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對外部秩序的熱愛和認知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對外部秩序的熱愛和認知

當我開始和一些兩三歲的小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時候,我也覺得驚奇。玩這種遊戲時,孩子們常常很興奮,樂不可支,並充滿了希望。
如果人們只知道區別不同的個體,卻對它們的聯繫一無所知,他將面對尷尬:自己處於一種混亂之中,無法擺脫。顯然,兒童具有的工作本能是自然界給予的一件禮物,這幫助他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在環境中挖掘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時,留在沙發邊的小女孩哭了,大家都覺得小女孩哭泣肯定是因為生病的母親而受驚和難過,於是都去極力安慰她。這時,保姆試圖把放在沙發上的兩個靠墊拿到隔壁的房間。突然,小女孩尖叫起來:「不許拿靠墊,不許拿靠墊。」她似乎在強調:「無論如何,不能把靠墊從它的位置上拿走!」
原來,是傘放錯了地方令她煩惱,因為這嚴重地背離了小女孩房間平日的秩序,而這一切的擺放秩序她記得一清二楚。
意外的是,人們認定,孩子們考慮到外部秩序的敏感期是雜亂無章的。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是:這個環境不只屬於他自己,所以小孩子無法弄懂他在這個環境中的位置;而同一環境里,強大有力的教師不但不能給予他理解,反而覺得他任性。小孩子毫無理由的大呼小叫,不理會人們的安撫,這種情形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我們不難看出,部分大人不能知曉的秘密,其實就藏在小孩子的心裏。
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對秩序的熱愛與兒童對秩序的熱愛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家庭主婦宣揚:「我愛我家,我愛整潔的家。」她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但是孩子卻是真的討厭生活在混亂的環境里。混亂的環境只會讓孩子心煩氣躁。於是他用絕望的叫喊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更最嚴重的就是由此急出病來。
遊戲是這樣開始的:有個孩子當著其他孩子的面,藏到鋪著長桌布的桌子底下,然後,其他孩子走出房間,當他們再次回到房間時,立刻將桌布掀起。這時,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同伴,他們就高興地直尖叫。孩子們反覆地做著這個遊戲。他們有次序地輪流說:「該到我藏起來了。」接著爬到桌子下面去。
我覺得,這個小孩的反應一定跟幼年期的秘密有關。於是,我自信十足地走上前,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幫你穿上外套,好嗎?」熱得透不過氣的孩子母親驚訝地看著我,迷糊糊地聽從了我的建議,穿好她的外衣。
小孩的母親認為,抱抱他應該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不過改變抱的姿勢似乎也不管用,因為小孩正在「大發雷霆」。這時一個旅https://read.99csw.com伴伸出了援助之手來說:「我來試試就好了。」他用自己強壯的胳膊穩穩地抱著小孩,神情嚴肅。可是小孩絲毫不領情,反而哭鬧得更凶了。
我們是得給大人一些指導建議了。要不然,他怎麼能及早發現小孩心裏的秘密,察覺孩子是如何用心展現這些秘密呢?
