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

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

參加密支那攻堅的第148團團長王大中回憶攻打密支那的戰鬥:
因為密支那顯然是被拋棄了,丸山房安大佐的惱怒是可以理解的。第54師團的退卻,等於宣布了密支那解圍的失敗,對守軍的士氣打擊很大。丸山因此怒罵本多政才「反覆無常」。
血與火的戰鬥在整個密支那南郊和西郊全面爆發。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密支那火車站。在中國軍隊從南向北與日軍一條馬路一條馬路爭奪市區的同時,這個位於密支那西側日軍最大的據點卻巋然不動。中國軍隊幾次增兵,就是無法將其攻克。
然而,史迪威一直對鄭洞國頗有戒心,擔心其與自己爭奪遠征軍的領導權。有一段時間竟然只讓他管理部隊的軍風紀。直到密支那之戰打到如此艱難時刻,史迪威審視左右,美軍將領已無人可完成這個任務,才把密支那之戰的指揮權交給了鄭洞國。
孫立人回憶這一戰,稱第53師團「由孟拱趕往密支那增援,走到南堤,聽見我軍已經兵臨孟拱城下,便立即迴轉身來,打算和孟拱守敵夾擊我軍,使我軍腹背受敵,以換救孟拱的危急。不料21日晚上,在威尼附近被我第113團第8連排哨一擊,就打得陣勢大亂,糊裡糊塗地用密集隊形衝撞一陣,結果不但沒有能夠解救孟拱之危,反被一個排哨打得七零八落,連第53炮兵聯隊長高見童太郎大佐都死在裏面,敵軍當時的慌亂可見一斑了。」
但這對日軍來說,也是個無奈的選擇。
第一,柏特諾對於中國軍隊始終不夠信任,在戰鬥中將其分散使用,以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進行作戰。由於雙方語言和作戰習慣不同,誤會頻出,作戰效率低下。這一點,其實已經是美軍在和中國遠征軍配合作戰時出現的老毛病了,柏特諾可說是故病重發。
這一次總攻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三:
由於密支那初戰之時,中國軍隊曾輕取這處要地,奪回火車站的日軍對其防禦工事進行了苦苦經營。他們把在密支那車站的火車頭集中起來,用六列列車圍上沙袋和工事,組成了一個異常堅固的鋼鐵要塞。中國軍隊幾次強攻,都不能將其拿下,反而在這個要塞面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聽到哨兵的報告,牛連長不知敵軍來了多少,但依然一面向上報告,一面把三個排分散配置,全體荷槍實彈,靜候高見部隊的到來。牛連長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他布置的埋伏十分隱蔽,希望能藉助戰鬥的突然性打垮敵軍。

