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一章 八莫之一

第二十一章 八莫之一

在休整過程中,遠征軍並沒有閑著。1944年8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其主要序列如下:
這倒不是。駐印軍不是不想出擊,而是確實存在出擊的困難,此時出兵,得不償失。
只能說政治因素影響了軍事的決策。1943年底,史迪威往複于中印之間,希望滇西反攻早日開始,但蔣介石並不積極。據說這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說蔣介石認為史迪威打通滇緬路,會使其更加接近掌握中國軍政大權,將自己排擠掉的目標。既然前線不甚吃緊,蔣也就敷衍了事;第二說當時國民黨內部也有人擔心日軍狗急跳牆,發動類似後來豫湘桂戰役那樣的大舉進攻,認為雲南的遠征軍應該留在國內作為戰略總預備隊。
1937年以前,日軍部隊普遍在步兵師團中編製有騎兵聯隊或騎兵大隊,轄二至四個騎兵中隊,作為師團的偵察力量和快速突擊隊。日軍對騎兵建設十分用心,在日本國內尚貧弱的時代,即從西方專門進口阿拉伯馬改善騎乘馬種,以提高其戰鬥力。這種日軍戰馬被我軍稱為「東洋馬」,因其儀態好,易訓練,戰場反應靈敏,繳獲后往往成為各級指揮官鍾愛的坐騎。
密支那休整后,遠征軍的下一個目標,是日軍在中緬邊境構築的要塞城市——八莫。10月,新一軍、新六軍分左右兩路,在裝甲部隊的掩護下向八莫發動進攻,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為其提供空中掩護。實際此時日軍在緬北的空中力量已經基本潰滅,雙方甚少空戰,美軍的飛機更多時候是被用來進行地面支持。這也是駐印軍所有主力第一次齊心協力發起對一座城市的攻擊。
在開戰之初,日軍各級將領大多是「一擲千金」的賭法,無論是珍珠港還是中途島,打的都是非死即榮的險仗。打到此時,巨大的傷亡和挫敗感已經讓很多日軍將領改變了思路。在沖繩戰役打響前,日軍猶豫再三,將原來在那霸的第9師團調回九州,準備在那裡設立二線防禦,結果當沖繩日軍試圖反擊時,兵力捉襟見肘;在八莫,如果日軍把原好三大佐的部隊用來突襲密支那的圍城,或者向龍陵方向衝擊,或許都是一招好棋,讓他守城,顯然是用兵猶疑的表現,是一個明顯的敗筆。
這樣一個悍不畏死的猛將,很難讓人將其與淮海戰場上那個放聲大哭「我不能死呀!我死不得呀!」然後丟棄了部下,化妝后一瘸一拐,鑽過解放軍防線倉皇逃遁的第13兵團司令李彌重合。
再問,還是「滇西沒有下雨」。
直到今天,密支那由美國工兵修建的機場依然是該市唯一的空港,那裡甚至還可以找到二戰時期的推土機,而且仍在工作!高效而近乎奢侈的建設活動,使這些大多作古的美國大兵在緬北叢林中至今留下鮮明的印記。而他們留下的印記又絕不僅僅限於機場和推土機。倖存下來的遠征軍老兵,談起當年的美國戰友,印象最深刻的不僅有他們的富庶,還有大多數普通美國士兵坦誠、奔放和自由的性格。很多中國兵也開始學著他們的將軍孫立人,把鋼盔的綁帶勒在下巴上。在那個中國仍然封建而專制的時代,這,其實就是造就了一個「美國夢」。

