共同的趣味就支配了你,所以他說劇場是趣味上的公共廁所。他認為,劇場迷信表明了人們的精神空虛和沒有個性。那麼我想,尼采如果今天活著,看著每天晚上那個家家戶戶,每個人都坐到電視機前,我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
到了尼采,提出的是什麼呢?尼采說,其實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康德還說有個東西在那裡,是你沒法認識的,你只能認識現象,背後還有一個本質,還有一個自在之物。但尼采說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認識就是透視,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你總得有個角度,你不可能說沒有角度就去認識,這是不可能的。無法想象一種沒有角度的認識,而只要有一個角度,那麼你得到的東西就是現象。那麼世界到底是什麼呢?用尼採的話來說,就是你從所有可能的點上去透視,去看這個世界,然後你從所有點上看到的這個世界,把它們加起來、綜合起來,得到的總和是一個關係世界,世界就是這個關係世界,不過這個關係世界仍然是現象世界,不是本體世界。我想尼采是這個觀點,實際上,世界背後沒有一個本質,世界沒有一個本來面貌,世界只能作為現象來存在,永遠不可能作為本質來存在。這樣一個觀點,已經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共識,我想沒有一個哲學家對這個觀點是反對的。不像我們這裏,我們這裏還在談論世界到底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個問題早就過時了。好,我就講到這裏,下面我們討論一下。(掌聲)
答:我簡單地說幾句。第一個問題,尼采對我的影響,我想尼采對我是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說過,我也影響了尼采。這是開玩笑的。我對尼採的很多解釋實際上是我自己的解釋。我在第一本寫尼採的書《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的時候,實際上裡邊有很多話是我自己想說的話,我借尼採的口說出來,我在陳述他的觀點的時候,趁機把自己的牢騷都發出來了。尼采對我的影響到底在哪些方面呢?我想可能是潛移默化的,未必表現在比如我寫詩、關注崔健的音樂上,這裏沒有直接聯繫。沒有讀尼採的書時,我就開始寫詩了,寫詩主要因為當時談戀愛,談戀愛的時候不寫詩是很可惜的。
當時已經有很多徵兆,根據他所舉的例子,主要的徵兆有那麼幾點。第一點,沒有信仰,人們普遍都沒有信仰。尼采認為,沒有信仰並不僅僅表現在人們不信教,不信基督教,不進教堂,實際上很多進教堂的人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尤其表現在人們對信仰無所謂了,有沒有信仰無所謂。他說,在這個時代,真正的虛偽也是極其罕見的,虛偽屬於有強大信仰的時代,被迫接受新信仰的時候不放棄舊的;而現在人們輕鬆地放棄和接受,而且依然是誠實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真正有信仰的時代,一個人譬如說外界強迫你信仰一個東西,但是你內心是有自己的信仰的,當一定要你信仰某種東西、某種主義或某種宗教,你不信的話,可能就會有禍,就會把你抓起來,甚至判死刑,用火把你燒死,基督教時代有很多這種情況。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呢?在內心有信仰的時代,人們就表面上接受這種信仰,而內心的信仰他是不放棄的。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人們可以輕鬆地接受,輕鬆地放棄,信什麼都無所謂,而且好像他們都是誠實的,因為他們本來是沒有什麼信仰的,所以他良心沒有什麼不安。
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尼採的思想。
答:我覺得課堂上的哲學,或者說研究所里的哲學,和一般所有人都需要的哲學可能方式上有點不一樣。我非常討厭、不喜歡的就是以前那種把哲學從課堂上解放出來的那種方式,工農兵read.99csw.com大學哲學,用了一些教條,大家都來背,然後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往上套,什麼抓住主要矛盾呀,都往上套,那種東西實際上我覺得不是哲學。那麼哲學和老百姓有關係沒有,我覺得哲學是和任何一個人都有關係的。但是我是這樣看的,就是真正研究哲學的人應該是很少的。哲學系的學生找不到工作,我覺得這是正常的,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哲學家。這樣抽象的學問,作為一個學者來說,就是研究那些哲學史上的資料,研究哲學理論上的一些專門問題,做很細的研究,做這種專門研究的人應該很少,實際上就等於你研究理論數學的人應該少,研究理論物理學的人也應該少一樣,研究這些最基本理論的人應該是很少的。