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密支那敵人有多少呢?我的記憶中,是兩支部隊分屬於不同的師團。在密支那市區以及靠南的位置,是第56師團一部;在密支那的北部是第18師團一部。
這兩個師兩支勁旅匯合在一塊,拉開了密支那作戰的序幕。我們會發現,這兩支部隊都沒有直接的戰鬥機掩護。按理說,機降作戰應該是大批的戰鬥機要制空,才有可能實現機降或者傘降,但是在這裏沒有出現戰鬥機的身影,原因是什麼呢?
第56師團從雲南方向派兵支援,由師團步兵指揮官水上援藏少將率領一支部隊趕來增援密支那,所以在密支那出現了第38師團第56師團各有一支部隊駐守的情況,這在後來給日軍帶來戰鬥技術上的混亂——水上援藏少將是最高的指揮官,但是密支那地區兵力最多的還是丸山房安大佐,一個官職高,一個實力強,雙方不得不妥協為一個特殊的均衡。
前面的機組人員發現後面有煙味,回頭一看居然在烤火,頓時大怒,就衝過來,拿個木棍教訓他們,把火滅掉,就在這時,他突然看了一堆物品,丟下棍子就跑了。

密支那戰役後期,新50師也投入戰鬥,這是師長潘毓昆和史迪威討論作戰方案。
新一軍在緬北作戰時間更長一些,但是最後也是回到國內。新30師這支部隊嚴格來說在印度組建,第一次作戰在緬甸,頗為洋氣,作戰方式是坐飛機。因為是機降密支那機場,他們是坐著飛機,進入戰場的。而且這次進入戰場,給人一個感覺——他們很像傘兵。當然他們不是傘兵,他們是陸軍,但是這一降導致了我們國家國民黨軍隊第一支傘兵的正式建立。為什麼呢?他的機降方式,第一次以實戰的方式,類似於傘兵的實戰方式機降以後,在客觀上刺|激了駐印軍,要建立一支傘兵的願望。

鄭洞國、史迪威、蘇爾特在密支那前線。
他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飛得很高,必然就冷,運輸機是四面透風的,這些傻小子在沒人管的情況下,因為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於是決定自己給自己取暖。他們發現邊上有很多的空木頭箱子,就把木頭箱子拆了,居然在機艙點起火,在飛機上烤起火來,頓時覺得很暖和。
大家的態度是不一樣的。英國人也知道這一點,我們拿下了密支那,上緬甸就是中國軍隊的了。同樣,上緬甸是中國軍隊的,同樣預示著一個可能性,下緬甸也有可能是中國軍隊的。因為這支中國軍隊展現出來的作戰能力讓日軍大吃一驚,日軍對新軍的印象發生了突變,和以往部隊印象是不一樣的,它的戰鬥力和所帶來的士氣,使得英國人也吃了一驚。吃了一驚之後,英國人第一個反應,這支部隊如果讓他這樣打下去,這麼多部隊這麼打下去,上緬甸指日可待,下緬甸也會是這支部隊的。下緬甸是仰光為中心,上緬甸是山區;下緬甸是糧食產區,也是英國控制的傳統地域。關於上緬甸,英方有可能和中國合作,而在下緬甸絕對不會和中國合作。這種情況下他們劃了一條線,不讓中國軍隊過曼德勒,攻擊線到這裏為止。這時候我們國內正遭到日軍的猛烈攻擊,連貴州的獨山都丟了,重慶面臨很大的危險,於是遠征軍分出一部分回國參戰。密支那勝利之後,新6軍就先回國了。我們知道,1945年日軍投降時,新6軍就是在國內的。
恰好在密支那戰役之後,美軍的指揮官換人了。原來指揮官是史迪威,史迪威比較犟,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特點,凡是史迪威自己想出來或者啟發他想出來的東西,史迪威是有可能答應的。但是你想好了告訴史迪威的,向史迪威提出要求的東西,史迪威多半是不會答應的。所以蔣介石經常把他想好的東西告訴史迪威,史迪威基本上是不答應的。而很多人,包括周恩來等共產黨的一些人是啟發史迪威那樣想,史迪威往往會答應,這是史迪威個人性格中間的一個特點。
當時日軍的部隊是這種情況:當中國軍隊開始進攻密支那時,實際上密支那的守軍是丸山房安大佐所率領第118聯隊的一部分,相當於一個大隊加上兩個中隊再加炮兵中隊,這個部隊基本上沒有部署在市內,大部分分散在周圍地區。

中美將領在密支那討論反擊叢林中的日軍
read.99csw.com
