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精神胚胎 第四章 兒童成長的障礙

上篇 精神胚胎

第四章 兒童成長的障礙

高等動物出於本能會犧牲自己去適應幼仔的需要,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母象把小象帶進象群后,整個象群都會放慢腳步以便小象能夠跟上隊伍的步伐。當小象累了停下來休息時,象群也會停下來。
在這裏我想談談一個母親指責孩子任性的例子。有一次,一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女兒非常不聽話。小女孩剛學會走路幾天,一看到台階都會大叫,抱著她上下樓梯時她就會發脾氣。這位母親堅持認為這是巧合,因為一個小孩子在經過台階時就會大哭大鬧並不符合常理。但是,顯而易見,小女孩是希望自己爬樓梯。樓梯有很多台階和扶手可以攀扶,顯然比待在草坪上玩耍有趣得多。在草坪上,她的腳被草遮沒,身體無處支撐。然而很不幸,當她離開大人的懷抱或者小推車,草坪是她唯一可以自由活動的地方。
這些事例說明我們成人在照顧兒童時存在著思想認識的錯誤,我們竭力想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結果卻事與願違,並沒有給孩子帶去方便和快樂。成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自我保護本能的驅使,而且這種自私性很難克服。
成人可以很隨意地說:「孩子不能亂跑,不能亂碰東西,不能亂喊亂叫,他們應該躺著、吃飯或者睡覺。」這是在要求兒童離開家,與親人之外的陌生人待在一起。成人因為自己的惰性總是選擇最簡單的方式應付孩子,即讓他們睡覺。
在我們的學校里可以觀察到,當兒童自由活動時他們充滿了無比的熱情。在自由的環境中,他們不僅捕捉外界的可視形象,而且行動敏捷、準確。兒童是一個探索者,他從混沌之中而來,卻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向著那個真正的「自我」不斷邁進。
但是,如果不是愛,又有什麼東西能夠讓兒一大早會去尋找、喚醒自己的父母呢?
我曾遇到過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4歲的小女孩和祖母一起住在一棟別墅里,她很想打開噴泉的水龍頭看水池噴水。但正當伸手擰開水龍頭的時候,她把手縮了回來。祖母給她鼓勵,可是小女孩卻說:「不行,這樣保姆會不高興的。」祖母試圖說服她,告訴她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在祖母家裡,小女孩高興地笑了起來,顯得非常滿足。儘管她非常想看到噴泉,而且把手伸向了水龍頭,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雖然保姆沒有在場,但是她還是服從保姆的命令,祖母的勸說也無濟於事。
相反,只有兒童懂得什麼是愛,他們愛成人,希望待在他們的身邊,並且想時刻獲得成人的關注。他們會對成人說:「看看我吧!和我在一起吧!」
孩子總是在大清早去叫醒正在熟睡的父母,這讓很多成人傷透腦筋。因此他們給保姆的任務就是一定要阻止兒童這樣做,成為父母賴床的保護人。
哪一組是弱智兒童,哪一組是正常兒童呢?結果是第一組是弱智兒童,也就是那群對物品興趣盎然、行為積極主動的孩子。而這組兒童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他們更為聰明,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性格開朗、活潑好動是聰明的表現。與此相反,第二組是正常兒童,他們卻顯得異常的平靜,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如同人們觀念中的弱智兒童一般。
一個人通過何種方式去行動只是外在的表象,根本原因在於他通過意識控制自己器官和肢體的活動。在理性的指揮下,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點,不會被其他外在事物分散精力。

外在意志的干擾

活潑和快樂是成人心目中兒童的共性,是生活豐富多彩的表現。但是成人沒有看到這種表現背後所蘊藏的愛,沒有把愛看作一種伴隨兒童成長的精神力量和道德之美。
兒童在敏感期對外界事物那種無法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對環境的愛。這種愛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愛。在愛的感召之下,兒童去觀察、去觸摸、去理解,這就是但丁口中的「愛之悟」。
但是,誰在教育兒童呢?誰是愛的老師呢?難道是那些將孩子發脾氣認定為任性,並且為了私慾時刻提防兒童侵犯的成人嗎?這種人不可能成為愛的老師,因為他們根本不具備所稱的「愛之悟」的感覺。
成人潛意識中的這種自私性防禦本能通過一種偽裝表現出來,他們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東西,以免被兒童損毀。而且,成人打著「有責任正確教育兒童」的旗號掩飾自己的行為,他們的借口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應該讓他們多休息。」事情的真相卻是害怕兒童打破他們的安寧,所有的借口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
如果一個兒童發現桌布放置得不太整齊,他就會回憶桌布正常的樣子,然後按照自己的記憶把桌布重新鋪好。他的動作會很慢,但是卻充滿了激|情和動力。因為在這一時期,回憶是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內容,按照記憶將物品各就各位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的勝利。但是,很不幸,只有在成人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兒童才可能取得這樣的勝利。一旦被發現,成人就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去阻止兒童的努力。
但是,人們很難接受這樣的觀點,那就是運動在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器官運動被忽視,這個人的發展就會變得遲緩,就會永遠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甚至比喪失某個感覺器官的人還要嚴重。
當兒童好不容易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為自己能夠自由行動欣喜若狂的時候,他就會遇到一群強大的「巨人」阻擋。他們會阻止他的每一個行動。
有多少人正在無情地遏制這些愛,而他們卻不知道這種人世間獨一無二的愛一旦失去將再也無法追回。我們會不耐煩地說:「我沒有時間!不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而在心底,我們真實的想法卻是:「我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不要讓自己成了他的奴隸!」我們想要擺脫兒童的糾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保護自己的財產免受侵犯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在那些處於衝突之中的民族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然而,這種本能的根源卻深藏在人類心靈的潛意識之中。當成人為了捍衛自己的平靜生活和私有財產免受下一代人的侵犯時,這種本能就會釋放出來。但成人無法阻止這些入侵者的步伐,兒童會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與成人決死一戰。
無論是社會層次較低的母親,還是有教養的母親,甚至是專業的兒童教育者,他們在照顧兒童的過程中,採用了共同的方法去對付那些活潑可愛的生命,那就是讓他們睡覺。不僅是年齡幼小的嬰兒,即使是那些已經長大到2歲、3歲甚至4歲的兒童也會被強迫接受超過他們正常需求的睡眠。
兒童的直立行走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不斷的後天練習。父母們都懷著無限的喜悅迎接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這一步意義非常,它代表著對自然的征服,標志著兒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自此,他從一個無行為能力的人變成了一個有自主行為行為能力的人,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
節奏並不像傳統觀念那樣容易被打破,也不像新觀念那樣容易被接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節奏,這是一種內在的特徵,就如同一個人的體形一樣很難改變。一種節奏與另外一種與之相仿的節奏在一起,可以產生共振,保持和諧,但是當遭遇與其不同的節奏時,為了彼此適應對方,失調就不可避免。例如,一個正常人與一個癱瘓病人在一起走路,正常人就會覺得十分彆扭;如果看到癱患者緩慢地拿起杯子喝水,眼看水就要灑了出來,正常人就會無法忍受這種不協調的場面。為了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就會提供幫助,也就是說用自己的節奏代替對方的節奏。
一個人失去「肉體的自由」比聾啞人和盲人失去聽力和視力還要悲慘和痛苦。儘管聾啞人和盲人失去了某些感知周圍環境元素的工具,但他們在精神上卻擁有著適應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一種感官的極度敏銳性可以彌補另一種感官的缺少。人如果不去運動,就如同自殺,放棄生命,墜入無底的深淵,經受難以知曉的痛楚。
我們應該認識到兒童服從我們,而且愛我們勝過一切。但人們卻往往關注成人對兒童的愛,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多愛他的孩子」以及「老師多麼愛學生」之類的話。由此,我們九_九_藏_書認為應當教育兒童要去愛他的父母、老師,愛所有的人,愛動物和植物,愛所有的一切。

