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前言

對於現代的讀者來說,蒙台梭利關於最適合、最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活動的看法好像忽略了很多文化上的決定因素:很明顯,她十分沉迷於「人體測量學說」(這一點在她有關身高測量儀的討論中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來)。人體測量學是她早期研究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她也對義大利的孩子的反應進行過描述。雖然以上描述會給人深刻的印象,但是卻無法得到普遍的認同。
老師的任務就是讓每個孩子自發地學習,由於每個孩子各自機體的內在法則不同,他們各自的成長也會因人而異。如果老師不了解每個孩子的行為和習慣上的差別,就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蒙台梭利的理念中,不會觀察孩子的老師就不能勝任教師這一職責。
一位老師如果想給孩子們提供自由的環境,那麼他一定要設置一些限制。她一定要去引導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感覺老師參与得過於頻繁。「因此,應當隨時準備為孩子提供所需的幫助,但永遠不要成為孩子自由與實踐之間的障礙。」老師要通過間接的方式保持住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蒙台梭利建議說:「如果老師可以對孩子自發的行為活動保持關注,體現出尊重和耐心,也不帶有任何審判的態度,那麼他就能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了。」
「……我們應該留意到,孩子具有努力向外拓展的個性,也很有自發性,他能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並能堅持到底,他可以根據內在的需要調整自己要做的事。他也敢於付出努力,甚至還會奮力尋求,用他的能力去克服困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自得其樂。」蒙台梭利提出,教育者們的座右銘應該是「關照孩子,留心觀察」。
蒙台梭利博士在美國被譽為「傑出的教育工作者」。1907年,她在羅馬的貧民窟里建立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學校,開創了早期教育的先河。當美國教育者正討論她的理念是否適用於公立學校幼兒園四五歲的孩子時,她正在鑽研如何教導兩歲半的孩子。一般的讀者和教師認為她最暢銷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該書第一版於1912年4月出版,4天內就售出5000本)太過於理論化。有些父母的孩子和蒙台梭利最小的學生年紀相當,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卻沒有考慮到這個年紀孩子的需要。教師們也渴望擁有一本淺顯易懂的實用指南書,來講解如何運用頗有爭議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美國早教方法的研究中都無法忽視蒙台梭利的兒童自發性與「非教師」教育結構二者相結合的理念。在蒙台梭利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里,教師都面臨著教學方法上亟待轉型的迫切需求。在對《手冊》一書中教學用具的功績和局限性進行過冗長的討論之後,深入研究蒙台梭利關於教師角色的論證依然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蒙台梭利看來,給予孩子自由是每個孩九-九-藏-書子的天賦人權。所以,老師應該讓孩子自由地去學習。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學習,這才是早期教育真正的目的與出發點。
在美國境內生活的人們,深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影響,因此上述思想在美國更容易被人接受。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人類學》一書中明顯也借用了達爾文的這一理念。
南希·麥考米克·拉姆布茨
蒙台梭利認為,沒有哪一類特定的環境是最有助於孩子進行自我塑造的。《手冊》中所描述的環境也非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可調配的資金和學校環境能提供的條件進行裝修安排」的。
