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二章 英帕爾

第十二章 英帕爾

事實上,溫蓋特的攻擊大出日軍意料,日軍在卡薩和溫藻附近的兵站和鐵路設施被輕易攻佔。匆忙中日軍只得派出第53師團一部北進,與英軍在卡薩展開激戰。但溫蓋特設置的圓筒形陣地頗為堅固,兵力也增加到五個旅12000人,所以雙方一時打成膠著。
三叉戟的中路,依然是以新一軍主力為主,配屬坦克部隊,沿著胡康—孟拱河谷穩紮穩打,繼續向日軍第18師團進攻,力圖打通這條河谷,消滅日軍,進入緬北平地。

DC-3是挽救英帕爾的功臣,也是遠征軍在緬北使用最多的支援用運輸機,輕便的美製76毫米榴彈炮可以直接拖上飛機。
如果英帕爾戰役的價值僅僅是為了保護中國遠征軍的後背,英國人鬧不好又會重演一次在緬甸的「金蟬脫殼」,拋棄「中國朋友」而走——大英帝國不承認友誼,只承認永遠的利益。
實戰中,大多數時候日軍步兵只好依靠敢死隊,用磁性反坦克手雷和燃燒瓶阻擊中國遠征軍坦克的攻擊。根據當時留下的照片資料,的確有兩輛謝爾曼坦克因此遭到日軍摧毀。此後,中國遠征軍部隊在坦克的側翼焊接了防護網,使手雷和燃燒瓶無法直接擊中坦克裝甲,日軍的敢死隊戰術因此失去了作用。
有這樣的經驗,牟田口雖然狂妄,制訂英帕爾作戰計劃卻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他非常了解經過武士道精神訓練的日本法西斯士兵在戰場上可以達到怎樣的瘋狂。事實上,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確有過「就糧于敵」的機會。此戰中,日軍也曾如同緬甸戰役中一樣,派出部隊迂迴到英軍背後。這支部隊就是日軍第214聯隊配屬山炮兵一個大隊組成的「作間支隊」,該部隊繞過英軍防線,於1944年3月27日,攻佔了英軍在英帕爾南方的同贊和辛格爾兩個兵站,與正面進攻的第33師團一道將英軍第17師團團包圍。發現情況不妙后,英軍向北拚命突圍。此時,作間支隊在英軍選擇的突破口辛格爾,只有不滿員的一個大隊,經過傷亡慘重的戰鬥后不得不放英軍突圍。日軍第33師團原大尉軍官恆田敬一在回憶文章中,提到當時英軍被圍車輛超過1000輛,並有大量火炮。重圍中的英軍奪路而逃,還奪回了日軍攻佔的辛格爾鎮兵站,將包括1200輛汽車,大量彈藥、汽油、糧秣等物資付之一炬。事後,第33師團長柳田中將被解職。
與此同時,中國軍隊在中路的進攻顯得輕鬆自如,有板有眼。
但是他特立獨行的作戰風格,對殖民地土著民族的同情,使他在暮氣沉沉的英軍中成為眾矢之的,以至於心灰意冷的溫蓋特曾在開羅自殺過一次。傷愈后,蒙巴頓勛爵看中了溫蓋特的剛烈和軍事才能,調他前往緬甸從事游擊戰爭。他果然不負眾望,依靠英國軍官和土著戰士,建立了當時唯一一支敢於從印度向緬甸進攻的英軍部隊——欽迪特空降縱隊。他甚至希望把整個英國第14軍都改造成欽迪特式的遠程攻擊部隊。當然,這個計劃遭到了其他軍官的堅決反對。
胡康—孟拱河谷分為胡康和孟拱兩段,中間天然阻隔為雄峻的傑布班山。中國軍隊攻佔胡康河谷后,隨即發起爭奪傑布班山山口的戰鬥,當面的敵人仍然是老對手——田中新一中將麾下的第18師團。不過,此時日軍的「叢林之王」第18師團已經威風不再。孟關—瓦魯班之戰讓該師團損失慘重。根據日本軍事歷史學家相良俊輔所著《菊與龍》揭示,除了沒有投入戰鬥的第114聯隊以外,退到孟拱河谷的第18師團損失達到了60%。相良驚呼:在日俄戰爭中,一支部隊的損失達到70%就會自然崩潰了,第18師團已經到了無法作戰的邊緣。
可以想象,如果3月下旬在辛格爾,日軍出動迂迴的部隊不是一個聯隊,而是如同攻擊臘戍時那樣的一個師團,英軍第17師恐怕難逃性命,而日軍亦將獲得大量物資補給,彌補牟田口作戰計劃最大的不足。
「不怕狼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盟友。」這句西方成語,中國人和史迪威在緬甸都算是領教了。於是,當日軍打到英帕爾城下時,英國人不得不自己面對危局。
在傑布班山的戰鬥中,中國遠征軍動輒出動數十輛戰車,在步兵的有效掩護下攻擊日軍陣地,給日軍帶來極大心理震撼。
英帕爾進攻開始后,錢德拉·鮑斯指揮的所謂「印度國民軍」(主要由在新加坡被俘的印度軍人組成)隨日軍進入印度境內。如果日軍拿下英帕爾,鮑斯很可能利用他的威望在印度建立日本的傀儡政府,併發起一場九-九-藏-書全國性的反英暴動。這是英國完全無法承受的。