需要交給大眾的不是這樣的哲學,實際上我認為這樣的哲學已經是第二級哲學了。第一級的哲學,原原本本的哲學,應該是什麼東西呢?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對於人生的一種思考、一種關注,就是我剛才說的尼采小時候經歷的那些困惑:到底為什麼活?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我這輩子應該怎樣活?這些問題是原本的哲學問題,是涉及每一個人的哲學問題。你可以不去思考,你不思考不等於你沒有這種問題,只能說你對這些問題解決得很馬虎。那麼像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從事哲學研究的人有責任更多地自己也思考,而且把哲學史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介紹給大眾。我覺得他們有這樣的責任,這方面的書籍應該多出版一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中國哲學有兩個弱點,一個就是它缺少形而上學。起碼在儒家哲學、在孔子那裡是沒有形而上學的。孔子也說得很清楚,他不談這些問題。儒家哲學大概從子思的《中庸》開始已經開始有一定的形而上學了。到了宋明理學,形而上學的色彩就更濃一些,但總的來說,形而上學是比較弱的。那麼這是一個弱點。第二個弱點是知識論,對於西方哲學來說,知識論是很重要的一塊。形而上學這樣的問題,探討世界的本質到底是怎樣的,對於這樣的問題,牽涉到認識問題。所以人們回過來對認識問題進行探討,認識過程是怎麼回事,認識的根據是什麼,認識的限度如何,到底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探討知識本身的問題。那麼這一點,在西方哲學,從培根以後已經是主題了,到了康德以後更是主題了。那麼知識論這個問題,就是對認識的根據這一問題,像這一塊,在中國哲學裏面也是缺少的,可以說中國哲學基本上沒有知識論。在宋明理學的時候稍微多一點,但它所討論的知識基本上是道德知識,所謂德性之知。所以,我認為中國哲學,主要指儒家哲學,基本上是倫理學,形而上學、知識論這兩塊都很弱。
答:實際上,人是最難了解自己的,所以我真是說不出來,我的特點就是特別沒有特點。人們都說我比較隨和,但是我的隨和中還是有一點固執的東西,我不會隨便改變自己。我這個人不太喜歡社交,我覺得很浪費時間。不過我也很喜歡和一些特別合得來的朋友,例如一些藝術界的朋友在一起,很愉快。我喜歡和藝術家打交道,不喜歡和哲學家打交道,不喜歡和學者打交道,總的來說是這樣,可能這裏面也能看出來我的性格吧。
那麼根據我的研究和閱讀,我覺得他作為一個思想家,到底在想什麼問題呢,想解決什麼問題呢。從小的來說,他在想他自己對生命的困惑,對於這個問題,他從小就發出了疑問。很小的時候,他父親死亡,他就接觸了死亡這個現象,於是他對人生發生了懷疑,到底人生有什麼意義,他想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結果都是一場空,都是死,都是虛無了,什麼都沒有了,那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這種疑問他從小就產生了。這是一個問題,就是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
現在,從世界範圍來說,馬克思對西方的學術界、思想界影響還是很大的,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有一種說法認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應該是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應該更是屬於二十世紀了,是二十世紀初的。但是從純哲學問題來說,馬克思是偏於社會哲學。馬克思的路子,你會覺得,應該說是從黑格爾來的,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前一段哈貝馬斯,哈貝馬斯應該說是現在德國最重要的一個哲學家了,他到中國來,當時小範圍座談的時候,我給他提了一個問題,我對他提出,你好像很少考慮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我說這些問題難道就不重要了嗎?像尼采討論的問題就不重要了嗎?他就說,現代西方哲學實際上有三個思路,像尼采,海德格爾他們這是一條路子,還有從亞里士多德到學院派,他認為他這條路子就可以說從黑格爾,馬克思到他。這麼一條,更關注社會的哲學,當然在這條路上,馬克思應該說是最偉大的。
