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五章 密支那之二

第十五章 密支那之二

此後,日軍數次增兵,包括原來在北部叢林瓦扎要道設防的日軍第114聯隊第二大隊主力(原來有一個中隊在城裡),發現中國軍隊繞過防線已經佔領密支那機場,火速回援。由於盟軍梅支隊的一支突擊隊沒有能夠拿下控制入城通道的城北高地,5月19日,第二大隊大隊長山岡實盛少佐率領援軍並帶著大炮順利到來,讓守軍實力大增,士氣也變得旺盛。5月21日,第二大隊主力全部到達,剛好趕在25日,中國遠征軍發動的又一次總攻之前完成部署。
不過,平井這個指責也有些失之片面。當時在緬甸的美軍運輸機部隊,沒有飛機能夠在雨季的潮濕空氣中,攜帶M-3謝爾曼坦克飛到密支那;而即便把戰車運到前線,從地面進軍的裝甲部隊則必須面臨叢林中泥潭和山洪的雙重考驗。
然而一個更大的危機卻如同陰雲開始在密支那上空出現。4月,日軍已經在緬北單獨成立第33軍,代號「昆」,由本多政才中將統一指揮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並代管由日軍緬甸方面軍直轄的第53師團,集中兵力阻止中國軍隊打通中印公路。5月28日,密支那守軍改由該軍司令部直轄。就在這一天,本多政材中將下令第53師團組成北進支隊,試圖增援密支那,解救被圍日軍。
蔣、史矛盾使盟軍在中國戰場的關係緊張至極。
中國遠征軍發動這種近乎瘋狂的攻勢,並非因為不了解緬甸。事實上,對日軍長期築壘、工事堅固的密支那,曾經經歷過從野人山中撤退的孫立人、廖耀湘兩位將軍都曾經提出,應該先切斷其與孟拱、八莫之間的聯繫,而後以圍困和消耗的方式殲滅其守軍。這樣的建議,應該說考慮到了日軍頑強的據守能力,也有利於中美聯合部隊發揮遠比敵軍強大的兵力火力優勢。
接到日軍憲兵隊長的報告,丸山房安大佐因為兵力不足,只能把昨天剛剛調到通信中隊陣地上的友清中尉那支部隊調回來,增加第五中隊一個小隊,前往迎擊。其中第114聯隊的情報主任八江正吉中尉,帶著六名偵察兵作為斥候走在前面。這一小股日軍本來預計要面對強大的對手,誰知在戰場上看到的卻是第150團的自我瓦解。如此良機豈能白白放過,八江中尉不顧兵力懸殊,立即率領部下發起襲擊。
作為緬北的行政中心和日軍最重要的支撐點,密支那的名字成為了盟軍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的名字。遠征軍的部隊番號在密支那周圍不斷增加——88團、89團、150團、42團……勝利似乎已經在望。
日軍不斷增兵,在密支那的戰鬥呈現出膠著狀態。日軍第114聯隊副官平井郁郎大尉在《密支那八十天的攻防戰》中提到,中國遠征軍在對密支那的攻擊中有一個失誤,那就是按照美軍守衛機場的常規,空運了大量毫無用處的高射炮到密支那機場,而沒有運送戰車。在胡康河谷戰鬥中,中國裝甲部隊給日軍造成了巨大損失,第114聯隊因此將聯隊炮中隊和大部分反戰車武器送往胡康前線,在密支那幾乎沒有可以抵抗裝甲部隊的裝備。密支那周圍一片平原,如果中國軍隊投入坦克部隊,日軍的防線大約早就崩潰了。
此時,中國方面已經感到日軍在中國戰場可能採取一次大的行動,而希望原定在雲南準備出擊緬北的遠征軍暫停行動,為保衛本土作預備隊。這一點遭到了史迪威的堅決反對。在爭吵中,日軍已經在河南發動了進攻,這就是為了打開「大陸交通線」實施的一號作戰。此次戰役,日軍出動的兵力達51萬,在八年抗日戰爭中空前絕後。國民黨政府指揮的軍隊在這次戰役中連連失利,史迪威卻拒絕動用遠征軍提供支援,有利用戰役的失敗突破緬北的鷹中日史料對照下的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逼迫蔣介石下台的意圖。此時,如果史迪威在密支那建功,顯然和戰敗的蔣介石形成對比,會讓他的企圖容易實現。
起初,第150團打得還算不錯。19日晨,第150團以主力從南郊向市區進攻,第一營沿江岸叢林向東朝伊洛瓦底江河曲前進,為另外兩個營打掩護。第二、第三兩營向北進攻,在火車站與守衛在那裡的日軍憲兵隊交手。日方形容該部隱藏在叢林中,沿著伊洛瓦底江畔的橡膠林滲透到日軍後方,令日軍九-九-藏-書猝不及防。初次交鋒,第150團打得中規中矩,幾乎全部殲滅日軍憲兵隊和憲兵隊指揮的偽緬軍部隊,佔領了火車站,使日軍在密支那的單位少了一個。日軍憲兵隊長隻身逃脫,跑到司令部報告求救。但這時,第150團部隊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沒有從火車站繼續向前發展,而是就地停了下來。第150團一個多月前才加入駐印軍的行列,訓練時間較短,還不能算是一支職業軍人組成的部隊,也沒有在現代戰場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只是由於史迪威在胡康—孟拱河谷之外,再開闢密支那戰線,不免在兵員上捉襟見肘,所以沒有戰鬥經驗的第150團也被安排挑了重擔。
第150團後來將這種誤擊歸結為找不到美國聯絡官,所以炮擊一直不停,中國步兵不得不在雙方的彈雨下和日軍戰鬥。但根據趕到戰場的平井郁郎的觀察,之所以會發生如此誤殺,是因為第150團的中國士兵當時很多人在日軍被服倉庫中,找到了為日本陸軍夏季軍服配發的防暑遮陽帽,戴著日軍帽子的中國軍隊在撤退時被友軍誤認,所以遭到了自己人的炮火。直到炮兵終於弄清這是一場誤會停止了炮擊,那些心有餘悸的第150團步兵還是寸步不敢移動,只是不停向四周盲目開火。實際上,日軍早在炮擊開始時就退出了戰鬥,只是看著中國人各個部隊自己對射。到了晚上,幾乎耗光彈藥的第150團才漸漸停止了這台獨角戲,但這場烏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真正的戰鬥還沒有開始,第150團已經死傷慘重,數百名士兵血肉飛濺,第二營營長郭文干不幸殉職。
答案是,他們不在雨季作戰。對緬甸人來說,雨季是比敵人更可怕的對手。
正如後人評價,史迪威是一個不懂得政治的軍人。他的想法一方面是蔣介石不能容忍的,掌握著中國軍隊主要領導權的蔣介石,寧可與盟軍決裂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力;另一方面,中國民眾雖然對國民黨貪污腐敗不滿,但出於民族自尊心不能接受史迪威的做法。盟國需要的是一個支持抗戰的中國,而不是美國佔領中國替它來打仗。所以,這場鬥法的結果是史迪威黯然離開中國。

