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後記 繞不過的福克納

譯後記 繞不過的福克納

《喧嘩與騷動》一書的起源,據作者自己介紹,是一個小女孩上樹,底褲被人看到這樣一個意象。作者從這個意象開始,編織出南方一個白人家族沒落的故事。世間大多故事,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講述,對很多人來說,這不過是對視角改變現實的一種修辭學觀點,而福克納動了真格的,把同一個故事寫了四遍,從白痴那種「純真」視角,到最後那種全知視角,他讓我們領略了敘述的可塑性,以及他換用不同視角和聲音開展敘述的才能。這四種不同的敘事,細節前後呼應,相互強化,如若一篇文字的交響樂。有些地方非常難讀,有些文字又相當優美,如昆廷自殺前的狂想,充滿詩情畫意。
此書舊譯本出自翻譯家李文俊先生之手。李先生的譯文出神入化,他翻譯之後再無譯本問世。若非譯林盛情邀請,我斷不敢攬下翻譯任務。這是我的第一部重譯作品,這個過程中發覺重譯比新譯更難。翻譯當中一直告誡自己不要重複李先生的文字,也不要東施效顰去模仿他的風格。為繞開印象上的先入為主,我每句話都從頭翻。但回頭再去翻看李先生的譯本,常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有時候一對照覺得自己的譯文遜色,於是推倒重來,足夠折騰。這一過程中得尊重原著,尊重舊譯,還要尊重讀者。翻譯本來就是在原文和譯文的表達之間的一場較量,而重譯又意味著在這樣的較量中增加了新的一方。
李先生譯文的一些處理很靈巧,我的譯文可能更為笨重,但如上所述,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比如李先生譯文中將「caddie」譯作了「開弟」,與「凱蒂」諧音,又能在語義上接近「球童」。不過「開弟」的說法並不存在,不如根據說話人當九_九_藏_書時的意思,譯作「球童」,在註釋中說明此詞與班吉明喜歡的姐姐「凱蒂」的名字同音。另外一處,「Damuddy」,為班吉明外婆,譯作「大姆娣」雖然從語音上看很巧妙,但問題是「大姆娣」這個中文詞也不存在,無法讓人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美國很多小孩對於「祖母」有各種非常個性化的昵稱,如「grannypanny」,但是多半還有一兩個音節,與「祖母」(grandma, grandmother)關聯,Damuddy也是,所以不如靠近「姥姥」一說,與原文一樣做些變化,變做「姥娘」,因為「姥娘」也是中國一些方言中對外婆的稱呼,但是不如「姥姥」常見。
書中其他一些地方,我也有稍微不同的選擇,如白痴班吉明敘述的第一部分,時間轉換過多,李先生選擇一一註明時間。但是在福克納的意識流式寫作里,時間和事件頻繁轉換,一個詞語、一個色彩、一個聲音,都能讓敘述者思維跳躍開,加時間的註釋,客觀上未必能和敘述者腦海中真實的時間一一對應。恐怕這樣的註釋對於普通讀者作用不大,反有可能破壞閱讀的流暢。我盡量和原文一樣,僅以文字的正體和斜體區別,但是在前兩章開頭,對時間和事件有個總註釋,但願讀者能稍加留意,對整章的理解有些好處,這是在追求閱讀流暢和語義明確之間的一個折衷選擇。這些處理,自然都是個人選擇,倘有不妥,還望讀者海涵。
這裏也特別感謝我們學校(俄克拉荷馬基督教大學)的領導艾利森·蓋瑞特(Allison Garrett)博士,她作為校領導,非但不反對我把業餘的精力用來做這些和平時工作(課程設計)無關https://read•99csw•com的翻譯工作,還熱情地幫我解答各種疑難。英文系的瑞貝卡·布萊利博士(Rebecca Briley)、威利·斯蒂爾博士(Willie Steele),在馬拉松般的翻譯過程中也常加鼓勵。在我翻譯得上氣不接下氣之時,有這些志同道合的師友加油,實屬安慰。此書十分難譯,我翻譯中的抱怨不少,為此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兩個孩子,長時間忍受我的聒噪。但願他們記得這個過程,日後學校讓他們看起《喧嘩與騷動》來,他們不要偷懶。爸爸都逐字逐句譯了一遍,你讀上一遍又有什麼?