答:科學是研究經驗範圍的問題,經驗範圍就是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到的材料,對這些經驗進行分析、整理,這是科read.99csw.com學所做的事情。簡單地說,科學就是用邏輯思維來整理你的經驗。那麼哲學在這一點上和科學是相反的,哲學思考的是超越經驗的問題,所有經驗範圍內的問題都應該由科學去解決,哲學沒有必要插嘴。但是,超過經驗範圍的東西,就是哲學要去思考的問題,所以實際上像世界的本質、人生的意義問題都是絕對不能憑經驗來解決的,它是超越經驗範圍的問題,所以就成了哲學問題。現在哲學發現世界是沒有本質的。提本質是錯的,儘管如此,我相信,哲學依然要去探討這些超驗的問題。實際上,人對這些問題的關心是無法壓制的,人們永遠會對無限的世界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去做思考,在不同的時代,形式可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哲學是不可能滅亡的。人總是不會滿足於經驗範圍的,這些超越的問題總是在折磨著人們,也可以說在吸引著人們,這些問題誰來討論,就是宗教和哲學。宗教更多地是給你現成的答案,哲學是去思考這些問題,永遠找不到答案永遠在思考。你還提到心理學,我覺得心理學應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屬於經驗的,是科學,另一部分是人文性質的,是哲學,比如馬斯洛的心理學。
還有一個徵兆表現就是文化。用尼採的話來說,就是現在的文化是一個大平庸的時代,非常的平庸。一方面,現在的文化是內在的貧困,沒有創造力。尼采說,現代人永遠處在飢餓中,急於去填補,急於去佔有,帶著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徒勞地模仿一切偉大創造的時代,收集以前文化的無數碎片來裝飾自己。所以他說,現代文化是一件披在又凍又餓的裸體上的一件彩色的衣服。我覺得用一個我們現在常說的詞來說,現代文化就是一個包裝的文化,外面比較漂亮,拆開來一看,裡邊是空虛的,沒有內容。你們可以到王府井書店的各個樓層去看看,我覺得大部分書都是這樣的。現在的書,包裝是越來越漂亮了,可是裏面的內容卻是越來越貧乏,雷同,抄來抄去,大部分沒有內容,垃圾多得很。
還有一點就是,尼採在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透視主義,認為所有的認識都是一種透視,一種解釋。什麼意思呢,因為兩千年來西方哲學在幹什麼呢,就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清楚世界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它的思路就是這樣的:我們活在世界上,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還要不斷變化下去,那麼,如果它背後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世界不是太虛了嗎?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呀?背後肯定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有一個穩固的東西,是那個東西在變。他們就想找到那個東西,這樣來認識世界的本質,西方形而上學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樣一條思路,實際上到了康德的時候,已經受到了很有力的批判,可以說致命的批判。康德說,不管怎麼去認識這個世界,你所認識的永遠是現象,總是用你的思維模式去把它整理過來,至於背後的東西,你是永遠不可能知道的,用他的話說,那是自在之物。因為你只要去認識,馬上你就用你的思維模式去整理了,一整理就是現象了,那個東西又逃走了,所以你是永遠不可能認識那個東西的。這是康德的觀點。康德提出形而上學是不可能成為科學的,康德這個思想對哲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是整個西方哲學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哲學的問題變了,以後不去研究背後的東西是什麼了,因為大家都承認康德說得有道理,是沒有辦法去認識的。
問:您怎樣看待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按照您後來的討論,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問題。比如說中國適應第一個層面,而西方適應第二個層面。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哲學和西方的哲學它們在未來的發展上是否有交叉或者取代的趨勢?
問:請問您對馬克思的看法?
問:周老師,尼采說他希望做一個詩人,做一個音樂家,他自己在上學時就寫詩。我看到您最近的一些著作,一些散文集,尼采對你的影響在哪些方面?海德格爾與東方哲學有什麼關係?對知識的追求與物質生活的關係應該怎樣處理,如何解決追求上的困惑?