密支那附近的中國炮兵戰士
但是,這樣的血戰、硬仗,對部隊是一個極好的鍛煉。關家瑙之戰,八路軍付出了重大代價,但是,薄一波描述參加此戰的兩個團,後來成了山西抗日決死隊最好的兩個團。隨著戰事的推進,特別是經驗豐富的鄭洞國軍長開始親自指揮對密支那的攻擊,中國遠征軍終於慢慢控制了密支那的戰場局勢。
真是丟人丟到家了。讓中國軍隊挽回面子的是,第150團混亂的潰敗,讓丸山大佐也出現了判斷錯誤。這位受到勝利鼓舞的大佐20日下令組織部隊奪回機場。21日這天,數百名日軍挺著刺刀向機場前進,這支混成編隊包括第148聯隊第一大隊已經入城的第三中隊(中隊長筱原中尉),第114聯隊第一中隊主力,第114聯隊本部預備隊松川小隊,(日軍僅存的機動部隊)。結果證明這是一次輕率的反衝擊,日軍遭遇到彈雨般的猛烈自動火器,筱原中尉戰死,松川小隊被全殲,日軍被重新壓回城裡,並損失了大部分機動兵力。
因此,深知日軍可能做出任何瘋狂選擇的史迪威,力求儘快攻下密支那。沒有了這個緬北的交通樞紐和兵站,緬甸日軍就無法獲得留在緬北作戰的物質條件。
實際上,亨特上校的報告是有問題的。密支那守軍主力為日軍第18師團第114聯隊,聯隊長丸山房安大佐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生第一名,被稱作「童顏卻有一副鍾馗般鬍鬚的名將」。此人平時放浪形骸,作戰時還帶著一位美貌的慰安隊長,戰時先為自己和慰安婦設置最安全的工事。初看似乎不足為道,實際作戰中才會發現此人冷靜而且頑強,是一個非常不好對付的對手——放浪形骸,不約束軍紀,使他在日本普通官兵面前很受歡迎;有最安全的工事,則避免了他像一些以身先士卒為九-九-藏-書信條的日軍指揮官一樣很早被擊斃,中斷戰場指揮。
這真是中國人無法理解的雨。
這實在是當時中國國民黨軍隊劣根性一面的充分體現。
其實,有一個話題是很多遠征軍將領諱莫如深的。那就是中國軍隊並非沒有輕取密支那的機會。當5月17日空降密支那成功時,守衛機場的日軍第3航空師團地面勤務部隊被全殲,當時城內守軍由於單位不統一,丸山大佐手中能夠調動的兵力只有三百余名。如果這時乘勢攻入密支那,守敵根本來不及等到增援部隊,就會被殲滅,密支那會戰將完全是另一種樣子。盟軍方面為何沒能抓住這個機會呢?是誰貽誤了戰機?
到6月初,滿員三千的美軍梅支隊減員一半,而美軍許多人員因傷病回到後方就無論如何不肯重返前線,史迪威幾乎用棍子將所有留在後方的美軍戰鬥兵員趕回密支那,因為中國人根本沒有機會回到後方呢,他們一直在戰鬥。
日軍在一條幹堌的河堤上布防,卻發現了令人驚訝的情景。

