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崖山之後 二、多元文化

第四章 崖山之後

二、多元文化

忽必烈卻大為惱怒。他說:你們是俺的奴僕,怎麼能不吃俺的茶飯?於是,在至元十六年(1279)十二月,也就是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跳海自盡于崖山的十個月後,忽必烈頒發聖旨,命令木速魯蠻回回(穆斯林)和術忽回回(猶太人)均不得挑食,也不得用斷喉法宰牲。他還揚言,誰膽敢再用斷喉法宰殺牲畜,就按照同樣的方法處死這人。
《元世祖出獵圖》

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繪。橫104.1厘米,縱182.9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了世祖忽必烈和皇后攜一干隨從赴塞外狩獵的情境。左右侍從有的膚色黝黑,有的高鼻深目,系外族人士。
從此,多個民族共處統一的國家便成為定勢。這是一個重大改變。所以,蒙古人既是文明的破壞者和毀滅者,同時又是創造者,儘管這並非他們的使命和初心。
但這並非出於統治者的仁慈,而是出於算計,並且主要是忽必烈的。前面說過,在爭奪汗位的鬥爭中,阿里不哥以蒙古草原為大本營,蒙古傳統為號召力;忽必烈以中華本土為根據地,天下一統為凝聚力。這一分野決定了,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不能不同時把自己裝扮成中華皇帝。適當實行漢制和部分進行漢化,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元帝國的特點除了超大型,還有多民族。
民族也是老問題。事實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兼容https://read.99csw.com並蓄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共同體。先是諸夏與諸羌、諸戎融合為華夏,秦漢時期諸華又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融合為漢民族。後來五胡入華,南北分治,遼金佔據中原,也都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可以說,正是由於周邊少數民族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中華文明才源遠流長而且波瀾壯闊。
也就是說,不平等地和平共處。
三等臣民:漢人,原大金境內居民,包括漢族,也包括漢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和高麗人,以及雲南民眾。
統一也不可能。請問統一于誰呢?全盤漢化,忽必烈們不願意;蒙古化,又不可能。且不說以漢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絕非短時間內崛起於漠北的遊牧文化所能匹敵,單單人口的寡眾便是問題。據統計,當時南人有五千萬,漢人也有一千萬。移居中原的蒙古人,雜七雜八的色目人,則各自只有三四十萬。數量懸殊如此,究竟誰能同化誰?既不願意被漢化,也不能夠蒙古化,那又如何實現文化的統一?總不能統一于波斯或者突厥吧?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實行多元文化政策,這樣至少可以保住蒙古人不被同化。何況帝國的疆域是那樣遼闊,境內的族群是那樣繁多,文化問題又極其複雜,真不如讓臣民們自理為好。統治者省事,還能博得好名聲。
問題在於,大元始終都不是純粹的中原王朝或者典型的漢族王朝,而是蒙古人建立的殖民帝國。忽必烈也從來就沒有忘記,在自己的九九藏書雙重身份中,蒙古大汗是第一位的。他的政治目標首先是維護黃金家族和其他貴族的利益,確保蒙古人的統治地位和各種特權。族群等級制度,勢在必行。
二等臣民:色目人,系指蒙古人和漢族人以外的民族和部族,比如吐蕃人、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隨軍來華的俄羅斯等民族。他們由於膚色和眼睛明顯不同而被稱為「色目」,意思是「異色異目」或「各色各目」。
這無疑跟統治者的多元文化政策有關。與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不同,在大元帝國,漢語和波斯文跟被尊為「國語」的蒙古語文有著同等地位,所有宗教也跟蒙古人信奉的薩滿教和喇嘛教一樣受到尊崇。當局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不橫加干預和規範,甚至給予尊重和維護,正所謂「多語兼用,諸教並崇,各從本俗」。
酒當然照喝不誤。馬奶酒是蒙古人的發明,葡萄酒則是畏兀兒人帶來的,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現了蒸餾酒。蒸餾酒從西方傳入,阿拉伯語音譯為阿剌吉,意思是出汗。只不過西方的白蘭地和朗姆酒用葡萄酒和甘蔗酒蒸餾而成,中國的白酒卻用糧食。這在世界上可謂獨樹一幟,中華大地也酒香四溢,無論那酒是醬香型、濃香型,還是清香型。
穆斯林和猶太人當然不能接受。他們用腳投票,紛紛離開大元。結果是帝國的稅收銳減,外貿也受到影響。忽必烈只好收回成命,不再對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橫加干涉。read•99csw•com
四等臣民:南人,原南宋境內居民。
可惜,特權可以用於政治,用於經濟,卻根本無法用於文化。如果也對文化劃分等級,規定蒙古一等,波斯或突厥二等,漢文化三等,除了留下笑柄,何益之有?
同樣重要的是,大元統治者只實行種族歧視,並不實行種族隔離,各族人民的遷徙、雜居和交往不受限制。在這樣的框架下,一些古老的民族融入了別的族群,一些新的民族共同體則得以誕生。比如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卻又說漢語寫漢字的回族,便與元代西域流動人口的大量來華,以及當時的文化政策、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不無關係。
廣勝寺壁畫