雨季過後再次出擊,孫立人(左)在前線指揮戰鬥。
不過,此時的日軍,抱有如此幻想,也並不奇怪,日本陸軍本來就是由一群戰爭賭徒組成,無論輸成什麼樣子,都無時無刻不想著翻本。
說來這一點還很值得推究。片馬是我國滇西重鎮,但為群山所阻,在過去與雲南其他地區處於隔絕狀態,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大路交通只有繞行密支那和八莫。正是這種奇特的地理位置,引發了英國殖民者的垂涎,在控制緬甸后曾多次派兵派員試圖奪取片馬。對此我國曆屆政府寸步不讓,與英方多次發生摩擦。抗日戰爭期間,英軍在緬甸一觸即潰,但遠征軍反擊緬北時,大英帝國卻彷彿忽然想起片馬這塊地方來,又曾空降人員接觸當地地方勢力和武裝,試圖加以控制。
國民黨將領中並不乏有識之士,甚至被稱為「醋性子喬」的史迪威在作戰上也並非一意孤行。因此,雲南遠征軍最初的計劃,也是利用旱季發動攻勢。
新一軍番號不變,老軍長鄭洞國專任駐印軍副總指揮,新軍長為孫立人中將,副軍長賈幼慧少將,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新30師師長唐守治少將,副師長文小山少將,參謀長吳行中少將,下轄楊毅上校之88團、曾琦上校之89團、項殿元上校之90團;新38師師長李鴻少將,副師長陳鳴人少將,參謀長何鈞衡少將,下轄read.99csw.com梁砥柱上校之112團、趙狄上校之113團、王東籬上校之114團。

接任新38師師長的李鴻
那麼,為何還會出現這種明知故犯的錯誤呢?
不要小看日軍在緬北仍然控制的這塊地域,包括臘戍、芒友、遮方等大小城鎮的土地,其面積仍然可以裝得下好幾個巴勒斯坦。因此日軍尚有迴旋餘地。
八莫也是自古以來中緬邊境的軍事重鎮,歷史上,八莫至少經歷過兩次大的戰爭。1057年,蒲甘(緬甸古稱)王阿努律陀北侵,其軍隊首先奪取八莫,而後直搗現在位於中國雲南的大理,之後兩國和解;1277年,元軍攻佔大理之後,曾出兵八莫進攻浦甘,卻因為氣候不能適應,軍中瘟疫流行而不得不退軍。
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勇敢是對軍人的要求,但並不是可以莽撞地不去研究客觀存在的問題,不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個道理,不知道一生留軍人頭的蔣介石大元帥是不是明白。
當滇西反攻正進行到戰火紛飛,雲南前線各部在松山和騰越浴血苦戰的時刻,西線駐印軍的部隊卻處在休整狀態。從8月攻佔密支那,新編第一軍在這裏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休養生息。工兵負責任地將中印公路一直修到伊洛瓦底江畔,從美國經過大西洋、印度洋,輾轉運到緬北前線的帳篷、消毒液、罐頭和蜂窩鋼板,將這座剛剛經歷了慘烈攻防的古城變成一座嶄新的大軍營。
「滇西沒有下雨」的意思,就是要表達他這種哪怕下刀子也要執行命令的思維方式。他認為頑強的部隊不應該畏懼下雨。
其實,他也許是明白的。但是否出兵,是政治問題;下不下雨,是技術問題。在中國的很多時代,政治問題永遠壓倒技術問題。
那,就只好按照沒有下雨來打了。

日軍裝甲部隊建設緩慢,裝備普遍較差,在世界先進裝甲強國面前顯得弱不禁風。這是日軍戰敗后,在天津向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投降的日軍戰車隊。
更糟糕的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選擇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30期畢業生中的高材生——原好三大佐。
增加新六軍番號,軍長廖耀湘少將,下轄第14師、第50師和新22師;第14師師長龍天武少將,參謀長張羽仙上校,下轄王啟瑞上校之40團、蕭豪上校之41團、許穎上校之42團;50師師長潘裕昆少將,副師長楊溫少將,參謀長段麓蓀上校,下轄王大中上校之148團、羅錫疇上校之149團、譚雲生上校之150團;新22師師長李濤少將,參謀長劉建章上校,下轄熊傑上校之64團、傅宗良上校之65團、陳贗華上校之66團。
傷亡慘重的滇西戰場,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的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回憶文章中,出現了中國遠征軍在密支那是用裝甲部隊與日軍作戰的內容。根據當時的作戰記錄,可以發現遠征軍的裝甲部隊當時無法通過雨季泛濫的溪谷進入密支那戰場,因此這次戰役,主要是依靠步兵打下來的,與裝甲部隊關係不大。但是,當時中央社等中文媒體,的確發出過遠征軍裝甲部隊數十輛戰車在密支那作戰的消息,乃至戰場報道。這大概是謠言之始,或許,也是宣傳部門的欺敵之計罷。

