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三章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

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三章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

2.表達
首先,不僅這個世界,就連他自己也變得更為一體化,更加整合,具有自我連續性。這還等於是說,他更加成為他完全的自己、具有自己的特點、與眾不同、獨一無二,並且由於他是這樣的,他能夠無須費力就更容易地具有表達性和自發性。他所有的力量以最有效整合和最協調的方式集結起來,比平時組織和協調得更完善。然後,每件事情都完成得異乎尋常的輕而易舉、易如反掌。抑制、自我批判趨於消失,而他成為自發、協調、高效的機體,沒有衝突與分裂,沒有猶豫和疑惑,在一股巨大的力量之流中,像動物那樣運轉著,運轉得如此輕鬆,或許變得像一場遊戲,嫻熟得如鑒賞家一般。所有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容易,簡直可以在運轉中享受它並開懷大笑。可以做在其他時間中不敢做的事情。
嚴格地說,我只研究了第一階段,它作為一個整合的或瞬間內在統一的人的自發表達而輕鬆自如地出現。只有當一個人的深處為他所及,只有當他不畏懼於他的初級思考過程時,它才可能出現。
1.原發層次
我所提出的「原發創造性」(primary creativity)更多地是源於並藉助于初級思考過程,而不是第二階段。而主要是源於第二階段思考過程的創造性,被我們稱為「繼發創造性」。後者包括大量的現實世界的成果,例如橋樑、房屋、新型汽車,甚至包括主要是對他人的想法進行加工的諸多具體實驗和多數文學作品。它類似於突擊隊員和憲兵、拓荒者和定居者之間的差別。而那種同時或先後很好地發揮了兩種類型過程的創造性,我要稱之為「整合創造性」。偉大的藝術、哲學作品和科學成果正是來源於這種創造性。
總之,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personality),而不是成就,因為這些成就是人格的附產物,是從屬於人格的。自我實現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學上的品質,如勇敢、勇氣、自由、自發性、清楚明了、整合性和自我接受等。這些品質使我所談論的一般創造性成為可能。這些創造性通過創造性的生活、創造性的態度和創造性的個人將自身表達出來。我也強調了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的表達性和存在(being)的特徵,而不是其解決問題和製造成果的特徵。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不管存在什麼問題,都是像輻射一樣迸發出來,就好比精神愉快的人迸發出歡樂一樣,不需要有目的、設計,甚至不需要意識的參与。這種創造性像陽光,無處不在,使一些(能夠生長的)事物成長,卻也浪費在岩石等不能生長的事物上。

