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篇 五 消失的動物園

第一篇

五 消失的動物園

海奈斯在挖掘莫瑞泉遺址時,發現乾旱迫使哺乳類動物尋找水源的遺迹。一堆雜沓的足印圍繞著一個坑洞,顯然是長毛象在試圖挖井求水,可能就是在那裡成為獵人囊中之物的。就在這些足印的正上方,有一層在寒潮中死亡的藻類,並變成黑色的化石,許多支持過寒理論的學者就據以大肆鼓吹。不過,從古生物學來看,這卻是確鑿的反證,因為長毛象的骨骸是埋在藻類底下,而不是跟藻類混在一起的。

馬丁「閃擊理論」的關鍵是,在克洛維斯遺址中的長毛象或乳齒象骨骸里,至少可以找到十四個克洛維斯矛頭,有些還卡在肋骨里。「如果智人從未進化,」他說,「北美地區體重超過四百五十千克的動物種類,可能比現在的非洲還要多三倍。」他列舉了目前非洲的五種大型動物,「河馬、大象、長頸鹿、兩種犀牛。我們北美有十五種,如果再加上南美洲的,可能會更多。那裡也有很多令人驚異的哺乳類動物,像是跟駱駝一樣大的滑距獸,它們的鼻孔不在鼻子的尖端,而是在鼻子的上方。或是一噸重的弓齒獸,像是犀牛與河馬雜交的後代,不過就解剖學來說,它跟二者都沒有關係」。
原名卡耐基沙漠植物實驗室的沙漠實驗室,於一個世紀前在圖馬莫克山成立。這個位於亞利桑那州南邊的小山丘可以俯瞰北美地區最繁茂的一片仙人掌林,再過去一點就是圖桑市。保羅·馬丁是這個實驗室的古生物學家,他身材高大,肩膀寬闊,和藹可親。實驗室成立以來,他在這裏幾乎工作了半個世紀。在這段時間內,圖馬莫克山長滿巨大仙人掌的斜坡下的沙漠,在住宅與商業區的蠶食鯨吞之下已經完全消失。然而,一棟精緻的石砌結構仍然佔據了開發商認為最主要的精華地段,他們還不斷地跟目前的地主亞利桑那大學角力。不過,當馬丁倚著拐杖,凝視著實驗室加了紗窗的大門時,他認為,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是始於20世紀,還有過去這一萬三千年,也就是人類抵達此地的時間。
另外一個距今比較近、也令人震驚的物種滅絕,發生在一種更新世的巨型動物身上。這種全世界最大型的鳥類也住在人類忽略的島嶼上,它就是紐西蘭的恐鳥。恐鳥重達兩百七十多千克,是鴕鳥的兩倍,直立時的身高將近一米。人類首次登陸紐西蘭,是在哥倫布駛向美洲的兩個世紀之前,不過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十一種恐鳥都已經絕跡了。
1956年,在進沙漠實驗室的前一年,馬丁到蒙特利爾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在魁北克的一間農莊里過冬。他在大學攻讀動物學時,到墨西哥採集鳥類樣本,不慎感染小兒麻痹症,他的研究不得不從田野調查改為實驗室研究。蟄伏在加拿大期間,他整天與顯微鏡為伍,研究從新英格蘭地區湖泊里採集到的沉積物樣本,有些可以追溯到上一次冰河期快要結束的時候。這些樣本顯示,隨著氣候轉為溫和,植被從苔原變成針葉林,再變成溫帶落葉林。有人認為,正是這個過程導致了乳齒象的滅亡。
化石記錄顯示這些動物都曾經存在,但是大家對它們後來究竟遭遇了什麼各執一詞。反對馬丁的人質疑,第一批進入新世界的人類就是克洛維斯人這點,恐怕還有疑義。北美原住民對於任何指稱他們可能也是移民的理論十分警覺,認為這將危及他們的本土地位。他們抨擊馬丁的理論,因為這個理論指稱他們是從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北美的,等於是在挑戰他們的信仰。還有一些考古學家甚至懷疑,未受冰封的白令大陸橋根本就不存在,他們認為第一批美洲人應該是搭船沿著冰層一路南下到太平洋沿岸。如果在近四萬年前就有人藉助船從亞洲到達了澳大利亞,為什麼亞洲和美洲之間不能有船隻航行呢?