從密支那出征——新30師師長唐守治和新一軍軍長孫立人
不要說中國人,美國人也一樣,史迪威也是在雨季部署對密支那的瘋狂攻擊。目的,還不是為了拿下這座城市,增加自己的發言權?
美國人不僅在世界各地輸出著美元、大炮和避孕套,還有他們的文化,連緬甸瘴癘遍地的叢林中也不例外。
與八路軍、新四軍不同,號稱當時中國陸軍最精銳部隊的遠征軍,是一支依靠美式裝備和軍事思想建成的部隊。美國特色的軍事思想,就是大規模地傾瀉火力,依靠技術和武器優勢,用「火海戰術」壓倒對手。這種戰術雖然常常奏效,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武器彈藥,與機械化的機動能力。滇緬的雨季將中緬邊界本來就糟糕的道路破壞得更加支離破碎,使遠征軍的車輛無法行進,彈藥無法補充,後read.99csw.com勤成為最大的瓶頸。而日軍在滇西一線構築工事已經有兩年之久,準備充分,很難偷襲,只能強攻。所以,在雨季發動對日軍的攻勢,實為事倍功半之舉。這也是駐印軍1943年選擇在旱季的11月底,從印度開始反攻緬北的原因。雨季從密支那攻擊八莫,道路崎嶇難行,駐印軍部隊機械化裝備的機動性發揮不出來。同時,攻打密支那的重大消耗也讓他們的後勤捉襟見肘,公路修通的路段多被大水沖壞,一些鐵路樞紐和橋樑被日軍工兵或特工炸毀(也有些毀於盟軍的轟炸)。
然而,駐印軍又從背後殺過來了。日軍能夠指望的,就是一直沒有捨得動用,專門留下用於阻擊駐印軍的日軍八莫守備隊,他們在城防司令原好三大佐率領下,已經在八莫修了幾個月的工事,希望依託這座已經變成了要塞的古城,重現一個袖珍的馬德里或者斯大林格勒。
所幸,駐印軍所處的位置使政治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尚有限度,還有一位不斷和孫立人大吵大鬧,卻對中國士兵關懷備至的史迪威在上面罩著,多少能夠按照軍事的規律做事。因此,在密支那苦戰之後,中國遠征軍駐印軍開始在當地進行難得的休整,等待物資補給和裝甲部隊跟上,以便進行下一次戰役。實際上,駐印軍在此前的戰鬥中的確損失很大,從1943年11月胡康河谷作戰開始,駐印軍的傷亡總數已經攀升到14000名,也的確需要一個休整和喘息的時間。
也許,這就是為何四年以後,淮海會出現那樣一個完全不同的李彌。
當駐印軍部隊開始向八莫進軍時,滇西戰場上的日軍正在節節敗退。儘管此處集中了日軍第2師團、第18師團、第49師團、第56師團等一大串番號的部隊,但是他們不是剛剛在龍陵前線被打得潰不成軍,就是經過長途跋涉勉強從駐印軍手中逃脫性命。驚魂未定的日軍帶著大量傷員,飢疲沮喪,缺乏給養,再無當初威逼怒江的兇狠。此時,從桂林方向進攻中國的日軍部隊,也表示不可能繼續向雲南前進,呼應緬北日軍。那位在龍陵親自督戰依然敗下陣來的辻參謀,後來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當時在滇西前線的日軍部隊,僅有一萬餘人還有戰鬥力,但云南方面的遠征軍部隊足有將近20萬人,雙方兵力對比達到了驚人的15:1。對了,這位神通廣大的辻參謀所寫著作,名字就叫《十五對一》。