經過精細檢查,終於發現了密支那守軍頑抗的秘密——他們的據點之間,都有地道相連,所以可以相互支援和迅速調整兵力而損失不大。
公平而言,柏特諾的確對未能迅速攻佔密支那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打不下來密支那也不能完全怪他。這是因為在緬甸的這個季節,本來是各方都會休戰的時光,沒有人願意在這個時候作戰,因為戰鬥雙方都要面對同一個敵人——大自然。
幾乎就在第53師團撤離的同時,6月8日,擔任密支那攻城總指揮的柏特諾少將,指揮密支那周圍的中國軍隊發起了總攻。激烈的戰鬥持續到6月13日,但這一次的總攻並未能拿下密支那。損失慘重的中美部隊被迫後撤到城郊,繼續和日軍對峙。
根據資料可以看出,在密支那圍城戰中,不知為何我軍對日軍面向伊洛瓦底江一面的封鎖始終不甚嚴密,最後日軍守備隊的傷員正是從這個方向撤出的。想來,或許是當時遠征軍中的上層軍官不免有傳統兵法「圍師必闕」的思想,試圖給日軍留一個「生門」,以減少攻堅的難度。然而,深受法西斯教育的日本兵並不領情,不但頑固地死守到最後,而且,王大中團長的回憶表明,日軍正是從這個方向不斷獲得外界補給,增強了其守城戰鬥力。當年試圖混在日軍中突圍而被俘的日軍慰安婦供稱,由於補給不絕,即便在中國軍隊攻城之時,日軍守將丸山房安大佐也會到慰安婦所在的防空壕挑選美貌的陪其淫樂,其表現實在是十分狂妄。
不過,這些功能與充當火車頭相比,在傳奇方面都不夠成色。如果不是有當時的照片流傳下來,人們很難相信吉普車還曾經為緬甸的鐵路運輸做出過如此革命性的貢獻。
你龜兒子也有今天啊!第8連官兵把所有能用的武器朝高見部隊同時傾瀉下去,牛連長下令只許射擊不準衝鋒,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對手九-九-藏-書差得太遠,拼刺刀不是個好主意。
殘存日軍不再考慮對中國軍隊的奇襲,開始在火力掩護下嘗試步行繞道完成增援孟拱的命令。下車的日軍和第8連邊打邊走,距離漸漸拉開。日軍在戰鬥中走到天快亮,緊鄰孟拱的威尼車站已遙遙在望。這裏還有一批火車頭和車廂,日軍試圖在這裏坐上火車前往孟拱。誰知,就在上車的混亂時節,槍又響了。依然是中國遠征軍使用的湯姆式衝鋒槍,「芝加哥打字機」瘋狂的嘯音。日軍的隊伍再次被打倒在泥地上。原來,他們撞進了牛志仁連另一個排的伏擊圈,馬上遭到一頓痛擊。而牛連長帶著身邊的兩個排,也在最需要的時候加入了戰團。
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鄭洞國果然盡全力維繫了遠征軍的團結,被孫立人稱為「最尊敬的長官」。雖然從年齡上說,鄭洞國比孫立人還要小三歲。
不過,在密支那的戰鬥,明顯遇到了障礙,日軍在密支那的防守極有策略。敵軍當時在密支那市區的配置,大部分利用民房和街頭兩側構築堅固掩體,重要的據點則用匍匐交通壕聯結,重兵器的位置都選定在十字路口、民房屋角和公路的進出口,炮兵大部移到江之東岸遊動使用,陣地上只留少數守兵管制自動火器。另外埋伏一些狙擊射手,其餘的便在掩體內養精蓄銳,不到我軍逼近陣地前沿,絕不輕易發射。這些戰術都給我進攻部隊帶來極大困擾。
6月13日,為了調查進攻失敗的原因,史迪威親自飛赴前線,集合中美將領討論作戰事宜。
然而,中國人卻不得不打,因為一天打不下密支那,就無法通過這個樞紐繼續打通中印公路的工程,而中印公路不通車,缺少物資供應的中國軍隊就無法發起從大陸向日軍的反攻。甚至,已經退縮到西南一角的國民政府都將無以為繼。在和日軍爭奪湖南糧倉的常德會戰中,因為缺乏降落傘,中國空軍已經不得不靠動員後方的女學生,用竹子編製空投物資的容器了。這個國家需要從遠方運來的每一滴汽油,每一發子彈,那都會變成抗戰的血液。
當然,接到本多的命令以後,因為密支那的重要性,日軍第53師團師團長武田磐少將,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不顧一切來一次攻擊,打通與城中的聯絡。經過試探,日軍發現密支那城北的中國軍隊已經嚴陣以待,這支包括第150團、第88團、第89團和第42團,四個主力團的部隊按照扇形排列,似有將日軍誘入包圍圈圍殲的計劃。根據親日的土人報告,這支中國軍隊並至少加強有野炮八門、榴彈炮六門,戰鬥力不可小覷。雖然在大陸作戰期間,日軍通常把自己的一個聯隊與中國軍隊的一個精銳師相提並論,但是經過胡康河谷的戰鬥,日軍在計算遠征軍的戰鬥力時,已經放棄了這個公式。考慮到增援部隊主力只有兩個半聯隊,武田明白這不是一個可以在短期突破的陣容,因此在最後一刻還是選擇了退卻。
武田的思路是對的,但是執行起來還是出了問題,因為中國遠征軍新一軍新38師的王牌第113團一部,已經做好了攔截這支敵軍的準備。
日軍對無線電監聽一向興趣不大。
對「火車頭要塞」的進攻,一時擱淺。