運動的要義

愛的感悟

運動可以激發兒童的肌體活力,使他們儘快完成「肉身成人」的過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通過無窮的創造力,完成賦予人類的歷史使命。運動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表現,還是意識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身體與外界建立聯繫的唯一方式。所以,運動是理性形成的基本因素,通過與外界的接觸獲取事物的印象,掌握客觀事實,建立抽象的意識。比如通過運動,人們可以很容易理解空間和時間這兩個概念。因此,可以說運動是主觀精神與客觀世界結合的媒介,而精神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內在的思想,二是外在的行為。

角色的替換

顯然,兒童喜歡行走和運動。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戶外的階梯上擠滿了小孩,他們爬上爬下,或坐或站,或順著坡道滑下。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在街頭玩耍嬉鬧,四處奔跑,躲避危險,甚至可以爬上經過的馬車。而那些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膽小怕事,甚至懶惰、懦弱,他們顯然沒有那些自由自在的孩子的潛能。但是,無論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沒有得到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幫助,前者被棄置在一個並不適宜、充滿危險的成人環境中自生自滅,後者又矯枉過正,為了避免一切危險而被禁錮在「囚牢」之中,失去了自由。
我們可以想象,成人的床非常舒適,睡覺的時候可以自由伸展身體。而嬰兒床雖然漂亮柔軟,但卻像是一個高高的鐵籠,將嬰兒囚禁其中。父母總喜歡把兒童放在他們自認為非常滿意的「窩」里,免得自己夜晚爬起來照顧他們,而且即使嬰兒哭鬧,也不用為安全擔心。嬰兒就是在這樣的缺乏光亮的環境中睡覺,即使太陽出來,陽光也不能喚醒他們。
從生理學角度看,直立行走是人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通過不斷的行走練習,兒童掌握了行走的平衡感和穩定性。人們都知道,兒童在蹣跚學步時帶著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和勇氣。兒童勇往直前,不懼艱難。他們就像士兵一樣,為了勝利,衝鋒陷陣,無所畏懼。正是因為這樣,成人總想保護兒童使他們免受傷害,但這卻恰恰成為兒童行走的障礙。即使兒童的雙腿已經足夠強健,父母也總想把孩子放在像圍著柵欄一樣的小推車裡,推著他們散步。
這位婦女向我諮詢時告訴我:「我知道我做錯了。」但我卻意識到了問題的另一面,即人們對私有物品的保護欲,或者說對兒童的吝嗇。於是,我對她說:「您有什麼值錢的瓷器嗎?比如杯子之類的,您讓孩子拿一個輕便一點的東西,看看會發生什麼。」這位母親聽從了我的建議。後來,她告訴我,她的兒子小心翼翼地拿著杯子,每走一步都十分小心,最後完好無損地把杯子放好了。當時,母親的心裏兩種感情交織在一起,一是看到兒子玩耍非常開心,二是擔心兒子打壞杯子。但是,她還是說服自己,讓孩子完成了喜歡的活動,而這種活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本能和運動做一個類比。毫無疑問,運動也需要各種器具裝備,就像我們擁有耳朵和眼睛一樣,只不過不如我們的器官精密和專業。人類生活和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自我可以激發和控制自己的「運動工具」,從而使運動不再局限於一般的事實或者植物性的功能,而是受本能的指引。對於人類而言,本能就是智慧,是一種開放性的創造精神。如果一個人無法獲得這些基本條件,自我就會分裂,遊離于身體之外,淪為一種漫無目的的本能。
而現在成人任由兒童理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發育,對此不管不問。當兒童心理的成長遇到障礙時,成人也是袖手旁觀。他們的態度只是守株待兔,簡單地原地等待兒童理性的出現,然後用自己的理性壓制兒童的理性。限制兒童運動的慾望就是這種壓制的表現形式之一。
兒童的看和聽是為了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那些他們心理髮展必需的要素。當兒童使用他們的雙手,進行心理髮育活動時,他們需要外部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也就是那些他們成長必需的要素。但是,家庭環境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要,兒童周圍的物品屬於成人,他們被禁止使用,否則就會遭到懲罰或責罵。成人為兒童的雙手設置了種種「禁區」,禁止觸摸使他們的生長發育失去了活力。當兒童抓起一件東西時,就像一隻飢餓的小狗撿到了一根骨頭。小狗會把骨頭叼到角落裡啃,儘管營養並不充足,它也會在被奪走之前趕快汲取其中的養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成人意識不到自己面對兒童時自我保護的心態,而是強調自己對兒童無私的愛和做出的犧牲。
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在調整的過程中,兒童處於弱勢的一方,因此就難以避免調整對孩子成長造成的障礙。當兒童的行為與成人的要求不一致時,兒童只能任人擺布,接受各種束縛和限制。
誰又能夠想到,成人給予兒童的這些無用的幫助竟然是兒童精神壓抑的最初根源,並且會在以後對兒童的心理造成深深的傷害。
