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屆內閣

第一屆內閣

可是,要說漢密爾頓的思路全盤被忽略,也是不準確的。國家必須有一些集中的權力,政府權力的分權制衡必須設計成一種內在的制衡,行政分支必須穩定而有效。漢密爾頓把這些觀點以特彆強調甚至極端的方式說了出來。儘管他的方案被會議放棄,但是漢密爾頓政治觀的要點,仍然成為當時的主流政治觀之一。
麥迪遜的反對,是出於對「公正」的考慮。獨立戰爭期間發行的債券,長期以來州政府無力兌現,民眾卻急於脫手。這就出現了一些做金融投機的人,低價收購貶值的債券。尤其是參加獨立戰爭的老兵們,他們打仗的時候,拿的軍餉就是債券,現在卻大部分到了投機者手裡。現在由聯邦政府出面,用進口稅收入,來按照原始票麵價值償還本息,麥迪遜認為,這對那些被迫將債券脫手的原始持有者來說,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境遇很差,卻因已經賣掉了債券,失去原本理應屬於他們的可憐的財產。另一方面,反對派對發行新的債券,負債經營,也不能接受。
他對報紙上的這種謾罵毫無辦法。任何一個剛剛運行民主制度的地方,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民眾先知道言論自由是人的最基本權利,而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民眾和媒體才會理解人身攻擊和謾罵,不屬於健康的民主生活。建國后,報紙上對華盛頓總統也一樣謾罵,華盛頓是個老派的紳士,他顯然並不適應這樣的事情。可是,他只是不去看報紙,不去理睬。漢密爾頓面對惡意的人身攻擊,心灰意懶,他對美國的前途感到絕望。他站在這個職位上,深知只有照他的方案辦,國家才能恢複信用,只有恢復了信用,才能融入歐洲市場,才能發展商貿。只有經濟上去了,合眾國的統一才有保障。可是,憲法規定了,有關財政的法案必須經過眾議院,因為這是人民的錢,眾議院代表人民。
漢密爾頓覺得,假如他的方案通不過眾議院,那麼,他就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他在財政部長這個位置上也就沒什麼可做的了。如果是這樣,他就打算辭職算了。
祝好!
在這次晚宴上,漢密爾頓和麥迪遜交流了意見,達成一定的相互理解,最後,還是一次政治妥協:麥迪遜答應在眾議院協助通過漢密爾頓重建國家信用的方案,而漢密爾頓動員國會裡的聯邦黨人做出讓步,通過把聯邦首都建在波托馬克河邊的法令,也就是說,把首都建立在南方弗吉尼亞附近。這是美國建國初期最重要的一次妥協。
美國還躲避了一些相當兇險的災禍,也渡過了一些非常困難的關口,它也絕不是有了一紙憲法就一帆風順的。就連這些政治家們,在單純的政治環境改變之後,他們也多多少少隨之改變,有些人甚至有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一部分政治家從對結黨的厭惡,到自己也參与政治黨派的運作。
事實上,那時的美國,幾乎沒有別人像漢密爾頓那樣,對美國的經濟前途有清晰的圖景和信心。
美國介於二者之間。英國緩慢政治改革的進程是它的基礎,新大陸殖民地的重建,甩掉了英國歷史上政界糾葛的包袱,卻保留了制度改革的成果。獨立和原殖民地的聯合,又是另一個推進。它以一場戰爭,趕走了英國的統治,卻並沒有因此引發本身的革命。既縮短了英國式的緩慢進程,又避免了法國式的社會暴力和動蕩。
不列顛的權力構架是:王室、上議院(貴族院)和下議院(平民院)三者各佔一份,互相制約,既有效力,又避免了單獨一種形式的弊端。漢密爾頓認為,在不列顛體制下,國王和國家完全結為一體,國王會盡一切可能做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在「朕即國家」的體制下,國王是最不可能腐敗的。由國王任命的或者世襲的貴族院,代表了社會的智慧和保守,成為穩定國家的機制,而民眾選舉產生的下議院,成為代表民眾參与代議制管理的機制。這三者互相制約。但是這種制約是在三者結合組成的權力結構內部,不會造成互相刁難、互相置對方于死地的局面。這樣的三者結合是穩定的,既有效力,又符合分權制衡的原理。