吉普列車賓士於密支那和孟拱之間,成為緬北獨特的運輸工具,效率很高。

密支那市內十字路口的殘存建築
緬北鐵路是緬甸北部的交通大動脈,將其打通意味著中國軍隊打通了到密支那的陸地通道。中國遠征軍所需要的物資和兵員,不必再通過空中,而可以通過這條通道,順利地運抵密支那城下。而在密支那的傷員,也可以通過這條鐵路後撤。
奇怪的是日軍許久沒有到來。事後才知道,緬北的窄軌火車速度極慢,同時經過長期中美空軍的襲擊,殘存的火車頭已經很少,所以高見所部搭乘的小火車嚴重超載,其行動速度並不比步行快多少。

隨著反攻戰役的節節勝利,中印公路也在中、美工兵組成的築路部隊奮戰下緊緊跟進,圖為美工兵部隊在叢林中開路前進。
read.99csw.com
好在中美方面開動腦筋,很快就有了招數。不知道是哪個美國兵發現,把美國陸軍使用的威利斯·奧佛蘭軍用吉普卸去外胎,正好可以在緬甸的窄軌鐵路上跑。威利斯·奧佛蘭軍用吉普就是史迪威在緬北征戰使用的座車,被形容為「像狗一樣忠誠,像騾子一樣強壯,像羚羊一樣機敏」。這種有一台4缸汽油發動機,載重1.25噸的吉普車當牽引車,比緬甸原來的小火車還要好。於是,在緬北戰場上,一種奇特的運輸工具誕生了——由吉普車拉的火車。有時候,車廂比較多,為了讓這種火車跑得更快,還要動用兩輛吉普,一輛在前面拉,一輛在後面推。

中美聯合圍攻密支那地圖
對中國來說,這更是生死之戰。
不過,這次作戰,還是起到了壓縮日軍控制空間的作用。
不過,史迪威畢竟是一員宿將,經過視察,他很快弄清了密支那攻守中的問題,並一一加以解決。關於兵力,密支那周圍新30師、第50師主力都已經到達,梅支隊隨著人員的補充也在恢復戰鬥力,而且只要打下去,圍攻密支那的中國軍隊只會越來越多,並不是大問題。天氣引起的後勤不足,則要通過加強對空中補給的控制來解決。而最主要的調整,則是前方指揮所的改組。經過兩次改組,到7月初,密支那戰場的主要指揮官,已經換成了深孚眾望的中國遠征軍新一軍軍長鄭洞國。
但是,就在8月7日,由於緊緊尾隨田中新一所部的第114團將第18師團總部包圍在了孟拱縣城,第53師團的援軍奉命回撤,被迫轉用於營救第18師團,增援密支那的努力就此告終。
不過,高見的到來,給孟拱城裡的田中新一將軍帶去了警訊,第18師團殘部乘機突圍,這位將軍幾經轉戰,早沒了東京學院派的風格,成了日軍中無可置疑的「突圍專家」,這一次也不失眾望,居然被他突出重圍,與第53師團的殘軍實現了會合。
實際上,高見量太郎大佐率領的部隊不僅僅是炮兵,他指揮的是一個步兵炮兵混合,相當於一個步兵大隊的部隊。這支部隊作為第53師團援軍回撤的先鋒,沿著緬甸北部的窄軌鐵路,匆忙乘坐小火車往回趕路。因為炮兵總是在行軍序列的後方,部隊後撤的時候反而成了前鋒。本來,這種後撤在盟軍已經取得制空權的時代十分危險,但此時已經進入雨季,連日暴雨不停,盟軍轟炸機的空襲也少了許多,只是偶爾有P-51野馬戰機掩護運輸機經過,也是飛向密支那方向,顧不上和地面的日軍較量。總的來說,高見這一路日軍後撤時候遇到的麻煩還不算很大,僅僅是由於雨季造成路基坍塌嚴重,不時需要停車修路。日軍行動時停時走,沿著鐵道機動,始終避免在中國遠征軍面前暴露目標。從這一點看,武田少將的確有在最關鍵的時刻悄然回到孟拱,和孟拱守軍再來個猝不及防的內外夾擊,實現中心開花的打算。