五、沒有恐懼感

但是,我的這些預期被我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對象所打破。例如,有一位貧窮的女性,沒有受過教育,是一名母親,也是家庭主婦。她沒有做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有創造性的事,但她是一位出色的廚師、母親、妻子。儘管經濟條件有限,她總是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她是位完美的女主人。她準備的飯菜簡直就是一場盛宴。她對銀器、服飾、玻璃器皿、陶器和傢具的品味簡直無可挑剔。她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是新穎、獨到、出人意料、富有創意的。我不得不認為她是富有創造性的。我從她以及與她類似的人身上懂得了:一流的菜湯要比二流的繪畫更具創造性,並且一般來說,烹飪、為人父母或操持家務可以是創造性的,而寫詩卻不一定都有創造性,它也可以是枯燥無味的。
我的另外一個研究對象致力於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工作,她為人包紮傷口,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她不僅僅以個人的方式,同時還以組織的形式從事工作。她的「創造」之一便是成立了一個此類的組織以幫助更多的人。
注意,這些恐懼都是屬於我們內在深處的存在。似乎在高峰體驗中,我們接受和開懷擁抱我們更深層次上的自我,而不是控制和畏懼它們。
在通常的意義上,正常順應或者適應良好的人意味著對大部分深層次人類天性(意動和認知的)持續的成功排斥。良好地適應于現實世界意味著人格的分裂,意味著這個人要排斥相當一部分的內在,因為這些內在的東西是危read.99csw•com險的。但現在很清楚了:這樣做也使他損失了很多,因為這些深層次內容也是他所有的快樂、遊戲能力、愛的能力、笑的能力以及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創造能力的源泉。在保護自己免受內在魔鬼的傷害的同時,他也就切斷了自己與內在天堂的聯繫。在極端的例子中,就是這種強迫性個體:乏味、吝嗇、僵化、冷酷、克制、不能夠笑、遊戲、愛、犯傻、信任人或孩子氣。他的直覺、他的柔情、他的情感趨於被窒息或扭曲。
我必須拋棄墨守成規的這種看法,即認為健康、天才、才幹等和多產等是同義的。在我的研究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儘管在我將要描述的某種特殊意義上是健康的、具有創造性的,但從普通意義上講,他們卻不是多產的,他們沒有偉大的才能或天賦,也不是詩人、作曲家、發明家、藝術家或有創造性的知識分子。並且,明顯的是,有一些最富有才華的人類天才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人,例如,瓦格納、凡·高、拜倫等。在天才中,有的是心理健康的,有些卻不是。在很早的時候,我就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偉大的天才不僅或多或少與性格的良好或健康無關,而且我們對此知之甚少。例如,有證據顯示,偉大的音樂天才和數學天才更多地是來自於遺傳,而不是後天所獲得的。這樣看來,似乎很清楚的是,心理健康和特殊才能是相互獨立的變數,它們之間也許只有很少的關係,也許沒有。至此,我們最好還是承認,心理學對於天才人物的特殊才能知之甚少。對此我將不再多說什麼,我想集中關注那種更加普遍存在的創造它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生存過的人身上,並且與心理健康情況一起變化。而且我很快發現,我也像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是根據產物來思考創造性的,而且,我也將創造性僅僅局限於與人們的努力相關的傳統領域。也就是說,我不自覺地假設任何畫家都在過著創造性的生活,詩人和作家也是如此。理論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和作家會有創造性,其他任何人都不會有創造性。你是他們中的一員或者不是他們中的一員,具有全部的天賦或一點沒有,似乎創造性只是某些職業的特權。
正是在這種孩子氣的意義上,我們說我的研究對象是富有創造性的。但我的研究對象畢竟已不是孩子(他們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為避免誤解,讓我們這樣說吧,他們或者是保持了或者是重新獲得了至少兩種孩子氣主要的方面,即他們不墨守成規,或者說「對體驗開放」;再就是,他們具有自如的自發性和表達性。成年人身上的這些特點肯定與發現於兒童身上的類似特點有質的不同。如果說兒童是天真的,那麼我的研究對象就是獲得了「第二次純真」(second naivete),正如桑塔亞那所說。他們的天真的感知和表現是與老練結合在一起的。無論是哪種情況,給人的感覺都是,我們似乎是在與內在於人性中的一個基本特性打交道,它是所有人或大部分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能,但在人的文化適應過程中常常被遺棄、埋沒或抑制了。
1.感知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發現有必要區分「特殊才能的創造性」與「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後者更直接地發源於人格,廣泛地顯現於普通日常生活中,並且不僅顯現於偉大和顯而易見的產物中,也以許多其他方式,以某種幽默感、以創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傾向顯現出來,例如在教學等活動中。
我第一次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有關於創造性的觀點是在15年前,那時我剛剛開始對健康、高度發展和成熟了的(即自我實現的)人進行研究。從那時起,這些想法一直在不斷演變,並且我相信,還會繼續演變下去。因而,本文應當是一個有價值的對過程的報道,不僅僅因為被討論的主題本身有價值,還因為我關於心理學是什麼和心理學應當是什麼的概念也同時在發生著變化。
另外一個是精神病醫師,一位「純粹」的臨床醫生,他https://read.99csw.com沒有任何著述,也沒有創造過任何理論或進行過任何研究,但他在幫助精神病人重建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自得其樂。他對待每一位患者都像是在對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沒有難懂的行話,沒有過多的期望和先入之見,只有道家式的純真和傑出的智慧。既然每一個患者對於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和對待。甚至在非常棘手的病例上,他也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這確證了他的工作所具有的創造性,而不是保守或者墨守成規。從另外一個人身上我明白了,建立一個商業組織同樣可以是有創造性的行為。從一名年輕的運動員身上,我明白了橄欖球賽中的一次擒抱阻攔也能夠像十四行詩一樣體現出美感,也可以由創造性激發。換句話說,我學會了不僅將「創造性」(還有「美感」)一詞應用到作品上去,也應用到各具特色的人們身上,應用到活動、過程或態度上去。而且,我再進一步把「創造性」一詞應用在標準的和為傳統所接受的詩歌、理論、小說、實驗、繪畫以外的許多其他產物上去,而迄今為止我是把這一詞僅僅局限在這些產物上的。
在試圖分析為什麼這一切會是這樣時,我似乎發現,事情大都可歸結為這樣一點:在我的研究對象中的恐懼感的相對缺失。我的研究對象確實是較少地為文化所同化;也就是說,他們較少有對他人的言語、要求或嘲諷的恐懼。正是這種對他們自己較深層次自我的認可和接受,使得對世界的真實本性的接受成為可能,也使他們的行為更具自發性(較少受控、較少抑制、較少計劃、較少「意願」和設計)。他們較少害怕他們自己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法是「瘋狂的」、愚蠢的或狂熱的。他們較少懼怕被人嘲笑或被人拒絕。他們能夠放縱自己的情感。與此形成對照,普通的人和神經質的人由於恐懼而把他們內在的大部分東西隔絕起來。他們控制自己、抑制自己、壓抑自己、壓制自己,他們譴責自己較深層次的自我,並期望別人也這樣做。