雖然,蒙台梭利的洞察力並不是僅由其觀察內容的準確性而得到了驗證,但是她在教育領域中卻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她主張:在影響生命體的因素中,「環境」尤為重要。這一主張是她的從醫背景和對科學方法的理解相結合的產物,再加上老師與孩子新角色的理論,就誕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在推行一種完全有別於福祿貝爾與佩斯特拉齊學派的教學模式。由於她受過醫療培訓,所以這一經歷使她成了洛克、伊塔德和塞甘的神經生理學傳統學派中的一員。她不贊成那些缺乏經驗的傳統教師的所作所為,因為傳統教師就像是一個過濾器,過濾了所有的稱讚、批評和積極性。她也不贊成老師去扮演具有專一性的「媽媽替身」的角色,這種角色要在孩子有困難、感到害怕、獲得成功時義無反顧地給予孩子幫助、安慰和稱讚。老師其實更像一個大姐姐,處於旁觀者的位置,給予孩子關注,確保孩子安全,在適當的時候履行職責。負責孩子個別需要的老師,一定不要介入到孩子與他的實踐中間。蒙台梭利認為,孩子天生就具有通過有系統的教育才能獲得的特性,如果老師過分熱情,那麼就會扼殺這些特性。
蒙台梭利「非教師」的理念能夠針對所接觸的每個孩子給老師的暗示來提供回應。但蒙台梭利所說的「孩子」不是廣義上的群體,而是具有「個體特指」含義的。孩子個體的「特點」就是蒙台梭利理論上以及實踐中所關注的焦點。
蒙台梭利「教學用具」的理念顯得意義深遠。人們可以推斷出,在她的課程中,孩子們的身心發展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發進行的。但是,她所提供的「運動神經訓練」和「感官訓練」的教學用具應該可以看作是促成一系列變化發生的引子。學習不是只有一條路可循,同理,也不會只有一條教學之路。蒙台梭利並非抽象地談論「孩子」,而是在論述,根據不同孩子的具體情況,老師要怎樣轉換角色。「教育方法是因孩子們而產生的,而孩子們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的性質。」蒙台梭利提出的將「感官訓練」作為早期教https://read.99csw.com育的核心任務的理念掀起了一陣新的研究熱潮。
所以,老師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要讓孩子自由地進行嘗試,讓他們自己意識到錯誤,自己在學習中承擔風險。老師的任務要求他去尊重所照顧的孩子的個性,而非用甜蜜的強制手段讓孩子成為他的翻版。蒙台梭利提醒我們:萬物皆有其特性。每個孩子的興趣和專註的事物不同,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各異,所以他們動手處理教學用具的方法也不同。由於孩子的生理和性情結構各異,所以每個孩子對顏色、形狀和質地的反應也有所不同。孩子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實現自我滿足和自我控制的目標,這些都是由具有洞察力的大人間接準備好,孩子才能實現的。
瑪麗亞·蒙台梭利
這本《手冊》提供了在「兒童之家」歷經實踐檢驗、已具有顯著效果的教學用具及教育方法的詳細信息,也介紹了如何對孩子進行「自發性教育」的方法。有些母親和教師曾經在婦女雜誌的文章中間接地了解過蒙台梭利的教育觀念,他們也非常希望從蒙台梭利本人那裡得到較為權威的論述。大多數讀者對「母親的故事」「蒙台梭利對美國家庭提出的實用建議」頗感興趣。本書還簡明地闡釋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基本主題,這對當代的讀者——無論是父母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實用有效。
孩子的自由發展所受到的限制是由老師決定的。孩子運用自由的程度也是由老師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調解的質量來決定的。「這裏,我們為這個生命……提供必要的成長途徑。此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懷有尊重的態度等待他們成長。」
在體驗過傳統幼兒園的多愁善感和模糊的象徵符號之後,蒙台梭利推行的「真實生活」運動就像一股清涼的風,讓美國的父母們感到耳目一新。在當時的美國,孩子們生活在嘈雜的現代都市中,而傳統教育中的遊戲——比如摺紙遊戲、玩福祿貝爾式的玩具——反映的仍是100年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鄉村田園的安逸生活。
蒙台梭利稱,她創作這本書是要向安妮·蘇利文和海倫·凱勒致敬。有賴於這兩位教育家的啟發,她那「老師與學生」團隊教育新方法中的精華部分才得以面世。安妮·蘇利文清除了海倫·凱勒求知途中的障礙。為了適應和針對海倫·凱勒的多重障礙,安妮·蘇利文將她的教學重點從感知層面轉移到實驗層面。而且,安妮·蘇利文也設計出一些教學用具,蒙台梭利的著作也對這些教學用具做了進一步完善,因此,教師扮演著傳統觀念中「非教師」的角色,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更深刻地演繹了教師的角色。