人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想給予她真誠的幫助。年輕的母親試圖通過換胳膊抱小孩讓他停止哭鬧,小孩還是哭鬧不休。熱心的大人說話哄他,甚至怒斥他,都無濟於事。
對孩子的要求給予滿足,你才能發現小孩的這種剛剛顯露的敏感性,這種徵兆被人們肯定是孩子心情愉快的反應。在孩子出生后的頭幾個月,他對秩序的敏感期就出現了。因此大人有必要學點幼兒心理學。一些受過訓練的保姆,知道怎樣按我們的要求去做事情。這些,他們有活生生的例子。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小家庭里:主人公是個才出生幾個月的嬰兒,他總是躺在一張有些傾斜的大床上,這非常方便於他俯視四周。他的房間嚴格按照生理科學原理設計,有一個專門用來盥洗的保育室。房間不像普通房間一樣刷成白色,窗戶的玻璃是彩色的,房間內擺設著一些小傢具,一張鋪著黃色桌布的桌子上擺放著鮮花。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約4歲大的孩子從甲容器向乙容器倒水時,不小心把一些水灑在了地上,但他自己全然不知道。接下來,有趣的事發生了,一個比他還小的孩子坐在地板上,手拿抹布試圖擦乾灑在地板上的水,4歲的孩子對此還是沒有覺察到。他停止倒水的時候,坐在地板上的小孩問他:「還有嗎?」4歲大的那個孩子被問得莫名其妙,甚至吃驚地說:「還有什麼?」
保姆把小女孩抱起來放在桌上,靠近那把傘,但小女孩還是哭鬧不休,掙扎扭動。孩子的母親知道一些小孩子早期的心理預兆,於是她走過來,拿起桌上的傘,並把它帶出了房間。小女孩馬上變得安靜,再也不哭鬧了。
太神奇了,小孩馬上停止了哭鬧,變得安靜祥和。他說:「媽媽,穿外套。」他的意思似乎是:「媽媽,無論如何都要穿上外套。」也許是感覺到大家終於肯定了自己的存在,緊急事件結束得非常平靜,小傢伙把手伸向母親,開心地笑著。
對秩序的內在敏感性,是自然界賦予小孩子的天賦,這種天性通過自我感覺而形成。這種感覺是對不同物體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和區分,並非物體本身。因此,小孩擁有看到一個整體環境的能力,並認九*九*藏*書識到在環境的各個部分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只有這樣的環境孩子們才能適應,他們的行動才更具目的性,所以他們非常需要這樣的一個整體環境。只有以此為基礎,兒童才能掌握到組成環境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果孩子們接觸的周圍環境不是按照秩序組織起來的,則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他們會覺得這跟只有傢具卻沒有建好放傢具的房子一樣。
那天,有個來她家裡做客的女人,順手把自己的雨傘放在了那張桌子上。小女孩看到雨傘后就開始哭鬧,估計是這把雨傘讓她煩惱、難過了。大人不清楚孩子的想法,還以為是小女孩喜歡這把傘,可是當客人把傘放在她面前時,她卻推開傘,不肯接受它。客人無奈地把傘放回到桌上。
這個兒童根本就不想尋找什麼,因為他認為就算看到了這個東西,跟自己也毫無瓜葛。他最關心的事是這個東西應該被放回原處,同時她認為是自己的父親不遵守遊戲規則。僅僅是把一個東西轉移到別的地方,然後又把它放同它原處,這種遊戲豈非太簡單了嗎?他父親所說的「藏起來」就是這個意思,把東西藏在坐墊下面就覺得是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則在想,東西沒有被放回原處,這個遊戲豈不是很乏味?
如果環境不匹配,小孩子發現無法表達心中確切的想法,這些神奇的事情就會變得無從解釋,毫無價值,從而令小孩子感覺痛苦。
另一個孩子的事例:一天,我和一群遊客經過那不勒斯的尼祿洞穴,遊客中有位年輕的母親想帶她的孩子走完地下洞穴。但這個孩子太小,大約1歲半,無法自己走完全程。一小會兒之後,小孩子就走不動了,母親只好抱著他走,但她也力不從心。她躁熱難當,於是脫掉外衣,搭放在她的胳膊上。她懷裡的孩子卻有了心理障礙,哭起來了,而且越哭越厲害。這位母親想盡辦法使他安靜,卻徒勞無功。這位母親太年輕,又倍感疲憊,因此十分苦惱。
原來,這位年輕母親身上的混亂、失去秩序的形象,給孩子造成了障礙。必須得把外套穿在身上,而不應該像一塊布片一樣搭在胳膊上。