鮑斯所轄印度國民軍中的女兵部隊——「詹西旅」,曾經參加了英帕爾戰役。
左路,是史迪威的神來之筆,老將軍計劃以兩個中美軍混合縱隊發動一次戰略性的迂迴作戰,從孟拱河谷左側穿越荒無人煙的林莽,直取緬北重鎮——日軍第18師團的後方大本營密支那。雖然這樣的攻擊似乎難以保證後勤供應,而可能把部隊送入險境,但史迪威自有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中印公路的質量甚佳,即便今天重新啟用這條公路,其工作量也十分有限。有趣的是,美軍工兵往往喜歡在路段的急轉彎處設置希望減速的標牌,上面的主角多是性感女郎。這種路標無論對於美軍司機還是中國司機來說,減速效果都是一樣的好。
這種指責對軍事家來說是毫無錯誤的。但是,對牟田口廉也來說,也有不公平的一面。這是因為,受到兵力、後勤、技術的限制,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多次進行過這種不符合軍事常識的作戰,也曾屢屢獲勝。在筆者看來,牟田口不應該因為沒有理智而受到指責,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將領,幾乎無一不瘋,無一不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然而,即便是新兵之中,也瀰漫著到第18師團和中國遠征軍交手的畏懼心理,這是抗日戰爭中十分罕見的事情。當時,日軍第18師團兵站指揮官松田公平大尉負責接收新兵的任務,曾到寮國接送一批新兵到密支那去。集中在寮國的這批新兵一共800人,按照規定由第18師團與第56師團平分。結果新兵們紛紛想方設法試圖調入雲南方面的第56師團,而不願意到第18師團。究其根源,原來是這些新兵不知從何處了解到,胡康河谷方向中國遠征軍的攻擊迅猛和第18師團的慘重損失,不願意去那裡和遠征軍硬碰硬地作戰。第56師團所在的龍陵、騰越等地,雖然也在中國遠征軍的虎視之下,卻還沒有打起仗來。
由此可見,儘管日軍犯了大量錯誤,英帕爾戰役英軍仍然屬於險勝。假如有瘋狂法西斯精神的日軍拿到囤積在英帕爾的大量物資,此後的戰局實難預料。
可以說,雖然遠征軍只有很少的部隊列入英帕爾之戰的序列(新30師的一個團),但沒有中國遠征軍的英勇作戰,就沒有英帕爾戰役盟軍的勝利。

