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後記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豐碩成果

後記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豐碩成果

一般說來,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學說與弗洛伊德學說和行為主義模型的差別很大。可是對馬斯洛個人來說,需要層次理論是他早期所接觸的行為主義、弗洛伊德學說以及阿德勒學說的模型在邏輯上的延伸。他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奉者和行為主義者,而不是反對這兩者的革命之父。馬斯洛把自己看作有創造力的整合者,而不是一個反對派,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現代心理學趨向的一種延伸。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義思想者的理論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革命意義?
3.未來的方向
無論是能源問題、政治問題、社區自救、消費者運動或者整體健康,如今的信條都是注重自立和本土的主動性。這個新的、不斷演變的世界要求社會組織的新形式。
·支持並承認愛和自我價值的需要
在1985年,後人本心理學會的會員人數達到1200人。一個國際超個人學會已經形成並在世界範圍內召開會議。
霍伯特·苛勒(Herbert Kohl,1969)以及許多別的教育改革家已經把這種哲學在公立和私立學校里加以推行。苛勒提倡開放教室,創辦了一種新的教室環境,其中教師不再作為獨裁者的角色存在,而是作為平等的人和學生交談,由學生的興趣主導。
馬斯洛並沒有描述過從他的著作中會衍生出何種社會或政治理論,但他的確勾畫出了他理想中的健康社會,他稱之為高協同性社會或優心態社會。他的構想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他對個人全面健康發展的興趣,另一個是露絲·本尼迪克特後期的人類學著作。本尼迪克特對「低協同性社會」和「高協同性社會」進行了區分,後者指「在社會秩序中的個人行為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時也為他所處的群體服務」(in Goble,1970)。
我曾以為自己的力量和效能正處在巔峰狀態,因此無論何時我的去世都將如同一棵果實累累正待收穫的蘋果樹被砍倒一般。那將是很傷感的,不過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因為,既然我的一生已經如此豐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則是貪婪的和不知感恩的。(《馬斯洛日記》,1970年2月12日,勞瑞,1979年,第997頁。)
馬斯洛相信綜合運用不同臨床方法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成功的治療師必須幫助個體滿足其基本的需要,從而推動個體回到尋求自我實現的道路,這被馬斯洛定義為「治療的終極目標」(《動機與人格》,1970,142,pp.241-264)。「真相的治療功效是毋庸置疑的。學習如何突破個體的抑制,了解其自我,傾聽其衝動的聲音,揭開其追求成功的本性,獲得知識、洞察——這些都是必備條件。」他在《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1971,144,p.52)中這樣寫道。
2.從人本主義教育到後人本主義的教育
在馬斯洛的層次理論里,「願望」被認為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情感教育強調在學習者或者教師產生願望之前不應該使用任何的策略。莫里斯(Moris,1981)認為,如果學生的需要和願望能夠更確定的話,組織的方針、課程的選擇甚至學校的環境都可以得到改進。一所公立學校應用馬斯洛的層次理論,以及諸如自我概念、自我洞察、自我理解、自我實現之類的個人需要和願望的概念,使課程個性化,從而更容易學習。
2.邪惡的問題
3.人本心理學的治療方法
我們必須記住,關於某一個人自己深層次的本質屬性的知識同時也是關於人類的普遍知識。(馬斯洛,1971,144,p.xvi)
倡導符合我們對人類潛能了解的教育範式的運動才剛起步。傳統教育的目標是調整個體去適應已經存在的社會,而20世紀60年代的人本主義教育者則主張社會應該接受它的成員的自治性和獨特性。後人本體驗的目標是新型的學習者和新型的社會。它超越了自我接受,而主張自我超越(Ferguson,1980)。
馬斯洛認為在年輕一代中喚醒和實行「存在價值」將產生一種新的文明之花。與其他夢想家一樣,他相信通過改變對年輕人的教育可以創造一個新的社會。教育中的人本主義價值觀已經成了許多改革和教育先鋒的旗幟。尼爾(A.S.Neill)在《夏山》(Summer Hill,1960)中描述的信念與馬斯洛可以並駕齊驅(parallel)。其中包括了快樂工作的自由、尋找幸福以及發展個人興趣。而馬斯洛取向的核心是喚醒自我確信、洞見、自發性以及成長。
人本主義倫理,由馬斯洛描述(1970,142)並由布根塔爾(Bugental)清楚地闡釋(1971),在治療經驗中有具體的含義。該倫理的一些主要原則是:
應用本尼迪克特的標準,馬斯洛發現他所處社會的協同性處於混亂狀態。這個社會在有些領域內能夠實現需要的滿足,促進成長,然而在其他領域內卻傾向於使需要滿足受挫並阻礙成長,從而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進行不必要的鬥爭(Anderson,1973)。在馬斯洛生命的最後20年中,他用了大部分時間來研究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和社會影響。這也導致他最終被描述為「資本主義無政府主義」,這裏的無政府主義用的是它的本意,即平等人之間的有益的合作(Willson,1972,p.179)。
馬斯洛在世時看到了於1969年出版的新創辦的《後人本心理學》(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開篇就是選自於他曾經題為《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的演講。
今天的人本心理學包含了很多的含義:一場文化運動,一個社會網路,人的一系列經驗,一組技術,一類價值體系,一個組織,以及一種理論。理論上,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滲透並且相互補充。(馬斯洛,選自Greening,1984,p.3)

