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國人的性格 3 有條件的父母之愛

美國人的性格

3 有條件的父母之愛

生活在狹小的堡壘里,感情上專一地聯繫于父母的孩子們,除了父母,向什麼人去求得感情的滿足呢?而父母的愛卻是有條件的,不在堡壘之外奪得錦標回來,父母的臉上難有笑容。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就明白,父母不會單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就會愛你的。父母之愛不是孩子的權利,而是一種勝利品,要你爭取,爭取的地方不在家裡,而在堡壘之外,你的同伴之間。
家庭的獨立性和神聖性本是西洋社會所共有的特色。在美國,這特色卻特別出色。我在以前兩篇關於美國人性格的分析中已說到過:他們是社會旅程上的旅客,大家在向個陌生的地方走。在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小社區里的人,在自己生活堡壘四周住著的都是些深知來歷,面目熟悉的老鄉,這個堡壘也就不能或無需門禁森嚴。但是在美國,除了第一代初到的移民還不能不依靠鄉親者之外,為了要爭取體面,必然得離開那些「小西西里」「羅宋鎮」,和老鄉們隔離。「家」在這種舉目無親的世界里才成為唯一溫暖的孤島。
中國學生出了國,沒有不每逢星期倍思親的。我們熱鬧慣的節日,在人家卻冷冰冰的使人難受。這倒並不是英美的朋友們熱心宗教,星期日全上了禮拜堂;冷冰九*九*藏*書冰的原因是他們大家縮在家裡。家,這是個我們中國人所不太容易了解的偶像。它是個富於神聖性的生活堡壘,四周圍著一道和社會隔離的牆,誰也不準胡亂闖入的。中國那道圍著家的牆似乎只是為女人築的,被稱為「外子」的男人們好像不太感覺到這道牆的限制。在西洋,男人們也像我們的女人,他們是馴服的「家裡人」。家的外面是利害競爭之場,辛苦奮鬥了六天,第七天得在家安息了。這一天照例是留著享受堡壘之內的溫情,外人得自己識相不要去亂闖。
在以自己的標準來教育孩子的社會裡,孩子們養成了一方面是服從,循規蹈矩,尊重權力,另一方面是逃避,欺騙,假冒偽善的性格。這些在我們社會裡是很熟悉的。以不落在別的孩子之後的相對標準去訓練孩子的,造下了競爭、好勝的性格。做美國的孩子除了勝過自己同伴,得到好分數,出風頭,有人向你拍手之外,不容易獲得父母的喜歡的。
這小小的生活堡壘在時間里也缺乏推陳出新的連續性,很有一點像用種子來繁殖的植物。每一個新堡壘並不在舊堡壘里長成了雛形,然後脫離本枝而獨立的。一個青年人想結婚就得先準備自築香巢。他自己的九_九_藏_書「家」是另起爐灶的,和父母的家,在歷史過程中是隔斷的。這顯然又和我們不同了。我們是老小相接,雖則不一定老小和氣,像蛇脫殼一般,一代一代這樣結成了沒有清楚起迄的一線,所謂一脈相承,像條流水。
美國的家並不等於我們的家。我們的家裡可以有祖父、祖母、伯伯、叔叔,一大堆,即使關起門來作個堡壘,這個堡壘也可以和大觀園一般,自成一個世界。美國的家卻只有一對夫婦和沒有成年的孩子們——這不但是個標準,而且也是統計上的常數。孩子大了,成了人,照例要離開父母。沒有女孩子願意嫁一個和他母親一起住的丈夫,結果使每個生活堡壘小到不能再小(不成家的孤魂不是沒有,但究竟不是正常的)。這狹小的生活堡壘也限制了孩子們的社會聯繫。在一個美國孩子,所有的溫情都來自父母。我常覺得西洋人對上帝、對愛人的感情強調專一,這專一性的訓練場所就是在早年親子間的關係里。我們中國人在孩提時,就接觸著許多親密程度不太相差的人物,廣被的聯繫沖淡了專一的依戀,這感情的方式表現在宗教上的是和尚道士在一個行列里合作出現,表現在朋友之間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們說美國是九*九*藏*書個沒有歷史的國家,並不是說他們三百年歷史太短,而是指每一個人在生活緊要關頭,並不去乞援于歷史的。每個人都在向前看。我在以前兩篇文章中說過:在美國人的心目中,過去總是個累贅。一點都不錯,一個說著洋涇浜英文的父親顯然是個不足取法的失敗者,而且失敗的原因就在他不肯或不能和他過去的歷史絕斷關聯。殷鑒不遠,歷史只是消極性的警戒。