當兒童上床睡覺的時候,他們呼喚心中所愛的人,央求他們不要離開。我們外出吃飯的時候,即使是吃奶的孩子也希望和我們在一起,這不是因為他們想吃什麼,而僅僅是為了能看到我們。成人對兒童這種神秘的愛意毫無察覺,甚至不以為然。但是,這些可愛的小生命終有一天會長大成人,離開我們的視線。那時,誰還會像他們那樣愛著我們?誰還會在上床睡覺之前深情地呼喚我們的陪伴?誰還會在我們外出赴宴時用渴望的眼神哀求我們帶著他們?
因此,成人並沒有在兒童最需要他們的時刻出現,反而是在兒童最需要獨立和空間的時候橫插一腳。成人對於兒童嘗試的每一次阻礙,都是對兒童心理髮育成長的一次破壞。任性的孩子不要別人幫他洗澡、幫他穿衣服、幫他梳頭,他們用歇斯底里的尖叫發出了向成人宣戰的號角。
在外部世界中,成人是兒童愛的首要對象。兒童從成人那裡得到所需之物和幫助,他們帶著無限的愛意接受這些事物。在兒童的眼中,成人是令人崇敬的,他們的言語就像從嘴唇中噴涌而出的清泉,不但指導兒童的行為,還使兒童獲得了學習語言的素材。對兒童來說,成人的隻言片語就如同「聖旨」,有著超越自然的魔力。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向一無所知的兒童展示行為舉止的規範,兒童通過模仿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成人的言談舉止對兒童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甚至會轉換為一種暗示。因此,兒童對成人的一言一行無比敏感,換句話說,成人的行為舉止決定了兒童的生活。前文中小男孩把鞋子放在床上和母親收到包裹時說出「音樂」的例子都很好地說明了暗示的作用。成人的話語像銘刻在石頭上一樣留在了兒童的心間。因此,在對兒童說出每一句之前,成人都應當再三斟酌,因為兒童正在如饑似渴地等待著模仿他。
有誰會去否認孩子需要睡眠呢?但孩子活潑愛動,睡覺並不是他們的天性。兒童只需要正常的睡眠,而那些強加給他們的睡覺都是無益的。所以,成人作為強勢的一方是在暗示兒童到了睡覺的時候,而兒童作為弱者在暗示的作用下就會開始睡覺。也就是說,成人在潛意識中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為兒童催眠。
正在發育過程中的兒童有著與成人的這種防禦心態截然不同的態度。兩種心理狀態相互衝突,如果不做必要的調整,他們之間就無法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因此,如果我們想確定兒童的心理髮育程度,合乎邏輯的做法是觀察心智的兩種外在表達方式,即語言表達和雙手的使用。這兩種運動方式是人類的主要特徵,人類的本能也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一個年齡稍大的一個男孩身上。他大約7歲,當時他坐著目視遠方,好像被什麼的東西吸引了。他站起身來想走過去看看那是什麼東西但又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重新坐了下來。沒有人清楚此刻男孩意識的主https://read.99csw.com人是誰,也許這個主人早已消失在他的腦海里。
實際上這種心理的盲區深不可測,即使是擁有探索位置精確方法的科學也無能為力。它是人類心理中最神秘、最隱晦的一個側面。
當成人的意志不是以一種粗暴劇烈的方式,而是「潤物細無聲」一般滲入兒童的意識時,就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一種軟性的約束力。尤其是在那些個人修養高、自控能力強的成人,或者那些溫柔體貼的保姆身上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有趣的是,生理學認定兒童正常發育的三個標誌有兩個都與運動有關,一個是行走,一個是說話。因此,科學認為通過這兩種行為可以預知一個人的未來。事實上,這兩種複雜的運動技能的確可以說明,兒童在運動和表達能力方面已經戰勝了自我。
以上這些活動和其他基礎性活動一樣絲毫沒有邏輯性可言,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初次嘗試。
兒童總是充滿好奇去觀察事物,尤其是成人的行為,並且被深深地吸引。從這個角度講,成人承擔著兒童啟蒙者的角色。他們有責任為兒童提供一本生活指南。當我們成人在履行這項任務時,必須保持冷靜,而且要按部就班地展示自己的行為,以便兒童能夠觀察到每一個細節。相反,如果成人只考慮自己的節奏,忽視了兒童的感受和自己的使命,他們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通過暗示的方式控制兒童的行為,也就是讓兒童變成另外一個自己。
我們不能夠僅僅從身體鍛煉的角度看待運動,實際上運動具有激發各種人體功能的特質。它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陶冶情操,激發勇氣,樹立自信,增強生活的熱情。從某種角度講,運動的心理學意義遠大於其對生理的影響。
成人們都贊成讓兒童自由的活動,但是在實踐中成人卻為孩子設置了種種障礙。這一矛盾的根源就在於成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認識,一方面他們想滿足兒童的要求,讓他們去自由地觸摸、搬動物品,另外一方面卻無法抑制內心那種莫名的衝動去支配、控制兒童的行為。
兒童的運動並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在內心自我的引導和指揮下有組織地進行運動,建立必要的協調。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器官運動會在意識的組織之下協調地進行活動。因此,兒童的行為應當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的結果。這些運動特徵不是雜亂無章的,也不是偶然衝動的產物。兒童看起來隨意的跑跳玩耍、亂拿亂放東西並非漫無目的,雖然有時會導致一片狼藉或者物品損壞。