六、高峰體驗

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一個基本的方面似乎就是一種特殊的感知,類似於童話中孩子看到國王沒穿衣服的這種感知(這也與把創造性看做是一種產品的看法相衝突)。這些人可以看到新鮮的、天然的、具體的和形象化的事物,也可以看到屬類的、抽象的、儀式性的、分門別類了的事物。結果就是,他們生活在遠遠更加真實的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概念、抽象、期望、信念和陳規的虛擬世界之中。這一點,由羅傑斯創造的片語——「對體驗開放」(openness to experience)很好地表達出來了。
簡單地說,他變得更加完整和統一,更獨特、更有活力和更具自發性,更能完美地表達和解除抑制,更輕鬆和有力,更有膽量和勇氣(拋棄恐懼和疑惑),更自我超越和忘我。
我的一個觀察結果使我困惑了許多年,但現在它開始逐漸明確了。那就我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二分」問題的解決。簡單地講,許多具有相對性以及極端性的東西,被所有心理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直線性的和連續性的,但我卻有不同的看法。以我遇到的第一個「二分」麻煩為例:我不能夠確定我的研究對象是自私還是無私的。請看我們是怎樣落入「要麼是,要麼不是」之陷阱中的吧。我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方式也就意味著:一方越多,另一方就越少。我們分析問題的方式就是事物的一端多一些,另一端就必然少一些。但純粹的事實壓力讓我放棄了這種亞里士多德式的邏輯。在一種意義上,我的研究對象非常無私,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則非常自私。並且這兩者的事例合在一起后似乎並無衝突,反倒是一種明智、動態的統一體或合成物,非常類似於弗洛姆在他的經典文章中對自愛(self-love)(即對健康的自私)的描述。我的研究對象如此地把相反的事物合在一起,它使我認識到,把自私與非自私看成是矛盾和相互排斥的這種看法本身,就是人格發展還處於低水平的特徵。這樣,在我的研究對九*九*藏*書象中,許多其他的「二分」也被消融為統一體;認知對意動(心靈對心智、意願對現實)變成了認知「結合」意動,就像本能與理智最後殊途同歸一樣。責任成為享樂,而享樂蘊涵在責任之中。工作與遊戲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在利他行為成為自私的快樂時,自私的快樂主義又如何能與利他主義相對立呢?在所有的人中,最成熟的也是最有孩子氣的。具有被描述過的最強自我意識、最具個性的人,也恰好同時是最可能沒有自我、超越了自我、以問題為中心的人。