在一個像我們這種社會裡,我們希望孩子像自己,和客人們謙虛時,稱自己兒子作「不肖」,心裏正在用自己的標準去獎勵或譴責孩子。孩子如果真的不肖,我們心裏固然不高興,但是至多說「子不教,父之過」,可是絕不會因孩子的不肖,而自己都變成不肖起來的。這是我們和美國人不同的地方。他們對待孩子比我們認真得多,如果自己孩子落在別人家孩子後面,不但是孩子沒有出息,而且也表示了自己不夠做像美國化的父母的程度,這是多丟臉的事!
誰也不敢後人,因為大家怕別人看見自己「不夠美國化」。父母應該怎麼做法的答案也別無更可靠的字典可查。他們關心著別家孩子怎樣,自己孩子也就不能不這樣;自己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不同),也就是https://read•99csw.com說自己沒有做得像個父母。在孩子的行為上,他們可以測量出自己美國化的程度來。美國的父母並沒有具體的孩子將來應當成為怎麼樣一個人的標準。他們對此是沒有自信的。自己不應像父母,孩子也自然不應當像自己。要教育出一個不像自己的孩子來是件很難著手的事。他們的辦法是絕不能讓自己孩子落在其他孩子的後面。如果別的孩子都會跳,自己的孩子決不能不會跳,而且要跳得比別的孩子更高。「我們怎麼知道他長成了這世界上會變得怎麼樣?但是他總得爭在前面,不管怎麼變,他總在前面。」
於是,很自然,一個力求比上一代更美國化的美國青年組織了家庭,不會回頭向他們父母去請教做父母是應該怎麼做法的了。每個人自己去創造自己的模式么?那自然不可能,而且也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目的是強爺娘,勝祖宗,比他們更美國化。可是美國化的標準在什麼地方呢?說到這裏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婦女和家庭》雜誌的銷路會這樣好,為什麼《生活》會人手一冊了。這些,有一點像我們傳統社會中的朱子家訓和黃曆之類,是生活的指導。這些雜誌里重要的地方顯然不是論文,而是廣告。廣告里暗示著「美國化」的標準。有一次一張九*九*藏*書香煙廣告里的美女所戴的帽子,因為照相時,時裝店的職員偶然少加了一個花邊;這廣告一登出來,帽子店裡忙著拆花邊,因為顧客們認為「美國化」的標準不該有花邊的。
在雜誌廣告中,在電影上,大家在尋求「美國化」的標準,亟力地要設法做像這些標準,可是這種生活指導究竟有限,於是他們不能不很敏感地注意著隔壁鄰舍,茶會裡遇著的客人,甚至路上的行人,電影院里的觀眾了。
我們的星期日好像是特別為了社交所留下的日子。本來,我們腦子裡一想到節日,必然是賓客滿堂,沒有半刻清閑的場面。在肉食是這樣稀有和難得的社會裡,靠了祭祖的名目,有這麼一頓餕餘可以大嚼,無怪他們得借題發揮,大大地請請客人,熱鬧熱鬧了。星期日剔去了宗教內容自然不可能是個安息日,進入了我們的傳統體系,成了個十足的節日。一清早就有朋友們來找你,太太們得忙個整天,為了招待那群不速之客。小孩們高興得亂跳,星期一小學校里的請假率也就特別高。
他們並不是為了競爭而競爭,為了出風頭而出風頭。在他們從小養成的意識里,這樣深深地長著根,天下沒有可以不必爭而得到的收穫,一切幸福,甚至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勝過別人才是自己的安全。