中國通信兵在訓練中
根據相良俊輔在《菊與龍》一書中的記載,這三個大隊的到來,為日軍增加了2000人的兵力。而5月30日,日軍第56師團奉命增援的部隊,也在該師團步兵(旅)團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指揮下入城。這支部隊本來應該包括一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但由於雲南方面中國軍隊的反攻已經開始,第56師團兵力嚴重不足,只好扣留了大部分其中本來準備加入增援部隊的步兵。最終,水上少將率領打了折扣的援軍約400名官兵加入戰局。
「在緬甸的朋友則形容,當地的雨季是草木生長的季節。幾乎一夜之間,高高低低的樹杈上就萌出了新的嫩芽,無數不知名的雜草從土裡鑽出來,發了瘋似地往上長,把原本就障礙重重的林地堵塞得更加舉步維艱。旱季里積累下來的落葉被雨水浸泡成了爛泥,從四面八方流淌而來的污水就在這爛泥中肆意泛濫,時而淤成汪汪水窪,時而又匯成道道溝渠……林間的動物彷彿是被天上的驚雷喚醒了,全都鼓噪起來,無論白天黑夜,總能聽見猿猴的尖啼,大象的嘶鳴以及其它各種奇怪的吼叫聲。在這所有的聲響之中,有個聲音最古怪,它沉悶壓抑,時遠時近,『轟隆轟隆』的,既像是有人在森林中擂鼓,又像有個體形巨大的魔鬼正在什麼看不見的地方走來走去。原來,是山上的雨水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又彙集成奔流,奔流又彙集成瀑布,當這樣的流水到達山麓的時候,已經變成了沒有河道的巨流,無論大樹還是車輛,都會被它卷裹著推向緬北的各條大河。」
為此,在密支那周圍的戰鬥中,中美部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官兵們在泥水中掙扎著發動攻擊,大雨使密支那周圍的土地變成一片泥潭,進攻部隊既不能快速移動,也無法就地隱蔽。而日軍則在工事中扣住九二式重機槍的扳機,就彷彿要把子彈打光。中美士兵缺乏炮火支援和有效協同,在城外繁茂的叢林,遍布的稻田和翻湧的泥漿里艱難向前,在幾乎成為活靶子的情況下,和日軍一個又一個加固的工事據點搏鬥,很多人倒在那些日軍散兵坑四周,永遠不能再起來。
對這支奇怪的中國軍隊,日軍立即開始射擊。遭到突然襲擊的中國軍隊大亂,丟下陣亡人員的屍體開始後退,大量武器裝備被日軍繳獲。這一戰,讓日軍被中國遠征軍空降奇襲打掉的士氣重新回到了部隊中。
但是,史迪威並沒有採納這樣的建議,仍然下令不顧雨季,儘快對密支那進行強攻。為此,史迪威甚至以作戰不力為名撤換了幾名前線將領,而以曾在胡康河谷作戰中,因錯估日軍兵力而與孫立人發生矛盾的親信柏特納少將擔任攻城總指揮。