1788年7月23日,紐約州好不容易通過了新的聯邦憲法。漢密爾頓功不可沒,隨後他就漸漸成為美國政治中聯邦黨人的思想領袖。他在紐約的聲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read.99csw.com,此刻達到了最高點。當年紐約市的慶祝獨立大遊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船形的花車,花車被命名為「漢密爾頓號」。
華盛頓總統接受莫利斯對漢密爾頓的推薦,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華盛頓對漢密爾頓的財政改革構想的了解。早在1783年,華盛頓就收到過漢密爾頓的信,討論如何擺脫財政危機。在信中,漢密爾頓提出了四點解決辦法,形成一個明確的框架,成為他後來財政方案的基礎。1789年9月11日,參議院通過了華盛頓總統的任命,漢密爾頓擔任了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此時,他三十四歲。
在美國制憲之後,同屬西方文明的一些歐洲國家,也先後完成了從帝王專制向民主國家的過渡。這些國家,根據他們各自歷史包袱的不同,在民主的過程中,都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憲政制度。從制度的設置去看,你會發現,有些國家制度的條理以及制約和平衡的關係,因沒有像美國那樣有過一次整理,也就並不那麼許可權清楚。而美國本身,也因為制憲會議非常早,就有許多時代局限,有更多實踐中產生的特殊問題。
在制憲會議那年出生的美國政治家威廉·麥克雷,在提到制憲會議的時候,一向反對割斷它和美國建國前的歷史聯繫,反對把美國說成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或者是一群人憑空設計出來的。他認為過度的讚揚是一種「夸夸其談」,「彷彿在大家興高采烈地通過新憲法之前,美洲就是一副草木不生,河水不流的樣子」。
你看,即便是都出於公心,政治分歧也必然在第一分鐘就形成了。政治家必然不斷地分化。而大眾參与的政治運作,完全不同於精英之間的商討,自會顯露它自己的規律,也會呈現它不理想的一面。
國會裡,以農業為主的南方反對,以城市工商業為主的北方贊同,兩極分化。最後國會通過這個法案,提交到華盛頓總統面前時,來自南方的華盛頓總統打算按照憲法的授權,予以否決。好在華盛頓總統在關鍵時刻,是個沉著而謙虛的人,在否決以前,他正式徵求司法部長倫道夫和國務卿傑弗遜的意見。他們都是弗吉尼亞人,都認為應該否決。華盛頓再把他們的意見都轉告漢密爾頓,告訴他,除非你能說服我,否則我就要否決你的方案了。
為此,第一步,他必須恢復在戰爭中被毀壞了的美國的信用。
可是,休謨也警告過,這種以信用為基礎的經濟,是有危險的:借債籌資的辦法需要有稅收來保證償還利息的能力,貧富差距會擴大,外債會導致對外國的倚賴,會產生一群玩弄市場的股票持有人。但是漢密爾頓傾向於更多地看到這種新經濟的正面效應。作為財政部長,他認為這種經濟體系的前途是好的。「國債」是漢密爾頓所設想的新經濟的主要支柱,他要鼓勵投資,刺|激人們冒險和發財的慾望。
漢密爾頓身材不高,卻長得非常漂亮,不僅雄心勃勃,而且才華橫溢、能文能武,甚至擅長音樂和繪畫。在紐約,有一批屬於社會上層的政治家非常看重他,他在社交中結識了紐約當時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斯庫勒,並且愛上了他的女兒伊麗莎白。還在獨立戰爭期間的1780年,戰爭前景未卜之時,他們卻相愛成婚了。他的岳父非常富有,又和漢密爾頓政治觀點相近,使他更為欣賞和喜愛漢密爾頓。第二年,1781年,在著名的約克鎮戰役中,漢密爾頓立了大功。
那些制度上似乎不夠嚴密的民主制,都在運行的過程中慢慢補充完善。就像美國的「權利法案」,雖然在費城會議中沒有放入憲法,可是,由於民眾的要求,在合眾國國會的第一次大會上,就通過了十個保護個人權利的修正案,補充進入憲法。而紙上憲法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地方,由於實踐的補充,都能夠正常運行。特別是在英國,連現代的成文憲法都沒有,它的漸進改革,一拖幾百年,幾乎讓你講不出哪一天是他們「革命成功」的日子。可是,他們也一樣在運轉。

華盛頓總統宣誓就職