「如果氣候變化的力量足以讓從北邊的阿拉斯加到南方的巴塔哥尼亞的樹懶全數遭到殲滅,那麼西印度群島上的樹懶一定也不會倖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這個證據也顯示,第一批美洲人是徒步抵達這塊大陸的,並非搭船,否則不必花上五千年才到加勒比海。
就算疾病是突變後由人類傳染給長毛象或其他更新世的巨獸,或是由人類飼養的狗或牲畜直接傳染過去的,這筆賬仍然要算在智人的頭上。針對過寒理論,馬丁的回應是:「套用一些古氣候學專家的話說,『氣候變化根本是廢話』。倒不是說氣候不會變化,而是氣候變化得太頻繁了。」
馬丁從山頂的實驗室俯瞰沿著聖克魯斯河河岸發展的沙漠城市,它從墨西哥向北流入美國境內。駱駝、貘、本土馬匹、哥倫比亞長毛象都曾在這片綠色的沖積平原上覓食,使這些動物滅絕了的人類的後裔在此定居,用泥土和岸邊棉白楊與柳樹的樹枝蓋起了小屋,所有的這一切,一旦被拋棄就會在土壤或河水中迅速腐爛。
馬丁的目的地離沙漠博物館還有幾公里的路程,是個一點也不精緻的地方。「國際野生動物博物館」的外觀設計九-九-藏-書仿造非洲的法國外籍兵團要塞,裏面收藏了專門狩獵大型動物的富翁獵人C.J.麥克埃爾羅爾生前的收藏品,其中有不少還保持了世界紀錄,包括世界最大的山羊——蒙古盤羊,以及在墨西哥錫那羅亞州捕獲的、全世界最大的美洲豹。特別受人矚目的展示品還有一隻白犀牛,是老羅斯福總統在1909年去非洲狩獵旅行時獵到的六百多種動物之一。
最為人所知的大型滅絕動物莫過於北方一身毛茸茸的長毛象了。它還只是長鼻目動物種的一種,其他的還包括,體形最大,重達十噸的皇家長毛象;住在較溫暖地區、身上沒有毛的哥倫比亞長毛象;還有體形跟人差不多大、在加州海峽群島上的侏儒長毛象,只有地中海島嶼上、跟牧羊犬一樣大的象比它更小。長毛象是草食性動物,經過演化后多在大草原、草地或苔原上生活,不像它們的古老親戚乳齒象都在森林里覓食。乳齒象在地球上存活了三千多萬年,從墨西哥到阿拉斯加乃至於佛羅里達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都突然間全都消失了。三種同屬的美洲馬,也是一樣。各個品種的北美駱駝、北美貘,無數的有角生物,從叉角羚到有點像是麋鹿與駝鹿雜交種、但體形大得多的大角麋鹿,全跟著劍齒虎與美洲獵豹一起消失了(因為有美洲獵豹,所以羚羊品種里碩果僅存的叉角羚才會跑得這麼快)。它們全都不見了,差不多是同時期消失的。馬丁心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此外,他對化石骨骼也有根本性的錯誤認知,他堅信所有的化石都屬於某種還存活的物種,因為他不相信物種會滅絕。儘管傑弗遜被視為美國啟蒙時代的典型知識分子,但他的信念和當時許多自然神論者、基督徒的思想相同:在造物主的完美創造中,沒有任何創造出來的東西應該消失。
此話倒也不假。傑弗遜是一位熱情的自然學者,他曾聽說在肯塔基州的鹽鹼地有些大型骨骸散布,這讓他興奮著迷了好多年。報道中形容這些骨骸神似在西伯利亞發現的一種巨象,歐洲的科學家一直認為這種巨象已經滅絕。來自非洲的黑奴辨認出,在南、北卡羅來納州出土的一些大臼齒是屬於某種大象所有,而傑弗遜相信,二者應屬同一物種。1796年,從弗吉尼亞州格林布瑞爾郡運來了一船應該是長毛象的骨骸,但一隻巨爪改變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這可能是某種巨獅之類的動物。在請教解剖學家之後,他終於認出這是一種北美地懶。因為他是第一位仔細描述這種動物的人,所以這個動物的學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傑式巨爪地懶」。
