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孩子的出生是一個完美的謎 無窮無盡的智慧

第一章 孩子的出生是一個完美的謎

無窮無盡的智慧

實際上,新生兒剛剛來到世界時處於什麼也不了解的狀態,他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不斷地認識身邊的事物。那麼,這種我們說的特殊興趣是他們在敏感期形成的某種理性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這種理性能夠對通過環境獲取的印象不斷地加工創造,使之發展下去。反過來,這些被孩子獲得的印象會在大腦中整齊地排列開來,成為為理性|服|務的因素,從而使理性特徵更加完善。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表述,兒童被外界事物的形狀、色彩和聲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通過感官去感受外界事物獲取印象的慾望十分強烈。但是,要強調一點,孩子這種理性是屬於自發的,它需要在成人的尊重和幫助下進行。
另外,在性質上來說,孩子的觀察力與我們成人的觀察力是完全不同的。孩子們關注的總是最微小的細節,在他們眼裡,大人們往往是不精確的。我們不去關注細枝九_九_藏_書末節上的問題,這造成孩子們覺得我們比較遲鈍和無能,這樣長此以往,他們就變得不再信任我們,就如同我們有時也不信任他們一樣。孩子和成人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這也是造成二者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之一。
我們舉個例子,有一個八個月大的小孩,他坐在地板上,抱著一個帶有花朵和小孩圖案的枕頭玩耍,他有時用鼻子去聞花朵,有時又去親枕頭上的小孩。保姆看到孩子玩得很開心,以為其他玩具也能吸引他,於是又急忙拿來許多玩具給小孩,可結果孩子很不開心,扔下手裡的枕頭,哭了起來。可以看出,例子中保姆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孩子玩弄枕頭的過程中,他其實是在識別枕頭上的圖案,並嘗試將其存貯在記憶里。孩子正在平靜、愉快的心情下豐富著自己的思想,沒想到保姆打斷了他,所以他非常的不開https://read.99csw.com心。兒童的思路或注意力經常被成人突然打斷,這其實是在無意識情況下將孩子正在進行的複雜的心理工作打斷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大人經常拉拉孩子的小手,或當他們睡覺時親吻他們一下,這些時候我們都沒有考慮到孩子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理感覺。事實上,由於我們成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導致我們的行為抑制了兒童原本的慾望。而兒童只有使獲得的印象比較深刻,才能夠明確地區分從而很好地吸收,最終使其智力水平得到發展。
對我們成人來說,孩子的心理就是一個不解之謎,因為我們總是關注孩子的外在行為,卻從不去分析孩子內心的活動。我們成人把孩子的所有行為舉動都看成是一時興起的表現是不應該的,我們要努力嘗試分析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活動。在這方面,我們要成為學習者,對孩九*九*藏*書子的態度也要改變,增強我們的責任感,改變我們原來專制的法官角色。
我們成人經常會將自認為好看的東西給孩子看,例如,圖畫書、顏色鮮艷的旗幟等,以為這些東西孩子們一定感興趣。其實,我們不知道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吸引力只是短暫的,它們並沒有給孩子帶來什麼太大樂趣。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吧,例如一個人,有一隻耳朵聽不清楚了,他平時說話時就會刻意提高嗓音,可是,當他費儘力量大聲說話時只會得到對方的反感,並會抗議道:「喊什麼呀?我又不聾!」
可是,事實上,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是那些具有強烈外在刺|激的事物,可是這又與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存在重要的關聯。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決定孩子如何發展的力量。當孩子全心全意地關注那些被我們認為無關緊要的小東西時,我們將此看成是孩子心理活動存在的證明。孩子全身心地盯著我read•99csw•com們忽視的小東西的原因不在於它們本身給孩子留下多麼深的印象,而是孩子對這個小東西傾注了我們成年人無法理解的感情。
兒童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使我們發現,機械分析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兒童智慧的發展過程是站不住腳的。外部條件在兒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機械分析心理學家們卻認為,智慧的產生是由於我們通過自身的感官認識外界事物,將其對外界事物的印象貯存在記憶里,並逐漸條理清晰,就形成了智慧。在他們的觀點里,認為外部環境控制著兒童的智商,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還有一部分人持這樣的觀點,兒童不僅在智慧上處於被動狀態,在思想上同樣像一個空瓶子可以隨時被別人填滿。
我們也可以聯繫一下自己,當我們正在全身心投入地看一本書時,突然窗外面傳來悅耳的琴聲,我們聽到這動聽的聲音,就會停下來九*九*藏*書,不禁走到窗口,向外張望,尋覓著是誰在彈琴。那麼,以成人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孩子們,就會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很容易對外界事物產生興趣。
目前,一些教育學者這樣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僅要關注環境的影響,更要關注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從出生到五歲多的時間里是孩子具有的敏感期之一。這段時間是兒童主動積極地觀察外部環境的階段,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外界環境,這是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感受方式。兒童作為一個積極的觀察者,他在內心衝突的需要的指引下,用某種感覺或興趣來挑選自己的對象,進行著有選擇地去體驗外界的活動。也就是說他不像照鏡子一樣完全接受一切的外部環境,而是藉助感官去接受或感知身邊的事物。那麼,有人接著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孩子在眾多的外界事物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呢?他們的特殊興趣又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