日軍拚命整補第18師團,最後算起來其在緬甸時期兵員竟達31000多人,幾乎是其他師團如54師團的兩倍。這是18師團一批補充兵1944年2月從中國東北經上海去緬甸時,在北京合影留念,照片上他們依然穿著北方冬季軍服。
日軍戰鬥力確實精悍。直到6月22日,儘管幾乎只有步槍子彈、樹葉和冷水,缺少基本的生活和作戰物資的日軍仍然一度擊潰英印第20師,突破了英軍的防線,打到可以遙望英帕爾城的地方。那裡布滿了英軍為了保衛印度設立的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和軍需庫,但城中兵力大多抽調到前線,城防極為虛弱。而日軍力量就此耗盡,再也無法前進。
溫蓋特的出擊,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他的進攻可以形成中國遠征軍的右翼,切斷緬北日軍與其南方部隊的聯繫和物資供應,掩護中路部隊的進攻;另一方面,英軍已經獲悉日軍即將對印度發動進攻的情報,這一擊必然導致日軍從進攻印度的戰場上抽調部隊,從而減輕正面作戰的壓力。
中國軍隊進攻的第二個優勢,即裝甲部隊的大量投入。
溫蓋特在生活中是個古怪的人,他本來相貌英俊,後來卻喜歡留一副亂蓬蓬的大鬍子,而且經常以近乎裸體的方式出沒在軍營之中。他還喜歡在手腕上畫一塊手錶,而不是戴真的。為此,不喜歡他的一些同僚乾脆懷疑他有精神病。
甚至,哪怕是後撤途中,有一個師團來掩護一下,日軍也絕不至損失如此慘重——此戰日軍參戰兵力85000人,退回緬甸的不過17000人,而其中作戰傷亡被俘的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在撤退途中,因無力突破英軍的阻截而死於飢餓和疾病。
孫立人率部撤退到印度時,是用機關槍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才沒有落到被繳械的地步,也因此受到史迪威的青睞。
原因是,這兩支部隊都已經為了抵擋中國遠征軍的猛烈攻勢,被「借走」九*九*藏*書投入緬北戰場了。同時,遠征軍部隊的進攻,還迫使日軍將預備用於英帕爾方面的航空兵力也抽出部分增援緬北。
英帕爾是一座不大的山城,英軍在緬甸失陷后,在此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軍事基地和補給中心,作為保護東印度的中樞。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錫馬戰役」)被寫入了世界戰爭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取得的僅次於諾曼底和阿拉曼的重大勝利。甚至在西方世界,有很多資料把中國軍隊的緬北反攻和英帕爾戰役合二為一,使這場戰爭的戰果顯得更加豐厚。英帕爾戰役被視為英國軍隊的榮耀,其最大的閃光之處是它基本是英國自己打贏的一戰,不像諾曼底,那裡面唱主角的其實是美國人。
不過,以色列人可不這樣看。至今,在以色列的任何一個較大城市,都可以找到一條「溫蓋特路」,那是猶太人為了感激這位俠義的英國軍官而命名的。
溫蓋特將軍是英軍中一名與眾不同的將軍。