可是,在合眾國建立之後九*九*藏*書,並不是說政治制度就能夠替代經濟結構的構築。一個較好的政治制度,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走向自由、追求幸福的可能,而不是一個保證,它並不能一肩挑起所有的擔子。人們還是必須步步為營,小心翼翼地避開陷阱、渡過種種難關。例如經濟,仍然有它自己的規律,需要不斷研究和調整政策。你已經早就熟悉,美國在經濟非常繁榮之後,上世紀也有過如大崩潰一般的經濟大蕭條。而在建國初期,如何建立它的信用,穩定經濟形勢,對新生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莫利斯是美國革命的元勛,也是費城制憲會議的與會者。他在革命前就是一個成功的銀行家。獨立戰爭期間,戰爭需要錢,可是大陸議會沒有有效的徵稅措施,獨立義軍的供給經常得不到保障。華盛頓將軍主要就是依靠這位老資格的銀行家莫利斯。莫利斯籌款,主要是利用自己和歐洲銀行建立起來的長期關係,以他個人的信譽作保證,用未來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義,向歐洲借款也向民眾發行債券,用債券充作士兵的軍餉。總之,是用借貸的辦法解決獨立戰爭的資金問題。有時候供不上了,他也掏自己的腰包。所以,莫利斯一直被稱為「大革命金融家」。可以說,假如沒有他,光靠虛散無力的大陸議會,獨立戰爭是難以為繼,支撐不了八年的。
你已經知道,促成費城制憲會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作為一個國家的美國將合未合的狀態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他們必須決定是聯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大國,建立大國的金融、經濟結構和信用,來面對歐洲和世界,還是回到小國寡民,各自照管自己的小爐灶。最後的決定你已經看到了。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可是他在費城制憲會議上並不沉默。
漢密爾頓的岳父在州長競選中,輸給了對手喬治·科林頓。他和他的支持者還能夠做的,就是使得漢密爾頓能夠成為州的代表,進入費城會議。
同時,麥迪遜的反對,也隱含著農業社會觀念和對工業化社會的不適應。在農業經濟下,作為農莊主的弗吉尼亞政治家們,看不到工業高潮的必將來到,這是不會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不理解以信用、負債經營為基礎的城市工業經濟;他們也不能理解,對於新的經濟體系所產生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投機和股市操縱等等,只是從道德的角度進行批判,並試圖阻擋時代的變化,並不是一條出路。
英國的模式是很典型的自然演進。我們都熟悉法國的啟蒙時代,可是,法國如伏爾泰這樣的啟蒙大師,卻是在英國得到啟蒙的。英國制度的緩慢演進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它進程的漫漫歲月。在這個進程中,舊制度的非人道,是非常緩慢地被消除的,許許多多人因此而支付了他們的自由甚至生命作為代價。法國作家雨果,曾經對英國的制度改革的不平衡很不以為然,因此以英國為背景寫了《笑面人》,抨擊英國在緩慢演進的道路上,依然黑幕重重。可是,無可否認的是,儘管緩慢,它還是從舊制度中走出來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漢密爾頓偶然遇到從法國回來出任國務卿的托馬斯·傑弗遜。華盛頓總統的第一屆內閣只有四個部長,除了戰爭部長和司法部長以外,漢密爾頓管財政,傑弗遜管外交。他們兩人後來的尖銳分歧和對立,在1790年初還沒有顯露。交談之後,傑弗遜願意幫漢密爾頓一把,由他做東,邀請漢密爾頓和麥迪遜晚宴,商量一個妥協辦法。
漢密爾頓認為,美國的狀態很像落後的農業的蘇格蘭。休謨的思想給這樣的農業國家指出了一條富強的道路,那就是發展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工業經濟,而不是固守在土地上的農業經濟。