美國記者雷蒙德·費希爾(Raymond C Fischer)在八莫拍到的日軍被俘八九式坦克,原屬於日軍第二搜索聯隊特設戰車隊。
這樣一支機動性極強,主要由歷戰老兵組成的突擊部隊,沒有被日軍用於突襲作戰,卻用來守城,本身已經是一個用兵上的失誤。這大概也是日軍的無奈之舉,因為作為緬北作戰生力軍的第2師團,經過和遠征軍的幾次交戰,所屬七個聯隊中的六個都基本被打殘,只有第二搜索聯隊因為作為預備隊基本沒有參戰,還有較強的戰鬥能力。但無論如何,讓一支摩托化部隊打防禦戰,都是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價值。

從第二搜索聯隊日軍戰死士兵身上搜到的照片,圖中可見這支部隊使用的卡車。

進攻八莫日軍的中國遠征軍炮兵第三野炮營部隊
從幾十年後潘德輝多次洋洋自得地宣傳自己被關禁閉的前因後果來看,這個作風狠辣,大有特種部隊指揮官風格的老軍官,對自己年輕時候做的事情,全無一點後悔之意。
當然,日軍上層忘記了日本入侵給緬甸帶來的災難,也忽略了日本在緬甸推行的殖民統治,讓以追求獨立為目標的昂山將軍內心怎樣的憤恨。
不管是哪種原因,等到蔣介石在羅斯福的壓力下被迫同意展開滇西作戰時,雨季也已經來臨了。

遠征軍作戰中發現的明代遠征緬甸記功碑
這批八九式戰車在八莫戰役九九藏書中的參戰情況一直鮮為人知,直到美國記者雷蒙德·費希爾(Raymond C·Fischer)所存八莫戰鬥老照片在美國網站公布,才證實這批日軍中型戰車曾在八莫參戰並被中國遠征軍全部殲滅。
離開家鄉多年的駐印軍部隊,在這裏迎來了從重慶飛來的演劇九隊。他們的飛機降落在美軍工程兵重新構築完成的密支那機場,隨即開始演出。這些包括很多地下黨的演員們用《李大嫂送魚》這樣的節目,讓苦鬥之後的官兵們鬨笑不斷,遙遠的故鄉也彷彿不再是夢中的朦朧。
在進攻八莫之前,中國遠征軍在緬北的進軍路線基本是從西向東,攻佔密支那后,從地圖上看,離中國邊境已經近在咫尺。但是,此後中國軍隊的進攻路線卻急轉直下,變為從北向南。
這支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以逸待勞,堪稱緬北日軍的最後一張王牌,其主力為日本陸軍第二搜索聯隊。密支那危急的時候,日軍曾抽調原好三大佐率領的這支部隊西進,準備救援密支那,但到達八莫后因日軍上層始終猶豫不決,最終沒有將其投入密支那戰場,而令其在八莫就地固守。按照日軍第33軍的思路,原好三所部應該將八莫變成一根釘子,死死擋住第33軍的背後。
說讓這支部隊守城是一個敗筆,是因為所謂搜索聯隊,是日軍中一個獨特的編製。日軍中的搜索聯隊,堪稱今天摩托化步兵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的綜合體。
蔣介石的回答非常簡潔,那就是:「滇西沒有下雨。」
與此同時,滇西戰場上仍在血流成河,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李彌中將,正在指揮雲南遠征軍第8軍從各個方向對松山發起輪番猛攻,當日軍官兵在雨點般的炮彈中紛紛倒斃時,中國士兵也不斷在70度的陡坡上倒下。他們冒著大雨和槍彈,在泥濘的路上手腳並用,既要留神腳下摔跤,又要提防頭上的槍彈襲擊,艱苦異常。由於地勢崎嶇,遠征軍無法把傷員運送下山,為此,第8軍的官兵們急得流淚,也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傷員斷氣。士兵們天天泡在屍水裡打仗,冒著槍林彈雨在死人堆里爬來滾去。
只是,這樣用兵從一開始就顯示了失敗的苗頭。
然而,到了1944年10月,八莫周圍卻出現了許多當地人多少輩子沒見過的日本人。這些挎著軍刀,拿著刺刀的兵矮壯而蠻橫,傲慢兇惡。而且,還開來不少鐵皮罐頭一樣的戰車,顯然,這是一支不太一般的日軍部隊。