攻擊密支那的中美聯合突擊隊正準備出發
因為攻佔孟關以後,中國遠征軍幾乎沒有停步,就開始了對日軍第18師團的追擊作戰,攻勢勢如破竹。損失慘重的日軍招架不住,剛剛成立負責緬北戰區的日軍第33軍軍長本多政材中將不得不向牟田口借兵。5月,中國在雲南的20萬遠征軍強渡怒江,打響收復滇西之戰,緬北日軍情況益發惡化,英帕爾的日軍預備隊就再也沒有脫身的機會了。
逼急了的英國人,在英帕爾總算打出了高水平。蒙巴頓勛爵得知日軍渡過欽敦江的消息后,迅即親臨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指揮作戰。盟軍的空中優勢抵償了日軍聲東擊西帶來的危險後果。覺察到英軍確實有意死守英帕爾,史迪威雖然不願出動寶貴的中國遠征軍協助英軍作戰,但同意了英方協助運輸兵員的請求,從3月下旬開始,把用於駝峰航線的45架DC3/C-47「達科他」式運輸機借給蒙巴頓使用。這些運輸機滿載著第15軍屬下第5英印師及全部裝備,從若開飛往英帕爾平原,協同第4軍的部隊保衛英帕爾。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將軍在回憶中描述,當時美軍運輸機部隊在大雨中「如同蝗蟲一樣,把部隊從阿吉普迅速轉運到英帕爾和科錫馬」。英國人終於感到了滅亡的危險,這使他們在戰鬥中明顯變得勇敢了一些。他們在英帕爾和科錫馬,用戰車和碉堡、壕溝共同組成的「圓筒」型陣地,死死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右路主力並非中國軍隊,而是英軍溫蓋特將軍率領的欽迪特空降縱隊。爭得中國遠征軍方面的同意和配合之後,他指揮這支部隊在3月5日空降於孟拱河穀穀口右側的卡薩和溫藻一帶。中國遠征軍的一部分兵力為溫蓋特部隊提供支援。緬北鐵路是從曼德勒向北,經過卡薩和溫藻,再經過孟拱,才到達密支那的。溫蓋特部隊的空降,切斷了緬北鐵路並建立了一個「圓筒」形工事和三個臨時機場。這裏,正好是孫立人將軍兩年前率新38師為整個遠征軍斷後的陣地,那一次的後衛戰,也是緬甸失陷前盟軍和日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
同時,美軍更使用飛機從後方運送物資到前線野戰機場,並帶回傷員。在中國遠征軍不斷出動部隊迂迴敵後的同時,美國運輸部隊也在試圖跟上他們的步伐。於是,在中國軍隊攻佔的前沿陣地周圍,很快就會出現大量用蜂窩鋼板搭建的簡易機場。美軍的C-47運輸機、P-51野馬戰鬥機、L-5聯絡機往複飛行於印度與前線之間,機聲隆隆,使緬北的叢林出現了一點現代化的異樣景觀。
在阻擊戰鬥中連連失利的第18師團,意識到依靠少量部隊難以遏制中國軍隊的攻擊。4月下旬,田中新一開始集中兵力于加邁門戶馬拉關,試圖在那裡建立一個堅固的陣地來阻擊中國軍隊的進攻。
在攻佔孟關之後,或許是受到孫立人幾次迂迴作戰成功的啟發,史迪威不但放棄了「禁止迂迴」的亂命,而且自己也不斷琢磨起發動迂迴作戰的念頭來。
這一段時間中國軍隊打得比較順手,說起來原因大體有二。

