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大元王朝 五、海洋戰爭

第三章 大元王朝

五、海洋戰爭

八思巴文銅印

高2.3厘米,印面3.2厘米×2.9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國師八思巴創製的一種文字,被用於1269年以後的整個元代,隨著元朝滅亡而被逐漸棄用。八思巴文被稱為「能拼寫所有語言的文字」,是元朝官方文書指定用字,也常作譯寫之用。
忽必烈同樣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很清楚,如果將高麗變成衛星國,起碼可以防止他們與日本和南宋結成海上反元三角聯盟,進而還能建立稱霸東亞的軍事基地。高麗與日本一衣帶水,簡直就是天然的跳板。再加上高麗人成熟先進的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征服日本豈非指日可待?
忽必烈留下的遺產是大元帝國,這應該沒有爭議。因為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帝國並不包括大金和南宋,而一個連接了蒙古草原和中華大地的版圖無疑是忽必烈的作品,所以他的廟號才會是世祖。但是請問,大元是蒙古帝國,還是中華帝國?或者說,是蒙古帝國變成了中華帝國,還是中華帝國變成了蒙古帝國?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然而結果都一樣:侵略者一敗塗地鎩羽而歸。碰巧的是他們兩次都遭遇颱風,艦隊被怒吼的狂風和翻騰的波濤擊得粉碎,大批將士溺水而死。於是,這颱風便在日本人的傳說中變成了保佑「神國」的「神風」。read.99csw.com
高麗水手也離心離德。他們原本不是為自己而戰,還要仰人鼻息供人驅使,哪有昂揚鬥志?也只有厭戰情緒。事實上有件事情十分可疑。據說颱風到來時,高麗水手兩次都堅持要把艦船開到海面,結果船被風浪掀入海底;而在平戶島築壘下碇停泊的張禧部船隻,則安然無恙得以保全。高麗人如果是同心同德的,為什麼不提供最好的方案呢?
更糟糕的是指揮系統也出了問題。四名統帥在到達鷹島和平戶島一帶后,為如何進攻爭論了一個月。結果,他們還在唇槍舌劍,颱風就來了。於是這幫傢伙登上倖存的艦船逃之夭夭,留下十萬大軍任憑日本人宰割。日本人也分門別類地進行處理:蒙古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統統殺掉,另將被稱為「唐人」的南宋漢人掠為奴隸,只有少數人逃生。
還有一個細節也很重要,那就是日本的金屬鍛造技術世界領先,以至於短兵相接時,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他們射出的箭卻很難穿透對方身上的鐵甲。因此即使元軍登陸成功,也未必能戰勝同仇敵愾的日本人。
這可真是「成功」的殖民統治,然而這種統治卻是高麗王室希望的,原因則在於武臣集團實在太囂張了。他們專橫跋扈任意https://read.99csw.com廢立,廟號元宗的王禃就被廢過,靠著忽必烈出兵相助才重登王位。也就是說,高麗王室其實自身難保。既然反正要求人,那麼受制於家奴又何如臣服於強者?
日本人對蒙古人也充滿憤怒。這不僅因為對方踐踏了自己的國土,也因為忽必烈發來的書信中,竟然以天子自居而把日本稱為小國。其實這是中華皇帝的一貫口吻,與歷史上的外交文件相比還是低姿態的。日本武士卻不能接受。即便為了尊嚴,他們也不惜以死相拼,血戰到底。
鎌倉時期日本武士鎧甲