然而,他卻以自然學者的身份鼓吹這個信條:「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它允許它的任何物種滅絕。」他的許多文章也流露出這樣的期許,他希望這些動物活著,希望能了解它們。對知識的渴求最後促使他成立了弗吉尼亞大學,但在接下來的二百年間,這裏與其他地方的古生物學家卻不斷證明很多物種是真的徹底滅亡了。達爾文也說,這種滅亡其實是自然的一部分。某種生物改變形態成為變種,藉以適應改變了的環境,其他的變種則輸給了更強壯的競爭對手,喪失了它們的生態區位。
過度疾病理論指出,人類或其他跟隨而來的生物,引進了美洲生物從未遭遇過的病原體。如果現在的冰河持續融解,或許會有長毛象的殘骸出土,加以分析之後可以驗證這個理論。有個殘酷的例子可以模擬這種假設。不管誰是第一批美洲人,他們的後裔大部分都在接觸歐洲人之後的百年間慘死,其中只有極少數死在西班牙人的劍下,其他的受害者全都死在舊世界所帶來的細菌手下,因為他們體內沒有天花、麻疹、傷寒、百日咳的抗體。西班牙人初履斯土時,光墨西哥一地估計就有兩千五百萬的中美洲人,但是百年後,只有百萬人倖存。
馬丁的理論引起正反兩方的論戰,並命名為「閃擊理論」(Blitzkrieg)。這個理論認為,從四萬八千年前的澳大利亞開始,每當人類初抵一塊新的大陸,當地的動物並沒有理由懷疑,這種身材矮小的兩足直立動物具有特別的威脅性,等到它們發現事實不然時,已經太遲了。其實,早在人科動物還只是直立人的時候,就已經在石器時代的工場里大量製造斧頭、寬刃石器,如同百萬年後瑪麗·利基在肯亞的奧羅格塞所發現的那座工場一樣。一萬三千年前,有一群人抵達美洲大陸的門檻,這時他們變成智人至少有五萬年了。較大的腦容量讓他們不但精通在尖石上鑿刻凹槽並裝在木棍頂端的技術,也學會製作投矛器。投矛器是一種手持的木棍,他們可以從比較安全的遠處投擲長矛,讓長矛的速度更快也更精準地獵殺危險的大型動物。
由於獵物減少,人類學會了栽種那些採集回來的植物。他們把這個村落稱為「查桑」,意即「流動的水」。他們用谷糠與河底淤泥製成磚塊,這樣的做法一直持續到「二戰」之九-九-藏-書後才被混凝土所取代。不久之後,空調設備誕生,吸引了大量人口來到這裏,吸幹了整條河水。接著,他們開始鑿井,在井水也乾涸之後,他們愈挖愈深。
讓他感到更興奮的是,住在肯塔基州鹽鹼地附近的印第安原住民聲稱,這種長牙巨獸仍然生長在北方,據稱住在更西邊的其他部落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傑弗遜當選總統之後,派遣梅里韋瑟·路易斯去跟威廉·克拉克會合,完成歷史性的任務,並且要他順道去調查一下肯塔基州的情況。傑弗遜命令路易斯與克拉克,不但要探勘測量路易斯安那州購地案所買下來的土地,在西北方尋找一條通往太平洋的水道,還要搜索活的長毛象、乳齒象或其他類似的大型罕見動物。
某個周末,大雪讓他困坐研究室,他不想再數小花粉粒,隨手拿起一本生物分類學教科書,開始計算這六萬五千年來,在北美地區消失的哺乳類動物。當他算到更新世(從一百八十萬年前到一萬前年)的最後三千年時,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美洲大地懶(卡爾·布爾 繪)
近半個世紀之後,馬丁所點燃的論戰依然是科學界最大的爭議焦點之一。許多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年輪測年學家、放射性測年學家、古生態學家與生物學家,其一生的事業就根植于支持或反對他的結論,雙方交戰炮火猛烈,言辭間也未必都以禮相待。可是,這些人幾乎全都是馬丁的朋友,還有好些是他以前的學生。
這是一場夢,還是與生俱來的記憶?這正是智人走出非洲,一路走到美洲時所看到的世界。如果我們從未出現,這些已經消失的哺乳類動物還會存在嗎?如果我們走了,它們會不會再回來?
