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特殊心理能力

第三章 嬰兒的成長

兒童特殊心理能力

既然世間的兒童心理需求一致,且在成長中歷經相同的階段,那麼,我們就要尋求一種方法,使之遵循人類的成長規律。我們的教育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要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生命的需要得到滿足。這與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無關,也不是哲學家、思想家或是某種實驗所能左右的,這是大自然為生命規定的法則,是大自然支配著人類的發展進程。
由於人類的發展首先是心理髮育,肉體器官的發育在心理髮育之後,並受控於人的心理,所以兒童的成長被劃分為幾部分。從人的運動技能角度而言,身體發育是運動的條件,運動需要身體發育成熟,但心理髮育並不仰仗身體的發育,並且心理髮育會持續很久,而運動器官發育到具備運動能力之後,就不再繼續。
對此項研究,有一個例子可以提供幫助:有一個相貌英俊,健康聰明的年輕人,他討厭學習,也不乖,而且脾氣很壞,自然人人都疏遠他。對這個男孩的身世,我做過一番調查,發現在他出生后的半個月,由於缺乏營養,導致體重急劇下降,身上皮包骨,以至於護士稱呼他為「皮包骨」。其他的時間里,這個男孩的發育全都正常,因此身強體壯,但遺憾的是,可能他註定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只是野生哺乳動物知道如何保護幼崽,被馴化的哺乳動物也一樣保持著野生狀態時的本能,就如家養的狗和貓,母親都會時刻保護著幼崽,儘力將它們放在自己懷裡。可見,雖然出生使幼仔脫離了母體,但他們和母親血脈相連,依舊是母體的一部分。幼仔適應環境,學習生存技能的最佳方式正是這種關係。
很容易想象這種人的童年會是怎樣的,這種兒童肯定很懶散,整天悶悶不樂,而且喜歡哭,常常處理不好自己的事情,依賴別人的幫助。這種癥狀很難被治愈,通常會伴隨人的一生。於是,這些兒童長大后,多半膽小,怕見陌生人,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生存能力很差,很難以離開他人的鼓勵和幫助。
嬰兒睡眠醒來后通常會大聲啼哭,這被認為是渴望回歸的另一個癥狀,他似乎難以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並且深感恐懼。另外,嬰兒經常做噩夢,這種經歷很多人都有過,這也顯示出嬰兒不喜歡這個世界。
受遺傳作用的影響,動物出生不久就可以掌握屬於它的語言,嬰兒則不同,不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語言。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研究兒童的心理髮育,既要重視出生對兒童的影響,還必須重視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情況,所以兒童需要特殊對待。臨產的那一刻,母親與孩子面臨不同的危險,但他們要挑戰的難度卻是相等的,儘管嬰兒面臨的身體危險很大,但與心理危險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胚胎階段的生命基本相同。在胚胎髮育開始的時候,人們很難對兩種不同動物的胚胎進行區別,差別發生在後來。原本看上去相同的胚胎細胞,後來卻長成了蜥蜴、鳥、兔子等根本不一樣的東西。可以這樣認為,人類所有成員無不由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發育而來,不管他是超凡的藝術家、偉大的政治領袖,或是一個普通人。普通人同樣擁有自己的個性,在社會中也佔據一席之地,儘管他們職位平庸,天天為三頓飯奔波,但是他們遠勝於低等動物,他們行動自由,不為遺傳所限。
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於人類。我們討論出生這一時刻,並不是因為它是嬰兒經歷的一道難關,而是因為這一時刻決定著未來。在個體發展的各個關鍵階段,都存在某些顯著的標誌。剪斷嬰兒與母親的臍帶聯繫,是出生這一階段的顯著標誌。出生使生命的潛能read.99csw.com覺醒,這些潛能促使兒童的「精神胚胎」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因此,對新生嬰兒心理的研究,除了要關注「出生創傷」問題,還要對伴隨出生而來的各種本能行為進行研究。儘管嬰兒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幼崽,不具備遺傳性行為模式,但他們具有一種潛能,這種潛能產生迫切需求,促使他進行生命行為。幫助他在與環境的交流中塑造個性,實現他的成長和完善,是我們的使命。