圖為相良俊輔《菊與龍》中記載,兩輛遠征軍謝爾曼坦克被日軍摧毀的場面。
與之相比,日軍的補給情況就糟糕得多。由於戰鬥損失太大,配屬第18師團的第12輜重聯隊(指揮九_九_藏_書官水谷虎吉中佐)的官兵都不得不拿起槍編成了步兵,投入一線作戰。整個師團的補給任務壓在了前面提到的松田大尉肩上。這位松田大尉原來是久留米日本橡膠工業公司的作業課長,善於組織並熟悉熱帶情況。田中新一中將看中了他的這些特殊才能,令其擔負補給重任和師團與軍部的聯絡任務。
歐德爾·溫蓋特,1905年出生於印度,成年後進入皇家炮兵部隊服役,曾長期駐防巴勒斯坦。溫蓋特是最早認識到納粹迫害猶太人暴行的英國人之一。所以,在巴勒斯坦他極力支持當地以色列人的秘密建國運動。後來的以色列第一任總統魏茨曼和戰神達揚都是他的好友。溫蓋特的行為被認為違反了英國政府的政策。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他被調到蘇丹,結果他在那裡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土著部隊和義大利人作戰。這支部隊為了紀念在蘇丹被起義者殺死的原清朝洋槍隊統領戈登,而被稱作「戈登部隊」。
英帕爾之戰,關鍵的問題是為大英帝國保住了印度。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中,印度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也是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投入最厚,收穫也最豐的一塊沃土。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中,丘吉爾之所以至死不能原諒老朋友蒙巴頓勛爵,就是因為蒙巴頓支持了甘地主導下的印度獨立。丘吉爾說他「使大英帝國破碎了」。
在1942年的緬甸之戰中,中國遠征軍曾全力協助英軍,試圖守住緬甸。結果英國人把中國人留下打掩護,自己卻轉身跑掉。當戴安瀾率第200師死守同古之時,英軍在不通知中國軍隊(理由居然是中國軍官不可靠、怕泄密)的情況下,放棄側翼陣地撤走,使第200師陷入重圍。新22師奉命星夜馳援第200師,鐵路卻被裝運英國殖民地官員傢具細軟撤退的列車佔滿,廖耀湘只好下令徒步行軍。當盟軍被迫撤退緬甸時,英國竟然對中國遠征軍宣布:「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准許中國入緬軍隊及其裝備到印度避難,但按照國際慣例,貴軍入境前須申請難民身份,由英國軍人予以收容,並在指定地點集中管理……」
儘管營養失調、半飢半飽,和英帕爾作戰中口糧最後減到一天0.6兩大米的日軍相比,第18師團靠著大象運輸隊還算勉強可以維持。只是,和中國軍隊相比,這種後勤差異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新38師部隊攻剋日軍陣地后,發現其多靠煮芭蕉根補充食糧,這種東西只要吃上兩三天就會全身無力。
在緬北戰場作戰的中國裝甲兵的裝備得到極大改善。淞滬會戰中,中國主力戰車是英國維克斯-2型戰車,重量只有6.5噸,日軍的四一式山炮可以輕易打穿其裝甲。而遠征軍的主力戰車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重12.7噸,謝爾曼坦克更重達33噸!日軍的37毫米速射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勉強可以迎戰中國軍隊的M3斯圖亞特戰車,但在M4謝爾曼戰車面前幾乎毫無作用,只有76毫米山炮有一定的阻擊能力。不過,由於山炮並非設計來攻擊坦克的,無論射擊精度還是射速都不能滿足要求,阻擊能力相當有限。相田俊輔曾描述,日軍在馬拉關一戰用山炮摧毀了中國軍隊40輛謝爾曼式坦克,這一點連日方歷史學家自己也不能接受,因為當時中國遠征軍在前線的謝爾曼坦克總共也不到40輛。參考中方記載,中國坦克部隊只是在發現自己處於對方山炮彈幕之中時,轉向避開而已。但缺乏戰鬥經驗的日軍新兵看到炮彈爆炸的火光就認為是坦克被擊毀,報出了這個「泡沫戰果」。
日軍攻擊印度可說有備而來。除了三個步兵師團和兩個裝甲兵聯隊,他們的手中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用潛水艇從德國接回來的,親日國大黨獨立派領導人、「印度汪精衛」錢德拉·鮑斯。鮑斯是甘地的密友和學生,兩人都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但謀求印度獨立的方法不同。甘地主張通過民主的手段,利用印度國內各基層的力量迫使英國放棄殖民統治;鮑斯則主張藉助外部力量,聯合軸心國勢力驅逐英國。鮑斯在印度民間頗有聲望,尼赫魯曾經將甘地和鮑斯的照片並列懸挂。

駐緬日軍總司令河邊正三中將
傑布班山險路綿延60多英里。日軍駐緬軍總司令河邊正三中將通知田中師團長,稱英帕爾作戰取得一定成果后,將抽調兩個聯隊協助第18師團發動反擊,時間定在5月上旬。日軍為了這個無形的畫餅死死支撐,據險抵抗,十分頑強,但經過連續激戰,中國遠征軍依然連克丁高沙坎、拉班、沙杜扎、高魯陽等https://read.99csw.com日軍據點,新38師沿南高江東岸,新22師沿南高江西岸向前不斷推進。
不過,在1944年春天,英軍東南亞部隊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在丘吉爾眼中卻是英屬印度的保護神,正走在他一生中最危急,也最榮耀的一戰之中。
但是,這一路要在叢林中穿插近千里,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比較多,而且部隊運動所需的時間也很長。所以,當中路和右路已經戰火紛飛,在當面日軍看來,中國軍隊的左路依然沉寂如常。
1942年的緬甸戰役中,日軍也有過類似的瘋狂作戰。同古失守后,儘管英軍不堪一擊,但廖耀湘率新22師在斯瓦打出了一個精彩的滾筒式撤退,利用斯瓦至平滿納多為隘路的地理條件,預設縱深陣地,各部交替掩護,主動而有計劃地節節抵抗日軍第55師團的攻擊。廖耀湘的巧妙布防,迫使日軍的進攻步伐遲緩下來,雙方在緬甸古都曼德勒附近一度打成相持,緬甸戰局大有轉機。但是,此時,日軍以擅長山地叢林戰的第56師團,在和進攻英帕爾一樣沒有任何後勤保障的情況下,繞過東枝,迂迴奔襲近千里,於4月24日忽然攻佔臘戍,切斷了遠征軍的後勤補給,造成緬甸戰局全面崩潰。
這種情況下,日軍大本營不斷給第18師團補充新兵,甚至從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調動大量士官生和軍校畢業生作為幹部補充進來,以保障第18師團的戰鬥力。