八、協同性社會

對於整體觀的應用已經影響到我們生命進程的各個階段,例如生產孩子的新方法、「健康」老齡化、獲得瀕死體驗等。我們對醫學的態度已經擴大並包含許多個人、家庭、環境和社會因素,以此來促進健康、防治疾病、實施治療。我們已經感到要對自己的健康負更大責任,所以我們認為我們的能力不僅是成長和改變,還有真正的治愈。
疾病具有潛在的自我革新作用,因為它能導致價值觀的突然轉變和覺醒。很多人從此要為自己的良好狀態負起責任來。如今,自我指導的書籍已經成能夠為暢銷書,它們涉及飲食、營養、鍛煉及減少壓力等方面。「如果說有什麼可以用來解決醫學不關注個體人性的狀況以及不斷嚴重的醫療費用危機,那它就是朝馬斯洛的方向轉變:要使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在致病的環境或社會中工作,並同時為自己的健康負起個人的責任。」(Leonard,1983,p.335)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精神以及情緒狀態對健康和疾病所起的作用,以及病人作為治療過程的積极參与者所扮演的不可缺少的角色,這也促使各式各樣的鼓勵個人自然治療過程的方法應運而生。這些技巧包括自發性訓練(autogenic training,Lindemann,1974)、催眠(Crasilneck&Hall,1975)、冥想(Shapiro&Walsh,1980)以及臨床的生物反饋(Pelletier,1977)。
1968年,馬斯洛寫信給安東尼·蘇蒂奇(Anthony Sutich)討論這種新的「第四勢力」的心理學,而蘇蒂奇編輯的一種刊物正在籌劃中。
·個體自己學習和同一性發展的責任
本章將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考察馬斯洛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中的存在方式。他的理論對於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他還是現代心理學中人本心理學和後人本心理學兩個流派的奠基者。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馬斯洛的理論在心理學、教育學、經營和管理、健康以及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廣泛。

五、馬斯洛對工作與管理的影響

詹姆斯·費笛曼(James Fadiman)和凱詩琳·斯畢思(Kathleen Speeth)寫道:「後人本心理學治療包括對行為、情緒和思維的紊亂的全面治療,也包括啟發和支持充分的自我實現。」(1980,p.684)「心理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狀態不是使當事人成功地適應主流的文化,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傳統在日常生活中達到解放、啟迪、個性化、確定感或者直覺等狀態。https://read•99csw•com
我想要強調的是,每十來個心理學家中總能找出一位可以與第三勢力的心理學代表人物具有相近的價值。作為一場運動,第三勢力心理學絕非一個人,也沒有一位偉人的名字可以代表它的全部。這一點與以前大多數革命都不同,它們往往以某一個人的名字作為代表。例如:弗洛伊德學說、達爾文主義、馬克思主義、愛因斯坦學說等。第三勢力心理學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不僅心理學如此,在其他很多領域也有并行的發現和進展,一種新的社會面貌正在形成,所有的社會活動已開始呈現這種新氣象。
雖然馬斯洛試圖在兩性中定義自我實現,但他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沒有從根本上代表女性心理。當人們把個體性的發展和個人成就視為人走向成年的重心,把成熟等同於個人自主時,對人和人際關係的關注便成了女性的弱點而不是人類的優點(Miller,1976)。
馬斯洛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更多人類發展的可能。隨著關於人類獲得更大幸福與成就的研究越來越多,傳統的西方心理學中缺乏相應的指導準則便越來越明顯。確實如此,人本主義模型自身也是不充分的。馬斯洛意識到有些意識狀態(改變的、神秘的、入迷的或者精神上的狀態)是超越了自我實現的體驗,個體在其中超越了同一性和經歷的習慣性限制(Walsh&Vaughn,1980)。
《人本心理學雜誌》和人本心理學會兩者的宗旨都是探索充實健康人生的行為特徵和情緒機制。這個新建的學會對正統的機械論、決定論、心理分析及行為主義學說發起了挑戰。1985年,AHP的會員數達到5200人,會員來自50多個州及國家。
馬斯洛抓住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他的理論已經融入美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的工作以仔細的觀察為基礎,已經滲入我們文化的各個方面,《動機與人格》中所體現的強有力的洞察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思考、學習乃至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著重大影響。
馬斯洛認為經驗科學的方法是「用於研究物體、動物、事件或者局部過程,當我們打算研究理解作為整體和個體的人以及文化的時候,這樣的方法是有限而且不恰當的」(馬斯洛,1996,p.115,xiii)。
(2)條件反射是人的第二個性質。我們受條件反射的限制遠超過我們所想象。不過超越條件反射的白由仍然是可能的,至少在理論上(Goleman,1977)。
(4)內在的、心靈內部的現象和過程比外部的表現更加重要。
「這個心理學上的難題幾年來我一直想解決,為什麼有人殘忍而有的人善良?邪惡的人是很少的,但你卻會從大多數人中發現邪惡行為。在我生命中下一項要做的就是研究邪惡並理解它。」(Maslow,in Hall,1968,p.65)
3.新的學習模式
這種以犧牲更大範圍道德與社會責任為代價的個人精英主義不斷成為關於馬斯洛的爭論話題。這看上去與今天的世界緊密相關,我們正面臨著資源枯竭、核能濫用、人口過剩等問題。
馬斯洛在日記里寫下上述話的4個月之後逝世,享年62歲。今天,馬斯洛關於個體幸福和社會協作潛能的觀點在社會心理學的許多領域都得到了應用。馬斯洛的哲學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了實際的檢驗。
教育的目標之一應該是教育人們珍視生命。(馬斯洛,1971,144,p.187)
馬斯洛在1965年就已經意識到了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a-terman)在1982年所確認的一些信念,即成功的領導必須以人類價值為中心,以滿足人類對意義的需求為方向,並形成組織目標。馬斯洛為一個能充分發揮功能的組織設定了36個假設或者說是前提條件。其中包括:
馬斯洛在很多領域開闢了新疆土,正如他同時代的人,他認為男女兩性有著共同的心理髮展過程,這種人的發展高度以個性發展過程和所取得的成就為標誌。這種假設促進了也同時限制了女性心理學。馬斯洛考慮到了兩性的不同,但從來沒有充分發展他的觀察。
斯坦福國際研究中心VALS項目的阿諾德·米切爾(Arnold Mitchell)這樣寫道:「以價值為基礎的選擇正在佔主導地位,而不是僅僅以能力為基礎。終究有一天人們能夠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真正要過的生活,這一天正在來臨。」(1983,p.Ⅷ)然而,伴隨著這種選擇力量而來的是「人們自我滿足(self-fulfillment)策略中的消極因素」。丹尼爾·揚科洛維奇(Daniel Yankelovich)所進行的社會趨勢和公眾態度調查表明,很多人都有「以我為先」的態度。他把這稱為「富足的心理狀態」,大多數人把自我滿足理解為「什麼都要多一些」(Yankelovich,1981,pp.234-243)。
通過在非線性系統公司的工作,馬斯洛發現他的理論可以被應用於組織管理當中。他發現當組織行為關照到人的整體人性時,人們在這個組織中會有更優秀的表現。他相信,一個建立於開發人類潛能基礎上的更人性化、更開明的管理政策也會帶來更好的利益回報。
《神秘的女性》(1977)一書的作者貝蒂·弗萊登(Betty Friedan)經常引用馬斯洛,她認為女性應該有自我實現的觀念而超越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但她認為當需要層次論應用於女性時,一些高水平的層次並不適用於她們。女性的體驗與發展不同於男性,她們重視依附與親密而不是分離與自主(Norman,Murhy,&Gilligan,1982)。
全班學生茫然地看著他。在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馬斯洛說:「如果不是你,那麼還會有誰呢?」(Wilson,1972,p.15)
(1)要相信在你的組織中所有人都有成功的願望,他們都希望提高生產技能並反對浪費時間,他們都想把工作做好等。
馬斯洛相信教育應該是關於個人成長的學習,學習成長的方向,選擇什麼而拒絕什麼。在題為「教育和高峰體驗」的章節中(引自《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1971,144,pp.168-179),他認為早期的藝術、音樂和舞蹈教育對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同一性非常重要。
1.理論
本書的這一部分已經考察了心理學、商業、教育、科技以及醫療保健等領域的一些趨勢,這一切都表明了馬斯洛對個人潛能發揮的前瞻性研究已經越來越被人接受。
在1962年夏天,馬斯洛來到加利福尼亞並訪問了一個非線性系統(Non-Liner Systems)公司的工作人員,這是一家坐落於德爾瑪(Delmar)的高科技生產車間,這次訪問成了他的一個轉折點。在回憶他把研究轉向管理心理學時,馬斯洛寫道:「我的轉向也是因為我對群體治療(mass therapy)的濃厚興趣。個體治療對群體治療是無效的。我原以為教育是改變社會的最佳途徑,現在看來在工作環境中的效果更好。」(Lowry,1979,p.191)