假設你做了一個夢,夢中,你走到戶外,發現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擠滿了各種神奇的生物。根據所在地,你看到的景象會有所不同:可能會有鹿角跟樹枝一樣粗大的鹿,或是跟真實的裝甲坦克一樣大的生物。還有一群看似駱駝的動物,卻長著長長的鼻子。毛茸茸的犀牛,全身長滿毛髮的大象,甚至還有更大的樹懶。什麼?樹懶?各種體型與條紋的野馬,長著約十八厘米長牙的豹,高大得令人震驚的印度豹。狼、熊、獅子,一隻比一隻大,這肯定是場噩夢。
一直到十年之後,馬丁才親自看到科羅拉多河上的紅色大峽谷砂岩壁,他的第一個地懶糞球就是在這裏找到的。這個時候,滅亡的美洲地懶對他來說,已經不只是一種神秘失蹤的大型哺乳動物,因為資料就像地質沉積般一層層累積。馬丁在腦海中形成了一種理論,他相信,地懶的命運足以證實這個理論。在堡壘洞穴中有一個糞便堆起來的土丘,他跟同僚認為,這是不知經過了多少世代的雌地懶躲在這裏生產所留下來的遺迹。這個糞堆有一米半高、三米寬,而且長達三十多米,馬丁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一個聖地。
另一個更遙遠的島上,有線索顯示如果人類從未進化的話,更新世的巨獸應該可以存活至今。弗蘭格爾島是北極洋上一個長滿苔原的岩石小島,在冰河時期與西伯利亞相連。因為地處偏遠的北方,進入阿拉斯加的人類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島嶼。隨著全新世回暖,海水上升,弗蘭格爾島再度脫離大陸,島上歷經冰河考驗依然存活下來的長毛象被困在這個小島里,只好學習適應島上有限的資源。當在蘇美與秘魯的人類走出洞穴建立偉大文明的這段時間,長毛象依然存活在弗蘭格爾島上,這種矮小的品種比任何大陸上的長毛象至少都多活了七千年。四千年前,當法老統治埃及時,它們仍然存在。
一些肉食性動物,如劍齒虎,可能是跟著獵物一起消失的。有些前更新世的物種,如貘、豬、美洲豹、駱馬等,則往南逃到墨西哥、中美洲,甚至更遠的地方,到森林里尋求庇護。這些離開和死亡的動物留下龐大的生態區位有待填補,最後水牛、駝鹿及其他同伴就趕來填補空缺。
次年,他來到圖馬莫克山,高大的身軀再度伏在顯微鏡前,不過這次他觀察的不是湖底淤泥里沒有腐壞的花粉粒,而是大峽谷內完全乾燥后保存下來的碎片。抵達圖桑市不久,他的老闆就把一個跟足球大小、形狀都差不多的灰色土堆交給他。這堆土至少有一萬年之久,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糞堆。它已經完全木乃伊化,卻沒有變成礦物,仍然可以看到青草纖維與開花中的圓形錦葵。馬丁發現裏面有很多杜松的花粉,證實這堆土的年事確實已高,大峽谷底部的溫度不夠冷,不足以保存杜松長達八千年之久。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人類屠殺一切動物的話,為何有些能存活?為什麼北美地區還有灰熊、水牛、駝鹿、麝香牛、麋鹿、馴鹿、美洲獅,卻沒有其他的大型read•99csw.com哺乳類動物?
