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二章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

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二章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

但似乎很清楚的是,健康的人墜入情網,就像一個人欣賞偉大的音樂——感到敬畏、被它征服、喜歡上它。事情就是這樣,雖然不存在被偉大音樂征服的先驗需要。霍妮在一次演講中認為他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並以此來界定非神經質的愛情。隨之而來的響應就是去享受、去讚賞、去感受樂趣、去關照和欣賞,而不是去利用。
但我們的任務還是清楚的。我們必須理解愛情,我們必須能夠傳授它、創造它、預知它,否則世界就會迷失在敵對與懷疑之中。這些研究、這些被研究者以及那些主要的發現已在前面章節敘述過了。現在我們面臨的特殊問題就是,「關於愛情和性活動,這些人能夠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教益呢?」

二、愛與被愛

門寧格(Menninger,1942)敏銳地指出,人確實需要互愛,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健康人那裡情況卻並非如此。他們至少懂得如何去愛,能夠自由、輕鬆、自然地去愛,而不會捲入紛爭、威脅或抑制中去。
但是,我的研究對象在使用「愛情」這一用語時卻又異乎尋常地小心謹慎。他們僅僅將這個詞語用於少數幾個人,而不是用於許多人身上。他們還傾向於將愛某人與喜歡某人或者友好、仁慈、兄弟情誼截然分開。在他們看來,這一用語標示著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不是一種溫柔的或冷漠的感情。

六、對他人的尊重

一、開放性

良好的愛情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謂需要的認同,或者說將兩個人的基本需要的諸多層次融合為一個單一的層次。其結果就是,一個人可以感覺到另一個人的需要,如同是他自己的需要一樣,同時,他也感到自己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屬於另一個人。自我擴張開來,同時囊括了兩個人。為了某種心理目的,這兩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另一個單一的個體、一個單一的人、一個單一的自我。
兩性之間的這種尊重關係的一個有趣的方面就是,這種尊重關係常常被相反地理解為是缺乏尊重,例如,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大量所謂尊重女性的標誌實際上都是從不尊重女性的過去遺留下來的殘餘,時至今日,也還可能是無意識地表現出在內心深處對女性的蔑視。當一位女士進屋時,男人總要起立、請她入座、幫她掛好外套,讓她先進門、給她最好的東西、一切東西都讓她首先挑選。此刻所表現出的這些文化習慣從歷史和動力學上說都隱含著這樣一個觀點,即女人是弱者、無力照顧自己,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保護,就像對弱者和低能者的保護一樣。總的來說,具有自尊心的女人對這類尊敬的標誌常常感到厭惡,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都可能具有正好相反的含義。自我實現的男人真正地並且從根本上傾向於把女人看作伴侶、平等的人、朋友,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她們看做人類的不完全的成員。因而,從傳統意義上看,他們要從容、隨便、不拘泥於禮節得多。
自我實現者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個性、獨立性和自主性,初看上去,這與我在上面描述的那種同一和愛情是相矛盾的。這一事實似乎製造了一個悖論。但這隻是一個表面上的悖論。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超然獨處、需要認同、與他人與建立深刻的相互關係的九九藏書傾向在健康人身上是可以並存的。事實是,自我實現者在一切人中既是最有個性的,又是最富有利他主義精神、最喜歡交際和最富有愛人之心的。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將這些性質置於一個單一的連續統一體的相對的兩極,這顯然是一個現在必須加以糾正的錯誤。在自我實現者身上,這些性質是并行不悖的,在他們身上,兩分的問題獲得了解決。