六、健康與全人(whole person)

後人本心理學考察了如下的主題:
馬斯洛的提問正是對這種不同研究的預示(foreshadowed),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了超然與獨立的品質,而忽視了男性與女性之間重要的不同。
馬斯洛在尋求心理學領域內恰當的研究方法方面也是一個科學哲學家。他發現要把心理學的事實從哲學問題中孤立出來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堅持科學沒有權利排斥任何相關的數據或經驗。他在《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一種勘測》中寫到:「科學應當能夠解決價值、個性、意識、美、卓越及道德規範一類的問題。」(馬斯洛,1966,p.115,xiv)
後人本的學習技術正在被教師和諮詢師使用,這一點在很多適用於課堂的遊戲和技術的書籍中得到了證實(Castilo,1974;Hendricks&Fadiman,1976;Hendricks &Willis,1975;J.B.Roberts&Clark,1975)。
馬斯洛曾經說過:他認為社會中如果有8%自我實現的人,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很快成為自我實現的社會。米切爾寫道,「這些出色的人將成為變化的中介」。米切爾的研究預計,到1990年,美國人口中將有1/3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對於人性所能到的最高境界以及人性的所有可能性的探索,在我看來一直都伴隨著自己珍愛的用來應對悖論、矛盾以及模稜兩可處境的公理和概念的瓦解,以及長期建立起來、一直堅信的似乎牢不可破的心理學法則在必要時會發生的崩潰。(馬斯洛,1968,128,p.ii)九*九*藏*書
露絲·考克斯(Ruth Cox)
2.人本主義運動
創造性的教育能夠使人們對未知做好準備。(馬斯洛,in Lowry,1979,p.18)
他把這種概念稱為優心態管理的烏托邦式領導。他指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負擔得起心理治療,但更多的人可以在有治療效果的環境中工作。優心態(eupsychia)是馬斯洛創造的一個新詞,用來形容那些使人更加健康的組織條件。馬斯洛受到了麥克雷戈(McGregor)的X理論和Y理論的影響。這兩種理論分別指出強權式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對企業的影響。馬斯洛綜合併超越了這些理論,提出了Z理論。
因為他和其他人本心理學家的工作雖然在依靠實證方法來研究人類行為上是科學的,但是他們與其他心理學體系的不同在於他們強調自己對人類持有某種哲學的信念(Buhler Allen,1972)。
他在《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1971,p.144)中承認實證的確是「科學的支柱」,不過他感到「科學家僅僅把自己看作是證實者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p.4)。他全神貫注于整合經驗和理論的發現——挑戰科學及其規則,以尋求了解人類行為的新方法。他的倡導把研究從實驗室延伸到田野,並且包含對工廠、家庭、醫院、社區甚至民族的研究。
·相信人類能夠辨別正確和錯誤,行為能夠遵循更高層次的好的標準,相信終極的價值,比如真理、幸福、愛和美
現在在護理、醫學、醫院管理、教育以及老年學領域至少有幾百項研究都在應用馬斯洛的模型。其中的很多研究都把高層次需要的概念引入醫療機構,例如醫院、診所、精神病院、保健中心等。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從業人員已經開始認識到並積極地去觀照患者更大範圍的需要。很多機構中的政策都反映了這一轉變。例如,在倫敦的一家診所,醫生們都建立起一個共同的信念,即「健康比疾病更有威力,更具有傳染性」(Pioneer Health Center,1971,cited in Duhl,L.J.,"The social context of health,"p.42 in Hastings,Fadiman,&Gordon,1980)。(附錄中列出的醫學雜誌對馬斯洛的引用反映了他對這一領域的影響。)
當馬斯洛投身於對人性的整體的理解時,他對生命的熱愛和認為人性是積極的信念更加增強了。人類不僅是一些神經細胞的集合體,而是充滿潛能的。馬斯洛在自己年輕時就接觸到奇迹、開放和誠實這樣的觀念。1928年他在大學生涯的一篇哲學論文里寫道:
人本心理學的革命性在於它提出了一個關於人類經驗的積極的模型。人本心理學家認為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學家。他們並不執著于客觀性,而是熱心地在高度主觀的人際交流中發現研究方法,來揭示作為個人對他人的知識(Buhler.Allen,1972;Polanyi,1958)。
(3)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被信任。
隨著很多人經歷了超過日常生活範圍的意識狀態,欣賞非西方心理學和宗教的正確性及重要性,在從理論上來理解意識狀態的改變時,大家都承認某些特定的非西方傳統提供了一些技術可以感應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
·一種存在主義哲學或此地此時的觀點,強調人總是活在當下
人性一直都在被低估。人性有更高的層次,它們如同我們的低層次人性一樣,也是「類本能」,包括諸如以下各種需要:有意義的工作、擔負責任、公平與公正、做值得做的事情並完成得很好等。(Maslow,1971,144,p.238)
應用這種理論的公司重視員工的教育,相信商業能夠促進人的自我實現。這樣的公司承認公司中各層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對員工的尊重和員工個人的成長也同公司的經濟安全一樣重要。工作同時被看作是一種心理體驗和經濟追求。
有兩大組織奠定了人本心理學作為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一場思潮的地位。一個是1962年創建的加利福尼亞艾薩倫(Esalen)學院,這也是其他後起的成長中心的原型。另一個是1962年由亞伯拉罕·馬斯洛及其同事創建的人本心理學協會(AHP)。
馬斯洛在1957年夏天提出了心理學「第三勢力」的定義,並在《人本心理學雜誌》第一期的前言中使用(Sutich,1961,pp.vii-ix)。《人本心理學雜誌》是由一些心理學家和其他領域里的專業人士創辦的,他們關注那些人類的能力和潛能,而這些能力和潛能在實證主義或行為主義理論以及經典心理分析理論中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例如:創造力、愛、自我、成長、機體、基本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更高的價值、卓越自我、客觀性、自治、同一性、責任、心理健康等。
1.後人本觀點的出現
為什麼不把(神秘體驗的奇迹)歸因於人自身呢?而不是由這些神秘的體驗來推斷人的無助和渺小……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更大、更精彩的概念來描述人類的偉大嗎?(Lowry,1973,p.77)
沃爾士和沃恩(Walsh and Vaughn,1980,p.21)寫道:「很顯然,體驗超越性狀態的能力(可以選擇將其解釋為宗教的或者心理學的),和與之相伴隨的對自我和人與世界關係的深刻洞見,就潛藏在我們所有人身上。」
我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奉者,我是行為主義者,我還是人本主義者……(馬斯洛,1971,p.144,4)
菲爾·紐爾恩伯格(Phil Nuernberger)在他的《走出壓力——一個整體論方法》(1981)中認為自我實現者比一般人壓力水平低,另外,他們患病的概率小並且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對生活較高的滿意度。自我實現者也都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成就目標,而且他們也在我們社會中同樣的壓力環境下工作。緊張、焦慮、不安並不是他們取得很高成就的必然組成部分。他們已經學會如何面對壓力。
有些批評家指出馬斯洛沒有充分闡述邪惡和人性黑暗面的問題,並認為他的積極世界觀扭曲了他的發現。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看到種族滅絕和原子彈的威力后,馬斯洛知道一個全面的心理學應該包括善與惡兩方面。他認為人類的邪惡大都出於無知,但他並非感情用事的人,也從來沒有忽視理解人類的弱點、失敗以及殘忍的必要性。馬斯洛在最後的日記中對邪惡動機普遍性的提出和討論也表現出他內心中的衝突。
人本主義教育的基本主題包括:
馬斯洛的人類潛能理論也能夠作為發展學習技術的基礎。新近的文獻和方法學中提到學習的新模式。學習技術和新的學習工具包括放鬆技術、心象形成、催眠、感覺覺知、發展直覺和預感、睡眠學習、確定、記憶提高和思維遊戲等。這些學習工具適於幫助學習者克服恐懼、自我責備、扭曲的自我意象,以及關於自身能力限制的負面意象。
1.多重智力和創造力
只有女性需要被愛,而且這是最重要的……(我越想這一點感觸就越多。而在這方面沒人寫過什麼,也沒有做過什麼研究。)
超學習技術(superleaning technique)也越來越流行。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喬治·羅札諾夫(Georgi Lozanov)博士,一位保加利亞醫生及精神病學家,創造了一套快速學習系統。這個被他叫做啟發聯想法的技術來自於心智瑜伽、音樂、睡眠學習、生理學、催眠、自生、心靈學以及戲劇。他把意識狀態的改變應用於學習、治療以及激發直覺(Ostrander&Schroeder,1979)。學習者被這類成效顯而易見的技術和可以藉此一瞥自己真實能力所鼓舞。這類學習技術更為強調學習的有機屬性和依靠自我的需要(Holt,1970;Kohl,1969;Maslow,1971,144)。也許當這些技術成為主流,我們會發現自己更接近馬斯洛關於教育和心理學的概念。很顯然,如果我們想要更深入地認識自我,很有必要保持高水平的期望,更關注人類可塑性可以延伸的範圍。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講台上向他的學生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1)意識是read.99csw.com人的存在,特別是自我反省的意識的本質(Walsh&Vaughn,1980)。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每個人都是教師,也永遠都是一個小學生。(馬斯洛,in Lowry,1979,p.816)
一本由大內(Ouchi)著的關於日本企業管理的書也很有名,這本書恰好也叫做《Z理論》(1981)。馬斯洛的Z理論比這本書早20年,但奇怪的是,大內的書中並沒有提到馬斯洛。