自然界為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期里的上了第一堂課,自然界在第一堂課給人們配備好了指南針,以便他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方向。同時,自然界還賦予小孩子正確使用語言的技能,而孩子在逐漸長大的同時,語言也得到更大的發展。在敏感期里打下基礎后,人的心理演化才逐漸發展起來,絕非一蹴而就。
在學校里,如果我們用過什麼東西沒放回原處,剛兩九*九*藏*書歲的小孩看到了,都會將它放回原處。學校里,要儘可能地清理掉不必要的東西,這樣有利於培養小孩愛整潔的習慣。只有在自由中,兒童才會更殷切地嚮往秩序。
以小孩子的想法看,秩序就是把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當小孩對那些用品在自己的環境中所應擺放的位置有認知,並記清楚它們的位置時,孩子的秩序就產生了。這也意味著他將會熟練適應自己的環境。我們多希望自己處在這樣的環境啊,那樣,我們就能閉著眼睛四處走動,觸手可及自己所需的東西。想過平靜和快樂的生活,這樣的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在舊金山博覽會的中心大廳,展出了我們學校的圖片。在圖片上,人們看到這樣的景象:放學后,一個兩歲的小孩把所有的椅子整齊地放在牆壁一側。看上去,他是帶著思考完成這些工作的。那天,他對一把靠著的大椅子束手無策,於是他開動了腦筋,將這把大椅子放在平常擺放的位置,這個位置離其他椅子很近。
有一天,我特意和他們一起遊戲。幼兒們高興地歡呼,熱烈地鼓掌,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藏在門背後的夥伴。他們圍繞著我,熱切地請求說:「咱們一起做遊戲吧,請你藏起來。」在我接受邀請之後,他們就都跑到門外面,似乎他們能夠看見我藏身的地方,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我藏在一隻柜子的後面,並沒有藏在門后。幼兒們進來后,都跑到門背後找我。我藏了沒多久,發現他們找不到我,於是我從藏身的地方走出來。對於我的突然出現,他們既失望,又迷惑。他們責怪道:「你幹嗎不和我們玩?你為什麼不藏起來?」
保姆耐著性子哄著小女孩,把她帶到她母親的沙發邊。儘管這位母親生病了,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仍然強自振作繼續講故事。但這個小女孩卻沒有停止哭泣的意思,含著眼淚說:「媽媽,看沙發,看沙發。」此時的小女孩已不再對故事感興趣。小女孩的母親及靠墊都換過地方,在不同的房間里講同一個故事,使小女孩的心裏發生了戲劇性的強烈衝突。
小孩子在遊戲中早就表現出這種對秩序的熱愛。瑞士心理學家皮郭教授將日內瓦的克拉帕雷德教授的理論作為參照,對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非常有趣實驗。
我親眼見過另一家人發生的事情,讓我倍受啟發:這個母親痛苦地躺在保姆放有兩隻靠墊的沙發上,因為那時的她身體不舒服。這時候,她剛出生21個月的女兒,來到她身邊,想聽她講故事。母親怎麼可以拒絕給孩子講故事呢?儘管這位母親身體很難受,可還是九_九_藏_書打起精神,準備講故事。小女孩聽得非常入神。但是她實在無法繼續再把故事講下去了,不得不讓保姆扶她到隔壁房間休息。
我知道這樣一個例子:一位保姆天天推著一輛童車,童車裡坐著一個5個月大小的嬰兒,他們慢慢地從房前的花園裡走過。這個小孩子看見什麼東西會顯得很有興緻呢?居然是一塊鑲嵌在灰濛濛的老牆上的白色大理石碑!美麗的花朵開滿園,但是讓童車裡的小女孩興緻十足的卻是他們走到大理石碑附近的時候。於是,聰明的保姆天天都會讓童車在大理石碑前逗留一陣子,她估計讓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得到長久快樂的東西就是大理石碑了。
顯然,對秩序的熱愛,兒童遠勝於成人,這在那個年齡階段是必須的。小孩子認為秩序的混亂令人痛苦,這是對心靈的深刻傷害。我似乎聽見小孩子說:「沒有秩序,我就無法生活,請把我們的需要放在心上。」對小孩子來說,這個問題甚至關乎生死。但對大人而言,這不過是一個關乎快樂或舒適的小問題。小孩們極盡所能去了解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並依據自己確立的原則去行動。