七、作為對自身獎賞的愛情

我的研究對象報告說,健康的愛情關係所產生的最深刻的滿足之一就是,它允許最大限度的自發性、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最大限度的對威脅的防禦和防護。在這樣一種關係中,一個人完全沒有必要警戒、隱瞞、力求引人注目、感到緊張、言行謹慎、壓抑或抑制。我的研究對象報告說,他們能夠成為自己的主宰、完全感受不到別人對他們會有所要求或期望,他們可以感到自己在心理上(同樣也在身體上)是完全赤|裸裸的,但仍然感到被愛、被需要,感到安全。我的研究對象常常超越了傳統的以禮相待這類低級需要,能夠較為自由地表現他們的敵視和憤怒。這一點更進一步支持了上述結論。
所有論述過理想或健康的愛情這一問題的嚴肅思想家都強調對他人個體性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長的意願,以及對他的個體性和獨特人格的基本尊重。對自我實現者的觀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這些人都異乎尋常地具備著為伴侶的勝利感到高興而不是受到這種勝利的威脅的罕見能力。他們的確以一種意味深長的、深刻而基本的方式尊重自己的伴侶。

四、對自我的超越

對於另一個人的尊重意味著承認他(她)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自我實現者不會隨便地利用別人、控制別人或忽視別人的願望。他願意給予對方以一種基本的、不能降低的尊嚴,不會毫無必要地侮辱他。這一點不僅適宜於成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還適宜於自我實現者與兒童的關係。他完全可能以真正的尊重來對待小孩,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實際上其他任何人都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親吻和接受親吻,在性行為中處於上體|位或是下體|位,採取主動或平靜地接受愛,挑逗或接受挑逗——這一切在兩性雙方中均可以看到。各種報告表明,在不同的時間中,被動或主動都能得到享受。僅僅囿於主動性|交或被動性|交被認為是一種缺陷。對自我實現者來說,兩性都能獲得其特殊的快樂。
西奧多·里克(Theodor Reik,1957)認為愛情的一個特徵就是焦慮的消失。這一特徵在健康的人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幾乎可以肯定,在這種關係中,他們傾向於越來越完全的自發性,傾向於解除防禦、放棄角色扮演、放棄嘗試和努力。隨著這種關係的發展,他們的親密、坦誠和自我表現也與日俱增,而在這一切的高峰是一種罕見的現象。得自這些人的報告表明,與親愛的人在一起,人可以成為自己、可以感到自由自在;「我可以不拘禮數」。這種坦誠還包括讓伴侶自由地看到自己的缺陷、弱點、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點。
我必須承認,既然我現在已經承擔了這一任務,我對這個問題就了解得更清楚一些了。在一切傳統中,這都是一個非同一般的棘手問題,在科學的傳read.99csw•com統中更是加倍地如此。我們好像處在一個無人地帶的最前沿,處於正統心理科學的傳統技術毫無用武之地的地方。
在這種愛情關係中,我們看到的是巨大的愛的能力與對對方及自己的巨大的尊重兩者的融合。這一點表現在,我們不能在普通的意義上說這些人就像普通的情人那樣相互需要。他們在一起時可以極其親密,但如果需要也可以分開而又不會垮掉。他們不會相互依附或有任何寄生性關係。人們會明確地感到,他們極其享受對方,但也會非常達觀地對待長期的分離或死亡,也就是說,他們會保持堅強。在大部分的強烈和令人心醉神迷的愛情過程中,這些人保持著自我本色,並且仍是自己終極的主宰者,雖然強烈地相互享受著對方,但仍按自己的標準生活著。顯然,如果這一發現得到確證,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對我們文化中的理想或健康愛情的定義進行一番修正,或者至少是擴充。我們習慣於根據自我的完全融合和獨立性的喪失、根據自我的放棄而不是根據自我的加強來給它下定義。如果這是真實的話,那麼此刻的事實似乎就是:個體性得到了加強;自我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他人融合在一起了,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仍像原來一樣的獨立和強烈。超越個體性與強化個體性這兩種傾向必須仍被看成是伴行的而不是矛盾的。進一步說,這意味著,擁有一個強烈的自我認同是超越自我的最好的方式。
在有關於愛情關係以及利他主義、愛國主義等的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自我超越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了。當代在專業水平上對這一傾向所進行的絕妙分析是由安格亞爾(Angyal)的一本書提供的。在這本書中,他討論了他稱為協同法則(homonomy)的傾向的各種實例,他將這種傾向與自主的傾向、獨立的傾向、個體化的傾向等進行了對比。安格亞爾要求在系統心理學中為這些各式各樣的超越自我界限的傾向留下餘地,越來越多的臨床和歷史證據表明他是完全正確的。而且,這種超越自我界限的需要完全可以成為類似我們那種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也就是說,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麼人就會以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生病,這一點似乎是十分清楚的。應該說,最令人滿意、最完美的超越自我的例子之一,就是健康的愛情關係。