三、後人本心理學

近幾年,「整體」(holistic)這個詞越來越與健康領域緊密相連。里克·卡索(Rick Carsol,1980,p.486)在論述美國醫療機構的未來時,與馬斯洛的信念產生了共鳴,他寫道:「任何領域內都有簡單化的思想,包括醫學界,這種思想產生的後果就是把人和人的體驗劃分成各個局部,並相信通過局部的診斷和干涉就能夠解決整體問題。這是當今醫學界治療的基本前提之一,雖然它有它的用處,但它對人的觀念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朝著整體論的轉向是不可逆轉的,並不是因為醫學被迫這樣轉變……而是因為它是更大觀念轉向的一部分,這個觀念就是:人是誰?是什麼?」
馬斯洛相信人們永遠不會僅僅通過內視來發現自己,如果一個人真正用心,他會發現他對自我的探求馬上就朝向外部。喬治·倫納德發現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在80年代就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當中主要而有影響力的一部分。還有一點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自我實現的追求的確能導致一些人只被狹隘的自我佔有,但總的來說這種「以我為先」的階段是暫時的,只是走向社會意識之路上的一站(Leonard,1983,p.335)。
(5)最後,要相信人們都有更多地與這個世界取得認同的傾向,並且渴望諸如真實、公正、完美等價值。(Maslow,1965,112)
喬納森·科佐爾(Jonathan Kozol),一位作家和教師,他認為教育應該關心諸如真實、完善、同情等倫理的價值,並且將其貫穿于生活中。馬斯洛也堅信個人健康不能和集體健康分開,就像個人成長不能與精神成長分開一樣。

二、人本心理學

40多年之後馬斯洛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主旨仍然沒有改變,正如他在《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書中談到的(1971,p.144):
馬斯洛心理學的豐碩成果繼續向我們提出獨特的問題,並指引我們向前發展。他為我們如何看待全人類的一切活動開創了新的道路,並以此強調了人類的潛能,提升了我們的境界,鼓勵我們向更高的目標發展,並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偉大的特質。最後,馬斯洛對我們的影響的真諦將活在我們每個人當中,使我們努力追求成為更完整的人。
意識狀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研究表明,人們有不同的意識狀態。我們不僅有多種意識狀態,而且能夠主動地改變抑制學習的狀態,培養增強我們能力的狀態。這樣的技術包括夢、精神治療(LeShan,1974)、超常現象(Ullman,Krippner,&Vaughn,1973)以及通過生物反饋控制自主神經系統(Green&.Green,1977)。
(3)人格與其他心理學相比更不重要。健康被看成是對人格的去同一化,而不是人格的修正(Wilber,1977)。
2.自我治療
1.商業中的人本主義發展
勞瑞描述馬斯洛的學術生涯是堅持不懈地追尋「人性可達到的精彩程度和難以預料的深度」(選自Lowry,1973a,pp.78-79)。英國作家柯林·威爾遜(Colin Wilson)的著作《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革命》(1972)在出版中得到了馬斯洛及其夫人貝莎(Bertha)的鼎力相助。該書和弗蘭克·戈布爾(Frank Goble)所著《第三思潮:亞伯拉罕·馬斯洛心理學》(1970)一書一樣,站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視角,把馬斯洛的哲學及貢獻寫入了編年史。
對於馬斯洛理論最直接,最成功的商業應用是在加州門羅帕克的斯坦福國際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ternational,SRI)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被稱為「VALS(Values and Lifestyles)」,即價值與生活方式。這個項目用一種獨特的方法描述了美國人的狀況。以馬斯洛的層次理論為基礎,VALS系統把美國人分為九類,並對其進行了翔盡的描述。其中每一類都描述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決定這種生活方式的是一系列具有鮮明特徵的價值、驅動力、信念、需要、夢想和獨特的觀點」(A.Mitchell,1983,p.4)。
下面是由馬斯洛熱情讚賞的、由安東尼·蘇蒂奇撰寫的闡釋這份刊物宗旨的原文:
人本心理學家探討能夠在個人、團體及組織中培養、測量自我實現的方法。1968年,他們設計出了個人定位量表(POI)以測量自我實現的程度(Shostrom,1968)。該工具廣泛應用於商業、教育及心理學。
後人本心理學在嚴格意義上不能被叫做人格模型,因為它認為人格只是作為我們心理性質的一個方面;它更多的是探究存在(being)的本質屬性。
受匱乏性動機支配的人依靠別人,因為他們最主要的滿足(愛、安全、尊重、聲望、歸屬感)都來源於他人。而受成長性動機支配的人反倒會被別人所阻礙(Maslow,1970,142,p.162)。
3.一位心理學家及科學哲學家
(2)要相信員工希望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有價值,成功,驕傲,受尊重。

