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 群體 (三)對群體的怨恨

二 群體

(三)對群體的怨恨

宗教並不指望我們單靠自己來處理全部的情感問題,它們在這一點上非常明智。宗教知道,當人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無法克制絕望、貪慾、妒忌、自大等情緒時,該是多麼的迷茫和蒙羞。宗教也理解到有些時候我們難以啟口,比如如何去告訴無助的母親我們對她極其不滿,如何去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們羡慕乃至嫉妒他,如何去告訴未來的配偶結婚這個想法既讓人欣喜又讓人驚恐。因此,宗教提供了特殊的節慶日子,使我們心中的煩惱可以藉助這些日子而得到化解。宗教也提供了詩行讓我們吟誦,提供了歌詞讓我們齊唱,引領大家走過心靈世界暗流涌動的險惡地帶。
我們從宗教中不僅了解到群體的魅力,而且了解到,一個良好的群體也會接受我們心中不願意歸屬群體的那些方面,它也會通達地認識到,人們可能無法忍受一個永遠都有條不紊秩序井然的群體。如果我們設有自己的博愛盛宴,那麼我們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愚人盛宴。

假如沒有任何感到悲傷的東西,我們還需要禮儀慶典嗎?成人儀式,紐約州。
但所有這一切都不是被當作笑話來看,它是神聖的,是一種「神聖的搞笑」,其設計初衷是為了保證一年中其他所有時候都正道向上。1445年,巴黎神學院向法國九-九-藏-書的主教們解釋說,「愚人盛宴」是基督教年曆中必要的節慶安排,「目的是要讓愚蠢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第二天性至少得到每年一次的自由發泄。如果不時時開蓋放放氣,酒桶也會爆炸。大家都是些拼接得不算好的酒桶,所以我們會允許在某些日子釋放一下愚蠢。釋放完之後,我們才能帶著更大的熱情回到為上帝服務的事業中」。
假如認為,未能創建強大的群體純粹是因為我們太過羞澀不跟他人打招呼,那當然是幼稚的想法。我們的社會異化中有一部分跟我們本性中的諸多因素有關,它們對群體價值觀沒有絲毫的興趣,討厭甚至厭惡彼此忠誠、自我犧牲、體諒他人之類的品格,而且還恣意無度地追捧自戀、嫉妒、怨恨、濫交、放肆等東西。

2

5

要而言之,宗教深知,歸屬於群體一方面十分可取,另一方面又並不那麼容易。就此而言,宗教比起那些世俗的政治理論家要遠為通明老到,因為理論家們雖然以深情的筆觸探討群體歸屬感消失的問題,但他們拒絕承認社會生活中那些與生俱來的陰暗面。宗教固然告誡我們要禮貌待人,要互相敬重,要彼此誠信,要冷靜自製,但它們也知道,假如不讓我們時不時出點小軌,我們的身心也一定會被毀掉。宗教完全清楚,仁愛、忠信、甜美之所以存在,恰恰有賴於其對九九藏書立面,如此洞察正是宗教最為圓熟的智慧所在。
在親人去世后的七天服喪期,會允許一段時間天翻地覆般的混亂,然後是較為克制的三十天周期,當事人可以免去眾多群體職責,再后則是整整十二個月,讓哀悼者在猶太會堂的各種禮拜儀式中表達對逝者的祈禱和追念。但是,待一年結束時,當墓碑落成、進一步禱告完畢、家裡的禮拜和聚會也完成後,生活的任務和群體的要求便會得到明確的重申。
猶太教的成人禮是另一個例子,表面上儀式充滿歡欣,實則使勁在安撫內心的緊張情緒。從外表形式看,成人禮是要慶祝猶太男童踏入成年的時刻,但它同樣非常關注讓父母適應孩子不斷的發育成熟。父母心中很可能會升起複雜的遺憾之情,哀嘆從兒子出生時分開始的哺育期行將結束,而且,特別是在父親這裡會有種感覺,覺得很快需要應對自己的年老力衰,還有,看到被新一代趕上並超越,難免有種羡慕嫉妒恨的複雜滋味在心頭。在舉辦儀式的當天,人們真誠地祝賀母親和父親,誇讚孩子的能言善辯和身心成就,當然也同時委婉地鼓勵父母應當放手讓孩子高飛。