八莫守備部隊中,日軍搜索第二聯隊第三中隊使用過的九七式輕戰車。

如果不理解當時中國腐敗落後的狀況,就難以理解遠征軍勝利的艱難。這是從中國運來,剛剛到達印度的遠征軍補充兵。由於美軍在印度提供服裝,貪婪的國民黨官僚竟然剋扣了士兵的軍衣,讓他們幾乎赤|裸著上飛機。

1943年3月訪問日本的緬甸傀儡政權領袖,右為昂山將軍。
既然原好三大佐是高材畢業生,為何還會說「更糟糕」呢?

日軍在緬北作戰中使用的車輛不無新奇之物,這是駐印軍在密支那—八莫之間俘虜的日軍森林砍伐車。
因為,緬北和滇西,此時都應該是休兵罷戰的季節。前兩年,曾有人想開發滇西的旅遊資源,向當地官員詢問滇西有何特色。搜腸刮肚之後,當地旅遊部門總結出了三條:高山深谷,密林險道,還有燦爛陽光。不幸遠征軍出征滇西的時候,前兩條的苦處都無法迴避,偏偏最後一條,卻正是無法享受的時候。八九月份,緬甸的雨季,正在肆虐的高潮,要到11月,才會出現緩和的態勢。
如此精心訓練的日軍騎兵屬於貴族化部隊,戰鬥力強,榮譽感也極強。在華北戰場,曾經出現日軍騎兵面對八路軍騎兵部隊時,將鋼盔摘下,主動列陣以求一古典的騎兵對殺之場面。但是,隨著機甲理論的研究日益深入,日軍中一些有識之士九-九-藏-書認為騎兵部隊已經成為戰爭的雞肋,在戰場火力日益密集的情況下,他們的生存能力越來越令人擔憂。例如,前面提到的欲與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進行對殺肉搏的日軍騎兵第4旅團部隊,就在八路軍騎兵先排槍再衝鋒的戰術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騎兵代表的高速機動能力,靈活的戰場適應性,以及強行突破能力,又令人難以割捨。