七、動機、自我實現理論與女性心理學

「我們真的是自己能夠成為的那個人嗎?或者我們自身內部真的有更高和更深刻的心理能力存在,而這些能力是為絕大多數人不能想象、為一些人瞥見並培養,但只為少數人真正實現的嗎?如果這樣的能力真的存在,那麼它們的本性是什麼?如何辨認,如何學習,以及如何最好地培養?」(Walsh&Shapiro,1983,p.5)這些是亞伯拉罕·馬斯洛3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今天,在人本主義和後人本心理學領域內,仍然在探討一種新的理解自我的背景,以及追尋人類幸福的綜合心理學的思潮。
·重視感覺、慾望和情緒,而不是客觀化或者忽略這些反應
馬斯洛把第三思潮心理學不僅看成是一種心理學流派,而是一種世界觀,他稱它為時代精神,是人類不斷努力發展而取得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改變,並對所有社會體制有潛在影響。
·重視人類的成長潛能,認為人類是自我決定的,能夠選擇並承擔責任
·相信人不只是為了麵包而活著,而是有更高層次的需要,諸如學習、工作、愛、創造之類的需要
學校行政機構對規劃的評價開始考慮其是否滿足心理(例如:免費午餐、衣著、交通)、安全(例如:火災避難訓練、對虐待兒童的警覺、對缺席學生的電話查訪)、愛和歸屬的需要(例如:班級會議、友誼團隊、諮詢、對兒童真正的關懷)(Guest,1985)。為了發展自尊和促進自我實現,學校規劃包括了學生作品展覽、評分報告卡附帶說明、強化的獎勵、參与生產性的活動以及特別的活動。
當今美國社會包含的很多因素都能夠帶來集體性的革新。瑪里琳·費格森(Marilyn Ferguson)在《大同新紀元合作:八十年代個人與社會革新》一書中為馬斯洛的觀點在許多領域內提供了證據。費格森寫道:「想象未來,超越過去,我們已經開始懂得自己,我們已經感到了舊科學的局限,臃腫的行政機構所面臨的危險,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星球所處的狀況,我們已經喚醒了學習與變化的力量。我們開始幻想一個可能的社會。」(1980,p.142)
我是一個喜歡在開墾出一片新的田地之後便離開的人。我很容易感到厭倦。我更喜歡去發現,而不是證明。對我來講,極大的快樂來自於發現。(馬斯洛,選自lowry,1979,p.231)
·教師作為組織一個開放教室的代理人
·對於以病理學為中心的理論的不滿
在健康領read.99csw.com域,有很多證據表明整體的研究方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醫療人員已經用整體論的態度來對待尋求幫助者的身體、心理以及靈性的各方面。整體論醫學強調基因、生理以及生理的獨特性,也同時強調根據每一個個體的需要來改變治療方法(Gordon,1980)。
卡洛爾·吉利根(CarolGilligan)在《另一種聲音》中寫道:「女性心理一直被描述為注重關係和相互依賴,這意味著一種需要受他人影響的判斷模式和一種對精神世界的不同理解。由於女性對自我和精神有著不同的理解,她們給人生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的觀念,她們人生體驗的重要性也有著不同的排序(1982,p.22)。女性不僅在人生的相互關係中定義自己,而且還通過她們關愛的能力確定自己。女性在生命中的位置一直都是養育者、關愛者、幫助者,女性是這種人際關係的編織者並且她們自身也依賴於此(Gilligan,1982,p.17)。
後人本領域的心理治療技術來自於臨床的工作、神秘的傳統習俗、冥想、行為分析以及生物技術。重點是發展和整合個人的身體、心理、情感以及靈性的各個維度。
教育的人本主義取向中,有一個大家熟知的概念「情感教育」,強調學習的非智力方面:與情緒、感情、興趣、價值以及性格有關的方面。由喬治·布朗(George Brown)首先提出的「完全教育」(confluent education),則嘗試在個人和團隊的學習中把情感和認知的因素結合起來(Miller,1976)。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本書試圖說明的是:對於作為人類本質屬性一部分的、更高層次人性的探索意味著什麼——或者更簡單地說,人的精彩可以超過他們作為人及其生理屬性。(Lowry,1973a,p.77)
一些廣告公司如Young&Rubicam、Ogilvy&Mather和leo Burnett還在應用VAlS研發的心理圖譜來判斷顧客的喜好。這項對於需要層次理論的應用正在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影響著數百萬美國人的生活。
當代心理治療的實踐從根本上受到了馬斯洛和其他早期第三勢力心理學家理論的影響。儘管馬斯洛本人並不是一個臨床心理學醫生,他的理念仍然對心理治療的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提出的不是一套技術體系,而是一種普遍人類關係的倫理取向。