攻佔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和被俘的日軍慰安婦

攻打密支那城區示意圖
看來,真是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兵法,哪怕是孫子兵法也是一樣。
更主要的是,柏特諾在發起攻擊的時候,沒有完全制定好戰役目標。攻取陣地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哪個優先,前線部隊心中無數。
鄭洞國,字桂庭,湖南石門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鄭用兵穩健大胆,長於夜襲。其人在黃埔系中因寬厚的胸懷、博大的氣度,被稱為「長者」。鄭洞國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軍之一,曾參加過長城古北口戰役、平漢路保定會戰、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崑崙關戰役等,是杜聿明集團中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1943年春,蔣介https://read•99csw.com石急需派人到緬甸掌握撤退到那裡的遠征軍,但是又面對史迪威對這支部隊的強勢控制,最終決定讓能夠「相忍為國」的鄭洞國,到蘭姆伽擔任中國遠征軍新一軍軍長。
22日凌晨,埋伏許久的第8連終於等來了日軍。中國遠征軍放過敵軍尖兵,等後面的小火車艱難地喘著粗氣,爬到第113團官兵的面前。當火車的身影在瞄準鏡中已經大到可以遮住眼眶的時候,牛連長指揮的先頭排率先開火,另一個排從鐵路另一側也開始射擊,猛烈的火力襲擊開始了。

向密支那城區攻擊作戰的遠征軍部隊
拖著曳光的子彈,在夜色里從兩個方向朝擠滿了日軍的火車撲去,機槍長長的火舌從前到后掃在車廂的側板上,撞在車廂護板上的子彈叮噹亂舞,更多的子彈則直接穿過木質的車廂板,從半睡半醒的日軍身上鑽了過去。
第三,由於雨季的到來,密支那與外界的交通基本被切斷,只能依靠空投,形成「靠天吃飯」的局面。由於空運能力有限,進攻作戰中最需要的炮彈補充不足,使中國炮兵進攻時不能充分發揮戰力。有幾次盟軍的野戰口糧只剩一天之量,但是,他們又不能囤積糧食,由於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存放的糧食會發生霉變。同時為了預防瘧疾,中美官兵都大量服用奎寧,有時會造成嚴重的致幻作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儘管蔣介石和史迪威在很多問題上勢同水火,但在需要為中國打通一條國際通道的問題上,他們空前地一致。