麥迪遜在制憲會議上曾堅決主張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府,他在家鄉遭到另一個著名政治家派屈克·亨利的反對。麥迪遜被選為弗吉尼亞州在國會的眾議員,卻沒有被選為地位更重要的參議員。可是憑著他的能力,他在眾議院自然成為一個領袖人物。而根據憲法,聯邦政府有關財政的法令必須https://read.99csw.com通過眾議院。也就是漢密爾頓的方案必須得到眾議院批准,而麥迪遜卻領頭堅決反對。
所以,華盛頓將軍不僅對莫利斯的理財能力很了解,兩人也有很深的友情。在華盛頓眼中,聯邦政府的財政部長一角,莫利斯應該是最佳人選。可是,這時候,莫利斯卻不幹了。對他來說,他有自己的生活。獨立、戰爭,是形勢所迫冒出來的非常事件;現在和平了,他得回到自己戰前的正常生活中去。聯邦政府還欠著歐洲銀行的巨額債務,連帶著他莫利斯作為擔保人的信譽也一塊兒破了產。他的當務之急是要為自己重建信譽,當了財政部長就不能為自己做了。於是,莫利斯向華盛頓總統推薦漢密爾頓。他說,在美國,只有一個人能夠拯救國家的財政信用,那就是漢密爾頓。
一個新的聯邦政府,就開始如此運作起來。可是,由於政治觀點的分野,第一代的美國建國者中,因被選入聯邦和州政府而沒有離開政治舞台的人們,開始嚴重分裂和對立。費城會議前和費城會議本身,是一個相對範圍更狹小的上層精英政治。現在,是全美國開放的大舞台。民眾越來越多地介入,媒體推波助瀾,使得政治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
你來信說,你也注意到英美的制度中設置的不同。
憲法生效后,華盛頓將軍在各州派出的大選舉團里,以全票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789年春天在紐約市宣誓就職。新的聯邦政府最棘手的問題是財政。誰來擔任財政部長?聯合伊始,誰能收拾起這三百五十萬人的國家的爛攤子呢?

《聯邦黨人文集》
制憲會議之後,代表們回到各州,全力投入各州通過憲法的說服工作。以漢密爾頓為主,約同詹姆斯·麥迪遜和約翰·傑伊,在當年和第二年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解釋憲法的文章,其中三分之二是漢密爾頓的作品。這些文章就是後來著名的《聯邦黨人文集》。持漢密爾頓政治觀點的人,就被稱為聯邦黨人。可以預料,憲法在紐約州通過得十分艱難,而紐約州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詹姆斯·麥迪遜放下他在弗吉尼亞州的活動,常駐紐約,支持漢密爾頓。他們發表的這些文章,主要就是說服民眾,只有一個統一的、穩定有效的政府,才是全民長遠的福利。你已經知道,在費城制憲會議上,麥迪遜對憲法深感失望,因為與他的方案有很大距離。所謂「偉大的妥協」主要就是他的方案被腰斬;而漢密爾頓在制憲會議上的觀點,離開通過的憲法距離就更遠了。但是現在,他們全力以赴,說服民眾認同憲法,他們原來的不同意見,已經被他們自己深埋得無影無蹤了。
紐約州議會的主流,也有過過激心態。在獨立戰爭結束之後,該州的民眾就擁護這樣的做法:把以前支持英國的所謂「保皇黨人」的財產全部沒收、拍賣,等於是大家分掉。這種趁著戰爭勝利者的政治優勢,侵犯私人財產的行為,律師出身的漢密爾頓堅決反對。他在紐約的報紙上寫文章,指出事態的荒謬和「危險」。這種「危險」在於,如果以「民主」的口號做外衣,去利誘和號召民眾破壞法制,是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在一個法制的底子非常薄弱的地方。在紐約州,州議會也曾贊成濫印紙幣,有著起碼金融知識的漢密爾頓,知道這隻是飲鴆止渴的行為。
1790年12月13日,漢密爾頓向國會提出報告,為重建國家信用,需要成立一個全國性銀行。漢密爾頓設想的全國性銀行由一個私人董事會領導,以避免由國家官員領導的銀行導致腐敗。他指出,這樣一個銀行可以為國家提供可靠的儲蓄,協調各地銀行業,提供統一的通貨,為商貿和工業提供資金,以及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提供政府貸款。
漢密爾頓由於求「統一強國」心切,在處理州權問題上,可以說是走了「國家主義」的極端,從整體氣氛上,非常不利於各州放下疑惑,尋求妥協,所以,照美國歷史學家的說法,漢密爾頓的一番宏論,把麥迪遜的「頭髮都要急白了」。