心理髮育的能量源於運動中獲取的經驗,需要藉助運動器官的使用和技能的發揮。所以,如果限制一個運動器官已經完善的兒童的,只會對兒童與運動相關的心理髮育造成阻礙。儘管心理髮育依靠運動器官的使用,但是它的發育仍是獨立的,只受到心理未來的作用影響,也就是個體將來要實現的目標。發育中的嬰兒,都擁有圓滿完成這個發育過程的能力,只是因為在「精神的胚胎」階段,所以難以被觀察到。
嬰兒的器官成長緩慢,所以他們需要較長的哺乳期。許多骨骼尚未強健,腦髓磷脂也沒有完全覆蓋住運動神經,無法將大腦的行動指令傳送出去。因此,嬰兒的身體反應非常遲鈍,從運動機能來說,他僅僅是個雛形。
如今,對出生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做出如下解釋:動物一出生,它的生存本能就被喚醒了。動物的學習過程,關鍵在於生命本能的自發行為在促進它的發展,而不是環境刺|激它去適應本能。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語言星雲」停止工作,人就會失去學習語言的能力。我目睹過幾個這樣的例子,專家測試幾個不會說話的兒童,結果發現他們大腦健全,聽覺和發音器官也都正常,但這些孩子怎麼就不會說話,至今都存在爭議。這個現象頗有意思,我認為要找到其中根由,最好是研究一下他們剛出生的幾天,看他們經歷過什麼。「星雲」理論不僅能對以上現象加以解釋,還能解釋其他領域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如社會適應能力的問題。我認為,比起「出生創傷」理論來,「星雲」理論更具有科學價值,因為我相信,很多心理回歸傾向,是由於在兒童時期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
這種發育不正常的兒童,長大后不僅難以適應生活,甚至會報復社會,這就使人類陷入無邊的困境。這樣的危險源於我們的無知,比起其他任何無知,這種無知的後果最嚴重。
當然,兒童自身的發展與自然的要求相符。父母眼中的嬰兒,睡在襁褓里安靜又舒適,事實上,他們正在為自身發展做不懈的努力,成人應該就這一過程進行研究,並且為他們提供服務。
初生嬰兒必須自己構建精神世界,建立對外的表達機制,因為在嬰兒的記憶里不存在出自遺傳的東西。只要試想一下新生兒有多弱小,就能明白對他們來說,這個任務有多艱巨,這些小傢伙還無法支撐自己的腦袋,就踏上了如此重要的征程。一路上,他們將自己學會辨別,學會語言,學會站立,學會走路,直到把自己融入世界中。科學家考格西爾發現,在人的胚胎髮育階段,神經中樞的形成先於人體器官。這樣看來,在兒童做出某種行為前,支配這種行為的心理類型就已經存在。這也就意味著,嬰兒成長的起點並非在身體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
也許,我談論「星雲」的時候,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似乎「星雲」所包含的各種本能力量彼此獨立,不是一個整體。這裏,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所謂「星雲」不過是被我借用而已,事實上,大腦的反應形式完全不同於星體運行,心理活動是一個有機整體,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個過程是有https://read.99csw.com目的、有意識地從環境中汲取知識的過程,並藉此完善自己。
精神分析已經告訴我們,「出生創傷」不僅導致嬰兒抗拒和啼哭,還會對兒童的心理髮展模式產生影響,進而使兒童向異常方向發展,最終發生一種心理改變,可以說是心理力量的背叛。
由於潛意識的心理負面作用,導致了這些的人格缺陷。人在自己的記憶之中發現不了這些創傷,它們只存在於潛意識裡。儘管我們對此沒有任何記憶,但是它們一直潛伏於人的「記憶性基質」中,構成人格組成的一部分。最終,這種人格缺陷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對人類生活的發展形成阻礙。
人人都很熟悉初生嬰兒的發育情況,很明顯,身體成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且同步于神經系統的發展變化。比如,如果小腦沒有發育成熟,兒童就不能保持平衡,也無法坐穩和站立,走路更是「天方夜譚」。
似乎所有嬰兒出生時都會覺得不適應,一些回歸癥狀會出現在他們的心理上,他們拒絕成為人,試圖保留出生前的狀態。初生嬰兒似乎在心裏呼喊:「我要回到媽媽肚子里去。」