比動物更缺乏行動能力,通常對氣候也更敏感的植物,似乎也都撐過來了。馬丁及其同僚在蘭帕德洞穴和其他大峽谷洞穴里找到的樹懶糞堆樣本中,發現了古代林鼠的貝冢與幾千年的植物殘骸夾雜在其中,除了某種雲杉之外,住在這些洞穴里的林鼠與樹懶所採集到的植物里,似乎沒有任何一種因為氣候極度變化而滅絕。
這個博物館的重點,就在於完全複製重建C.J.麥克埃爾羅爾在圖桑的豪宅內,佔地兩百三十多平方米的戰利品展覽室。裏面展示了他一生迷戀獵殺大型哺乳動物的成果,全都經過剝製,做成標本。當地民眾大多以嘲諷的口吻稱之為「死亡動物博物館」,而對馬丁來說,這個場所再適合不過了。
跟湖底沉積物標本顯示的時間相同,也就是大約從一萬三千年前開始,突然出現一波滅亡潮。在下一個紀元,即持續到現在的全新世開始之前,有將近四十個物種滅亡,而且全部都是大型陸生哺乳類動物。小鼠、家鼠、田鼠和其他小型皮毛生物毫髮無傷,海洋哺乳類動物亦然。可是陸地巨獸卻遭到致命痛擊。
在馬丁眼中,這再明顯不過了。「大型動物最容易被追蹤,殺死它們可以為人類提供最多的食物、最高的尊榮。」穿越圖桑叢林,十四個已知的克洛維斯人屠獸遺址都在圖馬莫克山實驗室的方圓一百六十千米之內。其中最豐富的一個就是莫瑞泉遺址,克洛維斯人製作的矛頭與死亡的長毛象散落其間,這是馬丁的兩個學生,范斯·海奈斯與彼得·麥倫傑,共同發掘出來的。根據海奈斯的描述,受到侵蝕的岩層,就像是「記錄五萬年來地球歷史的書頁」。這些書頁也包含了為在北美已經絕跡的物種,如長毛象、馬、駱駝、獅子、長角野牛、恐狼等,所寫下的訃聞。附近的遺址則又發現了貘,還有兩種存活至今的巨獸熊與野牛。
如今,聖克魯斯河乾涸的河床正對著圖桑市民中心的側面,這個中心包括一間大會議廳,巨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代表了堅固牢靠,至少可以媲美羅馬競技場,可以跟它維持得一樣久。然而,遙遠未來的觀光客可能會找不到這棟建築,因為今天這些乾渴的人群,最後都會離開圖桑市,離開在墨西哥邊界、過度膨脹的諾加萊斯以及再往南四十八千米的索諾拉。而人類消失之後聖克魯茲的河水會再回來,天候自然會做天候該做的事。圖桑與諾加萊斯的旱河會重新開張,不時泛濫形成沖積平原。到時候,圖桑會議中心早已沒有屋頂,淤泥衝進地下室,最後埋沒了整棟建築。
美國歷史上詆毀現任總統的各種污名中,以托馬斯·傑弗遜的對手在1808年替他取的綽號「長毛象先生」,最為特殊。傑弗遜想制裁英法兩國霸佔船運航道的做法,便下令禁止對外貿易,結果反而重傷自己,導致美國經濟崩潰,因此他的對手取笑他說,在白宮東廳可以找到傑弗遜總統正在把玩的化石。
後來,歐洲疾病橫掃整個大陸,印第安人近乎全數遭到殲滅,於是水牛的數目激增,也向外擴張。當拓荒的白人在西部看到水牛的時候,水牛的領地幾乎已經擴展到佛羅里達。等到水牛幾乎全部消失,只剩下少數被當成奇珍異獸留下來玩賞,拓荒的白人就利用印第安人祖先開墾出來的大草原,飼養了遍野的牲口。
古老的歐洲考古遺址顯示,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都曾隨著冰層的進退向南北遷移。馬丁說,巨獸可能也會這樣做。「大型動物的體形本身就能緩和氣候的衝擊,因為它們可以遷移的距離較長。也許無法跟鳥類相提並論,但是跟老鼠比起來,就相當可觀。如果老鼠、林鼠和其他小型恆溫動物都可以在更新世的大滅絕中幸免於難,」他補充說,「我們很難相信大型動物會無法忍受氣候劇變。」