他其實是在指出,美國的制度是經九_九_藏_書過西方文明長期演進后結出的一個果子。它也有一些特別的機遇。例如制憲期間,北美政治環境的相對單純,使得這樣一批「半神半人」的學者型政治家,能夠在政界長期生存並且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憲法誕生后的最初歲月里,又是同樣的一批紳士在執政,並在這個過程中完善紙上憲法的不足。
這份論文是漢密爾頓依據自己的實踐體會,對憲法實行方式的補充。漢密爾頓的出色的邏輯和論述能力,終於讓華盛頓總統接受了他的看法。1791年2月,華盛頓總統簽署法令,建立美國第一個全國性銀行。這一銀行是美國建國初期經濟制度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對美國早期制度建設的最重要貢獻。
你已經知道,戰爭期間各地發行的債券非常複雜,內債外債都還沒有償還。債券貶值,被抵押買賣。如獨立戰爭結束時,大陸議會發的債券,已跌到面值的2%。
1787年6月18日,當「弗吉尼亞方案」的諸條款經過一輪討論后,小州提出了「新澤西方案」,大州和小州形成僵局的情況下,漢密爾頓要求發言。他顯然是有備而來,滔滔不絕地講了五個小時,提出了他的完整方案,史稱「漢密爾頓方案」。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美國的建國者中很少的出身底層的人。他出生在英屬西印度群島,是一個破落貴族和一個法國「胡格諾」新教徒母親的非婚生子。在他十歲時,父親就拋下他們母子,離家出走。兩年後,他的母親就去世了。漢密爾頓靠別人撫養大,也因聰慧而被帶到紐約。他在成長中得到許多人的幫助。他受過法律教育,從底層磨鍊出來,是一個了解底層的人。獨立戰爭爆發,他立即投身戰爭,並且以其智其勇,很快獲得華盛頓將軍的信任,成為將軍身邊的侍從武官。那時他才二十歲出頭。
幾天以後,漢密爾頓交給華盛頓總統一份意見,那就是以後著名的《論銀行之合憲性的意見》。在這份意見書里,漢密爾頓精彩地闡述了關於憲法中聯邦政府之默認權利的思想。其實,不久前在《聯邦黨人文集》里,麥迪遜本人也同意了這個觀點。漢密爾頓在意見書里斟字酌句,小心翼翼地表明:聯邦政府可以運用一切必需而可行的手段,來實行憲法賦予它的政治權力。前提是,這些手段不是憲法所預先禁止的、不是不道德的、不是和這個社會的目標相衝突的。
漢密爾頓和華盛頓總統的關係非同一般。華盛頓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而漢密爾頓是他在戰爭中親手提拔、一起度過戎馬歲月的人。他稱讚漢密爾頓具有少見的廣博知識,忠於自由事業,並曾經稱讚漢密爾頓有一顆「銀子般的心」等等。可見華盛頓當時對漢密爾頓非常信任。
結果,在費城制憲會議上,漢密爾頓在紐約州的三人代表團中,成了一個異數。因為他在本州代表中是少數,也就不能影響紐約州的投票。會議開到一半的時候,另外兩個代表離會回紐約去了,臨走卻撂下了話,說漢密爾頓一個人不能代表紐約州投票。這樣一來,漢密爾頓就成了一個沒有投票權的代表。
這個主張又一次遭到麥迪遜的反對,他認為這種銀行只有利於城市商人、投機家,而不會有利於農夫、工匠和小商人。這次的理由是,憲法沒有明確授權聯邦政府行政分支設立全國性銀行,所以,方案是違憲的。
漢密爾頓雖是「國家級」的政治活動家,可是,費城會議是由各州推選代表,而當時紐約州議會的主流觀點,恰和漢密爾頓截然相反。因此,派出的兩個代表也和漢密爾頓的觀點格格不入。至於他本人,還必須依仗岳父在紐約州政界的力量,才勉強被選入,成為該州的三名代表之一。
我在下封信,再把圍繞漢密爾頓的故事給你講下去吧。
要說,漢密爾頓還是科班出身,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進入紐約的國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財政。他深受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時期經濟學家的影響,特別是大衛·休謨。休謨指出過相對落後的蘇格蘭農業經濟融入英格蘭經濟的可能性。英格蘭的經濟,包括以龐大的國債集資,由國有銀行發行紙幣,控製紙幣流通和利息。休謨認為,債券能夠提供大筆資金,如果讓工商業家能夠有機會利用這種資金,就能促進投資和貿易,使得產品更便宜更豐富,還能https://read•99csw•com促使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使全社會得益。