元日戰爭時期,正值武家政權——鎌倉幕府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掌權。日本武士極度重視自己的盔甲、武器等軍事用私人物品。國家允許鎧甲私造,地方大名自治度極高,再加上鎧甲的樣式是地位的象徵,因而造就了形態各異的武士鎧甲。據中西立太著《日本甲胄史》繪。
高麗王國當然也變成了蒙古最忠實的附庸,甚至帝國的一個行省。據說,他們的君主隨時都可能被叫到北京,獻上忠誠並接受訓導。高麗王室也帶頭蒙古化,穿蒙古衣,說蒙古話,行蒙古禮,渾身上下沒有高麗人的樣子。至於臣民的義務自然沒有折扣可打,濟州島甚至被改為牧場。https://read.99csw.com
只不過,故事還得從崖山說起。
沒錯,他們永遠都是蒙古人。
忽必烈自己則日見衰老,還變得肥胖不堪。最終他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八十。他的遺體被運到漠北,安葬在今天蒙古國的肯特省。這說明忽必烈本人和他的子孫,都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認同。
大元帝國的疆域終於慢慢地固定了下來。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將黃金家族統治的地方稱為蒙古帝國,那麼忽必烈擁有的只是半壁江山,儘管這半壁江山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許多,而且更加富庶,同時也很中國。
忽必烈的對日軍事行動共兩次,分別在滅宋之前和亡宋之後,史稱文永之役(1274)和弘安之役(1281)。這是日本本土在歷史上首次遭到外敵入侵,而且蒙古人的第二次入侵來勢更凶,居然組織了十四萬人的大軍。這樣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陸軍聯合作戰部隊,對付貧窮落後和分裂混亂的日本實在是殺雞用了牛刀,應該說綽綽有餘。
相反,蒙古侵略軍卻缺乏鬥志。尤其是第二次,那十四萬人的大軍其實是烏合之眾,因為其中有十萬人是從新征服之南宋境內調發的降兵。當時這樣的降卒有四十萬眾,放任自流必成危害。因此大元當局進行了甄別,將其中尚能作戰的調往其他戰場,老弱病殘則編入海外部隊。元廷的想法是要在佔領日本后讓他們充當駐屯軍,因此還隨身攜帶農具和稻種,請問這樣的軍隊又豈是日本武士的對手?
文永之役

日本通常將兩次元日戰爭稱為「元寇襲來」。福岡縣博多區建有存放兩場戰爭文物史料的博物館。圖為文永之役親歷者竹崎季長繪。
九*九*藏*書
弘安之役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繪。
高麗是中國五代時期建立的王朝,開國君主王建。之後他們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但在中國南宋時期,王室大權旁落,掌握實權的是武臣。武臣集團對自己霸權主義的鄰居採取了強硬態度,不但拒絕向蒙古俯首稱臣,還拉開了對抗到底的架勢,雙方關係一時緊張。
這樣看,那颱風豈非多餘?
事實上,高麗王子娶蒙古公主,就是王禃請求的,並非忽必烈強加於人。但,儘管付出了仰人鼻息的代價,紅利卻十分可觀:高麗國王成為蒙古「黃金家族」的成員,有資格參加忽里台,對殖民者的駐在官員也不必低三下四。更重要的是他們保住了部分主權,並沒有當真淪為行省。
不過局勢很快就變了。旭烈兀攻陷巴格達那年,執政的武臣倒台,高麗王投降了蒙古帝國。世子王禃作為人質來到汗廷,跟親王忽必烈成為好朋友。沒過多久,蒙哥和高麗王相繼去世,已經即位稱汗的忽必烈便派兵將王禃送回國內立為國王,後來還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從此,歷代高麗王都要娶蒙古公主為後,成為蒙古語叫作「古列干」的駙馬。
忽必烈要征服的,有高麗、日本和東南亞。
總之,忽必烈後來的征戰有得有失成敗參半,知難而退的他也逐步消減了征服世界的熱情。這裏面當然有帝國內部的原因:窩闊台之孫海都發動了對大汗權威的挑戰。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戰之後,忽必烈勉強放棄了對中亞地區草原和綠洲的統治權,只是把漠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九*九*藏*書
其實,戰爭的勝敗除了颱風,首要原因恐怕還在忽必烈的無知和輕敵。實際上,高麗國王早就告訴蒙古大汗:日本列島附近波濤洶湧,氣候狂暴,最好就連使者也不要輕易派出。忽必烈卻認為王禃是支吾推諉,憤怒地要求對方限期完成任務。高麗人只好照辦,蒙古人卻必須為自己的無知埋單:在颱風多發季節跨海進攻,豈非找死?
可惜,日本沒那麼好對付。
事實上,這種難以界定和無法釐清,恰恰說明蒙古人把過去的分類系統和評價系統都打亂了。而且,他們的洗牌還是世界性的,以至於歐亞大陸上許多國家的歷史都變得面目模糊。這就不能等閑視之了。因此,我們必須走進蒙古旋風掃過的那些地帶,看看他們對世界文明有怎樣的衝擊,對於人類歷史的進程又有哪些顛覆性的改變。
在東南亞,忽必烈的戰爭也乏善可陳。被他封為鎮南王的皇子脫歡兩次征伐安南(今越南北部)都慘敗而歸,入侵佔城(今越南南部)也無功而返,將爪哇(Java,今屬印度尼西亞)變成海外轄區的行動更是不了了之,唯獨在緬甸小有成功。不過,靠著遠征,蒙古人還是直接控制了東南亞海域的交通,形成環繞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以及東南海岸的世界貿易圈,大元也成為兼有陸地和海洋的超級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