向孟拱河谷進軍中,新22師一名少校送給美軍軍官一枚日軍炮彈碎片作為紀念品。

英軍猛將溫蓋特
然而,也就是頂住了而已。15萬對8.5萬,英軍仍然要到6月,才能打出第一個旅級規模的反擊。英帕爾戰役日軍最後戰敗,可說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足夠的補給。戰鬥後期,糧彈奇缺的日軍被迫後撤,結果在雨季洪水暴漲的欽敦江畔被英軍截擊,困在叢林中無法逃脫的日軍不是死於熱帶病就是死於飢餓,情況與1942年撤退野人山的中國遠征軍驚人的相似。此戰,日方認為失敗責任主要在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因為他居然在沒有準備足夠後勤物資的情況下就向英帕爾發動了攻擊,試圖「就糧于敵」。
也可以想象,如果6月在英帕爾城下,日軍能拿出一個師團的新銳兵力,又將給英帕爾城的英軍帶來怎樣的災難。爾後,雙方攻守難說不會易位。
而牟田口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中,本來,確實有一個師團外加一個旅團充當預備隊的。這就是第53師團(代號「安」)和第24混成旅團(代號「嚴」),其兵力遠超緬甸戰役時擔任迂迴的第55師團。然而,當日軍在英帕爾窘相畢露的時候,這兩支部隊卻蹤影皆無。
松田大尉總算帶了400名新兵,100多匹馬返回了前線。
以史迪威為首的緬北作戰各部,在1944年春夏之交對日軍發動了一次類似三叉戟的兇猛攻擊。
1944年三四月間,彷彿藏在時空角落的中印緬戰場,突然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密支那,是緬甸北方最重要的都市和水陸交通樞紐,從這裏開始的緬北鐵路向南延伸到曼德勒,是緬甸北方的交通大動脈,也是經緬甸北部回國的必經之地。當年,正是因為日軍攻佔了這裏,才逼迫杜聿明不得不率部進入野人山,結果釀成葬送數萬精兵的慘劇。密支那在緬甸相當於瀋陽在我國的地位,這裏也是緬北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的聯絡樞紐。儘管第18師團兵力大多已經投入胡康—孟拱作戰,日軍仍然抽出第114聯隊主力(欠一個大隊)對密支那進行防衛,守將為丸山房安大佐。在緬甸軍中,牟田口廉也有「小東條」之稱,意為他的軍國主義狂熱和好鬥酷似東條英機,而丸山房安則被稱為「小牟田口」,其作戰風格可見一斑。此時,英軍的特工部隊和實際由潘德輝指揮的克欽族游擊隊,已經滲透到密支那附近,並不斷展開活動,攻擊日軍的補給線,切斷交通和通信線路。為了對付他們,懊惱的丸山大佐把大量部隊派出到周圍地區,密支那守軍此時不過一千多名,為史迪威的奇襲提供了條件。
日軍為何要抽調英帕爾戰役的預備隊來堵截遠征軍呢?
此外,每次遠征軍戰車部隊出戰,都是數十輛成規模行動,必有新22師的步兵提供掩護,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戰車的生存率,並給九*九*藏*書日軍造成更大損失。所以,緬北戰場上中國戰車部隊的行動,給日軍造成了巨大威脅並不斷突破其防線。