一、先入之見

對於我們的研究目標來說,經典弗洛伊德理論的用處不大,並且它實際上還部分地與我們所掌握的資料相衝突。它基本上是本能心理學,是關於本能衝動及其變化的研究,並且,弗洛伊德基本的邏輯論證看上去最終就是在本能衝動以及對本能衝動的防禦之間的論證。但就理解創造(以及嬉戲、愛、熱情、幽默、想象、幻想)的源泉而言,遠比被壓抑了的衝動更關鍵的是所謂的原發過程,它基本上是感知的,而不是意動的。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深層心理學(human depth psychology)的這一方面,則立即就會發現,在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學(Kris,Milner,Ehrenzweig)、榮格心理學和美國自我與成長心理學之間,有著非常大的相似性。

七、創造性的層次

3.整合創造性

八、創造性與自我實現

我想,所有這些發展的結果可以被總括為創造理論中對整合(或自我連續、統一、一體化)的角色越來越多的強調。把「二分」消融成更高層次、更具包容性的統一體意味著要彌合人內在的分裂並使他更加統一。因為我所談論的分裂是在人的內部,它們就等於是一種內戰,是人的一部分反對另一部分的一種局面。無論如何,只要涉及自我實現創造性,它似乎就是更直接地來源於原發和繼發過程的融合,而不是來源於對被禁止的衝動和願望的壓制性控制。當然,也有可能是,從對這些被禁止的衝動的恐懼中產生出來的防禦,也在以一種對所有深層次內容的全面、不分青紅皂白、驚慌失措的戰爭的形式,壓抑初級過程。但似乎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在原則上是不必要的。

二、新的範例

在這裏,我們談到的是整合的能力,是在人的內部反覆整合的能力,是整合他在世界上所做的任何事情的能力,直到這樣一種程度:創造變成了構建、合成、統一和綜合,創造明確無誤地是部分地依賴於創造者內在的整合的。
後來,我的另外一項對「高峰體驗」的研究,支持並豐富了這些結論。我所做的就是,就他們的人生中最精彩、最激動人心的體驗,向許多人(不僅是健康的人)發出詢問。這個研究最初是開始於這樣一個嘗試,即建立關於一些認知變化的一個普遍、無所不包(涵蓋一切)的理論,這些認知變化就是在各種各樣的有關於創造體驗、感覺體驗、愛情體驗、頓悟體驗、性高潮體驗、神秘體驗的特定文學作品中被描述到的那些認知變化。對發生的所有這一切,我用「高峰體驗」這一詞予以概括。我的印象是,每一個這種體驗以相似或并行不悖的方式改變了這個人以及他對世界的感知。並且,這樣一種事實給我留下了印象:這些變化常常似乎是與我早已描述過的自我實現相併行,至少也是這些人內在分裂的瞬間的彌合(unify the splits)。
並且,幾乎每一位我所詢問過的人都記得有過這種體驗,我因此不得不得出這樣一種試探性的結論,即許多人,或許還有更多的人,能夠達到暫時性的整合狀態,甚至能達到自我實現、以至於自我實現創造性的狀態(當然,考慮到我的取樣非常隨意和不足,我必須十分小心)。
因而,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疑惑、試探、不確定,以及因此而暫停做出決定的必要性——這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折磨,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刺|激性挑戰,是生命的高潮而不是低潮。
這樣就有了這個概念。但是在這裏,我也認識到,我必須放棄過去感到九*九*藏*書得心應手的一些信念。一方面,我必須比過去更尊重謝爾登類(Sheldonian sort)的固有的差別,查爾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也發現了這一點。不同類型的人從不同類型的事件中獲得他們的高峰體驗。但無論他們從哪裡獲得高峰體驗,對主觀體驗的描述方式大致都是相同的。並且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是一個很令我吃驚的事情,當我聽到一個女性,在描述她生小孩時的感受時,所使用的詞彙竟然與巴克(Bucke)用以描述宇宙意識、赫胥黎(Huxley)用以描述所有文化和時代中的神秘體驗、吉色林(Ghiselin)用以描述創造過程或鈴木大拙(Suzuki)用以描述禪學的開悟體驗的詞彙是相同的。這也使不同種類的創造性以及健康等,進入我的視野。