美國教官培訓士兵
根據推測,平井所描述的可九*九*藏*書能是17日空降到密支那的新30師第89團一部,他們是在誤信梅支隊已經攻佔密支那的信息而遭到無妄之災的。梅支隊參加攻佔機場后,曾派出一支部隊於17日夜間向密支那發動襲擊。由於通訊不暢而密支那方向一片平靜,第89團顯然誤以為這支部隊已經攻佔密支那。無奈的是,這支梅支隊的部隊並沒有到達密支那,而是在黑夜的叢林里走錯了方向。第89團遭到襲擊的時候,這支部隊還在城西一公里的斯塔布爾村尋找道路。

中國遠征軍中的通信兵
密支那,正是在伊洛瓦底江畔,雨季中從山而降的奔流最後彙集的地方。
日軍在密支那火車站設有被服倉庫。那些剛剛從國內的苦難生活里解脫出來的第150團士兵,依舊帶著濃厚的小農意識,他們在車站倉庫里堆積的日本軍用物資前看花了眼,忘記了打仗。他們把槍架起來,忙著到處去搜尋發財的機會,大群士兵在倉庫和房舍中進進出出,興高采烈地抱著各種財物跑來跑去,如同在家裡趕集的時光。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支部隊連哨兵都沒有放,麻痹大意的各級主官自覺不自覺地給部隊放了羊。從早上到下午三點,他們沒有前進一步,甚至有人跑到車站附近搜索新的物資。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密支那的局勢,變得混沌起來。

受獎的中國遠征軍將士

史迪威到達密支那,向前線將領面授機宜。中美指揮官緊張籌劃,力圖早日拿下密支那。
第二個原因有些令人悲哀,史迪威和蔣介石,此時在爭奪著對中國戰場的主導權,拿下密支那,對這場爭奪中史迪威能否取勝會是極大的籌碼。
此時,日軍可以如後來發生的那樣,消極地選擇南下撤退,也可以選擇蝟集緬北,保持緬泰通道堅決阻斷中印公路。從戰史來看,日軍做出第一個選擇雖然使一部分部隊得以逃脫,但緬甸日軍的存在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如果選擇後者顯然更能體現緬甸日軍存在的價值,使其成為鯁在中印之間的一塊骨頭,使整個中國戰場無法得到盟軍的輸血。這樣的戰鬥會導致駐緬日軍的覆滅,但戰略上可以延緩日本的戰敗。日軍在1944年的戰場上到處出現「玉碎」,做出這樣的決定雖然瘋狂卻並非不可能。但是,緬北日軍面臨兩線防禦,東線和西線都在依託山地與中國遠征軍作戰。因此,位於兩線之間伊洛瓦底江河谷盆地的密支那,就成為日軍在北緬唯一可選的後方基地。

中國遠征軍機降作戰
「嚮導回答:『還早呢,緬甸的雨季從五月份到十月份,中間最多只有兩三個晴天。』」
第一個原因是日軍在英帕爾—科錫馬戰場的失利已成定局。進攻不力的日軍,必然面對盟軍對緬甸的反攻。