密支那—孟拱間的道路上,隨處可見盟軍標語。
讓高見倒霉的,是孫立人身邊的驍將——新38師少將副師長唐守治。這位年輕的將軍在巡查的時候,感到孟拱城東鐵橋與南堤之間似乎是個空隙。這個地點在第114團背後,卻無兵把守。當時第114團則已面向孟拱全部展開,正在開始攻城。唐副師長擔心一旦日軍有一支小部隊從此滲透過來,會給第114團帶來麻煩。於是下令在這個方向的威尼第478號鐵道岔路上部署一支警戒部隊。當時已經是6月20日,第113團剛剛到達孟拱戰場,只有先頭分隊能夠投入戰鬥,主力還未到達。因為孟拱周圍兵力比較緊張,接到唐副師長命令,第113團只好緊急抽出一個連趕往第478號鐵道岔路警戒,這個連,就是牛志仁連長的第8連。牛連長20日接到命令,連夜趕路,在21日到達預定警戒地點。強行軍趕至第478里程標處的第8連,只能在冰冷的雨水中挖掘散兵坑,組成一條警戒線,部隊兩個星期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幾包餅乾和著雨水就是戰地伙食。聽著身後孟拱城激烈的槍炮聲,部隊有些牢騷也屬正常。
鄭洞國臨危受命,憑藉在中國遠征軍中的威望,很快穩住了局面。7月7日,經過調整的遠征軍再次對密支那日軍發起全面攻擊。
應該說,美國工兵部隊的水平十分出色。儘管密支那到孟拱的鐵路曾被盟軍狂轟濫炸,特別是各處橋樑無一不曾被毀,但中美聯合工兵部隊幾乎是跟著步兵的腳步就修復了這條鐵道。