說來叫人不相信,當時的美國政府沒什麼收入。漢密爾頓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國家政府有收入。聯邦的收入主要靠徵收進口稅。他上任以後,立即向全國各地的商家和錢莊發出調查,搜集數據。他要把進出口貿易搞清楚,由此計算出國家徵稅的數量,提出法案讓國會批准,因為憲法規定,只有國會眾議院有權立法徵稅。
如果僅僅從國家強盛的角度來看,漢密爾頓的道理是不難為人理解的。在國家處於分散分裂而且很貧弱的情況下,有效的、集中的行政權力控制好了,可以說是通向穩定強盛的捷徑。漢密爾頓冒著酷暑,整整講了一天,聽得代表們筋疲力盡。然後,會議進入了微妙的沉默。沒有人附議,也沒有人反駁,沒有人提出討論或表決。事實上,經歷過獨立戰爭的建國先賢們,無法接受設立「國王」這樣的方案。而且,行政權力的過強,是他們一直在擔心的問題。強有力的集中權力控制好了當然有效,可是權力過強就可能失控。漢密爾頓方案就這樣被會議忽略了。
盧兄:
歐洲大銀行已經不肯再和落後的美國來往,因為美國已經沒有信用。美國如果孤立在歐洲市場之外,一切經濟構想都不能實現。因此,必須盡一切努力恢複信用。漢密爾頓提出,由聯邦政府擔下以前為獨立戰爭籌款而發行的一切內外債務。各種債券的持有人,都可以向聯邦政府換成聯邦債券。聯邦政府承諾按照原有面值償還本息。同時,決定發行聯邦政府紙幣,就是逐漸統一貨幣,促進商貿,發行新的債券籌措資金,鼓勵投資,以此恢復美國的信用。
漢密爾頓一度到了絕望的地步。國會在激烈辯論,領頭反對的卻是他以前的盟友。在麥迪遜的帶領下,反對聲音佔上風。同時,報紙媒體上的文章也在批評他的方案。民主伊始,民眾還缺少自律的修養,批評必然會滑向對他的人身攻擊,他的非婚生的出身,成為現成的目標,他被公開罵成是「東部的雜種投機家」。
所以,漢密爾頓提議,設立一個最高行政長官,賦予他相當於國王的權力,而且是終身制,有絕對的否決權。權力要集中到國家級政府手裡,國家級政府有權否決州法律。在漢密爾頓的腦子裡,只有這樣的一個政府,能夠保證美國成為一個強盛而長久的大國。
在戰爭期間,他已經在考慮各小「國」真正聯合成合眾國、建立大政府的問題。他始終認為,他們必須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建立強有力的政府。持有同樣觀點的,後來都被稱為「國家主義者」。戰後,漢密爾頓依然和妻子一起住在紐約。漢密爾頓雖然年輕,可是由於他在獨立戰爭中的功績,完全可以說是一個「開國功臣」,再加上他是費城會議最積極的促成者之一,所以,你也一定會以為,他是理所當然的會議代表。可是,他差一點就根本來不了費城。
漢密爾頓的政府方案,就是仿照英國體制的方案。他有他的理由。那個時代的政治家沒有憲政共和的榜樣,他們只知道,從亞里士多德時代開始,政府就只有三種:一種是帝王政府,一種是貴族政府,還有一種是民主政府。帝王政府是一人專制,貴族政府是一群精英的集權,而民主政府是多數人的統治。經驗告訴他們,這三種政府形式各有弊端:帝王政府導致個人專權,貴族政府導致少數人的專權和腐敗,而民主政府的結果會是無政府。漢密爾頓認為,歷史事實證明,比較理想的統治是三種政府的混合形式,這就是不列顛的君主立憲制。
華盛頓總統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老朋友,賓夕法尼亞州的羅伯特·莫利斯。
1790年1月9日,漢密爾頓分別向國會提交了關於重建美國公共信用的報告。他的方案卻遭到以麥迪遜為首的弗吉尼亞人的反對。
林達
法國走的是大革命的道路,可是,革命之前、革命之後,其實還是需要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依然需要消耗時間和生命,需要經歷破壞和重建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價值觀的過程。
美國政治家約西亞·昆西則認為,必須提醒大家,不要「在這巨大的幸運面前變得眼花繚亂,失去判斷力,將國家的繁榮偉大歸於我們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歸於事態的進程和一種我們無法影響的指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