文學翻譯不可能是文字的機械轉換,主觀選擇讓翻譯成為藝術。純粹客觀的譯者我還沒有遇到過。翻譯中的轉換,常屬譯者主動取捨,這也包括在整體風格上的選擇。對於此書,我的一個總體選擇是盡量貼近原文,少發揮一點,讓讀者去想象原文的感覺。我們常說翻譯「信達雅」,而這一「雅」字,在翻譯界爭議不少。就這本書而言,我想我們不能把一個白痴的絮叨,或是自殺者的狂想,變作老北京聊天的那種光滑流暢的文字。我想一個好的譯本,能讓讀者單獨看譯作時,看不到譯者,但和其他譯本對照起來,又有其獨到之處。我盡量這樣自我要求,至於做到了幾分,也不能都由我說了算。
過去十年,我翻譯了不少書,每次都有一個博學的美國朋友給我幫忙,解答我的各種問題。提到這本書,她破天荒地拒絕給我幫忙。她說此書頗為黑暗,書里似乎有鬼,會像夢魘一樣纏住你。這一年多來,我在孤獨和抑鬱之中艱難翻譯,慢慢校對。翻完此書,感覺元氣大傷,決定把翻譯這一愛好戒了。
此書翻譯中,我需要感謝李文俊read.99csw.com先生,他的敬業和認真,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壓力與鞭策。我讀過李先生回憶翻譯福克納的一些文章,看到他翻譯此書歷經艱難而不放棄。這樣的精神,是我繼續翻譯下去的一個很大動力。
文學評論家布魯姆稱:「評論界和普通讀者一致公認,福克納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顯然超過了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可與霍桑、麥爾維爾、馬克·吐溫和亨利·詹姆斯同列。」獲得這般認可,是因他在文學的遊戲規則里,充當了一個「顛覆者」的角色,開風氣之先,拓展了文學的疆界。
據托馬斯·福斯特介紹,法國曾經在2009年對法國作家作過一次調查,了解他們最喜歡的作家作品,福克納被提到的次數排名第二,超過本國的福樓拜、司湯達和雨果。調查中,福克納的作品《喧嘩與騷動》和《押沙龍!押沙龍!》在最喜歡作品的調查結果中並列第五。福斯特認為,這樣的作品摸到了當時社會的脈搏:「E.M.福斯特小說《霍華茲別墅》觸到了誰來繼承英國的問題,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作品,則讓人去思考:誰來繼承美國南方?」布魯姆稱,《喧嘩和騷動》和濟慈《希臘古瓮頌》這樣的藝術珍品一樣,「有一種永恆的美學尊嚴」。
當然,閱讀方法應為讀者自己的取捨。不同取捨會有不一樣的遺憾。按照書的順序從前往後讀,恐怕好多地方不明白。先讀附錄吧,恐怕又有「劇透」之嫌。不管從哪裡開始讀,我們還會發現,在細節上會有些地方不一致,如小昆廷去傑森房間偷錢,附錄介紹是從落水管爬下來,但是書中說是從樹上爬下來的,這一點作者本人和小說中人物的說法不一。但這些出入,以及背後的原因,也是小說讓人著迷的九九藏書地方。
《喧嘩與騷動》這樣的作品,註定以後還會被人長時間研究。不同風格譯本的存在,未必會打架,而可互補。翻譯這樣的著作是一浩大工程,每個譯者的詮釋都會有失誤或偏頗之處。若非硬傷連連,需推翻某一翻譯,則不同風格的譯文並存,正可讓讀者多些選擇。不同譯者的詮釋合在一起,更有可能幫讀者和研究者接近原作的面貌。
2012年元月于俄克拉荷馬
讀者諸君若對美國文學感興趣,福克納的這本書既是高山,也是近路。福克納如一個在文學巔峰的人物。要爬美國文學這座山,不管從哪個坡過去,通常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讀福克納,如同在峰頂看風景。很多現當代作品都有它的血脈。要想進入美國文學的殿堂,此書啃也要啃完,這是以後閱讀中受用無窮的預備。
福克納被視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是因為他打破了小說的傳統。《野棕櫚》中,他把兩個幾乎不相干的故事放到了一起,卻奇迹般產生了帕慕克所稱的「內核」,這讓兩個故事互相映照,產生新的意義。《我彌留之際》是一個美麗的多聲部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喧嘩與騷動》繼承了《尤利西斯》的文學傳統,卻又大胆創新,比如從一個白痴的視角展開故事的陳述。
對於一個作家或者潛在的作家來說,福克納能讓他見識小說可以怎麼去寫,如何靠著細節,不攙雜一點外在的聲音,把一個人,一個場景,一段對話寫活。例如傑森的敘述部分,真切自然,如錄音機般再現了一個小鎮小市民的聲音。福克納對寫作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能以不同方式展開自己的敘述。作家按照一個視角寫小說已屬不易,能換read•99csw•com三四種聲音和視角來寫,且各自成立,相互印證,彼此支持,非有些天分,難以成就。
方柏林
《紅樓夢》一樣,這本書記載了一個大家族的沒落,只不過福克納把這個沒落的故事講了四回,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敘述多次,卻無冗餘,只是把當初的敘述一步步推向縱深,或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再現,讓人回顧當初的敘述,產生新的聯想或詮釋,讓讀者能從康普森家族的衰亡中,反思美國南北戰爭后南方的走向,品味人性的錯綜複雜。
但需要提醒的是,這本書不是輕鬆愉悅的消遣讀物。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也會遇到諸多困惑。小說大量使用意識流寫法,思維跳躍性大,對於讀者來說,有時候前後聯繫嫌鬆散。若想早點明白都是怎麼回事,可不按照章節順序來讀,如先讀附錄,再讀三四章,最後再讀一二章,可能更容易理解。福克納曾建議出版商把附錄部分放在書前,因為它是理解其他章節的「密鑰」。
在其故鄉美國,福克納是英文系學生繞不開的一個作家。他的作品是美國閱讀選本中的常客。福克納在國際上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在美國本土,比如在日本,甚至有福克納研究會和專門學刊。世界文壇上,福克納徒子徒孫遍天下。帕慕克稱,福克納的效仿者包括奈保爾(《自由國度》)、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納博科夫(《微暗的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等。他影響了包括馬爾克斯在內的拉美作家,這些拉美作家又影響了歐洲作家,甚至轉回來影響美國作家。
他這些做法不是為顛覆而顛覆。作家敘述手段高超,作品極富藝術性,也有濃重的實驗色彩,在後世小說創作中引發了喧嘩與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