還有另一條線索可以證明如果人類不曾存在,這些遭到屠殺的長毛象可能還有後裔流傳至今,即在大型獵物消失之後,克洛維斯人及其著名的石矛頭也跟著消失了。獵物消失,再加上氣候轉冷,他們可能是向南遷移了。不過幾年之後,全新世的氣候暖化,克洛維斯文化也後繼有人,出現了尺寸較小的矛頭,顯然是為了體形較小的水牛量身打造的工具。於是這些「弗爾薩姆人」(舊石器時代的人,據說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的末期住在北美洲)與那些倖存的動物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

滑距獸(卡爾·布爾 繪)
十年後,有人縱火破壞了這個洞穴,這個巨大的糞堆足足燒了十個月。馬丁忍不住感到難過。不過,在此之前,他自己就在考古學界燃起了一堆熊熊烈焰,因為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什麼數以百萬計的地懶、野豬、駱駝、長鼻目動物以及二十多種馬匹等,整個新世九_九_藏_書界近六十種大型哺乳類動物,會在一千年內徹底消失(就地質學來說,這隻是一眨眼的瞬間):「這很簡單。當人類離開了非洲和亞洲,來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就開啟了這扇地獄之門。」

至於會有什麼動物住在會議中心上面,那就無法確定了。野牛已經不在,而人類消失之後,馴養的牛群缺乏牛仔的照顧,也沒有人幫忙驅趕草原狼或山獅,當然也活不了多久。在不遠處的沙漠保育區里,索諾拉叉角羚也瀕臨絕種邊緣,它是體形小、速度快的更新世遺物,也是最後一種美國羚羊的亞種。在草原狼將它們趕盡殺絕之前,會不會有足夠的數目留下來複興整個品種仍是疑問,不過還是有可能就是了。
不過,馬丁理論的關鍵點仍然是樹懶。在克洛維斯人出現后的一千年內,每一種行動遲緩、步履沉重、易於成為狩獵目標的樹懶,在南、北美洲都絕跡了。但是,碳十四測年法證實,在古巴、海地和波多黎各等地洞穴里發現的骨骸,是屬於五千年後仍然存活的樹懶,它們消失的時間,正好是八千年前人類抵達安的列斯群島的時候。甚至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中,某些人類較晚才抵達的島嶼,如格瑞那達,島上的樹懶殘骸就是較為早期的物種。
「我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場地來形容什麼叫作物種滅絕的悲劇,」他說,「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數百萬人在死亡營中遭到屠殺,從歐洲的納粹大屠殺到達爾富爾的種族滅絕,在在都證明人類這個物種能殘忍到什麼地步。我這五十年的事業全都專註在研究大型動物的不尋常失蹤,它們的頭顱不會出現在這兩面牆上。它們之所以遭到滅絕,只因為人類有這樣的能力而已。收藏這些獵物的人很可能是直接從更新世走出來的人類。」
在這些消失的生物中,動物界的巨人幾乎全軍覆沒。巨型犰狳和體形更大的雕齒獸,像是加了裝甲的金龜車,尾巴末梢則有尖突的狼牙。巨型的短臉熊,體形將近灰熊的兩倍,但四肢特別長,速度也比較快。有一派理論認為,阿拉斯加的巨型短臉熊正是西伯利亞人類未能早一點橫跨白令海峽的原因。還有跟現今黑熊一樣大的巨海狸。至於巨型猯豬可能是美洲擬獅的獵物,這種獅子比現在的非洲獅體形更大,速度更快。同樣滅亡的還有恐狼,這是體形最大的犬科動物,有大型尖牙。