日軍在密支那車站建立的火車頭防線照片之一

密支那戰役中被俘、斃命的日軍
「我軍在長約15公里的正面火線上成了一個弓形,伊洛瓦底江恰似弓弦,把密支那的日軍夾在大江和盟軍弧形包圍圈之內。戰鬥初起,是在距城十里左右的小山頭和村莊里進行,我軍逐步前進,每天與敵軍只能爭奪30米、50米的陣地,因而敵我的傷亡皆極慘重。20餘日以後,敵軍被迫放棄村落,改守距城六公里的叢林、山地。在這段期間,敵軍憑堡壘負隅頑抗,我軍https://read.99csw•com曾採用坑道作業的掘壕戰法,避免傷亡,從坑道接近暗堡,漸漸將城郊陣地攻略,拔除敵之堅強據點,而進入密支那城的市街戰鬥。敵常利用夜幕掩護向我軍偷襲,企圖拖延時日,以待增援。我空軍和炮兵不分晝夜,向城區及伊洛瓦底江東岸輪番轟炸、掃射、炮擊,市內建築物大部被毀;敵後從事補給的船隻和往返于宛貌(Waingmaw)公路間的汽車,也完全在我軍的炮火射程制壓之下。後來,敵又改向通往密支那公路的中途,夜間用汽車把糧秣、彈藥偷運到江邊,再用木板和樹排送過江來維持補給。被困在城內的日軍,便躲在用鐵軌掩蓋的堅固工事里死守起來。」
根據時間核對,這裏面提到的「高見童太郎」應是日軍第53師團第53野炮聯隊聯隊長高見量太郎大佐。實際的戰鬥也遠不是一個「排哨」所為。
如果是在其他戰場,擔任警戒的中國軍隊很可能由於不慎首先被日軍發覺。然而,中國遠征軍不愧是當時中國軍隊中除共產黨部隊外最有紀律的,遠遠放在鐵道線上的第8連哨兵嚴守戰場紀律,不生火不吸煙,也沒有睡覺,結果率先發現日軍乘坐前進的火車,已經裝備了無線電的哨兵隨即報警。
「火車頭要塞」之所以如此難以攻克,主要在於龐大的火車頭成了無法攻克的堡壘,而每一個火車頭,又可以受到其他車頭火力的側射掩護。儘管中國軍隊不斷對其射擊,但機槍命中,僅僅能將其外表打出點點斑痕,即便是山炮也無法將其整個摧毀。
第二,這次總攻仍以第150、第88、第89、第42團為主力,總兵力對日本守軍不佔絕對優勢。在有充分築壘陣地依託的日軍面前,遠征軍的突擊顯得後勁不足。日軍通常把陣地用地下壕溝相連,因此,有時中國軍隊已經打下某個陣地,正在向前進攻的時候,後方又遭到日軍攻擊,形成一個陣地的反覆爭奪。這就是日軍從地下壕溝悄悄進行滲透的結果。
高見量太郎大佐指揮的部隊並不都在伏擊圈內,後續日軍認識到中國軍隊在孟拱外圍的陣地居然深入到叢林中的第478號鐵道岔路,開始組織火力進行反擊。包圍圈裡亂鬨哄奔逃的日軍乘機突出陣外,花了很長時間才整頓起來。
本來,在對機場的反擊作戰中,由於丸山大佐錯誤地採用了集團衝鋒的戰法,造成進攻之中日軍大量的人員傷亡,密支那守軍頗傷元氣。但援軍到來的消息讓日本守軍精神大振。為了完成與第53師團的內外夾攻,他們仍然竭盡餘勇,集中精銳組織了一支反擊支隊,期待著奪回機場,把中美聯合部隊趕進叢林。
25日,孫立人所部攻佔孟拱。接著,第113、第114兩團即開始對孟拱周圍實施掃蕩行動。27日,第113團近迫南堤,用迫擊炮猛烈轟擊第53師團敵軍陣地。此時,第18師團與第53師團日軍主力已經會合,雙方高級將領經過商議,認為北上密支那是死路一條,南下又必然面對方面軍的盛怒,最後,決定合兵一處,取小路沿伊洛瓦底江畔的密林向南方的八莫逃竄。在南堤擔任後衛的殘餘日軍仍然是高見殘部,他們沒有炮火也沒有堅固工事的掩護,抵擋不住遠征軍的正面攻擊,死傷慘重,被迫撤退。7月8日,第113團攻破南堤,意外的是,他們在這裏繳獲了350多節列車車廂與火車頭。這樣,中國遠征軍已經具備了重開緬北鐵路的能力。
只打了很短的時間,火車就停了,然後,遠征軍的官兵們瞠目結舌地看到,亂七八糟的日軍黑影像下餃子一樣掉下路基,鐵道和火車頭周圍開始有更多的人影到處亂竄,到處是傷員垂死的哀號和驚慌失措的日本話。到底有多少日軍在車上呢?牛連長這才注意到日軍的列車出乎意料的長,而且,後面的列車還在開過來,在窄窄的軌道上擠成一團。
其實,就算是殘存的火車頭,也沒人喜歡用。和當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緬北採用窄軌鐵路,上面跑的是蒸汽動力,酷似玩具的小火車,其中每一個車廂都讓人想起西部馬車。這樣的路上使用的火車頭,馬力小,速度慢,故障率高。高見量太郎的經歷,已經證明這實在不是個適合軍用的玩意兒。
對美國來說,這是能否把中國這個大國的力量發揮出來,減少美國青年流血的大問題。
除了有些漏雨以外,吉普列車改善了中美軍隊在緬甸的運輸狀況,但是,這對於密支那圍城的中國遠征軍來說,稍稍有些晚,因為他們在6月已經對密支那發動過一次總攻,當時,緬北鐵路還沒有被中國軍隊佔領。
如前所述,密支那城下,來援的read.99csw.com第53師團日軍已經與守城的第114聯隊取得聯繫,雙方確定在8月8日同時向城北中美混合部隊發動攻擊,以解密城之圍。密支那在孟拱以北,但其入城之路卻在城北,所以,日軍援軍繞到城北與第114聯隊呼應,事實上已經把密支那周圍的中美聯軍都納入圍中。雖然日軍的胃口大了些,但從戰略角度來說,的確構成了較大威脅。
卻不知道這個部署太及時了,高見量太郎所部正在這一天深夜到達了孟拱城外,也選擇了從這裏靠近戰場。由於離孟拱尚遠,除了有四名日軍乘一部手搖的軋道車在前面偵察,高見大佐根本就沒有派出其他警戒兵力。