我們知道,駝峰航線有一個稱號叫做「鋁谷」,它的損失量使其成為二次大戰期間,三個長距離飛行當中損失最大的一支航線。美國人在評價駝峰航線時曾經有一句話,如果說有一支盟國之間運輸飛行的航線,它的死亡率超過了太平洋空戰,那麼這個航線的名字就叫做「駝峰航線」。這個駝峰航線的飛機比英國、美國轟炸德國本土,包括在太平洋上空的空戰損失更大,而造成這個損失的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密支那機場里的日本戰鬥機。因為日本航空兵就在這個航線的中間位置上,因此,中國的軍隊駐印軍覺得打密支那首先要奪取密支那機場,不僅作為戰役起端,也是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攻擊目標。因此派出兩路部隊,一路部隊是新38師的一個團,從地面穿越叢林,穿越野人山,預計用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

落入中國軍隊之手的密支那機場,可見戰鬥中被擊毀的美式運輸機。

緬北日軍破壞鐵路,試圖阻止中國軍隊的反攻,但在中美工兵的努力下很快修復,緬北百姓也受益。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在5月初或者5月中旬發動進攻緬甸密支那的作戰呢?從胡康河谷戰區到密支那要穿越叢林,穿越原始叢林。在雨季穿越原始叢林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新38師和遠征軍選擇在這個時候穿越,是不是因為不了解地理情況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為這個地理環境和這個時間對他們有著太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新38師。在這之前,1942年新38師曾經來過緬甸。到1944年,大部分到達印度的遠征軍還沒有能夠有機會回國,已經在印度待了兩年,他們當時從緬甸推進到印度的時間恰好是1942年5月。5月這個時間段是印度雨季和旱季之交,是一年旱季的終結,也是一年雨季的開始。印度和緬甸之間是原始森林,除了植被特別茂密以外,地質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種原始森林的土壤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沙石地質,地表層是沙石,下面是石灰岩質的。石灰岩質的地質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旦雨季來的時候,它會隨著雨水沖刷,立即出現很多溝壑,出現大小不一的河流,而這在旱季根本見不到。其次,它會造成山體滑坡塌方。遠征軍1942年是以敗退狀況通過野人山的。在這個原始森林中間犧牲很多的戰友和軍官。正是因為這些大山阻擋,使得他們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困境,此後兩年都無法返回中國。駐印軍新38師1942年是敗退離開緬北的,他們出征時,中國人稱他們為「百年來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而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居然敗得連回國的機會都沒有,使得自尊心很強的遠征軍將領感覺到莫大的恥辱。如孫立人、廖耀湘,他們都是性格很剛烈的,而且這個時候他們獲得新的名稱叫做「駐印軍」,在很多的「駐印軍」軍官裡頭是很討厭這個名稱的,這名稱沒有一點中國的痕迹,給人感覺彷彿是印度雇傭軍。
既然部隊已經到達,就要看密支那怎麼打。
領航員發現他把飛機開到密支那機場上空,很後悔打這個賭,賭輸了固然要給錢,如果賭贏了一定要丟命,輸贏都划不來。這時候已經沒辦法了,飛到機場上,居然飛了兩個來回,發現機場沒有任何一架飛機起飛攔劫,他們很開心地飛回去了。為了顯示自己膽大,他們把打賭的事情在俱樂部里講了,講了以後馬上就傳到了飛虎隊。
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新30師選擇用機降的方式直接降落密支那機場,不需要掩護。當時他們給人一個感覺,這說的是機降機場給地面的感覺——飛機降下來了,機降下來不是一個團,起碼是一個師,包括有很多記載到現在依然認為,新30師整個機降密支那機場。