1

3

宗教非常了解這些秉性,並且認識到,如果社會群體要發揮作用,那就必須處理這些秉性,當然,處理的方法應該是巧妙地凈化和洗刷,而不是簡單read•99csw•com地壓制。故此,宗教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儀式,其中不少乍一看還有點繁瑣,但其功能在於能夠安全地釋放我們秉性中邪惡的、破壞性的或者是毀滅性的因素。這些儀式當然並不大肆宣傳自己的戒律,因為自我宣傳只會強化參与者的自我意識,反而會令其無比驚恐地逃離。不過,從這些儀式的經久不衰和受人追捧來看,藉助它們還是達到了某種關鍵的目的。
中世紀的基督教必定深諳此等二元對立相輔相成的道理。在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里,基督教會宣講莊重、秩序、克制、友善、誠懇、熱愛上帝、性生活正派得體,然後在新年前夕,它又會開啟集體心靈世界的鐵鎖,放任大家進行一場「愚人盛宴」。整整四天里,周圍世界徹底顛倒一片混亂:神職人員會在祭壇頂上擲骰子,不說「阿門」反而學驢叫,在教堂中殿拼酒量,演奏《聖母頌》時放響屁,而且照著福音書的搞笑版(什麼「雞屁股」版本、「路加趾甲」版本)進行荒唐可笑的佈道。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後,他們會倒拿聖經冊子,對著蔬菜作祈禱,還會往鐘樓裏面撒尿。他們也會跟驢子「結婚」過家家,把碩大的木製陽|具綁在自己的外衣上,不分性別纏著跟任何不反對的人進行性|交。
參加結婚典禮時,多數時候你會自然地意識到,慶典活動某種程度上也標示著一種哀傷,即為了生兒育女和社會穩定的緣故,需要從此埋葬性自由,收起個人的散漫之心。當然,群體會在此地通過禮物和演說,給予某種意義九九藏書的補償。

為保持心智正常,可能需要偶爾照著「路加趾甲」版本進行佈道。19世紀表現中世紀「愚人盛宴」的畫作。
從中獲得的啟示是,假如我們希望擁有運轉自如的群體,就不能對人性抱天真幼稚的想法。我們必須充分地接受自己身上破壞成性、對抗社會的深層情緒,我們就不應當把縱酒宴樂、胡作非為掃蕩到社會邊緣,只留給警察來收拾,或者留給評論家去評頭論足。我們應當也給混亂胡鬧留出一個肆意揮灑的空間,大概一年一次吧。通過設定這樣的時機,可望短暫地擺脫一下世俗成人生活中兩個最大的壓力,即不得不理性克制,不得不忠貞盡責。應當允許我們胡說八道,把木製陽|具系在外套上,夜深時分外出參加派對、隨意跟陌生人歡快地做|愛,然後在次日早上回到自己伴侶的身邊。當然,伴侶自己也出去同樣地放鬆過了,雙方都知道,這不是什麼個人的行為,大家不過是依照「愚人盛宴」在例行公事罷了。

4


如何表達悲傷又不至於悲慟欲絕?可能會有完全放棄個人生活及群體活動的衝動。父親去世一年後猶太墓碑揭幕。
https://read.99csw.com
最佳的團體儀式會在個體的需要與集體的需要之間進行有效的調解。我們的某些衝動假如自由坦呈的話,定會無可挽回地毀壞我們的社會。可是,如果簡單地以同等的力量對其加以壓制,則它們最終也會傷及個體的精神健全。因此,儀式就是要調節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有節制的、經常也是美好動人的凈化過程。儀式劃出一個空間,在此範圍內,自我中心的要求可以得到尊重,但也需要得到馴化,這樣才可以處置並保障群體的長遠和諧以及持久生存。
除葬禮外,大多數宗教的集體儀式展示了外向的歡快精神。儀式會在食品堆山積海的大廳舉行,人們翩翩起舞、交換禮品、舉杯祝願,洋溢著輕快的氛圍。然而,在歡快的氣氛之下,在居於儀式中心的人們身上,也經常包裹著一種哀傷,因為他們可能會為了整個群體的利益而放棄某個獨特的好處。這個儀式實際上是一種補償的形式,是一個轉變的時刻,讓人能接受某種東西的流失併為此而感到喜悅。
從猶太教在摯愛親人去世時所行的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到此類功能。這種場合常見的問題是,哀悼者悲痛欲絕,乃至無法履行自己對於群體的職責。因此,習俗會告知群體應該留給痛失親人者足夠的機會,任其表達內心的哀傷,但同時,它也會施加某種輕柔溫和而又逐漸增加的壓力,藉以保證哀傷者最終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