接替史迪威的魏德邁將軍正在檢閱即將開往前線執法的中國憲兵
第二搜索聯隊隸屬於第2師團,其前身為日本陸軍騎兵第二聯隊,這是一支在日俄戰爭中唯一可以拼馬刀拼贏哥薩克騎兵的日軍部隊。1940年,這個聯隊實行改編,最初轄有兩個騎兵中隊、一個裝備九七式和九四式戰車的裝甲車中隊。不久為加強其機動能力,將兩個騎兵中隊改為摩托化乘車中隊,並增加一個裝甲車中隊。這樣,第二搜索聯隊共計擁有四個中隊和一個摩托車通信隊,加上聯隊直屬兵員,與第十六搜索聯隊成為日軍中僅有的兩個四中隊制搜索聯隊。
李彌,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街人。這名少數民族將領是《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師長的原型,他在松山親自帶隊發起衝擊,被人從山上扶下來時,形象是「眼眶充血,鬍子拉碴,毛呢軍服都變成了碎片,身上兩處負傷,人已走形」。
那麼,雲南遠征軍打得如此艱苦,西方的友軍卻按兵不動,是不是也在進行著某種政治性的博弈呢?
在雨季越怒江強攻,中國將領大多感到此戰困難較大。這些將領將意見綜合后反映給他們的統帥兼校長蔣介石大元帥面前,得到的答案卻是匪夷所思。
八莫,人口約為密支那的一半,多為傣族、緬族和華僑,是緬甸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游東岸及其支流太平江匯口附近。在中緬公路通車以前,八莫一直是中緬兩國陸路交通和貿易的樞紐之一,向東可到我國雲南的騰越,南通我國的畹町,自古為滇緬間的大道;也是伊洛瓦底江向北航運的終點,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加邁;公路北經密支那可達雲南的片馬。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漸漸兵強馬壯,於是,1944年10月,駐印軍各部向東前進,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兵鋒直指中緬邊境。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
其實蔣介石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曾在日本學習軍事的蔣始終對日本軍隊頑強的戰鬥作風十分欣賞。日俄戰爭前夕,日軍為了習慣蘇俄的氣候地理環境,進行實戰演習。第5聯隊一個中隊在八甲田山實施演習,其間風雪大作,但日軍指揮官不為所動,命令部下雪中大行軍。結果210名日軍有199名凍死,11名終生凍傷,卻無一人逃亡。這種慘烈的結果,反而讓蔣介石十分感慨,因此,他在組建軍隊時,也萬分希望建成這樣一支令行禁止、不計生死的部隊。
休整,修理裝備,看演出,為了獎勵這些中國戰士的英勇善戰,史迪威們甚至派出專人在雷多大搞養豬事業,以便保證密支那的部隊可以得到新鮮的肉食供應。
於是,1937年,在日軍的序列中開始出現一個新的建制,那就是直屬師團的「搜索聯隊」,這個新的編製代替了原有的騎兵聯隊或騎兵大隊,繼承其任務,但更有戰鬥力。所謂搜索聯隊,即利用師團原有精銳兵員,將其從騎兵改為乘車步兵,並佐以裝甲兵,組建的新式摩托化混成部隊。這樣的部隊,在機甲化進程較慢的日軍中堪稱異類,他們既擁有較現代化的作戰手段,又繼承了日軍騎兵部隊的驕傲,因此往往是一個師團中最有突擊力的部隊。
按照中國方面的記載和當地傳說,所謂「八莫」,其實是漢語「不毛」的意思,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傳說頗有點兒歷史淵源,因為八莫在三國時代屬益州永昌郡管轄。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的時候,益州四郡有三郡皆叛,叛軍合攻不肯叛變的永昌太守王伉。諸葛亮救援永昌,平定南方,曾嘉獎王伉、呂凱等永昌官吏。從地理來看,諸葛亮到過八莫周圍也未可知。不管這個傳說真假,當地人頗以諸葛亮曾到此地引為自豪。遠征軍部隊打到八莫,也曾發現明代駐軍「威遠營」的石碑,可見古代中國曾在八莫地區行使過管轄權,並留下長期影響。
中國軍人是夠頑強了,所以在那樣惡劣的天氣下,依然打下了松山和騰越。然而,大雨造成的問題,並不能因為頑強而九-九-藏-書改變,重炮和給養、藥品送不上前線,造成了前線部隊大量人員損失。
儘管戰爭的天平已經無可選擇地沉向了中國一方,但是日軍困獸猶鬥。本多政材將軍把軍司令部設在芒友,嚴令各部在雲南遠征軍出滇之路上步步設防,節節抵抗;同時拚命向緬甸總軍司令部「請求作戰指導」,這也是日軍中變相求援的意思。實際上,本多和辻等日軍上層,明知密支那和松山先後失守后,緬北日軍局勢已經絕望,但對整個緬甸戰局仍存有一絲期待。這一絲期待主要放在緬甸南方日軍能夠抽出力量北上支援,重振緬北戰局上。日軍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緬甸的軍事領導人昂山,與日方的關係十分密切,他的部下組成緬甸獨立軍,曾經在日軍入侵緬甸過程中為日軍提供幫助。密支那戰役時,在緬甸兵力捉襟見肘的日軍,正在將昂山的部隊改編成緬甸國民軍,希望他們能夠在日方顧問指導下協助日軍作戰。因為日軍普遍認為英軍戰鬥力不強,所以如果緬甸國民軍能夠接替日軍承擔南緬防禦,日軍便可以集中精銳北上增援,繼續貫徹切斷中國國際運輸線的任務。
第2師團官兵大多出身於日本東北的仙台地區。這些仙台師團的官兵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血戰中獲得了嗜殺成性的惡名,但也傷亡慘重,只有搜索聯隊因為留在後方基本沒有損失。從瓜達爾卡納爾戰鬥中撤出后,第2師團于馬尼拉補充兵員,重組建制,第二搜索聯隊即為其王牌部隊。為了加強戰鬥力,在第2師團調赴緬甸參戰前,日軍還特意為其補充12輛八九式中型戰車,組成一個獨立中型戰車中隊,使第二搜索聯隊麾下的兵力增加到五個中隊。
就在李彌苦鬥松山的時候,僅僅一江之隔的保山縣城,卻是夜夜笙歌,國民黨的高級官員們在那裡心安理得地享用著盟軍從駝峰航線送來的物資,燈唯恐不紅,酒唯恐不綠。為裝備中國遠征軍的部隊,每個中國戰士在出征前應該可以從盟軍物資中獲得兩套新軍服,但是,早已做好的軍服到了他們手上,卻變成了五尺黃布,卡其洋布的軍裝卻進了黑市。盜賣的物資,大把的鈔票,讓戰時的保山出現了一種畸形的繁榮。