三、自我實現的創造性

在另一個使創造性更成為可能的特點上,我的研究對象也與眾不同。自我實現的人相對來說更不懼怕未知、神秘、令人迷惑的事物,倒是常常被它們深深地吸引住;也就是說,把它們挑選出來,苦苦地研究思索它們,沉浸於其中。我是這樣來描述的:「他們不忽視未知事物,也不會拒絕、逃避或試圖假裝已了解它,也不會過早地對它進行組織、分析或歸類。他們不依賴於熟悉的事物,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也不同於對確定性、安全、明確性、秩序的災難性需要,正如我們在戈爾茨坦所研究的腦損傷者或在強迫性神經症患者那裡所看到的。當總體的客觀情境需要時,他們可以舒適地安於無秩序、草率、混亂、模糊、疑惑、不確定、不明確、近似、不嚴格或不準確狀態(一般來說,在科學、藝術或生活的某些時刻,所有這一切都是很值得的)。」
在本章即將結束的時候,我非常清楚,我正在試圖打破人們廣為接受的創造性的概念,卻不能創造一個出色的、定義明確而輪廓鮮明的替代概念。正如茅斯他嘉(Moustakas)所說,自我實現創造性是很難定義的,因為有時它本身就好像是「健康」的同義詞。既然自我實現或者健康都必須最終被定義為通向最完整的人性的途徑或人的存在,所以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就幾乎等同於基本人性或它的一個必要因素,或者是它一個定義特徵。
然後,是冷靜的周密的比較、鑒別、評估、反思、選擇和淘汰的時間。
4.對未知事物的好奇
我的另一個觀察結果就是,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天然快樂、無憂無慮的兒童的創造性。它是自發、輕鬆自然、純真、自如的,是一種與一成不變和陳詞濫調迥然不同的自由。同樣,它的主要組成部分似乎就是無感知的「純真」、自由和不受抑制的自發性和表達性。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夠更自由地去感知,而不帶有應該存在什麼、必須存在什麼或一直存在什麼的先入為主的看法。並且,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夠即興地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個舞蹈、一幅畫、一種遊戲或比賽,而不需要計劃或預先的意圖。
但是,與我們現在的話題相關的主要發現就是,高峰體驗的一個基本方面是體驗者內在的整合以及隨之而來的體驗者與世界的整合。在這些存在的狀態中,人成為一體化的了;在此時,他內部的裂痕、對立、分離趨於被消解;內在的紛爭即未勝也未敗,而是被超越了。在這種狀態中,這個人變得對體驗更開放、更具自發性、更加機能健全,而我們已經看到,這些正是自我實現創造性的基本特徵。