九、持續不斷的收穫

研究顯示能讓小孩學得最好的成年人是有創造性的、自發、支持性的,他們不僅給出事實,而是傳達一種意義,他們具有高度的自尊,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解放而不是控制。
3.治療
在馬斯洛寫作時並沒有清楚地區分女性的獨立性和女性在人際關係上的依賴性。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把女性的價值和需要描述成「受匱乏性動機支配」。
Z理論徹底改變了經典的經濟稀缺模型,而且包容了自我實現、愛、探求人性更高價值等方面。Z理論把共同決策、互信、親密、關愛、合作看作是組織發展的重要部分。
在《教育和入迷》(1968)一書中,喬治·倫納德(George Leonard)把馬斯洛關於人類潛能的理論、進行革新的學校、腦研究實驗室和實驗社區結合到一起。他相信,正如馬斯洛一樣,大腦的最終的創造潛能也許是無限的。雷納德倡導「自由的學習者」,向學生、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種具有挑戰的新觀點,即從新的技術和環境中學習能夠創造學習的快樂。
在為弗蘭克·戈布爾的《第三思潮:亞伯拉罕·馬斯洛心理學》(1970,p.vii)所做的序言中,馬斯洛寫到:
馬斯洛發自內心充滿好奇的智慧使心理學的方法超越了關注神經症行為和精神病的科學,而趨向于關注人類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心理學。他在1959年寫道:「我們能夠研究的是無意識和前意識的奧妙、理性與非理性、疾病和健康、詩歌及數學、具體與抽象。弗洛伊德把醫學的有色眼鏡架到我們的鼻子上。現在是取下它的時候了。」(選自lowry,1979,p.66)
馬斯洛在健康問題上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醫療機構對於馬斯洛理論的直接應用,另一方面是人們對整體健康觀的普遍接受。
以下的基本宗旨表達了當代人本心理學與眾不同的特徵:
·對自己的行為和體驗負責
新興的後人本心理學(「第四勢力心理學」)具體關注在如下方面的經驗的、科學的研究和對相關發現的應用:成長,個體和種族的超越性需要,終極價值,一體意識,高峰體驗,存在性價值(B values),入迷,神秘體驗,敬畏,存在,自我實現,本質,福佑,奇迹,終極意義,對自我的超越,精神,一味,宇宙意識,個體和種族的協同作用,人與人的最終相遇,日常生活的神聖化,超越性現象,字宙自我的幽默以及嬉戲,最高的感覺覺知,反應及表達以及相關的概念、體驗和活動(Sutich,1976,pp.13-14)。
關於邪惡的心理學本可能成為馬斯洛對心理學的下一個貢獻,在接受《今日心理學》採訪時,馬斯洛評論道: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83)基於多年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完成了人類潛能的項目,發表了多重智力的理論。加德納的工作支持了馬斯洛所提出的解決問題及實現自我有很多方法的論點。個體可以具備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身體肌肉運動知覺或者個人智力。洞察力、直覺和肌肉運動知覺被認為是人類本性的基本特徵的表徵——一種所有人類天生就有的潛在本性。
我寫此信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我們(和Stan Grof)的談話中,我們考慮到使用「後人本的」(transpersonal)這個詞來替代笨拙的「超人本主義」(transhumanistic)或「超人類」(transhuman)。我思考這個詞的時間越長,它就越強烈地告訴我我們正在試圖表達的是:超越個體性,超越單獨的個人的發展,而進入到含義更廣的更具包容性的某種事物。(馬斯洛,In Sutich,1976,p.16)