行走的練習

可以說,整個人體系統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之上,當來自大腦的指令逐級傳到身體各個部位時,各個細胞各就各位,協同作戰,從而創造出世間最不可思議的奇迹。

基礎性活動

我在那不勒斯認識一對年輕夫婦,他們的兒子1歲半大。在夏天,為了去海邊他們要沿著陡峭的山路走一千多米的路程,交通工具甚至小推車都無法通過。但是,這對父母非常希望帶上自己的孩子,不過他們發現抱著孩子走路實在是太辛苦了。於是,他們把孩子放下,讓孩子自己走完了這段長長的路程。一路上,小男孩不停地停下來看花,或坐在草坪上,或停下來看動物。有一次,他盯著一頭正在吃草的驢看了足足15分鐘。這個孩子就這樣每天不知疲倦地沿著崎嶇的山路爬上爬下。
成人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不要自以為是,要放棄自私自利,要去理解兒童,滿足他們的要求。

正常的睡眠

父母的愛與兒童的天真無邪之間的鬥爭是在無意識或者說偽裝的狀態下進行的。
一個沒有教養的勞動婦女為了不讓孩子打擾自己,可能會打孩子、罵孩子,甚至把孩子趕出家門。隨後,她又會親昵地擁抱孩子,熱情地親吻孩子顯示自己對他們的愛。
兒童的愛是純粹的。他們的愛是為了領悟世界、吸收營養,是大自然的授意之作。兒童不斷地消化吸收養分,以供給自己成長,並把它們演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成人採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兒童。他們無法抑制內心的衝動,像驅趕儘管沒有多大害處但卻令人惱怒的蒼蠅一樣,肆意阻止兒童那些笨拙、緩慢的行為。相反,成人更容易接受兒童那些節奏較快的行為,比如忍受那些活潑好動的兒童帶來的干擾和混亂。成人對這些事情表現出了足夠的耐性,因為它們是外在的、顯而易見的東西,因此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干預行為。但一旦兒童的行為節奏變慢下來,成人便無法袖手旁觀,由於無法忍受而代替兒童行為。
像所有其他幫助兒童心理髮展的改革一樣,童床改變的效果非常明顯。兒童需要的就是簡單的東西,那些諸多複雜的事物會阻礙兒童的成長。目前,很多家庭都做到了這一點。父母把一個小床墊放在地上,再鋪上舒服的褥子。晚上兒童會高興地自己上床睡覺,早晨起床時也不會打攪父母。