語言「星雲」也屬於與生活環境交流的能力,而不局限於兒童對某種語言的學習。在義大利長大的荷蘭兒童,不管他的祖先在荷蘭生活了多久,他能夠熟練運用的是義大利語,而非荷蘭語。此外,人們發現,世界各地兒童學習語言的程序和時間都差不多。
這樣一來,對幼兒進行教育的辦法也就昭然若揭了。假如對初生的嬰兒進行教育,就應該適應當時嬰兒的條件。這種早期教育對所有嬰兒都一樣的,也無所謂社會階層,無論是印度嬰兒、中國嬰兒,還是歐洲嬰兒。
當前,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的醫療心理學,提出了一個頗具決定性的時間段,即出生時期。對這個短暫時期,醫療心理學作了這樣的界定:它處在來自「出生創傷」的「回歸癥狀」和成長階段的「壓抑癥狀」中間。儘管回歸企圖和外部環境的壓抑是兩碼事,但是這些心理癥狀卻顯示出嬰兒的一種傾向,就是停止成長,回到母體中去。當然,這種傾向的存在是無意識的。
與動物不同,人類不是一出生就能夠協調運動,初生嬰兒的大腦里沒有儲備預定的行為模式,他只能自己摸索,去實現這個逐步協調的過程。其他哺乳動物則不然,小傢伙們出生不久就能夠走、跑、跳,之後又能學會高難度的動作,假設是擅長跳躍的種族,出生不久的幼崽就可以躍過障礙,迅速脫離險境。
所以,人類應該學習其他高等動物,在新生命降生的一段時間里給予他的孩子特殊照顧。我們的目的不是說要關心嬰兒出生后的頭一年或者頭一個月,也不僅僅要求關心嬰兒的體質,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促使父母重視這個問題,意識到幼兒出生教育的至關重要。
但這些技能的獲得源於運動經驗,而不是來自運動器官的成熟。也就是說,這些都是教育的結果,人類的所有成員都要自學這些技巧。
假設弗洛伊德的理論是正確的,回歸癥狀是出於「出生創傷」,那麼這種癥狀就是普遍存在的,在所有兒童身上都有反應。於是,我們有理由認為,和人一樣,哺乳動物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哺乳動物的幼崽在來到這個世界的頭幾天里,內心一定經歷了重大變化,激發了哺乳動物的遺傳行為的覺醒,與之相應,兒童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兒童並無遺傳固定的行為模式,但他擁有學習各種行為模式的能力,這種潛能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流才能發揮出來。
在哺乳動物的世界里,人類母親保護嬰兒的本九-九-藏-書能並不強烈,並且這種保護本性很難持久。我們通常會發現,母貓習慣把幼崽叼到黑暗的角落,一旦有人靠近,它就會變得異常兇猛強悍。人類母親這樣強烈的本能反應則不多見,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少會遇到嬰兒被搶走的情形。母親樂於給孩子洗澡穿衣,也會把孩子抱到陽光下,仔細觀察孩子瞳孔的顏色。看上去,她們更願意把嬰兒當作一個寵物而不是一個人。由於人類理性的發展超越了天性,並且他們一直以為兒童沒有心理生活,所以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存在這種差異。
近來,世人開始普遍關注兒童特殊心理能力的研究,這些研究證明,我們對此承擔某種責任。對人類出生經歷的新發現,極大地激發了人類的想象力,這不僅體現在各種心理治療上,在文學創作上也能有所作為。如今,心理學家常說的一句話是:「出生是痛苦的旅程」,這話是針對嬰兒所說的,而不再專指母親的妊娠之苦。嬰兒歷經出生的痛苦,卻無法表達和發泄,只能在這個痛苦旅程結束時大聲啼哭。
處在「精神胚胎」階段的嬰兒都極其相似。人們常說:「剛生下嬰兒來都一樣,而且以相同的速度發育。」初生兒的大腦與胚胎相差無幾,細胞的分裂也處在同一的階段,因此他們之間幾乎沒有差異。
雖然人類不具備動物的這種遺傳能力,卻擁有學習的天賦。經過學習,人類可以掌握各種各樣的動作技巧,於是在我們身邊有體操運動員、飛行員、舞蹈家、鋼琴演奏家等。
顯然,人類無法預知心理後期發展的結果,也無法了解處在胚胎階段的人。在生命的這個發展階段,人類需要做的只是為生命發育提供幫助。這個階段是人類心理髮展的開始,如果能依據將來的需要給予相應的幫助,勢必將極大地提高人的能力。
有人說出生等同拋棄,嬰兒被動地來到一個陌生世界,這裏的環境與他從前生活的地方完全不同,要想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卻又不能表述這個過程的痛苦感觸。嬰兒心理生活的這個重要時刻,心理學家用「出生恐懼」一詞來加以形容。
無疑,現在的「星雲」理論還處在假設階段,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探討。但有一點可以被肯定,兒童所感知的「星雲」指引著他的心理髮展,好比基因控制著生殖細胞一樣。