一、引言

·在學習過程中開展同伴小組的學習,比如,有學生主導的討論小組學習,通過小組互動過程促進個體的成長

四、教育:人本主義價值觀及新的學習方式

暢銷書《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描繪了美國社會各種新的趨勢,例如從中央集權的層次結構轉向無中心的網路結構。以質量控制系統為例,它就是一個網路形式,使美國商業中的工人參與和生產力都具有了新的活力。傳統的社會結構是服務於中央集權化工業社會的,馬斯洛預言我們將會丟棄這種結構。馬斯洛與奈斯比特的思想是一致的,奈斯比特認為「組織與傳播的網路模式根植於思想相似群體的自然與平等的結合中」(p.251)。
根據客觀的標準,馬斯洛可以算是著作等身:6部重要專著,140篇論文,還有很多多次再版的現代心理學思想方面的文集。不過比這些著作更重要的是馬斯洛的理念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影響。他的著作源於他的信念,即:人類如果不重視他們最高的需要,就永遠不能理解自身。他明確地提出,作為人類,我們相信自己天生具有實現自我和服務社會的需要。
2.存在本質的追尋
我認為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是一個過渡,是對更高級的第四心理學的準備,即超越個人的、超越人類的、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類需要為中心的、超越人性、同一性、自我實現等的心理學。[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8,128,pp.iii-iv]。
·持有人本主義倫理的人聯合起來尋找促進成長的體驗卡爾·羅傑斯(1942,1961)首先在治療師一患者關係中引入了一個新的人本主義概念。馬斯洛和羅傑斯的理論互相影響滲透,同時羅傑斯應用這些概念提出新型的治療程序。他把自己的工作叫做當事人中心療法。羅傑斯論及治療師是作為一個推動者,一個在治療中主動但是並不主導的參与者。不同的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家就這一「個人一個人」關係已經發展出了不同的變式。
馬斯洛觀察到所有的自我實現者都是具有創造性的——在藝術上、科學上或者各種方面,但總是具有創造性的。他相信解決一個問題有很多方法,他曾經用來警告學生的話後來經常被引用:「當你只有鎚九-九-藏-書子的時候,每個問題都開始像釘子。」((Ostrander&Schroeder,1979,p.147)
在1985年3月,第25屆人本心理學會年會的與會者回顧了這場「被忽略的革命」,並注意到人本主義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儘管心理學的主流研究以及教材常常沒有反映人本主義的觀點,人本主義哲學在其他的領域卻受到了很好的重視。心理治療、教育、醫學以及管理領域的新取向便反映了馬斯洛對自我實現、價值、選擇和責任的強調,以及強調把個體放在家庭、文化以及工作環境中來看的更加綜合的觀點。
走向心理健康也就是走向精神的平靜和社會的和諧。(Maslow,1971,144,p.135)
如果要說在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偉大的教育,教給我最多的人,一定是那些教會我認識我是哪種人的人和事……比如我的婚姻,身為人父等;那些推動我、賦予我力量,使我更高大更強壯、成為更完整的人的經歷。[《和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談話》,《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1968,p.57]
人本主義治療家重視並運用他們自己的經歷,認為治療者的人格在諮詢過程中的影響和重要性不可低估。治療者作為一個模特,無形中向來訪者證明創造力和積極行為的潛力。不過,人本主義治療家明白最終的決定和選擇仍然得由來訪者來做。儘管治療者可能扮演一個支持性的角色,來訪者仍然保有對自己生活的基本責任,而且將一直是自己生活中最有力量的人物(Buhler&Allen,1972;Maslow,1970,142;Rogers,1961)。
當我讀到暴亂、卑鄙與骯髒、懷疑與憤世嫉俗時……我似乎是在一個人堅持善良、高雅、慷慨——而其他所有人都在保持沉默。這個世界的善與惡總在進行鬥爭,這是一場沒有結論的鬥爭。但如果善良的人放棄,那這場鬥爭也就輸掉了。(Maslow,in Lowry,1979,p.1235)
1.社會影響
可惜,物質和經濟上的富裕並不總是有助於高級需要的滿足。高級需要可以在貧困的狀態下得到滿足,雖然較艱難,但總是可能的,只要我們明白我們所需要的是尊重、愛、自我實現,而不是汽車、錢和高級浴缸。(Maslow,in Lowry,1979,pp.373-374)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推動後人本心理學出現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對新的人類行為和成長模型的迫切需要。人類潛能運動和致幻劑,以及諸如冥想之類的改變意識的技術的廣泛使用,都對人們關於意識、健康、經驗及動機的信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60)。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紛紛出現,許多公司又採取了這些技術,例如敏感性訓練(French&Bell,1980)、參与性決策(Hackman&Oldham,1980)、目標管理(Drucker,1974),還有一些提升工作生命質量的項目(Carlson,1980)。馬斯洛的《優心態管理》於1965年出版發行,當今許多暢銷書的管理思想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影子。例如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帕斯凱爾和埃索斯(Pascale&Athos)的《日本企業的管理藝術》(1981)以及大內的《Z理論》。美國企業正在以新的眼光看待國內外的成功,而現在的許多革新和人們認可的走向卓越的改革之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馬斯洛描述過了。