八莫戰鬥中的中國機槍手

新一軍在密支那休整后的照片,圖中又是一名少年戰士。
擴建后,新38師和新22師的105毫米榴彈炮團分別調兩軍軍部直屬,成為軍屬炮兵。駐印軍除了新一軍和新六軍,也轄有若干直屬部隊,計劃成立的七個坦克營已列編兩個,第三個正在訓練中。此外,還有重迫擊炮第11團,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炮4團、炮5團及裝備155毫米重炮的炮12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和裝備數百匹騾馬的騾馬運輸團;工兵10團、12團……至此,從印度方向發起攻擊的遠征軍駐印軍序列基本確定。
滇西……沒有下雨?!那這滿天飄落的難道是泉水不成?就算蔣介石在重慶,也不可能不知道雲南的氣象啊。
不料,由潘德輝指揮的遠征軍所屬偵查部隊(在日軍史料中稱為「雲南謀略部隊」)和少數民族游擊隊,也在利用片馬的小路試圖翻越高山與國內取得聯繫。兩者相逢,並無盟軍之間的友好,反而發生衝突。中國遠征軍人員最初缺乏警惕,曾遭到襲擊,發生很大損失。發現對方不是來抗日的友軍,而是試圖在戰後控制我領土,潘德輝率部將當地英國軍官參与的地方武裝打得落花流水,甚至為立威誅殺其獠長。這樣的舉動使英方認識到對片馬鞭長莫及,暫時收手,我國對片馬的主權得以保全。不過潘德輝也因此被孫立人軍長責怪為「嗜殺」,被關了禁閉。片馬自古奉從中國文化,屬於中國領土史有明文,但看來僅僅有文化還是不夠的,保衛自家領土,槍炮有著同樣有時甚至更加重要的意義。

戰鬥在胡康河谷的新38師炮兵和他們的105毫米榴彈炮
當然,到這裏來的不僅有重慶來的宣傳隊,來自美國、英國的影星和歌星們,也第一次讓這些參軍前可能沒見過幾個外國人的中國農家子弟,知道了什麼是爵士樂,什麼是火辣辣的熱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