這次是為了他於2005年出版的新作《長毛象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Mammoths)而舉辦的發布會。在他聽眾的背後,豎立著互相攻擊的灰熊與北極熊。講台上方掛著成年非洲象頭的戰利品,非洲象巨大的耳朵撐開來彷彿兩面三角帆。在左右兩側牆上,展示在五大洲發現的各個不同品種、旋轉上揚的動物角。馬丁自己推著輪椅,檢視著數百個動物的頭部填充標本,有邦戈羚羊、林羚、藪羚、沼羚、大捻角羚與小捻角羚、大角斑羚、巨角塔爾羊、髯羊、岩羚羊、飛羚、瞪羚、犬羚、麝香牛、非洲水牛、黑馬羚、褐馬羚、劍羚、水羚、角馬羚。數百對玻璃眼珠永遠也無法恢復到往日晶藍的凝視。
不久,蒙特佛得經碳十四測年法推估出來的年份,其可信度遭到質疑,以此證明早期人類在美洲出現的結論當然也站不住腳。後來,在其他考古學家有機會檢驗蒙特佛得遺址之前,保存杆子、柱子、矛頭與草繩結的泥煤沼田就遭到推平,使得整件事情更加混沌不明。
排泄出這堆糞球的動物是沙斯塔地懶。現在世界上僅存的兩種懶猴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體形較小,可以靜靜地在雨林樹頂生活,遠離了地面,也遠離傷害來源。不過這隻地懶的體形卻跟一頭牛差不多大,而且用指節觸地走路,藉以保護它用來覓食與自衛的爪子。這一點跟南美洲的大食蟻獸很像,也是它另一個碩果僅存的親戚。儘管它可重達半噸,可是在當時佔據著從加拿大的育空到美國的佛羅里達的北美地區五種樹懶之中,卻是最小的一種。比方說,佛羅里達的另一種地懶,體形近似現代的大象,重量高達三噸。不過與阿根廷和烏拉圭的地懶相比,又是相形見絀,因為後者的體形是前者的兩倍,重量可達六千千克,站起來比最大的長毛象還要大。

他們這趟遠征探險非常成功,唯獨最後這個使命一敗塗地,因為一路上看到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就是大角羊。後來,傑弗遜只好派克拉克回到肯塔基州,去採集他日後展示在白宮內的長毛象骨骸,現在這些化石成了美、法的博物館館藏。傑弗遜經常以贊助古生物學研究而備受稱道,但這並非他的本意。他只希望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這也是一位知名的法國科學家所堅持的信念,即新世界的一切都比不上舊世界,連野生動物也不例外。
馬丁反駁說,就算有人類不知道使用什麼方法比克洛維斯人更早抵達智利,他們也只造成極短暫、局部的衝擊。就生態上而言,這跟維京人在哥倫布之前https://read.99csw.com曾經殖民過紐芬蘭一樣微不足道。「跟他們同時期的人在歐洲各地留下了豐富的工具、各種人造物品和洞穴壁畫,而他們留下了什麼呢?在克洛維斯人之前的美洲人,並沒有像維京人一樣遇到相互競爭的人類文明,應該只有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擴張出去呢?」
在書的結尾,他呼籲人類以他描述的更新世大屠殺為戒,切莫造成另一場遠比上一次更毀天滅地的屠殺。這其中的理由,不只是殺手本能發作,要殘殺另一個物種到全部滅絕為止,還有貪婪本能讓我們不知道何時該停手,直到我們不想傷害的物種也因為它們所需的物種消亡而遭逢致命地打擊。我們不需要直接射殺,就能將鳴禽從天空中除掉,只要攫走它們的家,斷了它們的食物來源,它們自己就會從天上掉下來。
馬丁開著小貨車從圖馬莫克山下山,向西穿過一條布滿仙人掌的道路,來到山下的沙漠盆地。眼前的山脈是北美洲最後一些野生動物的聖地,其中包括美洲豹、大角羊以及當地人俗稱「野山豬」的白頸豬。許多活標本就展示在前頭不遠處的觀光重點「亞利桑那-索諾拉沙漠博物館」,裏面有個設計精緻的自然景觀動物園。
多年來,關於新世界大型動物的命運,馬丁的「閃擊理論」是最廣為接受的一種理論。但還有第二個、更基本的爭議,即少數幾個狩獵採集的遊牧族群要如何殲滅數千萬隻大型動物呢?整個大陸上只發現了十四個屠殺巨獸的遺址,並不足以支持巨型動物遭大屠殺的結論。