四、「非此即彼」的消解

高峰體驗的一個方面就是徹底地(雖然是瞬間的)失去恐懼、焦慮、抑制、防禦和控制,就是放棄自我克制、延遲和抑制。在此時,對分裂、消融的恐懼,對屈從於「本能」的恐懼,對死亡和瘋狂的恐懼,對屈從於肆意的快樂和情感的恐懼,這一切都趨於消失或暫停。這也意味著對感知更大的開放,因為恐懼扭曲感知。這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純粹的滿意、純粹的表現、純粹的得意。然而既然這確實「存在於這個世界」,它就體現出了弗洛伊德「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的融合。
讓我這樣說https://read.99csw•com吧,現在,繼發過程取代了原發過程,阿波羅神取代了酒神,「陽剛之氣」取代了「陰柔之美」。向我們深處的自動退行現在被中止了,對靈感或高峰體驗的必要的被動和接受性現在必須讓位於活動、控制和艱苦的努力。高峰體驗降臨到某個人身上;但由人成就偉大的成果。它可以被描述為陽剛階段繼發於陰柔階段。
3.「第二次純真」
實際上,我也就是在說,我的研究對象的創造性似乎就是他們更大程度的整體性和整合性的一個附帶現象。而更大程度的整體性和整合性就意味著自我接受。普通人身上的內在深層次力量與防禦、控制力量之間的內戰,在我的研究對象身上似乎已得到化解,他們更少分裂。結果就是,自己有更多內在資源可供利用,用以行動、享受和創造的目的。他們在為保護自己而防禦自己的活動中浪費掉的時間和能量較少。
我的所有研究對象相對來講都更具自發性,更富有表達能力。他們能夠表達得更加「自然」,行為更少受束縛和抑制;他們的行為似乎能夠更容易和流暢地得以展開,更少停滯和自我非難。這種不受鉗制、不懼怕別人奚落而表達想法和衝動的能力被證明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一個非常基本的方面。羅傑斯使用了一個非常恰當的片語來形容健康的這個方面——「充分發揮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ople)。
2.繼發層次
作為一種治療,心理分析的目標是最終的整合。所做出的努力是通過頓悟來使基本的分裂愈合,這樣,被抑制了的成分進入意識或前意識。但在這裏,作為對創造性的深層次源泉進行研究的結果,我們還能夠做出修正。我們與我們的原發過程的聯繫,並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與我們無法接受的願望的聯繫相同。我能看到的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們的原發過程不像被禁止的衝動那樣危險。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並不是受到了抑制或審查,而是正如沙赫特爾(1959)所指明的,是被遺忘了,或者說是被拒絕了,當我們不得不適應一個殘酷的現實時被拒絕、隱藏(而不是抑制)起來了,這個殘酷的現實要求目標明確和注重實效的努力,而不是幻想、詩意和遊戲。或者換一種說法,在一個富裕的社會中,對原發心理過程的障礙要少得多。我期望教育過程,這個很少為減弱對「本能」的抑製做過什麼的過程,能夠在把原發過程接納和整合入意識和前意識生活的過程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在這方面,藝術、詩歌、舞蹈的教育尤其是大有可為的。動力心理學的教育也可以起到這種作用。例如,多伊奇(Deutsch)和墨菲(Murphy)的《臨床訪談》(Clinical Interview)使用的是原發過程的語言,可以被看成一部詩作。瑪麗恩·米爾納(Marion Milner)的著名著作《論不能繪畫》(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我所試圖描繪出來的這種創造性的最好例證,就是即興創作,就像在爵士樂或孩子式的繪畫中(而不是在被稱為「偉大的」作品或藝術中)所體現的。
首先,正如我所發現的,偉大的作品所需要的偉大的天分是與我的話題無關的。其次,偉大的作品不僅需要靈感、高峰體驗,它還需要勤奮的工作、長期的訓練、無情的批判、完美的規範等。換句話說,在自發性之後是深思熟慮;在接納之後是批判;在直覺之後是嚴密的思維;在大胆行動之後是警覺;在幻想和憧憬之後是現實的考慮。在這個時候,這樣一些問題出現了:「這是真實的嗎?」「這能夠被其他人理解嗎?」「它的結構是健全的嗎?」「這經得起邏輯的檢驗嗎?」「這在現實世界中合適嗎?」「我能證實它嗎?」
而這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所做的。他們能夠把相互衝突的色調、形狀以及一切的不協調,一起放到一個統一體之中。這也是最偉大的理論家所做的,他從令人迷惑、不連貫的事實碎片中拼湊出整體。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治療家、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父母、偉大的戀人和偉大的發明家也無不是這樣。他們都是綜合者,能夠把遊離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事物整合入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