八、利他主義的愛

我的研究對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為他人所愛,同時也愛著他人。在幾乎全部(不完全是全部)能夠獲得事實材料的研究對象那裡,這一點都傾向於指向這樣的結論:心理健康(其他情況也相同)來自於愛的獲得而不是愛的剝奪。雖然禁欲主義不失為一條可能的道路,雖然挫折仍有某些有益的效果,但是,基本需要的滿足仍然更像是我們社會中健康的先兆。這不僅就為他人所愛來說是正確的,而且就愛他人來說也是正確的。

九、分離與個性

在自我實現者身上,性|欲高潮既比在普通人身上更為重要,同時又不如在普通人身上那麼重要。性體驗經常是一種深刻、幾乎是神秘的體驗,但如果性|欲沒有得到滿足,性滿足的匱乏也容易為這些人所忍受。這並不是一個悖論或矛盾。它是由動力動機理論引發出來的。在更高需要層次上的愛使那些低級需要及其挫折和九九藏書滿足變得較不重要、偏離生活中心,也更容易被忽略。但是,一旦這些低級需要獲得了滿足,更高需要層次上的愛也使人們更加專心致志地享受這些需要。

五、嬉戲與娛樂

儘管健康人的愛與性生活常常達到迷狂的巔峰,它也完全可以被比作少年初次朦朧萌發的稚嫩愛情。它是愉快的、幽默的和有趣的。它在根本上並不是一種努力;它基本上是一種享受和快樂,而這完全是另一回事。
這符合這樣一個論點:性|愛與基督之愛是根本不同的,但在最優秀的人身上,兩者卻融為一體。達西(D'arcy)談到的兩種愛,要麼是男子氣的、要麼是女人氣的,要麼是主動的、要麼是被動的,要麼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要麼是隱沒自我的。的確,在一般大眾身上,所有這些都是相互對立、處於相反的兩極的。但在健康人身上情況則不同。在這些人身上,兩極對立得到了解決,個人變得既主動又被動,既自私又無私,既具有男子氣又具有女人氣,既以自我為中心又隱沒自我。
關於愛情的主題,經驗科學提供的材料之少,令人感到驚訝。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心理學家們居然也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因為我們可能認為這是他們的特殊職責。或許,這隻不過又一次證明了學院派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他們更願做那些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而不願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我認識的那個笨手笨腳的廚師助理,有一天,他把旅館里的瓶瓶罐罐統統開啟,只因為這是他的拿手好戲。
這種讚賞不要求、也得不到任何東西。它是無目的、不求實用的,它與其說是主動的不如說是被動的,近似於老子哲學意義上的單純接受。一個敬畏的感受者幾乎完全聽任於自己的體驗,而體驗則影響著他自己。他用天真無邪的眼光注視著、凝視著,如同一個既不同意、也不反對,既不讚許、也不批評的孩子,只是被這種體驗內在的吸引力所迷住,任其進入自己的心扉,產生自己的效果。這種體驗類似於我們在海邊的這種熱切而又被動的活動:任由海浪拍打著我們,享受著其中的樂趣;或更類似於對變幻著的落日美景非感情化的興趣和敬畏、非投射性的欣賞。我們很少能賦予落日什麼。在這種意義上,我們不把自己映射到體驗中去,也不試圖去塑造它,正如我們在羅夏測驗中所做的。它也不標誌或象徵著任何東西;沒有什麼獎勵或關係使我們去讚賞它。它與牛奶、食物或其他身體需要無關。