運動的本能

倒是那些貧困人家的孩子有幸逃過了這種迫害,因為缺少照看,他們整天在大街上嬉戲玩耍,這也不會引起母親的反感。所以,與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家庭的孩子相比,窮人家孩子的心理狀態更自然、放鬆。睡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是違背意願的睡眠非但不能保證身體健康,反而有損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紐約有一位年輕的母親非常贊同兒童應當自由活動的觀點,因此想在自己2歲半的兒子身上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一天,她看到兒子無緣無故地把一罐水從卧室搬到客廳,看著孩子步履蹣跚,心裏不斷地說:「小心啊,小心啊!」但是水罐太重了,她忍不住從孩子手中奪過來放在了孩子想要放的地方。可是,兒子卻哭了起來。看到兒子難過,母親也非常痛苦,但卻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她知道兒子的這種行為受著天性的驅使,但是看到兒子受苦受累,還要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做這件事情,自己於心不忍,而自己只會要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做完。
兒童是按照自己的目的而行為,而他們的行為方式常常讓成人難以理解。我曾經看到過一個1歲半的小男孩,他發現家裡有一疊經過熨燙疊放整齊的餐布。於是他拿起一塊餐布,小心翼翼地放在手中,然後用另外一隻手壓著,防止摺疊整齊的餐布散開。他走到房間對角最遠處的角落裡,放在地上說:「一個。」之後,他沿著原路返回,又以同樣的方式拿起另一塊餐布,按照原來的路線把第二塊餐布放在第一塊上面,重複道:「一個。」就這樣他循環往複搬完了所有的餐布。然後,又以同樣的方式把餐布又搬回了原處。儘管這一疊餐布已經不如開始時那麼完美,還有點歪斜,但總體來說還算比較整齊。小男孩是幸運的,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他的家人都沒有出現。可是,有多少次我們會聽到大人們在叫喊:「別碰,不要動!」又有多少次,那些充滿好奇的小手在父母的責打之下無可奈何地縮了回去。
雖然人類已經認識到了語言和雙手的重要性,但是僅僅局限在與成人社會生活有關的場合。比如,當一對男女結婚時,他們會牽手宣誓,表達同意婚姻的意願,還會舉手宣讀誓言,許下承諾。在一些宗教儀式上,手同樣是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
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些階段特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其中嬰兒時期就是重要的階段。此時,兒童對於外部因素非常敏感,對外界事物的感覺正處於形成階段。因此,成人的意志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滲入兒童正在塑造的意識之中,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兒童的意志,讓兒童按照他們的意志行事。
這一切表明,成人應當儘力去理解兒童的需求,儘可能為他們提供最合適的環境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結束兒童的「悲慘時代」,將他們從成人的壓制之中解救出來,不再被視為成人的私有物品,不再被隨意地指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開創一個兒童教育的新紀元,建立一個真正幫助兒童成長的新時代。所有母親和兒童教育工作者的方嚮應該是尊重兒童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使自己成為兒童成長的幕後英雄,理解兒童,愛護九-九-藏-書並幫助他們生活。我們應當認識到兒童的個性是脆弱的,在培養兒童個性的過程中成人應當去除自己的強勢,給予孩子更多的引導。需要謹記:理解和寬容是一種高尚的表現。
人們一致認為感覺器官在智慧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沒有人會懷疑智慧的價值。聾啞兒童或失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難以克服的困難,因為聽覺和視覺是智慧的窗口,是智慧的感知工具。人們普遍認同,在同等條件下,聾啞人和盲人的智力水平要低於可以利用所有感覺器官的正常人。人們目睹了聾啞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但卻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沒有人會荒謬地認為,如果人為地剝奪兒童的聽覺和視覺,他們還能夠迅速地吸收文化知識和社會道德,並且還堅信依靠聾啞人和盲人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外在的意志很難去控制一個人,因為它的秩序感與一個人內在的秩序感是相互衝突的。但一旦這種來自外部的意志力量獲得了成功,這個人就可能出現個性的錯亂。對兒童而言,就意味著失去了自我塑造個性的機會,就好像一個人乘坐熱氣球降落在沙漠里,卻突然發現熱氣球被大風吹跑了。這個人已經無法控制熱氣球,而且周圍也沒有其他幫助他逃生的工具。兒童的心智尚未開啟,他們即將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而那些外在因素對於他們演出的精彩與否有著重要影響。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兒童的步幅很小,難以跟上成人的節奏,而且無法進行長距離的行走,而成人卻不願意放慢自己的腳步。儘管名義上成人是兒童的保姆,專門負責照顧孩子,但是實際上是兒童適應保姆的節奏。保姆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推著小推車散步,兒童就像要被推到市場上叫賣的新鮮水果一樣。只有在到達目的地比如一個美麗的公園后,保姆才會坐下來,把孩子抱出來,看著他們在草地上玩耍。成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兒童在行走的過程中遭受任何外來的傷害,他只考慮了安全問題,卻沒有關注兒童心理髮展的需要。
人類按照自己的秩序工作和生活,營造出社會的和諧,獲得愛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健康與否的標誌。
上層社會母親的表現可能會稍微好一些。這是由社會地位所決定的,愛、犧牲、責任都會被視為應盡的義務,而且母親們還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層次較高的母親自我保護本能的偽裝性更強。因為她們更樂於擺脫孩子的糾纏而把孩子託付給保姆照看,讓保姆帶著孩子出去玩耍或者哄孩子睡覺。這些母親對待保姆顯得非常耐心,而且態度和藹,甚至謙恭。實際上,這種態度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保姆清楚地知道只要讓這些煩人的孩子離得遠一點,女主人就會寬恕和容忍一切。
影片中,他在一張桌子上放置了許多物品,也包括我們學校的一些教學用具。第一組兒童進來后,他們顯然受到了物品的吸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感到非常興奮和高興;第二組兒童進來后似乎興趣不大,只是圍著簡單地看了看桌子上的物品,動作緩慢遲鈍。
實際上,真正的運動特徵與人類的心智密切相關,人通過意識控制手部的運動完成各種工作。工具的運用是人類在地球生物發展史上的分水嶺。歷史上的語言雖然早已隨風逝去,但是人類卻用雙手把聲音的記錄銘刻在石頭之上。此外,人體形態的改變和直立行走都以雙手的解放為前提,人類的上肢不再僅僅是為了移動身體,更成為思想的表達工具。因此,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居於獨特地位,表現出了身心功能性合一的特點。