當然,從軍事角度上來講,5月發起攻擊,軍事上是有突然性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野人山地理環境如此惡劣,日軍也斷然想不到遠征軍會在這read.99csw•com個時候展開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為了使軍事行動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兵家永遠無所不用其極。對密支那來講,第一步進攻首先攻擊目標是密支那的機場。密支那的日軍從1942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始終沒讓中國軍隊忘記密支那是一個空中要塞——密支那機場有日本航空兵的精銳。這兩年間給人們的印象是密支那和機場聯繫在一起的,日軍起飛的飛機一直在攔劫中美混合航空隊、美國第10航空隊以及中華航空公司飛躍駝峰航線的運輸機。
鄭洞國立即開始籌備這件事,可是中間出問題了。魏德邁在昆明,因為總部在昆明,參加一個舞會,碰到另一個前任遠征軍的指揮官,現在在昆明擔任防衛司令的杜聿明,他是第一次遠征軍的副總司令。杜聿明也知道遠征軍搞傘兵的事,杜聿明就給魏德邁說,你們有沒有裝備,我有支傘兵部隊,有多大規模,我已經練了多久了,等等,現在就是苦於沒裝備。魏德邁非常驚喜,中國人做事真快,我們剛剛開始談,這邊已經編製好,營地有了,已經訓練了。
為什麼促進了傘兵的建立?密支那機降調兵的迅捷方式,給駐印軍指揮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訓練了半天,最優秀的第38師穿越叢林,也要走七天,但是我們的機降部隊幾小時直接就到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建立一支真正的傘兵,這個部隊就更不得了。因此在這個時候,既然駐印軍是美軍訓練出來的,中國遠征軍指揮官向美軍的指揮官提出了建立一支傘兵的要求。
另外,第56師團和第18師團對於遠征軍來講,都是老熟人。從1942年日軍進攻緬甸時,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一開始就是主力師團。中國遠征軍在兩三年前第一次交手的部隊,也是這兩個師團。這真是老仇人相見,同時能在一個地方打到這兩個老仇人,對於任何一個軍人來講都是很嚮往的事。
為什麼特殊呢?就是因為選拔這些人的時候,目的就是讓他們到印度接受美式訓練,成立一支中國當時最先進的部隊。
我們只能說,密支那作戰造成這樣一個契機,間接導致了中國傘兵提前出現。
事實上,杜聿明說的和魏德邁想的是兩碼事。杜聿明說的是,他確實有一支傘兵部隊。他是很新潮的人,他聽說德國的傘機戰後很受啟發,就想我是不是能搞一個?他當時沒有把降落傘想得那麼複雜,認為就是一個傘,跳下去。於是調了兩個營的人訓練,練的時候叫做鴻翔部隊,他們想不到傘是什麼樣子,想成了滑翔機,於是叫鴻翔部隊。這些人也不知道練什麼好,中國人教中國人,誰也沒見過傘兵,練爬繩子,練特種兵課目,練了一兩年誰也沒見過傘,也不知道傘兵作戰怎麼回事。
先說攻擊密支那的原因。這是因為當時雲南的第二期遠征軍已經做好向滇西騰越這個方向進攻的準備。密支那是日軍在緬北的中心,是最適合防守的一個重鎮,也是緬北最重要的軍事支撐點,等於說如果拿下密支那,就把緬甸北部的主導權拿到手了。
因為那時候飛機機降作戰,滿載士兵按規定每架飛機不能超過22個人,所以機降作戰當中新30師是嚴格遵循美軍機降條件的:一個團,22個人一架。因為需要很多架飛機裝這個團的人,給人的感覺是降下來一個師。在這裡會感到一個疑問,既然周圍的人,包括新38師的人本來不知道一架飛機裝多少人,沒見過機降作戰,怎麼知道那麼多飛機起碼裝了一個師呢?因為他也見過飛機裝人到印度,只是不是作戰,裝的是誰呢?見到的還是新30師。
作戰過程中,日軍這兩支部隊給遠征軍留下相同的印象就是頑固和頑強,又有不同的作戰特點,他們以不同方式的頑強給中國士兵留下不同的印象。
當新38師這個團穿越叢林到達密支那機場,他們看到新30師的人再度從天而降,飛機數量差不多,自然覺得還是一個師。所以,從新38師報出來的所有戰果所有情況,都是報新30師整師到達密支那。事實上,到密支那的只是新30師第5團。
事實上,在1944年5月對密支那發動反擊之前,駐印軍包括昆明方面的飛虎隊總部都知道,密支那機場事實上是沒有飛機的。當時駝峰有南北兩條航線,北邊比南邊要多繞800到1200公里,南邊只有400多公里,按道理來說,大家肯定願意飛南邊快,但是越靠南受到日軍密支那機場飛機截擊的可能性越大。向北,日軍攔劫的機會少,但是,越往北氣候條件越差,越容易撞山,需要在山谷飛行,所以南北各有利弊。不過,一般的飛行員還是選擇繞北的航線。

