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尊重個體生命 切記不要強制

第四章 尊重個體生命

切記不要強制

這與我們的觀點相同。正如紀伯倫所說,「工作是愛的表現」。
后兩種觀念非常普遍,這兩類兒童總能得到父母們的誇獎。然而除此之外,再沒有人喜歡他們,尤其是最後一類的兒童。
兒童這些變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逐漸出現的。對單個孩子來說,他只是在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不存在什麼群體意識著。當然,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強制懶惰的孩子動手,只需他們放在相應的環境中,讓他們隨性就行了。只要他們專註于某件事,性格方面的缺陷就會慢慢消失,這是說教無法實現的。兒童由此會發生很大變化,被外界活動深深吸引,他們把全部精力投注到這些活動之中,不知疲倦地重複某件事情。
這種醫療方法叫做「遊戲療法」,是使兒童在模仿遊戲中進行自由選擇,這比他們在家庭中的選擇範圍要廣。
如今,對「問題兒童」的家庭治療已經很普遍了,這得益於上述理論和其他一些理論的發展。這些方法也可以促進正常兒童的性格發展,只要他們在一個群體中生活,和其他兒童一起玩耍。
成人還忽視了一件重要的事,即這些忙碌的兒童已無形中形成了一定的紀律性,他們能夠自由選擇,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何培養孩子的紀律性而又不傷害他們的創造力,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只要我們給予兒童自由,就能解決這個難題。西方國家40年代對兒https://read.99csw.com童教育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老實說,我相信這種情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我們會忽視了這個問題,是因為受到習慣的影響,對兒童的性格發展缺乏應有的關心。
許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有人說兒童做事沒有規律,有人說兒童很懶惰,事實是這些人總在強制兒童干一些事情;有人說兒童都不聽話,事實是這些兒童可能一直被強制教訓。
我們的觀點是,兒童的正常發展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因此,我們在向兒童提供工具和環境時,必須有選擇、有目的,既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既然這些東西能夠左右兒童的發展,我們就該有目的地準備,使之適合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保證兒童使用起來足夠便利,運動協調能力得到提高。兒童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事能夠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提高運動協調能力,並且矯正性格缺陷。這裏,重點在於「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做某件事」。如果兒童毫無目的,不僅起不到矯正的效果,反而會引起更多缺陷。
如果這個過程中,某種外在因素影響了這種和諧狀態的形成,受阻的力量就會在體內單獨成長,破壞人體器官的平衡發展,導致性格缺陷或功能障礙;大腦的活動也將出現問題,手不能有目的的運動,無法切合實際生活;語言則失去實際意義,變為一種自我read.99csw.com娛樂活動;身體也隨之變得懶得。這些不良後果是由於各個器官不能形成一個整體,不能實現人體的正常功能,人格發生異常,成為絕望的根源。
成人為兒童提供幫助並不意味著應該隨意給他們任何東西,而是要根據兒童的性格和興趣去選擇。同樣,我們也需要根據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來選擇教育方法。
另外,儘管很多學校認同我們的觀念,並努力創造一種自由氣氛,但他們對自由的理解卻與我們不一致。
下圖展示了兒童的不同特性,用右面向外輻射的線來表示,而垂線表示兒童集中注意力做什麼事情,代表正常。一旦兒童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右面的線就會消失,只剩下左面的線。這些缺陷的消失歸功於兒童自身,與教育無關。是兒童的人格進行了自我調整,從而獲得了正常的發展。
這個現象說明我們對兒童的性格發展存有慣性偏見。我不禁想起一句宗教格言:「真理只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我們看到的都是虛幻。」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兒童很想自己動手,以前人們卻完全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認為兒童只會玩耍,沒有注意到兒童也會有選擇地做一些事情。其實,兒童在心理的支配下,總在忙於做事,他們能夠從中獲得快樂。
這種轉變要求兒童集中注意力,並且親自動手完成某件事。其實,心理分析學早已用這種方法來治療成人,並用一個專業術語形容九_九_藏_書這種心理現象——「正常化」。