在這種環境的準備與調解當中,老師的首要角色是觀察者。蒙台梭利認識到:大人們準確觀察的能力在很大程read.99csw.com度上決定了孩子有能力自發地去做什麼事。在研究生物體的實驗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觀察」,因為「實驗的科學總是觀察的科學,在不打擾觀察對象的前提下進行,才可以準確地了解對象的活動」。美國出版家麥克盧爾形象地對蒙台梭利進行了描述:「這位女性觀察兒童的方式,就好似自然學家在觀察蜜蜂。」
她的教育法中永恆不變的指導原則就是:兒童自發性地工作可以與大人工作的方式相提並論。她主張「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使工作有序化以及獲得自由的過程」。蒙台梭利所說的「工作」包含了人類活動中的各個領域,如果能成功地掌握這一技巧,孩子們就能在學習中受益匪淺。因此,蒙台梭利並沒有打算讓她的教學用具成為孩子實踐的素材,而是讓其成為實踐素材有序化的工具。「實際上,教學用具並非給了孩子想法中的內容本身,而是給了孩子這種內容的有序性。」
在新的環境中,老師不是居高臨下地站在主導地位上,而是要根據孩子的需要為他們準備環境,孩子們發展的自由程度取決於老師的準備情況。蒙台梭利也設計了若干教學用具,藉助這些教學用具,孩子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發地進行訓練,通過這些訓練實現感官能力、運動能力與智力等方面的發展。她的理念當中有很多是沿襲了法國醫學前輩愛德華·塞甘的觀點。儘管蒙台梭利的追隨者和推崇者都把焦點放在了教學用具上,但她本人還是認為:教學用具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中才會發揮效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那幾年,恰逢教育周期中最為忙亂的階段。美國的幼兒園正面臨改革,傳統的福祿貝爾式的幼兒園理念已成了明日黃花。「兒童研究運動」已走到了窮途末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了當務之急。教育工作者正在尋求「科學性」,而幼兒教師們正在追求「專業性」。
雖然50年來,表達的傾向與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但我們仍能從《手冊》中發現和洞悉有關兒童學習目的的頗具持久意義的真知灼見:「培養和保護孩子內心活動的教育方法不僅與學校和老師有關,它是一個牽涉各個家庭的普遍問題,而且與母親也是息息相關的。」
這本《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問世於50年前,是一本總結蒙氏幼兒教育方法的實用指南。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和教師對此深感興趣,本書就是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撰寫而成的。
蒙台梭利將老師的角色與理論中「工作的有序性」聯繫在一起,但沒有將「工作」與「玩耍」放在對立的位置上。對她來說,「工作」意味著「正在進行著的生活」。因此,老師需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生活,並讓他們的生活有進一步的提高。在這一點上,蒙台梭利與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的理論是一樣的,學習過程的終https://read.99csw.com極目標就是成長與發展。
海倫,請讓你的心緊緊地擁抱孩子們吧!因為他們最理解你。他們是你的小弟弟妹妹。當他們悄悄地用帶子蒙住眼睛,用他們的小手觸摸這個世界時,就會在意識中升華出一種與你感同身受的體驗,他們會帶著從未體驗過的愉悅感,歡呼道:「我終於用雙手看到了一切。」只有他們能夠完全體會你曾經歷過的神秘而富有戲劇性的體驗。當孩子們安靜地處於黑暗之中,他們的精神在不斷蔓延,思維能力在成倍擴展,他們還沒有開始學習就會讀會寫了——這就是直覺的功效。孩子們,也只有這些孩子,能夠理解你在這種頗具啟發性的學習中所獲得的驚喜。
蒙台梭利一旦確定了這種「有序性」所發揮的作用,就不會把滿足孩子的需要(根據他的學習進度)的「物質環境的重要性」和「教師新角色的重要性」二者分開來考慮。現代科技提供了很多可以拓展蒙台梭利理論中「物質環境」的方法。教學用具可以通過編程學習設備來進行擴充,以滿足美國學校課程的需求。當今「學習理念」和「兒童開發」的研究者正在對蒙台梭利理論中的各個方面進行仔細的研究。我們希望能夠營造出最佳的學前兒童教育環境,與此同時盡量杜絕不當的教育方法,確保孩子在合理的教育環境中學習。