等待空降密支那的中國新30師部隊
https://read.99csw•com

登機開赴密支那
飛虎隊總部也在昆明,我去過那個樓,那棟樓是一棟洋樓,原來雲南農學院一個老師宿舍。當時住的全是飛行員,飛虎隊俱樂部、第4航空隊飛行員都住在那裡。
現在,杜聿明對魏德邁說傘兵的事,說有一支傘兵部隊,已經練了好幾年了。魏德邁很高興,就說給你一些裝備。杜聿明非常聰明,上一句話聽完下一句話立刻明白,有一批裝備,一定不少。他馬上面不改色表示感謝之後,轉過身下達命令擴大這支部隊,在一夜之間將其擴了十倍。當時昆明各大學校杜聿明系統、第五系統所屬和相關的部門兵營都出現招兵廣告,說有什麼樣條件的人趕快過來,很多新5軍系統的精銳到傘兵部隊當了傘兵。而且魏德邁為了訓練指導作戰,就馬上組建了一批新的顧問人員,有來自陳納德飛虎隊的,有來自美國傘兵部隊的,兩百多人的一個顧問團進駐,中國第一支傘兵部隊就建立起來了。
對中國遠征軍來講,交手之後立即感覺到的是對方有兩支部隊,這一點他們已經非常習慣了,多少年來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日本的部隊經常把不同番號的部隊揉在一塊,在相鄰的地方作戰。這種與友軍不分的情況,對中國軍隊來說,是很不習慣的事情;對日軍來說,往往會變成軍事競賽。
日軍這種頑強給遠征軍士兵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但是他們也知道,當時這批日軍都有一個口號,就是我們不能丟失密支那,我們丟了密支那,我們前面的人都會完蛋。密支那前面是滇西,是騰越,當年侵入雲南的日軍部隊也是第56師和第18師團。如前面所述,密支那是北緬甸的重鎮,把密支那拿下來之後,事實上正像日軍說的,他們前面的人都要被打死了,騰越、松山、龍陵處處「玉碎」,很少跑回來的。在整個緬甸作戰中間,密支那的奪取相當於是一個轉折點,標志著拿下密支那,上緬甸就是遠征軍的了,不僅是我們自己感覺到了這一點,我們的盟友也能感覺到這一點。
原來,他發現好多彈藥,破損的手榴彈、破損的子彈,丟在那裡。原來是空投時發現破損,準備帶回去的武器裝備。出現破損的彈藥比不出現破損的彈藥更加危險,這些人居然在旁邊烤火,真是令人恐懼,幸而沒有出事。
新30師是什麼樣的部隊呢?這從新38師和新30師的區別中可以看出:新38師是一支抗戰之初就成立的老牌王牌部隊,孫立人是他們的師長,1942年遠征軍第一次作戰,新38師已經作為主力參戰了。和它搭檔的新30師呢,新38師參加遠征軍已經打仗了,新30師還沒有建立,它是由一些各地補充選拔|出|來的新兵組成的一支特殊的部隊。
在採訪王外馬甲先生的同時,聽到了另外一個故事,他正在寫一篇關於遠征軍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是講,第一批遠征軍的一個老兵怎樣在所有戰友一個個倒下的情況下,走回中國的。而密支那的部隊,已經具備了坐上飛機往返中印的可能。
然而,駐印軍就鬱悶了,美國人只有一套東西,不能從印度拿兩套來。現在印度人惱了,我們傘兵的裝備呢?給了中國人了。而駐印軍也氣了,本來我忽悠了半天,怎麼杜聿明拿跑了,只有這一套裝備,結果就使得建立傘兵的設想起源於駐印軍的作戰,結果變成杜聿明組建了傘兵直系部隊。
下緬甸在歷史上就是另外一個國家,英國人在同意駐印遠征軍對緬甸作戰時,英國人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他也是希望中國多在上緬甸作戰,而盡量不要進入下緬甸。他認為以仰光為中心的下緬甸是殖民統治的基本地盤,正因為如此,對上緬甸,也就是緬北的日軍攻擊的抵抗基本上落在了中國軍隊的身上。中國軍人如果要看哪裡是上緬甸軍事支撐最主要一點,密支那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主力部隊新38師和新30師重點攻擊目標。
炮兵苗子有兩個特點:第一體力必須得好,必須身體強壯;第二至少應該懂一點數學。至少能算得過來賬,腦子不能太笨,所以,它是以年輕學生為主的一個部隊,而體力又必須好的話,必須不是太瘦弱的學生,因此農家貧困子弟的學https://read.99csw.com生比例相當高。這批人人生第一次坐上飛機,就到了印度。