這裏要補充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的創造敏感性正在喪失,或者發育遲緩呢?這個問題不容易被直接回答,只有針對那些喪失創造敏感性的人進行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出生對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作用倍受心理學家的重視。上面是我們對早期回歸現象進行的討論,下面,我們將探討哺乳動物對幼崽施行保護措施的作用。部分生物學家認為,母親的撫慰與關愛,能將剛出生幼崽的生命本能喚醒。也正是在這個觀點的前提下,我們進行著對兒童心理的進一步探討。
動物生活在自然環境里,而人類卻要生活在社會環境里,所以在社會生活展開之前,兒童必須開始對生存技能的學習。適應環境,是嬰兒出生后最重要的活動。因為嬰兒出生並不具備先天性行為模式,這些東西需要在他出生后才逐步形成。
雖然體質的發育尚未完全,但嬰兒和其他哺乳動物幼體相同,適應環境的活動在脫離母體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而開發智力是他的首要任務,因為這是人體其他器官發展的根基。所以,對人來說,任何事情都不如生命開始的頭一年更重要。
人格發展的這一特殊功能非常重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展開對兒童的研究。事實上,我們相信它是生命的普遍機制。
兒童的生命本能里還潛伏著除「語言星雲」之read.99csw.com外的其他「星雲」,比方說,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群體價值和傳統的肯定等,這些反應模式也是源於這種潛能。這就好比現今的文明,它是人類世代創造的積累,而並非來自遺傳。關於這些,心理學家卡瑞爾說:「博學的科學家不能遺傳給兒子豐富的知識,如果把科學家的兒子放置在荒島上,他會變得和克魯瑪努人一樣原始。」
關於「出生恐懼」,是指一種無意識的恐懼,如果嬰兒能夠說活,他一定大聲質問:「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可怕的世界?現在我該怎麼辦才好呢?我該如何去適應這個新環境呢?天啦,我如何才能忍受住這裏可怕的噪音?離開了母體,我該怎樣重獲母親器官曾有的功能呢?沒有了胎盤的滋養,我還能學會呼吸和消化嗎?」
也許弗洛伊德是對的,睡覺可以被認為是對潛意識的回歸。當人們遭遇無法逾越的阻難時,往往渴望睡覺,因為進入睡眠,就會忘記周圍的現實世界,生活中的困難也都消失了。睡眠不只是人的生理需要,還是精神避難所。只要略微觀察一下嬰兒的睡眠姿勢,就會發現他們睡覺時基本都是兩腿縮在一起,手放在臉的一旁,成人也有很多以這種姿勢睡覺。心理學家認為,這表明他們有回歸子宮的傾向。
人具有智慧是他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所謂人的天性是自由,就是說人的活動由自己的精神意志支配,並不依從於本能。所以,嬰兒出生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他的發展都是次要的。
顯然,兒童是在潛意識中儲存著學習語言的能力,而不是從遺傳中獲得某種語言模式。這種學習潛能和生殖細胞的遺傳基因相似,遺傳基因精準地控制著整個細胞的分裂繁殖過程,使細胞體形成一個精密的器官,而在兒童對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這種語言潛能的作用也是如此。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語言星雲」。
如果嬰兒在早期對周圍環境心存恐懼,勢必會影響他的成長。這樣的兒童長大后,通常桀驁不馴,且難以融入現實的生活。這種人將永遠不能正常地學習周圍世界,可以用一句格言來形容他們:「人生而痛苦」。這樣的人厭惡所有事物,他們的消化能力很差,連呼吸都覺得困難,他們所做的事情往往悖于常理。總之,比起正常人,他們需要更多的睡眠。
在兒童身體發育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兒童不斷地完善自己,直至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因為嬰兒有別於其他哺乳動物,他沒有直接接觸周圍環境,儘管他已經出生,但是胚胎生命的過程還在繼續。恰恰是在這一獨特時期,嬰兒身上將形成一系列的人類本能。