VA1S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生活方式信息,這些信息正在被應用來判斷員工如何被吸引並安心工作,如何給員工安排工作而使他們具有生產力並同時快樂,如何劃分工作小組等。VALS的模型還被用來決定市場的大小與分割,並協助產品開發、包裝與設計。
·承認情緒,如痛苦、衝突、悲傷、憤怒以及內疚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人類經驗中的組成部分,應該重視而不是壓抑或隱藏;情緒表達可以揭示個人生活經驗的意義
2.VALS項目:一個對需要層次理論的直接應用
對馬斯洛而言,在某種意義上學習是與所有的人類需要相關的。學習不只涉及獲得數據和事實,還有對個體的統合,以及持續發生的自我一圖式、感情、行為以及與環境關係的生產性的改變。他把教育看作是終生的過程,而不是局限在教室里。
2.被忽視的革命
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就是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的動機和自我實現的模式。現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對馬斯洛理論的應用。這些研究包括在發展中國家對工作動機的觀察,對馬斯洛理論和東方哲學家的比較。對於馬斯洛理論的綜合性研究也是必要的。從全球角度的研究可以增強國際協同性並使人們對跨文化標準和價值有更好的理解。
美國的一些著名企業如惠普、蘋果電腦、得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柯達和列維·斯特勞斯(Levi Strass)等,它們的管理風格都建立在個人責任、團隊協作和對人的關心的基礎上。這些大企業反映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企業要想保持持續的生產力,就必須擁有高水平的相互依靠、相互信任和合作。
與應用理論或證實理論相比,馬斯洛更關心倡導及開創理論,不過他經常向別人挑戰或者邀請別人來做實驗以證實或證偽他的理論。
「你們中間有誰期待成為自己領域中的巨人?」
馬斯洛的理論已經在相當廣泛的領域內得到應用,從農場到銀行,從靜修團體到軍隊,從療養院到學前班。他的理論既用在電視廣告製作上,也用於公共衛生宣傳上。
在《動機與人格》的第二版修訂本的前言里,馬斯洛寫到人本主義哲學「仍然幾乎完全為學界所忽視……因此,我把人本主義哲學稱作是『被忽視的革命』」(1970,142,p.X)。
1.驚奇感(a sense of wonder)
馬斯洛在1962年的日記中也表達了對於這種不同的困擾(in Lowry,1979,p.251):
自我實現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他們所處文化中的價值,他們首先是人,是世界公民,然後才是美國人或其他國家的人。他們可以客觀地看待這個社會,喜歡其中的某些部分,而不喜歡其他部分。(Maslow,1971,144,p.184)
後人本教育意味著整個人的教育,一個促使人體驗存在於自身的神秘過程,重點是學習如何學習,主張學習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思考並探索個人轉變的旅程。馬斯洛提倡學校的存在應該是幫助人們洞察自己,並且基於此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的理查德·J·勞瑞(Richard J.Lowry),馬斯洛的朋友和過去的學生,及其主辦刊物的編輯,在研究馬斯洛的成就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勞瑞的專著《亞伯拉罕·馬斯洛:一位知識分子的肖像》(1973a)中,他考察了馬斯洛理論的宗旨及其在心理學史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論地位。
(4)對於一個事件,每一個人都應該儘可能地被告之事實和真相。
人本主義心理學指出了心理需要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例如有所成就的需要、自立與自主的需要、感覺良好的需要、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需要(Argris,1964;Drucker,1974;Maslow,1965,112;McGregor,
女性永遠是個奇迹,她們就像花朵一樣。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都是神秘的,但女性比男性對我來說更神秘。(Maslow,in hall,1968,p.56)
·與人的相互關係:認可他人的看法
正如喬伊斯·卡羅爾·奧茨(Joyce Carol Oates)所言,馬斯洛的思索和理論在如此多的方面觸及我們的個人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以至於很難「公正評價馬斯洛令人驚嘆的豐富的思想的挑戰,他集教師、先知、醫生、夢想家、社會策劃家、批評家於一身的能力,他努力把所有表面上毫不相關的現象聯繫到一起的雄心,以及他永不停歇的樂觀主義」(選自Leonard,1983,p.335)。
柯林·威爾遜寫道:「馬斯洛的成就卓絕……像所有的原創思想家一樣,他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他的思想緩慢但有結構地成長,就像一棵樹,沒有停頓或者突然的方向轉變。他的直覺非常可靠。」(Colin Wilson,1972,p.198)
1.整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