我們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讓兒童做他們自己選擇的有趣的事情。這些事情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不使他們感到勞累,提高各種能力,完善他們的心理髮展。
我已經多次譴責這種偏見,呼籲大家注意:這種錯誤已經延續了幾百年。在我所辦的學校里,當孩子們被某項工作吸引后,他們原先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都消失了,無論這些性格曾受到怎樣的評價。
自由是發展的前提和結果,兒童要獲得這種能力,必須先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受教育階段。人格的發展具有主動性,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努力和對經驗的獲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對弱者進行壓迫以使他們屈服,遏制他們的成長,卻不能強制他們發展。
我在很多學校都見過這種個性矯正的案例,無論這些孩子來自什麼階層、什麼種族,屬於什麼文明。這就是我們的研究所獲得的最重要結論。
激發兒童的興趣能改善他們的個性。對「問題兒童」的治療也需有一個過程,並非一進我們的學校就能夠痊癒。這個過程中,他們接受新環境的影響,充分發揮「行為自由」,個性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在環境才能充分展示兒童的天性——自發的紀律、愉快地工作、社會良知、對他人的憐憫等。當這些能力得到正常發揮的時候,自主決定行為就成了兒童生活的規律之一。
當然,僅有這種治療的方法是不夠的。對於「工作(有意識九_九_藏_書地做事情)和自由能夠治療成長中的缺陷」還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因為工作和自由這兩個要素是兒童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遠不是充分條件。
解決的方法是使各種功能協調一致,共同為整體服務。如我們學習所做的那樣,兒童只要有一個能夠吸引他們的合適的環境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性,讓他們專心致志投入某項工作,各種能力就會被結合在一起,性格的偏離也就得到矯正。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並非教育的結果,而是兒童個性發展的結果,我們所做的只是讓兒童的個性獲得了正常發展。
很多年來,經過無數次實驗后,這方面的成功終於被認可了,《兒童門診指南》便應用了這一理論。這是一本探討「問題兒童」治療方法的書,要求人們給兒童提供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環境,使兒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想做的事情;他們的選擇應是自由的,不受教師或者其他人的左右。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人都是一個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整體,需要在生活中積極吸取外在經驗。從出生到3歲,人的器官獨立發展,到了3至6歲的時候,手才能夠接受來自大腦的指令開始工作,同時各個器官會合為一個整體,共同發揮作用,完成個體的工作要求。
他們對自由的理解非常落伍。他們認為自由就是擺脫束縛、不受權威約束等,其實只能說是對壓迫的反抗。假如學校將其付諸實踐,兒童只會毫無節制地發泄情緒https://read.99csw.com。因為他們以前受成人的控制過多,有一種本能的反抗傾向。雖然原則是「讓兒童去做自己願意的事情」,但如果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同樣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總是存在偏見和誤解。比如,很多人看到兒童性格缺陷的一些表面特徵,非但不認為是件壞事,反而給予很高評價。他們認為消極被動、缺少活力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吵鬧不休、胡思亂想的孩子則是天分過人,大有前途。
社會觀念往往這樣給孩子分類:一類是那些不正常的兒童需要進行教育,使其改正;一類是那些循規蹈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是其他孩子學習的榜樣;還有一類是那些性格異常的孩子與眾不同,比一般孩子要強。
我們學校的兒童不僅完善了性格,求知慾也增強了。人們可能會說兒童在進行一種精神鍛煉,尋求一條通向自我完善與心靈凈化的道路。阿拉伯經典作品《吉塔》中寫到兒童的發展時說:「讓兒童做該做的事情極為重要。因為大腦需要不停地工作,不會停止不動,只有專註地做事,才能發展人的精神。懶惰的大腦容易接受不好的東西,因而懶漢不能算作是健康的人。」
另外,如果自由被理解成是讓兒童隨心所欲做事,那麼,他們偏離的性格將得不到任何矯正,反而會繼續發展。
實際上,兒童的性格缺陷會反覆出現。由於生活環境中缺少正常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很多已經痊癒的「問題兒童」回家不久,又出現了性格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