日軍在密支那車站建立的火車頭防線照片之二
所以,儘管正值雨季,但在整個戰線上,中國遠征軍從未停止過攻擊。
開始發現日軍人數眾多,第8連的官兵還有些膽怯——一千多名日軍,就是一個大隊的兵力,在豫湘桂戰役里可以追著國軍一個師到處跑的。但是,日軍的混亂,紛紛倒下的人影,馬上引發了官兵們復讎的慾望。
有趣的是,修好的鐵道卻面臨一個問題——整條線路上幾乎沒有能用的火車頭。緬北鐵路的管理機構在孟拱和密支那各留有一部分車頭,但進攻孟拱的時候日軍炸毀了大部分車頭,而密支那火車站還在日軍手中。
這次近乎傳奇的遭遇戰,事後撿出日軍屍體約400具,竟然不亞於一個于邦大捷。

一名在密支那被俘的日軍慰安婦在接受調查
威利斯·奧佛蘭軍用吉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承擔過各種稀奇古怪的工作,它除運送人員和武器彈藥外,放倒前風擋便可裝上重機槍或無後坐力炮,裝上電台等通訊裝置則成了指揮車,稍事偽裝便可充作偵察車或當作輕型戰鬥車輛直接投入戰鬥。此外,安裝擔架可以用於戰場救護;裝上裝甲可充作輕型裝甲車隨坦克部隊作戰;裝上螺旋槳推進和防水外殼可作為兩棲登陸車使用;美軍的隨軍牧師在引擎蓋上鋪上桌布,吉普車就成了一個野戰祭壇,放上各種祭器,為美軍們舉行彌撒;在戰鬥間隙,吉普車的引擎蓋就成了士兵們的野餐桌和牌桌。1944年12月,阿登森林突出部戰役時天氣奇寒,美軍第9步兵師搜索群的士兵甚至把吉普車當成取暖爐使用。他們在雪地上挖掘掩體,然後把吉普車停在掩體上,保持引擎不熄火,借引擎和排氣管的餘溫來取暖。巴頓的第7軍攻入西西里,在靠近摩西拿海峽的一個小山村,貧困的山民正為榨油機發生故障斷了生計而走投無路。美軍當即撥出一輛吉普,一位機靈的士兵將吉普引擎的傳動裝置聯在榨油機上,五天便榨出44噸橄欖油。在新幾內亞,美國兵用吉普驅動製冰機製造冰塊來做冰激凌。在美國本土,農民在吉普車後面掛上犁鏵,和拖拉機一樣犁田。美國兵還曾將這種吉普車的前輪抬起,用帆布帶將前輪連結一台輪式鋸,用吉普做動力帶動輪式鋸鋸木頭。
已經在前面的戰鬥中杯弓蛇影、風聲鶴唳的日軍再也承受不住,又扔下兩百多具屍體落荒而逃。這個倒霉的高見混合部隊,在看不見對手的暗夜裡連遭兩次重大打擊,指揮官高見量太郎大佐被擊斃。其餘日軍經這一夜的戰鬥失去了戰鬥慾望,不敢再繼續向前進攻,開始向密支那方向敗退。他們經過一夜苦苦跋涉,到達了孟拱城東邊30公里處的南堤(Namti),開始掘壕固守。然而,日軍還有一種說法,據說高見量太郎重傷未死,只是日記被中國軍隊繳獲。在日方資料中沒有此後關於高見的任何記載,只是第53野戰炮兵聯隊的司令官的確就此換人,由橫田武夫大佐接任,不知道是因為這位高見大佐被擊斃了,被擊傷了,還是作戰能力低下被免職了……
這是一場完全不公平的戰鬥,在新式美製自動火器的打擊下,被伏擊者死傷慘重,而茂密的叢林和草叢又掩護了射擊者槍口的火光。儘管日軍曾經拚死發動過反衝擊,但黑夜掩護了中國人的陣地,讓日軍試圖衝擊的部隊光挨打卻找不到對手的目標。激戰結果,一百多名日軍翻倒在鐵路兩側,而第8連的陣地卻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