另外一個讓兒童著迷的基礎性活動是拔瓶塞、再塞上瓶塞。尤其是那種能夠透出七彩光芒的瓶子,誘惑力更強。看起來,取下和塞上瓶塞是他們最喜歡的工作。此外,兒童喜歡的另外一項工作是打開再蓋上大墨水瓶或者大盒子的蓋子,或是打開碗櫃的門然後再關上。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成人和兒童之間總是在應否玩某些東西上發生衝突,因為那些東西要麼是放在媽媽的梳妝台上或者爸爸的書桌上,要麼是客廳里的小傢具。衝突的結果就是兒童被定性為「任性」。其實,兒童並不是想要那些蓋子或者塞子,他們是需要這些東西進行活動練習,這樣能夠滿足他們。
實際上,孩子是在告訴父母,他並不是真想叫醒他們,只是想感受他們的存在。
如果兒童學著為自己梳頭,成人並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反而卻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違反了「利益最大化準則」。成人會認為,與其讓孩子磨磨蹭蹭地梳頭,不如由他們代勞又快又好地做完這件事情。結果顯而易見,當兒童滿懷熱情地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遭遇一個「巨人」——來自成人強大有力、無法抗拒的阻力。當成人看見兒童嘗試著自己去穿衣服或者系鞋帶時,他們依然會這麼做。兒童的每一次嘗試都被無情地阻止。成人對於兒童活動的不解與阻攔,不僅是因為兒童試圖從事一項他們根本看不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兒童的活動與他們有著不同的節奏。
將運動對智慧發展的作用置於感覺器官之上,這一觀點似乎動搖了人們的普遍觀念。實際上,眼睛和耳朵也是機械裝置。眼睛就是一台精妙絕倫、充滿生機的照相機,而耳朵也是一個由顫動的纖毛和耳膜組成的無與倫比的系統,彷彿一支爵士樂隊,擁有各種樂器,甚至還有鼓!
有一次,我把一塊抹布遞到了一個1歲半的小女孩手裡,孩子坐下來高高興興地擦了許多小東西。這種活動正是她快樂的源泉。但是,小女孩母親的心裏卻是另一番滋味,她認為女兒不應當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是不講衛生的表現。
是啊,我們的確應當去好好生活,感受孩子的愛!
由於成人並不理解運動的重要性,所以成人把兒童的運動當作調皮搗蛋的舉動而橫加阻止。甚至一些科學家和老師也沒有認識到運動對人類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如果說「動物」一詞本身就包含著「動」即運動之義的話,動物與植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動物可以自由移動,而植物卻紮根于土地不能自由活動。既然如此,成人為什麼要限制兒童的運動呢?
如果沒有兒童的提醒和幫助,我們會繼續頹廢下去。如果不去進行自我改造,我們的精神世界將會是封凍的冰川,我們的心將會冷漠無情,最終會在迷失中消失在世界的盡頭。
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的重要性,我們需要關注運動與意志之間的關係。肌體的植物性功能雖然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但卻獨立於意志之外。每個器官都有自己固定的功能,進行常規性的活動,組成器官的細胞和組織具有相應的結構,也就是常講的「術業有專攻」。肌肉在活動時同樣是由於細胞所致,但是與器官活動相比,這些肌肉並不是在連續自主地運動,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節奏進行運動。沒有秩序,這些細胞就會變成「無頭蒼蠅」,無所適從。我們可以把肌肉細胞比作等待命令的士兵,它們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
實際上,1歲半到2歲的兒童可以走幾千米,而且還可以爬過斜坡、樓梯等障礙。兒童行走的目的與成人截然不同。成人的目的是為了到達目標而行走,步履匆匆機械地趕往目的地;兒童是為了行走而行走,在行走中構建自我,發展自我。他們沒有目標,步伐緩慢,毫無節奏可言。但是,周圍的事物在吸引著他們不斷地前進。因此,如果成人想要幫助兒童的話,就要放棄自己的目標和節奏。
對此,我們對兒童的各種讚譽之詞透露出了些許玄機。我們把兒童比作「一棵小樹」「一朵花」,言外之意就是兒童要保持安靜;我們把兒童比作「小天使」,雖然天使可以自由活動甚至飛翔,但卻生活在仙界,並非凡物。
對環境的愛賦予兒童一種對外界環境熱情和細緻的觀察能力,但對於我們成人而言,這種衝動毫無價值。兒童能夠敏銳地看到他人並不注意的事物,記下他人覺察不到的細微之處,這種特質雖然隱秘,但卻是愛的流露,因為只有當你用充滿愛意的眼睛去觀察時,才能見他人之所不見,知他人之所不知。
運動是表達意識的工具。如果沒有運動,意識https://read•99csw.com也就失去了憑靠,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然而,人為了保持身心健康需要有足夠和有效的肌肉運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否則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將是一片死氣沉沉。如果某些應當活動的肌肉得不到適當的活動,那麼就可能導致肌肉的萎縮及相應的心理衰退。毫不客氣地講,運動乃精神之母。
夏爾科在他的精神病研究所中通過實驗證明,暗示可以使一個精神病患者實現個性的轉換。這一研究成果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這是因為它顛覆了一條當時看來顛撲不破的觀念,那就是人是自己行為的主人。實驗表明,通過心理暗示可以讓實驗對象抑制自己的個性,並把他人的個性強加于其身。儘管這樣的實驗數量很少,而且局限於研究機構,但卻為心理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圍繞著這一研究結論,人們開始關注雙重性格、潛意識和心理升華的研究,並通過心理分析深入研究潛意識。
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都擁有四肢,但人類不是用四肢而是用兩條腿直立行走。猴子的前肢較長,在行走的時候可以藉助前肢支撐地面。而人完全依靠兩個下肢保持身體的平衡,直立行走。哺乳動物向前爬行時,會抬起對角的前爪和后爪,這樣可以有兩個支撐點保持身體的平衡;而人類的兩條腿在交替行走時,身體的重心是在一隻腳上。大自然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解決行走問題,一個是動物本能的四肢爬行,另一個是人類通過主觀努力完成的直立行走。
以上這些態度揭示出了人們心中不可思議的盲目性,其負面作用甚至比心理學家描述的人類潛意識中的偏執性盲目還要嚴重。
但是,當我們談及這些感覺器官對於智慧形成的重要性時,我們並不應把它們視為機械裝置,而應想到這些裝置的用途。通過這些神奇的裝置,自我與世界建立了聯繫,並且利用它們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日出日落、自然奇觀或是藝術作品帶來的愉悅,悅耳的話語或者音樂等外界聲音的刺|激……所有這些持續不斷的外界印象給自我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享受,並且為心理髮展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如果一個自我也就是一個人沒有可看和可享受的外界印象,那麼這些感覺器官還有何用?看和聽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看和聽的過程中塑造自我,發展自我,享受生活,快樂成長。
有時候,在合適的環境下,兒童展現出的早熟的勞動技能和精確的動作會讓我們感到無比驚嘆!
再比如,一位母親收到一個包裹,高興地把裏面的一條手絹送給了自己的小女兒。然後,她又從包裹里拿出一把口琴,並且吹了起來。小女孩興高采烈地叫了起來:「音樂!」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無論什麼時候這個小女孩拿到一條手絹,都會高興地說:「音樂!」
人手的構造精巧複雜,不僅可以表達人的思想,還使人與周圍的環境建立了特殊的聯繫。可以說,人類使用雙手佔領自然,運用智慧改造自然,完成自己來到世間的歷史使命。
兒童的愛對成人非常重要。父母們一直昏昏欲睡,對生活麻木不仁,需要有一個人去喚醒他們;父母們失去了生活的動力,需要有一個人去為他們注入新鮮的血液,需要有一個人每天清晨提醒他們:「該起床了,開始新的生活吧!學會好好地生活吧!」