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被迫採取坑道作戰的方式。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坑道作戰方式往往是出現在後面的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打國民黨時用的方法,我沒想到遠征軍最早在緬甸居然就用這個打日本。他們把坑道一直挖到了日軍主碉堡跟前,許多兵用長竹桿挑著手榴彈塞到日本兵的碉堡槍眼裡頭,把碉堡破壞了。但日軍依然頑強據守,從不輕易放棄陣地。
這支部隊一直到所有的士兵基本打光,才丟失了陣地。幾乎沒有抓到俘虜的,日軍在陣地上人員全部打光的情況下,才丟失了密支那外圍的陣地。中國遠征軍接著投入密支那市區作戰,對手主要是第56師團部隊。
順便說一句,他們為什麼需要烤火呢?因為這些兵全穿的是短褲、單衣服,當時軍方認為去接受美國訓練,有吃有喝,發軍服,讓他們穿得都很單薄。
他們很想用自己的戰績打一場漂亮的攻擊戰,獲得勝利,當然的選擇是打緬甸,從緬甸的地盤上返回中國。他們要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中國。而這個時間,當然最好在他們敗退的同一個時間段上,也就是5月。
什麼叫緬北呢?從緬甸的傳統歷史角度來講,我們現在雖然把緬甸說成緬北緬南,實際上更正規的稱呼應該是上緬甸下緬甸。它是以曼德勒為界限,緬甸人自己都這樣說。上緬甸是什麼概念呢?上緬甸曾經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在明朝以前在這裏都實施過直接有效的管制。第二個特點是,上緬甸即使在二戰那個時候也是以撣邦為主要管理統治民族的,而撣邦就是我們中國的傣族,它對中國人的支持度和情感度,以及中國對它的理解度跟下緬甸不同。

密支那戰鬥中美軍戰鬥機正在裝填彈藥,它們在這次戰鬥中主要用於支持地面攻擊。
但是他們真正上飛機去印度的時候,雖然是炮兵的苗子或者美式訓練新式軍隊的苗子,畢竟還是農民還是老百姓,所以鬧了很多笑話。

反攻密支那地面路線圖
樹上的打擊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呢?這個子彈射擊是立體的,下雨一樣的感覺,你會發現自己即使卧倒,依然處於被攻擊之中,一點找不到安全的角落,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鑽到土裡頭。遭到沉重打擊的新30師很快就退出來了,退出來之後,再經過觀察發現,日軍官兵都是在樹上的,打我方便,其實進攻的人打他也方便。當時,新30師的火力裝備已經遠遠超過日軍,於是調來炮兵攻擊,遠程重火力首先就對著樹打,逐個火力點進攻,無論什麼樹,先猛打一通,樹葉基本上打光的情況,才放過這棵樹。打來打去,好長時間樹上老有還擊,即使不還擊,也看不到人掉下來。中國當兵的很奇怪,戰鬥結束上去看,才發現每個日本兵讓別人把自己綁在樹上,很多人把槍綁在胳膊上,只要有氣,只要沒有斷氣,至少可以實現向下開槍。
一講以後,大家都知道密支那機場上已經沒有日軍飛機了。從那天開始,駝峰航線的飛機開始都飛南線了。
作為一名自幼受遠征軍老戰士熏陶的作家,他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此戰的全貌。
並且在這個時候,迎接他們的第一支援軍從空而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機降方式投入戰場的部隊是新30師第5團,空降在密支那機場。
從歷史角度來講,就出現很奇怪的情況,很多人堅持認為,中國傘兵的第一次作戰在緬甸,事實上密支那不是中國傘兵第一次作戰,機降的這些人根本不是傘兵。中國真正的傘兵是起源於緬甸作戰,但從來沒有在緬甸打過仗,他們開始對日作戰是在國內。杜聿明和遠征軍有這樣的淵源,所以很多人以為傘兵產生於遠征軍。其實傘兵這些人當過遠征軍,但傘兵畢竟不是遠征軍。
1944年5月,遠征軍新編30師和新編38師部隊向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發起攻擊。我們或許要問,遠征軍為什麼選擇在5月這個時候發動進攻呢?為什麼選擇一定要攻擊密支那呢?