中國遠征軍的樂隊。密支那戰鬥中,中國軍隊曾用樂隊吹吹打打,結果遭到日軍集中火力打擊。
黃仁宇在他的著述中曾描述1944年雨季的緬北戰場:「起先,雨水還不過在河床裏面陡漲,後來突出兩岸,作無邊無底的泛溢……從飛機上望下去,下面是水和樹,樹和水,浸在水中的樹,和淌在樹中的水。這種九_九_藏_書景象,如入鬼鄉。我們在河谷裏面,看到工兵隊辛苦搭成的橋樑一座一座地被水衝去;水再漲起來,每夜帳篷要搬動兩三次,很多小丘陵成了孤島。公路變成一段段污泥了,飛機場要待晴天才可以著陸,最後,除了幾艘汽艇之外,整個交通系統都陷於崩潰。」
第150團的命運其實可以看成抗戰中國民黨軍隊的縮影。如新30師這樣新組建的部隊,沒有新38師或新22師那種要求打回國內的積極求戰精神,所以即便有了更好的裝備,也無法產生相應的戰鬥力。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遠征軍部隊在緬甸對日作戰中功勛卓著、英勇頑強,卻在國共內戰中表現平平。因為那個時候的遠征軍已經失去了回家的目標,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日本防衛研究所的資料記載,第114聯隊在密支那戰鬥初起時,守城部隊只有以第一大隊(大隊長豬瀨少佐)為主力的一千餘人。豬瀨本人率部于城北80公里處,與雲南滲透進來的中國游擊部隊交手,此後參加怒江方面的戰鬥。該大隊在密支那城裡只有一個中隊和一個小隊,所謂一千名守軍,其中有320名是剛剛痊癒的傷病員。然而,該數字沒有包括城裡的18師團通訊大隊、工兵第12聯隊留守處、日軍鐵道司令部、憲兵分遣隊、機場警衛部隊、第3航空師團地勤隊、兵站等處人員。按照相良俊輔在《菊與龍》一書中的記錄,這些部隊總共有15個單位,總計1430人(尚不含當時在醫院的400名未痊癒傷兵)。如此,密支那守軍總計將近2500名日軍,確實並非可以一鼓而下。要知道《大國之魂》中描述的松山血戰,第11集團軍苦鬥了幾個月才攻下的日軍松山要塞,守軍尚不足2000人。
綜上所述,密支那守軍總計達到了四個大隊,加上分屬不同部門的雜兵共有5000人的兵力。日軍投入如此重兵據守此地,說明了密支那的地位,也說明了密支那會戰的慘烈。這和史迪威等中美方將領最初對日軍兵力的判斷是完全不符的。所以中國遠征軍雖然擁有火力優勢,但最初兵力上並不能完全將對手壓倒,而後勤也因為雨季的到來變成瓶頸。加上密支那日軍經營已久,有著堅固的築壘工事,這場奇襲就演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只見大約兩個營的中國軍隊並未展開戰鬥隊形,而是分成兩路縱隊,吹著喇叭開始向城中開進。在部隊先頭,可以看到指揮官、軍旗和鼓樂隊的影子。
僅僅七名日軍,就給第150團毫無準備的部隊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八江帶領幾名日軍跳入一個炮彈坑中,向四面射擊。混亂的第150團官兵,突破緬北的鷹中日史料對照下的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要麼四散奔跑,要麼自相混戰,狼狽不堪。日軍主力趕到后,雙方的戰鬥幾乎變成一場屠殺。第150團上千人馬亂作一團,官兵們扔下戰友的屍體到處藏匿,不少單位整班整排的槍架在那裡,人卻都不見了。而後方看到戰鬥情景后,立即開炮射擊,試圖援助第150團,卻把大量炮彈打到第150團正在後退的部隊頭上。
第三個原因就是戰術問題了。5月17日,在雨季到來前輕取密支那機場,曾令史迪威歡欣鼓舞,他在第二天就飛赴密支那,向遠征軍參戰各部表示祝賀。當時,梅支隊的前線指揮官亨特上校曾報告密支那日軍僅有數百人。史迪威因此產生了若干輕敵思想。
在這種條件下,傳統的緬甸人如何在雨季中作戰的呢?