但是一個哲學家如果僅僅是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那他也許有一種哲學素質,但他可能對一個時代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而尼采是對時代產生極大影響的一個哲學家,那是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就是尼采他思考的問題和那個時代的問題恰恰是統一的,一致的。他自己感覺他對生命的意義發生了疑問,然後他看同時代的那些人,他覺得他們的生活也沒有意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虛無主義。當時他就有一個提法,說歐洲有一個不速之客正在到來,他已站到門前,這個客人的名字叫做虛無主義。
什麼是虛無主義呢?按照尼採的解釋,就是說最高價值失去了價值。原來以為是最高的價值,最後卻發現一點價值都沒有,生活失去了目標、九_九_藏_書意義,這就是虛無主義。尼采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上帝死了!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上帝死了」是尼採用來概括虛無主義的一個基本命題。什麼意思呢?我們中國人可能不了解,沒有這個感覺。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宗教,或者說沒有本土的宗教。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至於什麼儒教、道教,它們不是教,不成其為宗教。就是說沒有超越的信仰,像基督教信仰一個上帝那樣信仰一個比我們生活著的世界更高的世界,更高的一個境界,沒有對那樣一個世界的崇拜。你可以想想,我們中國是沒有這樣的一個宗教的。
尼採的思想,當然現在外邊流傳的很多,有各種各樣的概括,比如說他的哲學是超人哲學,或者說是權力意志哲學,有不同的概括。我覺得,任何一種概括可能都是片面的,都可能會對尼采造成一個誤會。所以我主張對尼採的學說,應該做一個全面的理解,就是到底他在想什麼問題,他想解決什麼問題,他又是怎麼解決的,藉此才能了解他的思想核心在什麼地方。
這樣一種劃分是怎麼弄成的呢?尼采說,一個它是用邏輯的手法來建立另外一個世界,一個更本質的世界,另外一點,那個世界本身它是一個道德的世界,道德本體論。用通俗的話來說,尼采認為,這樣一種劃分,第一,它是虛構出來的,第二,虛構這個本質世界是為了否定我們現實的世界。實際上我們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生活雖然是暫時的,但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如果虛構一個本質的世界、一個天國的話,我們這個現象世界、我們的真實生命就會被看作是虛無的,這樣就否定了我們現在的生命。他認為虛無主義的根子已經種在這裏邊了,實質上已經是虛無主義了,那個思路實際上是把我們現實世界的生命已經給否定了。
在中國的哲學裡邊,我比較欣賞老莊哲學。我覺得老子、莊子的哲學,他們那種形而上學的深度要好得多。當然不光是這一點了,我還喜歡他們的文字功夫,老子的極端簡潔,莊子的洋洋洒洒。不過,我覺得老莊哲學還是有一些滑頭之處,例如死亡問題它是滑過去的,它是從旁邊繞,不談這個無解的問題。
所以,尼採的偉大在於什麼呢?一個哲學家,怎樣才算偉大呢?第一,他的靈魂是有問題的。如果他的靈魂沒有問題,沒有讓他感到痛苦、迷惘的東西,我覺得他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哲學家。偉大的哲學家,首先他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去思考,然後才走向真理。如果說認為自己沒有問題,都是別人有問題,你去解決別人的問題,你是一個法官,你是一個醫生,你這樣的態度去研究問題的話,這樣的人絕對成不了一個好的哲學家。
答:這個問題特別大,我覺得和哲學相比,藝術是一種生命本身的迸發,更直接。我有很多藝術界的朋友,他們活得真是自由快樂。我是一個學者,我這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就是讀書,寫作,和文字打交道,我覺得這個局限性非常大。如果我能再活一次的話,我就不這樣活了,我想做藝術家。一個人老和文字打交道,實際上對性格有一個副作用。所以我覺得我這個人很放不開,生命是受到約束的。藝術家就不一樣,他直接就是形象、色彩、聲音、動作、表情,這些最直接的東西,完全是生命本來的一種表現,他是用這種方式來生活、來工作的。所以藝術家一般都很放得開,我覺得他們活得很開心,我也希望活得開心一點。
很多人當時還維持著所謂的信仰,基督教信仰,照樣進教堂,做禮拜。所以尼采說,它雖然還沒有完全到來,但是就要到來了,他預言,虛無主義時代將延續二百年,我們現在還處在他預言的那個期限內,他如果是以十九世紀後期來預定的,那麼就要到二十一世紀後期才滿二百年。
問:哲學、科學和心理學是什麼關係?如果科學越來越發達,我們對於這個世界越來越認識,是不是說哲學到後來,也就是說那種沒有科學實踐、單是憑想象來認識的哲學會消亡?
可是到了十九世紀,到了尼採的那個時代,實際上大部分人對於基督教的信仰已經崩潰了。當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於世界有了一個科學的解釋,經過這樣解釋就沒有上帝的位置了,對上帝、天國、靈魂的存在已經絕望了,這些東西已經不存在了。尼采把這種情況就概括為:上帝死了!