奇襲密支那離不開正面配合,這是正面胡康—孟拱河谷戰鬥中繳獲的日軍彈藥。
read.99csw.com
中美混合航空隊有一個機組,機長是美國人,報務員和領航員是中國人,一次飛舵峰航線時在飛機上聊,好長時間沒有日軍飛機來攔劫了。中國的報務員就說,肯定是到別的航線作戰,顧不上我們了。而美國的飛行員直接提出很驚人的論斷,日軍這些飛機肯定已經都撤走了,他們現在在太平洋那裡已經打得顧不過來,把所有的飛機調過去了。中國飛行員死活不肯相信,兩人就在飛機上發生了爭執,本來爭一爭就算了,但美國的飛行員本來就是招聘來的二杆子,有性格,為錢開飛機的,一犟起來,說我們倆打賭,就把飛機一開就開到密支那機場上空了。
第56師團這支部隊和遠征軍作戰主要依靠碉堡和工事,碉堡工事相互掩護和封鎖是非常嚴密的,而且同樣頑強。
當時選拔這些新兵沒有標準,什麼叫做先進部隊,怎樣選拔,各地的新兵處都沒有概念,請示上級,上級想了半天直接告訴新兵處的人,按選炮兵標準選拔新兵,你認為能當好炮兵的都選到這兒來,實際上是是送到緬甸。新30師的兵實際上是一群炮兵的苗子。
魏德邁原來是史迪威的參謀長。他這個人一是新來,要和大家建立更好的關係;第二個他不像史迪威那麼犟。中國人向魏德邁提出來要建立一支傘兵,他立刻說這是一件好事,從軍事上、政治上都是一件好事,有沒有可能實現呢?想建立一支傘兵,關鍵是到底有沒有傘兵裝備呢?他就打聽了一下,還真有。不過不是給中國的,是給印度的。英國的總司令、英國駐印度司令跟麥克阿瑟要了傘兵的裝備。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是有空降兵部隊的,太平洋戰場有空降第7師、第11師。仿效這樣的部隊美國給印度準備裝備,建立傘兵。這批裝備運過來之後,印度人做事不像中國人,他慢吞吞成立一個司令部之後再成立學校,把人訓練之後再說。裝備放在一個地方,是閑在那裡的。於是這個裝備,誰先用都可以的。心裏有這個譜之後,美方就答應了鄭洞國建立一支傘兵部隊。
這件事我們想好了告訴史迪威,如果是史迪威的話,他絕對不會答應的。但是換了一個人,史迪威走了,換了魏德邁。
這一群新兵來到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按照美軍制定的機降兵作戰的標準,一架飛機坐22個人。
1944年雨季旱季之交,中國遠征軍開始發動對密支那的攻擊,在密支那的郊區和日軍展開激戰。密支那之戰,是目前很多人缺乏了解的一場戰爭,因為它發生在遠離中國的緬甸境內。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中,講述抗日戰爭時將其列為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內容,這說明了它的價值。為了能夠更圓滿地講述這場戰爭,筆者採訪了《中國騎兵》和《戰場上的蒲公英》的作者王外馬甲。
新30師是坐著飛機走向第一個戰場的,同樣也是坐著飛機走向最後一個戰場的。值得榮耀的是,他們第一次走向戰場,走向了對外抗敵的戰場,但是最後一次走向戰場飛到東北,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這個計劃令人覺得十分具有挑戰性。我們要知道,1942年5月,當遠征軍敗退時,也是這麼一個計劃,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結果他們走了多久呢?走了兩個多月都沒走出來,傷亡很大。這一次,他們依然決定用十天的時間穿越野人山,結果如何?他們這支部隊用七天就穿越過去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今日的駐印遠征軍和昔日的遠征軍,從素質素養以及對地理地形的熟悉程度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它已經成為真正能夠出國征戰的勁旅了。七天之後他們出現在密支那機場,而且很迅速地奪取了密支那機場。
首先密支那以北就是一個叢林,日軍第18師團第118聯隊主力把陣地修在了叢林間,攻打它的中國軍隊新30師說實話從來沒有遇到過叢林中的陣地。他們不知道叢林中間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結果給他們的第一輪打擊都是來自於樹上。
這是因為周圍地區滲透進了中國雇傭當地的山頭人,也就是當地少數民族組成的游擊隊,他們在當地活動,不斷襲擊日軍,讓日軍非常惱火,於是日軍把主力部隊派出去清剿,市區所留的兵不多。密支那守軍和中國遠征軍發生戰鬥之後,因為第18師團主力被新38師主力和新22師主力遲滯在孟拱河谷,不得不請求第56師團前來增援。
這批新兵到緬甸的時候,像塞沙丁魚一樣,塞得越多越好。對於新38師來說,看到一群人從天而降,並不是第一次。只不過印度的機場,那麼多飛機空降下來那麼多官兵,不管是一個團還是一個師,都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