據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山西廣勝寺元代壁畫中反映不同民族、階層人群社會生活的畫面。
其實,元代統治者並非一開始便打算無為而治,忽必烈甚至還干預https://read.99csw.com過猶太人和穆斯林的生活。我們知道,猶太人和穆斯林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對飲食有嚴格要求。像蒙古人那樣用破腹法而非斷喉法宰殺的牲畜他們是不吃的,異教徒宰殺的也不吃,因此他們拒絕食用元帝國提供的肉類。
一等臣民:蒙古人,又叫國族。
但這絕不意味著民族團結,更不意味著各族人民幸福地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中。相反,按照蒙元統治者實行的族群等級制度,帝國的臣民被分為以下四個級別:
蒙古人還學會了喝茶,之前他們只喝果汁和酒,包括現在俄羅斯人仍然愛喝的「樹奶|子」,也就是白樺樹汁。實際上元代後期正是中國飲茶史上第三階段的開始,這三個階段是漢魏六朝粥茶法、唐宋抹茶法和元明清散茶法。現在中國人喝的紅茶、綠茶和烏龍茶便都是散茶,不過元代宮廷還盛行吐蕃的酥油茶。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能幫助消化的茶很快就成為蒙古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當然,這裏面的情況各有不同。隋唐是混血王朝,匈奴和鮮卑都已漢化;兩宋則是多元共存,契丹、女真和党項既與漢人交流融合,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也就是說,隋唐是多民族融為一體,兩宋是多民族各行其是。只有元,才是既將各個民族整合於同一個國家,又依然鑼是鑼、鼓是鼓。
中華文明也翻開了新一頁。事實上,由於喇嘛教、伊斯蘭教和聶斯托利派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不可能不面臨嚴重挑戰;南方與北方的重歸一統,則同樣會帶來https://read.99csw.com新的生機。那麼,這裏面又會有什麼故事呢?
這真要拜多元文化政策所賜。
多元文化政策促進了各族人民的交流,也改善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比如原產北歐的胡蘿蔔,就是元代從波斯引進並最早種植在雲南的。叫作「回回蔥」的洋蔥,則很可能由色目人從中亞帶到中國。白砂糖,據馬可·波羅說是埃及人傳授的技術。製作挂面,則應該是中國人的發明。北宋就有切成細條的索麵,元代又出現了可以送禮的挂面。
趙孟頫繪《斗漿圖》

據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忽必烈沒能保住大蒙古,卻開創了大中華。
所有這些,都是蒙古人沒有吃過的。
元,一個王朝,多個民族。
沒錯,各過各的日子,不造反就行。
很好,這很明智。
這樣四種人的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又次,南人最低。中央及行省各重要機構的首長均由蒙古人擔任,其次考慮色目人,漢人和南人都不能充任要職,也不得攜帶武器。這是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定下的規矩:最後投降的必受歧視。值得慶幸的僅僅在於,漢人和南人總算可以保住性命不被屠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