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的潛意識活動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的潛意識活動

從人的肢體和器官的行動來看,兒童期學到的東西會在人身上留下永久的印記。於是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人們說「這個人沒教養」,或者責怪某人過於懶散時,其實是在提醒這個人要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儘管這樣可能會對他造成傷害,或令他覺得恥辱。事實上,這些人很難徹底戒掉自己的缺點,因為這些缺點和其他個性特徵一樣根深蒂固。
印度人非常尊重生命,這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也是屈指可數。因為對生命十分崇敬,動物也會讓印度人崇拜。在成人身上,是很難培養這種對生命的熱愛之情的。雖然人們常說「要尊重生命」,但類似的話不會讓人們猶如印度人一般崇敬動物。
現在,隨著對兒童智力了解的深入,將兒童作為聯繫不同時代和不同文明的紐帶是有必要的。假如我們需要引入新思想,傳遞文明的火炬,或改善人們的生活習俗,給社會生活注入新鮮活力,就得從兒童開始,因為嬰兒時期是如此重要,而成人難以完成這一任務。
嬰兒吸收從環境中學到的東西,並使之成為他們個性的一部分,於是,這些東西會永存於他們的頭腦之中,就算某些在後來的生活中不再使用,但還是會留存在潛意識九_九_藏_書裡。「記憶性基質」(我們認為它是一種超記憶的東西)不但創造個性,還使這些特性保持著生命力。嬰兒期形成的東西是難以徹底剔除的,將成為他們個性的一部分。
在20世紀英國就要結束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一個英國官員為了讓孩子生活在沒有種族歧視的環境里,時常讓保姆帶孩子去印度飯店吃手抓飯。不過,印度人這種獨特的飲食方式確實吸引了歐洲人。糟糕的是,不同民族的不同日常生活方式,經常引發出敵對情緒,於是成為彼此矛盾的根源。這個英國官員的做法無形地提示了我們,要想恢復過去的傳統,我們可以向兒童求助。
從同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人與時代的聯繫。現代人對古人的想法不予認同,古人對現代人的生活也不能理解。初生的嬰兒,能夠很快適應當時的文明,無論這種文明程度的高低,最終,他都會與這種文明協調一致。這也證實了人類個體發展的真正原因是其適應性,個體竭力為自己建起一種行為模式,便於融入這個世界。
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相信,所有生命都有一定的心理活動,哪怕是最低等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力量和特九九藏書定的心理反應。如果對單細胞生物進行觀察,就會看到它們能夠保護自己,知道如何尋覓食物、逃避險境,就是說它們一樣有感知能力,一樣有心理活動。今天,生命的這一特性已被普遍認可,但就在此前不久,科學界還認定嬰兒沒有心理活動。
在人的動作、神態、步態方面,「記憶性基質」對人的成長發育的意義都有所表現。不同種族的身體語言、精神趨向都各有不同。比方說,居住在非洲土著部落的人,大都具有一些抵禦猛獸的特殊心理功能,有些部落主要依靠鍛煉聽覺,於是部落成員的聽覺都異常靈敏。
一些歐洲人也許會認為,印度人的做法是正確的,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靈性,人類應該尊重它們。但這不過是個假設而已,很難在他們心裏激發出相同的情感。比方說,歐洲人永遠無法體會印度人對牛的崇敬心理。儘管歐洲人不屑一顧,但是不管怎樣,印度人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動物的情感,因為在他們心中,這種情感早已根深蒂固。
兒童的教育應以環境為載體,因為兒童的個性發展是通過對環境的吸收進行的。兒童是前人和後人之間的紐帶,又能成為創造者,於是,他們將帶給人類無盡希望的同時,全read•99csw•com新的生活觀念也會被引入。我們作為兒童教育工作者,想把人性帶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還需要很多準備工作。這樣的目標,意味著對兒童的教育也應該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即把初生嬰兒當作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來對待,而不是只需要大人照顧的孩子。事實上,新生兒的心理活動現在已經備受關注,且極有可能因此形成一門新學科。如今,很多醫院已經設立了專門為兒童治療疾病的兒科診室,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
19世紀以前,大多數義大利農民終其一生都沒有出過遠門。義大利統一之後,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奔走到其他省份去謀生。在外地,他們找到了工作,結婚並且定居下來。但是這些人晚年大都患了一種怪病,其病狀為臉色蒼白、抑鬱、虛弱、貧血等,在嘗試了種種醫治方法都無效的情況下,醫生建議他們回家鄉轉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意外的是,這些人回到家鄉不久之後,健康基本都得到了恢復。於是這些人說,家鄉的空氣就是最好的治療,哪怕家鄉的氣候可能不如我們所願。可是在心理學家看來,真正將這些病人治愈的是一種平和、愉悅的心態,這源於他們兒童時期潛意識裡對出生地的吸收。九*九*藏*書
這種潛意識的吸收能力,對研究兒童心理教育的人來說尤其重要。人成長的基礎包括這種心理能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適應了當地氣候和社會環境。所以,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都應該以此為基礎。
既然人類改進社會是通過對兒童的影響,那麼我們就不該忽視幼兒園的重要性;既然人類社會的改造始於兒童,那麼我們成人就應該提供他們適宜成長的環境。
世界上有很多種宗教,不同地域的人通常尊崇不同的信仰。雖然如此,一旦這些傳統被批判,不管出於何種理由和實際需要,都會導致人們強烈的不滿,其原因就是,這些情感和信仰早已融入了他們的生活中。就像歐洲人常說的:「它在我們的血液里。」社會規則和道德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培育了人們的特殊情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典型的印度人、義大利人、英國人、法國人、中國人。這種情感是怎麼形成的呢?它源於心理學家將其稱為「記憶性基質」的東西——嬰兒期具有的一種神秘的精神力量。
我想起在蒙台梭利學校教書時的一件事:那天我走進一個小花園,看到一個大約兩歲左右的印度小孩蹲在地上,手指比劃著。我走上前去細看,小孩用手指在一隻少了兩條https://read•99csw•com腿螞蟻前面畫線,原來他在幫助那隻螞蟻,輔助它爬行。我估計,人們會覺得這個孩子如此喜愛動物,完全出自遺傳。從文化方面來看,這種情感確實有歷史傳承的原因,但就個體發育方面來講,這種心理特性並非出於遺傳,而是嬰兒在環境中自學的結果。
新生兒具有心理活動,那就說明這種心理活動在他出生前就存在。事實上,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早在胚胎期,嬰兒的這種心理活動就已經開始了。人們很快接受了這個事實,之後,新的疑問產生了,從什麼時候起,胚胎開始具有這種心理生活呢?眾所周知,7個月的胎兒脫離母體,他仍然能夠健康地存活,這反映出7個月的胎兒已經具有心理生活。
人們對嬰兒學習身邊事物的過程得以了解,依賴於對這種特殊心理能力的發現。在兒童時期,人培養了對生活環境、文化習俗的適應,兒童的行為發展不僅融合當地的時間和地域,還融入當地的風俗習慣,最後,這個嬰兒成長為一個典型的本土人。
該怎樣對待一隻受傷的螞蟻,不同國家的小孩態度不同。有些孩子也許會把螞蟻踩死;有些會視若無睹,毫不在意地離去;多數人會寬恕這種行為,因為他們對動物沒有感情,認為動物與人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