嬰兒的運動器官需要慢慢響應大腦的指示,並且嘗試著去運動,儘管這種運動開始很模糊,但卻可以從外部環境中汲取經驗,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逐漸發育成熟。歷經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兒童的運動變得協調,並且最終可以準確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針對兒童的教育和運動進行練習,我們不該在這個協調適應的過程中設限。
我們借用一個描述天體發源的概念「星雲」,來確切描述嬰兒對環境的學習過程,用它類比嬰兒吸收知識的創造力。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很長,但弗洛伊德認為,睡眠時間過長是失常的表現,他說嬰兒睡眠是出於一種逃避,表明嬰兒對他周圍的新世界有種畏難感。
兒童缺乏敏感性,就不會再「熱愛周圍的環境」,傳統、道德、宗教等一旦不以正常的方式被吸收,這個人就會變得反常,表現出之前提到過的回歸癥狀。正是因為人類具有敏感的創造力,而不是某種遺傳模式。一旦兒童能夠適應生活環境,那麼他的心read.99csw.com理生命的基礎,就會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裡被奠定。
對兒童的心理生活而言,出生不過是段小插曲,但是我們應該對此進行獨立研究。生物學告訴我們,哺乳動物超高的智慧源於生命的進化過程,母獸臨產時會脫離群體,單獨完成生產過程,直到幼崽出生一段時間后,母獸才會帶著它返回獸群。群居動物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比如牛、馬、鹿、大象、狼、狗。在母獸與獸群隔離的這段時間里,新生兒備受母親的關愛和呵護,因為那時的世界只有它和它的母親。在這段隔離期間,幼崽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並接受母親的訓練,很快就能適應周圍的環境,生存能力的水平接近於與成年動物。於是,當幼崽隨同母親回到獸群時,它成為了這個獸群中的一員,儘管它出生只有一兩天,或者只有幾個小時,但無論在心理還是生理上,它都發育完善,可以稱其為小牛、小馬或者小狼。
初生兒還不具備明確的意識,他們還不知道出生的痛苦,但心理研究告訴人們,嬰兒的潛意識一定對此有所感覺,他們一落地就大哭,無疑是對這種痛苦的宣洩。有一個現象眾所周知,它十分明顯地反映了初生兒的恐懼感。新生兒都會被放進水盆洗澡,這時可以看見他們似乎害怕自己會掉到地上,手指會做出「抓」的動作,這就是內心的恐懼的反應。這一反應向成人揭示,幫助初生兒適應這個世界是我們的責任。
也許人一輩子都難以擺脫這種回歸的渴望。對成人來說,它可能表現為依賴於他人,害怕獨處、黑暗和孤單。成人之間的依賴並不是出於彼此喜歡,和兒童一樣,是由於恐懼;兒童就是這樣,不願意獨處,愛往人堆里扎,尤其是喜歡待在母親身邊。兒童討厭外出,寧願呆在家裡。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對那些膽怯的兒童來說,只有恐懼,而不是高興,這個世界讓他們覺得陌生。
大自然賜予生命,那麼自然界會極力保護它的孩子嗎?它怎樣幫助這些新生命呢?大自然創造孩子的同時,也為孩子創造了母親,在母親的潛意識裡,早就明白外界對嬰兒的傷害。所以嬰兒一出生,母親就會將孩子抱于胸前,以防他遭遇傷害。
這種潛能是無形的,但是它的形成要求極為強烈。所有動物都從自己的種屬獲得這種潛能,並運用這個開始生存活動,支配自己的行為,選擇合適的食物,使用特定的防禦技巧,這種潛能就是生命的本質。
兒童成長發育有許多方面,每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研究表明,嬰兒的腦門軟骨組織是在出生一段時間后,才逐漸合縫並成長為頭蓋骨的。當這些骨縫吻合后,身體結構才開始產生變化,骨骼的硬化進程也慢慢完成。小腦是人體的平衡器官,但剛出生時卻很小,不過發展到這個時候,腦髓磷脂已經將脊柱神經覆蓋住,小腦也就迅速成長起來,最終和大腦半球構成協調的比例。內分泌腺的形成,是發育的最後階段,與內分泌相關的消化系統也在同期完成了它的發育。
星雲是宇宙中的一個巨大天體,它們相隔甚遠,以致天體空間幾乎沒有密度,但對另一個遙遠星體來說,它們是存在著的,且具有一定的密度。兒童學習知識的能力與之相似,儘管表面看來,他們的知識從沒有到有,事實上,創造的能力就潛伏在生命之中。在「星雲」中,兒童受到激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兒童的語言能力是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逐漸吸收而來的,而非出自遺傳。兒童在語言學習中能夠對不同的發聲加以區別,並逐漸學會使用語言,完全是因為兒童具備這種「星雲」式的學習能力。對社會習慣和傳統的學習,兒童也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