毋庸置疑的是,美國的學校中還沒有出現蒙台梭利稱為「非教師」或「女導演」的角色。「美國兒童研究運動協會」是負責檢查兒童思想狀況的組織機構,其中也沒有蒙台梭利式的教育人員,典型的「福祿貝爾式」幼兒園中也不曾有過這樣的老師。蒙台梭利坦率地承認佩斯特拉齊 、福祿貝爾和盧梭在老師轉換觀念方面賦予她很大啟發,但她也非常理性地提出以下主張:讓孩子們學會愛老師,而非畏懼老師,也能產生一定的推動性。蒙台梭利認為,為自己學習,為了實現自己成功的目標而學習,這才能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到滿足感。「幫助我,讓我自己去做」——這就是她在羅馬貧民窟里觀察過無數孩子而獲得的信息。
紐約育嬰堂
在蒙台梭利「非教師」的理念中,她將「觀察」視為最重要的教學工具。她本人的醫學背景使她相信:探知孩子們行為上的細微差別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差異會給大人們一些暗示,讓大人們採取與之相應的反應。在1913年羅馬的第一堂培訓課上,蒙台梭利反覆強調了「觀察」起到的重要作用。很顯然,她相信觀察技能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技能。但在這節課上,她並沒有向聽者介紹如何習得敏銳的觀察力。「你在『兒童之家』觀察孩子的同時,也在工作和努力中學到新的能力,我無法給你這些能力,你的助手也無法給你,其他人也無法給你。這種能力能讓你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就觀察出:什麼事很九-九-藏-書重要,什麼事值得特別關注。如果你還沒有這種能力,那麼你必須努力讓自己去具備這種能力。」她接著說,「誰能夠幫助你準確地觀察到這些現象呢?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到,這就好比孩子們必須通過自己的經驗來開拓自身的潛能一樣。」她又說,「你會知道,在我們這種教學方法中,老師扮演得更多的是『觀察者』的角色。因此,老師先要學會的就是——如何去觀察。」
在蒙台梭利看來,「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孩子的隱私,也尊重孩子進行獨立的試驗性探索的權利。她認為,過去傳統的老師給孩子戴上了反映老師本身需求的枷鎖。蒙台梭利不是要否認大多數早教老師的這種「做母親」的傾向,也不是要對此加以譴責。她只是提議說,「理智地克制」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仁慈的教導包括:了解別人的意願、通情達理,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的意願。
事實上,海倫·凱勒在人類的普遍現象中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實例,她證明了:人們可以通過感知教育來解放被禁錮的心靈。這一主張也為本書的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礎,這本書將會對此做進一步的論述。
成千上百的教育工作者在閱讀了蒙台梭利這本被公認為「奇迹」的著作后,都前往羅馬去見證這位醫師兼教育家的研究成果。美國媒體充斥著有關蒙台梭利研究成果的參觀見聞,有專業性的,也有非專業性的。在1913年,有70位美國教師參加了訓練課程,蒙台梭利在麥克盧爾——著名的「黑幕揭發」雜誌的前任發行者——的極力推薦下來到了美國。之後不久,《手冊》一書就問世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美國掀起的教育思潮想必今天的讀者仍記憶猶新。
如果海倫·凱勒僅僅憑藉這種感知教育,就成為了一位卓越的、富有非凡修養的女作家,那麼有誰能比她更好地證明這種基於感官的教學方法的強大潛力呢?如果海倫·凱勒僅僅依靠自己非同一般的天賦就獲得了崇高的世界觀,那麼有誰能比她更好地證明,在人類的內心最深處,還藏著時刻有待開發的精神力量呢?
蒙台梭利在做臨床醫生時就對教育學開始了研究。她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衛生學和學校實踐之間聯繫,儘管這種聯繫一直沒有受到公眾的重視。這位年輕的內科醫生在發育遲鈍的孩子身上取得了成效,這鼓勵她又用了七年的時間對人類學和心理學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一切研究都為她教育正常的孩子打下了基礎。
如果說,前言是一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那麼我願選擇捨棄華麗的辭藻,而用幾位人物形象來描繪這本即將走進千家萬戶的手冊,在這些家庭中都養育著一個個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因此,這裏我想提幾個頗具說服力的典型,其中兩位就是海倫·凱勒和安妮·蘇利文夫人。對於我本人而言,她們是最好的典範;對於世界來說,她們是教育奇迹中活生生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