密支那附近的中國炮兵在射擊,他們的彈藥補充是當時一大問題。
平井郁郎描述了發生在5月18日上午的一幕。上午8點,盟軍戰鬥機開始對日軍陣地和密支那街道進行掃射攻擊。上午10點,負責警戒城南的通信中隊哨兵報告中國軍隊正向北攻擊前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搜羅兵力,勉強派出一支由重機槍、輕機槍、擲彈筒分隊組成的混成部隊,加上聯隊修械部長末少尉率領的傳令班,由友清中尉指揮,增援通信中隊。
日軍在密支那的頑強抵抗,最初曾給中國軍隊剛剛投入戰場九_九_藏_書的新軍帶來極大壓力。但是,當中國的官兵逐漸適應以後,在圍攻密支那之戰中,儘管日軍不斷增援,其反擊終被壓制,中國軍隊步步推進,無論密支那的南側還是北側,日軍外圍陣地都先後落入遠征軍手中。戰鬥開始向密支那市街內部發展,雙方圍繞著密支那的十一條大街、火車站、木材工廠等處展開了巷戰。
史迪威是了解緬北的,而且深得軍心,他之所以做出這樣顯得急功近利的作戰計劃,自有其原因。
這體現了密支那戰場上中美部隊缺乏協調的弱點。同樣的問題發生在第二天5月19日,剛剛空運到密支那的第50師第150團的身上,而且表現得更加嚴重。第50師是遠征軍新編成的部隊,下屬的三個團中,第149團已經與新22師一起,在胡康河谷參戰,接受了激烈戰火的洗禮,有了實戰經驗。但是,第150團一直在戰線後方掩護修築中印公路的工兵,密支那是其在緬甸的第一次戰鬥,也就是說,跟老牌駐印軍部隊,比如新38師和新22師相比,在兵員質量和軍官素質上,第150團還有很大差距。
最後,日軍統計密支那失守時的損失,是陣亡接近3000人,只有約800名傷員沿伊洛瓦底江乘竹筏順水漂流試圖撤退,結果很多人落水失蹤,或被岸上的中國遠征軍部隊擊斃,只有一半突圍成功。日軍統計的傷亡總數,剛巧和其在密支那的總兵力,除去那15個獨立單位一千餘人的數字相符。這15個單位的日軍,在戰鬥中也基本「玉碎」。實際上密支那作戰中,還應該計入日軍增援部隊的傷亡,那此戰日軍總的損失當在五千之上。中美聯合部隊傷亡六千餘人,但大部分是傷員,陣亡者要比日軍少得多。
但是,隨著雨季的到來,發動攻勢的中國遠征軍一方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緬甸的雨季非比尋常。在遠征軍入緬作戰時,他們已經領教過緬甸之雨的可怕。當時,有一位帶隊撤退的少校這樣形容緬甸雨季開始時自己的經歷:「森林的雨季是在不經意間悄悄來臨的。先是幾記淅淅瀝瀝的雨滴,白色的水霧在嘀噠的雨聲中瀰漫開來,曼妙地在墨綠的叢林間飄蕩。原本乾熱鬱悶的空氣因此增添了許多清新的涼意,所有人都在這久違的涼爽面前抖擻起了精神,連聲大喊著『好雨,好雨』。可是,這『好雨』自落下之後就再也不肯停息了。一天,兩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從雨滴到雨絲、從雨絲到雨柱,從嘀嘀噠噠到嘩嘩啦啦,越下越大,澆得人渾身透濕,淋得人心裏發毛。少校終於忍不住問嚮導:『先生,這場雨什麼時候才停呀?』
第114聯隊第三大隊本來沿鐵路南下,正在和溫藻附近建立防禦陣地的英軍空降部隊交手,得到密支那遭到襲擊的消息,大隊長中西少佐立即率部回援,5月24日到達密支那。接著,日軍又抽調到孟拱河谷方向增援的第18師團、第56師團148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水淵嘉平少佐)增援密支那。這兩支部隊在突入密支那過程中遭到中國軍隊的伏擊,損失慘重。滿員兩千餘人的兩個大隊,付出將近三分之一的傷亡才突入密支那。第114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水淵少佐也在戰鬥中負傷,是用擔架抬進密支那的。不過,這些傷亡並未被統計到密支那作戰中日軍的損失中。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不得不在雨季,繼續進行對密支那的圍攻。
這種困難主要體現在後勤的支援和前線工事的構築上面。密支那的兩個機場雖然都落入中國遠征軍手中,但是由於暴雨滂沱,在當時的導航條件下,增援部隊和物資都無法使用機場。地面的運輸更是困難至極,遠征軍的後勤變得一片混亂。這種混亂以至於迂迴作戰中的新30師第88團一個營竟然被「遺忘」在叢林之中,既沒有人給他們下達任務,也沒有補給物資。幸好這個營接受過野外生存的訓練,結果在幾乎吃光了周圍可以找到的所有野生食物后,終於被「想」了起來。
史迪威作為一名正直而有些古板的軍人,對中國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深感不滿。他認為中國並非沒有好軍人,但政權的腐敗,官僚的不堪,讓這個國家無法有效地對日作戰。他一直在謀求剝奪蔣介石對中國軍隊的領導權,而代之以自己或另外某個美國將領指揮中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