M3A3斯圖亞特式戰車,這種美製輕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戰車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裝備美國陸軍外,還提供給中國、英國等同盟國軍隊使用。

遠征軍裝備的M4A4謝爾曼中型坦克
平心而論,雖然戰史中對日軍這一戰的指揮官牟田口中將評價不高,但是,在英帕爾戰役初期,他的指揮頗有亮點,以至於整個戰役英軍面臨極大壓力。當時,中國遠征軍的作戰範圍在印緬邊界北段,英軍在印緬邊界的部隊位於中國遠征軍部隊的南方,主力為英第14集團軍,從北到南擺開第4軍、第15軍、第33軍,三個軍15萬人。1944年2月,在緬甸與印度南部邊界若開地區,按照牟田口的要求,日軍第28軍發動「哈」號作戰,以戰,以第55師團對駐守在今孟加拉國西部的英印軍發動了掩護性的攻勢(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阿吉普戰役)。這一戰,日軍輕易包圍了戰鬥力不強的英印第7師,進逼戰略要地吉大港,迫使英軍調派位於緬印邊界中部,戰鬥力最強的主力第15軍前來增援。這樣,當日軍從印緬邊界中段渡過欽敦江發起真正的攻擊時,英軍就陷入了顧此失彼的地步。
史迪威很欣賞這位勇敢的將軍,所以,蒙巴頓勛爵讓溫蓋特所部擔負與中國遠征軍配合作戰的職責,可謂人盡其才。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裝甲部隊和日軍最早的較量是在上海,當時杜聿明的裝甲兵團也曾出動維克斯六噸半戰車,協助步兵猛攻日軍匯山碼頭、愛國女學等陣地,但最多一次也只不過投入三輛戰車而已,結果因為兵力太單薄,步兵又不懂得要掩護坦克而在激戰後損失大部。
第18師團原有大約200輛繳獲的英軍卡車,但在胡康河谷的作戰中,被中美空軍摧毀了數十輛,殘餘部分由於沒有汽油也不得不放棄。松田大尉不得不另闢蹊徑,組織了有250頭大象組成的大象運輸隊,勉強為一線部隊提供補給。松田和緬甸土著打交道的才能甚佳,曾經編寫了名為《大象實戰運用法》的小冊子,在緬甸日軍中流傳甚廣。

潘德輝(名義上是副隊長)指揮的克欽族游擊隊,在日軍後方來去如風,令日軍十分頭痛。
第一是有及時穩定的後勤補給,中美運輸部隊利用中國遠征軍背後已經修築完成的中印公路部分路段,派出汽車不斷將物資運往前線。
雖然從歷史角度來看,蒙巴頓是站在了歷史潮流的一邊,但不得不佩服丘吉爾老辣的政治眼光。失去了印度的英國,就如同失去了祁連山的匈奴,從此江河日落,再也沒有緩過氣來。

圖為1937年淞滬會戰,攻擊匯山碼頭戰鬥中,由於缺乏步兵掩護被擊毀的中國軍隊維克斯六噸半戰車。
英帕爾背後,就是東印度阿薩姆鐵路。切斷它,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基地雷多將會成為一座孤城,日軍完全可以從背後反包圍已經深入緬北的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
此情此景讓松田大尉憤怒異常,指著新兵的鼻子怒喝道:「八格牙魯,到哪個師團都是一樣的。奉公還需要看去什麼部隊么?不許挑挑揀揀!」
這也是我們在這部描寫中國遠征軍的作品中,用了上面篇幅描寫英帕爾戰役的原因。
但是,這一次日軍要奪取的是印度,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是無足輕重的緬甸。為了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英國人不得不拚死迎戰。

北京小湯山中國航空博物館保存的一架達科他(DC-3/C-47)型運輸機,推測為兩航起義時回到大陸的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