我們可以只欣賞一幅畫而不想去佔有它,欣賞一株玫瑰而不打算把花摘下來,欣賞一個漂亮的嬰兒而不想綁架他,欣賞一隻鳥而不想把它關入籠子。這樣,一個人也能以一種無為無欲的方式讚賞和享受另一個人。當然,與敬畏和讚賞同時出現的還有把兩個人聯繫起來的其他趨向;它不是這幅圖景中唯一的趨向,但它無疑是圖景的一部分。或許,這一觀察的最為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從而會與大多數的愛情理論相抵觸,因為大多數理論家都認為,人們是受到驅動而不是受到吸引去愛另一個人的。弗洛伊德(Freud,1930)談論的是目的受到壓抑的性|愛,里克(Reik,1957)談論的是目的受到壓抑的力量,許多人談論的是對自我的不滿,這個自我迫使我們創造出一個由我們自身投射https://read.99csw.com出來的幻象、一個不真實的(因為被過高估價了)的伴侶。
聖·貝爾納(St.Bernerd)說得十分貼切:「愛情不在自身以外尋找原因和界線,愛情是其自身的成果,是其自身的樂趣。因為我愛,所以我愛。我愛,為的是我可以愛……」(Huxley,1944)
即便性活動在人生觀中並不是個主要角色,自我實現者還是可以全心全意地享受它的,這是普通人無以獲得的享受。這是某種應當享受的東西,是某種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是某種別的東西可以建立於其上的東西,是某種像水或食物一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某種完全可以當作水或食物來享受的東西,但是其滿足應當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自我實現者一方面比普通人遠為強烈地享受性活動,另一方面又認為性活動在整個參照系中遠遠不是那麼重要。這明顯地是一個悖論,但我認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態度已經解決了這一悖論。
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健康人的性與愛能夠,而且在絕大多數時候的確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的。誠然,它們是可以彼此分開的,我們也無意將兩者毫不必要地混同起來,但是,我們必須說,在健康人的生活中,兩者傾向於彼此完全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事實上,我們還可以說,在我們所研究的這些人的生活中,性與愛更不能,也更不是互相分離的。自我實現的男人和女人總的說來傾向於不會為性而性,僅僅有性也不會得到滿足。我不敢確定我已有的資料是否可以讓我這樣說:如果沒有感情,他們會寧願完全不要性生活。但我相當確定的是,我有幾個這樣的例子,在其中,因為至少在當時沒有愛或感情,性活動被放棄或被拒絕了。
在自我實現者的愛情生活中,性活動具有特殊而複雜的性質。我們可以從中了解許多東西。它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其中包含著許多相互交織的線索。我也不敢說已有很多資料。私人生活中的這類信息難以獲得。然而,總的說來,就我所知而言,他們的性|愛生活是富有特色的,在對它進行描述的時候,我們可以就性與愛的本質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三、性