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學校里有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假如我們把東西放錯了地方,看到這種情形的小孩就會把這個東西拿起來放到先前指定的地方。成人和更大一點的孩子都注意不到的細枝末節,他卻會注意到。打個比方說,如果有人把一塊肥皂放在臉盆架上卻沒有放在肥皂盒,或是把椅子放得東倒西歪,並未放在原來的地方。小孩子看到了,會很自然地跑過去,把它重新放好。東西擺放得亂糟糟,好像會刺|激孩子的神經,使他不安,僅此而已。孩子的一大快樂就是把東西擺放整齊。在我們學校,一些三四歲的小孩會在完成練習或完成工作后把所用物品放回到指定地方,毫無疑問,他們是自覺自愿地完成任務。
熱愛秩序,是幼兒的一個特點。1歲半或兩歲的兒童能夠確切地指出一些東西。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可能在更早時候,孩子們就掌握了這種能力,遺憾的是大人們沒有及時引導他們對外部環境秩序的需求。
如果快樂真的成為遊戲的目的,我們就應當了解某個年齡的小孩子以他們在自己指定的地方找到那些東西為快樂。他們覺得把一些東西藏起來就應該是認為這是看不見的。再次發現這些東西意味著一種和諧的秩序感,不管是否看到,東西應該被放在原本放好的地方。他們會自顧自地說:「你肯定不會看到它,只有我知道它在哪兒,就是閉上眼睛我也能把它找到,因為我九*九*藏*書確定它被放置的地方。」
皮郭在一把扶手椅子的坐墊下面藏些東西,接著,讓他的孩子走出房間。隨後,他將這些東西轉移到這把椅子對面的扶手椅的坐墊下邊。皮郭教授希望他的孩子回到房間后,首先會到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墊下邊找東西,如果找不到,肯定會到對面那把扶手椅的坐墊下邊去找它們。
這些例子全都體現了孩子對秩序的強烈渴望,同樣,兒童的早熟程度也一樣使人訝異。就算一個兩歲的兒童都會主動地維持秩序。
兒童通常是看過外面世界秩序之後才了解他外面的環境,之後才明白自身和外部環境的關係。
嬰兒比大孩子甚至成人更加敏感,更容易覺察到周圍環境的混亂。他的敏感性顯然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敏感度越差,甚至是消失。生物在其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性會周期性的出現,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敏感期」。這個時期充滿神秘,也極其重要。
大自然是無情的,它總是按照一種亘古不變的原則來運行,生老病死是它的準則。對小孩子而言,秩序就猶如動物漫步在大地,魚兒遨遊在大海,小孩子需要在一個環境中獲取相關規則,進而在這個環境中得到更高的發展,這極其必要的。
可是,他的孩子在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墊下找完了,就撒嬌說:「找不著」。孩子沒想過要到其他地方繼續尋找它們。皮郭教授將實驗重做了一次,刻意讓孩子見證他從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墊下取出東西,再轉移到另一把扶手椅的坐墊下面。令人困惑的是,還是像以前那樣,孩子再次找了一遍,依舊答覆:「找不著」。皮郭教授知道了:他的兒子腦瓜不太好使,他幾乎失去耐心了,再次翻開第二把扶手椅的坐墊,說:「我把東西放在這裏,你沒有看見嗎?」小孩答道:「我看到了。」然後,指著第一把椅子說:「但它不是應該在這裏嗎。」
我們也會感覺到,小孩的挫敗感能清楚地顯示他們的秩序敏感期現象。小孩子時不時得發脾氣,也許多數是因為他們的敏感性引發的。事例是鮮明生動的,我正好能找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例子。
另外有一次,我見到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和一個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小孩子藏在一件傢具後邊,可是在他們進來時,卻裝出根本不知道。他們假模假樣地搜尋了整個房間里的所有角落,唯獨不往這件傢具後面尋找,他們覺得這樣會讓小孩子覺得更有趣。但是小孩子卻大聲叫嚷:「我在這裏呀!」神情之間很是生氣,他嚷著:「我在這裏,怎麼你們看不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