這是一種,對信仰他是無所謂的。還有一個表現,就是在生活方式上,匆匆忙忙。我都不知道尼采要活到今天,他會有什麼感覺。他那個時代人們已經夠悠閑的了,今天人們要比一百多年前匆忙得多。尼采說,現在人們匆忙地生活,手裡拿著表思考,掐著鐘點看我能想幾分鐘,不能多想,吃飯的時候還忙著看報紙。他說,我經常坐在鬧市口,看人們都是行色匆匆地從我旁邊走過,我當時就產生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他們到底去幹什麼,為什麼那麼匆忙?他說,現在這個時代九*九*藏*書,人們不再沉思,也害怕沉思,人們心裏很難安靜,如果安靜下來就感到很慚愧,我怎麼靜下來了?為此會起良心的責備。他說,現在的人,勤勞是第一美德,大家都勤勞地去掙錢,去花錢。這種生活方式尤其使人變得沒有信仰,根本沒有時間去關注自己的靈魂了,最後連這種需要也沒有了,天天就這麼過了,一輩子就這麼過了。現代人完全被他的職業、義務、娛樂、時尚佔領了,不再有內心生活,用尼採的話來說,現代人只是帶著一種遲鈍的、驚訝的表情把他的存在在世界上注了冊,這個諷刺是很辛辣的。
問:我想問一下,每一個有影響的人,他必然要有一種特質,比如說畫家、詩人、導演,甚至商人,只要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性格之中都有某種特質,那我想問一下,您認為您性格之中有哪些特質,是非常與眾不同的,我們非常想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周國平是怎樣一個人?(掌聲)
這是第一點,尼采他自己靈魂中有問題。第二點呢,他又能敏銳地感受到當時那個時代的問題。實際上,時代的問題和他的是一致的。他自己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尋求人生的意義找不到,然後他覺得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很沒有意義,他們表面上活得很熱鬧,但他們也沒有找到意義,實質上也是虛無主義。他看到了這一點。那麼,尼採的哲學,就是為了探討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虛無主義,怎樣來解決這個虛無主義的問題,他的哲學就是這樣來建立起來的。
第二點,實際上你談的是東方哲學對西方哲學補充的問題,包括海德格爾關注過東方哲學,讀過有人翻譯的老子。東方哲學,包括禪宗也好,老莊也好,到底在什麼程度上給西方哲學形成了一種補充?這個問題我不想講了,我認為可能是很難的。實際上,西方哲學家對他們所接觸到的那些東方哲學是有很多誤解的,基本上是六經注我,是在他們自己的思路上尋求一種東西,和真正的東方哲學距離很遠。
但是西方人、歐洲人,可以說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從柏拉圖開始,就有這樣一個傳統,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並不是最高層次上的生活,僅僅是最高生活的一個影子。按照柏拉圖的說法,就是有一個理念世界,我們可以說是這個理念世界的影子,我們的靈魂是從那個理念世界來的,最後還要回到理念世界去。這個理念世界按基督教的說法就是天國。那麼為什麼他們這樣想呢?他們實際上就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的問題。就是如果說生活的意義全部在我們活著的這個世界上,吃喝、工作、奮鬥,最後就死了,最後這些意義不是都落空了嗎?如果你就局限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這裏去找意義的話,那麼這個意義,最後就會隨著你的死,這個意義就沒有了。所以他們就要找一個更高的東西,就是不會隨著你的生命而消失的東西,他們要尋找這樣的東西。所以他們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信仰,相信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不會隨著你的肉體死亡而死亡的,因為它有一個更高的來源,從天國、從理念世界來的,肉體死亡以後靈魂還要回到那裡去。由於他們相信這個東西以後,他們就不怕死了。死不是完全的毀滅,不是完全的虛無,至少這個東西還在,還延續下去了。
另外一個,西方人的道德也是建立在上帝存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不像我們,我們的道德是為了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使社會更加穩定。西方人的道德是有一個絕對命令的,你必須那樣做,因為上帝要求你那樣做。怎樣看待良心?他們認為良心是上帝的指示。但是既然上帝死了,道德也就沒有基礎了,你幹什麼就都可以了,人活著就是那麼一回事了,吃吧,喝吧,嫖吧,賭吧,搶吧,殺吧,反正最後都是這麼一回事,沒有道德了,道德沒有一個基礎了。
第三點,你講的是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這兩方面的衝突怎麼處理。確實,在以前的時代,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是分開的,比如說貴族時代,古希臘羅馬,或者近代一些時代像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有一批人,他們是養尊處優的,很富裕,完全不用為日常生活操心,這批人裡邊有一些佼佼者,他們成了創造文化的最優秀的人,確實有這麼一種情況。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很貧困的人,尤其是越到資本主義社會,十九世紀以後,這種情況就越多了,一些創造了最偉大的精神財富的人,他們可能是極為貧困的人,甚至死於貧困,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覺得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實際上是說對一個個人來說,面臨著這麼一個現實的選擇,到底是要精神,還是要物質?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我的主張是,個人的物質生活,就是你的生存問題一定要解決,不解決的話是很狼狽的,很潦倒的,最後會影響到你的精神追求的,所以這方面你一定要解決。在這個前提下,你不要放棄精神追求。至於這個比例怎麼搭配,因人而異。(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