在神學文獻中,這類觀點層出不窮。人們努力將上帝之愛與凡人之愛區別開來,這常常是因為他們相信,無私的讚賞和利他主義的愛只能是一種超人的能力,而非凡人所能具備。當然,我們必須反駁這一論點;當人處於最佳狀態、獲得充分發展時,會顯示出許多過去被視為超自然的特有特性。
在自我實現者的愛情中少有艱辛、緊張或奮鬥,而這一切都強烈支配著普通人的愛情。用哲學語言來說,自我實現者的愛情一方面既是存在,另一方面又是生成,可以被稱為「存在愛」(B-love)——因他人的存在而愛。
在我的研究對象身上表現出的讚賞和愛情絕大多數本身並不要求報酬,本身就無益於任何目的,由於其自身的原因而被具體而豐富地體驗到。
我認為,如果把這些現象置於我們在前幾章提出的各種理論考慮的框架中,我們就能十分透徹地理解這些現象。首先,讓我們來考慮匱乏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的區分。我已經指出,自我實現者可以被定義為不再受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愛的需要、地位需要和自尊需要驅使的人,因為這https://read.99csw.com些需要已經獲得了滿足。那麼一個愛的需要已經獲得了滿足的人為何還要戀愛呢?一個被剝奪了愛的人之所以戀愛,是因為他需要愛、渴望愛,因為他缺乏愛,所以他就被驅使去彌補這一致病的匱乏。自我實現者沒有嚴重的匱乏需要彌補,我們必須認為,他們已經從匱乏中解脫了出來,可以去尋求成長、成熟和發展了,一句話,可以去尋求最高的個體和人類天性的滿足和實現了。這種人的行為發源於成長,成長過程被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需要主觀努力。他們愛,因為他們是愛他人的人,正如他們善良、誠實、自然,是因為他們的本性自發地就是如此,就像一個人之強壯並非有意如此,亦如玫瑰之芬芳、小貓之優雅、兒童之天真,皆非有意為之。
在我們的研究對象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健康的自私、一種偉大的自尊和一種不願作無謂犧牲的傾向。
愛情有著許多良好的效果,但這並不意味著愛情是由這些效果激發起來的,也不意味著兩性是為了獲得這些效果才彼此相愛的。在健康人身上所發現的愛情可以被更好地描繪成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讚賞,類似於當我們被一幅優美的繪畫打動時所體驗到的油然而生的敬畏和欣喜。各種心理學文獻對報酬與目的、強化與滿足已經談得很多了,而對我們稱之為終極體驗(與手段體驗相對)的那種東西,或者說自身就是報酬的、在美面前所感到的敬畏,則談得不夠。
應該特彆強調的是,自我實現者對待性活動的這種複雜態度不可避免地導致這樣一種情形:性高潮可能會帶來神秘體驗,但在其他時間里可能很不重視它。這就是說,自我實現者的性快樂可以十分強烈,同樣也可以毫不強烈。這與那種認為愛情是一種神聖的喜悅,一種心曠神怡、一種神秘體驗的浪漫觀點是相衝突的。的確,自我實現者的性快樂可以是十分微妙的,而非十分強烈。它可以是一種輕鬆愉快、有趣的體驗,不必是嚴肅、深刻的體驗,更不必成為一種中性的責任。這些人並不總是生活在激奮之中的——他們通常處在一個比較一般的強度水平上,輕鬆愉快地享受性活動,把它當作一種令人愉快、心曠神怡、妙趣橫生、令人舒適、回味無窮的體驗來享受,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翻天覆地的迷狂的情感體驗。自我實現者顯得遠比普通人更坦然地承認自己為異性所吸引。我有這樣一個印象,即自我實現者傾向於與異性保持一種相當輕鬆的關係,同時,他們偶爾還十分願意為異性所吸引,但同時,比起其他人來,他們很少濫用這種吸引。
我們的自我實現者此刻愛著他人,同時也為他人所愛,這一點是正確的。由於某些緣故,我們最好說,他們有著愛的力量和被愛的能力(雖然這句話像是前一句話的重複,但事實上不是)。這些都是臨床觀察到的事實,都是眾所周知、能夠被證實或證偽的。
我在健康人的愛情觀中發現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他們並不對兩性的角色和人格進行截然的區分。也就是說,不管是在性行為、在愛情中,或是其他任何事情中,他們都不認為女性是被動、男性是主動的。這些人都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如此的確定,所以他們不在意讓自己帶有一些異性角色的文化特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既可以是主動地愛人,也可以是被動地愛人,這在性行為與性|交中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