馬丁相信,在北美地區到處可見的樹葉形燧石拋擲尖器,就是第一批來到美洲的人所精製的工具。這些工具首次出土是在新墨西哥州的考古遺址,於是這群人和他們製作的矛頭就以這個地名,命名為「克洛維斯」。在克洛維斯遺址發現的有機物質,經過碳十四測年法鑒定之後,可以精確地估算出年份。現在考古學家一致認同,在一萬三千三百二十五年前,克洛維斯人就已經身在美洲大陸了。然而,他們出現在美洲大陸究竟意味著什麼,仍是一個熱烈爭辯的議題。第一個爭議焦點就是馬丁的假設,人類造成了生物大滅絕,導致更新世末期美洲地區的大型動物有四分之三慘遭毒手,也摧毀了一個比今日非洲還要更豐富的動物園。
可是有個小細節始終困擾著傑弗遜及後來的人,不斷出土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殘骸似乎沒那麼古老。這些骨骸並不是深埋在堅硬的岩層里,也不是嚴重礦物化的化石。在肯塔基州巨石鹽磧州立公園發現的長牙、牙齒、下頜骨等殘骸散落在地面,或是暴露在淤泥之外,或是躺在洞穴里的地面上。擁有這些骨骼的大型哺乳類動物不可能是很久之前死亡的,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他反對的人則指出一些理論上比克洛維斯人要早的考古遺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智利南部的蒙特佛得遺址。挖掘出這個遺址的考古學家相信,人類曾經兩度進駐此地,一次比克洛維斯人早了一千年,另一次則是在三萬年前。白令海峽在那時並不是乾燥的土地,換句話說,這些人一定是從某個方向從海上而來的。甚至有人猜測可能是從大西洋來的,因為有些考古學家認為,克洛維斯人打磨燧石的技巧,類似於比克洛維斯人早一萬年的法國與西班牙舊石器時代的人。
對於馬丁的過度屠殺理論,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大多牽涉氣候變化或疾病,因此也無可避免地被稱為「過度酷寒」理論,或是「過度疾病」理論。過度酷寒理論和好些相關的論述,說起來其實被誤稱了,因為氣候過熱與過寒都有人提出來。其中一種說法是,在更新世快要結束時,就是冰河開始融解之前,氣溫突然發生劇變,整個地球短暫重返冰河時期,讓數百萬脆弱的動物一時措手不及。另一種說法剛好相反,全新世溫度的上升,使得皮毛動物註定要死亡,因為在此之前的幾千年間,它們已經適應了酷寒的環境。
這些美洲人因為貪婪,大量屠殺更新世的草食性動物,好像食物會無窮無盡似的,結果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東西吃。而他們的後繼者是否從祖先那裡得到了教訓?也許有,不過美洲大草原是因他們的後人印第安人放火焚燒森林而成,一方面藉以集中像鹿這種在林間空地吃草的獵物,另一方面也替水牛這樣的草食性動物開闢了更多的草地。
北極熊、馴鹿和麝香牛的棲息地都剛好鮮有人跡,就算有人居住,那些人也會發現捕魚和獵海豹遠比追捕大型動物要容易得多。在苔原地帶以南,開始有樹木生長,也開始有熊與山獅出沒,一些行動詭異、動作敏捷的生物早就學會了躲藏在森林里或巨礫堆中。至於其他生物,如智人,則在更新世的物種離開之際進入北美地區。今天的北美水牛在基因上更接近波蘭的歐洲野牛,跟在莫瑞泉遭到屠殺、已經絕種的長角野牛,在血緣上反而比較疏遠。長角野牛消失了之後,北美水牛的數目開始暴增。現在的麋鹿也是在大角麋鹿滅絕之後,才從歐亞大陸遷徙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