如果成人沒有意識到動手勞動是兒童內心的極度渴求,也沒有看出這是兒童勞動本能的第一次體現,那麼他就會成為兒童成長的障礙。當然,障礙的形成不能完全歸咎於成人自我保護的心理,還存在其他一些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成人注重行為的外在性,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行為方式,而這些是成人理性的一部分。用最簡單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這是成人遵循的行為準則,也可以稱之為「利益最大化準則」。當成人看到一個小孩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或者完成一件他們看起來易如反掌的事情時,尤其是當由他們完成這些事情效果更好,他們就有產生一種莫名的衝動要去代替兒童完成工作,想要結束這令人煎熬的局面。當看到兒童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趨之若鶩時,成人就會感到非常惱火,認為這些行為是如此荒謬可笑,而且無法忍受。
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發育成長,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的自然現象,在不同的階段兒童還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在心理髮展的過程中,兒童通過獲取外界形象並對這些形象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條理清晰的意識,在自我感覺的引導下產生智慧。這一活動具有內在性和潛藏性,通過不懈的堅持,最終一個人擁有了理性。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徵。人有了智慧可以進行思考和判斷,然後產生意識,最後把意識付諸行動。
孩子說:「我並不想打擾你們,我只是想親吻你們一下!」
在西班牙,我認識兩個2、3歲大的孩子,他們一次可以走兩千米的路,還有許多其他孩子能夠在狹窄陡峭的台階路上來回走上一個多小時。
在我們的學校里,我們注意到如果在教學時老師過分熱情或者過分誇張,學生就會喪失自己的個性判斷和行為能力。因為這會讓孩子們感覺到這不是一個「真我」,而是由一個外在的「我」控制的行為,是脫離了「自我」世界的另外一個活動。雖然這些行為微不足道,但卻輕而易舉地捕獲了兒童的心理,也就意味著扼殺了他們創造的天性。事實上,成人並非有意為之,他們不願意去暗示,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暗示,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
在文明社會中,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對於兒童的關愛。有一天,我觀察一位日本父親帶著大約1歲半的孩子散步。孩子突然停了下來抱住父親的腿,於是父親也停下腳步,讓孩子繞著腿玩耍。當孩子不再玩耍時,又接著慢慢地散步。過了一會兒,孩子在路邊停下,父親也停下陪在孩子的身邊。整個過程父親都非常輕鬆,沒有任何其他的動作,只是帶著兒童散步。
模仿是兒童行為的推動力。他們努力模仿成人的每一個動作,試圖像成人一樣去操作或者使用東西。在家庭或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兒童會自己去打掃衛生、洗刷餐具、洗衣服、倒水、洗澡、穿衣服、梳頭等等。這些普遍的事實可以統稱為模仿,兒童模仿自己看到的一切。然而,這種表述並不精確,因為兒童的模仿與猴子應激的模仿並不相同。兒童的模仿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之上的複雜心理活動。兒童的心理活動主宰著行為,而且先於行為存在。當兒童決定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了如何去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他之前看到過的事情。兒童學習語言就是基於這樣的道理,兒童所學的語言都來自周圍的環境,他們所說的話是因為他們聽到並學會了這句話,在需要的時候再把這句話使用出來。因此,兒童學習語言並不是鸚鵡學舌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即時重複,而是一個通過觀察和記憶獲取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獨特性就在於它是觀察認識和使用的組合。這一特性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係,更深入地理解兒童的行為。
下面這些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有一次,我看見一個2歲大的小男孩把一雙破舊的鞋子放在雪白的床單上。我不假思索地衝上去把鞋子拿下來,放在房間的角落裡,並且告訴他:「鞋子臟!」然後,我用手撣了撣床單上放過鞋子的地方。這件事情之後,每當看到鞋子,小男孩都會跑過去拿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說:「鞋子臟!」然後,在用手在床單上抹一抹,就像我撣床單的樣子,儘管床單上沒有放過任何東西。
可以說,兒童對暗示的敏感性是兒童心理自我塑造功能之一,也是兒童內在敏感性的極端表現,我們可以稱之為「對環境的愛」。
每一個兒童都渴望通過不斷的運動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並且不斷完善肌體的功能。如果沒有意識,兒童不過是一個空殼的軀體。智慧之花也不可能在這個沒有養分的土壤上開花結果。兒童的身體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之中才能發展完善,真正起到表達意識的作用。
語言作為思想的表達方式,是read.99csw.com人類的特有屬性;而行走則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特徵。動物與植物的區別之處就在於行走。然而,對人類而言,儘管身體在空間的位置移動非常重要,可以使人類足跡到達世界各個角落,但是行走卻並非人的專有特徵。
一個人正常的表現是經過縝密思考後的審慎行為,這就是一種秩序,也可以稱之為自律。通過自律建立起來的秩序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表現。當秩序混亂,無力進行自我約束時,行為由於缺乏指令便會失控,也就是說會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被其他意志所控制。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就會變成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而隨波逐流。
我們上面已經提到,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功能分工,比如分泌乳液或唾液的細胞、供氧細胞、排毒細胞、殺菌細胞等。所有的細胞結合起來進行持續不斷的活動,保持人類肌體的正常運行,這就如同人類社會的勞動分工一樣。作為個體,每一種細胞都需要認領自己的「任務」,從而保持整體的正常運行。
肌肉細胞反應敏捷、動作靈活,隨時等待命令。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長期的練習,掌握與其他細胞之間的協調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接到命令之後順利地執行並完成任務。
也許父母的卧室窗帘緊閉,光線昏暗。但孩子還是克服了對黑暗的恐懼,踉踉蹌蹌地來到父母的床邊,溫柔地撫摸著他們。然而,迎接他的卻是父母無情的指責:「給你說了多少次,不要這麼早叫醒我們!」
兒童不斷去嘗試各種基礎性活動讓成人感到驚訝。當成人認識到這些勞動的重要性之後,就必須學會放棄,做出犧牲。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克制自己的個性,奉獻出自己的環境,這與他們身處的成人世界是衝突的。毫無疑問,兒童是成人世界里的闖入者。但是,如果我們像以前所做的那樣,把兒童排斥在成人的生活之外,無疑是在壓抑他們的成長,就好像不讓他們學習說話一樣。

行為節奏

運動對兒童心理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裏,運動指的是各種身體器官的功能性活動,我們不能把它與諸如消化、呼吸等植物性的運動相混淆。事實上,運動的作用在於促進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加強呼吸、消化、血液循環等植物性活動。
一些能夠吸引兒童感官感覺的物體對兒童也有著暗示的作用,它們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萊文教授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影片,目的在於讓我們學校了解同等條件下,年齡相仿的弱智兒童和正常兒童對同一物品的不同反應。
這種衝突的解決之道在於為兒童建造一個適合他們的環境,他們可以在其中盡情地展現自己。當孩子開口說出第一句話,我們不需要為他們準備什麼,可以盡情享受他們的牙牙學語。但是,當孩子開始使用雙手去勞動的時候,他們需要有形的物體予以配合,這是他們活動的動力。我們發現兒童在活動時付出的努力常常超出想象。我要給大家展示一張照片,照片中一位英國小女孩雙手抱著一塊菱形麵包。麵包如此之大以至於小女孩幾乎無法用手抱住,只好藉助身體支撐著麵包。因此,她只能昂頭挺胸往前走,根本看不到腳下的路。照片上有一隻狗跟著她,狗看上去非常緊張,彷彿要衝上去幫助她。遠處還有幾個成年人盯著小女孩,也是一副禁不住要跑去幫她拿麵包的樣子。
有一個7歲的男孩曾向我透露,他從來沒有看到過星星,因為家人總是讓他在夜幕降臨之前就上床睡覺。他告訴我:「我很想在夜裡爬上山頂,躺在地上數星星。」而很多家長卻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有早睡的習慣,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當孩子第一次伸出雙手去拿東西,代表著他對探索世界的努力,成人應該感到無比的欣喜和崇敬。但是事情卻恰恰相反,成人害怕他們的小手拿到那些毫無價值和無關緊要的東西,因此會阻止孩子們伸手,不耐煩地嘮叨:「不要碰」,就像他們經常不停地教訓孩子:「不要亂說話,安靜!」成人的焦慮不安反映出他們在潛意識中已經建造了一道防線,而且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起聯合起來與打破他們安靜生活和私有財產的勢力進行鬥爭。
總之,兒童正在努力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他們卻「無處容身」!
兒童打心底里願意服從成人。只有當成人要求兒童放棄那些推動他們進行自我創造的不可動搖的規則和指令時,兒童才可能會拒絕服從。這就好比兒童在長牙時,成人要求兒童不要長牙一樣。因此,兒童使性子或者發脾氣是創造性的衝動與他對成人的愛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的外在表現。因此,當兒童任性的時候,成人應該考慮衝突發生的原因,因為這是兒童為了維護自我成長的需要而進行的捍衛自己利益的措施。
為什麼實驗的結果與人們普遍認同的觀念是相反的呢?這是因為雖然一般情況下,正常兒童會像影片中弱智的兒童一樣行為,但是如果是在一種熟悉的環境之中,他們會在內心意識到這種環境對於他們已經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而通過理性控制自己的行為,克制興奮的衝動。理性戰勝了暗示,兒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做出行為。
人類的運動器官如此之複雜,肌肉如此之豐富,以至於人不可能完全使用它們,換句話說,也就是總有一部分器官會棄之不用。例如,從事精美手工製作活動的人僅限於使用手部的某些肌肉,而芭蕾舞演員卻用不到這些肌肉,反之亦然。可以說,在人的一生之中,我們只使用了身體的某些功能。
清晨,太陽出來了。兒童像其他生物一樣早早地起床,找到還在熟睡的父母,彷彿是在告訴他們:「天亮了,該起床了!你們要健康地生活啊!」但是,孩子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教育自己的父母應該怎麼做,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看到自己深愛的人。
當兒童成長到可以獨立行動的時候,他們和成人之間的矛盾也就開始了。當然,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控制兒童去看、去聽,並且征服兒童的心理世界。當兒童可以獨立行走,自主地去觸摸各種東西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幫助兒童塑造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改革他們的床,改變強迫兒童長時間不自然睡眠的習慣。兒童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睡眠,當他們睏倦的時候可以睡覺,當他們願意的時候可以隨時醒來。傳統的兒童用床應該被撤換成低矮的童床,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上下床。
日本人對於兒童的心理困境有著深刻的認識。在兒童的葬禮上,日本人會在兒童的墳墓里放一些小石頭。當兒童在另外一個世界建造房屋,遭到惡魔的干擾和破壞時,他可以用這些石頭繼續蓋房子。虔誠的父母提供這些小石頭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重建自己的世界。這個例子令人感動,人們在潛意識裡希望在來世消弭兒童今生受到的苦難。
所有這一切表明,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手被看作內心的表現。所以,還有什麼是比兒童身上這種人類最基本的運動更神聖、更美妙的事情嗎?還有什麼其他表現更應該得到人們的期望和關注嗎?

雙手的探索

這就是我們成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應該帶著兒童外出散步,這樣孩子就可以進行基本的行走練習,鍛煉各個器官的協調能力,培養平衡感。因為只有人類才具備直立行走的能力,而用兩條腿走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無論有多麼愛自己的孩子,成人的內心中都有一種無法抑制的保護本能。這種保護欲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他們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恐懼,認為孩子的衝動和盲目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二是擔心孩子會不小心損壞他們的個人財產。
愛不是行為的動因,而是動因的反射,如同星星通過反射太陽的光輝發光一樣。動因是人的本能,是激發生命的創造性力量。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之中,動因以愛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兒童成長在愛的海洋之中,通過愛實現自我的發展。

偽裝的愛

成人用自己的行為代替兒童的行為,不僅表現在行為上取而代之,而且表現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在意識上取而代之。於是,兒童不再是為自己而行為,而是為了成人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